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局勢升溫,兩國周一(24日)互徵新一輪關稅之際,國務院決定11月1日起,調低1,585項貨品的關稅,由平均9.8%減至7.5%。

其中國內市場需求大的機電設備,平均稅率由12.2%降至8.8%,紡織品及建材等則由11.5%減至8.4%,料可減輕企業及消費者近600億元人民幣負擔,會議並宣布將把進出口環節需驗核的監管證件,從86種減至48種,稱上述措施旨在適應產業升級、降低企業成本和群眾多層次消費等需求。所有獲減稅的產品,都包括在針對美國進口商品的最新貿易制裁清單中。

國務院稱,今次關稅下調加上七月針對進口消費品的減關稅措施,預計將減輕企業和消費者稅負人民幣600億元(相當於87.3億美元)。

美國《華爾街日報》分析指,中方藉向非美國貨減稅,以緩和中美關稅戰衝擊。


美國當地下星期一(24日)開始,向約2000億美元中國貨加徵關稅。美國總統特朗普周一(17 日)表示,如果中國採取報復行動,則會對額外約2,67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

預計下周生效的新稅率,會由最初10%增至年底的25%。最終關稅清單包括互聯網伺服器、行李箱到海鮮水產等數千種商品,但剔除約300項貨品,主要屬消費品,包括智能手錶、藍牙設備、嬰兒汽車坐椅、單車頭盔等。有美國政府官員表示,特朗普關稅政策,將首次影響到涉及範圍更廣的美國消費者。

特朗普在聲明中稱,中國貿易行為顯然嚴重威脅到美國經濟的長期健康和繁榮。中國已表示,將尋求加大對美國出口商施壓,對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就像特朗普政府今年夏初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後所作一樣。

特朗普則表示,將以更大力度予以回擊,稱「如果中國對我們的農戶或其他行業採取報復行動,我們將立即尋求對另外大約2,67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意味屆時的關稅行動,將覆蓋所有進口自中國的商品。


繼美國向首輪34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生效後,第二輪160億美元產品加徵25%關稅,本港時間8月23日中午起正式生效。

對於特朗普政府兩輪向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中方已明確表示,會採取對等反擊措施,意味中美雙邊都有500億美元商品,已經或即將受到影響。

至於對華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聽證會,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緊鑼密鼓地進行,美國業界代表的抗議聲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早前,逾九成參加該輪聽證會的代表,均反對加徵關稅。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在聽證會後,僅象徵性地微調最終清單。

8月2日,美方宣布,把對中國2000億美元輸美產品的徵稅稅率由10%提高到25%。 8月3日,中方回應,將依法對自美進口的約600億美元產品,按四檔不同稅率加徵關稅。目前,USTR正就2000億美元產品加徵關稅,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為期6天的聽證會。

與早前的清單不同,2000億美元清單涉及眾多與民眾日常生活相關的消費品,包括從中國進口的海鮮、家具、照明、輪胎、化工、塑料、單車等等,甚至有美國媒體發現,嬰兒座椅、婚紗、棺材這些美國人從出生到死亡必不可少的東西,都被列入加徵關稅的清單。

受訪專家指,從過去幾輪聽證會中參會代表的發言可見,美國國內對於加徵關稅一事的反對聲音越來越大。隨著美國中期選舉臨近,特朗普政府面臨的壓力也與日俱增。

多數參與企業持反對態度

當地時間8月20日至8月27日期間,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擬對華2000億美元產品加徵關稅舉行為期6天的聽證會。儘管早前聽證會中的反對聲音對最終決定沒有產生明顯的影響,美國業界參與的熱情依然高漲,接近360名來自美國企業、行業協會及遊說組織的代表紛紛前來發聲。

在早前兩輪關稅清單中,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瞄準的是來自中國的工業機械、電子零件及其它中間產品,盡量避免對美國消費者產生直接影響。然而,當關稅範圍擴大至2000億美元後,按外媒的說法是,從搖籃到墳墓,各環節無一倖免。

美國商會提交的書面證詞表示,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出的對額外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顯著地擴大對美國普通消費者、美國工人、企業和美國經濟的危害。

