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特區政府為控制新型冠狀毒肺炎蔓延而實施的「限聚令」等限制社交距離防疫措施,至星期四(21日)屆滿,截至星期二(19日)下午四點,本港暫時沒有新增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是自5月15日以來連續第5天沒有本地感染個案。

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星期二下午(19日)宣布「限聚令」延長至6月4日,而4類場所包括浴室、派對房間、夜總會及夜店、卡拉OK房間,5月22日至28日繼續關閉。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星期二(19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見傳媒稱,是否延長相關限制,只考慮公眾安全及公共衛生,不會有政治考慮。

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稱「限聚令」一向延長14天,整體考慮主要是公共衛生,無其他考慮。

2. 香港中學文憑試(DSE)歷史科一條涉及中日的試題引起爭議,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星期二(19日)表示,事件令人遺憾及失望,她認為教育十分重要,是一個樹德立人的事業,要有人把關及保護學生的質素,保證學生接受正確的全人教育。林鄭月娥又形容,事件是「專業失誤」事件,而非「政治干預教育」。

對於林鄭月娥曾引述曼德拉表示「教育崩潰足以摧毀一個國家」,特首辦傍晚指,就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引述已故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言論,從網上搜尋留意到,引述有不同版本和出處,特首辦樂意接受指正,並對若因此引起誤會,表示歉意。

3. 自由黨創黨主席、前港區人大代表、前行政立法兩局議員李鵬飛上星期五(15日)離世,享年80歲。

李鵬飛的太太及家人發訃告,指懷著悲痛的心情,公告李鵬飛於上星期五(15日)晚在家人陪同下安詳辭世,喪禮會秉承李鵬飛遺願,以私人形式進行。

特首林鄭月娥對李鵬飛辭世表示深切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林鄭月娥稱李鵬飛服務社會多年,在政壇甚具影響力;指他曾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和港事顧問,為香港回歸作出貢獻;他亦關心國家,曾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參議國事。林鄭月娥又稱,她在2017年就任特首後首個電視訪問,便是由李鵬飛擔任主持。

 

4.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繼續廣泛影響香港經濟活動,本地勞工市場進一步急劇惡化,香港失業率升至5.2%,比1至3月增加1個百分點,創逾10年新高,就業不足率亦急升1個百分點至3.1%,為超過15年來的高位。

其中零售、住宿及膳食服務業失業率急升至9%,同樣為超過15年來的高位,就業不足率則急升至5.9%,為有紀錄以來的最高位、餐飲服務活動業的失業率急升至12.0%。建造業失業率上升至10.0%。

另外,薪酬趨勢調查委員會向公務員團體簡介今年加薪淨指標,有傳媒引述消息指,低級公務員加薪淨指標1.15%、中級1.98%、高級為1.68%。

 

5. 各國組織加緊研製疫苗以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屬最早一批將疫苗投入人體臨床測試的美國生物科技公司莫德納,初步試驗結果顯示安全和有效,成功令45名接種者產生抗體,當中過半數人抗體數量遠高於新冠肺炎康復者,有望成為全球首間成功開發疫苗的公司,研究順利的話,疫苗可望年底或明年初面世。

 

6. 墨西哥抗疫之下酒廠停產,增至最少138人疑因飲用黑市含甲醇的假酒中毒喪命。


英國《泰晤士報》16日引述美國國防部消息人士報道,五角大樓的一系列兵力推演顯示,若美國2030年與中國大陸在太平洋爆發衝突,將被解放軍擊敗,而且難以阻止解放軍武力收回台。五角大廈將在夏天、向國會提交的《2020年中國軍力報告》中,披露相關內容。

 

美國國防部消息人士表示,美軍幾次兵力推演後,得出的結論是美軍將被擊敗,其中一次模擬中美2030年在太平洋爆發衝突。面對中國海軍多艘現代化的攻擊潛艇、航空母艦及驅逐艦,美軍將被壓倒。

此外,根據兵力推演顯示,中國累積的中程彈道飛彈數量,令美國印太司令部轄區內每個基地和航母群,難以抵擋壓倒性的攻擊。關島是美軍B-2「幽靈」和B-52「同溫層堡壘」等戰略轟炸機的基地,同樣完全處於危險中,情況特別令人憂慮。

