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一架小型飛機25日午約四點多飛行時,在位於新界東的大埔馬屎洲自然教育徑附近墜毀,機師被發現時清醒,送院後情況反覆,由危殆轉為嚴重。本港民航處形容意外罕見及嚴重。

具三個月飛行經驗的23歲機師,事發後由附近村民救出,頭部受傷,清醒送往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在深切治療部留醫,情況25日早上由危殆轉為嚴重。

肇事飛機初步發現機翼、機身損毀。飛機機型為Zlin 242L,屬於香港飛行總會,機齡不足一年,25日下午4時多由新界西元朗石崗機場起飛,二十分鐘後在馬屎洲上空,懷疑於練習期間失事。

警方初步相信事件無可疑,將案件列為飛機事故。民航處指會從多個方面調查,包括人為、機件及天氣。

肇事飛機事後擱在馬屎洲叢林。(網絡圖片)

飛機註冊編號為B-LUK。(網絡圖片)

 


香港飛躍成國際大都會,與昔日的輝煌工業發展密不可分,既是全球重要製造業中心,也一度帶動內地經濟騰飛及人才發展。在經濟轉型下,香港工業仍繼續以優良品質及創新發展路向,為粵港澳大灣區開拓新機遇。與香港工業總會合作的大型紀錄片《香港工業正能量》,攝製隊的足跡踏遍多個城市,訪問了六十多家港資企業,以探討香港百年工業蛻變,到底會為大灣區發展帶來甚麼新啟示?

監製:莊源豐

第十五集:家品紡織

隨著健康意識提高,消費者越來越明白睡眠質素對健康的重要性,並願意選購優質床品,以提升睡眠質量。雅芳婷創立四十五年,銷量穩坐床上用品業界龍頭的地位。該公司著重創新科技,並投入不少資源研發,爲客戶度身訂造貼身的床品之餘,也期望為傳統產品增添新元素。

鳴謝:雅芳婷有限公司

 


首隻以同股不同權形式上市的本港股票,小米集團6月25日起公開招股。

小米高層:港先上市

小米集團一眾高層,包括始創人雷軍23日出席新聞發布會時表示,會先在香港上市,待條件成熟再回到內地上市。他們又稱同股不同權是適應現代科技企業的一種方式,認為香港市場上的是國際投資者,中國市場主要為內地投資者,是兩個不同的市場。

對於小米延遲發行「中國預存託證券」(CDR),並聲稱內地會在合適時機上市,該公司高層表示目前沒有確切時間表,會先透過港股上市,在合適的時候到內地發行CDR,認為策略是成功發行 CDR 的重要因素。

周受資指應多面評估小米價值

集團高級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CFO)周受資,接受內地《證券時報》訪問時表示,從未就小米定下估值,他認為應該從三方面理解小米估值,包括小米是全方位、綜合性的新物種公司,不應歸納為純硬件或互聯網公司、小米產品在硬件或互聯網收入方面都保持高速發展,估值核心在於公司增長速度及持續增長、小米的利潤來自互聯網服務,生態鏈股權等。

 


22-06-2018

1.港鐵證實,連接新界西及九龍西的西鐵綫元朗站附近高架路軌,其中兩座橋躉出現20毫米沉降,附近一個興建中的住宅項目Grand YOHO地盤需停工,直至港鐵完成橋躉加固工程,預計加固工程年底完成。港鐵於 2012 至 2013 年留意到個別橋躉出現沉降,到 2013 年下旬,其中兩個橋躉的沉降幅度達到二十毫米的停工指標,要暫停附近地盤工程,港鐵稱鐵路運作一直安全及正常。

2.專門負責處理本港樓宇重建及復修的市區重建局,啟動九龍西土瓜灣榮光街、崇安街重建項目,預計八至十年可興建逾五百個中小型住宅單位,將打造成小區,與鄰近五個早前已開展的重建項目產生協同效應,料全部小區可提供約3,000個單位。重建的地盤總面積達3,016平方米,涉及307個業權,受影響的住戶約500伙,商舖有約50個。市建區希望土瓜灣附近一帶的行人路可以更暢通。

3.負責策劃管理本港公共房屋的香港房屋委員會估計,今個財政年度可供編配公屋單位有近三萬五千個,當中二萬三千多個屬新建單位,約一萬二千個屬翻新單位。香港房屋署建議七成三編配給公屋申請人,其餘用作各類安置、調遷及編配予初級和退休公務員。至於上年度實際編配的公屋單位,只有約二萬一千四百個,較原先估算的二萬五千個少約四千個,主要是部分新單位落成日期較遲。