美國一個頂級的商業遊說團體則表示,特朗普政府缺乏一個「連貫的策略」解決中國在知識產權和其它貿易行為的問題,並呼籲華盛頓是時候與北京進行「認真的討論」。

路透社指出,提交給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1400多份書面評論中,大多數企業都認為,關稅將推升從萬聖節服裝、聖誕燈到核燃料在內的各領域產品的成本上升,只有少數的人贊成將關稅擴展到其他產品。有上百年歷史的棺材公司不幸中招,該公司的總裁道格拉斯陳表示,公司完全依賴中國製造的棺材,關稅將導致「巨大的損失」,悲傷的家庭要為購買棺材付出額外成本。

「絕大部分參與聽證會的企業持反對態度。」盤古智庫學術委員、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出庭律師張軍表示,從做棒球手套等體育用品、到新娘的服裝、再到各個傳統製造業的產品,反對的理由五花八門。

雖然他們理解美國想保護本土企業,但認為關稅有反效果。即使中國不向美國出口,從環保和時間成本來看,美國要在本土恢復這些行業都很難,「很多人認為可能要十年以上,更何況還要擔心來自中國的反擊。」張軍說。

經過幾個月來的持續發酵,美國企業界對關稅問題的態度正發生變化。 「這次聽證會本來是說開三天,但由於有太多企業想到華盛頓來表達意願,所以被迫延長到六天。」張軍指出,從整體美國民眾來說,感受到加徵關稅及關稅報復所帶來的壓力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但美國企業、尤其是進口企業是首當其衝,他們最先感受到來自中國報復性關稅的壓力。

不少經濟學家也認為,提高關稅不僅會傷害美國針對的目標國家,還會損害美國經濟本身。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經濟學家哈希姆·佩薩蘭(Hashem Pesaran)接受CNBC採訪表示,任何貿易限制都將減少貿易,對中國不利,但從長遠來看,對美國顯然也不利。

美國政府可能不顧抗議推進關稅計劃

在美國國內就關稅問題分歧巨大的背景下,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舉行的聽證會給予了各界發聲的機會,讓這些企業有機會向政府介紹自己的處境,但這些意見的表達對於美國政府的決策有多大影響,似乎就難有定論了。

美國華爾街日報早前的報道,美國化學委員會早前表示,定於23日生效的第二輪關稅清單中加入了更多的化學品,儘管該委員會在早前的聽證會上提出了明確的反對意見。報道引述該委員會的國際貿易主管稱,這說明美國政府事實上並未聽取民眾意見。

「這類聽證會對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並無法律約束力。」張軍指出,這樣做無非是要打開一個窗口,讓美國業界和政府了解,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在這個問題上是透明的。但目前看來,美方對中國進行高關稅懲罰,行政當局方面的決心已下,沒有什麼法律方面的東西可以約束。 「儘管也有不少人呼籲,美國國會通過相關法律進行約束,但目前來看無論是從操作層面還是意願層面,通過這類法律的可能性都不大。」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商務部經貿政策諮詢委員會對外貿易專家屠新泉指,美國國內反對加徵關稅的聲音越來越大,自301調查到340億美元再到160億美元,聽證會各方意見出現很大差別,到在160億美元產品聽證會上時,已有九成以上利害關係方表達反對意見。

在貿易戰展開之際,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率領代表團,一連兩天在華盛頓, 和美國商務部副部長馬爾帕斯會面,磋商中美經貿問題.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8月8日,公佈對16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清單,最終關稅清單涵蓋279種進口產品,將於8月23日正式生效。清單上包括中國製半導體產品,而產品採用的基本晶片不少來自美國、南韓或中國台灣,加徵關稅將影響美國本土半導體企業,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下簡稱SIA)已對有關決定表示失望。

路透社8月8日報道,SIA總裁兼執行長紐佛(John Neuffer) 當日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已以最強烈的措辭向政府表明,對從中國進口的半導體徵收關稅,將損害美國的晶片製造商,而不是中國,也無助阻止中國的問題和「歧視性貿易行為」。

