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升級,美國向2000億美元中國貨加徵10%的關稅,星期一(24日)中午生效,同時中國亦會向600億美元美國貨加徵關稅作為報復。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指,中國已退出原訂的中美貿易談判。

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官員拒絕向美國這類施壓手段屈服,亦會透過拒絕參加談判,以兌現中國不在威脅下進行磋商的承諾,但中國仍對下月與美國啟動新一輪談判持開放態度。

彭博亦引述知情人士指,中國已決定取消副總理劉鶴原訂本周四至五(27至28日)到美國華盛頓展開的貿易談判,而中國方面已有共識,在美國十一月中期選舉結束前,不會與美方進行實質談判,使美中兩國在短期內改善貿易關係的希望更渺茫。

中美上周各自宣布最新一輪互徵關稅措施後,美國總統特朗普隨即表示會加大施壓力度,威脅再對2,57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稅。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上周五(21日)稱,美方的所作所為,沒有體現出誠意與善意,希望美方能採取措施,糾正目前的錯誤做法。

 


美國當地下星期一(24日)開始,向約2000億美元中國貨加徵關稅。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一(17 日)表示,如果中國採取報復行動,則會對額外約2,67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

預計下周生效的新稅率,會由最初10%增至年底的25%。最終關稅清單包括互聯網伺服器、行李箱到海鮮水產等數千種商品,但剔除約300項貨品,主要屬消費品,包括智能手錶、藍牙設備、嬰兒汽車坐椅、單車頭盔等。有美國政府官員表示,特朗普關稅政策,將首次影響到涉及範圍更廣的美國消費者。

特朗普在聲明中稱,中國貿易行為顯然嚴重威脅到美國經濟的長期健康和繁榮。中國已表示,將尋求加大對美國出口商施壓,對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就像特朗普政府今年夏初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後所作一樣。

特朗普則表示,將以更大力度予以回擊,稱「如果中國對我們的農戶或其他行業採取報復行動,我們將立即尋求對另外大約2,67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意味屆時的關稅行動,將覆蓋所有進口自中國的商品。


中美貿易戰升級,兩國在香港8月23日中午12時開始,互向對方總值16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外交部駐港特派員謝鋒23日早上出席香港一個論壇時,批評有國家挑起貿易戰,損害國際社會共同利益。

謝鋒提到中美貿易戰時,指有國家頻頻挑起貿易衝突,企圖以保護主義實現本國優先,稱貿易戰不會有贏家,做法不可取,逆歷史潮流而動,不單會損害國際社會共同利益,形容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只有開放,才能令各國共同繁榮,是各國應該做的明智選擇。他指,中國願與各國,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動建設開放型的世界經濟,及經濟全球化,向更包容普惠的方向發展。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出席同一活動時稱,香港屬轉口港,不少企業在內地設有工廠,認為他們會受到影響,希望中美展開的新一輪貿易磋商,能夠緩和雙方關係,香港亦應爭取更多其他新興市場,不應依賴單一市場。

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謝鋒,在一個論壇致辭時說,有國家頻頻挑起貿易衝突,企圖以保護主義實現本國優先,行為不可取。

國家商務部則認為,美方向中國貨加徵關稅,明顯涉嫌違反世貿規則,稱會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訴訟。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8月23日出席中總世界華商高峰論壇開幕式。(前排左四起)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謝鋒、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博士、林鄭月娥、全國政協副主席辜勝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王志民、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及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主任許又聲、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及其他嘉賓在開幕式上合照。

蔡冠深:陳浩天去信特朗普 做法不恰當
對於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去信美國總統特朗普,要求美國取消香港的世貿組織成員身份及資格,蔡冠深則批評做法不恰當,他解釋香港以貿易為主,而香港是最自由的經濟體,如果香港於世貿、亞太經貿組織等組織內的地位受到動搖,將對香港不利。

另外,香港175名區議員發表聯署聲明,譴責陳浩天危害香港經濟發展。


繼美國向首輪34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生效後,第二輪160億美元產品加徵25%關稅,本港時間8月23日中午起正式生效。

對於特朗普政府兩輪向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中方已明確表示,會採取對等反擊措施,意味中美雙邊都有500億美元商品,已經或即將受到影響。

至於對華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聽證會,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緊鑼密鼓地進行,美國業界代表的抗議聲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早前,逾九成參加該輪聽證會的代表,均反對加徵關稅。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在聽證會後,僅象徵性地微調最終清單。

8月2日,美方宣布,把對中國2000億美元輸美產品的徵稅稅率由10%提高到25%。 8月3日,中方回應,將依法對自美進口的約600億美元產品,按四檔不同稅率加徵關稅。目前,USTR正就2000億美元產品加徵關稅,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為期6天的聽證會。

與早前的清單不同,2000億美元清單涉及眾多與民眾日常生活相關的消費品,包括從中國進口的海鮮、家具、照明、輪胎、化工、塑料、單車等等,甚至有美國媒體發現,嬰兒座椅、婚紗、棺材這些美國人從出生到死亡必不可少的東西,都被列入加徵關稅的清單。

受訪專家指,從過去幾輪聽證會中參會代表的發言可見,美國國內對於加徵關稅一事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大。隨著美國中期選舉臨近,特朗普政府面臨的壓力也與日俱增。