4.在北京,一連四天的人大常委會22日下午閉幕,並通過新一屆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名單。現任委員譚惠珠及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張勇,分別接替梁愛詩及張榮順出任委員會副主任。經民聯的香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出任港方新委員,至於黃玉山、 莫樹聯、 陳弘毅和劉廼強等委員會繼續留任。內地的新委員包括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及香港中聯辦副主任陳冬等。

5.香港26位立法會議員尋求內務委員會同意,在大會對主席梁君彥提出不信任動議,議案在35票反對、25票贊成下遭否決。

6.香港瑪麗醫院在消化藥物「易消達」中,發現真菌 「紅麴霉菌」。香港衞生署指正抽取樣本化驗,需時五至七天,有結果會盡快公布。衞生署籲如果市民正服用有關藥物,或服用後有不適,應徵詢醫生意見。港九藥房總商會副會長劉愛國表示,本港供應商已經通知全港藥房,將藥物下架。

7.涉嫌在香港高等法院庭內,以硬幣擲向法官席,被控普通襲擊的女子,22早上在東區裁判法院提堂,獲准以500元保釋候審,其間不得離開香港,案件押後到8月3日再提訊。控罪指,50歲女被告賴容,本月20日在香港高等法院襲擊一名法庭保安員,她在審理海事處前助理處長蘇平治上訴案的法庭內,向法官席方向擲出數枚硬幣,並未有擊中任何人。警方事後接報調查,並拘捕被告。


李會超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博士生、科普作者

6月1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又弄出一個大新聞。在與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進行會面後,特朗普宣布美國將建立「太空軍」,成爲繼陸軍、海軍、海軍陸戰隊、海岸警備隊、空軍後,美國的第六支獨立武裝力量。

美國軍隊對太空作戰的研究和實踐從美國剛剛擁有太空發射能力時便開始。爲美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朱諾-1」型火箭就誕生於美國空軍的「紅石」導彈計劃。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太空總署(NASA)開展「雙子座」號載人飛船的研發工作時,美國空軍同步進行「藍色雙子座」計劃,對在飛船上搭載武器進行理論研究。如今,美國陸、海、空軍和海軍陸戰隊中均設置有與太空作戰有關的指揮機構,但90%左右的太空作戰資源和任務都集中在美國空軍手中。對於太空軍的建立,特朗普提出的目標是:讓美國在太空中擁有統治地位。

攻擊摧毀對方太空設施
目前,美軍和世界其他主要武裝力量的作戰行動,越來越依賴太空作戰系統的保障。例如,美軍對來襲彈道導彈的預警,要依賴其全球紅外衛星探測網。利用部署在靜止軌道上的預警衛星,美軍可快速定位全球範圍內的彈道導彈發射,並推測攻擊路線。美軍的戰場通訊聯絡要依賴軍事通訊衛星。運行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衛星戰略通訊衛星,可提供本土和海外基地間的遠程通訊,而在大橢圓軌道上的戰術通訊衛星,則可提供佔地不同單位和車輛、艦艇間的機動通訊。美軍的精確打擊武器和部隊部署,要依靠GPS衛星定位系統「引路」,其使用的軍用定位比向大衆開放民用定位精度高數倍。美軍對戰場態勢感知需要偵查衛星獲得的各類數據,高精度打擊武器的飛行,也需要偵查衛星利用合成孔徑雷達等設備繪制的三維數字地圖。總之,對一支基於高技術裝備作戰的部隊,摧毀其太空設施,將使其作戰能力遭巨大損失。

由於大部分太空系統以軍用人造衛星爲平台進行提供服務,因此對敵方衛星的打擊是太空作戰的基本戰術。目前,從地面或空中發射導彈擊毀敵方衛星的技術已經趨於實用化。1985年9月13日,一架F-15A戰鬥機在大仰角和爬升率的飛行狀態下,在1.1萬米的高空發射了一枚ASM-135反衛星導彈。這枚三級導彈在紅外傳感設備的引導下,以2.4萬公里/小時的高速擊中了美軍作爲靶標的P78-1軍用衛星並將其摧毀。和常見的使用炸藥作爲殺傷手段的導彈不同的是,ASM-135是一種動能武器,在擊中目標後將其撞毀而不是炸毀。這樣的作戰模式對目標定軌和導彈飛行的精度都有很高要求。2008年2月14日,美軍軍艦發射一枚本用於攔截中短程彈道導彈的標凖-3型導彈,再以動能破壞方式擊毀軌道高度爲240公里的USA-193軍用偵查衛星。這顆於2006年發射的衛星在入軌後一個月即出現故障,並逐漸下墜。在發射前,這顆導彈上的軟件系統進行優化升級,以使其適應反衛星任務。

