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疫情衝擊,去年全球跨境投資大幅下跌,惟中國去年外商直接投資(FDI)額達1630億美元創新高,超越美國的134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外資流入國。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論壇(UNCTAD)發表最新《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去年全球FDI較2019年1.5萬億美元劇減42%至8590億美元,較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後谷底再低逾三成,主要是受到新冠疫情衝擊導致。

已發展國家外商投資挫七成

其中,發展中經濟體與已發展經濟體差異明顯,前者按年僅降12%至6160億美元,使發展中國家FDI佔全球比重達至破紀錄的72%;已發展國家FDI期內重挫近七成至2290億美元。

美國去年FDI狂跌至1340億美元,失去長久以來的全球龍頭地位。按UNCTAD數據,中國FDI期內逆勢增長4%,達163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外資流入國。

該報告撰寫人、UNCTAD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接受內地官媒新華社訪問指出,在新冠疫情持續蔓延和全球經濟嚴重衰退背景下,中國經濟率先恢復增長,加上政府採取投資開放政策和便利化措施,使中國持續保持對外資的吸引力。

內地率先復甦 推政策穩外資

中國商務部日前公布,按人民幣計算,中國去年FDI錄得9999.8億元,按年增長6.2%;折合1443.7億美元,按年增4.5%。去年首季中國FDI一度按年倒退12.8%,由於疫情曾在中國爆發,海外企業擔心中國供應鏈風險,令當時有關外資會否大規模撤走的討論升溫,有企業擱置在華擴張計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去年3月在國常會上強調,抓緊進一步縮減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等。

隨着國內疫情受控,中國FDI去年4月開始轉正,其後錄得連續9個月正增長。UNCTAD報告中表示,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去年恢復正增長2.3%,加上早期抗疫封鎖後的外資投資便利舉措,都有利穩定外資。

根據報告,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除中國FDI正增長,去年印度FDI亦按年增13%至570億美元,主要得益於數碼經濟持續發展,尤其是併購。去年整個新興亞洲FDI按年下滑4%至4760億美元,在全球各地區中降幅最小,其中東亞增長12%至2830億美元,部分因香港及中國內地金融資金流入增加40%所致。

展望2021年,UNCTAD判斷全球FDI會進一步疲弱,該機構發表的《全球投資報告2020》預測,今年FDI將下跌5%至10%,2022年有望開始復甦。


 

1.香港新型肺炎疫情反覆,截至星期一(25日)凌晨,本港新增73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69宗屬本地感染,逾半個案源頭不明;31宗與早前個案相關;其餘4宗為輸入個案。38宗源頭不明個案中,有13宗從佐敦「受限區域」發現。69宗本地個案中,14宗患者居於油尖旺區;8宗來自深水埗區,當中6宗於指定檢測區內。

再多3幢大廈納入強制檢測公告。包括北角東發大廈C座、汝洲街280至286A及汝洲街173號。

多一名新型肺炎患者死亡,本港累計170名確診者離世。

另外,政府宣布,亞洲博覽館社區治療設施內的住院病人,星期二(26日)起可選擇免費中醫診療服務。

 

 

2.藍田麗港城第五座出現群組爆發,過去14天有9人確診感染新型肺炎,當中15至17樓E單位有3宗確診,港府專家顧問、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星期一(25日)到場視察後指,懷疑大廈有垂直傳播,可能經煙囪效應傳播至E單位,所有E單位及部分與E單位打通的F單位需要撤離。

袁國勇又指,發現至少兩個單位的U型隔氣管乾涸,受污染空氣有機會進入室內。

 

至於佐敦周末期間封鎖的「受限區域」,政府人員撤走,交通陸續恢復正常。

 

3.國家衛健委公布星期日(24日)內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新增確診病例124宗,包括117宗本土病例(吉林67宗、黑龍江35宗、河北11宗、北京3宗、上海1宗),以及7宗輸入病例(天津2宗、上海2宗、廣東2宗、福建1宗),累計確診病例89,115宗。

 

4.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報告顯示,去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大幅下滑,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逆勢增長,成為全球最大外資流入國。

報告指, 受疫情影響, 去年全球投資總額約為8590億美元, 按年下跌42%。中國逆勢增長4%, 達1630億美元, 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外資流入國。

貿發會議投資和企業司司長詹曉寧表示, 中國對外資持續保持吸引力, 主要由於中國率先恢復經濟增長,和政府採取有效的投資便利化措施。

貿發會議預測, 今年全球投資增長仍疲弱, 明年有望開始復蘇。疫情走向和疫苗推廣程度、 主要新興市場宏觀經濟形勢, 以及全球投資環境等, 將持續影響未來全球投資表現。

 

5.台灣的「國防部」指,星期日(24日)有15架次中國軍機,飛越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 數目是今年以來單日最多。


