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繼上月發生「霸座男」事件後,再出現「霸座女」。一名內地女乘客在高鐵霸座的短片,引起輿論廣泛關注。內地官媒《人民日報》官方微博19日晚發表微評,稱女子行為不是撒嬌而是撒潑,捍衛規則,讓人敬畏規則,執法者任重道遠。

「霸座女」未有按車票指示坐在相應座位,反堅持坐在靠窗位置,期間與檢票員發生激烈爭執。(網絡截圖)

據@湖南交通頻道 ,事發於19日上午,班次編號為G6078、由永州開往深圳北的列車上,有女乘客車票顯示座位是靠通道的10D,但她上車後卻堅持坐在靠窗的10F上,還口口聲聲稱座位號碼寫得不清楚,與檢票員發生激烈爭執。

另據《新京報》報道,指涉事女乘客被安排到隔壁車廂靠窗座位,而「霸座女子」則一直霸佔著座位,直到下車。

《人民日報》微評全文如下:「【人民微評:冒犯規則,『霸座女』該受懲戒】無知、無畏、無理,這不是撒嬌而是撒潑,不是據理以爭而是胡攪蠻纏。醜態畢露,形象盡失,為天下人恥笑,『霸座』實屬突兀。殷鑑不遠,卻不思省思,豈可寬宥?有理不在聲高,冒犯規則,恐難逃懲戒。捍衛規則,讓人敬畏規則,執法者任重道遠。」

廣州鐵路局19日下午通報稱,鐵路公安已介入調查,將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此事距離8月21日發生的霸座男事件僅隔29天。

上月「霸座男」被列「黑名單」及罰款

內地網上廣傳的「霸座」事件已非首次,上月網上瘋傳的「霸座男」真名孫赫。資料顯示,事發於8月21日,在從濟南西站開往北京的G334次高速動車組列車上,孫赫霸佔其他人的座位,還對前來勸阻的乘務員各種胡攪蠻纏,視頻發到網上後,引起全國人民憤慨。

8月24日,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公司通報,孫赫被處治安罰款200元,並在一定期限內被限制購票乘坐火車(包括普通旅客列車與動車組列車)。

《觀察者網》翻查資料,指根據《關於在一定期限內適當限制特定嚴重失信人乘坐火車 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意見》檔,失信人一旦被打入「黑名單」有效期為180天,自公佈期滿無有效異議日起計算180天期滿後,才會自動被移除出名單,當事人可恢復購買車票。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萬喆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中國黃金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內地《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眾號「俠客島」(ID:xiake_island)27日指,美國決心要在貿易戰外開闢「第二戰場」。

美國總統特朗普8月23日召開相關會議,與國會議員和內閣官員討論《外國投資風險審查更新法案》。作為國防授權法案的一部分,該法案要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更嚴格審查外資收購美國公司。

新增的內容,包括延長CFIUS審查期限,從原來的30天延長至45天,「特殊情況」下的調查期限還可以再延長15天;同時強製書面申報,即如果一項交易導致某外國政府(直接或間接)擁有「重大權益」的外國人,收購美國企業的「重大權益」,各方須在交割前不超過45天提交一份書面聲明。 (俠客島註:如某企業/個人是被其所在國的政府控制,該企業和個人在收購美國企業時,各方需提交書面聲明)

聯想到過去一年,美國政府多次以國安為名,叫停中資背景企業收購美國公司,這變化無疑有明確指向性。

會上特朗普雖未將法案直指中國,但湯姆卡頓、盧比奧等國會議員均將矛頭直指中國,稱「該法案為解決中國所構成的國家安全威脅邁出重要一步」。幾段發言很有意味:

外國投資國家安全審查是什麼?美國為什麼拿起這個武器?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態勢,中國應該怎麼辦?弄清楚這些問題,或許有助於我們在貿易戰的關頭,更好地應對一系列挑戰。

雙刃劍

簡而言之,外國投資是國際經濟往來中的一種經濟現象,它們對東道國經濟發展和國際化程度有巨大推動作用。但由於外資可能帶來技術外流、產業被外國企業壟斷,甚至對國家構成安全威脅,因此,各國基本都建立外國投資國家安全審查制度。

這制度本質上是一把雙刃劍,「缺位」可能威脅到國家安全,「越位」則可能影響國際資本流動和投資貿易便利化的大趨勢。因此,尋找「對外開放」和「國家安全」的平衡點,是大國外資國家安全審查制度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從一定程度上講,外資國家安全審查制度是一國外資管理的底線,一般情況下行政管理部門都不願意觸發審查。但隨著特朗普政府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美歐等國對外資國家安全審查有強化趨勢。

