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北京,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星期三(6日)接見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是反修例風波以來二人首次正式會面,韓正表示,充分肯定特區政府及香港警隊的表現,林鄭月娥回應會堅定「止暴制亂」。

 

2.距香港區議會選舉尚餘18天,同樣參選、出戰屯門樂翠區的議員何君堯,星期三(6日)上午在屯門湖翠路擺街站時遇襲受傷,送院時清醒,事件中另有三人受傷,當中包括疑施襲的男子,全部人被送往屯門醫院治理,疑兇被拘捕,港府強烈譴責今次襲擊,建制派召集人廖長江表示,對何君堯受襲感到非常痛心,指不論政見都不應訴諸暴力,仍期望香港有公平、公開、公正的選舉。

 

3.香港科技大學一名22歲男學生,疑因躲避警方催淚彈,從將軍澳尚德邨停車場墮下受重傷,仍在伊利沙伯醫院留醫,情況危殆,有市民前往守候,科大校長史維下午到醫院探望受傷男生。

 

至於事發地點尚德邨停車場、科大校園及太古城星期二(5日)均有祈禱集會活動,其中數百人響應網上號召,晚上到尚德邨及毗連廣明苑進行違法集會,防暴警及速龍小隊晚上11時後於屋苑內施放催淚彈驅散,引發警民衝突,雙方至凌晨仍在對峙。

 


距香港區議會選舉尚餘18天,參選的議員何君堯,在屯門湖翠路擺街站時遇襲受傷,送院時清醒,事件中另有三人受傷,當中包括疑施襲的男子,全部人被送往屯門醫院治理,疑兇被拘捕,港府強烈譴責今次襲擊。

 

議員何君堯據報星期三(6日)早上約9時,於屯門湖翠路擺街站期間,被一名男子持刀襲擊,他事後被現場人士及時制服,何君堯及其助理,連同聲稱受傷的施襲者被送院。

涉嫌行兇的男子被多人按於地上。(網絡圖片)
議員何君堯受傷後接受救護員初步治理。(網絡圖片)
何君堯送院時清醒。(網絡圖片)

 

施襲漢帽子疑與競選團隊同款

 

網上流傳的片段顯示,一名自稱為何君堯支持者的藍衣男子,向何君堯遞上黃色菊花,並表示「大家都見到你的努力」,何君堯與他握手後反建議與其合照,男子聲稱「拿手機出來」後,突從隨身斜袋中掏出刀刺向何君堯,他身邊數名助理隨即上前制服男子。香港警方稱,仍在調查案件。有網民則發現施襲男子所戴帽子,與何君堯競選團隊同款,質疑另有內情。

 

 

傷口長1.5厘米屬皮外傷 政府指絕不容忍任何暴力

何君堯下午在Facebook專頁發布短片,透露左胸胸口的傷口位置長闊1.5厘米,僅屬皮外傷,至於另外兩名助理均手部受輕傷,已將拍攝到的行兇相關片段轉交警方跟進。

對於何君堯遇襲,香港特區府發言人強烈譴責襲擊行為,指香港一向是多元、包容的社會,市民表達意見時應該和平理性,互相尊重,政府絕不容忍任何暴力行為,警方會繼續嚴正執法,保障社會安寧。

建制派召集人廖長江表示,對何君堯受襲感到非常痛心,指不論政見都不應訴諸暴力,仍期望香港有公平、公開、公正的選舉。

何君堯已報名參選香港區議會選舉屯門樂翠區,同區其他參選人包括盧俊宇及報稱無黨派的蔣靖雯。

 

 

 


【每日焦點新聞】05-11-2019

1.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星期一(4日)晚在上海會見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官媒《新華社》引述習近平指,中央高度信任林鄭月娥,充分肯定她和政府團隊的工作,止暴制亂、恢覆秩序仍是香港當前最重要的任務。