香港新型肺炎疫情反覆,截至星期一(25日)凌晨,本港新增73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69宗屬本地感染,逾半個案源頭不明;31宗與早前個案相關。38宗源頭不明個案中,13宗從佐敦「受限區域」發現。69宗本地個案中,14宗患者居於油尖旺區;8宗來自深水埗區,當中6宗於指定檢測區內。多一名新型肺炎患者死亡,本港累計170名確診者離世。藍田麗港城第5座出現群組爆發,政府專家顧問、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視察後指,懷疑大廈有垂直傳播,所有E單位及部分與E單位打通的F單位需撤離。

 

藍田麗港城第五座,過去14日有9宗確診感染新型肺炎,當中15至17樓E單位有3宗確診,港府專家顧問、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星期一(25日)視察後指,懷疑病毒可能經煙囪效應傳播至E單位,要求所有E單位及部分與E單位打通的F單位需要撤離。袁國勇又指,發現最少兩個單位排水的U型隔氣管乾涸,受污染空氣有機會進入室內。

 

再多3幢大廈納入強制檢測公告。包括北角東發大廈C座、九龍深水埗汝洲街280至286A及汝洲街173號。

另外,九龍灣宏天廣場一名保安員初步確診,最後上班日為1月21日。

 

亞洲博覽館病人可選免費中醫

為讓新冠病人提供更多治療選擇,以紓緩病徵,港府宣布,亞洲博覽館社區治療設施內的住院病人,星期二(26日)起可選擇免費中醫診療服務。

駐場中醫師會於非隔離區域利用視像形式應診,並根據專家小組制訂的臨床方案為病人處方中藥。首次診療後,中醫師會按臨床需要,為病人安排跟進診症及治療。參與服務的病人須分別經過西醫及中醫團隊臨床評估,以確定是否適合接受中醫藥治療。

所有於香港公立醫院接受過新冠病毒治療的合資格香港居民,出院後亦可登記參加「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於參與計劃的11間中醫診所,接受10次免費中醫內科門診復康服務。


美國解密《印太戰略》造成的風波

已處於窮途末路的美國特朗普政府下台之際,突解密一份由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於2018年制定、用作規範美國在東亞、印度太平洋地區戰略目標與行動指南的《美國印太戰略框架》。而按美國國內的保密規定。這份標明「機密」(Secret)、「Not for foreign Nationals」的文件,理應在三十年後、也就是2050年才能解密。不意外,特朗普政府的做法,在大洋兩岸引發風波。

當然,相對美國的一票「Fake News」借此機會指責特朗普「不講武德,耗子尾汁」,我們更應關注、也更應警惕,是這份《戰略框架》所規定的內容:畢竟一方面,這是美國政府為數不多、大方公開基於某地理大區當前的地緣政治局勢,所制定的短期、即時戰略目標與行動指南,具備極強的時效性與現實指導意義,遠非「多年後解密」的馬後炮文件能相媲。

同時,《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由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制定,在權威和真實性上,都遠遠壓倒一票民間智庫,基於歷史傳統或現實考量,對某些戰略問題所做的猜想,即使是從中分析美國政府的戰略底線、思維模式,都是極其有意義的開源情報資料。故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特朗普倒真的是「神助攻」,在下台之際,為我們完成最後一項任務。

納瓦羅走出白宮,拎著一張涉華照片 圖自:社交媒體

另一方面,《印太戰略框架》規劃放眼望去,滿眼寫著「China」,諸如在「目標」(Objective)部分裡,這份戰略報告宣稱,是要要通過威懾的手段「防禦中國的軍事行動」、「保護美國和美國的盟友與夥伴」(Deter China from using military force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and U.S allies or partners,and……to defeat Chinese actions)。

在「行動」(Action)環節,報告又提出行動模式包括「拒止中國在第一島鏈獲取制空、制海權」、「保衛第一島鏈內的國家和地區」(包括某個關鍵性海島),以及第三條有所保留的「在第一島鏈之外,全部作戰領域保持優勢地位」。值得注意的是這第三條後面被黑線抹掉了一截,被認為是「保留對中國本土戰略縱深的常規打擊能力」,且要求美國軍隊也同樣發展「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類似的長程打擊能力」,比如中程彈道導彈與高超音速飛行器等等。

美國對華軍事政策框架,是這份文件的亮點

此外,在經濟和國際貿易領域,該文件延續特朗普政府近幾年來對華一以貫之的「貿易戰」論調,要求「提升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參與度」,並通過官方與民間等宣傳手段,廣泛宣傳所謂的「中國威脅論」,醜化中國的經濟建設與對外貿易,試圖建立起「中國正危害『自由貿易體系』」的「國際共識」。

