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層官員再大換班,新華社報道,依照香港《基本法》有關規定,根據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提名和建議,國務院決定任命李家超為政務司司長,成為首位由警隊出身的政務司司長。而同樣由警隊出身的鄧炳強,則獲任命為保安局局長、蕭澤頤為警務處處長。同時免去張建宗的政務司司長、李家超的保安局局長和鄧炳強的警務處處長職務。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星期五(25日)宣布任命安排時,與新任政務司司長李家超、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及警務處處長蕭澤頤會見傳媒,林鄭月娥稱歡迎三人加入團隊,指提名是不論背景、用人唯才,林鄭月娥指有信心他們能推動特區施政。

63歲的李家超,是香港回歸祖國後,首位紀律部隊職系出身的政務司長,他在1977年加入警隊,2010年獲委任為警務處副處長,2012年出任保安局副局長,5年後獲委任為保安局長。

現年55歲的鄧炳強,1987年在中大社工系畢業後投考警隊,2018年出任警務處副處長,前年11月升任為處長,任內作風強硬,曾表明只容許可信的媒體進入指定採訪區域,並修改警察通例下的傳媒代表定義。

現年同樣55歲,出任警隊一哥的蕭澤頤,1988加入警隊,主要駐守前線行動單位, 前年升任副處長一職,同樣負責行動事宜。

被免去職務的張建宗表示感謝中央政府、各任特首對其信任與支持,又感謝政府同事、議員、社會各界對他的支持及諒解,並由衷感謝家人默默支持、鼓勵和諒解,為其工作帶來源源不絕的動力。

張建宗表示,未來樂意通過不同機會繼續服務社會、貢獻國家,謹祝願香港長期繁榮穩定,長治久安,香港市民身心康泰。

70歲的張建宗,連續在政府工作49年,是香港史上在政府任職年期最長的人。他在1999及2000年先後出任勞工處和教育署署長,2007年獲委任為勞工及福利局局長,並在2017年接替當時請辭參選特首的林鄭月娥,出任政務司司長。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公布高層官員任命安排:

https://youtu.be/0sQkYJLkRsg


 

1.香港新增7宗新型肺炎確診個案,分別是6宗輸入及1宗源頭不明的本地個案。全部患者都驗出帶L452R變種病毒株。

新增的本地個案是星期三(23日)初步確診的27歲機場男地勤,受僱香港航空附屬的地面服務公司,與父母住大埔運頭塘邨運亨樓。他工作期間有時要接待貨運航班的機組人員,最後上班日為6月16日,翌日有返過機場與數十名同事合照,他亦有在大埔新達廣場兼職顧客服務工作。

衛生防護中心指, 患者家人病毒檢測呈陰性, 估計他在機場受感染的成數較大, 會循有關方面調查, 暫時有約180名緊密接觸者要接受檢疫, 包括30多名貨運航班的機組人員, 以及曾經與患者合照的同事。

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指, 至今有超過200萬人接種至少一劑疫苗, 形容近期勢頭不錯, 如果能夠持續, 到八至九月接種率有機會達到一半, 但仍然希望再進一步提高。

 

2.香港《蘋果日報》及《壹周刊》停止營運。英國和歐盟相繼就《蘋果日報》關閉一事發聲明,無端指香港特區政府「破壞新聞自由」,英國外相藍韜文稱,中方必須履行中英聯合聲明下,保障香港新聞及言論自由的承諾。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言人表示,歐方打著新聞自由的幌子,公然干涉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原則,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發言人強調,香港是法治社會,香港《基本法》和《國安法》明確保障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權利自由,包括言論和新聞自由,但新聞自由不是免罪牌,反中亂港沒有法外權。香港警方對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的個人和公司採取行動,是依法打擊犯罪,切實維護法治與社會秩序的正義之舉,與新聞自由無關。

發言人並嚴正要求歐盟恪守不干涉內政這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停止以任何借口干預香港事務、干涉中國內政。

