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油尖旺一帶星期日(6日)有人響應網上呼籲非法聚集,香港警方說在星期日(6日)行動中一共拘捕289人,涉及177男112女,年齡介乎13至71歲,涉嫌非法集結、在公眾地方行為不檢,藏有攻擊性武器、刑事毀壞、阻礙警務人員執行職務等,117人就違反限聚令被票控。

警方又說,同天一名37歲新巴司機,駕駛巴士沿彌敦道行駛時,疑曾快速行駛,一度非常貼近路旁執勤的警員,認為危及警員安全,警方其後截停巴士,以涉嫌危險駕駛的罪名,拘捕司機。他被帶返警署後,警員再在他的袋內,檢獲一個士巴拿,巴士司機同時涉嫌藏有攻擊性武器被捕。

 

2.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顯示,部分新型肺炎患者即使沒有腸胃不適,或者呼吸道樣本病毒檢測呈陰性,糞便樣本依然會驗出新型冠狀病毒,認為糞便檢測有助找出隱形傳播者。中大將由星期一(7日)起,透過衞生署轉介,為嬰幼兒檢測糞便樣本,以每日檢測2000個樣本為目標。

中大醫學院今年3月底至8月底,為2128名從高風險地區返港而又沒有病徵的兒童,檢測糞便樣本,主要為5歲或以下兒童,結果發現6宗確診個案,6人都是3歲以下,其中一宗個案是一名2歲幼童,他並無病徵,入院時呼吸道樣本一度對新型冠狀病毒呈陽性,翌日病毒檢測已轉為陰性,但幼童持續36天的的糞便檢測發現,樣本對病毒呈陽性,而且病毒量與初發病的成年人病毒水平接近。

中大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說,例子反映嬰幼兒感染新型肺炎後的病毒量及傳播力高,但同時沒有病徵,有機會成為隱形傳播者。陳基湘又說,今次研究中,糞便檢測的陽性比率為0.28%,較政府早前為院舍及的士司機等高危群組檢測的陽性比率更高,認為糞便檢測可靠,亦有助找出沒有病徵的病人,嬰幼兒及長者亦可自行或由家人協助採集糞便樣本,難度較低,亦屬無痛方式。

 

3.香港普及社區檢測計劃踏入第7天,負責統籌的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表示,過去6日累計有102萬7千人採樣檢測,當中826人重覆採樣。截至星期一(7日)早上8時,有115萬1千人預約登記檢測,有39個檢測中心的即日預約額滿。對於有800多人是重複採樣,聶德權說比例很少,行為不違法。


三權各司其職 相輔相成

香港律政司司長  鄭若驊

 

香港特區的政治體制在過去一星期成為社會上的話題,不少人士及團體都提出了他們的看法,亦有人談及「三權分立」,然而,國際上的學術研究對這個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我希望藉著這個機會從香港《基本法》的條文為大家解釋香港特區實際的憲制秩序,而不是著眼於一個概念的表面稱謂。香港特區的政治體制是以行政長官為首的行政主導制度,行政、立法及司法機關根據《基本法》在行政主導下各司其職、相輔相成,目的是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保持香港的繁榮和穩定。

首先,大家必須明白中國是一個單一體制的國家,根據中國的憲制,權力來自中央,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大)根據《憲法》作出決定設立香港特區和通過《基本法》,並透過香港《基本法》賦權特區履行職責。根據香港《基本法》第四十三條及第六十條,行政長官既是香港特區的首長,也同時是香港特區政府的首長。行政長官作為雙首長,必須按《基本法》賦予的權力履行職責。香港《基本法》第四十八條清晰指出行政長官的職權是領導香港特區政府、簽署法案、決定政府政策等,正展現特區架構是以行政為主導。

其次,《基本法》條文列明行政、立法及司法機關各有不同的職責,目標都是共同建設香港。根據香港《基本法》,特區政府負責制定政策及提出法案,有需要時交由立法會制定法律,之後再由政府執行;政府亦負責編制財政預算,由立法會審批;至於立法會議員提出涉及政府政策的法案,則必須得到行政長官的書面同意。顯而易見,在《基本法》所制定的政治體制下,行政與立法機關在履行職務上是互有關連,但提出法案的主導權在於行政機關。