從歷史上來看,美國是最早建立外資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的國家。其制度在立法體系、程序方面都較完善,成為世界各國效仿的法律制度模板。

二戰後,美國主要有三部較重要的外資國家安全審查法律。一是1988年美國通過的《1950年國防生產法案》,將最初的審查決策權及調查職責,轉交給CFIUS。其背景主要是應對日本、德國等在美國兼併企業的高潮。最典型的是1987年日本富士通公司企圖購買仙童半導體公司80%股份,由於仙童半導體公司負責為美國國防部門生產電腦晶片,該跨國併購引起美國國防部門強烈反對。

二是1992美國通過的《伯德修正案》。今次修正案增加兩條提起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的可能性。第一,提出併購的企業,是其所在國的國有企業或者受到外國政府控制;第二,該跨國併購可能導致在美國從事州際貿易的人受到控制,從而影響美國國家安全。

三,發生美國9.11事件後,2007年通過的《2007年外國投資與國家安全法》。該法案旨在加強CFIUS對於跨國併購安全審查的力度,對「國家安全」界定擴大化,從傳統國防產業擴大到港口、電信及石油等。

客觀說,在這三個階段,美國並未將矛頭直指中國,彼時,日本、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在美國的併購審查有相當數量,而美國總統直接對中企在美併購行使否決權的案例也只有三項。

 

「敏感主體」

該法案在國會中研議多年,但一直未得到大規模推動,直到特朗普上台後「大刀闊斧」才加速通過,並被列入國防授權法。

無疑,對於中國來說,今次《外國投資風險審查更新法案》具有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意義。

首先是新的冷戰思維。面對「東昇西降」的發展趨勢,美國特朗普政府打著「美國優先」的旗號,沒有從自身的體制機制中找原因,而將中國作為美國全方位和全球性的戰略競爭對手。其目的,就是要把中國變成另一個蘇聯,進而團結西方國家,盡最大努力遏制中國的崛起、孤立中國。

其次是新審查權限。美國白宮官員特別強調,要增強CFIUS的權限,讓他們能更佳處理相關事件。事實的確如此,新法案規定設立CFIUS基金,自2019年至2023年每一財年提供2000萬美元資金;

同時,法案給予CFIUS更大權限,確定了四種新型的「受管轄交易」,將「新興和基礎技術」劃入「關鍵技術」的定義範疇中,規定了外國投資委對書面申報作出回复的期限,延長了外國投資委的審查期限,允許提交(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委託提交)書面聲明,規定外國投資委有權收取申報費用,並確立識別無需申報交易的流程。 CFIUS在規範外國投資敏感科技,尤其是與軍事相關的敏感科技方面,可以加強審議。

再次是新的重點審查國家,中國屬「敏感外國投資主體」,更新法案的加強報告要求,商務部長每兩年(至2026年)應向國會和外國投資委,提交一份關於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報告,包括對對外直接投資總體狀況說明和按金額、NAICS代碼、類別和政府控制情況分類提供的明細。報告還應包括對中國投資模式以及這些模式與「中國製造2025計劃」匹配程度的分析,並確認對全面收集中國投資信息的任何限制。

最後是新的「管轄國際化」趨勢。美國作為唯一的全球超級大國,法律管轄全球化、「長臂管轄」特點突出。新法案在國家安全審查領域,已從原先的「屬地原則」過渡到「效果主義」,針對在美國實施跨境併購、影響在美境內企業實際控制方變化的審查進一步突出。另外,法案規定要加強與盟友的信息共享。 CFIUS在基於國家安全目的及遵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向美國內政府機構或美國盟友或合作夥伴國的政府機構披露信息的能力增強。

如何應對

無疑,投資戰已正式成為美國在中美貿易戰外開闢的「第二戰場」,「國家安全」也再次成為美國實施保護主義的藉口。那麼,在此情況下,中國該怎麼辦呢?

答案很簡答,還是兩條成功經驗不動搖: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早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主旨演講上,習近平主席就指出「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也正是在博鰲,習主席在投資方面向世界作出了莊嚴的承諾,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和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

今年,中國政府推出2018版中國的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限制性條目壓減24%,大幅放寬金融等服務業、汽車等製造業外資股比限制。今年上半年外資投資數據也證明了效果,實際使用外資683.2億美元,同比增長4.1%,美國在華實際投資金額同比增長29.1%。

不可否認,「國家安全」是經濟安全的底線,但絕對不是藉口。正常的外國投資國家安全審查可以理解,但必須明確,濫用安全審查必然會阻礙正常的全球經濟秩序,損害投資國以及東道國的利益,破壞國與國間的商業信任。