F-15戰鬥機正發射反衛星的ASM-135導彈

如果導彈的射擊精度不夠,還可用空爆核彈這種暴力方法摧毀衛星。1959年,美國在試驗WS-199A反衛星武器系統時,發射的導彈錯過目標,距目標的最近距離爲6.4公里。美軍由此認爲在當時的導彈精度條件下,擊毀敵方衛星必須使用核彈頭。1962年,美國在位於太平洋中部的約翰斯頓島進行空爆原子彈試驗,一發雷神彈道導彈被發射到400公里的太空中,引爆1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核爆産生的高能粒子,在地球磁場的束縛下於南北兩極間穿梭,形成一條人工輻射帶,還在爆炸區域上空制造出人工極光。在高能粒子轟擊下,美國、蘇聯和其他國家的六顆以上的衛星被擊毀,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世界上第一顆通訊衛星Telstar(恰好與俄羅斯世界杯用球同名)和英國第一顆人造衛星Aruel-1。今次核爆的驚人威力催生《外層空間條約》,這條約禁止在太空中部署大規模殺傷武器,禁止將月球、火星等天體用作軍事目的,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國都是該條約的締約國。但大國間一旦爆發衝突,是否還會理睬這一紙條約就不一定了。

約翰斯島空爆核試驗産生的巨大光亮照亮了一千多公里外的檀香山的夜空

近年來,空天飛機的發展使太空作戰獲得了新的平台。空天飛機概念是一種既能航空又能航天的新型飛行器。它能像普通飛機一樣在跑道上起降,在臨近空間內以13-25馬赫的速度高速飛行,還能夠自主加速,從大氣層中進入近地軌道上,成爲航天器。得益於較強的空天機動能力,空天飛機既能在高空中或太空軌道上發射導彈擊毀對方衛星,又能直接靠近對方衛星並將其捕獲。目前,美軍的X-37(及其改進型X-37A、X-37B)型試驗飛行器已經進行多次試飛,初步具備了作戰效能。

完成試驗返回地面的X-37B空天飛機試驗飛行器

防禦保存己方太空能力
在擊毀敵方太空設備的同時,最大程度的保存己方太空能力也是致勝的關鍵。衛星在軌工作過程中可利用星上發動機推力改變自己的軌道。如果能夠增強現役衛星的機動變軌能力,就能在戰時靈活改變軌道高度、傾角等關鍵參數,使對方之前的測量結果失效,無法凖確瞄凖並擊中己方衛星。此外,像戰鬥機在應對來襲導彈時抛熱焰彈誘餌一樣,衛星也可以釋放出誘餌衛星和殺手衛星,使對方的反衛星武器偏離正確的目標。
如果己方衛星不可避免的被摧毀,就要盡快發射新衛星以補充喪失的太空能力。目前,美國擁有陸基發射的米諾陶、金牛座以及空載發射的飛馬座等小型運載火箭。這些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雖然遠不及大型火箭,但其具備機動靈活的特點,能夠在有需要時快速部署發射。將能夠快速制造的微小衛星和小型運載火箭結合,可以即時補充受損的太空能力缺口。此外,在倉庫中爲GPS等關鍵系統預留備份星,通過「軍民融合」的方式做好在戰時調配民用通訊和對地觀測衛星執行軍事任務的凖備,也是美軍爲太空戰未雨綢繆的手段。

由飛機在空中投放發射的「飛馬座」運載火箭,在射向選擇上較爲靈活。

爲了在最壞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一定作戰能力,美軍近年來還加強部隊在沒有太空系統保障情況下的作戰訓練。例如,在美國空軍著名的紅旗軍演中,美軍的兩支太空戰假想敵部隊——空軍527中隊和26中隊會在演習區域中架設GPS和衛星通訊干擾設施。這使得美軍官兵們不得不重溫一些他們已有些陌生的事情。例如,飛行員們需要重新學習如何用慣性導航的方法確定飛機的位置,這種通過初始位置和測量加速度來定位的方法不依賴衛星和指南針,可以在GPS系統癱瘓時使用。