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早前引用香港國安法凍結《蘋果日報》三間相關公司資產,《蘋果日報》陷入財政困難,引發大量員工「跳船」辭職。香港《蘋果日報》母公司壹傳媒董事會23日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蘋果日報》午夜起停止運作,並於6月24日出版最後一份報紙,電子版同日凌晨起暫停更新。港媒引述《蘋果日報》高層表示,最後一期報紙目標印刷100萬份。

 

3.在北京,國新辦發表《中國共產黨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偉大實踐》白皮書。

白皮書指出,中共成立一百年來堅持人民至上,將人權的普遍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成功走出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堅持將保障人民生存權及發展權,作為首要基本人權。

白皮書又提到中國的政黨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及政治協商制度,不同於西方國家兩黨或多黨競爭制,亦有別一些國家實行的一黨制。

 

4.菲律賓前總統阿奎諾三世逝世,終年61歲。

阿奎諾三世的家人發表聲明指,阿奎諾三世因為糖尿病引致腎衰竭,今早在睡夢中安詳離世。

菲律賓傳媒報道,阿奎諾三世星期四(24日)早被送往奎松市的醫院,又指他自2019年起健康出現問題,曾一度進入深切治療部。

阿奎諾三世是已故參議員小阿奎諾和前總統阿奎諾夫人的獨子,在2010年至16年間擔任菲律賓總統,任內提出南海仲裁。

2010年8月發生馬尼拉人質事件,香港一個旅行團被槍手挾持,拯救行動失敗,8名港人喪生,他事後在現場視察時一直面帶微笑,遭猛烈批評,阿奎諾三世亦一直拒絕為營救人質失敗道歉。

 


香港《蘋果日報》決定6月24日出版最後一份報紙後壽終正寢。英國和歐盟相繼就《蘋果日報》關閉一事發聲明,無端指責香港特區政府「破壞新聞自由」。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言人表示,歐方打著新聞自由的幌子,公然干涉香港事務和中國內政,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原則,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發言人強調,香港是法治社會,香港《基本法》和《國安法》明確保障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權利自由,包括言論和新聞自由,但新聞自由不是免罪牌,反中亂港沒有法外權。香港警方對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的個人和公司採取行動,是依法打擊犯罪,切實維護法治與社會秩序的正義之舉,與新聞自由無關。

發言人並嚴正要求歐盟恪守不干涉內政這國際法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停止以任何借口干預香港事務、干涉中國內政。

香港《蘋果日報》母公司壹傳媒董事會23日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蘋果日報》午夜起停止運作,並於6月24日出版其最後一份報紙,電子版同日凌晨起暫停更新。港媒稱,有《蘋果日報》高管表示最後一期報紙目標印刷100萬份。

香港《蘋果日報》決定停運 亂港往績劣跡斑斑

香港《蘋果日報》為香港壹傳媒旗下繁體中文報紙,由黎智英於1995年6月創立。自香港回歸祖國以來,黎智英與西方反華政客的聯繫趨緊密,如在2019年,黎智英就曾與前美國副總統彭斯在白宮會面。有港媒報道,黎智英曾資助非法佔中等活動,而其助手、前美海軍情報員Mark Simon就在其中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香港文匯網指出,黎智英不久前甚至獲得美國一些反華組織的「表彰」。

去年5月27日,《蘋果日報》還撰文歪曲《國歌法》及港區國安法,稱「一國兩制被徹底撕毀」。香港警方國安處高級警司李桂華近日披露,警方發現《蘋果日報》自2019年至今有超過30篇文章呼籲外國制裁中國內地及香港特別行政區,圖謀借這些文章給外國或境外機構提供制裁的口實。

對於英歐打著「新聞自由」旗號干涉香港事務的行為,中國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發言人22日明確表示,有關謬論嚴重踐踏法治與司法獨立,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原則,中方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

