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2003年7月28日,中央政府應香港特區政府請求而推出「內地居民港澳個人遊」,俗稱「自由行」。

2003年的香港非常悽惶,負資產的陰霾還沒散去,非典型肺炎又殺到。那年上半年的香港,某些方面有點像2019年下半年的香港:酒店空空蕩蕩,酒樓空空蕩蕩,商鋪空空蕩蕩,旅遊景點空空蕩蕩……

 

 

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自由行不由分說就啟動了。啟動的目的,是想推動一天天富起來的內地人到香港旅遊,帶動香港的旅遊消費,創造就業機會。

2003年全年,內地訪港旅客人數是847萬。自由行推出之後,祖國內地就成為香港旅遊業最大的客源市場,2018年內地遊客佔整體訪港旅客的78%。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公佈的最新數字,2019年7月,香港「兵荒馬亂」,內地訪港遊客人數仍有416萬。

2002年,香港旅遊業的收入358億港元,2018年香港與入境旅遊相關的總消費3282億港元。

據香港政府旅遊事務署的最新數字,2016年,旅遊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約5%,就業人數約25.89萬人,佔全港總就業人數約7%。而在2002年,旅遊業就業人數是14.22萬。

又增加就業,又增加收入,豈不是大好事?為什麼香港社會卻嘖有煩言?因為,內地遊客打破了香港大多數人也就是香港中產階級的平靜、精緻的日常生活。

請注意,自由行所帶來的旅遊業職位主要是低學歷低技術的職位,從業者屬於香港草根而非中產階級。這些人,歡迎遊客,不管你來自哪裡,來自內地也一樣歡迎。所以,內地人到香港旅遊,住酒店、上酒樓、逛商店,都不會覺得不舒服。程老漢在香港上酒樓吃飯,一向都是講普通話,服務員歷來都很友好。

中產階級的職業是:醫生、會計師、建築師、飛行員、教師、中高級公務員、中高級傳媒人、大企業白領……跟旅遊業都沒關係。旅遊業裡也有中產階級,程老漢認為他們可能比較歡迎遊客,屬於中產階級裡面的另一部分人。

當大量內地人湧進香港的酒樓吃吃吃、湧進香港的商店買買買,店員當然歡喜,可是同樣也是顧客的香港中產階級就覺得酒樓太擠了,商店太擠了……香港彈丸之地,大量遊客湧入,會立竿見影地在港鐵車廂裡、商場裡、酒樓裡造成擁擠。原來平靜安寧和富裕的生活,遭到破壞。沒了平靜安寧,剩下富裕有什麼意思?掙錢不就是為了過上平靜安寧的生活嗎?

香港是一個中產階級佔多數的社會。香港學者雷鼎鳴認為,香港超過一半的人口是中產階級。他是這麼算的:香港30%的人口住在公屋,4%人口住在宿舍,14%租住房子,52%住在自置物業。香港樓價「貴絕全球」,有樓者必屬中產。

 

 

2019年的夏天,「光復」運動之下,旅遊業哀鴻遍野,為什麼多數香港人卻無動於衷?因為事不關己嘛!整個「光復」運動,就是一場中產階級運動,是有房有車的香港中產階級的運動。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引用《緊急情況規例條例》,訂立《禁止蒙面規例》,5日凌晨起生效。北京港澳辦表示,支持港府制訂《禁止蒙面規例》,認為有助打擊和遏制暴力犯罪,恢復社會秩序。


中西區民政事務處宣布,由於該區附近或會出現特殊情況,為確保出席者安全,宣布取消原定星期五(4日)晚七點在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管弦童聲歌詠港島情」。


香港因修例風波引發的暴力事件持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聯同所有司局長4日(星期五)宣布,會同行政會議決定,引用《緊急情況規例條例》,訂立《禁止蒙面法規例》,規例於5日(星期六)凌晨起實施。

條例規定任何人不得在獲批准集會、非法集結或未經批准集會活動上,使用相當可能阻止識辨身分的蒙面物品,違例者最高可被判處監禁一年,罰款2.5萬港元。獲豁免情況,包括正從事某專業或受僱工作,並基於人身安全、因宗教理由、因醫學或健康理由而使用蒙面物品。

林鄭月娥表示,有關決定不等於香港進入緊急狀況,形容並非容易的決定,但認為是必須,又指會有豁免情況,並有適當平衡。

林鄭又指,當法例稍後無需要引用時,可於相隔一段時間後廢除,並由行政長官宣布撤回。她認為,大部分市民都不放心外出,反映暴力行為已危害到香港的公共安全,指已符合引用條例的法律要求和標準。

教育局全港學校發信 籲家長以身作則

香港教育局差不多在政府召開記者會同一時間,即下午約3時向全港學校發信,提醒《禁止蒙面規例》即將生效,要求學校提醒學生及家長,除宗教或健康原因,校內外均不應佩戴口罩或以任何方式遮蓋臉孔,原則適用於教職員及在校工作的人士。

教育局並向學校提供家長通告樣本,包括呼籲家長樹立良好榜樣、以身作則,並勸喻子女切勿參與可能出現混亂、危險或違法的活動。


 

 

