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國政協會議十三屆三次會議星期四(21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開幕式在奏唱國歌後,全體人員先就新冠肺炎疫情殉職及病逝患者,進行1分鐘默哀儀式。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等7名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及多名全國政協副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有出席開幕。

全國政協主席汪洋發表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時,回顧過去1年工作,表示支持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積極發聲,凝聚止暴制亂、恢復秩序的正能量,宣傳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

汪洋又說,要針對美國國會參議院、眾議院分別通過所謂涉港、涉疆等法案, 發表嚴正聲明, 堅定維護國家核心利益。

汪洋亦表示, 今年要圍繞推動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强化港澳委員政治責任和使命, 支持完善特别行政區憲法和基本法, 實施相關的制度和機制。

在兩岸方面, 汪洋說今年要深化與中國台灣島内有關黨派團體, 社會組織及各界人士交流交往, 參與舉辦第11屆海峽論壇, 就兩岸基層治理等交流溝通。

2. 在北京,出席全國政協會議的港澳政協已經接獲通知,指會在星期四(21日)晚7時45分召開「通報會」,預料全國政協副主席兼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將出席及發表談話。

多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趁兩會提出建議,其中工聯會會長吳秋北認為需要另立一部全國性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區安全法」,涵蓋特區現時情況,並按基本法18條納入附件三,直接在香港實施。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曼琪也建議,中央可根據憲法第52至54條、62條及67條,國家安全法第11條第2款及第40條第3款,及香港基本法第18條和附件三,直接訂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國家安全法,不經立法會審議,直接在香港實施,並由港人執行及香港法院審判。

3. 香港高等法院裁定,立法會議員陳凱欣屬非妥為當選。

4. 截至星期四(21日)下午四點半,香港新增8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全部為輸入個案,由巴基斯坦返港。

香港連續第7日無本地感染個案,累計1063宗確診及一宗疑似個案。

 


荷蘭農業大臣斯豪騰表示,一名水貂養殖場的工人,由水貂身上感染新型肺炎。

荷蘭農業部周三(20日)表示,當地一間養貂場的工人可能被貂傳染新冠肺炎,是荷蘭通報的首宗動物傳人病例。

荷蘭南部北布拉班特省大城愛因霍芬的兩座養貂場,因飼養的貂隻染疫,四月底被當局封鎖,這個養貂工人確診病例就出自其中之一。

荷蘭農業部長史考登表示,研究人員對比染疫的貂與工人體內新冠肺炎病毒的基因序列,並繪製追蹤病毒變異的「系譜」,經調查斷定,極有可能染疫養貂場的一位工人被貂感染。不過,他淡化其他動物傳人的疑慮,並說養貂場外空氣與土壤的採樣沒有病毒。涉事養殖場飼養的貂隻專門出口貂皮。


1. 香港監警會15日公布,警方在反修例風波中執法行動的審視報告。保安局局長李家超星期三(20日)出席立法會大會前表示,下星期會召開督導委員會,跟進監警會反修例事件的審視報告建議。

2. 主要經營內地短線團的旅行社「至尊假期」結業。香港旅遊業議會估計,約1100名旅客受影響,涉及未退還的團費約120萬港元,並指疫情下,不排除有更多旅行社倒閉。

3. 台灣區蔡英文星期三(20日)宣誓就職,展開第二個任期。在北京,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當前兩岸關係形勢複雜嚴峻,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又指一些政客加緊勾連外部勢力破壞台海和平,「以疫謀獨」,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鼓動所謂「修法」及「公投」,圖謀「法理台獨」,嚴重損害台灣同胞福祉,及嚴重威脅台海和平穩定。

另外,對於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聲明,祝賀台灣蔡英文宣誓就職,國防部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強調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指責美方行徑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嚴重危害中美兩國兩軍關係發展,嚴重損害台海地區和平穩定,形容是極端錯誤和非常危險。