林鄭月娥匯報香港局勢後,習近平表示,香港反修例風波持續五個月,林鄭月娥帶領特區政府恪盡職守、努力穩控局面和改善社會氣氛,做了大量艱辛工作。習近平並強調,要堅定不移、依法制止和懲治暴力活動,維護香港廣大民眾的福祉。習近平亦稱,要做好與社會各界對話和改善民生等工作,希望香港社會各界人士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和香港《基本法》,齊心協力、共同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

2.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接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署理行政長官張建宗星期二(5日)表示,國家主席習近平充分肯定特區政府工作,為特區政府打下「強心針」。

3.香港科技大學22歲男學生星期一(4日)凌晨疑因避催淚彈,從將軍澳尚德邨停車場墮下重傷,在伊利沙伯醫院深切治療部留醫,據報接受過兩次腦部手術後,情況仍危殆,傷者家人下午到病房探望。

4.香港樹仁大學學生星期一(4日)中午在圖書館大樓外舉行集會,聲援周末在銅鑼灣衝突中,疑被警方催淚彈擊中,致背部嚴重燒傷的義務救護同學,校方表示已去信警方,要求七天內提供一切相關資料,包括涉案人士的證詞、相片、影片等。參與集會的數十名學生大部分戴上口罩、又高叫口號,梯級上掛有直幡,抗議警方濫用暴力。

5.保衛香港運動發起支持警察遊行集會,數十人在灣仔警察總部外遊行,除手持支持香港警察的牌,並沿途高叫口號。


英國上月底發生貨櫃車藏屍案,警方相信39名死者均為越南人,疑涉及偷運人蛇,越南警方星期一(4日)表示拘捕8名涉案人士。

越南乂安省公安廳廳長阮友求稱,調查還在進行。當地民眾稱,發生埃塞克斯集裝箱案後,疑人已將用於非法偷渡的「介紹費」發還報案家庭。

據悉,案件審理仍在繼續,阮友求表示如證據顯示,上述涉案嫌疑人獲確認有犯罪行為,將依法進行起訴,並追究刑事責任。

另外,逾百名越南人當地星期六(2日)在倫敦東部兩間教堂,為案件中已罹難的39人祈禱,並以多支爉燭砌成「39」的字樣。


與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對話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劉怡翔

 

我在剛過去的周五到訪數碼港,與二十八家金融科技初創企業見面。我們除了討論香港的金融科技生態圈,還談及香港目前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以及面對的挑戰,希望可以集思廣益,探討政府如何協助不同背景的初創企業在香港實現理想。

參與者分別來自電子支付、區塊鏈應用、保險科技、監管科技、以至財富管理和網絡安全等不同範疇的金融科技公司,當中有在香港土生土長的,亦有不少是從歐美或者內地移居香港的。雖然他們對香港近日一連串的社會事件表示擔憂,但在言談中仍然流露對未來的憧憬,他們的踴躍發言讓我體會到香港初創企業社群朝氣勃勃,活力澎湃的一面。

事實上,近年香港金融科技發展蓬勃,現時香港已經有超過550家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和公司。今次參與的金融科技公司代表不少都曾經在香港以外地方工作,最後都選擇落戶香港,很多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帶來龐大的機遇,是初創企業選擇扎根香港的一大原因,而他們亦希望政府可以支持他們在大灣區開拓金融科技業務。

具體的支援措施方面,我們的討論主要圍繞資金和人才兩大板塊。資金對初創企業至關重要,出席者亦有留意政府支援初創企業的各個計畫。例如,政府20億元的創科創投基金,就以配對形式與獲選的私人風險投資基金合作,共同投資香港的初創企業。

而數碼港培育計劃和數碼港投資創業基金就為包括金融科技企業在內的初創企業提供開發投資基金,以支援他們的擴展。然而,參與者都表示,政府在簡化各個計劃的申請手續方面仍然有改善的空間,有企業創始人更表示他在等候撥款的期間為了確保現金周轉而賣了自己唯一的住宅單位和唯一的車位,而另一位參與者亦表示曾向10間銀行申請貸款都被拒,他認為因為銀行傾向批出物業按揭貸款,可見「及時雨」對初創企業是何其重要。

