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議會星期二(15日)下議院以230票之差,否決政府早前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定。有英國傳媒形容,230票的差距是「歷史上在任政府的最大失敗。」工黨認為首相文翠珊已失去國會信任,隨即提出不信任動議。不過有分析認為,動議獲通過的機會不大。

「脫歐」協議被否決後,工黨領袖傑瑞米·科爾賓(Jeremy Corbyn)對政府提出的不信任投票,預計將於當地星期三(16日)晚約7點辯論表決。

根據英國政治慣例,一旦議會通過不信任動議,新政府須在14天內組成並獲得半數以上議會下院議員支持,否則英國將提前舉行大選。

英國議會下院以432票比202票否決政府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定
英國議會下院以432票比202票否決政府與歐盟達成的脫歐協定

今次「脫歐」失敗,對文翠姍而言無疑是重大打擊,她花了兩年多時間與歐盟敲定協議。協定旨在於3月29日實現英國有序脫離歐盟,並為自由貿易協定談判設定21個月的過渡期。

投票原本定於去年12月進行,但文翠姍為爭取更多議員的支持,推遲投票。

英媒分析文翠姍繼續執政

英國廣播公司分析指,正常情況下,政府的關鍵立法遭遇慘敗後,首相理應會辭職,但文翠姍在投票結束後隨即發表聲明,表明她打算繼續執政。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表示,由於「脫歐」協議遭否決,英國無序脫歐的風險增加。他表示,協議是「確保有序脫歐的唯一途徑」,希望英國本周儘快澄清其意圖,他和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已對此「表達出善意」,讓議員們放心。

新華社引述分析人士報道,指部分保守黨下院議員擔心協議中有關愛爾蘭邊界問題的內容會造成英國分裂,因此投反對票。

文翠姍曾警告,說如果「脫歐」協議被否決,英國「不脫歐」的可能性比「無協議脫歐」的可能性要大,將為人民對國家的信任造成「災難性的傷害」。

英國2016年舉行過全民公投,52%選票支持「脫歐」。根據早前的協定,英國將於3月29日正式退出歐盟。

不過隨著國會下議院大比數否決「脫歐」的決定,英國首相文翠姍將在21日前提出新「脫歐」方案,並再次提交議會表決。

(英國廣播公司/衛報/新華社)


加拿大人謝倫伯格販毒,星期一(14日)被遼寧大連法院改判死刑後,決定再提出上訴。加拿大總理杜魯多批評裁決武斷,又指中方「任意」施行死刑。加拿大政府同時更新對中國的旅遊警示,警告國民在中國或面臨「任意執法」威脅。內地官媒《環球時報》社評稱,內地法院沒有將加拿大公民謝倫伯格販毒被判死刑案政治化。

謝倫伯格被控2014年底,在大連串謀其他人,將220公斤冰毒收藏在輪胎內,計劃走私到澳洲時被捕。他去年十一月被判囚15年,謝倫伯格不服上訴,上月於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審理時,法官認為原審處罰過輕,發還重審。

大連改判死刑  謝倫伯格律師會上訴

大連中院重審後,認為謝倫伯格參與有組織的國際販毒活動,根據其犯罪性質、情節,及對社會嚴重危害程度,所以決定加重刑罰,除判處死刑,更要沒收個人全部財產。謝倫伯格代表律師表示會再上訴。

加國總理指中國「任意執法」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批評,中國「任意」施行死刑。加拿大外交部並更新對中國的旅遊警示,警告國民在中國或面臨「任意執法」威脅。

判決令輿論聯想到孟晚舟案

今次重審加刑,正值中國與加拿大因為華為高層孟晚舟案關係緊張之際,有人權組織對謝倫伯格案的判罰表示抗議,質疑此案判決的時間點和涉及國籍問題。

幾乎所有外媒都把判決聯想到孟晚舟案。外媒認為,當華為高層孟晚舟因美國引渡申請而被溫哥華警方扣押後,中加兩國關係降至冰點。中方一直向加方施壓,而在孟晚舟案件發生不久後,中方最少拘捕兩名加拿大人,包括加拿大前駐華使館外交官康明凱及商人斯帕弗,兩人均被指涉嫌危害中國國家安全。儘管中加雙方都表示,與孟晚舟案件沒有直接關係,但不少在華的西方外交官都認為今次是「有針對性的報復」。

