Youtuber為爭取點擊率,不時會拍攝惡作劇短片,而搶劫類別往往可吸引數以百萬計點擊率。美國一名手持菜刀的20歲青年,於田納西州納士維一個公園停車場,連同一名友人打算拍攝整蠱片段扮搶劫時,青年被對方開槍擊斃,無人被拘捕。

事發於周五(2月5日)晚,20歲Timothy Wilks與友人走向一班人,並聲稱搶劫,以便拍攝對方驚恐的反應,其中一名隨身攜有槍械、23歲的David Starnes不虞有詐,向對方開槍自衛,Timothy Wilks應聲倒地死亡。David Starnes向警方承認自己事發時對惡作劇不知情而開槍自衛,案件仍有在調查,未有人因此被拘捕。警方未有透露死者同行友人的狀況。有律師表示死者的朋友可能會被落案起訴。

 


日本新冠疫情未受控,接種疫苗計劃亦推展緩慢,政府承諾二月下旬開始為醫護人員接種,其他日本人的接種日期遙遙無期。再有日本媒體傳出,有商人以非法渠道接種中國製疫苗。記者曾跟隨大阪一個商人到診所,接種由中國國藥集團生產的滅活新冠疫苗。記者更在預約接種名單中,發現與與知名上市企業總裁、董事長、知名藝人同名同姓的名字。

 

日本周刊網站NEWS-POST7爆出,記者今西憲之今年一月中,曾與相識的房地產公司總裁前往大阪市一間診所,接種中國國藥集團的新冠疫苗。抵達診所,記者發現除替總裁種疫苗的醫生外,一名「中國顧問」亦有現身。

 

 

日接種中國疫苗兩針值4千多元 包括名人最少27人接種

接種疫苗的房地產公司總裁據報63歲,患有呼吸系統疾病。他對記者表示,「如果得了新冠,不僅生意做不成,還可能危及生命。」「與其什麽都不做可能會被感染,這種未被承認的疫苗打一針約3萬日圓 ( 約2,245港元)、兩針6萬日圓(約4,491港元),如能預防感染,已經算便宜。」同樣在場的「中國顧問」承認,為讓更多人接種疫苗,才把價格調低。

報道中提到,地產公司總裁接種之前,需要先簽署同意書,上面標明「注射後責任自負」等內容。「中國顧問」透露,截至採訪當日,已有27名企業經營者等人接種了(疫苗),並指期望接種的對象,多為富裕階層或60歲以上人士。

記者今西憲之翻查隨後預約接種疫苗人士的名單,發現上面有十多個名字,部分與知名上市企業總裁、董事、知名藝人同名同姓。

日本政府未正式採購中國新冠疫苗

日本政府已與輝瑞、美國的莫德納和英國阿斯利康疫苗製造商簽訂購買協議,但不包括中國製的疫苗,意味報道中人接種的疫苗,相信是以非法渠道流入日本。

日媒早爆富豪接種中國疫苗

日本媒體已不止一次爆出有人偷偷接種日本政府「尚未承認」的中國疫苗。當地五大主流報章之一的《每日新聞》1月1日在報紙頭版爆料,指有大型企業總裁在東京接種聲稱來自中國的「走私」疫苗。報道稱,記者在診所發現有「大型科技公司總裁偕妻子,在東京品川區接種國藥集團疫苗」;文中指自2020年11月起,日本已有18人接種中國疫苗,其中包括大企業經營者與富人。由於《每日》的報道內容與NEWS-POST7相似,進一步確定報道的真實性。

 

網民流傳日本每日新聞頭版報道有關「走私」中國疫苗的剪報 (社交媒體)

 

華使館指願依法打擊違法行為

中國駐日本大使館被問到有關報道時回應,指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疫苗生產和流通安全,嚴格執行疫苗全流程管理,願同各國共同打擊整治疫苗製假售假、非法外流等違法犯罪行為,切實保障疫苗研發、生產、流通、使用安全,確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有序開展。

使館稱,中國對個別日本媒體未經核實有關情況,即對中國新冠肺炎疫苗對外合作妄加評論表示強烈不滿,希望有關媒體切實承擔傳媒責任,確保涉華報道真實、客觀,避免對日本民眾形成誤導。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去年12月29日回應日本《每日新聞》記者提問時指,中方在疫苗研發過程中,高度重視安全性和有效性,嚴格遵循國際規範和有關法律法規。中方企業嚴格依據科學規律和監管要求,推進疫苗的研发工作。中方對新冠病毒疫苗的管理非常嚴格。中方將堅決依法打擊整治疫苗非法外流等違法犯罪活動,切實保障疫苗研發、生產、流通、使用安全。