另外,不少人亦提到開銀行戶口時所遇到的困難,目前各大銀行都要求初創企業提交大量的資料和證明文件,大家都希望過程可以更方便、更快捷、甚至能夠實現無紙化。金管局一直監察銀行的開戶情況,並提醒本地銀行業界在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的同時,也要注意不要為正當企業在獲得銀行服務方面造成障礙。政府會繼續與金管局商討有關初創企業開銀行戶口的事宜。

人才方面,有初創企業表示他們受惠於政府推出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但是亦有不少人認為金融科技人才在香港是供不應求。我一直覺得,對香港本地的年輕人來說,其中一個要突破的難關是傳統的思維模式。相信不少香港的家長和學生都覺得醫生、律師、會計師等是比較理想的職業。而在金融服務業,不少從業員都認為在銀行、券商或者保險公司工作比較穩定,甚至更受尊重。從大公司跳出來在初創企業工作,往往被視作有冒險的成分。

不過,近年似乎越來越多青年人願意加入初創企業,參與新經濟。例如,今次其中一位參與者就是從傳統保險公司轉到虛擬保險公司任職的。這位朋友的決定,無疑是看中了保險科技的巨大潛力。

至於海外企業,香港是非常吸引的,憑藉的除了有我們多元共融的文化,還有我們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法律體制、積極的拚搏精神以及有利的營商環境。香港的初創社群十分國際化,當中有三分之一的創辦人來自香港境外,而這次的參與者當中,亦有大概四分之一是外籍人士。雖然海外企業可能需要在香港尋求資金、支援,又要從頭建立人脈和網絡,從政府推出的各項開發或配對基金,到數碼港及業界一系列的培育及加速器計劃,相信可以幫助這些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在香港建立事業。

金融科技位於金融和科技的交叉點,我會繼續為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亦會分批與金融業其他界别的人士進行對話,大家一起為香港努力,希望社會可以盡快恢復平靜,讓政府和業界攜手合作鞏固我們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這得來不易的角色。


銳意處理社會深層次矛盾
香港政務司司長 張建宗

 

 

民生無小事,改善民生是政府施政重點之一。香港特區政府充分明白香港存在著房屋問題、貧富懸殊,以及青年向上流動等各種社會深層次矛盾,因此今年《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新措施,以支援家庭、鼓勵就業、愛護兒童、和保護民康的理念,進一步改善民生。

在2019至2020財政年度,香港政府在社會福利、教育、醫療衞生範疇的經常開支預算超過2,500億元,佔整體經常開支58%。單是社會福利範疇的經常開支預算為843億元,與2012至2013財政年度相比,增幅近一倍(97%)。這些數字說明政府持續投放大量資源,竭力改善民生的決心。

弱勢社群需要政府運用公共資源扶持。為應對人口高齡化加速的趨勢,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和公共福利金計劃(包括長者生活津貼、高齡津貼、傷殘津貼等)近十年的經常開支,已由2010至2011年度的258億元增加至2019至2020年度預計的約536億元,開支增幅高達108%。

除現金援助外,政府理解其他服務為本的支援對改善基層市民生活質素的重要性。《施政報告》吸納了社會各界及不同階層人士的意見,提出多項新措施,以期為弱勢社群提供更全面、針對性和更到位的支援。讓我扼要介紹一些措施。

擴展過渡性房屋
大幅增加過渡性房屋是應對房屋問題果斷的新措施之一。政府預留50億元,在未來三年合共提供10 000個單位,以紓緩居住環境惡劣和長時間輪候公屋家庭的壓力。
鼓勵就業,支援家庭

為紓緩自力更生基層打工仔住戶的經濟負擔,全面調高在職家庭津貼(職津)的金額,增加與工時掛鈎的住戶津貼16.7%至25%,並把兒童津貼大幅增加40%。以育有兩名合資格兒童的四人住戶為例,其每月最高津貼額將由3,200元增加30%至4,200元,預計每年增加開支約4億6千萬元。截至今年9月底,約有46 000住戶受惠。