台灣為中國大陸及美國戰爭升級的因素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亞洲事務資深顧問葛來儀證實兵力推演結果,她也指出,台灣是中美之間最不穩定的問題,可能升級為戰爭,甚至是引發核戰。

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已多次針對中國的軍力威脅發出警告,五角大樓正準備改變戰略。美國防部目前重點是研發更多高超音速武器,來對抗中國威脅,並在亞太地區部署更多遠程及地面發射的巡弋飛彈,以及為海軍陸戰隊配備反艦飛彈。


全國政協及人大會議將分別於周四(21日)和周五(22日)開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於周四(21日)經深圳前往北京,周五(22日)列席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式,同日下午經深圳返港。林鄭月娥離港期間,由政務司司長張建宗署理行政長官職務。另外,多名港區全國政協及人大代表星期二(19日)出發,經深圳前往北京準備出席兩會會議。

內地微信公眾號「傳媒茶話會」早前透露,在北京開幕的全國兩會除縮短近半會期外,還大減記者數目,每省可能只得十個名額,面對面採訪亦會取消,改為網上或電話訪談。至於北京以外記者進京,須提前做病毒檢測及十四天隔離。


香港特區政府為控制新型冠狀毒肺炎蔓延而實施的「限聚令」等限制社交距離措施,至星期四(21日)屆滿,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星期二(19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見傳媒稱,上周六(16日)曾與專家顧問團召開會議,引述4位專家認為抗疫措施應維持現狀,不作進一步放寬,亦毋須馬上收緊,亦毋須改變已落實5月27日復課的安排;專家亦強烈建議擴大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至每日7000個。林鄭月娥並否認延長「限聚令」與禁止集會有關,她指是否延長相關限制,只考慮公眾安全及公共衛生,不會有政治考慮。

片段:香港政府新聞處


1.香港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早前引用《議事規則》92條,指定保險界立法會議員陳健波主持內會選舉主席,會議星期一(18日)早上如期舉行,但場面一度混亂,部分議員認為陳健波無權主持內會,在會上抗議並試圖衝向主席台,多名議員被逐,結果內委會由李慧琼以40票成功連任主席。

2. 香港教育局要求取消文憑試歷史科其中一條關於「日本侵華」的試題後,星期一(18日)派人前往考試及評該局處理事件。考評局秘書長蘇國生表示,考評局未就取消試題有結論,指要由委員會開會討論。

3. 世界衛生大會星期一、二(18及19日)共兩天,將以視像方式舉行,預料會聚焦討論對抗新型肺炎疫情。對於十多個國家早前致函世衛總幹事譚德塞,要求將中國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世衛大會的問題納入議程。譚德塞據報已把「台灣出席世衛大會的提案」,交由大會的總務委員會審議。

4. 全球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累計超過471萬宗, 31萬5000多人死亡。

俄羅斯過去一天新增8926宗確診, 累計確診29萬零678宗, 並有91名患者不治, 累計死亡2722宗. 俄羅斯目前確診數字居全球第二, 僅次於美國。

新加坡新增305宗確診, 累計確診2萬8343宗. 當局說, 新增確診數字較少,與一個實驗室要進行校準、需時提高測試能力有關。

南韓新增15宗確診個案, 單日新增確診連續三天少於20宗, 其中5宗新增個案屬於社區感染。

印度再多157人死亡, 新增5200多宗確診個案, 創單日新高, 當局將封鎖措施再延長兩星期, 直至今個月底, 但容許低風險地區放寬限制, 重啟經濟活動。

內地新增7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 其中4宗是境外輸入, 有3宗是本土個案, 分別來自吉林和上海, 過去一日無新增死亡個案, 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8人。國家衛健委公布, 內地累計確診個案有8萬2900多宗, 死亡個案維持4634宗, 有7萬8200多人康復出院。

中國台灣連續11天零確診, 也是連續36天無本土個案, 累計確診個案維持440宗。


歷史教育所為何事?

