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透露,港府即將為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企業提供更多的稅務減免,相信有助鼓勵創科企業發展。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7月20日到訪深圳,參觀當地科技企業,並與深圳市市長陳如桂會面。林鄭月娥透露,目前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科技創新園已完成規劃程序,進展順利,還將拿到7億港元幫助開展前期工作。她強調,將爭取在2021年初將園區首塊土地用來建設研發中心等工程。
林鄭月娥在17日召開的「福布斯30歲以下精英亞洲峰會」與福布斯媒體內容總監Randall Lane 的對話中表示,香港未來將著重從醫療、人工智能、金融、智慧城市等四方面發展科技,向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邁進,為全亞洲年輕的科技創新創業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
受訪人士指,香港擁有眾多一流人才、科研機構和科研成果,完善法律及知識產權保護製度,及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水平學府支持,加上信息流通自由,發展科創的配套條件得天獨厚,但受制於土地不足、市場狹小、生產鏈不完善等問題,導致香港科研成果的轉化較難、孵化培育科技類初創企業動力不足。他們認為借助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升級為國家戰略的「東風」,香港有機會將自身的優勢產業落戶大灣區,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實現與大灣區內其它城市資源互補,在全面提升本土科創水平、加速科技產業發展的同時,將自身科技創新力量納入到國家創新體系和創新實力之中。
港府減稅助發展創科
香港的低稅率和簡單稅制,多年來受廣大創業者、投資者青睞。林鄭月娥在17日的對話中指出,要培養年輕人具備企業家精神及創造力,政府認為減稅是必要措施,因此今年4月起,香港實行兩級制利得稅率,降低法團及非法團業務首200萬港元應評稅利潤的稅率,分別為8.25%和7.5%(有別於以往的16%及15%)。
此外她透露,政府即將出台相關法案為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企業提供更多的稅務減免,目前法案正在立法會審批過程中,法案實行後,企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支出將有機會獲得大幅度的稅收減免。 (第一筆200萬港元減免300%,剩餘金額減免200%)
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在出席17日的峰會時公佈,在港初創公司去年同比增長16%,現時有逾2200間初創企業駐紮在港,他表示香港提供絕對營商優勢,包括優良地理位置、自由經濟、公平營商環境等,香港政府亦會以減稅等措施支持初創企業,吸引更多公司選擇在香港發展。
近年香港本地研發總開支佔地區GDP的比重徘徊於0.73%左右,與新加坡、南韓、內地相比,特區政府對於科研的投入仍較少。為此,特區政府已提出五年內將科研投入佔GDP比重升至1.5%,以及新增500億港元發展創科產業等。
「香港為我們提供非常好的科研環境,在這裡無論是人才,還是技術設備都是全球頂尖水平。」7月17日,香港本土首家被投資的技術驅動型公司有光科技CEO溫豪夫博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有光科技為人工智能公司,主要方向為方言的處理及分析,現在推出的人工智能客服錄音質量檢測系統,能夠幫助企業自動識別、分析、檢測數量眾多的對話錄音數據。溫豪夫介紹,有光科技整個團隊都是技術和科研背景出身,大部分來自香港大學,而香港大學也為公司早期的實驗和理論研究提供了完善的設備和條件。成立不足3年的有光科技,現已擁有包括香港電力公司及內地和印尼等地的六間大型機構客戶。
「感覺近幾年來香港對科技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願意從事到科研創新的產業中來,相信會有更多像我們一樣的技術型驅動公司在這裡得到更好的發展。」溫豪夫表示。
加強與深圳全面合作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廣東省正配合國家發改委組織編制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實施方案,加快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將其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承載區。 「科技創新」成為深港合作項目清單中最核心的「標籤」。
