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保守黨當地25日,在哈利法斯克代表大會期間投票,表決鼓勵政府立法,阻止非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人士,在加國產子後自動獲得公民身份。
赴加「旅遊生子」要涼了?
香港《南華早報》27日報道稱,有關決議與近年來中國孕婦「旅遊產子」熱有關。該決議是保守黨黨代會通過的一系列決議之一,將作為明年聯邦立法選舉期間該黨的競選政綱。如該黨在聯邦立法選舉中獲勝並組閣,有可能將該條款送交聯邦議會表決。
近年「中國孕婦赴國外生子」一度成熱話,加拿大一直是赴外產子媽媽們的一個重要選項。但現實並不美好,隨之而來的是簽證困難、生子費用高、身份尷尬等一系列麻煩。
加拿大旅遊生育公司Baoma Inn在社交網Instagram上載一張照片,可見嬰兒持有加拿大護照。
赴加旅遊產子或將不復存在
《南華早報》稱,保守黨的這一不具約束力的議案得到里士滿中心國會議員黃陳小萍(Alice Siu-Ping Chan Wong)等人支持。香港出生的黃陳小萍向出席哈利法斯出席保守黨全國大會的3000位代表說:「我們應該為自己的孩子而戰。」
黃陳小萍2016年就曾提出類似請願書,但被執政的自由黨駁回。請願書稱,這些「雙非嬰兒」在剝奪加拿大國家資源,因為在她的選區有很多這種案例並深受「雙非嬰兒」的影響。
(觀察者網注:「雙非嬰兒」一詞,最早出自港媒,用於專指父母均非香港居民,本人卻在香港出生,並因此擁有香港合法身份的嬰兒。而在加拿大,「雙非嬰兒」則是指父母均無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身份,卻在加拿大出生並擁有加拿大公民身份的嬰兒。)
《南華早報》6月14日報道稱,早前,曾有里士滿市民也發起過禁止「雙非嬰兒」的請願運動,由為該請願案背書的國會議員黃陳小萍向國會提交。
該請願書說:「生育旅遊的做法將從根本上,降低加拿大公民身份的價值。」
「生育旅遊」現象湧現,里士滿醫院正身處這一現象的中心。 「生育旅遊」指的是,懷孕的外國人到加拿大生產,以讓她們的孩子自動獲得加拿大公民身份。
溫哥華海岸衛生局負責公共事務的卡麗•斯特凡松說,在里士滿醫院生產的「絕大多數」非常住母親的居住地為中國。
早前還有疑似來自中國的一位母親嚴霞(加拿大非常住居民),在里士滿醫院裡生出嬰兒後下落不明,留下了120萬加元(約630萬元)的巨額醫療賬單。
報道稱,嚴霞在生產過程中遇見了嚴重情況,和她的孩子(新生的加拿大公民)在醫院中逗留了數月才獲准出院,因此造成巨額醫療賬單。目前,這位潛逃的母親已被加拿大醫院起訴,他們很可能在中國。
保守黨的提議或許使這種「赴加生子」的操作失去價值,不復存在。
身份尷尬! 「出國生子熱」並不美好
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講述了文佳佳懷孕後到美國待產,遇到月子公司的司機兼護工Frank的愛情故事,中國孕婦赴國外生子一度成為熱門話題。
據《京華時報》早前報道,出國生子沒有想像中美好,過程中孕婦和新生兒會遇到各種麻煩。
有些準媽媽沒有選擇中介機構,而是全靠自己聯繫住處和醫院,除了要適應飲食、生活環境上的變化,往往還要忍受並不盡如人意的醫院環境。
簽證難是「生子方案」中一大難題。目前加拿大沒有條例禁止懷孕的外國人入境,但海關官員決定是否允許外國孕婦入關時,會考慮孕婦的生產日期和她準備停留的時間。
等待這些家庭的還有居高不下的生子費用,一般情況下,赴加拿大生子的費用約30萬至50萬元人民幣不等。但若產婦或嬰兒生產過程中,出現意外情況需要住院治療,這些費用可能會壓垮一個普通的中等收入家庭。
即能獲得加拿大國籍,也不意味著嬰兒接下來的生活一片坦途。不少赴加產子者看中加拿大國籍背後的各項社會福利,但按加國規定,享受免費教育和醫療的同樣必須是當地常住、常年繳稅的公民。此外,這些嬰兒回到中國以後,仍有可能在身份上面臨一些尷尬境地。
由於中國不承認雙重國籍,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相關規定,父母雙方或一方為中國公民,且沒有「定居在外國」,孩子出生時自動具有中國國籍。所以,當這些「雙非嬰兒」成長至18歲時,要重新選擇一次究竟是要中國國籍,還是加拿大國籍。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