香港教育局副秘書長 康陳翠華

 

歷史教育是全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香港的課程中,中學教育階段分別設有初中及高中的中國歷史科和歷史科課程,讓學生從探索過去人類文明的進程,認識國家和世界的歷史,從而培養對國家認同、世界視野,並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在研習歷史的過程中,學生固然要學習運用歷史資料、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但從歷史汲取教訓,以史為鑑是歷史教育有別於其他科目的重點,自有其是非對錯的價值判斷維度。近日,個別教師的不正確中國歷史教學,部分教材的撰寫方法,以及公開考試中的偏頗設題,均引起社會上極大的爭議。就這些問題,教育局詳細說明如下。

認清基本史實 訓練學生思維

歷史教育十分重視學生能夠認清重要史事的基本內容。以鴉片戰爭課題及20世紀上半葉中日關係為例,於前者學生須認識鴉片戰爭的背景、鴉片的禍害、清廷禁煙的過程、鴉片戰爭爆發的導火線、戰爭經過、簽訂《南京條約》,以及鴉片戰爭的影響等。有關的教學材料及教科書,必須清楚和準確交代史實。另一方面,歷史教育的重要學習宗旨之一是讓學生在學習自己國家的歷史時,從民族、文化的角度,建立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及歸屬感。因此,學生雖然可以認識其他立場對於鴉片戰爭的看法,例如指稱鴉片戰爭為中西文化衝突及英國拓展貿易結果的外國觀點,但在中小學基礎教育階段,教師須清楚讓學生知道鴉片戰爭後簽的是不平等的條約,以及在一九七二年,香港在聯合國會議上被剔出殖民地之列等等重要事實,絕不能教學生以旁觀者自居,或教授不符歷史發展事實的觀點。

歷史教育重視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其中一種常用的教學方式,是教師提供全面的史實和不同角度的評論資料,並作出適當引導,讓學生通過思辯,建立分析、判斷能力,作為正確價值觀的基礎。但歷史對某些事件已有強而有力的定論,選取的資料應正確反映該事件的事實,尤其對於還在基礎學習階段的中小學生,這更為重要。故在中小學從事歷史教育的人士亦應按學科課程要求選取有學者論說支持為主流意見的資料,以助學生從小建立人文、道德及歷史方面正確的價值觀。

優質考核題目 全面客觀持平

有時這種方式亦可應用在評核題目甚至是公開考試中,但有幾方面的原則必須遵守。首先,該課題是基於歷史研究屬於有足夠空間可供中學生考生討論的史事人物。一些牽涉大是大非的題目,例如侵略、屠殺、種族清洗等,完全不應引導基礎教育階段學生討論其正面價值,也不可能有國家會放在課本,甚至試題中讓學生討論其利弊,這是基於人類良知的共識,也是學生對承受慘痛經歷民眾同理心的教育。考題可以要求考生評論某場戰事一方失敗及另一方取得勝利的因素,但這不涉及道德價值判斷。然而本年的歷史科文憑試,有題目考問學生是否同意在一九○○至四五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利多於弊」。眾所周知,日本於一九○○至四五年間多次發動對華侵略,造成數以千萬計的同胞喪生。有人嘗試合理化此命題,硬說此是開放題題型,考評技術層面可以容讓學生得出「弊」多於「利」,甚或百害而無一利的結論,這是完全失焦的詭辯。實際課程和正常教學也不會與中學生探討日本侵略為國家帶來的「利」,而所謂「利」如何衡量?對誰人有「利」?與戰爭中人命傷亡怎可比較?接受外國的援助和被外國侵略是否可以說成是可互相量度、互相比較、互相抵銷的「利」和「弊」?

第二,試題要求學生展現的能力,須合乎其學習的水平,也不是所有複雜的問題都可以簡單化而不流於偏頗。有學者早已指出上世紀上半葉的歷史,交織錯綜複雜的人物、社會階層、國家等的相互關係和種種縱橫交錯的事件,又涉及文化、經濟、政治等力量互動的複雜考量,即使是大學學者亦要慢慢梳理的問題,高中的課程的深入程度,還未達到仔細分析上半個二十世紀中日的這些複雜關係。故要求中學生在約二十分鐘內「就自己所知」來處理這超越他們能力的題目完全不合理,也沒有意義。