「今年香港特區政府已在財政預算案中預留500多億港元支持創科發展,其中的200億港元將專門用於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基建和首期工程。我相信,未來幾年香港和深圳的創新科技合作將會大步向前走。」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7月5日舉行的「2018前海合作論壇」上透露。
林鄭月娥在20日的到訪深圳期間,實地考察深港國際中心項目的規劃建設情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位於龍崗大運新城的深港國際中心將從科創教育改進、科創人才培養等方面打造深港兩地人才聚集區,推動香港資本、市場和管理優勢,與深圳區位、政策和成本優勢相結合,打造粵港合作示範區。其中,深港青年創業合作中心將成為深港國際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配套科技創新體驗中心、粵港澳直通車服務中心和國際社團交往中心等設施,搭建深港兩地創新合作重要服務平台。深港國際中心已於今年3月舉行開工奠基儀式,目前正按計劃推進中,將於年內實現開工建設。
林鄭月娥在訪問中表示,深港兩地要發揮優勢互補,加強合作,深港國際中心將成為粵港合作標杆項目,將成為香港產業創新落地深圳的重要平台。
據深圳市政府的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香港高校已在深設立72個科研機構,聯合培養人才9211名,轉化成果及技術服務269項。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研究院副院長丁寧7月17日受訪時表示,近來香港高校與深圳的產業合作越發密切,取得一系列成果,催生大疆創新、商湯科技等一大批獨角獸企業。就在今年6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騰訊AI Lab機器智能聯合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京東集團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也相繼成立。
丁寧指出,香港高校的科研資源可以通過在深圳聯合實驗室的方式與龍頭企業的產業需求直接對接,而這些企業也能為實驗室提供充足的資金、研發設備方面的支持,是大灣區框架下「香港研發-內地轉化」的嶄新嘗試,相信未來能在產學研結合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溫豪夫受訪時指出,香港市場過於狹小,目前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的速度相對較低,因此有光科技正在考慮在深圳或珠海設立新的研發中心,搭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快車」將自身的科研成果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今年6月底,深圳市政府出台的《深圳市「深港創新圈」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擴大了「深港創新圈」計劃項目類別,且新增類別允許資助資金跨境使用,以促進科研資金便利流動,旨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學研加速融合。
「這對我們這些科創企業來說是非常重大的利好消息。」溫豪夫表示,「希望未來香港和深圳能有更加緊密的合作,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能進一步無縫對接流通,屆時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高地。」
尋求香港土地供應的「土地大辯論」至今已開展逾兩個多月,來自最少兩個政黨的香港立法會議員建議,撥部分駐港解放軍用地發展公營房屋,紓緩房屋供應緊張問題。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12日晚重申,所有軍事用地沒有閒置,政府沒有計劃尋求改變相關土地用途。
立會議員去信習近平 要求改變部分軍事用地
全港共19幅軍事用地佔地2,700公頃,相當於140個維多利亞公園,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早前建議向中央提出,撥部分駐港解放軍用地發展公營房屋。他以解放軍位於香港新界新圍、大嶺和青山的靶場為例,認為撥出4分1或3分一作建屋用途,有助紓緩房屋緊張。
田北俊認為,香港不會發生騷亂,不需要解放軍介入,他引述《駐軍法》,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可因應公眾用途提出使用軍事用地,倘獲中央首肯,相信港人會感到高興。
香港立法會議員朱凱迪,過去曾要求香港發展局旗下的土地專責小組,把發展解放軍軍營用地列入土地選項之一。香港立法會議員尹兆堅認為,駐軍人數少,部分軍事用地使用率偏低,指已去信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釋出部分土地。
港府:沒計劃改變軍事土地用途
香港特區政府回應,按《基本法》及《駐軍法》規定,任何軍事用地使用及管理屬國防事務,由中央人民政府全權負責,不屬香港特區的事務範圍。現時所有軍事用地均用於防務,沒有閒置,特區政府沒有計劃尋求改變這些土地的用途。發言人又指,軍事用地不屬於增加土地供應的選項。