美軍士兵正架設GPS干擾設備

「太空軍」能否建成還要國會通過
美國武裝力量的編成受《美國法典》第10卷約束。1947年,以美國陸軍航空隊爲基礎進行獨立的美國空軍的組建,是在國會通過了《1947年國防授權法案》並修改了《美國法典第10卷》後才得以實施。雖然特朗普是美軍武裝力量的總司令,但太空軍能否如特朗普所願建成,還需要國會參衆兩院好幾百個議員一致通過。

對於太空軍的建立,支持者認爲太空中接近真空、極熱極寒、微重力等環境特點與目前海陸空軍的作戰環境都有很大不同,成立一支獨立的太空軍能夠使美軍在太空中的作戰能力變得更強。中國、俄羅斯等國太空作戰力量的快速發展也讓美國感到了壓力。外媒普遍報道,中國於2007年1月11日成功進行了一次反衛星導彈試驗。

我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在2007年1月23的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很快就向有關方面介紹了這次外空試驗的有關情況」。反對者則認爲,當前美軍太空戰的作戰體系已足以應對威脅,新的太空軍組建需大量重組工作,還會認爲增加太空作戰指揮的複雜程度,不利於提升美軍的戰力。在國防部、軍界和議會中,均不乏持兩種不同意見的人,因此可預計,美國內部將對太空軍的建立進行激烈爭抝。

如支持意見佔上風,太空軍的建立也要等到《2019年國防授權法案》起草並由國會通過後才有可能啓動。無論最終結果如何,特朗普此番表態再次體現美國決策層的基本判斷:太空是決勝未來戰爭的關鍵戰場。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通讀吳靄儀「先生」(對有學問的年長女性,我習慣稱「先生」)的泣血力作《五星旗下香港的法治危機》,感觸良多,很想借機全面回應一下文章觀點。但最近大學論文評閱和答辯任務重,很難抽出時間來。無論多麽地反對其中的觀點,我也不願敷衍應對一個嚴肅作品。不過她這篇文章貫穿著一種「抗爭」或「對峙」理念,與我近年對香港政治的一個觀察倒是非常切合,故將兩年前的一篇未刊舊文稍作修改,聊當一個讀者的回應。

起草香港《基本法》最大的難題是什麽?何種憲制安排才能在香港社會求得最大公約數?回歸以來香港政治生態特點是什麽?我認爲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安置「說不」的人。爲此,基本法採用「對峙」的憲制模式。香港政治生態的特點也是「對峙」。「憲制性對峙」一旦被濫用,就會形成惡性對抗。這有如赫西俄德筆下的厄里斯女神,她有兩副面孔,一個是善的,充滿活力,另一個則是「諸惡之母」。

一、如何安置「說不的人」?
作爲普遍規範,法律無法恰如其分地適合每件事的具體情況,滿足每個人的願望。即便法律是理性的,每代人甚至每個人都會以立法者自居,認爲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在人民主權的原則下,每次人民出場都可能提出兩個要命的問題:「我們還願意目前的執政者繼續執政嗎?」、「我們還願意保留這樣的政府形式嗎?」
爲此,人類留下一條立法經驗,我把它概括爲「合理安置說不的人」或「合理處置抗拒理性的激情」。相關憲法技術不外乎五種:分權、公投、選舉、公民政治自由和違憲審查。香港憲制結構中「說不」的權力和權利,理論上也不出這五方面,只是基本法沒有設定公投。

不過,除本地層面,香港憲制還有另一個層面,就是中央,中央有一定的否決權。

具體地說,香港本地憲制結構中「說不」的權力和權利,體現爲以下幾方面:

第一,行政長官的否決權:基本法第49、50條規定,行政長官對立法會通過的法案可以拒絕簽署,發回重議;如行政長官拒絕簽署立法會再次通過的法案或立法會拒絕政府提出的財政預算案或其他重要法案,經協商仍不能取得一致,行政長官可解散立法會。第74條規定,立法會議員個別或聯名提出的涉及政府政策的法律草案須經行政長官同意,即行政長官可以不同意;