《環球時報》14日發表社評反駁,指武斷的是加拿大,而非大連法院;中國刑法對毒品罪的規定一向嚴厲明確,過去外籍人士早有先例,對謝倫伯格的判決是中國司法主權的一次常態表現。而西方輿論對孟晚舟案件進行無理推測,是對中國法律的粗暴輕視。

(加拿大《環球郵報》/路透社)


最少14國的駐澳洲領事館星期三(9日)接獲可疑包裹,當中包括香港駐墨爾本的經貿辦公室,部分需緊急疏散,無人受傷。

郵包內的包裝袋寫上「石棉」、「戴口罩」的字眼,受影響的領事館屬於美國、新西蘭、德國、意大利、印度、西班牙、瑞士及南韓等,全部位於澳洲首都坎培拉及墨爾本,維多利亞省警方相信事件具「針對性」,但對公眾未構成威脅。

(澳洲廣播公司/ News.com.au/ 英國《快報》/英國《太陽報》)


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星期一(7日)起一連四天訪華,是一年內的第四次,期間會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

北韓朝中社及中國官媒新華社星期二(8日)報道,金正恩是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訪問中國,報道非常簡短,沒有提及其他細節,為中朝首次在北韓領導人訪華期間公布相關消息。

分析指北韓美國領袖或第二次會晤

美國《華爾街日報》分析指,金正恩訪華正值中美關係緊張及雙方經貿代表磋商,與此同時,美國星期一(7日)派遣一艘導彈驅逐艦在南海爭議島嶼附近航行,引起北京指責。

分析又認為,金正恩去年的訪華時機,正值金正恩與美國和南韓外交斡旋的關鍵時刻,其中一次的訪問時間,發生在金正恩與特朗普的新加坡峰會前夕,外界紛紛猜測特朗普和金正恩可能會舉行第二次峰會。而金正恩發表新年賀詞後,美國總統特朗普發布Twitter貼文稱,熱切期盼與金正恩進行第二次會晤。

金正恩新年賀詞允停製核武

金正恩在1月1日的新年賀詞中展示新的和平姿態,表示北韓將不再製造、試驗或擴散核武器,令重啟美朝無核化談判帶來新契機。不過,金正恩同時要求美國解除經濟制裁,呼籲引入更多外國投資和貿易。金正恩還表示,如果美國不取消經濟制裁,北韓不得不為守護國家自主權而探索一條「新路。有分析人士則認為,有關賀詞是北韓向美國伸出的橄欖枝。

北韓不滿美拒放寬制裁

北韓早前表示對美國處理陷入僵局的無核化談判的方式不滿。北韓一直依賴中國經濟和外交支持,但不滿中國試圖藉助援助控制平壤。

北韓早前又揚言,若美方不放寬制裁,將恢復發展核武力量,但華府以北韓未有採取切實步驟放棄核武的情況下拒絕放寬。北韓則堅稱已做出重大讓步,表示美國需要採取措施回應。

金正恩和特朗普去年六月在新加坡的一次會議上同意解決朝鮮核武器問題,但自此再未有取得明顯進展。

(美國《華爾街日報》)


美軍一艘導彈驅逐艦星期一(7日)駛近南海西沙群島,中方提出嚴正交涉。

美國印度太平洋艦隊發言人表示,執行任務的是美國海軍隸屬於第七艦隊的阿里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坎貝爾號」(USS McCampbell DDG 85)。美方又形容行動是執行「航行自由」,目的是為不滿中國「過度的海洋主張」。