香港《基本法》賦權特區法院獨立行使司法權,包括終審權。有人擔心司法獨立在香港特區的政治體制下會否受到影響?答案是絕對不會。因為《基本法》第八十五條保障香港特區法院獨立進行審判,不受任何干涉,司法人員履行審判職責的行為不受法律追究。《基本法》同時列明香港特區的法官經獨立委員會推薦,由行政長官任命。行政機關在政治體制中雖然享有較大的決策制定權,但必須遵守法律,決定亦可以受到司法挑戰,由法庭獨立地按法律和證據裁定有關行為是否合法。

香港《基本法》保障了司法人員可以不受干預地作出裁決,正如著名的已故前英國首席大法官兵咸勳爵(Lord Bingham)指出,司法獨立的意義在於「可以自由決定案件的法律和事實價值,不受任何外部影響或壓力,並且公正無私」(註),我們的體制正展現了《基本法》所貫徹的法治原則及司法獨立的內涵。

從香港特區憲制角度正確地理解政治體制,必然會明白我們的架構是以行政主導。大家不應該只著眼於一個概念的表面稱謂,而應該從實質上去作出了解,便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爭拗。

註:原文為“independent in the sense that they (adjudicators) are free to decide on the legal and factual merits of a case as they see it, free of any extraneous influence or pressure, and impartial”(見“The Rule of Law” Cambridge Law Journal, 66(1), 二零零七年三月, 第67 – 85頁)。


1.香港特區政府宣布,延長普及社區檢測計劃4天至下周五(11日)。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星期五(4日)在記者會上說,檢視了過去3天的運作,決定把檢測計劃延長4天,至9月11日。當局同時檢視過141間檢測中心的使用情況,決定其中19個中心9月7日後停止運作,122間會繼續開放接受預約。

聶德權表示,已有約52萬1千人完成採樣檢測,直至周五(4日)早11時,有約91萬7千人在網上成功登記預約檢測。

 

2.香港星期五(4日)新增12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其中4宗來自普及檢測計劃,累計確診增至4851宗。新增個案中,5宗屬輸入個案,患者來自印尼、巴基斯坦、菲律賓,其餘屬本地個案,有5宗病源不明。

有住在粉嶺華心邨的家庭主婦,9月1日做完檢測後,翌日與丈夫都出現發燒,初步確診。

旺角維景酒店再多一名住客初步確診,跟酒店早前的確診者同層,衞生防護中心認為,同層住客及職員有較高風險,所以會將他們列為緊密接觸者,送往隔離檢疫。

另外,港府星期五(4日)起放寬部分社交距離措施,為期7天。食肆堂食獲放寬至晚上10時,但繼續限制不可多於兩人一枱。健身中心、公眾保齡球場及桌球館、按摩院等行業,可有條件復業。

 

3. 菲律賓再確診3714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 並再多49名患者不治, 累計確診增至23萬2072宗, 累計死亡3737宗。

印尼也再多3269人確診受感染, 是連續三天單日確診數字超過3000宗, 另再有82名患者不治, 累計確診增至18萬7537宗, 累計死亡增至7832宗, 是死亡數字最高的東南亞國家。

新加坡就新增40宗確診, 累計確診5萬6948宗。衛生部指沒有新增社區個案, 境外輸入個案就有三宗。

 

4.將軍澳普通科門診所星期四(3日)遺失深喉唾液樣本收集箱。

醫管局說經調查後,相信有老翁因大雨,離開診所時,隨手拿起收集箱擋雨, 箱內13個樣本瓶並無違失,但為安全起見,會要求有關人士重新留樣本做檢測,局方會再檢視流程,研究有無可改善的地方。

 

5. 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中毒,繼續在柏林的醫院接受治療。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批評德國,沒有向俄羅斯提供任何證據,證明納瓦爾尼是被毒害,重申俄羅斯的專家在納瓦爾尼體內, 沒有發現有毒物質。