此外,任何歷史題目如問及不同角度或看法,所提供的資料不應偏側於一方觀點,應讓考生能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和了解題目的中心。如探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成因,歷史資料題應從不同角度,如當時的國際關係、個別國家的利益、民族主義的興起等,協助考生作出公正持平的結論。文憑試中要求考生討論「一九○○至四五-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題目,所提供的資料都只偏向日本在20世紀初對中國的援助,資料的重要性與日本侵華暴行相比完全不成比例。再者,題目所提供資料必須要與題目考問範圍配合。若題目考問的時段是一九○○至一九四五年,但只提供一九○五年及一九一二年的資料,導引考生透過不完全的資料評論一個在較大時空發生的事件。因此,命題是偏頗的,極不理想。

因為設題已有問題,其信度和效度難以量度,故將題目取消是合理及負責的做法,亦符合學生的利益。

但更重要的是,日本當年發動對華侵略,抗日戰爭造成數以千萬計的同胞喪生,公開試的試題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日本帶來的「利」與侵略帶來的傷害相衡量,不但與課程宗旨不符,更會嚴重傷害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包括仍然在世的抗日老兵和義士)的感情和尊嚴,亦不符中小學歷史教育之義。難怪為不少社會人士詬病,我們對此深感遺憾。想到考評確有「指揮棒」的作用,日後會否鼓勵教師要教授學生量度日本在這個年代對華的各種「利」跟侵華的「弊」孰多孰少、孰輕孰重,實在難以想像。

多管齊下 培育新一代

歷史教育是任重道遠的學校教育工作。加強學生正確認識歷史,培養他們的國民身分認同,是教育同工持續努力的目標。我們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包括規定中國歷史是初中的獨立必修科,學校必須提供足夠的課時;向學校發放推動中國歷史及中華文化一筆過津貼,組織多元化的活動培養中、小學生欣賞及承傳中華民族的卓越精神及文明;配合新修訂的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課程(中一至中三),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培訓(包括與歷史有關的內地考察團),並協同專家學者製作多元化的學與教資源,嚴格評審兩科歷史的課本。因發生個別教師不正確教授鴉片戰爭和文憑試題目事件,我們特意上載由專業前線教師編訂的教學資源,供公眾閱覽,希望公眾不要因為個別人士的錯誤而誤以為所有歷史教師均不專業。我們期望能與教師及社會人士一同攜手,為學生締造良好正面的學習環境,培養他們良好的品格,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傳承不少令人欽佩的歷史人物對國家、對民族和對社會的責任感。

當執行課程及評估的過程中出現問題時,尤其是涉及教育及考評等機構,教育局有職責維護教育專業,並基於保障學生及公眾利益而採取相應行動,予以糾正。教育界包括不少教育團體及資深校長、老師以及媒體都認同題目存在重大問題。有關試題距離可接受的考核題目水平甚遠,未能有效全面客觀評估考生的成績,教育局要求取消有關題目,目的為保障考生的利益。在教育的議題上教育局不是無關的第三者,也不是純粹資源提供者而不須負責教育的質素。因此教育局對試題表達看法和提出處理的意見,絕非以政治來干預考試。

我們在此強烈呼籲所有在不同教育崗位/職位的教育人士反思教育的使命,不要讓教育專業蒙羞!


經濟支援 接踵而來 善用資源 同舟共濟

香港政務司長 張建宗

 

疫情對本港經濟和民生造成前所未有的衝擊,對基層和弱勢社群的影響尤甚。作為扶貧委員會主席,我十分關注他們在經濟逆境中的生活壓力。

《2020年撥款條例草案》三天前在立法會順利通過,相信廣大市民期待的,就是盡快得到預算案下發放的一萬元現金。我們會在6月底開始接受登記,7月內開始發放款項,大部分合資格的市民可於8月底前獲發款項。

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高齡津貼、傷殘津貼,以及以個人為申請單位的鼓勵就業交通津貼人士會獲發額外一個月金額,俗稱「出雙糧」,最快可於下(6)月中開始發放,受惠人數逾140萬人。1 此外,政府會為合資格房委會公屋租戶和合資格房協租戶代繳一個月租金。

除了財政預算案外,政府在過去一年接二連三推出紓困措施2 環環相扣,一脈相承,多項措施在未來數月接踵落實,涵蓋面之廣和深是史無前例,惠及超過數百萬名市民,當中不少為基層人士。

政府推出兩輪合共1,505億元撥款的「防疫抗疫基金」(基金)措施,全力支援在疫情中受創的界別及市民。各項措施已經推出,至今已動用超過185億元撥款,不少市民陸續收到資助。