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週年座談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說,共建「一帶一路」是經濟合作倡議,不是搞地緣政治聯盟或軍事同盟;是開放包容進程,不是要關起門來搞小圈子或者「中國俱樂部」;是不以意識形態劃界,不搞零和遊戲,只要各國有意願,我們都歡迎。

這也是中國利用外資積極而開放的態度。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全國政協副主席、 前行政長官梁振英接受官媒《人民日報》專訪時認為,本港過去一年行政立法關係明顯改善,香港的社會及政治條件更成熟,是進入正軌的好起點。他又指本港很多制度與國際接軌,內地企業可以通過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更好地走向國際。

梁振英認為本港行政立法關係明顯改善

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歸祖國21周年記念日在即,官媒《人民日報》6月28日刊登全國政協副主席、 前行政長官梁振英的專訪報道,他形容本港的行政立法關係過去一年有明顯改善,香港的社會及政治條件更加成熟,認為是進入正軌的好起點。

梁振英又說,基本法由寫成至今,所有條文沒有被修改過,顯示國家對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政策不變,對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區得到全面貫徹落實很有信心。

梁振英倡內地企業透過香港走出去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快將出爐,梁振英在訪問中表示,香港很多制度與國際接軌,內地企業可以通過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更好地走向國際。他認為,香港「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對國家以至內地企業的發展有相當優勢。而在國家未來擴大開放、深化改革的過程中,香港可以進一步積極服務國家發展大局。

內地應重振港人報效國家精神

梁振英說,羨慕今天的香港年輕人,因為他們的舞台不只是香港及大灣區,而是全中國,香港要用改革精神做好大灣區規劃。他指,內地改革開放至今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應該重振港人報效國家精神,讓他們在新時代繼續為國家改革開放效力。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16日 05 版)

優勢互補疊加,兩地同心同行,香港創新科技自然能搭上時代快車,為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為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24名在港兩院院士懷著報效祖國的迫切願望和發展創新科技的巨大熱情,給國家主席習近平寫了封信,希望解決國家科研專案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科研儀器設備入境關稅優惠等問題。習近平主席作出重要指示並迅速部署相關工作。如今,信中反映的一些問題已基本解決。有了來自中央的關懷,香港科技界正湧動起為香港和國家發展再建新功的更大信心和力量。

發展創新科技,香港有「燃眉之急」也有「切膚之痛」。近年來,國家科技進步一日千里,深圳創新發展如火如荼,相較之下,香港相關領域的「不溫不火」讓香港社會多有詬病。一方面科研經費投入不足本地GDP的1%,創新科技研究「缺糧少彈」;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轉化缺乏工業體系支撐,創新科技產業「土壤貧瘠」。香港要把創新科技這張好牌打好,不至於被甩開和落下,亟待突破現有格局,引來源頭活水,走向更廣闊天地。

國家厚愛,香港有福。習近平主席的重要指示想香港所想、急香港所急,再為香港創新科技事業乘勢而起注入希望。葉玉如院士說,主席的指示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平台,兩地科技從此共冶一爐,可望創造更多一流的科研成果;沈祖堯院士說,兩地科研合作由此將深化升級;陳清泉院士說,香港要參與到國家創新科技發展大潮中,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把握住新的歷史機遇;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主席羅范椒芬則表示,香港有信心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從世界知名的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再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完全有這個基礎和潛力。人才方面,香港有5所大學躋身世界百強,國家兩院院士逾40人,擁有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自2005年以來已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各類獎項達28個,人才不可謂不豐富。政策方面,特區政府將創新科技發展列為施政重點,成立創新及科技局,組建創新、科技發展及再工業化委員會,立下本屆政府任內將研發投入提高至占GDP1.5%的目標,甚至加入人才搶奪戰、推出科技人才引進「特快專線」,工作不可謂不有力。基礎雄厚、優勢明顯,當下香港最需要明確的就是發展理念和實現路徑。

著眼國家整體科研佈局和支撐香港自身發展兩個層面,有序擴大和深化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正是香港在將來可以大展身手、大有作為的途徑和管道。要改善香港的創新科技生態,就要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立足在「同發展、共繁榮」中實現多贏。內地有政策優勢、市場優勢、產業優勢,香港有「兩制」優勢、人才優勢、國際化優勢,「一國」之內,優勢互補疊加,兩地同心同行,香港創新科技自然能搭上時代快車,為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為建設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對於創新科技發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說,要「做大餅」,大家都分「一杯羹」;對於兩地合作,沈祖堯院士說,科研沒有內地與香港的區別。中央的深情厚意,香港社會感同身受:瞄準國家所需、發揮香港所長,香港的創新科技事業必然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