俄羅斯下議院議長沃洛金說,所謂的納瓦爾尼中毒,實際上是針對俄羅斯的有預謀行動,旨在實施新的制裁。

德國政府較早時說,檢測發現納瓦爾尼是被神經毒劑諾維喬克毒害,德國總理默克爾形容是企圖謀殺案。

美國白宮說, 俄羅斯過往也曾經使用神經毒劑, 美國會和盟友及國際社會合作, 要求相關人士為事件負責。

歐盟外交政策專員博雷利呼籲國際社會合作應對,歐盟保留實施制裁的權利。


1.香港政府推出的普及檢測計劃踏入第三天,截至星期四(3日)早上11時45分,約845,000人透過網上預約登記。至下午一時,約37萬人完成採樣,其中約12.8萬個樣本完成檢測,當中6個樣本覆核後呈陽性。

 

2.香港環保署自星期二(1日)起持續錄得較平常為高的空氣污染水平,預計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風險級別可能達嚴重水平。

環保署星期四(3日)說,香港受一股大陸氣流帶來高濃度背景污染,日間的陽光有利光化煙霧現象,令臭氧及微細懸浮粒子在珠三角區域內迅速形成。在巿區部分地區及路邊,較高的臭氧水平亦會加速二氧化氮的形成。

環保署預測星期四(3日)稍後時間, 部分一般及路邊空氣監測站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可能達至「嚴重」水平。

受強颱風美莎克及颱風海神的外圍環流影響,一股大陸氣流帶來高濃度背景污染,本港大致晴朗酷熱,吹微風,環保署說不利污染物擴散。由於本港未來幾天的天氣將持續晴朗及吹微風,環保署預料在下星期初風力增強之前,本港的空氣污染,仍會維持在較高水平。

 

3.香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星期四(3日)新增8宗新型肺炎確診個案,其中4宗源頭不明。

 

4. 9月3日為抗日戰爭暨二戰勝利75周年,在北京,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等全體政治局常委、副主席王岐山及各界代表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出席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儀式,全體默哀。

在香港,特區政府亦在香港大會堂紀念花園舉行儀式。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及梁振英、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及多名特區官員都有出席。

 

5.美國進一步限制中國駐美外交人員的活動,中國駐美大使館批評,美方以所謂對等為由,再次對中國外交領事人員無端設限、人為製造障礙,粗暴踐踏《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和《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中方堅決反對,認為華府此舉與標榜的開放自由理念背道而馳,敦促美方糾正錯誤、撤銷有關決定,為中國駐美外交領事人員開展相關活動,提供支持及便利。

 

6.德國政府表示,早前被下毒的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爾尼,其血液檢測結果,證實含有軍用級神經毒劑「諾維喬克」。德國總理默克爾說,納瓦爾尼中毒是被人企圖謀殺,要求俄羅斯解釋事件。德國外長馬斯已傳召俄羅斯大使。莫斯科反駁德國的說法沒有根據。

納瓦爾尼在柏林的醫院接受治療,院方說,他仍然昏迷,情況嚴重,中毒徵狀減退,但康復時間漫長,不排除對他的健康會有長期影響。歐盟外交事務專員博雷利強烈譴責納瓦爾尼被毒害,指責使用化學武器違反國際法。

「諾維喬克」並非首次被用作下毒,俄羅斯前間諜斯克里帕爾和他女兒, 2018年在英國被人用「諾維喬克」毒害。

 

 


1. 香港特區政府(4日)星期五起進一步放寬防疫措施, 為期7日。食肆堂食時間再延長一小時,即可由上午5時至晚上10時,入座人數不可超過座位數目一半,每枱維持兩人,限聚令人數亦維持兩人。按摩院及健身中心,部分室內運動場所亦可有條件重開。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逐步延長食肆堂食時間,是考慮到市民用膳情況,並非病毒在甚麼時間出現的問題。她強調,社區仍有隱形患者,她並期望在普及社區檢測完成後,更有條件考慮下一步放寬防疫措施的程度。