基金同時為前線清潔及保安人員、司機(例如小巴司機、的士司機、校巴司機、學校私家小巴司機和保姆),以及建造業工人等提供現金資助,各個資助項目預計共惠及約90萬人次。

學習津貼對基層家庭非常重要。政府原先向在2019/20學年的幼稚園、小學和中學日校學生每人提供2,500元津貼。為進一步減輕家長在停課期間在教育開支的負擔,基金將款項增加1,000元至每人3,500元,惠及超過90萬名學生。津貼已陸續發放給家長,預計可於本月底前完成處理所有已收到的申請。

另外,政府將於下月底前開始分批向每個合資格在職家庭津貼(職津)住戶和設入息審查的學前和中小學學生資助住戶直接發放一筆過特別津貼,預計惠及約58 000個職津住戶及145 000個學生資助住戶。以一個符合領取特別津貼的職津四人家庭為例,若當中有兩名學兒童,將最多可獲6,400元特別津貼。

為減輕市民的交通費負擔,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的每月公共交通開支水平會在7月至12月期間由400元暫時放寬至200元,預計約380萬名市民受惠。港鐵公司亦會提供六個月20%車費折扣,開支由政府以50:50配對方式承擔。

扶貧是政府的施政重點。除了上述一系列措施之外,扶貧委員會和關愛基金一直援助經濟上有困難而需要照顧的人士,並會在未來數月推出一系列紓困項目,當中包括:

「低收入家庭的新來港定居成員一次過津貼」

「低收入家庭的新來港定居成員一次過津貼」項目會向年滿18歲及來港定居未滿7年而有經濟需要的人士派發一萬元。項目的總撥款額為21億3,104萬元,預計可惠及約20萬人,最快可於9月接受申請。

「非公屋、非綜援的低收入住戶一次過生活津貼」

「非公屋、非綜援的低收入住戶一次過生活津貼」項目會向「N無人士」(即非公屋住戶和沒有領取綜援的低收入家庭)先後發放兩次生活津貼,預計可惠及約24萬2 650個住戶(約625 600人)3。第一輪將於7月2日開始分階段接受申請;而第二輪申請則由2021年1月開始。2020/21年項目的總撥款額為25億6,591萬元。

「為低收入劏房住戶改善家居援助計劃」

為期兩年的「為低收入劏房住戶改善家居援助計劃」,透過提供一筆過非現金資助的津貼4,為他們進行簡單家居改善/維修、購買傢俬及家用物品和滅蟲滅蝨服務,從而改善居住環境。計劃預計於下月底推行,約24 000個劏房住戶受惠。津貼額由1人住戶的8,500元到4人或以上住戶13,000元不等。

進一步延續推行「為租住私人樓宇的綜合社會保障援助住戶提供津貼」

為紓緩綜援住戶在租金上升時面對的財政壓力,關愛基金以現行運作模式續推津貼援助項目,為期6個月至2020年10月,預計約有16 000戶受惠。

政府會繼續善用資源,全力以赴落實各項惠民措施,提供更全面、針對性和更到位的支援,紓解基層市民面對經濟困難。

前天,監警會向行政長官提交「關於2019年6月起《逃犯條例》修訂草案引發的大型公眾活動及相關的警方行動」的專題審視報告。特區政府整體接納監警會提出的建議,並會由保安局局長成立專責小組認真研究和跟進。

報告公開之後,坊間又有人指控該報告「撐警」、「扶警」、為警方「漂白」。這些言論再次顯示某些立心不良的人,非要打撃警隊不可。事實上,過去十個月來,監警會作為法定獨立機構,各成員經過嚴謹、深入、客觀、詳細的審視,釐清了連串事件的事實真相,是其是,非其非,提出52項客觀而具建設性的建議。市民不應輕信網上流傳的片面及誤導性的訊息甚至虛假指控。我呼籲大家回歸理性,對報告作出公道及中肯的評價。

歸根究底,香港要向暴力說不!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莎劇千古名言:「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現在變成這樣:戴口罩還是不戴口罩,這是一個問題。