最後,在對印太周邊國家的關系上,這份《美國印太戰略框架》對東亞、印度太平洋地理大區的主要國家在戰略規劃中的地位作安排,比如印度,該報告就將其稱為是印太戰略的「基石」,盡管同時抱怨說印度在冷戰及冷戰後在與美國結盟的問題上採取較為投機的態度,但該報告依然認為,要在喜馬拉雅山脈兩側的中印沖突中對印度「施以援手」,提供幫助和情報支持;而比如日本、澳洲,美國認為這兩個國家加上印度,將成為「印太戰略」的「四邊框架」,建議美國政府在多個問題上與這三國政府展開協調、統一行動步調,共同應對來自東亞大陸的威脅;又比如韓國和朝鮮,這份報告對朝、韓兩國抱有較深刻的不信任感,認為需要說服朝鮮「生存的唯一道路就是放棄核武器」,而這與朝鮮的戰略底線完全抵觸,是不可能達到的戰略目標,而對於韓國,《美國印太戰略框架》也僅僅用一句「鼓勵韓國在地區安全事務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對這樣一個棋子重視程度嚴重不足,而在對東盟諸國的關係中,可以看出美國試圖對東盟各國的戰略步伐進行整合,希望東盟各國「能用一個聲音說話」,但未提出具體行動步驟,對於這一政治集團的重視同樣較輕。

《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的東北亞政策基本上圍繞五眼+日本展開

那麽,通過對於這份《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的分析,能得出甚麼結論,這份《戰略框架》對中國東亞、西太平洋、印度洋地緣政治戰略,有怎樣的影響?

第一個問題,美國在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戰略,起碼可得出三個結論:第一是美國的東亞戰略思維是一以貫之的,具備較強的持續性,所謂的分歧只不過是落在具體的行動手段上;第二是美國的東亞戰略目標,是基於零和博弈的想法建立起來,具備「贏者通吃」的基本特徵。當前的戰略目標與行動模式極具進攻性,且具備一定的總體戰特徵,而這種「零和博弈」加進攻性思維,可能導致中美兩國關係走向不可知的方向;第三是美國的印太戰略框架不是完全「鐵板一塊」,它的整體戰略設計,並未脫離海洋國家傳統的「離岸平衡」戰略框架,而即使是採用「離岸平衡」,這份戰略框架在西太主要經濟、政治體的安排上,沒有做到完全整合,也留下大量的可操作空間。

說美國的東亞、西太平洋、印度洋方向的戰略思維「一以貫之」,主要因素在於這份2018年版本的《美國印太戰略框架》與2011年由民主黨奧巴馬政府提出的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並無本質不同:二者都將中國視為亞洲與太平洋地區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需要「平衡」和「恢覆均勢」的「戰略對手」,為應對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拓展,美國需要重新在亞太地區建立領導力、鞏固與亞太地區「同盟」的關係、在經濟政治與軍事方面建立亞太主導權。

從這個角度,2011年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與2018年的《印太戰略框架》可以說是大同小異,只不過在具體的行動手段上,「亞太再平衡」戰略較偏重於「軟實力」和對於東亞、東南亞諸國的整合,要求美國以「意識形態外交」開路,高度重視多邊外交和所謂的「前沿部署外交」,將菲律賓、日本、澳洲等作為「外交支點」開展工作,重點通過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整合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經濟體系、共享發展成果,並以經濟聯繫為基礎,逐步排除所謂的「異己國家」的影響力。整套戰略構想相對而言較偏向於「文鬥」。

而從《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看,則具備鮮明的特朗普政府色彩,在美國優先的基礎上充滿了西部牛仔式的說一不二和大包大攬,放眼望去滿眼的「軍事威脅」、「確保優勢」、「打敗敵手」、「建立共識」、「反抗壓迫」:在軍事層面上延續特朗普政府的「實力決定一切」思維,要求建立更強大、更致命的作戰機器去反擊主要假想敵的威懾;在經濟層面上延續了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戰」思維,通過單方面的施壓訛詐與輿論抹黑去「破壞」對方的戰略布勢,當然己方的戰略布勢則也沒有細細考量;在政治層面上則延續較為務實的現實主義政治思維,不再強調所謂的「意識形態當先」,而是「四海之內皆兄弟」,只要你能為我所用,用來打擊主要對手那就一切OK。

相比於民主黨的「文鬥」,這份《框架》的戰略構想更像是「武鬥」。但是,不管是「文鬥」還是「武鬥」,完全可看出,美國在東亞、西太平洋、印度洋地理區域上的戰略構想是富有連貫性的,並不存在所謂的「特朗普政府對奧巴馬政府的反動」。相應的,在未來四年時間裡,當然也不會存在所謂的「拜登政府對特朗普政府的反動」,這份《印太戰略框架》將持續下去,只會在行動模式上有調整。

蓬佩奧任期內也在亞洲四處遊說

這份《美國印太戰略框架》充滿「零和博弈思維和進攻性」,一方面,相比奧巴馬政府提出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中同步出台的與中國維持一定程度的交流往來、在諸如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等問題上保持合作、維持最基本的軍事交流與合作以做到「管控分歧」、「避免失控」等配套策略,《印太戰略框架》沒有提出任何與中國發展友好往來、維持最低限度的合作、避免雙方戰略誤判或因為局勢高度緊張「擦槍走火」的措施,全篇的重點只有一個:發展盟友,搞死對手,沒有給「合作」或者「交流」留下任何的空間。