美國解密《印太戰略》造成的風波

已處於窮途末路的美國特朗普政府下台之際,突解密一份由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於2018年制定、用作規範美國在東亞、印度太平洋地區戰略目標與行動指南的《美國印太戰略框架》。而按美國國內的保密規定。這份標明「機密」(Secret)、「Not for foreign Nationals」的文件,理應在三十年後、也就是2050年才能解密。不意外,特朗普政府的做法,在大洋兩岸引發風波。

當然,相對美國的一票「Fake News」借此機會指責特朗普「不講武德,耗子尾汁」,我們更應關注、也更應警惕,是這份《戰略框架》所規定的內容:畢竟一方面,這是美國政府為數不多、大方公開基於某地理大區當前的地緣政治局勢,所制定的短期、即時戰略目標與行動指南,具備極強的時效性與現實指導意義,遠非「多年後解密」的馬後炮文件能相媲。

同時,《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由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制定,在權威和真實性上,都遠遠壓倒一票民間智庫,基於歷史傳統或現實考量,對某些戰略問題所做的猜想,即使是從中分析美國政府的戰略底線、思維模式,都是極其有意義的開源情報資料。故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特朗普倒真的是「神助攻」,在下台之際,為我們完成最後一項任務。

納瓦羅走出白宮,拎著一張涉華照片 圖自:社交媒體

另一方面,《印太戰略框架》規劃放眼望去,滿眼寫著「China」,諸如在「目標」(Objective)部分裡,這份戰略報告宣稱,是要要通過威懾的手段「防禦中國的軍事行動」、「保護美國和美國的盟友與夥伴」(Deter China from using military force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and U.S allies or partners,and……to defeat Chinese actions)。

在「行動」(Action)環節,報告又提出行動模式包括「拒止中國在第一島鏈獲取制空、制海權」、「保衛第一島鏈內的國家和地區」(包括某個關鍵性海島),以及第三條有所保留的「在第一島鏈之外,全部作戰領域保持優勢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這第三條後面被黑線抹掉了一截,被認為是「保留對中國本土戰略縱深的常規打擊能力」,且要求美國軍隊也同樣發展「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類似的長程打擊能力」,比如中程彈道導彈與高超音速飛行器等等。

美國對華軍事政策框架,是這份文件的亮點

此外,在經濟和國際貿易領域,該文件延續特朗普政府近幾年來對華一以貫之的「貿易戰」論調,要求「提升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參與度」,並通過官方與民間等宣傳手段,廣泛宣傳所謂的「中國威脅論」,醜化中國的經濟建設與對外貿易,試圖建立起「中國正危害『自由貿易體系』」的「國際共識」。

最後,在對印太周邊國家的關系上,這份《美國印太戰略框架》對東亞、印度太平洋地理大區的主要國家在戰略規劃中的地位作安排,比如印度,該報告就將其稱為是印太戰略的「基石」,盡管同時抱怨說印度在冷戰及冷戰後在與美國結盟的問題上採取較為投機的態度,但該報告依然認為,要在喜馬拉雅山脈兩側的中印沖突中對印度「施以援手」,提供幫助和情報支持;而比如日本、澳洲,美國認為這兩個國家加上印度,將成為「印太戰略」的「四邊框架」,建議美國政府在多個問題上與這三國政府展開協調、統一行動步調,共同應對來自東亞大陸的威脅;又比如韓國和朝鮮,這份報告對朝、韓兩國抱有較深刻的不信任感,認為需要說服朝鮮「生存的唯一道路就是放棄核武器」,而這與朝鮮的戰略底線完全抵觸,是不可能達到的戰略目標,而對於韓國,《美國印太戰略框架》也僅僅用一句「鼓勵韓國在地區安全事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這樣一個棋子重視程度嚴重不足,而在對東盟諸國的關係中,可以看出美國試圖對東盟各國的戰略步伐進行整合,希望東盟各國「能用一個聲音說話」,但未提出具體行動步驟,對於這一政治集團的重視同樣較輕。

《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的東北亞政策基本上圍繞五眼+日本展開

那麽,通過對於這份《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的分析,能得出甚麼結論,這份《戰略框架》對中國東亞、西太平洋、印度洋地緣政治戰略,有怎樣的影響?