優化綜援計劃,將每月最高豁免計算入息的限額由2,500元增加60%至4,000元、加強就業支援服務、並將多項補助金和特別津貼擴展至合資格非長者健全受助人,以及按住戶人數把租金津貼的最高金額增加約3%至27%,預計每年增加開支約9億6千萬元。

加強社區安老
在「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體弱個案)」下增加3 000個服務名額﹔增加「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1 000張服務券至總數8 000張。

愛護兒童
優化課餘託管服務,增加2 500個豁免全費名額、放寬申請資格、提高資助額、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童提供額外資助及簡化經濟審查程序等,惠及超過5 700名學童及其家庭。

將學生學習津貼恆常化,由2020至2021學年起,每位中學日校、小學和幼稚園學生每年獲得2,500元津貼,預計全港約有90萬名學生受惠。

康復助弱顯關懷
為期望逐步達致學前康復服務「零輪候」的目標,政府於2020至2021學年起三個學年,每年增加1 000個到校學前康復服務名額至10 000個﹔由本年度到2021至2022年度,共新增約1 200多個特殊幼兒中心和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的服務名額至6 700個、新增約3 800多個日間康復服務及住宿康復服務名額。

設立兩間新的康復服務中心推行社區護理服務試驗計劃;添置20輛復康巴士。

關愛基層
關愛基金除原本在紓困措施中為非公屋和沒有領取綜援的低收入住戶(「N無人士」)提供「一次過生活津貼」(即2020年項目)外,將於下個年度額發放多一次津貼。讓政府可以在2020年年底前完成推出恆常現金津貼計劃的研究,以更有效支援有需要人士。2020年項目預計將於2020年7月推出,總預算開支約為11億2千萬元,預計惠及約10萬5 500個住戶(約272 000人)。

優化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
補貼比率由現時超出400元的每月公共交通開支的四分之一提升至三分之一,而每月補貼金額上限則由現時300元提高至400元。政府每年提供的補貼金額會由23億元增至約31億元,惠及超過220萬市民。

今年的《施政報告》不少改善民生措施吸納了社會各界及各階層人士的意見,可說是一份由下而上,集思廣益,務實積極及果斷的施政報告。政府矢志處理長期積壓的社會矛盾,從紓緩房屋問題、貧富懸殊、向上流動方面來看,這些具體措施是好的開始。

與此同時,政府會邀請社會領袖、專家和學者,就社會深層次問題進行獨立研究和檢討,並提出建議。行政長官和司局長亦會繼續積極進行區訪,走入社區與市民對話,聆聽市民的聲音,掌握社會脈搏。

政府熱切期望社會回歸平靜,解決社會矛盾固然重要,但我們當務之急是停止暴力、恢復秩序。縱然局面嚴峻,政府有信心、決心和能力處理這場風暴,努力修補社會撕裂。風雨過後有彩虹,讓我們以堅毅的精神攜手走出困局。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2019夏天起的香港此起彼伏沒完沒了的「社會事件」,嚇退了世界各地的遊客,香港旅遊業遭到重創,旅遊業界哀鴻遍野。

饒是如此,標普全球評級10月8日愣還是將香港長期信貸評級維持在「AA+」,展望為穩定。標普全球在一份新聞稿中稱,香港「強勁的經濟和金融市場指標將使香港政府的評級能抵禦當前持續的社會動造成的影響。」

10月9日,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出爐,香港排名不降反升排第3位,較去年上升4位。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公布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排名第3,較去年上升4位;新加坡和美國依次排名第1及第2位。

 

《信報》11月1日一則新聞的標題是:《恒指脫魔咒 10月彈814點;二萬七得複失 恐慌指數3個月低》。

就是說,鬧了一整個夏天,除了把香港的旅遊業鬧得七葷八素,對香港整體經濟的影響微乎其微啊!