美國《華爾街日報》7月25日報道,SIA早前在7月24日和25日召開的聽證會上,曾建議,從160億美元的清單中剔除63億美元半導體產品。

SIA在提交的文件中表示,由於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大部分半導體產品,都在美國設計或製造,再運往中國進行測試和封裝,因此,從中國進口半導體的統計數據具誤導性。

SIA早前針對聽證會表示,關稅將削弱美國的技術領先地位、導致工作機會流失,並對美國半導體產品消費者和美國半導體生產商造成不利影響。

SIA還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交聲明稱,美國對半導體行業的處罰方式不合理,提議的關稅不能遏制中國「歧視性貿易和非法知識產權行為」、也無法迫使中國改變其行為。作為替代方案,SIA敦促美國政府「採取更有效和有針對性的政策」,更多地利用世界貿易組織(WTO)及與盟國的多邊行動來解決「中國產業政策問題」。

美國8月8日公佈的價值160億美元的清單中包括279項商品,比早前公佈的284項清單中少5項,當中涉及航運集裝箱、浮動船塢、鋸木用機械產品、及海藻酸等。美方稱,如對上述5項商品加徵關稅「可能對經濟造成嚴重傷害」。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中國決定本月23日起向美國16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兩成半關稅,以還擊美國向中國等價商品加徵關稅措施。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就《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於對原產於美國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公告》(稅委會公告〔2018 〕5號)中,對美國加徵關稅商品清單二的商品作適當調整後,自2018年8月23日凌晨起加徵25%的關稅。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指,美方決定自8月23日起,對16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加徵25%關稅,又一次將國內法凌駕於國際法之上,是十分無理的做法。中方為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和多邊貿易體制,不得不做出必要反制,決定對160億美元自美進口產品加徵25%的關稅,並與美方同步實施。

美國六月首先對中國發動貿易戰

美國政府6月15日發表加徵關稅的商品清單,將對從中國進口的約5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的關稅,其中對約340億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實施加徵關稅,同時就約16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進行公眾諮詢。

6月16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對關於對原產於美國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美國的659項約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其中545項約340億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實施,至於對其餘商品加徵關稅的實施時間另行公佈。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8月7日宣布,將從23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約160億美元商品加徵25%的關稅,此舉遭到美國商會、半導體工業協會、全國零售商聯合會等業界代表的廣泛反對。

中方針對600億美元美國商品發布反制清單

另據央視8月3日消息,7月11日美國政府發布了對從中國進口的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10%關稅的措施。 8月2日美國貿易代表聲明稱,擬將加徵稅率由10%提高至25%。

隨後,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5207個稅目約6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20%、10%、5%不等的關稅。如果美方一意孤行,將其加徵關稅措施付諸實施,中方將即行實施上述加徵關稅措施。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到訪白宮,美國總統特朗普稱,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同意共同努力,積極消除關稅和貿易壁壘。歐盟則指將進口更多美國大豆、天然氣。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7月25日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於本週三發表聲明,稱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同意共同努力,積極消除關稅和貿易壁壘,意味雙方醞釀向對方發起貿易戰之際,美歐間緊張貿易關係暫得以紓緩。

特朗普說,「最主要的成果是,我們同意共同努力,以實現零關稅、零關稅壁壘,以及對非汽車工業產品零補貼。」

特朗普表示,經由良好協商,雙方一致同意叫停之前對彼此施加的、可能會引發貿易戰的新增關稅和關稅威脅。

特朗普引述歐盟指,已同意進口更多美國大豆和液化天然氣。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認為,雙方今次達成一致共識,基本上是一筆為做成生意而達成的交易。

雙方在白宮玫瑰園一齊露面、發表聲明慶祝的行程並未預先安排,特朗普與容克肩並肩而站,稱「這對自由公平貿易來說是很重要的一天」。

特朗普早前曾表示,本週在貿易方面會是一場激烈的角逐,但從目前的結果來看,結局對特朗普來說無疑是愉快。

自從今年早些時候特朗普宣布對進口鋼鐵鋁徵收高額關稅後,美國與歐盟一直就事件針鋒相對,特朗普最近聲稱要對歐洲汽車徵收25%關稅。

特朗普說,「除非任何一方終止談判,否則我們不會違背本協議的精神……所以,從現在起,我們將開始正式的談判,我對談判非常有信心,我非常了解這件事的發展方向」。

同時,容克也表示,雙方同意在談判進行時「對其他關稅事宜予以擱置」。
此後,特朗普還發Twitter公佈進展。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美國總統特朗普,準備好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