1.多間傳媒引述消息,指政府準備引用《緊急法》,並按法例賦予的權力,頒布《禁蒙面法》,以阻止示威者在公眾集會中蒙面。有立法會議員成立「禁蒙面法推動組」,由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擔任召集人,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和行政會議成員、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擔任顧問。對於有人質疑立《禁蒙面法》無用,葛珮帆以禁毒為例,指執法雖然困難,但相信立法後可產生阻嚇力。

2.修訂逃犯條例引起的風波未有平息跡象,香港旅發局星期四(3日)宣布,取消十月中舉行的「香港單車節」及月底至下月初的「香港美酒佳餚巡禮」。香港旅發局主席彭耀佳形容是艱難的決定,但考慮到香港未來數周或仍存在不確定情況,令活動未必能順利舉行,決定取消。

3.上水發生致命交通意外,一架駛往元朗的小巴,凌晨四時許沿青山公路行駛,駛經古洞段近松柏塱時進入對面線,與一架九巴迎頭相撞,並波及一架的士,小巴司機死亡,另外有14人受傷。

4.台中市一間工廠星期四(3日)凌晨起火,兩名失蹤的消防員證實殉職。


【每日焦點新聞】02-10-2019

1.北京天安門廣場十月一日國慶舉行歷來最大型閱兵及群眾遊行,慶祝國慶70周年。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指中國在前進征程上,要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動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實現完全統一而奮鬥。習近平又表示,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偉大祖國的地位,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

2.十月一日國慶,全港多區都發生激烈警民衝突,港鐵關閉47個車站,警方拘捕269人,香港醫管局指有117人受傷,其中5人情況嚴重。

在荃灣大河道、油麻地窩打老道及黃大仙,都有警員開槍發射實彈,共開六槍,其中於荃灣被警員近距離開槍、擊中胸部的一名中五學生。學生所就讀的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星期三(2日)早上有逾百名學生及校友在門外靜坐聲援。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致函該校校長,呼籲他革除中槍學生的學籍後宣布辭職。

 

3.在北京出席國慶活動的多名香港立法會議員,星期三(2日)譴責暴徒在國慶日的暴力行為,又稱警察開槍是合情合理的做法。

4.美國商務部長羅斯稱,香港示威衝突中有人中槍受傷,是非常重要的人道事件,他又表示事件可能影響新一輪中美經貿磋商。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指,香港的暴力衝突挑戰「一國兩制」底線,外界應將和平示威者及暴徒分開。

新華社評論指「黑衣人」是香港最大的恐怖主義威脅,背後操縱和指使者煽動年輕人上街,更應該被嚴正譴責。而有警員周二為拯救自己和同袍生命,被逼向襲警者開槍,則是完全合法、合理。

5.台灣省宜蘭縣南方澳跨港大橋倒塌事件,死亡人數增加至5人。


國慶70周年,香港特區政府在會展舉行國慶酒會,嘉賓經水路到場,並在室內觀看灣仔金紫荊廣場舉行升旗禮。署理行政長官張建宗致辭時指,近月示威令市民感到震驚和傷心,政府已展示最大誠意與市民對話,期望盡快走出困局。


【每日焦點新聞】30-09-2019

1.反修例運動持續,民間人權陣線就香港警方反對發起十一集會及遊行的申請提出上訴,經公眾集會及遊行上訴委員會聆訊後被駁回,警方對有關決定表示歡迎,並呼籲市民不要參與任何被禁止的公眾活動。

2.有市民發起全球反極權違法遊行,警方先後在金鐘、灣仔及銅鑼灣一帶清場,多區爆發嚴重衝突,期間施放多輪催淚彈,發射過實彈、布袋彈及橡膠子彈,並出動水炮車,一名印尼女記者在灣仔採訪時,疑被橡膠子彈或布袋彈擊中眼睛受傷。另外,示威者在多處設路障、縱火及投擲汽油彈。警方清場期間拘捕約130人。

警方發聲明,譴責暴力示威者非法集結、違法堵路;又向警察投擲汽油彈及四處縱火,期間有警察受包圍襲擊,向天鳴槍示警。

政府發言人也強烈譴責激進示威者目無法紀,嚴重破壞社會秩序,指警方會繼續果斷採取執法行動,保障市民安全和恢復社會秩序。

3.藝人王宗堯及觀塘、屯門遊行申請人劉頴匡等人星期一(30日)早上在被捕。另外,一名網媒記者及主持人亦在早上被上門拘捕,疑與七一立法會示威有關。

4.香港環保署星期一(30日)表示,過去數天錄得較平常為高的空氣污染水平,預測星期一及二(30日及1日),部分一般及路邊空氣監測站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可能達至「嚴重」水平。

在星期一(30日)下午,全港十三個一般監測站和路邊監測站的健康風險水平0達到10+的嚴重水平,其餘三個亦達到甚高水平。根據天文台預測, 未來幾天的天氣, 仍然大致天晴及吹輕微至和緩的西至西南風或微風, 一股達強風程度的偏東氣流會在周末及下周初影響廣東沿岸. 環保署預料在偏東氣流來臨前, 本港的空氣污染仍會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5.北角錦屏街一棟住宅星期一(30日)下午四點發生三級火,至少一人不適,送往東區醫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