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學者憑著對激光物理學領域上的「突破性發明」研究,獲頒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獲獎者分別為美國學者阿什基恩(Arthur Ashkin)、法國學者穆魯(Gerard Mourou)及加拿大學者史特蘭(Donna Strickland),至於史特蘭則成為歷來第三位物理學獎女得主。

阿什基恩研發的光鑷技術,可以激光光束像手指般抓住粒子、原子和分子,而光學鑷子更可用於檢查、操控病毒、細菌和其他活細胞,同時不用接觸或破壞這些對象。

至於穆魯及史特蘭則發明高強度超短激光脈衝,被稱為啁啾脈衝放大技術,這種激光脈衝可成為最精準的切割刀,用於矯視、光刻儲存資料和製造植入血管支架等,光是目前應用於激光矯視,每年已令全球數百萬人受惠。

 

 


旅客過去在香港國際機場接受出境保安檢查,最少需排隊兩分半鐘,但機場 9 月 20 日起,率先啟用四個具生物辨識技術的自助保安閘口,能於20秒內為離港旅客,在進入機場禁區前核對身份,相信有助大大縮短輪候時間。

香港國際機場會先提供四個智能閘口供使用。

證件掃描連容貌辨識20秒完成

機場保安人員過去以人手核對證件,以確保旅客身份與登機證資料一致,全新的自助保安閘口備有證件閱讀器及鏡頭,可代替相關人手程序,讓旅客自行掃描證件及登機證,加上容貌辨識技術核對資料,整個過程約在 20 秒內完成。

機管局指新技術日後或應用至登機

香港機管局智能機場總經理歐陽顯宏認為,新智能措施可令證件檢查程序更快、更準確,不久將來,香港國際機場會將生物特徵及容貌辨識技術的應用擴展至登記及登機程序,務求可以用旅客的容貌在機場離境旅程核實身份。

任何年滿 11 歲並持有有效電子旅行證件的旅客將符合資格使用,而無需預先登記。

香港機管局首階段先在一號客運大樓南離港大堂裝設四部自助保安閘口,並將分階段安裝,預計明年首季完成安裝 44 個自助閘口,以達到旅客無需排隊輪候進入禁區為目標。

 

 


香港飛躍成國際大都會,與昔日的輝煌工業發展密不可分,既是全球重要製造業中心,也一度帶動內地經濟騰飛及人才發展。在經濟轉型下,香港工業仍繼續以優良品質及創新發展路向,為粵港澳大灣區開拓新機遇。

與香港工業總會合作的大型紀錄片《香港工業正能量》,攝製隊的足跡踏遍多個城市,訪問了六十多間港資企業,以探討香港百年工業蛻變,到底會為大灣區發展帶來甚麼新啟示?

監製:莊源豐

第二十集:粉末噴塗技術

不少新傢俬板材釋出甲醛等有毒氣體,身處其中有如置身「毒氣室」。香港有科技公司改良靜電噴粉中纖板技術,成功研發出粉末噴塗,除讓生產的傢俬更美觀外,也同時消除甲醛、苯、乙二醚等刺激性氣味,技術在2012年年初榮獲香港「恒生泛珠三角環保大獎」銀獎。

該公司在生產過程中堅守優質、高效及環保三大原則,不斷因應產品需求,優化及微調生產設備,減少生產固體廢物,在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範疇中作出貢獻。

鳴謝:勵泰科技有限公司


德國執政聯盟有官員26日稱,德國政府出於安全考慮,決定禁止把一間德國公司出售給中國買家。

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一名德國官員稱,將於七月一日的內閣會議上,正式宣布禁止德國機械工具公司Leifeld Metal Spinning AG出售給中國投資者。

據報,德國政府曾進行大量審查,認為交易將對公共秩序和安全造成風險,並希望德國繼續掌握該公司的火箭和核技術。

Leifeld Metal Spinning發言人未有否認有關報道,德國雜誌《經濟周刊》(WirtschaftsWoche)較早前也有報道有關消息。

德國經濟部發言人暫未有評論事件,也沒有提供有關審查投資的規模或中國投資者的資料。


收購美國美光、台灣地區三間晶片生產商相繼受挫,紫光今次把目光投向歐洲。路透社25日引述知情人士稱,紫光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紫光)已在個多月前簽署協議,以約2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74億元)收購法國智能卡器件製造商Linxens 。

雖然交易距離簽署已經個多月,但雙方沒有對此作回應。路透社認為,今次收購將成為歐洲監管機構對中國在該地區投資立場的關鍵測試。知情人士透露,預計歐洲方面不會提出反對。

「觀察者網」發現,2015年,美光因擔心無法通過美國方面的審批,拒絕紫光總額230億美元的收購;2016至2017年,因未能及時通過台灣地區的監管審批,力成科技、南茂科技和矽品科技取消向紫光出售總計26億美元股份的計劃。受上述消息影響,紫光股份今天盤中一度漲停,紫光國微也一度大升近7%。

「看著不起眼,但潛力巨大」
對上述收購,集微網評價道:「Linxens的盤子看起來不太起眼,但未來的安全和身份驗證市場,市場容量潛力巨大。如能收入囊中,對於紫光來說絕對是實打實的『彈藥』。」

據Linxens官網披露,該企業是安全和身份驗證市場基於組件的解決方案的世界級供應商,產品涉及RFID、生物識別技術、安全身份識別、dLoc等產品,廣泛應用於金融、物聯網、通信、交通、醫療等領域。