美國海軍阿里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坎貝爾號」,曾闖入日本海爭議海域。
美國海軍阿里伯克級導彈驅逐艦「坎貝爾號」,曾闖入日本海爭議海域。

外交部同日回應,稱美國海軍軍艦未經中方允許,擅自進入中國西沙群島領海,中方隨即派出軍艦軍機依法對美艦實施查證識別,予以警告驅離並就此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外交部並指責美艦有關行為違反中國法律和相關國際法,侵犯中國主權,破壞有關海域的和平、安全和良好秩序。中方堅決反對美方有關行徑,敦促美方立即停止此類挑釁行動。中方將繼續採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


美國國務院周四(1月3日)更新對中國的旅遊警示,稱由於中國「任意」執行當地法律,及對持美中雙重國籍人士作特殊限制,建議美國公民前往中國時要提高警惕。

美國國務院周四(1月3日)發出新的旅遊警示稱,中國當局一直運用「出境禁令」,把美國公民留在中國,有關禁令也用於迫使美國公民協助政府調查,或幫助當局在解決民事糾紛時偏向當地的當事人等。

美國國務院表示,在大多數情況下,美國公民只有在試圖離開中國時才會意識到出境禁令,而且無從得知禁令可能持續多久。國務院補充說,美國公民在這些禁令下已受到騷擾和威脅。

美國國務院還警告,由於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擁有美中雙重國籍的人士和華裔美國公民可能面臨更多審查或騷擾。

有報道指,暫時未知道這項最新旅遊警示,是否與華為孟晚舟案、加拿大前外交人員康明凱、及商人邁克爾在中國被拘留的事件有關。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海撰文,強調合作是中美關係的唯一正確選擇。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海在美國媒體《今日美國報》發表署名文章,強調中美的共同利益遠大於矛盾分歧,合作是唯一正確的選擇。他同時強調,雙方要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嚴格遵守《中美建交公報》等三個聯合公報,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毫不動搖。

崔天海指四十年前,中美外交關係與中國改革開放,幾乎同步開展。中國的改革開放,為中美外交關係帶來活力與動力,而兩國的外交關係則為改革開放,提供重要的外在環境。這兩個重要的歷史進程,為中美兩國的人民及全世界,帶來巨大的利益。

他認為在過去四十年,中美兩國不單達致令兩國人民雙贏的平衡局面,且在多方面展開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的挑戰。他指兩國關係的穩定發展,有如空氣與水,滋養著兩國及世界,脫鈎或彼此孤立均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現今世界急劇變化,中美兩國在經濟、軍事及技術的發展,都取得前所未有的進展,令到中美難以避免出現分歧,縱然如此,但可以加以有效管控。他指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合作是兩國唯一正確的選擇。

崔天海並強調,兩國關係的政治基礎不能動搖,兩國必須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及重大關切,嚴格恪守《中美建交公報》及其他兩個共同公報,並堅守「一個中國」的原則。

他指中美關係,就如一座建立在以兩國共同利益為基石的高塔,這基石在過去四十年從未動搖,拆毀或毀壞它,只會令兩國人民共同受害。因此為後代子孫,帶來穩定而充滿機遇的中美關係,乃中美共同的歷史責任。

 

(今日美國報)


馬哈蒂爾否認親日反中 強調中國仍是馬來西亞最好的朋友
自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上台後,除多次訪問日本外,更接連取消或重新檢討與中國政府合作的大型計劃,因而被質疑「親日反中」。他受訪時對此說加以否認,強調中國仍然是馬來西亞最好的朋友。

馬哈蒂爾接受當地華文媒體《星洲日報》專訪時,否認自己「親日反中」,並強調自己多次在國際舞台上捍衛中國,包括他在日本出席日本的論壇時,同樣桿衛中國,為中國說話。他續指馬來西亞一直與中國保持聯繫,有貿易往來,對中國友善。