第二,立法會對政府「說不」的權力:值得特別注意的是基本法第73條第9款,即彈劾權條款,包括3項權力:指控行政長官嚴重違法或渎職,逼其辭職;調查;提出彈劾;

第三,司法對政府和立法會「說不」的權力:基本法沒有明文規定司法制約行政和立法,但是根據普通法司法審查的傳統,法院有權審查行政行爲,而在成文憲法的條件下,法院有權進行違憲審查,因此香港法院似乎理所當然地對立法和行政具有某種否決權。

除上述三權之間的制約外,香港居民可以通過行使基本法第27條規定的各項權利對整個特區政權,甚至對中央「說不」,永久居民還可以通過行使選舉權對特定參選人「說不」。再者,立法會內部分組點票等制度安排以及「建制—反對」的政治分派習慣,使立法會內部分人可以行使關鍵否決權。

二、政改中如何「說不」?
下面我以政改爲例,說明「說不」的權力和權利是如何分布,特別是如何被利用與濫用的。

其一,反對派議員利用表決制度捆綁起來「說不」。政改法案的提案權屬於特區政府,法案須經立法會2/3多數通過,佔據關鍵少數議席的反對派在特定的政治對抗環境下可以捆綁起來「說不」。

其二,合法利用基本政治自由「說不」。香港居民被賦予了「說不」的自由,這些自由具有普通法的堅強保障。

其三,「政治自由+違法的社會運動」。「佔中」就是通過鼓勵香港居民濫用「說不」的自由,進而演變爲對抗性社會運動。

其四,通過辭職補選把選舉權變相說成是憲法權力,誘導選民「說不」,用來制衡立法會甚至中央。

其五,以民意調查手段制造「說不」的聲音。港大鍾庭耀的民意調查經營多年,「擅長此道」。

其六,更有甚者,通過自我「賦權」,把民意調查做成假公投。通過冒充「公投」增加「說不」的分量。這已構成政治欺詐。

就政改方案,反對派同樣搜腸刮肚,提出一些增加否決權的非理性建議。比如,在提名委員會表決程序上做文章,違背制度理性硬塞進否決權。

戴耀廷提過一個「高招」:索性把提名門檻從1/2提至4/5,「泛民」只要取得約1/5的席位,就能通過不支持提名某些參選人來實質行使「否決權」。該提議的錯誤在於違背制度設計的根本目的,它不是爲提名,而是爲阻礙提名而設計的。

又如,在選民一人一票上下工夫,把選舉權往集體抵抗權上引。曾引起熱議的「白票守尾門」方案(只要普選時有過半數白票,選舉即無效),本質上是利用選民「說不」的權利導致選不出特首來。我戲稱之爲「守鬼門」。所謂投白票,其實就是選擇無名無姓、無形無體的「白先生」。這不是個鬼是個什麽?

三、易變的厄里斯女神
在2016年發表的《理解香港政治》一文中,我把香港政治的精神結構概念化爲「對峙」。香港一些有識之士對我提出嚴肅學術批評:爲什麽用「對峙」作爲核心概念?「對峙」是一種政治精神嗎?中文裏講「對峙」,一般都指負面現象,而我文中的「對峙」包括正面,也包括負面,同一個詞怎麽能包括正反兩面的意思呢?

之所以沒有選擇兩個詞來分別表示憲制性對峙和惡性對峙,是因爲在現象上憲制性對峙一樣要表現爲對抗的形式,而且進一步說,憲制性對峙是對自發的惡性對抗的揚棄,正是因爲擔心出現惡性對峙才將其中合理的成分提煉出來,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賦予其公共性和合法性,如此盡可能地吸納和消耗社會的政治熱情,克服惡性對峙。

這種政治精神結構和厄里斯女神非常類似。荷馬在史詩《伊利亞特》中把厄里斯女神描寫爲戰爭的人格化神靈。與荷馬大概同時期的另一位詩人赫西俄德在他的《工作與時日》中區分兩個不同的厄里斯女神。

這個區分深刻地影響了尼採。在《荷馬的競賽》一書中,他說:「古希臘人先把引起人們相互敵對、走向滅絕戰爭的那個厄里斯說成是邪惡的,再讚美另一個厄里斯爲善的,她是嫉妒、怨恨、羨慕,她挑起人們行動起來,不是戰爭的行動而是競爭的行動。」在他看來,這個善的厄里斯是最值得關注的希臘思想,她以肉身呈現世界的倫理原則,就是競爭。