多數參與企業持反對態度

當地時間8月20日至8月27日期間,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擬對華2000億美元產品加徵關稅舉行為期6天的聽證會。儘管早前聽證會中的反對聲音對最終決定沒有產生明顯的影響,美國業界參與的熱情依然高漲,接近360名來自美國企業、行業協會及遊說組織的代表紛紛前來發聲。

在早前兩輪關稅清單中,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瞄準的是來自中國的工業機械、電子零件及其它中間產品,盡量避免對美國消費者產生直接影響。然而,當關稅範圍擴大至2000億美元後,按外媒的說法是,從搖籃到墳墓,各環節無一倖免。

美國商會提交的書面證詞表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出的對額外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顯著地擴大對美國普通消費者、美國工人、企業和美國經濟的危害。

美國一個頂級的商業遊說團體則表示,特朗普政府缺乏一個「連貫的策略」解決中國在知識產權和其它貿易行為的問題,並呼籲華盛頓是時候與北京進行「認真的討論」。

路透社指出,提交給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1400多份書面評論中,大多數企業都認為,關稅將推升從萬聖節服裝、聖誕燈到核燃料在內的各領域產品的成本上升,只有少數的人贊成將關稅擴展到其他產品。有上百年歷史的棺材公司不幸中招,該公司的總裁道格拉斯陳表示,公司完全依賴中國製造的棺材,關稅將導致「巨大的損失」,悲傷的家庭要為購買棺材付出額外成本。

「絕大部分參與聽證會的企業持反對態度。」盤古智庫學術委員、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出庭律師張軍表示,從做棒球手套等體育用品、到新娘的服裝、再到各個傳統製造業的產品,反對的理由五花八門。

雖然他們理解美國想保護本土企業,但認為關稅有反效果。即使中國不向美國出口,從環保和時間成本來看,美國要在本土恢復這些行業都很難,「很多人認為可能要十年以上,更何況還要擔心來自中國的反擊。」張軍說。

經過幾個月來的持續發酵,美國企業界對關稅問題的態度正發生變化。 「這次聽證會本來是說開三天,但由於有太多企業想到華盛頓來表達意願,所以被迫延長到六天。」張軍指出,從整體美國民眾來說,感受到加徵關稅及關稅報復所帶來的壓力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但美國企業、尤其是進口企業是首當其衝,他們最先感受到來自中國報復性關稅的壓力。

不少經濟學家也認為,提高關稅不僅會傷害美國針對的目標國家,還會損害美國經濟本身。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經濟學家哈希姆·佩薩蘭(Hashem Pesaran)接受CNBC採訪表示,任何貿易限制都將減少貿易,對中國不利,但從長遠來看,對美國顯然也不利。

美國政府可能不顧抗議推進關稅計劃

在美國國內就關稅問題分歧巨大的背景下,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舉行的聽證會給予了各界發聲的機會,讓這些企業有機會向政府介紹自己的處境,但這些意見的表達對於美國政府的決策有多大影響,似乎就難有定論了。

美國華爾街日報早前的報道,美國化學委員會早前表示,定於23日生效的第二輪關稅清單中加入了更多的化學品,儘管該委員會在早前的聽證會上提出了明確的反對意見。報道引述該委員會的國際貿易主管稱,這說明美國政府事實上並未聽取民眾意見。

「這類聽證會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並無法律約束力。」張軍指出,這樣做無非是要打開一個窗口,讓美國業界和政府了解,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這個問題上是透明的。但目前看來,美方對中國進行高關稅懲罰,行政當局方面的決心已下,沒有什麼法律方面的東西可以約束。 「儘管也有不少人呼籲,美國國會通過相關法律進行約束,但目前來看無論是從操作層面還是意願層面,通過這類法律的可能性都不大。」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商務部經貿政策諮詢委員會對外貿易專家屠新泉指,美國國內反對加徵關稅的聲音越來越大,自301調查到340億美元再到160億美元,聽證會各方意見出現很大差別,到在160億美元產品聽證會上時,已有九成以上利害關係方表達反對意見。

在貿易戰展開之際,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率領代表團,一連兩天在華盛頓, 和美國商務部副部長馬爾帕斯會面,磋商中美經貿問題.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貿易摩擦下,美國除將中國和歐盟等世界主要經濟體視為對手,最近把目標擴至小國。

美國《華爾街日報》12日報道,美國政府4月起,開始以「審查普遍優惠制度(普惠制)適用資格」為由,計劃取消泰國、印尼與印度等國的「免稅權」,從而在雙邊貿易關係中謀取利益:例如擴大對泰「美產瘦肉精豬肉」的出口,及削減印尼對美國商品的關稅等。

消息稱,美國首批審查對象包括25個亞太區國家,今年秋季逐步對東歐、中東和非洲等國進行評估,由於它們發展程度相對不足、對美國經濟的依賴性較大,在「普惠制」資格審查過程顯得很被動。

近期美國和土耳其貿易摩擦加劇,本月4日起,土耳其的「普惠制成員」合理性也受到美方的質疑。

過份依賴美國市場

美國「普惠制」自1976年實施,以免除發展中國家對美出口的數千種商品的關稅(包括汽車零件到珠寶等)。據美國貿易代表處網站顯示,全球有120個國家和地區受益於該政策,其中泰國、印度、印尼、土耳其對這項政策依賴程度超過10%:

美國商務部資料顯示,2017年享受「普惠制」保護的泰國對美出口商品總額為42億美元,約佔對美出口13%。印度對美出口總額490億美元中,約56億美元享受「特權」;印尼200億美元對美出口總額中的20億美元,及土耳其對美出口94.13億美元中的16.6億美元,都通過「普惠制」實現。

相反,美國從「普惠制」中的受益相對較小:2017年美國通過該政策進口的貨物價值約212億美元(這還是120個受惠國家、地區出口美國商品價格的總和),但在2.34萬億美元的進口總額中佔比不足1%,形成和受惠國間的依賴不平等性。

「普惠制」對於美國來說更像是一個制衡貿易對手的工具。美國貿易代表處擁有審查一國是否符合「普惠制」資格的權限。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受美國貿易協會、工會組織等第三方團體遊說影響,該機構在審查過程中經常向目標國家的「人權問題」展開追查。

不過從去年10月起,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透露,白宮在該項目資格審查方面啟動一個新「標準」,即圍繞「公平合理的市場准入機制」進行對申請國的甄選。 《華爾街日報》指出,「市場准入」從來都不是一國享有「普惠制」待遇資格的基礎。

據悉,第一階段的評估對象包括25個亞太區國家。對東歐、中東和非洲國家的評估將於今秋展開。在新的審查程序下,目前尚沒有任何國家被取消參與該項目的資格。

迫泰國進口「美產瘦肉精豬肉」

新加坡亞洲貿易中心的常務董事埃爾姆斯(Deborah Elms)對比表示,美國正在運用這項評估,引誘這些國家展開雙邊貿易協定談判,或迫使他們做出其他讓步。

10多年來泰國政府一直禁止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俗稱瘦肉精)的豬肉,並對聲稱不含有這種激素藥物的貨物收取高額檢查費。而瘦肉精在美國合法,許多美國豬農都用這種激素飼養生豬。

今年5月,美國豬肉生產者協會(National Pork Producers Council)上書白宮,抱怨道泰國很少向美國豬肉發放進口許可證,引來泰國6府地方豬農代表聯名致函特朗普,稱目前泰國35億美元的豬肉市場已經飽和,呼籲美國不要「強人所難」。

但最終(5月),美國政府在收到請願書後表示,將對泰國的「普惠制」資格進行審查。美國參議院中也有議員認為,應該全面叫停泰國的「美國豬肉禁令」。

與此同時,美國貿易代表處今年4月稱,印尼設立的一系列貿易和投資壁壘,已對美國企業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同月,美國開啟對印尼「普惠制」資格的重審。 《雅加達郵報》稱,自2013年以來,印尼對美順差以8.47%的速度逐年增長,在2017年已達89.7億美元。

今年7月,香港《南華早報》以「印尼已經被特朗普盯上」為題,稱美國政府宣布將對印尼124項進口商品設立反制關稅。對此,印尼政府很是被動。總統佐科和貿易部長魯基托(Enggartiasto Lukita)在7月先後表示,準備派官員前往華盛頓和美方會談,稱印尼還是想保留「普惠制」資格。

同印尼一道被審查「會員資格」的還有印度和哈薩克斯坦。美國貿易代表處稱,美國乳業和醫療器械行業正面臨來自印度的關稅。從某種意義上,印度是「普惠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其56億美元的出口額是120名成員中最高。

美國貿易代表處宣布檢討印尼、印度及哈薩克等國是否符合「普惠制」。(美國貿易代表署網站截圖)

近日特朗普在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較量中,也有用到「普惠制」的施壓手段。

今年3月起,美國政府對鋼鐵和鋁加徵關稅政策同樣波及土耳其。作為報復,土耳其在6月宣布對從美國進口的大米、煙草和汽車等產品加徵2.67億美元關稅。

對此,在8月4日,美國貿易代表處表示正考慮土耳其參與「普惠制」的合理性。一周之內,土耳其里拉暴跌;特朗普又「落井下石」,對土耳其鋼鋁產品加徵關稅翻一倍,並在推特上宣告「咱和土耳其當前的關係不太好」。

埃爾多安隨後在10日於美國《紐約時報》上發文,警告美國不要鋌而走險,切勿繼續做威脅兩國關係的舉動,否則土耳其將尋覓「新夥伴」。同一天,他和俄羅斯普京通電話,兩人暢談雙邊合作。

專家:幾乎所有國家都在無視美國

上述一些國家介於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性,導致其在和美國的談判中欠優勢。新加坡亞洲貿易中心的常務董事埃爾姆斯認為,由於美國是很多商品的巨大出口市場,因此不得不認真對待美方的舉動,並評估可能帶來的風險。

反觀中國,面對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時有更多的應對手段。香港 《南華早報》分析人士在8月12日的報道中指,中國總能找到美國出口商品的替代品,例如可以在日本和歐盟那兒買來波音飛機及其零件;或在巴西補充大豆的進口額度等。