國防部表明,挾洋自重沒有出路,以台制華注定徒勞,重申解放軍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外部勢力干涉和「台獨」分裂圖謀,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堅定維護台海地區和平穩定。

 

 


1. 香港特區政府為控制新型冠狀毒肺炎蔓延而實施的「限聚令」等限制社交距離防疫措施,至星期四(21日)屆滿,截至星期二(19日)下午四點,本港暫時沒有新增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是自5月15日以來連續第5天沒有本地感染個案。

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星期二下午(19日)宣布「限聚令」延長至6月4日,而4類場所包括浴室、派對房間、夜總會及夜店、卡拉OK房間,5月22日至28日繼續關閉。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星期二(19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見傳媒稱,是否延長相關限制,只考慮公眾安全及公共衛生,不會有政治考慮。

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稱「限聚令」一向延長14天,整體考慮主要是公共衛生,無其他考慮。

2. 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歷史科一條涉及中日的試題引起爭議,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星期二(19日)表示,事件令人遺憾及失望,她認為教育十分重要,是一個樹德立人的事業,要有人把關及保護學生的質素,保證學生接受正確的全人教育。林鄭月娥又形容,事件是「專業失誤」事件,而非「政治干預教育」。

對於林鄭月娥曾引述曼德拉表示「教育崩潰足以摧毀一個國家」,特首辦傍晚指,就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引述已故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言論,從網上搜尋留意到,引述有不同版本和出處,特首辦樂意接受指正,並對若因此引起誤會,表示歉意。

3. 自由黨創黨主席、前港區人大代表、前行政立法兩局議員李鵬飛上星期五(15日)離世,享年80歲。

李鵬飛的太太及家人發訃告,指懷著悲痛的心情,公告李鵬飛於上星期五(15日)晚在家人陪同下安詳辭世,喪禮會秉承李鵬飛遺願,以私人形式進行。

特首林鄭月娥對李鵬飛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林鄭月娥稱李鵬飛服務社會多年,在政壇甚具影響力;指他曾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和港事顧問,為香港回歸作出貢獻;他亦關心國家,曾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參議國事。林鄭月娥又稱,她在2017年就任特首後首個電視訪問,便是由李鵬飛擔任主持。

 

4.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繼續廣泛影響香港經濟活動,本地勞工市場進一步急劇惡化,香港失業率升至5.2%,比1至3月增加1個百分點,創逾10年新高,就業不足率亦急升1個百分點至3.1%,為超過15年來的高位。

其中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失業率急升至9%,同樣為超過15年來的高位,就業不足率則急升至5.9%,為有紀錄以來的最高位、餐飲服務活動業的失業率急升至12.0%。建造業失業率上升至10.0%。

另外,薪酬趨勢調查委員會向公務員團體簡介今年加薪淨指標,有傳媒引述消息指,低級公務員加薪淨指標1.15%、中級1.98%、高級為1.68%。

 

5. 各國組織加緊研製疫苗以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屬最早一批將疫苗投入人體臨床測試的美國生物科技公司莫德納,初步試驗結果顯示安全和有效,成功令45名接種者產生抗體,當中過半數人抗體數量遠高於新冠肺炎康復者,有望成為全球首間成功開發疫苗的公司,研究順利的話,疫苗可望年底或明年初面世。

 

6. 墨西哥抗疫之下酒廠停產,增至最少138人疑因飲用黑市含甲醇的假酒中毒喪命。


英國《泰晤士報》16日引述美國國防部消息人士報道,五角大樓的一系列兵力推演顯示,若美國2030年與中國大陸在太平洋爆發衝突,將被解放軍擊敗,而且難以阻止解放軍武力收回台。五角大廈將在夏天、向國會提交的《2020年中國軍力報告》中,披露相關內容。

 

美國國防部消息人士表示,美軍幾次兵力推演後,得出的結論是美軍將被擊敗,其中一次模擬中美2030年在太平洋爆發衝突。面對中國海軍多艘現代化的攻擊潛艇、航空母艦及驅逐艦,美軍將被壓倒。