而在現實中,特朗普政府也確實是這麽做,文化上的傲慢和戰略上的敵視可見一斑;另一方面,相比民主黨奧巴馬政府的「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幹櫓」,意識形態當先、經濟合作打底、軍事威懾為後盾的,具備一定「己方布局、落棋走子」特征的總體戰略手段。這份《印太戰略框架》將這種「布局」式的思維改為「破壞」式的思維,一切以全力「破壞」對手的布局走棋為導向,而伴隨著這種「破壞」的則是全方位多形態的對抗性、進攻性思維,既包括軍事對抗,也包括經濟對抗,還包括意識形態對抗,以「對抗」作為戰略基調。

同時,特別值得注意,《美國印太戰略框架》在對抗的基調上,對整個第一島鏈內部的部分國家和地區作出「獅子大開口」式的安全保證:要求美國軍隊的作戰機器足以「拒止」(Denying)中國海空軍在第一島鏈內的制空權與制海權(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用了具備被動意義的「拒止」)、要求美國軍隊在戰時足以「保衛」(Defend)第一島鏈內的盟國與夥伴、要求美國軍隊必須在第一島鏈外的所有領域(Domain)維持支配(Domin)地位。

值得注意,美國向第一島鏈內國家做出的安全保證,在極大程度上與中國在這一地區的戰略利益,尤其是中國已經聲明過的「國家核心利益」有重大衝突,在目前中美兩國既缺乏戰略互信,也缺乏威脅管控渠道,更缺乏基本的交流與合作的情況下,美國這份《印太戰略框架》本身就具備極強進攻性情況下,美國對東亞部分國家和地區做出的安全保證,是否會導致部分地區戰略誤判,戰略誤判是否又會導致中美兩國直接對撞,直接對撞是否會因為無法管控對抗強度,爆發更大的對撞,從而徹底破壞太平洋兩岸的關係,乃至導致整個世界格局向更不可知的方向發生轉變,筆者認為這是完全可能。

尤其是美軍前線司令部對於解放軍軍事實力的誤判,更加容易引起擦槍走火

最後,從這份《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的總體設計上看,體現出的是濃厚的舊海權國家的「離岸平衡」式思維,其實原先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體現出的也是同樣的思維模式,只不過在「平衡手」的選擇上有一定的區別:「亞太再平衡」中美國選擇的平衡手以東亞、東南亞、南太平洋的幾個傳統「盟友」為主,賦予了日本、菲律賓和澳洲以較高的戰略自由度,並準備在泰國和緬甸形成突破。而這份《印太戰略框架》則強調所謂的「日本、印度、澳洲」「四邊關系」,放棄了原本在東盟與東南亞的經營,其中又以印度這樣一個大國著墨最多,試圖形成「兩個海權國家」(日、澳)+「一個海陸二元化國家」(印度)同時從東南兩方向對中國形成戰略牽制的格局。

當然了,作為「離岸平衡」的慣例,平衡手選擇的制衡方應當是具備較強的發展稟賦、但相比制衡對象發展仍顯不足的次一級強國,在這方面《美國印太戰略框架》的表現無疑要好於「亞太再平衡」,畢竟指望日本和菲律賓、泰國這樣的國家去牽制中國,只能說明美國也是想瞎了心了,搞不好最後這倆國家成了日本的勢力範圍。相比而言,《框架》中選擇的印度、日本、澳洲,都屬於地區強國範疇,且誰也不會輕易讓另一個國家侵犯自己的勢力範圍,既便於合力牽制中國,也便於各國互相牽制,美國的這一招選的確實比「亞太再平衡」高明。

當然,相對而言,《美國印太戰略框架》中體現出的「四邊關系」,並未涵蓋掉東亞、西太平洋、印度洋範圍內的主要經濟與政治實體,諸如具備極強的經濟增長稟賦的東南亞各國,具備一定的產業優勢的韓國和具備較強發展潛力的朝鮮都未被涵蓋在這份《框架》的核心裡;同時,作為一份「離岸平衡」的說明書,這份《美國印太戰略框架》自然也不可能牽涉到大陸性政策,尤其是被麥金德看重的中亞、近東地區的陸權,它的整體思維模式並未脫離布熱津斯基時代對東亞的戰略安排;最後,就算是這「四邊關係」,這「四邊」也無法做到鐵板一塊,而是也分個親疏遠近、有個薄弱環節。

某種意義上來說,印度就是這個四邊關係中最薄弱的一環,一方面發展紅利遠未完全釋放、且在完成深刻的社會改革之前想要釋放也不可能,另一方面卻又一口爛牙而胃口極好,最後僅從這份《框架》就可看出,相比美國能夠完全控制的日本、相比跟在美國後面死心塌地的澳洲,印度這個國家美國始終有點「不放心」。而這種戰略安排上的疏漏與「四邊關係」中的薄弱環節,在很大程度上將成為中國通過綜合性手段反制,以至實現「戰略破局」的關鍵環節。

政治可靠的結果就是美國盟友的經濟影響力不足政治可靠的結果就是美國盟友的經濟影響力不足

那麽,面對美國已然解密的《印太戰略框架》,也面對即使拜登政府上台、在戰略思維與總體指導方針方面也不會有太大調整的美國東亞、太平洋、印度洋戰略,中國應當如何反制呢?