其中,dLoc是一個管理和驗證重要文檔的系統,通過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安全性和近場通信(NFC)技術,任何文檔都可以通過移動設備進行數字存儲、共享和實時驗證。

從紫光的佈局看,在收購美光失敗後,長江存儲成為其存儲器業務的主力。
另外,涉及手機晶片、無線晶片、安全晶片、FPGA等的紫光展銳、紫光國芯,則在深耕AI和5G晶片等領域。

集微網引述國外調研機構的預測,到2019年,網絡安全市場預計增長至1557.4億美元,其中,身份認證信息安全市場規模將超過300億美元。

而從國內發展現狀來看,身份認證市場規模到2022年接近300億元。

對此,該網站評論道:
從業務重疊度來看,紫光國芯主要產品包括智能卡安全晶片、存儲器晶片等,如果Linxens能夠與其雙劍合壁,再結合NFC和區塊鏈技術,那麼紫光集團在安全晶片領域的實力將更上層樓,也將進一步拓寬其應用邊界。

此外,路透社當天的報道還提到,Linxens是紫光從私募股權投資集團CVC手中獲得的。目前,這筆交易仍在等待法國、德國監管機構及公司工會的同意。

文章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指,紫光已完成1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18億元)過橋貸款。

其中,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法國外貿銀行是這筆12個月過橋貸款提供方。貸款交易於本月稍早簽署並出資。

中企對歐投資加速
在中國與美國貿易緊張的背景下,中國對歐洲投資處於上升之勢。

「觀察者網」早前報道,中國對歐洲的投資總量從2010年的60億美元增至2014年的550億美元;2014年至2015年,年投資額從180億美元增至230億美元。

新加坡《海峽時報》曾指出,2017年,中國在對歐洲直接投資增長44%,今年可能大幅飆升。

文章稱,歐洲對中國投資者吸引力日益增長有諸多原因。

2008年債務危機後,中國政府開始購買歐洲債券並投資基礎設施企業(譬如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口)。

同時,在歐元貶值的推動下,歐洲正在去工業化(譬如意大利、葡萄牙甚至法國和英國),這為中企在汽車、能源、交通等領域提供了機會。

至於雙方關係,不如中美競爭那樣激烈。

不過,中企對歐投資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歐盟希望雙邊投資條約(如果在今年或明年簽署)可以改善局面。但中國增長模式的改變會導致資本持續外流,那可能會造成中國超過日本成為最大的淨債權國。

原文連結: 觀察者網


中美貿易戰升級,美國總統特朗普據報計劃在本周末前公布,對中國投資美國公司和對華技術出口設定新限制,包括禁止中資持股兩成五或以上的企業收購美國科技公司。

多間美國傳媒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有新計劃,禁止一眾中國公司投資美國科技公司,並對中國技術出口 設置新的限制,預計將於本周末前公布。

中資如以各方式奪美技術    美國政府可隨時叫停

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指,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商務部正制定加強出口管制的計劃,以阻止「中國製造2025」戰略列出的項目技術輸出至中國,措施包括阻止中資持股兩成半或以上的企業,收購白宮認為涉及「工業重要技術」的公司,至於兩成半的中資門檻比例可能會進一步降低,甚至只要美國當局認定,中資可以通過派人進入董事會,許可協議等方式獲取相關技術,亦可以介入限制交易。

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的聲明稱,總統特朗普已表明保護美國技術,正評估所有能更好保護美國技術措施,包括潛在的出口管制政策的調整。

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早前表示,美國耗資數萬億美元研發核心尖端技術,必須加以保護。


歐盟針對中國要求赴華的歐洲公司交出技術使用權的措施,要求與中方進行磋商,啟動世貿組織(WTO)爭端解決程序。商務部回應,指中國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對歐方提出起訴表示遺憾。

歐方早前稱中國政府有關技術轉讓措施,不符合《與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等世貿組織規則的相關規定。

商務部條約法律司負責人回應,稱中方已收到歐方提出的磋商請求,稱中國政府一向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保護,採取眾多強有力措施,保護國內外智慧財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取得成績有目共睹。在智慧財產權合作方面,中歐雙方建立智慧財產權工作組機制。通過機制,雙方一直保持著有效溝通,在諸多領域取得積極成果。中方對歐方提出起訴表示遺憾,將根據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式進行妥善處理。

《觀察者網》早前報道,歐盟貿易專員馬姆斯特羅姆6月1日公開宣佈,歐盟向WTO抗議美國政府,決定從6月1日起額外徵收從歐盟進口鋼鋁稅。與此同時,歐盟也向WTO提告中國,指中國「以不公平手法要求在華歐盟企業轉移技術」。

馬姆斯特羅姆還稱,「同時狀告美國與中國,說明歐盟是公正的,沒有選邊站」。

歐盟當日已經向WTO提起申訴,抗議美國對歐洲鋼鋁產品分別徵收25%和10%的關稅。

據報道,馬姆斯特羅姆表示,中國鋼鐵產能過剩是導致美國對其盟友採取行動的原因。馬姆斯特羅姆在聲明中稱,「如果貿易成員不遵守規則,那麼貿易體系就有崩潰的風險。正因如此,我們向WTO提告美國與中國。這也顯示我們不選邊站的立場。我們捍衛多邊貿易體系,這樣才能確保一個建立在規則上的世界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