多個表列處所(4日)星期五起可重開,包括健身中心、 遊樂場、 按摩院及指定室內外體育處所。在有關處所期間,除飲食、淋浴或進行戶外運動時,市民都須佩戴口罩。

 

2. 香港星期三(2日)新增八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全部為本地個案,一半源頭不明,其中兩人曾長時間住旺角維景酒店的同一層,其中一人已離世,而匡智梨木樹宿舍多兩人染疫。

另外,再多兩名新型肺炎確診病人離世,分別為一名66歲男病人及一名79歲男病人,累計92名患者死亡。

 

3. 日本執政自民黨決定在9月14日選舉黨總裁,接替因病呈辭的首相安倍晉三。

日本傳媒報道,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傍晚會宣布參選,他會在記者會上,提出會延續安倍政府的政策。菅義偉已獲黨內七個派系中,其中五個的支持,預計他會在選舉中取得壓倒優勢。

自民黨前幹事長石破茂及政調會長岸田文雄,星期二(9月1日)已宣布角逐自民黨總裁。

 

4.美國國防部發表「中國軍力報告」,渲染所謂中國軍事威嚇,聲稱預料中國的核彈頭數量會在十年內倍增,並接近有能力由海陸空發動核攻擊。

報告聲稱,中國未來五年可以「威脅」美國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核彈頭數量,將增至約200枚,中國具備足夠的核武材料,可令核武庫存量倍增,目前總數近200枚的核彈頭,會在未來十年增加最少一倍。

報告指, 解放軍在多個領域已經追上,甚至超越美軍,包括建造船艦,陸基彈道和巡弋飛彈, 以及防空系統。

在北京,外交部批評報告蓄意歪曲中國戰略意圖,質疑美方尋找藉口,謀求軍事領域的絕對霸權優勢。

國防部新聞局9月2日回應,指美方《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发展報告》充滿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渲染所謂「中國軍事威脅」,曲解中國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抹黑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國防開支、核政策等問題,挑動兩岸對立、加劇台海形勢緊張,是極其錯誤,中方對此表示堅決反對。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表示,高度關注中國的國防政策和軍事動向,日美兩國會攜手應對,包括提高東亞地區的軍備透明度,強調討論管理軍備十分重要,希望和美國繼續緊密合作。


港府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宣布原訂十月一日(星期四)在維多利亞港舉行的國慶煙花匯演將會取消。


美國國防部發表「中國軍力報告」,渲染所謂中國軍事威嚇,聲稱預料中國的核彈頭數量會在十年內倍增,並接近有能力由海陸空發動核攻擊。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指,美國國防部報告罔顧事實,蓄意歪曲中國戰略意圖,國防部就指責報告渲染中國威脅,加劇台海緊張。

 

美國今年的《中國軍力報告》在開首就提及,解放軍軍事實力的快速發展,並以此為由渲染「中國威脅論」。《報告》稱,在2000年,解放軍還是一支「龐大而又落後」的軍隊,只適合大規模的陸上戰爭,其海軍、網絡戰和信息化能力有限,正「緩慢適應現代戰爭」。

但隨著20年來中國軍力的持續發展和現代化,解放軍在2020年的目標,已經變成了「在2049年前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報告》稱,意味建立一支與美國相當、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優於美國的軍隊。

《報告》稱,在實現長期目標的過程中。解放軍目前在某些軍事領域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美國的現代化水平。比如「造船業」、「常規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及「合成防空系統」。

 

造船業方面,中國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艦隊,並正在「提高其造船能力和所有海軍級別作戰的能力」。中國擁有350艘軍艦和潛艇,包括130艘主戰艦艇,美國則只擁有293艘軍艦和潛艇。

在「陸基常規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方面,中國擁有超過1250枚射程在500到5500公里的陸基彈道導彈和陸基巡航導彈。美國目前有一種常規陸基彈道導彈,射程介乎70到300公里,沒有陸基巡航導彈。