經濟研究諮詢公司資本經濟(Capital Economics)首席全球經濟學家普理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認為,貿易戰是種「互相傷害」,「但如何令對方傷得更疼,自己又少受點傷,才是明智之舉。」他認為,今次美國挑起的貿易戰給全世界上了一課,可能會改變未來全球的貿易走向。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波森(Adam Posen)認同有關觀點。他於今年3月在美國《外交》雜誌上寫道:新一輪貿易戰在長期內給美國造成的主要損失在於喪失國際影響力,「現在幾乎所有國家都在無視美國並建立後美國時代的世界經濟」。

波森說:「特朗普(Donald Trump)對貿易和盟友的攻擊、對個別公司的獎懲意圖和總體的不可靠性——這一切塑造了一個強人統治、不可持續發展的國家形象。唯一的特點是,美國的強勢領導人可能摧毀整個世界經濟。」

無獨有偶,阿根廷貝爾格拉諾大學經濟研究中心(CENE)主任貝克爾(Víctor Beker)在8月6日表示,「歷史上最近一次出現的大規模貿易戰是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的回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徵兆。而今次率先發起貿易戰的恰恰卻是曾經提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美國。」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本港第二季經濟增長遜預期,港府公布,次季本地生產總值(GDP)增3.5%,差過市場預計的3.9%,按季更下跌0.2%,為2016年第一季以來首次錄得倒退。至於首季GDP亦由原先4.7%向下修訂至4.6%。在貿易緊張局勢升溫、全球主要央行收緊貨幣政策之際,香港本地需求及出口的走弱,暗示經濟開始放緩。

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表示,如果中美關稅措施全面落實,將佔中美經本港轉口貿易逾一半。他預計,貿易戰或會拖累本港下半年出口表現,對經濟前景態度審慎。

他認為,中美貿易磨擦對市場氣氛、香港出口增長,以至物流方面的負面影響可能繼續浮現,如果貿易戰影響其他國家,或會對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其餘經濟領域帶來影響,政府密切注視事態發展。

由於今年上半年GDP按年增長4.0%,亦考慮到外圍環境的不利因素有所增加,政府將今年全年的GDP增長預測維持在3至4%。


中美貿易戰下,美國農民利益難免受影響,美國政府宣布向受影響的農民提供120億美元緊急援助。

美國農業部24日宣布,今次的一次性補貼款項毋須國會批准,相信可彌補農民受報復性關稅所遭受的損失,同時有助特朗普政府爭取時間,制定長期貿易策略。政府又將採用「遞增支付」方式,支持受衝擊最大的大宗商品價格,包括大豆、高粱、棉花、玉米、小麥和豬肉,預料於九月實施。

特朗普:關稅是最好的

另一邊廂,總統特朗普則在社交網站Twitter貼文,指關稅是最好的,任何無法與美國達成公平協議的國家都要承受關稅打擊,又稱關稅會把其他國家帶到談判桌上,重申美國多年來,一直是被搶劫的存錢箱。

有美國國會議員質疑特朗普政府的援助計劃,認為應營造農民所需的穩定貿易環境,而非政府救濟。

民調指特朗普農業州份支持度未受影響

美國農產品主要出口市場之一的中國已宣布,對340億美元美國大豆、豬肉等廣泛商品加徵進口關稅,令來自美國共和黨主要票倉的州份農民受打擊,加拿大、墨西哥和歐盟等也對美國實施報復性關稅。有民調顯示,農業的州份仍支持特朗普。


揚之    德國時政專欄作者

外受中美左右夾擊,內部分歧不斷加劇,歐洲在世界舞台上處境愈益尴尬。在特朗普貿易戰助攻下,幾番猶疑的德國總理默克爾終向法國總統馬克龍作妥協,同意設立歐元區的共同預算。自此,國際貿易「戰場」漸現美歐中三方鼎立之勢。作者揚之認爲,如今態勢頗有東漢末年之風,而特朗普「做生意的藝術」、歐洲聯合策略,及中國雙贏之「道」均有其合情合理之處,但互爲影響間又藏衆多憂患。

縱觀當今天下大勢,起碼在貿易方面,已呈現出「美歐中」三方對峙的局面。這讓人不禁想起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的那段曆史。

美利堅的特朗普的確頗有當年曹孟德的處世邏輯(「甯我負人,毋人負我」),對中國似乎也有點當年對劉玄德的心態(「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爲後患,將生憂寡人」),作爲三方年齡最長的領導人(剛過72歲生日),他對歐方的主要後生領袖、法國總統馬克龍也頗爲欣賞(「生子當如孫仲謀」?)。

或許,未來若要抵禦美國的咄咄逼人,並真正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還要依靠三方中相對較弱的中歐聯手,打幾場類似「赤壁之戰」的戰役;或許,「知識産權」問題在中歐貿易中真有可能扮演當年導致蜀吳之間産生嫌隙的「荊州」角色;或許,當年「關羽之死」會成爲中國在抗衡美國時警惕被歐洲抄後路的警示。

當年的三國紛爭,最終讓司馬家族一統天下,那麽,今日之三方貿易戰又會成就誰的崛起呢?《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指如今破損的北大西洋關係有朝一日重修於好?還是中美從「漢賊不兩立」到「共享太平洋」的發展趨勢?