他提到當年葡萄牙遠渡至馬來西亞,兩來後就殖民當地。馬來西亞一直與中國共處,且當地有很多中國人,但中國卻沒有殖民馬來西亞。故他反問:「應該怕中國?還是歐洲?」

馬哈蒂爾指中國政府理解到馬來西亞因面對嚴竣的財政問題,難以承擔巨額費用,故作出檢討及取消中馬合作項目的決定。針對東鐵計劃,他指若中國同意,馬來西亞政府可能以縮小東鐵項目規模來繼續這項工程。

當被問及有否計劃在2019年訪問中國時,馬哈蒂爾毫不猶豫表示:「若有需要,我會訪問中國。」

(星洲網)


假期留在白宮,處理停擺的特朗普,多次私下致電國會及媒體的盟友,向他們保證在興建圍牆一事上絕不退縮。
此情不再! 一月離任的凱利早前受訪,大爆特朗普早已放棄興建圍牆。特朗普卻透過推特反駁:「從未放棄建圍牆!」
美國因美墨邊境圍牆問題,導致的停擺已踏入第九日(12月31日),總統特朗普繼續堅持興建圍牆,縱他對共和黨提出的妥協方案持開放態度,但民主黨轟白宮在此問題上,無清晰立場,令停擺僵局勢在短期內取得打破。

現時未有跡象顯示,將於周四(1月3日)接掌美國眾議院的民主黨,會對特朗普提出撥款50億美元興建圍牆的要求,作出妥協,停擺將持續,數以十萬計聯邦政府員工將因而繼續受影響。

於一月離任的前白宮幕僚長凱利受訪指,特朗普在上任之初,便放棄興建混凝土圍牆的說法。其後白宮高級顧問康維,反指這只是圍繞「圍牆」一字的字面爭論,強調不應對邊境危機視若無睹。特朗普則透過社交網推特(Twitter)回應,指從未放棄興建圍牆的主張。

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早前與特朗普共進午餐,並提出以協助「幼年抵美暫緩遣主計劃」,換取圍牆撥款,作為向民主黨讓步的方案,特朗普對此持開放態度。

康維聲稱特朗普已在撥款金額上,向民主黨作出讓步,由原來的250億美元,降至50億美元,呼籲民主黨重返談判桌。

民主黨則指已向白宮提出三個解決停擺僵局的方案,但沒有一個涉及圍牆撥款,並堅稱結果將視乎總統的行動。

參議院少數黨領袖古德曼指,白宮中人顯然並不知道他們在邊境安全問題上想要什麼,當一名白宮官員表示願妥協之際,另一名官員則指特朗普在50億美元圍牆撥款的要求上絕不讓步,同時總統卻透過社交網推特,將停擺的責任,諉過除他以外的所有人。

(英國衛報)


孟加拉總理哈西娜領導的人民聯盟,在大選中取得壓倒性勝利,令她得以順利連任。
充滿信心的哈西娜(右一),在票站舉起勝利手勢
孟加拉大選周日(30日)結束,總理哈西娜領導的人民聯盟獲得壓倒性勝利,令她第四度連任總理。惟反對派「大聯盟」指選舉充滿舞弊,是一場「鬧劇」,要求推翻選舉結果重選。

孟加拉選舉委員會周一(12月31日)宣布,執政黨人民聯盟在298席中取得287席,反對派「大聯盟」只取得6席。

單是周日(12月30日)的投票日,便有逾17人死於與選舉有關的衝突。逾40名反對派候選人指人民聯盟為確保哈西娜能連任而舞弊,在投票日當天退出選舉。

英國傳媒證選舉或涉造票疑雲

有英媒報道指,在投票開始前,已見到票站有塞滿選票的票箱,而在部分票站,只見有執政黨的票站人員,另外亦有票站在投票未結束前,便禁止外媒入內。

反對派「大聯盟」斥今次選舉為一場「鬧劇」,要求選舉委員會宣布選舉無效,並重新舉行大選。

選舉委員會表示,會就全國的選舉舞弊舉報進行調查。

(英國衛報/英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