香港消防處25日在消防及救護學院舉行第182屆結業會操,香港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主席陳克勤出席檢閱,他致辭時稱讚消防處是支優秀精銳的紀律部隊,一直力求上進,守護香港。
參與結業會操的人員中,包括25名消防隊長、21名救護主任、10名調派及通訊組消防隊目、62名消防員和46名救護員。他們會操後,結業學員即席示範模擬撲滅火警及救傷工作。至於164名結業學員將會調派到消防通訊中心及不同的消防局和救護站駐守。



陳克勤致辭時讚揚消防處一個半世紀以來,一直肩負守護香港的重任,保障市民的生命財產,免受火災或其他災難威脅。他指消防處人員在危難面前,總是奮不顧身、英勇無畏,走在最前線,為民消災解困。
他又勉勵學員延續消防處的優良傳統,秉承「救災扶危,為民解困」的宗旨,期望他們配合部門發展不斷自我增值、汲取專業知識、累積行動經驗,為市民提供優質的消防和救護服務。
陳克勤表示,消防處積極配合社會發展,近年成立多支專隊和支援隊,進一步提升搜救能力及加強前線人員的行動安全。而消防及救護學院先進完備的訓練設施,及專業全面的培訓課程,亦有助該處培訓出更多消防及救護精英。
尊敬的梁君彥主席、各位議員朋友:
大家中午好!非常高興再次來到中環立法會大樓做客。5年前,我陪同大家熟悉的朋友張曉明主任來到這裡,和議員朋友們見面交流,當時的場景至今記憶猶新,印象深刻。今天,我和楊健副主任、何靖副主任等中聯辦同事一起,再次和議員朋友見面交流,「大家聚埋一堂食餐飯,坐埋一齊傾下偈」,「真係好親切好開心」。首先,我代表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對梁君彥主席的盛情邀請和議員朋友的熱情接待,對陳維安秘書長和各位工作人員的精心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我也代表張曉明主任向各位議員朋友問好!
今年是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家園建設的重要一年。我知道,在座有30多位議員朋友昨晚剛從大灣區考察回來。
在短短三天時間裡,你們走訪了廣東的深圳、東莞、中山、佛山和廣州5座城市,參加了10多場考察活動,行程緊密、收穫滿滿,真是「百聞不如一見」。有議員朋友說,這三天雖然「辛苦啲、緊張啲,但係都好開心。好珍惜有咁難得嘅機會,大家行埋一齊考察大灣區。」有議員朋友給我發短信微信,我也從媒體上分享了大家的喜悅,看到一張張開心笑臉。特別是張華峰議員體驗無人機的場景令我印象深刻。大家通過這次實地考察活動,能夠實地深入地瞭解大灣區發展情況,能夠更接地氣地思考「國家所需、香港所長」,共同謀劃香港更好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良策。我聽說,議員們在考察途中就已經擦出很多火花,提出很多好建議。比如,葉劉淑儀議員認為香港應該改革科創審批程式,促進香港創科產業發展;葛珮帆議員提出香港在電子支付方面應該迎頭趕上;還有楊岳橋、胡志偉議員有心地留意到內地城市積極吸引人才,建議特區政府推動大灣區人才及資源互通,促進香港的發展,等等。這些都讓我們更深刻感受到,「求發展、求穩定、求和諧」既是香港社會的主流民意,也逐漸成為立法會的主流共識。今後,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出臺和逐步推出一些「大政策、大項目、大基金」,香港必將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共同家園」、「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中迎來嶄新發展機遇。我們相信也真誠希望,越來越多的議員朋友一定會把「主流民意、主流共識」變成更多的類似於這次大灣區考察的實際行動,香港市民也很期盼跨板塊的議員朋友能夠多一點同心同行的交流考察,中聯辦一定會像剛才梁主席所說的,繼續提供積極主動的配合和服務,共同為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解決香港經濟民生問題多做一些實事好事,給香港市民帶來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習近平總書記去年「七一」視察香港時指出,20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去年9月我回香港工作後,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新氣象,越來越感受到香港風更清、氣更正、心也更齊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作為特區建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立法會議員作為特區管治的重要力量,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作出了重要貢獻,相信今後必將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借這個難得的機會,我談三點感受和議員朋友們分享。