所有這些皆有可能,亦可當戲說。

我們當然無法用一千八百年前東漢末期爭奪天下的曹魏、蜀漢和孫吳三國來一對一地套用於如今身處貿易戰中的美歐中三方。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客觀冷靜地去分析三方貿易戰的現狀及未來走向。

美歐中三方貿易爭端的曆史與現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貿易戰是國與國間、經濟體與經濟體間産生貿易摩擦後的一種極端形式。古今有之,未來還將出現。

它不僅發生在對手之間(冷戰期間美蘇的「原油能源戰」)、先進地區與落後地區之間(十九世紀的兩次「鴉片戰爭」),也出現在所謂的「朋友」和「盟國」之間(二戰後歐美的「雞肉戰」、「香蕉戰」、「鋼鐵戰」、「汽車戰」)。

貿易戰的形式也已從關稅制裁或動用武力的傳統單一手段發展爲「提高關稅、進口配額許可,政治文化外交」各種手段並用的所謂「多維打擊」。

但大家都知道,貿易戰的結果必定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媒體經常斷章取義地引用特朗普那句「貿易戰很容易取勝」的話,而故意將其推文中前半句省略。他的原話其實是:「如果一個國家(美國)在與幾乎每個國家的貿易中損失數十億美元時,貿易戰是極好的,而且容易取勝。」

他的意思是,美國都慘到這個地步,還能再壞到什麽程度?即已敗,何患敗?一旦打,只能勝。這裏既含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悲壯和決絕,亦有「死馬當活馬醫」的無奈和僥幸。

正是帶著這種心態,特朗普非常堅定地「亮劍」了。

作爲商人,他當然無法接受自己兜裏的錢在悄然並持續地流失;作爲總統,他當然無法坐視國內某些行業衰退和失業人數增加而不管。雖然也有專家認爲特朗普的逆差算法有問題,但美國貨物貿易的巨額逆差恐怕是無人能推翻的事實。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似乎可以理解特朗普的義無反顧。問題是,他所設定的「我贏你輸」目標以及任性採取的增稅手段,是否符合「世貿組織」的規定?還有,這樣的「多維打擊」即便贏了,對國際貿易以及自身利益最終又有什麽好處?

早有有識之士(如德國老總理施密特)提出警告:貿易順差是把「雙刃劍」,它既有好處,也有隱患。而眼下美方「破釜沈舟」以及中歐「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狀態就是「順差隱患」爆發的一個最好明證。

美中之間:從1月華盛頓宣布「對進口大型洗衣機和光伏産品分別採取爲其4年和3年的全球保障措施,並分別徵收最高稅率達30%和50的關稅」起,到3月1日特朗普宣布徵收鋼鋁關稅,到5月17日~18日中國副總理劉鶴訪美後雙方達成「暫停徵稅,談判磋商解決貿易糾紛」共識,再到6月16日美方又公布對華徵稅清單,可謂「一波三折」。

美歐之間:從5月底美國經濟部長羅斯(Wilbur Ross)宣布對歐盟徵收鋼鋁稅,到特朗普同意寬大處理「歐盟朋友」,緩期執行徵稅一個月,到鋼鋁稅在白宮拒絕給盟友「永久免稅」後於7月1日正式生效,可謂「同室操戈」。

歐中之間:從歐洲在各種平台表示願與中方共同努力,捍衛「多邊貿易」,反對「保護主義」,到6月1日歐盟貿易專員馬姆斯特羅姆(Cecilia Malmstrom)在歐盟遭遇美國正式徵收鋼鋁關稅後向世貿組織(WTO)同時狀告中美,可謂「腳踩兩船」。

從宏觀角度說,特朗普對華貿易戰是美國爲應對中國崛起而採取的一場「經濟預防性戰爭」(preventive war in economy)。對中國日益壯大的擔憂和恐懼,是最近十年來籠罩著歐美戰略界、學術界以及政經界的最大「烏雲」。

一般情況下,歐美政府每次欲制裁中國時,多少都會遭到本國企業界的批評和遊說,但特朗普這次發動貿易戰後,美國企業或保持沈默,或表示支持,歐洲的企業也呼籲自己的政府對華強硬,以求達到市場對等和保護知識産權的目的。爲何?

有人認爲特朗普在解決朝鮮問題後終於可以放開手來對付中國了,也有人認爲是「中國製造2025」摸了歐美的老虎屁股,還有人建議中國可以聯歐抗美,構建貿易統一戰線。

站在美國的立場上看,朝鮮問題的確曾是美對華進行貿易戰的一個掣肘因素。「金特會」後,美國對平壤敞開了大門,這就讓美國眼裏原本可能有威脅的「平壤牌」大打折扣。

美國當然害怕「中國製造2025」:一個原來的「世界加工廠」在短短的30年中已開始計劃挑戰美國的「技術第一大國」地位。這速度、雄心和能力的確讓歐美膽戰心驚,但最讓他們感到恐懼的是中國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這點必須引起中方的警覺,因爲它很有可能是歐美今後聯合的最大理由。

美歐華在貿易爭端中各自的立場
在特朗普「點射」中國、「橫掃」全球諸盟友後,「聯合抗美」不僅在中國的官民中有許多支持者,在歐洲和其他地區也有不少贊成者。

慕尼黑經濟研究所(IFO)所長福斯特(Clemens Fuest)對德新社表示:「美國對中國産品徵收懲罰性關稅將導致更多的中國産品湧入歐洲市場,但歐洲不應當爲此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而是應當敦促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他認爲,美國貿易政策的反對者們「結成聯盟」至關重要。