圍封檢測 小區清零
戰時思維 同心抗疫

香港政務司司長 張建宗

 

本港上星期錄得單日過百宗新冠病毒病確診個案,為過去一個月以來的高位,源頭不明個案為數不少,遍佈全港各區。雖然油麻地及佐敦一帶已擴大強制檢測的範圍和力度,但近日區內感染情況持續嚴峻,由1月1日至1月20日,「佐敦指定區域」共錄得162宗確診個案,涉及56幢大廈。情況有機會在短時間內惡化,令人擔心。

圍封檢測 小區清零
為盡快截斷病毒在社區的傳播鏈,政府以戰時思維迅速採取果斷措施,昨日﹙1月23日﹚清晨四時宣布引用《預防及控制疾病(對若干人士強制檢測)規例》(第599J章),作出限制與檢測宣告,限制在佐敦指明「受限區域」(即東至吳松街、南至南京街、西至炮台街、北至甘肅街)內的人士,須按政府安排接受強制檢測,並在所有受檢人士大致確定檢測結果前留在處所內。

政府首次實施「留在原處所」檢測令,圍封小區展開更進一步的「須檢必檢」行動,並爭取在48小時內完成。另外,政府會為行動不便的人士和長者,包括安老院舍的院友安排上門採樣或自行採集深喉唾液樣本。同時,政府會為居民準備簡單食物及清潔用品。我們會竭盡全力盡早完成整個行動,爭取把對市民日常生活的影響減到最低。

監測污水 找出病源
環境局、環保署連同渠務署聯同香港大學跨學科團隊進行監測污水中新冠病毒量的研究,並嘗試應用於監測社區及大廈的病毒傳播。早前因有大廈的污水樣本檢測持續呈陽性,並藉強制檢測發現有居民確診,是全球首次利用綜合污水監測及強制檢測追蹤社區新冠狀病毒感染的成功例子。這是一個以科學為本、專業及快速防控的有用方法。政府現已加強對油麻地佐敦一帶的污水監測,亦會根據疫情的發展和需要,把污水檢測適時應用在不同地方。

爭分奪秒 羣策羣力
這次重要任務是一項挑戰,政府跨局和跨部門之間緊密協作和投入,在緊迫的時間內制定行動策略和完成各項細節安排。此外,政府多個部門一呼百應,隨即動員超過3 000人,其中1 600人來自五個紀律部隊部門,其餘人員來自多個其他部門1,以靈活方式安排和調配人手。儘管任務充滿挑戰,公務員團隊和相關人員克盡厥職,與時間競賽,不分晝夜地工作,務求爭分奪秒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來自不同部門的同事展現無比的工作熱誠,充分發揮團隊精神。我亦要感謝參與行動的檢查服務承辦商,在短時間內提供51個檢查站。

續加強「須檢必檢」病毒檢測
「須檢必檢」病毒檢測的策略強調針對性及精準性,尤其是有效應對高風險特定人士的群組爆發。政府早前劃出「佐敦指定區域」2及「深水埗指定區域」3。在兩個「指定區域」內4的大廈,如過去14日內有一個單位出現一宗或以上的確診個案,或即使未有確診個案但其污水樣本檢測持續呈陽性,均會被納入第599J章下的強制檢測公告。其餘的全港所有地區,如大廈過去14日內有兩個或以上單位出現無關連確診個案,亦會被納入強制檢測公告,居民均須接受強制檢測。

為方便當區市民接受檢測,指定區域附近已經增設流動採樣車及採樣站,免費為當區所有居民(包括受檢及非受檢人士)提供檢測服務。受檢人士同時亦可到各區社區檢測中心接受檢測服務。此外,市民亦可於全港188個派發點索取深喉唾液測試樣本收集包,並把樣本交回指定樣本收集點,費用全免。

此外,政府要求曾到過指明地方的人士、有病徵人士、安老及殘疾人士院舍、護養院以及附設的日間服務單位的員工,以及的士司機等進行強制病毒檢測。檢測進展大致順利,有助達致「早識別、早隔離、早治療」的目標。

自強制檢測開始實施兩個月以來,截至1月18日,超過256 000人於社區檢測中心接受免費強制檢測,其中有241個樣本為初步陽性(陽性比率為0.09%)。另一方面,在推行有病徵人士強制檢測期間,截至1月13日,共有超過56 000個有病徵人士獲私家醫生發出書面指示須接受強制檢測,當中錄得超過242宗陽性個案(陽性比率為0.43%)。