「綜合防空系統」方面,中國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的先進遠程地對空系統,包括俄羅斯製造的S-400、S-300和國產系統,統構成穩健和冗余的綜合防空系統。

《報告》還提及「軍改」對於解放軍的重塑,稱相比解放軍驚人數量的新銳軍事裝備,近期的軍事改革更加值得關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解放軍得到徹底的重組。「軍改」使解放軍成為一支更適合的聯合作戰的軍隊,提高人民解放軍的整體戰備水平,鼓勵人民解放軍接受新的作戰概念,並有助於解放軍擴大在海外行動的能力。

《報告》提及,盡管解放軍過去20年取得進步,但主要的差距和不足仍存在,中國領導人也意識到問題。

 

渲染解放軍核武庫規模

和往年不同,今年的《報告》提到解放軍的核武庫現代化努力。《報告》稱,出於對安全局勢、核武器生存能力的擔憂,解放軍的核力量的規模、能力和準備狀態發生重大變化。

反應到具體核武器建設上,《報告》認為,中國的核力量將在未來十年繼續現代化、多樣化、解放軍將增加陸基、海基和空基核運載平台的數量。

而在具體數量方面,《報告》評估稱,目前中國能夠威脅到美國的洲際彈道導彈載具有100台,中國目前擁有100枚能威脅到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導彈。

同時,《報告》也關注「核常兼備」的東風-26和其他中遠程導彈的數量。今年的《報告》大幅度提高中遠程導彈東風-26的評估數量,從去年估計的80台載具,調高到今年的200台載具。導彈數量也從80枚調整到200枚以上。

《報告》推測,5年內打擊美國的陸基導彈彈頭數量將會「翻倍」,同時5年內打擊的美國本土的載具數量(主要以洲際彈道導彈為主)也會增加。

《報告》推測,中國正發展一種空射核彈道導彈,《報告》認為轟-6N是第一架可在空中加油,具備核能力轟炸機。

《報告》認為,擴充的核武器將改變解放軍的「核政策」,解放軍正在推進「基於預警發射」(LOW)核理念,為此,中俄正在合作推進預警系統。

軍民融合帶來「技術優勢」

《報告》還例行渲染「軍民融合」帶來的「技術優勢」,《報告》稱,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分析、量子信息和無人系統等新興技術正在推動解放軍向智能化戰爭的轉變。

《報告》稱,中國相信有關轉變,將帶來一場軍事革命,並最終為未來的戰鬥提供支持。預計未來的戰鬥需要更快速的處理和信息融合,以實現更快的決策和指揮控制努力。中國已經調動巨大的資源來資助國家級研究和資助戰略性企業,同時敦促私營企業、大學和地方政府與軍隊合作。

《報告》提及中國的國家戰略、國防戰略、外交戰略、經濟戰略、能源戰略等一系列其他議題。同時評估南海局勢、中印邊境局勢和台海地區局勢。

除此以外,《報告》還對解放軍陸軍、空軍、海軍、火箭軍、聯勤保障部隊、戰略支援部隊等軍兵種的現狀、能力和發展目標進行描述與評估。報告還評估解放軍常規導彈打擊能力、區域拒止/反介入能力、軍隊投送能力等。

在北京,外交部批評報告蓄意歪曲中國戰略意圖,質疑美方尋找藉口,謀求軍事領域的絕對霸權優勢。

國防部新聞局9月2日回應,指美方《中國軍事與安全態勢发展報告》充滿零和博弈的冷戰思維,渲染所謂「中國軍事威脅」,曲解中國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抹黑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國防開支、核政策等問題,挑動兩岸對立、加劇台海形勢緊張,是極其錯誤,中方對此表示堅決反對。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表示,高度關注中國的國防政策和軍事動向,日美兩國會攜手應對,包括提高東亞地區的軍備透明度,強調討論管理軍備十分重要,希望和美國繼續緊密合作。

按每年《國防授權法案》的要求,美國國會要求美國軍方每年提交一份《中國軍力報告》,報告會論述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技術發展的現狀和未來可能發展方向;未來20年中國國防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的原則和可能的發展;以及支撐中國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發展的軍事組織和作戰理念。