但歐盟本身及其主要成員國對此的官方態度尚不十分明朗。歐盟貿易專員馬姆斯特羅姆日前向世貿組織同時狀告中美,似乎在表明歐洲對中美一視同仁的立場。這種看似「兩邊都得罪」的做法,其中恰恰蘊含著「兩邊都不得罪」的信號。

歐洲爲何腳踩兩條船?主要原因有兩個:1)中美這兩個大市場對其均很重要;2)中美與其既有共識又有分歧。因此,只要不到萬不得已的最後關頭,歐洲應該不會明確站隊。

面對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言行,作爲「多邊主義」和「全球化」的擁護者,歐華彼此有著共同的利益。但在保護知識産權領域,歐美則是反對中國的同盟軍;在價值觀和全球戰略層面,歐美均視中國爲「挑戰」和「威脅」,即所謂的「模式之爭」。因此,如果局勢進一步惡化,「歐美聯手拒中」的概率要大於「歐華聯合抗美」。

說到「保護主義」,美國市場其實相對還是最開放,倒是歐洲和中國多少都還存在著自我保護措施。但同爲「保護」,兩者的動機還是有區別:前者主要是爲獲取更大的貿易利益,後者則是出於發展階段中的生存需要;前者認爲對美貿易並無不公平,後者則在採取具體措施進一步開放市場和改善自我。

客觀而言,我們真的沒必要過分抨擊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因任何國家都會首先保護本國的利益,都會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其他方的利益之上。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國家爭取最大值利益是否同樣也有一個「道」的問題呢?

特朗普雖然並不太信守合同和承諾,但他明確反對「政治正確」。「美國優先」聽上去的確很自私很霸道,可特朗普在這方面起碼是心口如一的。譬如,在貿易問題上,他對中歐同時出手,因爲他關注的是危及美國利益的「逆差」問題,而並不管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上,也未否認追求本國利益,但強調必須同時惠及沿線各國。道理很簡單,沿線國民如若沒有好處,「一帶一路」走不了多遠。因此,中國的發展方略必須雙贏,而不可能是其他目標。這就是中國追求的「道」。

德國外長馬斯

再來看看歐洲方面:面對特朗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日前提出「歐洲聯合」(Europe United)理念。他說:「在美國政府強烈質疑我們的價值和利益的時候,歐洲必須更加堅定地亮相。」

馬斯並未直接回答「聯合的目的是什麽」這問題,所以理念很易被人視作策略性的「政治口號」。因爲,「歐洲聯合」說到底不還是爲更好地維護歐洲利益麽。

由此我們可發現,歐盟在表達自己宗旨的時候,語氣堅定,措辭閃爍:要麽只是關注技術細節,如「知識産權」、「市場對等」等,要麽空喊口號,如「歐洲聯合」、「堅定亮相」等,卻始終沒有明確界定一個聯合的歐洲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是什麽。

這裏或許有兩個主要原因:1)歐洲內部四分五裂,意見尚難統一;2)對內對外都懷有強烈的「患得患失」意識。歐洲的這一特質決定了它在眼前的貿易戰中必將腳踩多只船,投機色彩比較濃。

說到「患得患失」,我們還可以從貿易戰中發現以下規律:發達和強大的一方反而更容易趨於保守,因爲它擔心失去已擁有的東西;反倒是新興力量更不拘一格,更勇於開放,因爲它有望得到的要比可能失去的要多。具體到歐美中三方,歐美更趨保守,中國更加開放。

美歐中貿易戰未來可能的走向
若要作歷史比較,特朗普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有些類似1840年的「鴉片戰爭」,只不過手段不同而已,但目的都是爲讓中國更多地接受西方的方法和理念。只是,今日之中國已不是當年的清王朝。

實際上,今次貿易戰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兩個不同前景之間的對沖:一個是中國經濟按照美國財經精英提出的條件和模式開放,另一個是中國按照自己的意願在今後7年中發展爲科技大國。後者是中國的底線,目前看不出北京有讓步的迹象。

而華盛頓卻決心迫使中國執行2013年美國與時任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Robert Bruce Zoellick)共同起草的、旨在將中國國企私有化和對中國經濟進行結構性改革的文件《2030的中國》。該研究報告在中國頗有爭議,有人稱其爲「一劑毒藥」。

習近平先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又制定《中國製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前者是中國的全球戰略布局,後者則是中國精心打造科技強國的計劃。兩者結合,成了歐美眼中的「洪水猛獸」。

白宮辦事機構之一的「美國貿易代表處」(USTR)爲此撰寫差不多兩百頁的首份報告,其中列舉中國在貿易中的種種「劣迹」(盜竊知識産權、歧視外國企業等)。 特朗普正是以這份報告爲基礎和依據,採取徵稅措施。

中國在制定科技強國目標時,參考了1871年的「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和1950年至1980年韓國從「加工場所」到「科技強國」的發展經驗。歐美肯定是感到了中國「後來者居上」的挑戰,其實,中國的這一計劃更多是爲改造自身經濟結構而設計的,是確保中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必要舉措,而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最終也有益於世界經濟的穩定。