這是因為,香港的旅遊業號稱香港傳統支柱產業,實際上在整個香港經濟中,佔比很低。2016年,旅遊業就業人數約25.98萬人,佔全港總就業人數約6.9%,全年旅遊業增加價值1124億港元,佔全港本地生產總值(GDP) 4.7%。——將近7%的就業人數,創造的產值佔全港GDP不到5%。這是一個低產出的產業。

說2019年香港旅遊業「哀鴻遍野」,其實也是言過其實。2018年8月,訪港的世界遊客人次是589萬多,2019年8月,下降到359萬,同比減少230萬左右,下降39.1%。看上去很嚇人,但程老漢認為,這個規模比較適度。

今年夏天的事實證明,每月遊客減少一二百萬,一是對對香港的整體經濟影響不大,二是大大改善港九兩地居民的生活狀況,酒樓、商鋪、地鐵,都沒有那麼擠了,對不對?

 

香港著名景點之一山頂纜車,於閒日似乎恢復了昔日的悠靜。

 

所以,就在這個夏天,程老漢不停地呼籲,悠著點吧悠著點,香港的旅遊業。程老漢認為,港府應該趁此機會,好好反思一下香港的產業政策,不要每年都閉著眼睛說,「大力發展香港的支柱產業旅遊業」。

旅遊業已經不值得發展了。

過去說旅遊業是無煙工業,是無污染產業。其實大謬不然,旅遊業是會產生污染的。

為吸引遊客而大量採用的裝飾燈、霓虹燈、LED燈,能夠形成「光污染」。

旅遊活動本身必然帶來紙盒塑膠盒瓶瓶罐罐等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必然增加香港處置垃圾的負擔。香港一直苦於處理垃圾,遊客越多,這問題就越嚴重。

最可怕的是,遊客來到香港,也必然帶來各自的文化習俗生活方式,必然衝擊香港的生活方式,對香港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香港自開放大陸來港個人自由行,被認為對市面構成滋擾。(資料圖片)

 

試舉一例。

香港的交通規則是,車輛靠左邊行駛,行人靠左邊走。而中國內地、臺灣、美國、歐洲大陸國家,是反其道而行之。

2003年以及之前,訪港的世界遊客總人數每年1500萬左右,來自內地、臺灣以及其它靠右走國家和地區的遊客,走在路上總會小心翼翼地混在香港人的人堆裡,跟著香港人走路。但是後來不行了,遊客越來越多,路面上越來越亂。

下圖是港鐵大埔墟站的A閘口,黃色方框裡的鐵欄杆於2011年前後安裝。原先並沒有這個欄杆,隨著遊客越來越多,進站的出站的、靠左走的靠右走的,一片混亂,迫使港鐵安裝這個欄杆,把出站和進站旅客隔開,大家依次魚貫而入。

 

為分隔不同方向的人流,港鐵於大埔墟站安裝了欄杆,避免人多混亂。

 

你去港鐵站看看,站內的人行道地面上會標著箭號,指示行人靠左邊走。但是這些年,跟香港的交通規則相反的遊客們,常常走著走著忘記了香港是靠左走,走著走著又靠右邊走了。現在在港鐵站內,你會見到,有靠左走的,也有靠右走的,已經亂了套了。

這就是文化衝擊,香港的傳統文化正在受到遊客的強有力的衝擊。

港九兩地本地居民人口僅350多萬,每個月進來的世界遊客達到5、600萬,不對香港的傳統文化造成衝擊才怪呢!

香港的旅遊資源其實很貧乏。過去說香港不僅是旅遊熱點城市,還是購物天堂,隨著網購的盛行,購物天堂正在坍塌。

號稱「中國最貴的商業轉型諮詢師」劉潤在《互聯網+戰略版.傳統企業,互聯網在踢門》一書中說:「成功的領導者,一定是帶領公司離開這個(夕陽)行業,尋找新的寶藏。」

香港的領導人,有沒有這種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