特朗普接受美國財經頻道CNBC訪問時說,已準備好對總值5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原因是美國長期被「佔便宜」。

5000億美元的規模,大約相當於去年中國對美國出口商品的總額。


中國和美國6日起,將互相向對方進口產品加徵關稅,中方表示不會「開第一槍」。

分析指中國先啟動關稅戰有風險

為回應美國政府計劃當地時間周五凌晨起,對中國340億美元產品加徵關稅,中國已表示將同時間向同等價值的美國產品加徵關稅作為報復。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北京與美國東海岸時區時差達12個小時,中方原本計劃在北京時間周五凌晨搶先宣布對美關稅生效,但華盛頓時間仍為周四中午,意味原訂計劃會令中國向美國加徵關稅措施首先生效。

由於擔心被外界視為貿易戰的始作俑者,中國國務院周三晚發表聲明,稱絕不會打第一槍,不會比美國先加徵關稅。商務部重申,如果美國真的執行徵稅措施,中方將被迫進行反制。中方形容美國的關稅,其實是向自己開火。

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分析人士稱,中國先向發制人向美國加徵關稅,會為中國政府帶來風險,雙方恢復談判的難度將更大。

中美貿易談判過去一個月陷入僵局。中國政府領導層曾表示不想與美國打貿易戰,先動手將有違中國的公開立場。美國總統特朗普已揚言,如中國對美首批關稅實施報復,美國將再對價值4,0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加徵關稅。

律師樓Covington & Burling LLP駐北京律師Timothy P. Stratford表示,倘中國先加徵關稅,將不利中美雙方讓貿易戰降溫。

美國而言,首輪貿易戰中最受影響的,可能為運動型多用途車(SUV)生產商、大豆和其他一些經濟作物的種植戶;中國方面,汽車零部件和醫療設備出口可能首當其衝。

中美貿易戰全球市場不安

中美全球最大經濟體即將爆發的貿易戰已令全球市場、企業和投資者不安。上月初以來,受到嚴格管控的人民幣匯率大幅下挫,令人擔心中國可能欲借匯率貶值來反擊特朗普政府。中國央行行長易綱本周初承諾將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經過幾輪談判後,中美曾於5月份暫時休戰,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加強貿易攻勢,以減少去年達3,750億美元的美中貿易逆差,並懲罰中國對美國企業施壓的策略。美國聲稱,中國迫使美企向中企轉讓技術。中美官員均透露,到目前為止,兩國政府尚無進行高級別貿易談判的計劃。

特朗普政府計劃分兩階段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首輪關稅將針對340億美元航空航天、資訊技術、汽車零件及醫療器械等行業的商品,7月6日生效。第二輪關稅將針對160億美元機械和塑料等商品,先在7月24日通過公開聽證會聽取行業意見,並於期後開徵。

中國將報復目標對準農產品、汽車和原油等高價值美國出口商品,徵收與美國對等的關稅。中國周五將對價值34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徵收關稅,範圍從大豆、牛肉、豬肉、雞肉和海鮮到SUV和電動汽車,中國又計劃對另一批價值16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徵收第二輪關稅,實施時間未公布,受影響產品包括化學品、煤炭、原油和醫療設備。

學者指如關稅戰涉2000億美元中國產品   中國GDP將下跌

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選擇對農產品開刀是為打擊支持特朗普的農業州,美國官員認為針對美國農民展開報復,顯示出中國政府的惡意企圖。

有瑞銀集團經濟學家稱,第一輪關稅對中國11萬億美元經濟造成的影響預計有限,但倘衝突升級至涵蓋2,000億美元的中國出口商品,而全球貿易同時放緩,估計中國GDP增長將下降0.5個百分點。

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表示,貿易戰進一步升級的風險越來越高。


美國國際鋼鐵協會(AIIS)聯同兩間會員企業,向美國國際貿易法庭提出訴訟,指總統特朗普對進口鋼産品加徵25%關稅所依據的「232條款」違反憲法,要求法院下令停止執行。