本來,面對美國的徵稅措施,歐盟內有兩種不同的聲音:1)學習中國主動降稅;2)以牙還牙,以稅還稅。現在,特朗普出爾反爾,不顧日前與中方達成的「暫停徵稅,繼續談判」共識,回歸衝突老路,這無疑給在旁觀望的歐盟提供「善意未必有好報」的佐證。

歐盟中的「強硬派」主張與美國達成雙邊協議,而不是等待世貿組織的裁決。原因有兩個:1)世貿組織的調解裁決程序和周期冗長,而且雙方就美國對歐盟徵收鋼鋁稅究竟依據什麽法律一直爭執不下。2)如果歐盟單方主動向美國降稅,那麽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定,降低後的稅率同樣適用於其他貿易夥伴,而且還是無償適用。但歐美若達成雙邊協議,就能避免這個結果。

令歐盟兩難的是,雙邊協議的基礎是彼此具有高度的信任,也就是說必須先擺脫目前的惡性循環狀態,可特朗普似乎對此不感興趣,他不僅不改強硬態度,而且還威脅說,如果歐盟反制,美國將考慮對歐洲汽車徵稅。

汽車行業是德國外貿中的頂梁柱和高産戶,如果美國在此動土,德國損失會非常慘重,而特朗普這一招正是衝歐盟老大德國來。

在這種高壓之下,德國經濟界已在思考抵禦之策:一方面趕緊穩定和加固亞洲市場,一方面強加自身的獨立性。德國工商聯合會(DIHK)副總幹事長特萊爾(Volker Treier)強調:「我們必須研究對策,擺脫目前經濟美元化的狀態。」他認爲,對俄羅斯和伊朗的制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中可以看出美元的影響有多巨大。

歐盟對美國無法真正挺起腰杆,基本上有兩個原因:1)它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體系中陷得太深,已經很難自拔;2)對華盛頓依然存有僥幸心理,把希望寄托在特朗普後的美國政府身上,依然相信共同的價值觀能挽救昔日的盟友關係。出於這兩個原因,患得患失的歐洲作爲中國的戰略夥伴其實並不靠譜。

2018年G7峰會

結語
誰都知道,包括貿易戰在內的所有戰爭都不會有贏家,所以大家都追求和向往戰爭的對立面:和平。問題是,和平真的是戰爭的反面嗎?如果真是,戰爭的所有理由爲何都在和平中孕育而生呢?

誰都知道,每一種戰爭都會帶來損失和破壞,可爲了建立所謂的「和平」,參與戰爭的各方似乎都願意接受這樣的代價。人們在警告戰爭危險的同時,其實已在做戰爭的準備。

人們呼籲建立以規則(協議)爲基礎的貿易體系,問題是,協議和規則從來就未成功阻止過由不可調和的利益矛盾所引發的戰爭。

「規則說」的擁護者認爲協議可以確保公平,卻忘了「公平」本身就是針對「對手」而言的。正如德國作家提姆(Uwe Timm)所說的那樣:「沒有對手,又何需公平?」

說白了,所謂「協議」就是各方「爲自己爭取最大利益,給對手設下最大限制」的一種手段。問題是,「利益」和「限制」又都是此一時彼一時的玩意兒,這也就注定了協議不可能一成不變。

特朗普的所作所爲,並非要廢除規則和協議,而是要將其改變成對自己最爲有利。他以及他所代表的美國,均認爲規則是由強者來制定的,弱者只有守規矩的份兒。所以,特朗普追求的是「我贏你輸」這個目標,他堅信,只有完勝才能成爲制定規則的強者。

在這樣的語境下,國際貿易其實從來就不是和平的。

但是,任何「危機」也孕育著機遇,因而也能帶來穿透厚牆的一束光亮,正如加拿大歌手科恩(Leonard Cohen)在那首《Anthem》歌中所唱的那樣:「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

希望世界也能在這次貿易危機中看到那一束珍貴的光亮。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翻譯/觀察者網青年觀察者凌子奇】

繼「貿易戰對美國是有好處,而且取勝並非難事」的論調後,如今我們又聽到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貿易戰計劃,另一番稍具反思意味的言論。 不過,這次他不是寫在Twitter上,而是在接受紐約一家電台採訪時說的:「我並不是說不會有任何痛苦……我們可能會損失一點利益….. .但是當這一切都塵埃落定後,我們將收穫一個更加強大的國家」。

很高興,我們能看到他的狂妄已經有所收斂,但是很多跡象表明,白宮作戰室(the White House war room)仍幻想著從對華貿易戰中獲得豐碩戰果,這一點與以往相比是沒有變化的。 特別是在約翰·博爾頓(John Bolton)加入白宮作戰室之後,此人不僅支持對華貿易戰,他甚至毫無顧忌地主張發動一場熱戰,而此人的名聲也是建立在這一鷹派觀點之上的。

