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計劃最快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香港理工大學將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研安裝於探測系統「著陸器」上的「火星相機」,以監視降落火星後巡視器的操作狀態。
香港理工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發和生產火星探測系統上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雙方就火星探測項目的聯合研製協議舉行簽署儀式。

火星探測系統由環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由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和生產的「火星相機」將安裝於著陸器頂部,監察包括打開太陽翼、火星周遭環境,及巡視器本身移動情況,有關資訊有助地面人員掌握巡視器能否在火星表面成功巡視。

「火星相機」須承受地心吸力6,200倍沖擊震盪

理大指,研究「火星相機」要求甚高,除重量要限制於約380克、機體堅固、抵受穿梭地球與火星長期出現的極端溫差、輻射超過九個月,及須能在火星極低溫下運作外,更須承受相當於地球地心吸力6,200倍的沖擊震盪。

理大:有信心明年完成研製

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及副系主任容啟亮指,已掌握「火星相機」物料的配置、相機要承受的熱流等關鍵技術,有信心可於明年完成研製。

至於火星探測器料於2020年發射,目標可於單一次任務中,進行火星軌道和地面探測,為全球首次。


香港27日晚將出現兩個天文現象,包括最少十五年一遇的「火星大衝」及本世紀最長的月全食。香港天文台預測,當晚多雲和有驟雨,但相信市民仍能容易觀賞到「火星大衝」。

天文現象「火星衝」是指火星、地球和太陽連成一直線,而地球則位於火星和太陽間。至於「火星大衝」是指「火星衝」發生在其近日點附近,由於此時的火星最接近地球,故看起來會特別光亮。「火星大衝」每15或17年出現一次,上一次出現為2003年,料香港市民可於7月27日晚7時18分後,有機會再以肉眼目睹。

至於今年第二次月全食將於28日凌晨出現,從凌晨1時13分開始,歷時1小時44分鐘,是自2000年起最長的月全食。香港市民在清晨6點月落前,可在大部分面向西南方、無障礙物的地方,觀賞到月全食。

據悉,天文奇觀的觀賞熱點,包括新界大埔大尾督、港島石澳、西貢北潭涌、萬宜水庫、飛鵝山、大帽山等。

由於今次月全食於半夜才開始,因此中國只有位於西部地區才可目擊月全食過程,其餘大部分區域可見「帶食月落」。今次將會是2001年到2100年最亮的一次月全食,持續時間也比1月31日的超級藍血月亮長4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