香港的憲制就是這樣一種「對峙型憲制」,其間棲息著厄里斯女神。我是多麽地期待看到她激情四射的美貌啊!但不幸的是,近年來很多時候她顯現爲諸惡之母,面目猙獰,令人膽寒。這也是我讀完《五星旗下香港的法治危機》最大的感受。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OCTS青年論壇」)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出席「全球首席執行官委員會」特別圓桌峰會的跨國企業負責人時指,去年以來,貿易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等不斷抬頭,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嚴峻,在新形勢下,開放應永不停歇,國際社會不應搞零和博弈,不要走封閉僵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回頭路,世界命運應由各國共同掌握。他指出,中國對改革開放更有信心,更相信對外開放是中國發展的關鍵一招,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將繼續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繼續創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為國內外企業家投資創業營造更加寬鬆有序的環境。

國家主席習近平6月21日,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到中國出席「全球首席執行官委員會」特別圓桌峰會的跨國企業負責人,並與會企業家代表圍繞「開放·合作·共贏」的峰會主題,先後就「一帶一路」、創新智造、綠色發展、全球治理等議題發表看法。

習近平指出,中國向世界打開大門、實行改革開放已有40年曆史。各公司都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參與者、見證者、貢獻者、受益者,同中國結下不解之緣。40年裏,中國發生巨大的變化,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7億多人實現聯合國標凖的脫貧。眺望新征程,他稱對改革開放更有信心,更相信對外開放是中國發展的關鍵一招。

習近平: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不斷抬頭

習近平強調2017年,全球經濟出現穩定向好態勢,但世界經濟增長依舊乏力,貿易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民粹主義等思潮不斷抬頭,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嚴峻。殷鑒不遠。新形勢下,開放應該永不停歇、追求質量,合作應該團結互助、共迎挑戰,共贏應該面向未來、攜手並進。國際社會是一個地球村,不應搞零和博弈。世界命運應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由各國共同分享。中方願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指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來,充分挖掘各方潛力,造福沿線各國人民。「一帶一路」不是封閉,而是開放包容;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鼓勵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開展合作,達到互利共贏,取得更爲務實成果。

創新智造方面,習近平強調,隨著創新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進,中國科技創新的腳步更加穩健,始終會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爲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綠色發展上,習近平強調,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將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通過各種措施,從理念到行動,保護地球家園,使天更藍,水更清,爲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可持續的生存環境。

習近平籲勿走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回頭路

至於全球治理,習近平強調,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已成爲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將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爲改革和優化全球治理注入中國力量。習近平呼籲國際社會攜手共商、共建、共享,走改革開放、創新發展之路,不要走封閉僵化、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的回頭路,人類是一個利益、責任、命運共同體,我們必須風雨同舟,攜手前行。

習近平強調,外資在中國經濟發展和深化改革進程中發揮積極而重要的作用。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開放的條件下進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將繼續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繼續創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産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爲國內外企業家投資創業營造更加寬鬆有序的環境。

企業家代表稱將積極參與一帶一路

與會企業家代表高度評價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又讚賞中國爲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作出的重要貢獻。他們強調,跨國公司很高興檢視中國40年來的改革進程,在爲中國發展作出自己貢獻的同時,也從中國的長期發展中受益。世界應當增進對中國文化、對中國共産黨執政的認識和理解。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曆史潮流。中國堅定支持全球化並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令人讚賞,廣大跨國公司在中國享有著不斷發展的空間,中國在推動達成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等方面作出的貢獻,體現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的領導作用。中方的「一帶一路」倡議符合時代要求,這一倡議爲沿線地區帶來發展和繁榮,跨國公司願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擴大同中方在創新智造、綠色發展、全球治理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實現企業更大發展,繼續與中國經濟共同成長。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21-06-2018

1.兩名男子前年六月涉販運市值約一億元的毒品可卡因,其中一人早前承認兩項販毒罪及一項管有危險藥物罪,另一人經審訊後被裁定販毒罪成,兩人21日分別在香港高等法院被判囚22年8個月及34年。香港警方指這次是近年判刑最重的毒品案,相信具阻嚇作用,又提醒的士及出租車司機勿為快錢協助運毒。