美國布魯斯金學會高級研究員杜大偉,4月8日在香港《南華早報》刊登評論文章:《為何說特朗普對中國發動的關稅戰計劃模糊了問題焦點》

正如前《華盛頓郵報》記者瑞凱德(Keith Richburg)在《星期日郵報》中所說的那樣,如今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份準備不充份、目標不明確、且沒有明確退出方案的對華貿易戰計劃……有誰能告訴我這場貿易戰最後將如何收場嗎?」似乎人們不屑於為這場貿易戰的結局下一個定義,或者說,他們對何為「勝利」都不願想清楚。

特朗普本人犯這樣的錯誤是可理解,畢竟他缺乏足夠的貿易或外交常識,但他身邊大都是有專業知識的人,這些人應充份意識到,這場正醞釀中的貿易戰,是嚴重缺乏邏輯支撐。

不過,白宮今次威脅發動對華貿易戰也有其可取之處,它把各國對中國貿易政策和經濟發展政策的抱怨作更加清晰的表達:很多外國公司對難以獲得中國市場准入資格近乎失去耐心,而且對中國依然存在的市場壁壘,也感到十分失望;人們關於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和強制性技術轉讓政策的憂慮,並非毫無根據,該問題極待解決;此外,中國政府對國有企業的政策支持和補貼規模,也已引發人們的普遍擔憂(儘管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都為自己的「領軍企業」提供慷慨的補貼,故批評中國時最好保持謹慎,以免傷及自身)。

不過,這些問題與關稅壁壘之間,並不存在很密切關係,而是更多地與中國國內的監管政策有關,中國出台此類政策的目的,在於幫助國內領軍企業變得更加成熟老練,以便與國外已經享有盛譽的大型跨國企業競爭。

因此,難怪美國商界有這麼多人在歡呼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正變得「越來越嚴厲」的同時,也在批評特朗普政府只專注於表現為美中雙邊貿易赤字問題的關稅戰爭,實際上是模糊了問題的焦點。 他們不希望額外增加貿易成本,他們只希望中國市場能夠更開放。

但僅對中國進行指責卻並非坦蕩之舉(disingenuous)。 與中國一樣,美國和歐盟也不願解除阻礙外國公司,進入自身市場的數百項國內規定。

因此,當中國企業追趕西方同行時,中國政府並不會因奉行當下的戰略而有任何愧疚之感。 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中國公司非常清楚認識到,作為「全球製造商」,自己的地位,其實一直處於全球生產鏈中附加值的最低點。

施振榮的微笑曲線:在該模型中,組裝製造是價值鏈的最低點

施振榮的微笑曲線:在模型中,組裝製造是價值鏈的最低點

當宏碁的施振榮第一次提出他的價值鏈「微笑曲線理論」時,就已清楚認識到,中國企業是處於價值鏈最低點的裝配商。 比如一部在美國零售貨架上銷售的iPhone手機,東莞富士康的中國員工在500多美元的售價中,只能分到7美元,這令他們感到不滿,甚至憤怒。

如中國政府要讓中國工人擺脫貧困,並培育出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他們需要佔據價值鏈中附加值更高的部份。 所以他們一直在不懈地追求提高附加值的辦法——有時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知識產權,有時無情地迫使外國投資者轉讓技術。 竊取知識產權是永遠不可接受,但我猜中國將繼續利用其龐大的市場,盡可能地促成更多的技術轉讓。 在國際商界的現實操作中,這種行為雖令人忿恨,卻也可以理解。

當然,向進口自中國的鋼鐵、鋁或價值500億美元的其他商品加徵關稅,對於消除這些壁壘毫無幫助,即使完全不了解關稅數字意味著什麼的人也明白這道理。 據了解,美國提出向進口自中國的462億美元商品徵收25%的關稅,主要包括價值342億美元的大型機械設備、小型機器用具和電氣設備(machinery,mechanical appliances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價值27億美元的運輸裝備(transport equipment)以及價值82億美元的化工、賤金屬和塑料製品(chemicals,base metals and plastics)。

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徵強制性關稅後,可能出現四種情況:

一、美國進口商繼續進口那些產品,這將使中國出口商不受影響,美國公司和消費者不得不為進口自中國的生產資料和日用消費品支付更高的價格。 估計特朗普的團隊不希望這樣的情況發生。
二、美國進口商將從其他國家進口,肯定會對一些中國出口商造成傷害,但其他國家的出口商將會獲利,且供應緊縮意味著美國進口商,仍將支付比現在更高的價格。
三、美國公司將在國內生產那些原來從中國進口的產品。 在美國充份就業的情況下,這種低附加值的產業如何能夠在美國生存是一個難題。
四、美國進口商和消費者將不得不勒緊褲腰帶,停止消費那些產品。

有人可能會認為,特朗普一定會傾向於第二種情況——從其他國家進口。 但這只會將美國的貿易逆差對像國從中國換成其他國家,而且這也無助於美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

如果特朗普發動貿易戰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減少貿易赤字,並幫助美國公司獲得更好進入中國的機會,那麼目前的戰略是完全不可行。 因此,我不認為這場表面的貿易戰反映了他的真實意圖。 更有可能的是,他意在通過這場貿易戰,兌現早已做出的競選承諾,以維持其基本盤選民的忠誠度,直到11月的中期選舉結束。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番對中國的「恫嚇」還是可以被算作一場勝利的。

(青年觀察者凌子奇摘譯自4月8日香港《南華早報》網站,觀察者網馬力校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