「應檢盡檢」持續為特定群組免費檢測
政府一直按風險評估為特定群組安排檢測。現時持續進行的特定檢測群組包括學校教師、餐廳及酒吧員工、葵青貨櫃碼頭指定前線員工。我們亦透過社區檢測中心為外籍家庭傭工(外傭)、建築業工地人員及速遞員(包括外賣食品速遞員)提供一次免費2019冠狀病毒病檢測服務。在過去兩個月,特定群組檢測平均每天檢測約3 700個樣本,識別出19宗陽性個案﹙陽性比率為0.01%﹚。

我特別一提,全港有接近40萬外傭,有不少市民關心他們的情況。勞工處自2020年8月起,為等候到新僱主家庭履新的外傭安排病毒檢測服務,至今提供了共四輪免費檢測服務。截至2021年1月18日期間,共有超過9 100名外傭接受檢測服務。此外,政府由去年12月18日開始亦為全港外傭提供一次免費檢測服務,截至上星期超過25 000名外傭於社區檢測中心接受免費檢測服務,識別出7宗陽性個案轉交衞生防護中心覆檢及跟進。

社區檢測中心為外傭提供免費檢測服務尚有一星期﹙1月31日結束﹚,我鼓勵數以萬計的外傭積極參與免費檢測,並呼籲僱主透過「社區檢測中心預約系統」協助外傭預約5或透過其他渠道進行檢測。

「願檢盡檢」服務 便利市民
政府繼續透過不同渠道為自覺有較高感染風險或輕微不適的市民提供便捷的檢測服務,包括透過全港派發點(包括醫院管理局47間指定普通科門診診所、121間郵政局及20個港鐵站設置的自動派發機)以及83個收集點為市民進行免費檢測。

截至1月18日,社區檢測中心為約370 000人提供自費檢測服務,其中558個樣本的檢測結果屬初步陽性(陽性比率為0.15%)。我們亦於有多名居民確診的地區安排流動採樣站或樣本瓶派發點以提供免費檢測服務。特區政府先後合共設立了77個流動採樣站或樣本瓶派發點,為超過368 000人提供檢測服務,其中277個樣本的檢測結果屬初步陽性(陽性比率為0.08%)。

結語
新冠肺炎的傳播可以是完全無徵兆,每一個個案都有可能引起一個大型群組。目前疫情仍然反覆,政府不斷透過並擴大「須檢必檢」、「應檢盡檢」及「願檢盡檢」三方面的檢測措施,截斷病毒在社區的隱形傳播鏈。

過去一年的抗疫經驗顯示,精準和迅速的檢測具有一定成效,政府會嚴肅跟進受檢人士有否遵守強制檢測公告,加強執法。我提醒市民為己,為人,為社會,必須遵守相關的檢測公告,盡快接受檢測。每位市民多走一步,多出一分力,對遏制疫情至為重要。即使不屬強制檢測範圍的市民,亦應主動接受「應檢盡檢」和「願檢盡檢」的檢測。歸根究底,在這場抗疫持久戰中,除了強制檢測和執法外,抗疫也靠市民自律及合作,在意識和行動上配合政府抗疫,保持自覺性、警覺性,及自我保護意識。


1.香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反覆,多間傳媒引述消息,指港府考慮短期內是否圍封油麻地指定檢測區,要求受限制區內人士,要有新型冠狀病毒陰性檢測證明,才可離開該區。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星期五(22日)在一個電台節目指,最近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近半來自油尖旺區, 由於病毒有潛伏期, 即使居民留在家中, 仍可能傳染家人, 並在外出期間交叉感染, 變相將潛伏期無限期拖長, 令疫情難以清零。由於在指定檢測區域外的確診個案較多, 建議政府考慮擴大指定檢測區範圍。

截至星期五(22日)凌晨,香港新增61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55宗屬本地感染,油尖旺區就有24宗,當中超過一半源頭不明,29宗與早前個案相關,其餘6宗為輸入個案。

佐敦金威廣場再多3個單位涉及有人被感染,政府專家組成員、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下午到場視察。

 

 

2. 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生自殺式炸彈襲擊, 造成32人死亡, 110人受傷, 未有組織承認責任。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表聲明, 強烈譴責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針對平民的自殺式爆炸襲擊事件。

兩名自殺式炸彈襲擊者, 星期四在巴格達中部市區一個人群密集的二手衣服市場內, 混入人群, 並先後引爆爆炸裝置. 大部分傷者情況嚴重, 有建築物損毀. 當局派出安全部隊到現場, 封鎖附近主要道路, 防止再有襲擊。

近月在伊拉克發生的襲擊, 都與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餘黨及其他武裝組織有關, 大部分襲擊目標是有美國人出入的地方。當局估計, 今次事件亦可能與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餘黨有關。