2月初,港府發生過戴口罩風波。

從大年初一到初十,特首出席過4次記者會。港媒報道說,第一次記者會特首沒戴口罩,第二、三次戴了,第四次即正月初十那次,又不戴了。記者問她何故,她答:口罩不夠用,要省給前線醫護用。她又說,世衞亦都出了指引,不一定需要戴口罩。所以,港府已發出內部指引,除醫護人員等外,其他政府部門人員如非生病、前線工作及前往人流密集地區,否則不准戴口罩,「戴了都要摘下來」。

這就惹來香港公務員工會批評港府是無良僱主。

2月5日,不戴口罩出席記者會的特首為自己頭天的言論道歉,她說,「在此我需要為我昨日就戴口罩的言論,因為表達不清楚而引起誤會道歉。實情是我當時想指出,政府需要優先照顧醫護及前線提供公共服務人員的口罩需要,因此會因應風險評估原則,決定官員是否在公開場合戴口罩。我當時講的對象是主要官員,我鼓勵他們以身作則,減少在不必要情況下戴口罩,以減低用量。」

5月初,港府宣佈訂製了一批口罩,向全港市民免費派發。多好的事啊,又被批評派發太遲。

凡此等等,無不說明,包括香港人在內的東亞人對傳染病的避險意識相當強,相當自覺和主動。

可是到了西洋,完全是另一派光景:官府苦勸市民戴口罩,市民偏就不愛戴。
新浪微博博主「豬式會社臨時擔當」發了一則微博介紹說,美國一個妹子扛了個牌子上街,牌子上寫著「我的身體我做主,支持特朗普」,反正堅決不戴口罩,也不在家呆著。

 

這個妹子所支持的特朗普大爺,就是那堅決不戴口罩「聯盟」的「盟主」。4月初,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建議美國人都戴口罩,以防範新冠肺炎疫情擴散。特朗普應聲就說,CDC的新指引屬於自願性質,反正他本人不會戴口罩。

特朗普的競選對手、民主黨籍的前副總統拜登見縫插針、打蛇隨棍上,批評特朗普不負責任,他說,「每個人都有義務負責任」。拜登說自己如果不戴口罩就不會外出和其他人交談。

2019新冠肺炎給2020年的世界政壇帶來了一個有趣的副產品:「口罩政治」。

號稱「新浪微博知名財經博主」的作者「二號頭目」說,美國FOX新聞採訪了一個示威遊行的群眾,這個人舉著牌子要求復工。記者問他,你現在也不戴口罩,就不怕得病?那哥們說了一句話擲地有聲:「人民到底有沒有去死的自由?」

哈哈哈!程老漢覺得吧,若撇開上帝聖經的諄諄教導不管,自己想死請便,Do as you like!

可是但是BUT,請不要通過患新冠肺炎去死。

因為,一來新冠肺炎病人現在是見一個救治一個,所以得了新冠肺炎會給前線醫護添麻煩,不像其它死法,比如吞槍那麼簡單死了就死了,不需要搶救治療,不會給別人添麻煩;二來,新冠肺炎會傳染給不想死的人,而且會在新冠肺炎患者自己還不知道、還沒有癥狀的時候就會傳染給別人,害很多無辜的人。

總之就是,怎麼死都行,但不應該以患新冠肺炎的辦法去死。


1.去年6月12日,大批巿民非法包圍立法會大樓,阻止恢復二讀《逃犯條例》修訂草案, 演變成激烈衝突。一名22歲男子承認暴動罪, 成為反修例事件中, 首名承認暴動罪的示威者,被告在區域法院被判入獄4年。

2.香港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星期五表示(15日),決定動用《議事規則》第92條,委派財務委員會主席陳健波,主持內務委員會的主席選舉。

民建聯同日回應時,認為有關決定是深思熟慮及謹慎,並希望立法會主席的決定,能令內會主席選舉立即進入投票階段,呼籲反對派的議員冷靜,並尊重及遵守立法會主席的決定,不要在選舉期間妨礙內會選主席,解決糾纏多月的問題。

3.香港中學文憑試今屆歷史科一條必答試題引發爭議,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星路期五(15日)召開記者會表示, 會要求考評局取消這條試題。