對於美國每年例行發布《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渲染「中國威脅論」一事,中國國防部早有回應。去年5月3日,國防部新聞發言人任國強就美方發表2019年度「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發表談話。任國強表示,2019年度「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罔顧事實,混淆是非,歪曲中國戰略意圖,對中國正常的國防和軍隊建設妄加評論,對中方維護主權和安全利益的正當行為說三道四。


1.香港多間出版社的中學通識教科書,近期大幅刪走關於「三權分立」內容,引起關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星期二(9月1日)在行政會議前表示,「三權分立」是錯誤理解,指香港《基本法》列明特區政治體制是行政主導,「三權」亦是由中央授權。

林鄭月娥表示,必須正本清源、撥亂反正,改變社會對「三權分立」錯誤理解。

 

2.香港普及社區檢測計劃星期二(9月1日)展開,截至中午12時,已有約61.5萬人預約。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連同各司局長、行政會議成員,早上在政府總部接受檢測採樣。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及約三十名建制派議員在立法會大樓地下接受檢測。

 

3.本港新型肺炎單日新增個案回復雙位數,星期二(9月1日)新增12宗確診,其中9宗屬本地個案,一宗源頭不明。另外,有10宗以下初步確診個案。

9宗本地個案中,有8宗經家庭聚會親密接觸。源頭不明的個案是一名64歲地盤工人,他居於元朗水蕉新村,發病前曾在愉景灣地盤工作數日,清拆建築物。他留醫博愛醫院,一同工作的工人會列為密切接觸者。

另外3宗為輸入個案, 分別是由印度、孟加拉及菲律賓來港。

對於有報道指在檢測中心外, 發現有採樣員用過的手套和棉花棒, 當作一般廢物處理,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 當局會按指引處理廢物, 暫時不清楚有關詳情。

 

4.香港考評局公布2021年文憑試的應變安排,24個甲類科目的筆試延至明年4月23日至5月17日舉行,預計明年7月21日放榜。

考評局表示,明年文憑試的中英文科口試取消,另外取消9個甲類科目的校本評核。

 


香港普及社區檢測計劃9月1日正式展開,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與司局長及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早上在政府總部的檢測中心採樣。新聞處發布的片段顯示,林鄭月娥及各官員輪流進入檢測中心,接受量體溫及使用酒精搓手液,再讓工作人員採集樣本。


1.香港特區政府為應對疫情,星期二(1日)開始為在網上預約登普及社區檢測計劃的市民,進行新型肺炎病毒檢測。截至星期一(31日)下午2時,逾52萬6千人透過網上預約。

香港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批評有醫護團體,用政治原因來攻擊計劃不能接受,是損人不利己。

 

2.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宣布,9月23日起分階段恢復面授課堂,首階段包括中一、 中五、 中六、 小一、 小五、 小六, 及幼稚園高班, 其餘年級下月29日可復課, 暫時以半日形式進行。

學校可以考慮在9月16日起, 讓小部分學生回校, 進行不多於半天的活動, 數目以全校六分之一的學生為限。楊潤雄指, 不排除疫情會有反覆, 但從目前去看,有信心可以在9月下旬逐步恢復面授課堂, 如果有突發情況, 可能需要再作調節, 相信家長會明白。他又指, 雖然疫情緩和, 學校必須繼續實施所有防護措施。

另外,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公布,香港星期一(31日)新增9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是繼24號以來後,再回落到單位數。新個案中7宗是本地感染,2宗未知源頭,另外有10宗以下的初步確診個案。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指,雖然個案稍有回落,但增幅每日都有上落,一天數字未必能完全代表整體情況,加上現時仍有未知源頭個案,希望未來可以持續受控。她又指,估計政府推出的全民檢測會找出一些確診個案,但希望疫情向下的趨勢可以維持。

聯合醫院公布,一名83歲新型肺炎女患者星期一(31日)早離世,本港至今累計有89名確診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