第一個問題,美國在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戰略,起碼可得出三個結論:第一是美國的東亞戰略思維是一以貫之的,具備較強的持續性,所謂的分歧只不過是落在具體的行動手段上;第二是美國的東亞戰略目標,是基於零和博弈的想法建立起來,具備「贏者通吃」的基本特徵。當前的戰略目標與行動模式極具進攻性,且具備一定的總體戰特徵,而這種「零和博弈」加進攻性思維,可能導致中美兩國關係走向不可知的方向;第三是美國的印太戰略框架不是完全「鐵板一塊」,它的整體戰略設計,並未脫離海洋國家傳統的「離岸平衡」戰略框架,而即使是採用「離岸平衡」,這份戰略框架在西太主要經濟、政治體的安排上,沒有做到完全整合,也留下大量的可操作空間。

說美國的東亞、西太平洋、印度洋方向的戰略思維「一以貫之」,主要因素在於這份2018年版本的《美國印太戰略框架》與2011年由民主黨奧巴馬政府提出的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並無本質不同:二者都將中國視為亞洲與太平洋地區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需要「平衡」和「恢覆均勢」的「戰略對手」,為應對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拓展,美國需要重新在亞太地區建立領導力、鞏固與亞太地區「同盟」的關係、在經濟政治與軍事方面建立亞太主導權。

從這個角度,2011年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與2018年的《印太戰略框架》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只不過在具體的行動手段上,「亞太再平衡」戰略較偏重於「軟實力」和對於東亞、東南亞諸國的整合,要求美國以「意識形態外交」開路,高度重視多邊外交和所謂的「前沿部署外交」,將菲律賓、日本、澳洲等作為「外交支點」開展工作,重點通過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整合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經濟體系、共享發展成果,並以經濟聯繫為基礎,逐步排除所謂的「異己國家」的影響力。整套戰略構想相對而言較偏向於「文鬥」。

而從《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看,則具備鮮明的特朗普政府色彩,在美國優先的基礎上充滿了西部牛仔式的說一不二和大包大攬,放眼望去滿眼的「軍事威脅」、「確保優勢」、「打敗敵手」、「建立共識」、「反抗壓迫」:在軍事層面上延續特朗普政府的「實力決定一切」思維,要求建立更強大、更致命的作戰機器去反擊主要假想敵的威懾;在經濟層面上延續了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戰」思維,通過單方面的施壓訛詐與輿論抹黑去「破壞」對方的戰略布勢,當然己方的戰略布勢則也沒有細細考量;在政治層面上則延續較為務實的現實主義政治思維,不再強調所謂的「意識形態當先」,而是「四海之內皆兄弟」,只要你能為我所用,用來打擊主要對手那就一切OK。

相比於民主黨的「文鬥」,這份《框架》的戰略構想更像是「武鬥」。但是,不管是「文鬥」還是「武鬥」,完全可看出,美國在東亞、西太平洋、印度洋地理區域上的戰略構想是富有連貫性的,並不存在所謂的「特朗普政府對奧巴馬政府的反動」。相應的,在未來四年時間裡,當然也不會存在所謂的「拜登政府對特朗普政府的反動」,這份《印太戰略框架》將持續下去,只會在行動模式上有調整。

蓬佩奧任期內也在亞洲四處遊說

這份《美國印太戰略框架》充滿「零和博弈思維和進攻性」,一方面,相比奧巴馬政府提出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中同步出台的與中國維持一定程度的交流往來、在諸如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保持合作、維持最基本的軍事交流與合作以做到「管控分歧」、「避免失控」等配套策略,《印太戰略框架》沒有提出任何與中國發展友好往來、維持最低限度的合作、避免雙方戰略誤判或因為局勢高度緊張「擦槍走火」的措施,全篇的重點只有一個:發展盟友,搞死對手,沒有給「合作」或者「交流」留下任何的空間。

而在現實中,特朗普政府也確實是這麽做,文化上的傲慢和戰略上的敵視可見一斑;另一方面,相比民主黨奧巴馬政府的「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幹櫓」,意識形態當先、經濟合作打底、軍事威懾為後盾的,具備一定「己方布局、落棋走子」特征的總體戰略手段。這份《印太戰略框架》將這種「布局」式的思維改為「破壞」式的思維,一切以全力「破壞」對手的布局走棋為導向,而伴隨著這種「破壞」的則是全方位多形態的對抗性、進攻性思維,既包括軍事對抗,也包括經濟對抗,還包括意識形態對抗,以「對抗」作為戰略基調。