發言人強調,新聞自由不是免罪牌,反中亂港沒有法外權。香港警方對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的個人和公司采取行動,是依法打擊犯罪,切實維護法治與社會秩序的正義之舉,與新聞自由毫無關係。特區執法和司法機關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符合法定職權、遵循法定程序秉公辦案,任何外部勢力無權說三道四。

來源:觀察者網

 

 


港壹傳媒集團資金遭凍結,香港《蘋果日報》24日起停止運作。香港科技園指,將會收回蘋果日報印刷有限公司位於將軍澳工業邨的土地。

科技園發聲明,指就蘋果日報印刷有限公司在將軍澳工業邨的運作涉及多項違規行為,科技園已按照契約條款,採取相應行動,向蘋果日報印刷有限公司發出違反契約條款通知,啟動重收程序。

 


1.壹傳媒董事會宣佈,由於香港當前的情況,港《蘋果日報》印刷版不遲於 2021 年 6 月 26 日星期六最後一期結束,而電子版亦不遲於 2021 年 6 月 26 日星期六晚上 11 時 59 分停止運作。

2. 香港警務處國家安全處繼上星期四(17日)拘捕壹傳媒及 《蘋果日報》5名高層被還柙至今後,星期三(23日)早在將軍澳區,再拘捕一名55歲中國籍男子,涉嫌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被扣留將軍澳警署調查。

警方說行動仍然繼續,不排除有更多人被捕。

港保安局行使國安法權力凍結三間與《蘋果日報》相關公司共1800萬資產。警方五月亦根據國安法,凍結創辦人黎智英逾3億資產。《蘋果日報》董事局星期一(21日)去信保安局,申請要求解凍部份資產。

 

 

3.首宗被控違反《港區國安法》的案件,星期四(24日)早上在香港高等法院開審,案件不設陪審團,被告唐英傑否認所有控罪。

被告唐英傑,被控煽動他人分裂國家罪、恐怖活動罪及危險駕駛引致他人身體受嚴重傷害罪的交替控罪。

 

 

4.滙豐銀行向客戶發通知,指7月26日起將修訂網上及流動理財條款,如客戶身在香港以外地方,未必可使用網上或流動理財服務。匯豐事後發新聞稿指,香港客戶可如常於海外使用網上及流動理財服務,沒有更改相關服務的計劃。今次條款更新,是將目前「滙豐網上理財條款及細則」及「香港滙豐流動理財應用程式及流動保安編碼條款及細則」合併為單一文本,方便查閱。金融界立法會議員陳振英指,本港其他大型銀行亦有相同條款,在《港區國安法》生效前已存在,認為滙豐修訂條款與國安法無關。

 

5.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太空船上周升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星期三早(23日)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與3名太空人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天地通話。

通話歷時約5分鐘,習近平問及3名太空人的身體狀況,並形容他們在太空的工作生活時刻牽動全國人民的心。他認為,建設太空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里程碑,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開拓性貢獻。


中國神舟十二號載人太空船上周升空,​國家主席​習近平星期三早(23日)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與3名太空人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天地通話。

通話歷時約5分鐘,習近平問及3名太空人的身體狀況,並形容他們在太空的工作生活時刻牽動全國人民的心。他認為,建設太空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里程碑,將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作開拓性貢獻。


 

1.香港《蘋果日報》及高層被控違反《港區國安法》,相關公司資產被凍結,《蘋果日報》面臨停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否認打擊新聞自由或任意針對傳媒。對於《蘋果日報》向保安局申請解凍部分資產以支付員工薪金,她指保安局局長將依法處理。

警方國安處上周四(17日)根據《港區國安法》突擊搜查《蘋果日報》大樓,拘捕5名董事及總編輯羅偉光等負責人。保安局並凍結三間與《蘋果日報》運作相關的公司資產涉及1,800萬元。警方五月亦根據《國安法》,凍結創辦人黎智英逾3億資產。

 