 

3.香港立法會星期五(22日),以40票贊成、2票反對,通過《施政報告》致謝議案。

立法會早上討論期間,有議員關注教師的言行操守問題,自由黨張宇人說,支持施政報告提出改革通識科,建議在課室安裝閉路電視,監察教師教學情況。

教育局長楊潤雄說,有決心糾正高中通識科過去的問題,當局正與課程發展議會及考評局,跟進改革詳情,教育局也會支援學校, 在中小學全方位推展國家安全教育。

 

4.外媒報道,因應疫情東京奧運可能會取消。日本首相菅義偉強調,決心實現東京奧運,將會與東京奧組委和國際奧委會密切合作,副內閣官房長官坂井學亦否認東京奧運將會取消的報道,指報道不實。

東京奧組委表示,包括日本政府和國際奧委會在內的所有賽事合作夥伴,都全面專注在今年夏天舉辦東京奧運。

英國《泰晤士報》早前引述日本執政聯盟高層報道,日本政府已私下得出結論,由於新型肺炎疫情,東京奧運要取消,目前重點是確保東京取得2032年的奧運主辦權。

 

 


澳門新型冠狀病毒應變協調中心表示,1月21日新增1宗新冠病毒輸入性確診病例,為澳門第47宗病例。

患者為一名43歲澳門居民無病徵,1月19日由杜拜出發,20日經新加坡到日本,21日乘坐澳門航空NX867航班由日本東京出發,晚上9時許到達澳門,經2次新冠病毒快速檢測均呈陽性,送往仁伯爵綜合醫院隔離病房治療。


美國勞工部公布,上星期首次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減少2萬6000人至90萬人,少過市場預期的92萬5000人。

四星期平均申領人數增加2萬4000人,至84萬4800人。

持續申領人數為504萬4000人,低於市場預期的530萬人。


同心抗疫 不要只顧指責

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  朱敏健

 

香港正處於艱難時刻,相信大家都會認同這個說法。2019新型冠狀病毒病彰顯了人性的光輝,同時也顯露了人性不善的一面。從過去一年的經驗,我們清楚可見抗疫全賴社會同心協力。戲劇化地說,這場疫症可謂是一場人性與病毒的對抗,類似電影中人類對抗外星生物的情節。

 

韓國2013年上映的電影《流感》,講述一種由非法移民帶入的「致命流感」在韓國盆唐區爆發,所有感染者都在36小時內器官衰竭、吐血而亡。政府緊急封鎖整座城市。

 

持續的疫情令人精神緊張,恐懼蔓延,疲乏至極,逐漸失去包容和同理心,但這卻正正是社會最需要包容和同理心的時候。病毒這個無形敵人令我們感到無助,很容易會把責備和憤怒的矛頭指向代罪羔羊。在國際層面,某些國家元首指責其他國家,利用上升的確診數字發動民眾的仇恨。至於香港,國內人士在疫情爆發初期成為眾矢之的,後來是跳舞群組人士和外籍家庭傭工遭到針對,及至近日矛頭則指向了油尖旺區的少數族裔群體。

我相信大多數人會同意香港市民普遍而言極為警覺,嚴守政府實施的社交隔離規定。大家都戴上口罩,經常消毒雙手,減少聚會,按照指示接受隔離和檢測,甚少有人故意無視防疫要求和違規。儘管全球確診個案激增,但香港市民的同心抗疫令本地個案數字保持於相對的低位。

基於少數人不幸染疫,成為某群組的確診者,若將其污名化、標籤和指責整個階層或群體,這是不公平的。我們應謹記確診者只是一小撮人,將他們概括和以偏蓋全作一個大群體而論不單是錯誤,更是危險的誤導,這只會加深社會的鴻溝和加劇矛盾,對抗疫的工作毫無建設性的作用。這種概括性假設源自對某個群體缺乏了解,同時也是一種偏見和定型觀念。

傳媒不時會用概括性描述來凸顯少數族裔的不同之處。種族偏見、標籤、歧視和生活苦況都是有關少數族裔的報道的常見題材,以吸引受眾注意。可惜的是採用不同角度,以反擊這種描述的方法甚為罕見。事實上,香港社會不乏主流和少數群體互相扶持、彼此尊重和幫助的情況。

正如在兩個月前發生油麻地的火災中,我們就看到不同群體之間的互助。這場大火奪去了八名本地尼泊爾人的性命,並造成多人受傷,平機會對死者家屬及其他受影響人士致以深切慰問。我與受影響的尼泊爾人交談時,得知他們不僅得到少數族裔群體的支援,不少其他族裔人士和華人也樂於幫助他們。從相關傳媒報道刊登的照片可見,有些香港人在事故地點燃點蠟燭和獻花。我相信他們大部分與死難者並不相識,只是出於基本人性和尊重生命到場致哀。這場悲劇後,我們看到憐憫之心、團結力量和同理心是無分種族的。