此外,根據兵力推演顯示,中國累積的中程彈道飛彈數量,令美國印太司令部轄區內每個基地和航母群,難以抵擋壓倒性的攻擊。關島是美軍B-2「幽靈」和B-52「同溫層堡壘」等戰略轟炸機的基地,同樣完全處於危險中,情況特別令人憂慮。

台灣為中國大陸及美國戰爭升級的因素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亞洲事務資深顧問葛來儀證實兵力推演結果,她也指出,台灣是中美之間最不穩定的問題,可能升級為戰爭,甚至是引發核戰。

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已多次針對中國的軍力威脅發出警告,五角大樓正準備改變戰略。美國防部目前重點是研發更多高超音速武器,來對抗中國威脅,並在亞太地區部署更多遠程及地面發射的巡弋飛彈,以及為海軍陸戰隊配備反艦飛彈。


全國政協及人大會議將分別於周四(21日)和周五(22日)開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於周四(21日)經深圳前往北京,周五(22日)列席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式,同日下午經深圳返港。林鄭月娥離港期間,由政務司司長張建宗署理行政長官職務。另外,多名港區全國政協及人大代表星期二(19日)出發,經深圳前往北京準備出席兩會會議。

內地微信公眾號「傳媒茶話會」早前透露,在北京開幕的全國兩會除縮短近半會期外,還大減記者數目,每省可能只得十個名額,面對面採訪亦會取消,改為網上或電話訪談。至於北京以外記者進京,須提前做病毒檢測及十四天隔離。


香港特區政府為控制新型冠狀毒肺炎蔓延而實施的「限聚令」等限制社交距離措施,至星期四(21日)屆滿,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星期二(19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見傳媒稱,上周六(16日)曾與專家顧問團召開會議,引述4位專家認為抗疫措施應維持現狀,不作進一步放寬,亦毋須馬上收緊,亦毋須改變已落實5月27日復課的安排;專家亦強烈建議擴大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至每日7000個。林鄭月娥並否認延長「限聚令」與禁止集會有關,她指是否延長相關限制,只考慮公眾安全及公共衛生,不會有政治考慮。

片段:香港政府新聞處


1.香港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早前引用《議事規則》92條,指定保險界立法會議員陳健波主持內會選舉主席,會議星期一(18日)早上如期舉行,但場面一度混亂,部分議員認為陳健波無權主持內會,在會上抗議並試圖衝向主席台,多名議員被逐,結果內委會由李慧琼以40票成功連任主席。

2. 香港教育局要求取消文憑試歷史科其中一條關於「日本侵華」的試題後,星期一(18日)派人前往考試及評該局處理事件。考評局秘書長蘇國生表示,考評局未就取消試題有結論,指要由委員會開會討論。

3. 世界衛生大會星期一、二(18及19日)共兩天,將以視像方式舉行,預料會聚焦討論對抗新型肺炎疫情。對於十多個國家早前致函世衛總幹事譚德塞,要求將中國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世衛大會的問題納入議程。譚德塞據報已把「台灣出席世衛大會的提案」,交由大會的總務委員會審議。

4. 全球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累計超過471萬宗, 31萬5000多人死亡。

俄羅斯過去一天新增8926宗確診, 累計確診29萬零678宗, 並有91名患者不治, 累計死亡2722宗. 俄羅斯目前確診數字居全球第二, 僅次於美國。

新加坡新增305宗確診, 累計確診2萬8343宗. 當局說, 新增確診數字較少,與一個實驗室要進行校準、需時提高測試能力有關。

南韓新增15宗確診個案, 單日新增確診連續三天少於20宗, 其中5宗新增個案屬於社區感染。

印度再多157人死亡, 新增5200多宗確診個案, 創單日新高, 當局將封鎖措施再延長兩星期, 直至今個月底, 但容許低風險地區放寬限制, 重啟經濟活動。

內地新增7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 其中4宗是境外輸入, 有3宗是本土個案, 分別來自吉林和上海, 過去一日無新增死亡個案, 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8人。國家衛健委公布, 內地累計確診個案有8萬2900多宗, 死亡個案維持4634宗, 有7萬8200多人康復出院。

中國台灣連續11天零確診, 也是連續36天無本土個案, 累計確診個案維持440宗。


歷史教育所為何事?