2.內地新增25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 境外輸入有23宗, 本土個案有2宗, 來自廣東。
內地累計確診個案9萬1629宗, 死亡個案維持4636宗。

廣東新增的2宗本土個案, 分別來自深圳和東莞, 全省累計確診個案2706宗

 

3.為加深兒童對熱帶氣旋認識,香港天文台推出《熱帶氣旋之旅》電子書,解構各種有關風暴結構的科學知識,及防風「貼士」。天文台科學主任龔穎恒表示,希望以有趣的圖像及簡易的文字,讓小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學習重要知識。


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網站發布,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6月22日,在辦內會見來港出席「時代精神耀香江」系列活動的航天科學家訪港團,與中國工程院院士、長征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一行進行了交流。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參加會見。

 

國家的航天事業發展在2021年取得多項重大突破。據悉,為讓青年學子了解中國航天發展及科學家精神,香港中聯辦、香港特區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紫荊文化集團將聯合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主辦,國家航天局新聞中心、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京港學術交流中心、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承辦「航天科學家團隊進校園暨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活動。

負責重大航天項目的科學家們未來幾天,將走進本地大學,舉行講座,並與本地青年進行交流。

 


1.香港連續14天沒有本地確診病例,港府宣布因應香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及新冠疫苗接種情況,放寬部分社交距離措施,生效日期為星期四(6月24日)零時。

餐飲業處所中A、B類措施不變,C類即餐飲業處所所有員工已接種第一劑新冠疫苗,顧客人數上限增至75%;D類處所,所有員工已接種兩劑疫苗並已過14天,顧客容量完全恢復,每枱最多12人,宴會最多180人,宴會或用膳顧客每枱最少2/3人接種疫苗。

無飲食供應的婚禮,人數上限由20增至場地容量50%;若2/3出席者已接種首劑疫苗可增至100%。酒店、會展內大禮堂或宴會廳舉行戴口罩、無飲食的聚會人數上限亦可放寬。

泳池人數上限放寬至容量的50%;健身中心訓練小組房間內的所有員工及學員若已完成接種疫苗,做運動時毋須戴口罩;若教練因健康理由未能接種疫苗,則要戴口罩。宗教聚會人數上限可放寬至50%,若2/3出席者已接種首劑疫苗,可全面恢復。

 

2.《路透社》引述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的顧問Mark Simon表示,當局根據港區國安法凍結《蘋果日報》資產後,將在數天內被迫關閉。壹傳媒董事會星期一(21日)開會,通過去信保安局,申請要求解凍蘋果日報部份資產,以免因欠薪而違法。

香港警方17日根據《港區國安法》突擊搜查《蘋果日報》大樓,拘捕該報5名董事及總編輯等負責人。保安局亦引用國安法凍結《蘋果日報》3間公司共1800萬港元資產。警方五月亦根據國安法,凍結創辦人黎智英逾3億資產。

 

3. 台灣駐香港經濟文化辦事處7名派駐人員20日返回台灣,餘下經濟部駐港代表倪伯嘉,因簽證七月底到期而續留守。台灣宣布調整駐港辦事處業務。

陸委會指,有關團聚及結婚登記面談會改為網上進行,香港申請來台停貿及入台證,繼續透過線上辦理,其他護照簽證等服務不受影響。有報道指駐港辦事處21日上午仍照常開門。

 

4.日本東京奧運將於7月23日開幕,包括東京都在內9個都道府縣的緊急事態宣言,星期一(21日)起解除,大型活動的人數上限定為1萬人。首相菅義偉表示,無論如何都要辦成東京奧運。若賽事期間,東京因應疫情要發布緊急事態宣言,不排除無現場觀眾的情況下作賽。

日媒《每日新聞》聯合社會調查研究中心全國民調顯示,64%受訪者認為做不到安全安心辦奧運,另有30%受訪者認為應取消東奧,較上次5月22日的調查少10個百分點。

另外,烏干達奧運代表團上周六(19日)晚上抵達東京成田國際機場,其中一名選手的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結果呈陽性,在指定設施隔離。