 

 

我希望更多報道會採用這種角度作剖析,把社會的眼光聚焦於不同群體之間的共通點而非彼此差異。我們都是香港人,對這個稱之為家的美麗城市抱着相類同的夢想、願望和期望,但這並非意味我們忽視社會的多元化。文化差異令社會更添姿彩,我們應該擁抱和欣賞這種文化,但要當心文化定型觀念,避免「一刀切」的看法。

香港現在最需要的是包容體諒、團結一致。病毒的傳播不分膚色,拆除種族壁壘,攜手抗疫才是明智之舉。


1.美國新任總統就職典禮在嚴密保安下順利舉行,78歲的拜登宣誓就任美國第46任總統,是美國史上最年長的總統。拜登呼籲國家團結一致,修補撕裂,並指會修補美國與盟國的關係。多國領袖祝賀拜登就任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簽署行政命令, 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 歐盟和聯合國表示歡迎。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呼籲拜登, 採取更積極的計劃對抗全球暖化問題。

拜登星期三(20日)發表就職演說,指當前美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社會不公和種族主義等一系列危機和挑戰, 社會分裂嚴重,要打擊政治極端主義、白人至上主義和國內恐怖主義, 也要修補美國和盟友的關係, 讓美國再次成為世界的明燈。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及防範暴力事件發生, 就職典禮的規模縮細,僅約一千名嘉賓獲邀出席,每兩個座位隔開坐。華盛頓國家廣場昔日就職禮萬人空巷的場面未有出現,以一片旗海取代。

總統拜登和副總統賀錦麗按照傳統,在國會山莊外檢閱三軍,象徵政權和平移交,拜登成為三軍統帥。

拜登在就職禮結束後返回白宮,隨即簽署17份行政命令,推翻前總統特朗普的多項政策, 包括重返巴黎氣候協定、 終止退出世界衛生組織程序、停止撥款興建美墨邊境圍牆,取消對多個穆斯林國家的入境禁令,並規定在聯邦大樓內工作的員工,必須佩戴口罩等。

拜登又說, 特朗普離開白宮前, 留下一封信給他, 內容非常友善, 但屬於私人對話, 他不便公開。

 

2.在北京,外交部在拜登宣誓就任美國總統後不足半小時,隨即宣布中方對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等28人實施制裁。

 

3.美國副總統賀錦麗以兼任參議院議長的身份, 主持參議院會議, 為三名新任參議員監誓。

佐治亞州的沃諾克和奧索夫宣誓成為參議員後,民主共和兩黨在參議院各佔50席, 當任何議題一旦出現僵局,賀錦麗就掌握決定性一票。

另外, 參議院以84票贊成, 10票反對, 通過由前中情局副局長海恩斯,出任國家情報總監, 成為首位擔任這個職位的女性,也是拜登政府首名獲確認提名的內閣官員。

 

4.香港疫情持續反覆,截至星期四(21日)凌晨,新增70宗確診,63宗本地個案中16宗源頭不明。

確診個案中, 31人住在油尖旺區, 其中14人住在油麻地、佐敦指定區域內.
有5幢大廈要強制檢測, 包括葵涌安蔭邨德蔭樓、 麗港城第5座、 旺角富榮花園2座、 位於油麻地指定區內的吳淞街121號, 及渡船街7至10號。

商業電台新聞部一名記者初步確診。商台表示,該記者1月10日與一名其後確診的親友見面, 被列為密切接觸者, 見面後未有返回公司, 1月12日由當局安排往竹篙灣檢疫, 至21日早上初步確診。

商台早前有清潔員工確診,電台1月18日全面消毒清洗, 全體員工的檢測結果呈陰性。

 

5.內地新增144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 境外輸入佔18宗, 有126宗本土個案, 黑龍江佔68宗, 吉林33宗, 河北20宗, 北京和山西各2宗, 山東1宗。

內地累計確診個案有8萬8701宗, 累計死亡個案4635宗。

 

6.全球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累計超過9678萬7000宗, 有207萬人染病死亡。

南韓新增401宗確診個案, 連續兩天超過400宗, 當局說, 第三波疫情的高峰已過, 但防控工作不能鬆懈, 新增死亡個案16宗。

英國再多1820人不治, 創疫情爆發以來單日死亡人數最高紀錄, 累計增至9萬3000多宗, 再多3萬8000人確診, 首相約翰遜警告未來幾個星期會更艱難, 會有更多人死亡, 變異的新冠病毒幾乎已經蔓延英國所有地區, 感染率可能達到頂峰或趨於平緩, 但放緩速度並不快, 繼續觀察封鎖措施的實施效果。

法國新增2萬6000人確診, 創兩個月新高, 再多310人不治。

荷蘭為遏止變種病毒擴散,計劃22日起全國實施宵禁。首相呂特說, 當局星期六(23日)起會禁止來自英國、南非和南美的航機入境,為期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