同時,特別值得注意,《美國印太戰略框架》在對抗的基調上,對整個第一島鏈內部的部分國家和地區作出「獅子大開口」式的安全保證:要求美國軍隊的作戰機器足以「拒止」(Denying)中國海空軍在第一島鏈內的制空權與制海權(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用了具備被動意義的「拒止」)、要求美國軍隊在戰時足以「保衛」(Defend)第一島鏈內的盟國與夥伴、要求美國軍隊必須在第一島鏈外的所有領域(Domain)維持支配(Domin)地位。

值得注意,美國向第一島鏈內國家做出的安全保證,在極大程度上與中國在這一地區的戰略利益,尤其是中國已經聲明過的「國家核心利益」有重大衝突,在目前中美兩國既缺乏戰略互信,也缺乏威脅管控渠道,更缺乏基本的交流與合作的情況下,美國這份《印太戰略框架》本身就具備極強進攻性情況下,美國對東亞部分國家和地區做出的安全保證,是否會導致部分地區戰略誤判,戰略誤判是否又會導致中美兩國直接對撞,直接對撞是否會因為無法管控對抗強度,爆發更大的對撞,從而徹底破壞太平洋兩岸的關係,乃至導致整個世界格局向更不可知的方向發生轉變,筆者認為這是完全可能。

尤其是美軍前線司令部對於解放軍軍事實力的誤判,更加容易引起擦槍走火

最後,從這份《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的總體設計上看,體現出的是濃厚的舊海權國家的「離岸平衡」式思維,其實原先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體現出的也是同樣的思維模式,只不過在「平衡手」的選擇上有一定的區別:「亞太再平衡」中美國選擇的平衡手以東亞、東南亞、南太平洋的幾個傳統「盟友」為主,賦予了日本、菲律賓和澳洲以較高的戰略自由度,並準備在泰國和緬甸形成突破。而這份《印太戰略框架》則強調所謂的「日本、印度、澳洲」「四邊關系」,放棄了原本在東盟與東南亞的經營,其中又以印度這樣一個大國著墨最多,試圖形成「兩個海權國家」(日、澳)+「一個海陸二元化國家」(印度)同時從東南兩方向對中國形成戰略牽制的格局。

當然了,作為「離岸平衡」的慣例,平衡手選擇的制衡方應當是具備較強的發展稟賦、但相比制衡對象發展仍顯不足的次一級強國,在這方面《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的表現無疑要好於「亞太再平衡」,畢竟指望日本和菲律賓、泰國這樣的國家去牽制中國,只能說明美國也是想瞎了心了,搞不好最後這倆國家成了日本的勢力範圍。相比而言,《框架》中選擇的印度、日本、澳洲,都屬於地區強國範疇,且誰也不會輕易讓另一個國家侵犯自己的勢力範圍,既便於合力牽制中國,也便於各國互相牽制,美國的這一招選的確實比「亞太再平衡」高明。

當然,相對而言,《美國印太戰略框架》中體現出的「四邊關系」,並未涵蓋掉東亞、西太平洋、印度洋範圍內的主要經濟與政治實體,諸如具備極強的經濟增長稟賦的東南亞各國,具備一定的產業優勢的韓國和具備較強發展潛力的朝鮮都未被涵蓋在這份《框架》的核心裡;同時,作為一份「離岸平衡」的說明書,這份《美國印太戰略框架》自然也不可能牽涉到大陸性政策,尤其是被麥金德看重的中亞、近東地區的陸權,它的整體思維模式並未脫離布熱津斯基時代對東亞的戰略安排;最後,就算是這「四邊關係」,這「四邊」也無法做到鐵板一塊,而是也分個親疏遠近、有個薄弱環節。

某種意義上來說,印度就是這個四邊關係中最薄弱的一環,一方面發展紅利遠未完全釋放、且在完成深刻的社會改革之前想要釋放也不可能,另一方面卻又一口爛牙而胃口極好,最後僅從這份《框架》就可看出,相比美國能夠完全控制的日本、相比跟在美國後面死心塌地的澳洲,印度這個國家美國始終有點「不放心」。而這種戰略安排上的疏漏與「四邊關係」中的薄弱環節,在很大程度上將成為中國通過綜合性手段反制,以至實現「戰略破局」的關鍵環節。

政治可靠的結果就是美國盟友的經濟影響力不足政治可靠的結果就是美國盟友的經濟影響力不足

那麽,面對美國已然解密的《印太戰略框架》,也面對即使拜登政府上台、在戰略思維與總體指導方針方面也不會有太大調整的美國東亞、太平洋、印度洋戰略,中國應當如何反制呢?