該試題問考生是否同意「1900至45 年間, 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香港教育局及教聯會相繼批評,嚴重傷害在日本侵華中受苦國民的感情和尊嚴。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指, 題目所選取的兩份資料訊息相近, 都是偏向一方, 以致試題具引導性, 考生極可能達致偏頗結論, 難以反映學生應有知識表現,可能影響對學生評核,亦不能配合課程目標。他又指題目嚴重傷害在日本侵華戰爭中, 受苦國民的感情與尊嚴。

他指,日本當時多次發動侵華,題目本身沒有討論空間,答案只有弊,而不會有利,不適合作為試題,以甄別學生能力。楊潤雄說,教育局星期一(18日)會派員,向考評局了解出題及審批機制,及今次有否跟從機制進行,局方亦會檢討現行機制, 以充分體現教育局的監管角色, 確保試題質素。

 

4.香港監警會就修訂逃犯條例引發的示威活動及相關的警方行動,發表專題審視報告。當中就7.21元朗事件,報告認為警方當日未有及時採取行動,激化外界對警黑勾結的指控。

報告指,警方未有及時收集整理及通報情報,沒充份考慮採取防範措施,指999控制台接獲500個電話報告有關白衣人在鳳攸北街聚集,警方缺乏密切監控,未能掌握白衣人的去向,錯失處理事件的良機,又指當晚發生幾次襲擊,都未見警方到場,難免招致市民的不信任及譴責。

報告同時認為,警方錯失黃金機會,導致警方成為外界發泄不滿的對象,令警黑合作的揣測,成為其後示威活動強大及持久的推動力。

 

 

 

5. 香港監警會就修訂逃犯條例引發的示威活動及相關的警方行動,發表專題審視報告。香港監警會主席梁定邦表示,報告認為警方在處理示威活動時, 做法不完美, 警方執勤時可改善。報告並提出52項建議, 會有機制跟進警方的回應。

 

 

報告指, 雖然示威活動被形容為「無大台」, 但每次暴力示威都顯示組織性,而互聯網明顯對示威活動有推動力。

報告又認為, 展示警員編號、職級或名牌是維持問責制度及透明度的關鍵, 警隊長遠應該視警員展示身份識別為處理大型公眾活動的最基本做法。

 

6. 對於香港監警會有關反修例運動警方行動的報告,多名立法會議員對報告內容表示歡迎。

議員何君堯認為, 監警會報告已詳細記載721元朗站襲擊事件的經過,多次提出一名立法會議員的出現,清楚說明這議員在事件中有重要角色。他認為, 報告中肯, 無任何偏見, 而他事發當晚有跟白衣人握手, 無任何含意, 自己一直都是清白, 因此不存在報告是否還他清白的問題。

經民聯梁美芬就說, 歡迎監警會報告的內容及建議, 即使報告無用尖銳字眼, 評論去年6月12日警方在中信大廈附近用催淚彈是否恰當, 但相信會方已用客觀資訊, 專業地提出改善建議, 並勇於回應比較誇張的謠言。

她說, 如果社會想以一份報告去紓解民怨是太理想化,希望政府參考英國做法,跟進社會騷亂的成因, 在疫情緩和時, 盡快展開獨立檢討委員會的工作, 處理社會撕裂的問題, 並要探討是否有外國資金支援社會衝突。

 

7. 截至星期五(15日)下午四點半,本港新增一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累計確診增加至1052宗。

新增患者是名43歲私人飛機師,他3月中曾到法國及倫敦,期間曾發燒,自行痊癒。他在3月底回港,4月中檢測呈陰性,但在5月9日接受抗體檢測呈陽性,至5月13日在進行水上活動時受傷,到北大嶼山醫院求診時對新肘冠病毒檢測呈陽性。

衛生防護中心表示,男患者在港的女友,在3月24日曾發燒及確診。

另外, 對於荃灣梨木樹邨兩夫婦及孫女確診個案, 衛生防護中心已向居民派出約1900個唾液樣本收集瓶, 暫收回180個, 當中27個樣本呈陰性。

 


香港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星期五表示(15日),決定委派財務委員會主席陳健波,主持內務委員會的主席選舉。民建聯同日回應時,認為有關決定是深思熟慮及謹慎,並希望立法會主席的決定,能令內會主席選舉立即進入投票階段,呼籲反對派的議員冷靜,並尊重及遵守立法會主席的決定,不要在選舉期間妨礙內會選主席,解決糾纏多月的問題。

片段:民建聯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