2.香港司法機構宣布,下月十九日起,公眾人士不可在有陪審團參與研訊的法庭內使用手機,或任何有攝錄功能的器材,當中包括高等法院民事、刑事法律程序及死因庭的研訊。指示訂明,無論法庭內是否正在進行聆訊,除非獲法官或司法人員准許,否則法庭使用者在該法庭內必須完全關掉其所有被禁止的器材,並放在袋內。司法機構又說,在適當情況下,沒有陪審團參與的個別法庭程序中,亦可能有同樣限制。與訟各方、法律代表、執法部門人員及於法庭內指定範圍旁聽的傳媒則可獲豁免。職員會在法庭入口提醒進入法庭的人士。多名香港立法會議員歡迎新指示。

3.港鐵21日早上召開董事局會議,商討沙中綫近期多宗施工問題,主席馬時亨會後表示,為加強公眾對港鐵信心,董事局要求轄下的工程委員會,檢討整個沙中綫工程管理,及聘請顧問協助。他又承認,港鐵的通報機制肯定不理想,問題未有上報政府,部分問題甚至管理層也不知情,肯定有改善空間。被問到多名高層包括他本人會否就連串事件問責,馬時亨承認在事件上責無旁貸,目前最重要檢討機制及找出問題的原因,董事局會審視責任問題,預計檢討會在未來三個月內完成。

4.全國政協副主席、 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梁振英,21日在一個午餐會上演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會為香港帶來第二次重大機遇,與40年前國家改革開放時一樣。梁振英表示,大灣區是高層次的發展規劃,目的是避免兩個特別行政區及九個廣東城市重覆競爭。他又說,與世界上其他大灣區一國一制一關有所不同,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國兩制三關,承認是發展的難處,但倘處理得宜,會對十一個城市發展起促進作用。另外,他又提到跨境運輸,建議車輛日後不必領取內地與香港的兩地車牌,汽車亦可自由經港珠澳大橋往返內地。

5. 26名香港立法會議員聯署提出,對主席梁君彥的不信任動議,22日將於內務委員會討論,40名建制派議員聯署反對,認為梁君彥是依法主持會議。對於前香港立法局主席黃宏發批評梁君彥做法,議員廖長江指,法庭早前已就主席主持會議的權力作出裁決,認為黃宏發應根據事實評論。

6.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繼續在法國的訪問行程。她在巴黎出席粵港澳大灣區投資營商環境研討會時,指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擁有獨立司法制度、國際金融及商貿中心等優勢,有利在大灣區內發揮獨特的角色,與其他城市互補。林鄭月娥隨後參觀巴黎羅丹博物館。她指,隨著西九龍文化區等設施落成,香港未來會有更多藝術品展出空間,期待雙方合作,讓市民有機會在香港欣賞羅丹博物館的藏品。

7.在北京,中國商務部再批評美國在貿易問題上的態度反覆無常,又警告美方在全球挑起貿易戰,最終會傷及自己。商務部發言人高峰說,美國本身有結構性問題,但總是把別國當作代罪羔羊,對別人橫加指摘,而美方指控中方盜竊知識產權及強制技術轉讓,是嚴重歪曲歷史和現實。他強調,不少外國企業跟中國企業合作獲得豐厚回報,是典型的市場契約行為,但美方妄顧這些事實,指摘中方是否定產權、信用意識契約、精神和市場規律。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繼續法國的訪問行程,並推介「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林鄭月娥表示,「一帶一路」為香港帶來一系列機遇,香港會擔當非常重要角色,期待與法國企業開拓商機。

林鄭月娥21日在巴黎出席粵港澳大灣區投資營商環境研討會,指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獨立司法制度、國際金融及商貿中心等優勢,有利在大灣區內發揮獨特的角色,與其他城市互補。她又參觀法國國民議會,出席法中友好小組主席設的午宴,並邀請小組來港訪問。

林鄭月娥在巴黎羅丹博物館館長Catherine Chevillot陪同下欣賞館內藏品。

林鄭月娥隨後參觀羅丹博物館。她指,隨著西九龍文化區等設施落成,香港未來會有更多藝術品展出空間,期待雙方合作,讓市民有機會在香港欣賞羅丹博物館的藏品。

林鄭月娥並到索邦大學參觀,她指本港希望透過政府、大學和企業合作,推動創科發展,合作的對象包括海外知名學府及研究機構,又說特區政府會積極推出措施吸引海外機構落戶香港。

她隨後與居於法國的香港人會面,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林鄭月娥期望在法國的香港人能夠繼續在當地發揮影響力,支持香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