美國總統拜登宣誓就職、成為美國總統後不足半小時,中國外交部宣布,制裁剛卸任的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等共28人。

中方決定對在涉華問題上嚴重侵犯中國主權、負有主要責任的28名制裁人員名單,包括特朗普政府中的蓬佩奧、納瓦羅、奧布萊恩、史達偉、波廷傑、阿扎、克拉奇、克拉夫特 及博爾頓、班農等。

美國國務院早前對包括人大常委譚耀宗等6人實施制裁。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曾斥美方「公然插手香港事務」,提出反制,她除表明向美方「在涉港問題上表現惡劣、負有主要責任的美國行政部門官員、國會人員、非政府組織人員」採取制裁,更透露制裁擴至涉事者的「直系親屬」。


4年前高呼「讓美國再次壯大」上台的特朗普,1月20日在夫人梅拉尼婭陪同下,揮了揮衣袖,離開白宮。特朗普未有出席拜登的宣誓儀式,亦未有按傳統,在就職儀式前先迎接拜登夫婦進入白宮,再前往宣誓會場,是自1869年以來,首位不出席繼任人就職禮的美國總統。距拜登就職美國總統數小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0日表示,中美間雖存在分歧,但擁有廣泛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間,希望美國新一屆政府同中方相向而行,推動中美關系,盡快回到正確發展軌道。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美國總統就職時稱,中方對美政策是一貫、明確,中方致力於同美方實現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同時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希望美國新一屆政府同中方相向而行,加強對話,管控分歧,拓展合作,推動中美關系盡快回到正確發展軌道,更好造福兩國人民和世界人民。

特朗普臨別講話 隻字不提拜登

特朗普到馬里蘭州安德魯斯基地出席歡送儀式,特朗普在現場發表講話,祝願新政府能成功確保美國安全、繁榮,他同時再次讚揚自己的政績,但他未有再指控選舉舞弊。全長20分鐘的講話,特朗普隻字未提及候任總統拜登的名字。

發表講話後,特朗普乘坐空軍一號前往佛羅里達州,他私人擁有的海湖莊園俱樂部。


印尼斯里維加亞航空一架載有62人的波音內陸客機,由首都雅加達機場前往坤甸,起飛4分鐘後失去聯絡並墜毀。航班追蹤網站數據顯示,客機曾於一分鐘內急降逾1萬呎。社交網流傳疑為客機的碎片。

涉事航班編號SJ182,飛機屬於波音737-500系列,有27年機年齡,原定由雅加達前往西加里曼丹省坤甸,飛機原定於當地時間下午1點40分從雅加達起飛,但從機場起飛不到4分鐘後失去聯絡,飛機更曾經在一分鐘內,急降超過1萬呎。

 


美國國會確認民主黨的拜登獲得足夠的選舉人票,在總統大選中擊敗現任總統特朗普,成為下任總統。而參眾兩院當地時間周三(6日)舉行確認選舉人團投票結果的聯席會議期間,總統特朗普支持者突破警方防線,衝入國會大樓,與警方爆發激烈衝突,事件造成最少4人死亡,多人受傷,死者據報包括一名被警員開槍擊斃的女子,示威者一度佔據參議院會議廳,會議暫停。參眾兩院議員緊急疏散,警方拘捕超過50人;而華盛頓需實施宵禁。

 

美國參眾兩院特別聯席會議當地周三(6日)下午1時舉行,總統特朗普在白宮同步發表演說,重提選舉舞弊陰謀論及號召在場支持者進入國會,展示重奪美國的決心。上萬名支持者隨即向國會推進。

支持者突破警方防線 催淚彈橡膠子彈俱無效

大批特朗普支持者,下午2時衝擊鐵馬及警方防線,警員發射催淚彈及橡膠子彈驅趕無效。部分特朗普支持者爬上國會屋頂,並堵塞正門,阻止清場警員進入。示威者又打破眾議院議事廳門上的玻璃,警員以長椅阻塞門口及擎槍戒備。特別聯席會議因衝突暫時休會。

女示威者被警開槍擊中倒地不起

衝突期間,在眾議院議事廳戒備的警員,據報開槍擊中門外一名女示威者頸部,女子送院搶救後不治。

網上流傳的片段,見到眾議院議事廳外走廊門被桌椅堵塞,警員一直擎槍,並指向玻璃門外的人,但示威者似乎未有理會,一名女子企圖攀上玻璃門,警員隨即開槍,女子應聲倒地,在旁一名男子為她掩護。中槍的女子最初僅以手遮頭,狀甚不適,可見到女子身旁早有一批擎槍警員。鏡頭一轉,見到中槍女子口部已流出大量鮮血。