 


控制疫情 重啟經濟
社創惠民 跨界扶貧
課程改革 造福學子

香港政務司司長 張建宗

控制疫情一直是特區政府的頭等大事,是重啟經濟的重要條件。政府在4月中公布了抗疫新路向,以「疫苗氣泡」為基礎來調整各項防控措施,同時鼓勵市民盡快接種疫苗,讓香港逐步回復正常運作,早日恢復與內地和海外的人員往來。歐盟成員國剛通過把香港納入旅遊安全地區「白名單」,並建議逐步撤銷對香港的旅遊限制,反映香港的疫情漸趨穩定,抗疫成果得到國際認同。

接種疫苗 事不宜遲
「疫苗氣泡」的概念是全球大勢所趨,各國都在爭分奪秒開展疫苗接種計劃。按照目前的形勢,疫苗接種率愈高的地區,將愈有條件盡早恢復經濟及社會活動。特區政府月初展開了「全城起動 快打疫苗」運動,疫苗接種計劃正全速進行。我欣悉最近的疫苗預約及接種率不斷上升,截至6月19日,政府已為參與計劃的人士共接種超過318萬劑疫苗。

高接種率對社會和營商環境有利,我們呼籲機構及企業僱主鼓勵員工接種疫苗,在可行情況下提供便利,為員工安排「疫苗假期」。為起帶頭作用,政府僱員在接種每一劑新冠疫苗後可享「疫苗假期」或申請特許缺勤一天。政府亦鼓勵特定優先群組人士積極參與接種疫苗,其中包括醫護人員。截至本月中,已有超過35 000名醫院管理局員工接種了第一劑疫苗,整體接種率超過41%。

政府所提供的兩款疫苗符合安全、效能和質素要求,唯有「全城起動,快打疫苗」,香港才能盡快建立保護屏障,讓社會早日回復常態。

 

認真檢視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空間
第一階段「疫苗氣泡」下的社交距離措施由4月29日起生效。已完成接種疫苗的市民,除得到保障外,亦可於各項社交距離措施下得到較寬鬆的待遇。由於本港在本月初錄得數宗感染源頭未明、涉及N501Y變異病毒株的本地確診個案,為嚴防疫情反彈,上述社交距離措施會維持至6月23日。我們會視乎疫情發展、疫苗接種計劃的進度,以及「疫苗氣泡」措施的落實情況,認真檢視是否有空間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並會盡快公布有關詳情。

 

 

社創惠民 跨界扶貧
扶貧是政府的施政重點,扶貧委員會一直協助推動相關工作。在上周二﹙6 月15日﹚的會議上,委員檢視轄下的「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社創基金」)的工作進度。社創基金旨在透過推動社會創新及培育社會創業精神,協助紓緩本港的貧窮及社會孤立問題。

我很高興基金取得豐碩的階段性成果。基金至今已撥款逾4.7 億元,共醞釀超過2 100個創新意念、培育了約7 000位社會創業家,以及資助304個項目,惠及逾28萬人。在資助項目中,超過四成利用科技開發產品或提升服務,例如「復康機械手 – 居家復康科技」項目早前獲基金資助開發醫用版機械手套。項目成功完結後,最近再獲基金資助開發家用版,中風病人只需配合流動應用程式,便可使用機械手套在家中進行復康訓練。另一正接受基金資助的項目「網上與居家機哥伴小星」,將一項早前為自閉症兒童而設的機械人介入治療方案,從原本於非政府機構及學校提供服務,擴展至網上及上門服務,讓受惠兒童在疫情下仍能持續學習。