香港教育局副秘書長 康陳翠華

 

歷史教育是全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香港的課程中,中學教育階段分別設有初中及高中的中國歷史科和歷史科課程,讓學生從探索過去人類文明的進程,認識國家和世界的歷史,從而培養對國家認同、世界視野,並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在研習歷史的過程中,學生固然要學習運用歷史資料、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但從歷史汲取教訓,以史為鑑是歷史教育有別於其他科目的重點,自有其是非對錯的價值判斷維度。近日,個別教師的不正確中國歷史教學,部分教材的撰寫方法,以及公開考試中的偏頗設題,均引起社會上極大的爭議。就這些問題,教育局詳細說明如下。

認清基本史實 訓練學生思維

歷史教育十分重視學生能夠認清重要史事的基本內容。以鴉片戰爭課題及20世紀上半葉中日關係為例,於前者學生須認識鴉片戰爭的背景、鴉片的禍害、清廷禁煙的過程、鴉片戰爭爆發的導火線、戰爭經過、簽訂《南京條約》,以及鴉片戰爭的影響等。有關的教學材料及教科書,必須清楚和準確交代史實。另一方面,歷史教育的重要學習宗旨之一是讓學生在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時,從民族、文化的角度,建立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及歸屬感。因此,學生雖然可以認識其他立場對於鴉片戰爭的看法,例如指稱鴉片戰爭為中西文化衝突及英國拓展貿易結果的外國觀點,但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教師須清楚讓學生知道鴉片戰爭後簽的是不平等的條約,以及在一九七二年,香港在聯合國會議上被剔出殖民地之列等等重要事實,絕不能教學生以旁觀者自居,或教授不符歷史發展事實的觀點。

歷史教育重視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其中一種常用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提供全面的史實和不同角度的評論資料,並作出適當引導,讓學生通過思辯,建立分析、判斷能力,作為正確價值觀的基礎。但歷史對某些事件已有強而有力的定論,選取的資料應正確反映該事件的事實,尤其對於還在基礎學習階段的中小學生,這更為重要。故在中小學從事歷史教育的人士亦應按學科課程要求選取有學者論說支持為主流意見的資料,以助學生從小建立人文、道德及歷史方面正確的價值觀。

優質考核題目 全面客觀持平

有時這種方式亦可應用在評核題目甚至是公開考試中,但有幾方面的原則必須遵守。首先,該課題是基於歷史研究屬於有足夠空間可供中學生考生討論的史事人物。一些牽涉大是大非的題目,例如侵略、屠殺、種族清洗等,完全不應引導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討論其正面價值,也不可能有國家會放在課本,甚至試題中讓學生討論其利弊,這是基於人類良知的共識,也是學生對承受慘痛經歷民眾同理心的教育。考題可以要求考生評論某場戰事一方失敗及另一方取得勝利的因素,但這不涉及道德價值判斷。然而本年的歷史科文憑試,有題目考問學生是否同意在一九○○至四五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利多於弊」。眾所周知,日本於一九○○至四五年間多次發動對華侵略,造成數以千萬計的同胞喪生。有人嘗試合理化此命題,硬說此是開放題題型,考評技術層面可以容讓學生得出「弊」多於「利」,甚或百害而無一利的結論,這是完全失焦的詭辯。實際課程和正常教學也不會與中學生探討日本侵略為國家帶來的「利」,而所謂「利」如何衡量?對誰人有「利」?與戰爭中人命傷亡怎可比較?接受外國的援助和被外國侵略是否可以說成是可互相量度、互相比較、互相抵銷的「利」和「弊」?