 

躲在玻璃門外的警員擎槍,疑似想制止特朗普支持者衝入國會。
躲在玻璃門外的警員擎槍,疑似想制止特朗普支持者衝入國會。
警員向打算攀過玻璃門的人士開槍,一名女子應聲倒地。
倒地的女子最初只掩著頭。
女子倒下的位置附近已有大批警員。
倒下的女子不久失去知覺,口部流出大量鮮血,送院後不治。

 

死者為退役空軍 曾要求推翻大選結果

遭國會警察開槍後身亡的特朗普支持者身份曝光,她是35歲女子巴比特(Ashli Babbit),曾在美國空軍服役14年後退伍,婚後居於加州聖地牙哥(San Diego)。而另外3名死者則是死於醫療緊急情況。

巴比特赴華盛頓集會前一天,曾透過社交網站Twitter呼籲其他支持者參加抗議,她指:「沒有東西可以阻擋我們。他們可以嘗試這樣做,但風暴已經來臨,將於24小時內降臨到華府。」她又轉發「副總統彭斯必須辭職,否則將被控叛國罪」、「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羅伯茨必須下台」的文章,要求推翻大選結果。

 

遭警察開槍後身亡的特朗普支持者身份曝光,她是35歲女子巴比特(Ashli Babbit),曾在美國空軍服役14年後退伍。

 

警員槍殺特朗普支持者巴比特過程(片段可能引起讀者不安)

 


一艘載有20人的遊艇,去年12月28日從巴哈馬距離美國最近的比米尼(Bimini)出發,原定29日抵目的地美國佛羅里達州沃思湖(Lake Worth),但遊艇遲遲未有出現,據報疑已在多次傳出飛機和船隻神秘消失的百慕達三角一帶失蹤。

美國海岸防衛隊花84小時,搜索約4萬4030平方公里的海域均無果,至1月1日停止搜救。美國海岸防衛隊表示,會為失蹤者的親屬們祈禱,及希望任何知道船上人員訊息的人可以盡快與他們聯繫。

屢次發生飛機和船隻神秘失蹤事件的百慕達三角,位於北大西洋的馬尾藻海,是由英屬百慕達群島、美屬波多黎各及美國佛羅里達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形海域,面積約116萬平方公里,而巴哈馬絕大多數的領土,位於百慕達三角這片海域或附近區域。


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附近發生6.3級地震,多幢建築物倒塌,當地傳媒報道,最少6死20傷。

震央位於首都薩格勒布東南面46公里,薩格勒布震感強烈,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屬於淺層地震。位處震央附近的彼得里尼亞,多幢建築物地震後屋頂倒塌,揚起大片灰塵。

歐洲地中海地震中心指,地震強度為6.3級,美國地質勘探局則指強度為6.4級,是當地140年來最強的地震。

彼得里尼亞市長敦博維奇指,市內近半地方被摧毀,需要外界援助,軍隊出動協助救災。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指,會協助克羅地亞救災。


英國早前發現傳染力高70%的變種新冠病毒株,染疫人數因而急增。英國首相約翰遜宣布,倫敦、英格蘭東南及東部部分地方的防疫措施級別,從周日(20日)起提升至封城等級的第4級,非必要商店關閉。封城令下,倫敦街頭行人略減,但聖誕前夕仍有不少人未有佩戴口罩外出,食肆改做外賣,超市貨架上貨品尚算充足。
英國早前發現傳染力高70%的變種新冠病毒株,染疫人數因而急增。英國首相約翰遜宣布,倫敦、英格蘭東南及東部部分地方的防疫措施級別,從周日(20日)起提升至封城等級的第4級,非必要商店關閉。封城令下,倫敦街頭行人略減,但聖誕前夕仍有不少人未有佩戴口罩外出,食肆改做外賣,超市貨架上貨品尚算充足。
英國早前發現傳染力高70%的變種新冠病毒株,染疫人數因而急增。英國首相約翰遜宣布,倫敦、英格蘭東南及東部部分地方的防疫措施級別,從周日(20日)起提升至封城等級的第4級,非必要商店關閉。封城令下,倫敦街頭行人略減,但聖誕前夕仍有不少人未有佩戴口罩外出,食肆改做外賣,超市貨架上貨品尚算充足。
{{item.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