社創基金亦推出了兩個旗艦項目,第一個是為應對食物援助服務供求失衡問題而於2017年推出的全港首個食物援助協作平台「FOOD-CO」,結合科技及數據分析,讓食物捐贈者和援助機構通過手機應用程式分享食物供求的資訊,以及提供配對服務,令服務更具成效,兩年間食物援助點由161個增加至352個,業界每日向基層提供的餐數由約33 000份增加至逾60 000份,受惠人士數目由每日約15 000增加至逾26 000。項目於2019 年推出第二階段,增設一條龍自動化物流系統、一站式義工招募及培訓平台、以及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等,進一步提升食物援助服務的效率和效益。現時已在平台註冊的食物援助點及捐贈單位近1 000間,透過平台進行的食物捐贈逾8 000 宗,食物重量逾1 200噸,總值約1億600 萬元。

社創基金第二個旗艦項目「樂齡科技平台」亦於今年1月展開籌備工作。基金委聘協創機構建立一個可容納各方參與的平台,通過推動參與、建立跨界別伙伴關係及促進合作,連結供求兩方面的不同持份者,增強協同效應,以推動樂齡科技的發展及應用,促進長者的福祉,並提升長者生活質素及獨立生活和自理能力,為他們的家庭、照顧者、護理員和護理機構提供支援。有關平台的臨時網站將於本月內推出。

社創基金較早前委聘香港大學全面審視基金的成效。研究結果確認政府透過基金體現政策創新,發揮「推廣者」及「促成者」的角色,透過促進跨界別合作及借助協創機構的社會資本,支援社會創業家、培育社創生態系統,並為紓緩貧窮及社會孤立問題作出貢獻。此外,研究團隊挑選了147個進度較成熟的創新項目進行社會效益評估。截至去年6月,這些項目為社會帶來共約2.4億元的效益,是同期社創基金發放款項的4.5倍。

社創基金於今年4月再獲政府注資5億元,我期望它繼續發揮社會創新催化劑的作用,透過創新的方案應對社會問題,惠及更多弱勢社群。

扶貧是細水長流的工作,需要有決心、有理念、有策略地持續進行。我相信社創基金會繼續以創新及靈活的方式推動扶貧工作,向有需要人士提供適切的援助。

 

新學年推行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隨着《香港國安法》在去年年中實施,中學和小學將依循教育局向學校提供關於學校行政和教育的指引,維護安全有序的校園學習環境,並培育學生成為守法的良好公民;它們亦可參考「香港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按步有序地推行國家安全教育。

與此同時,政府積極推動中國歷史文化,希望增強青年人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2018/19學年開始,教育局落實了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自新學年﹙2021/22﹚起,教育局推出新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以替代「通識教育科」,其中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內容是有關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另外大約三分之一是有關「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將全面加深學生對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及願景 ,以及幫助他們理解國家及其與香港的緊密關係,繼而透過進一步了解國情而提升國民身份認同。餘下內容則延伸至當代世界,選取經濟、科技、可持續發展,以及公共衞生方面的課題,讓學生理解人類在當代世界所面對的境況,從而擴闊視野。此外,內地考察也為該科課程的重要一環,讓學生實地了解國家的發展現況和人民生活面貌,藉以增加他們對國家的認識,培養愛國情懷 。

 

與參與「與香港同行」的同學短聚
繼早前在我的網誌預告政府於今年暑假再次推出「與香港同行」計劃,上星期我與四位曾參與計劃的同學見面敘舊,談談大家的近況。回想起兩年前認識他們,彷彿只是昨日的事。他們幾位現在已經是大學生,就讀心儀的學科,他們都認為成為官員的「工作影子」一天拓闊了他們的視野,與官員相處亦令他們體會要多角度思考,為將來發展訂立清晰方向。我很高興這一天的「工作影子」體驗為他們帶來難忘的回憶及正面的改變。我深信這幾位朝氣勃勃的青年人必能朝着自己的目標及夢想勇往直前。「與香港同行」計劃現正接受報名,各位希望成為官員「工作影子」的中三至中六的同學要把握機會,盡快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