第二,試題要求學生展現的能力,須合乎其學習的水平,也不是所有複雜的問題都可以簡單化而不流於偏頗。有學者早已指出上世紀上半葉的歷史,交織錯綜複雜的人物、社會階層、國家等的相互關係和種種縱橫交錯的事件,又涉及文化、經濟、政治等力量互動的複雜考量,即使是大學學者亦要慢慢梳理的問題,高中的課程的深入程度,還未達到仔細分析上半個二十世紀中日的這些複雜關係。故要求中學生在約二十分鐘內「就自己所知」來處理這超越他們能力的題目完全不合理,也沒有意義。

此外,任何歷史題目如問及不同角度或看法,所提供的資料不應偏側於一方觀點,應讓考生能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和了解題目的中心。如探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成因,歷史資料題應從不同角度,如當時的國際關係、個別國家的利益、民族主義的興起等,協助考生作出公正持平的結論。文憑試中要求考生討論「一九○○至四五-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題目,所提供的資料都只偏向日本在20世紀初對中國的援助,資料的重要性與日本侵華暴行相比完全不成比例。再者,題目所提供資料必須要與題目考問範圍配合。若題目考問的時段是一九○○至一九四五年,但只提供一九○五年及一九一二年的資料,導引考生透過不完全的資料評論一個在較大時空發生的事件。因此,命題是偏頗的,極不理想。

因為設題已有問題,其信度和效度難以量度,故將題目取消是合理及負責的做法,亦符合學生的利益。

但更重要的是,日本當年發動對華侵略,抗日戰爭造成數以千萬計的同胞喪生,公開試的試題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日本帶來的「利」與侵略帶來的傷害相衡量,不但與課程宗旨不符,更會嚴重傷害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包括仍然在世的抗日老兵和義士)的感情和尊嚴,亦不符中小學歷史教育之義。難怪為不少社會人士詬病,我們對此深感遺憾。想到考評確有「指揮棒」的作用,日後會否鼓勵教師要教授學生量度日本在這個年代對華的各種「利」跟侵華的「弊」孰多孰少、孰輕孰重,實在難以想像。

多管齊下 培育新一代

歷史教育是任重道遠的學校教育工作。加強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培養他們的國民身分認同,是教育同工持續努力的目標。我們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包括規定中國歷史是初中的獨立必修科,學校必須提供足夠的課時;向學校發放推動中國歷史及中華文化一筆過津貼,組織多元化的活動培養中、小學生欣賞及承傳中華民族的卓越精神及文明;配合新修訂的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培訓(包括與歷史有關的內地考察團),並協同專家學者製作多元化的學與教資源,嚴格評審兩科歷史的課本。因發生個別教師不正確教授鴉片戰爭和文憑試題目事件,我們特意上載由專業前線教師編訂的教學資源,供公眾閱覽,希望公眾不要因為個別人士的錯誤而誤以為所有歷史教師均不專業。我們期望能與教師及社會人士一同攜手,為學生締造良好正面的學習環境,培養他們良好的品格,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傳承不少令人欽佩的歷史人物對國家、對民族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當執行課程及評估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時,尤其是涉及教育及考評等機構,教育局有職責維護教育專業,並基於保障學生及公眾利益而採取相應行動,予以糾正。教育界包括不少教育團體及資深校長、老師以及媒體都認同題目存在重大問題。有關試題距離可接受的考核題目水平甚遠,未能有效全面客觀評估考生的成績,教育局要求取消有關題目,目的為保障考生的利益。在教育的議題上教育局不是無關的第三者,也不是純粹資源提供者而不須負責教育的質素。因此教育局對試題表達看法和提出處理的意見,絕非以政治來干預考試。

我們在此強烈呼籲所有在不同教育崗位/職位的教育人士反思教育的使命,不要讓教育專業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