第一,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是依法維護特區憲制秩序的重要政權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去年「七一」視察香港時指出,回歸完成了香港憲制秩序的巨大轉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共同構成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基礎。立法會就是在這一憲制基礎上設立的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基本法還規定了立法會的組成、職能和基本的運作規則。基本法第73條規定的立法會10項職權,第一項就是根據基本法並依照法定程式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回歸以來,立法會共計通過了600多項法案,使憲法和基本法確立的特別行政區憲制秩序落地生根,成為全港市民的共同遵循。特別讓我記憶深刻的是,九七回歸當天,臨時立法會于淩晨2點45分舉行特區成立後的首次會議,通過了《香港回歸條例草案》,確認了臨立會回歸前通過的條例及香港原有法律在7月1日後的延續性,為香港順利回歸祖國、實現平穩過渡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如果說憲法第31條和全國人大1990年4月4日關於設立特別行政區的決定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出世紙」,那麼《回歸條例》就是在回歸後的第一時間派發給全體港人的「大福袋」「定心丸」。所以說,立法會議員是九七特區新政權誕生的參與者見證者,立法會是依法保障「一國兩制」實踐、維護特區憲制秩序的重要政權力量。
第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是促進和監督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共同造福香港市民的重要政權力量。習總書記去年「七一」視察香港時強調,特別行政區政府管治團隊是一個整體,關鍵是要全面落實和進一步完善以行政長官為核心的行政主導體制,處理好行政、立法關係,真正做到議而有決、決而有行,確保政府依法施政的順暢、高效。立法會是特區重要的民意代表機構,各位議員朋友來自各個地區各個界別,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回歸二十多年來,議員們積極瞭解和反映市民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所憂所慮,發揮了政府和市民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作用。我們都記得,1998年9月9日,立法會在亞洲金融危機的危急時刻,通過陳智思議員提出的動議,支援特區政府採取必要措施維持市場秩序。這也讓我想起,當年朱鎔基總理「不惜一切代價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這一莊重宣示,讓香港同胞強烈感受到中央的堅定和強力支援,大大增強了香港打贏那場金融保衛戰的信心決心。我們都堅信,不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祖國始終是香港的堅強後盾。當前,香港正處於發展的關鍵階段,中央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援香港未來更好的發展。廣大市民更是對特區政府和立法會充滿期待,尤其希望特區政府和立法會更多關注經濟民生議題,希望立法會不斷提高議事效率,促進政府更多更快地出臺一些有助於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好政策。令人高興的是,香港市民已經看到了一些可喜的進展。比如,去年年中36億港元優質教育的經常開支撥款在政府提出後不到半個月就經立法會財委會順利通過。爭論多年的醫委會改革法案前不久也得到出席會議的全體議員悉數支援。我們由衷地為議員朋友客觀表達社會各界訴求,既理性監督又支援促進政府有效施政點贊,為議員們的政治智慧和擔當精神點贊。中央政府殷切希望,廣大香港同胞更熱切期盼,特區立法會與林鄭月娥行政長官領導的新一屆特區政府有商有量,不斷造福市民;也殷切期待並相信,「愛國愛港、民主監督、理性務實、和衷共濟」應該也必將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文化的核心價值。