美國國際鋼鐵協會官方網站,當地時間6月27日發布公告,提出《1962年貿易擴張法案》第232條規定國會將立法權交給總統是違反憲法的訴訟,認為條例缺乏任何「清晰的原則」限制總統。「232條款」規定,如總統認爲有必要的話,可無限制地施加關稅或其他貿易壁壘,以確保「進口産品不會威脅到美國國家安全」。

美國國際鋼鐵協會起訴「232條款」。

「除允許總統『開放式』應對進口産品可能造成的威脅,『232條款』還允許總統將任何影響美國經濟的因素,都視爲『國家安全』的威脅,」該協會會長克里斯(Richard Chriss)說。

該協會稱,他們是美國鋼鐵供應鏈的代言人,也是華盛頓唯一捍衛鋼鐵自由貿易的發聲者。協會成員通過不同方式,依靠進口鋼材來發展生意。大多數成員(包括鐵路和其他運輸公司,港務局,本地工會,貿易商和物流公司)不直接支付加徵的關稅,但關稅增長使進口鋼鐵大幅減量,從而影響企業利潤、削減工人工時和工作崗位,令其企業和僱員受到傷害。

鋼鐵關稅還有許多額外的負面影響。 美國港口及其工人的業務吞吐量急劇下降。 此外,以鋼鐵爲原材料的製造商正遭遇鋼鐵價格升50%或以上的情況,並且無論是購買國內還是進口鋼材,都難以滿足需求。

原告首席律師莫里森(Alan Morrison)表示,「利用這個條款,總統簡單粗暴地把他對國際貿易的個人看法強加給美國人民,並且法律對此無計可施。」

新華社6月27日報道,特朗普政府早前曾根據「232條款」、以國家安全爲由對進口鋼鋁産品加徵關稅,並對進口汽車及零配件啓動「232調查」,遭到美國國內及國際社會的廣泛反對。美國270多間全國性和地方性商業組織也發表聯名信,支持國會通過立法,限制總統基於國家安全徵收關稅的權力。

鋼鐵作爲重要的原材料,在工業生産中被廣泛應用。在特朗普的貿易保護政策之下,大批美國國內企業正被烏雲籠罩。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6月25日報道,博魯桑管道美國公司(Borusan Mannesmann Pipe US)的首席執行官約翰遜(Joel Johnson)稱,正努力使公司不要成爲特朗普政府貿易戰的犧牲品。

該公司位於得克薩斯州休斯頓東部,主要業務爲製造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所需的特殊管道。約翰遜表示,除非獲得美國商務部針對鋼鐵關稅的豁免,否則公司將面臨每年約三千萬美元的稅,這對一家計劃擴張的公司來說是一個沈重的打擊。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截圖。

特朗普稱,針對鋼鐵、鋁及其他産品的貿易保護政策可以逆轉全球化,使美國公司和工人的地位更穩固。然而他的政策似乎適得其反。美國商務部自該政策出台以來已收到兩萬間公司的豁免申請。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中美貿易戰升級,美國總統特朗普據報計劃在本周末前公布,對中國投資美國公司和對華技術出口設定新限制,包括禁止中資持股兩成五或以上的企業收購美國科技公司。

多間美國傳媒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有新計劃,禁止一眾中國公司投資美國科技公司,並對中國技術出口 設置新的限制,預計將於本周末前公布。

中資如以各方式奪美技術    美國政府可隨時叫停

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指,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商務部正制定加強出口管制的計劃,以阻止「中國製造2025」戰略列出的項目技術輸出至中國,措施包括阻止中資持股兩成半或以上的企業,收購白宮認為涉及「工業重要技術」的公司,至於兩成半的中資門檻比例可能會進一步降低,甚至只要美國當局認定,中資可以通過派人進入董事會,許可協議等方式獲取相關技術,亦可以介入限制交易。

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的聲明稱,總統特朗普已表明保護美國技術,正評估所有能更好保護美國技術措施,包括潛在的出口管制政策的調整。

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早前表示,美國耗資數萬億美元研發核心尖端技術,必須加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