第三,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是弘揚愛國愛港精神,促進香港共擔歷史責任、共用發展榮光的重要政權力量。習總書記去年「七一」視察香港時還指出,香港從回歸之日起,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也就是說,特區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共同構成了特別行政區新政權,成為國家治理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包括各位議員朋友在內的所有特區公職人員,都是「一國兩制」下治國理政的特殊重要力量,都是特區政權機關的重要成員,可以說也都屬於建制人士,都應當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都必將共用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我們記得,2005年5月4日,立法會一致通過由劉江華議員提出、何俊仁和田北俊議員作出修正的議案,強烈譴責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要求日本正視歷史事實,彰顯了香港同胞堅定捍衛中華民族尊嚴的凜然大義。我們更記得,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立法會通過了90億港元的救災撥款,時任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和譚耀宗、劉健儀、黃定光、塗謹申、李國麟、張超雄等議員,冒著餘震不斷的危險訪問災區,展現了兩地同胞血濃於水的深厚民族情懷和香港參與災區恢復重建的強烈愛心。有議員朋友跟我說,今年正好是汶川地震10周年,很想組團去看看災後重建的變化,看看當年特區援建專案發揮作用的情況。如果大家都有這個想法和要求,我也借這個機會表個態,我們一定全力配合和支援。我們還記得,在2010年舉世矚目的上海世博會,立法會批准撥款建設香港館,促成香港與祖國內地共襄盛舉,時任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等42名立法會議員還組團赴內地共同見證這一歷史盛事。
我們同樣記得,有的議員朋友身兼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通過參加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及時把香港市民對國家對香港更好發展的期待和對更美好生活的嚮往帶到了北京人民大會堂,積極建言獻策,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視和採納。正是由於回歸後歷屆84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473名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和4000多名省區市港區政協委員,多年來積極在祖國內地「兩會」上為香港發展、為香港市民福祉不斷鼓與呼,有力地配合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共同為廣大香港同胞爭取到許多的改革紅利和政策便利,從而為香港贏得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大發展空間。
各位議員朋友!我去年9月回港工作時曾經說過,作為從事港澳工作接近20年,其中十六七年在香港工作的「六十後」,有機會重返這片我真誠服務奉獻、成長成熟和有所成就的「第二故鄉」,為國家履職、為香港盡責,我十分珍惜和感恩。有幸趕上新時代、趕上好時代,我將繼續真誠聆聽、認真思考包括議員朋友在內的社會各界對香港回歸20多年來寶貴經驗的總結和對未來發展的謀劃建議。這是我的心裡話,也是中聯辦的職責所在。我堅信並熱切期盼,只要我們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相信自己、相信香港、相信國家」,堅守初心、同心同行,就必將為「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和行穩致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各位議員朋友,今天是第23個「世界讀書日」。人間四月讀書天。借這個難得的機會,我想通過梁君彥主席給大家送兩本書,一本是憲法和基本法合訂本,一本是《鄧小平論香港問題》,希望大家喜歡。最後,我代表中聯辦誠摯邀請梁君彥主席和各位議員朋友到中聯辦做客,歡迎「中環」的各位議員朋友再聚「西環」、再敘友情。
謝謝大家!
香港立法會議員許智峯,24日在立法會一度搶去政府職員手機查看的事件,引起政界及社會爭議,許智峯先後在早上及晚上最少兩次就事件致歉。行政管理委員會一致通過去信譴責許智峯。至於許智峯所屬的民主黨決議凍結其黨籍。

許智峯24日早上向事主發出道歉信,指他的行為可能令對方受驚或難受,承認不當,但期望對方諒解,解釋行為出於「揭露政府侵犯私隱及不當介入立法會事務」。
許智峯又補充,「即使不當行為是基於任何因由也好,亦非可為對妳(保安局女職員)的冒犯作辯解」。
民主黨24日傍晚舉行中委會特別會議跟進。許智峯在開會前向事主及公眾鞠躬致歉,指明白事件對該名職員構成很大困擾及壓力,也承認行為令公眾失望,表示會深刻反省。
身兼立法會議員的民主黨主席胡志偉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即使事件可能揭發保安局涉嫌侵犯議員私隱,但認為仍不能接受許智峯的行為。他又稱,民主黨已向公眾致歉,會和許智峯研究,是否需要更清晰向公眾道歉。
另外,香港立法會行政管理委員會一致通過,去信譴責許智峯,行管會又安排會議,讓全體議員觀看立法會事發經過的閉路電視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