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展誠意 致力化分歧

香港政務司司長 張建宗

 

過去三個多月,香港經歷不少折騰,社會不安令人憂心。在竭力止暴制亂的同時,特區政府銳意廣開言路,務求通過對話,化解分歧,尋找出路,走出困局。

行政長官上星期四(9月26日)出席首場社區對話。對話大致上順利舉行,是好的開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持不同政見人士理性有序暢所欲言,展現港人秉持開放包容和互相尊重的價值觀。這場對話絕非政治騷,行政長官及全體司局長稍後將會繼續走入社區與社會各階層、不同背景、不同立場的市民坦誠對話。政府團隊會以誠懇、務實及謙卑的態度聆聽市民心聲,每一個意見我們都會重視,更不會「偏聽」。

特區政府聚焦處理當前局勢的同時,亦忙於制訂新一份的《施政報告》,推動香港穩步向前。在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會是一份不一樣,不因循,不守舊,以改善民生為主軸的施政報告,以新思維及政治勇氣,致力處理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及矛盾。

 

「與青年同行」是政府重要的政策理念。我們非常重視青年人的發展。青年發展委員會(青委會)就近期社會事件正深入探討如何加強及優化其運作模式及功能,以更好發揮其促進青年發展及反映青年人意見的角色。委員會上星期就此檢討工作召開特別會議。委員的初步構思包括三方面優化方向,即構建更具成效的政策討論平台﹔更開放,更直接,更互動地與青年人溝通﹔以及加強與地區青年平台及網絡的互動,更好地吸納基層的意見。

與此同時,我上星期分別約見曾透過青年委員自薦計劃獲委任的青年,以及一些過往曾參加不同青年發展活動的參加者,了解他們對《施政報告》、時局及香港未來的意見。青委會亦於上兩星期召開了以青年住房、教育,以及青年就業/創業為主題的特別會議,由我和相關局長親自出席聽取意見。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後天(十月一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大日子,是一個別具意義的重要歷史時刻。回顧香港在國家過去改革開放歷程中,一直以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同時受惠於內地的高速發展,體現香港與國家「同發展,共繁榮」。香港要繼續繁榮安定,社會團結和諧,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屬不可或缺。

為慶祝新中國的華誕,特區政府和民間安排一連串慶祝活動,回顧國家成就,前瞻民族未來,同時展現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種種實力、優勢和特色。

主要慶祝活動包括升旗儀式、國慶酒會、重新編排的「幻彩詠香江」燈光音樂匯演等,活動會莊嚴有序地進行。我期望活動有助市民(包括青年人)加深認識國家發展,更加珍視共同的文化傳承。


三日兩城三目的 - 瑞典愛沙尼亞之行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劉怡翔

 

 

我在剛過去的星期到了瑞典斯德哥爾摩和愛沙尼亞塔林訪問,雖然只短短三日,行色較匆匆,但除了可以與兩地財長會面,討論政府在金融領域的發展方向和關注議題以外,我亦跟不少對香港市場感興趣的企業和金融科技公司的代表碰面,了解他們的業務重點,並推介香港的金融實力,鼓勵他們到香港拓展業務。

瑞典與愛沙尼亞在歐洲都是推動金融科技的表表者。瑞典以致力發展創科聞名,以電子支付而言,根據瑞典央行的數據,在2018年只有13%的零售交易是以現金支付,所以有預測瑞典會在2023年前發展成為全球首個無現金社會。愛沙尼亞亦不遑多讓,這個地方在1991年脫離蘇聯獨立,1997年已開始推動電子政府服務,並於2002年推出電子身分證(e-ID)。今次三日兩地的行程,我與幾個金融科技協會和超過十間金融科技公司的代表見面,了解這些公司發展的技術,以及在市場應用的情況。

這些公司的業務範圍涵蓋跨境電子支付、眾籌、樓宇按揭、貿易融資等,規模有大有小,初創企業有之,亦不乏已開始拓展海外市場的公司。在考慮選擇在一個新的市場落腳時,有公司的代表指首要看當地政府的成熟程度,是否有法規支援新興創意發展;另外就是市場的成熟程度,即普通市民是否接受或採用創新概念。香港一直鼓勵企業家精神,努力營造有利的環境支援初創企業家,亦為他們提供指導和融資渠道,至於我們的監管法規制度完善,並且擁有樂於嘗試的投資消費群,所以我期望可以吸引更多本地或外來的公司植根香港,發展業務。

推廣香港金融科技以外,我此行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代表特區政府與愛沙尼亞簽署了全面性避免雙重課稅協定,這是香港與貿易夥伴簽訂的第42份全面性協定。簡單而言,協定訂明了香港與愛沙尼亞的徵稅權和對各類收入的稅率寬免。由於避免雙重課稅協定可減除對貨品和服務交流,以及資金、科技和人才流動的障礙,鼓勵經貿投資和發展,因此全球各地都會積極拓展全面性協定的版圖,香港當然亦不例外,特別是愛沙尼亞是「一帶一路」沿線新興經濟體,蘊藏重大商機及發展潛力,因此我們樂見雙方可以達成共識,簽署協定。

在我訪問瑞典期間,亦向副財長Per Bolund表示香港希望與瑞典就全面性避免雙重課稅協定開始磋商,而事實上,我在與瑞典商界領袖見面的午餐會上,就有出席人士詢問香港何時會與瑞典簽署協定,我當然藉機邀請當地企業向政府反映和爭取協商可以早日啟動,以促進兩地的投資經貿關係。

此外,我今次外訪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向國際社會講解過去數月在香港發生的社會事件,包括原由、發展和最新情況,以及我們為應對當前挑戰所採取的措施。其實瑞典國會財務委員會(Swedish Parliament Finance Committee)九月初就有一個代表團訪港,當時我亦有機會向他們講解香港的情况,當中最重要的訊息,便是政府決心和平解決問題,對話是重要的一步。而即使香港面對困難的外在與內在環境,我們仍然繼續高效運作,我們的金融體系仍舊健全穩固如昔,一如以往,香港歡迎世界各地的人士到訪及營商。

我在瑞典和愛沙尼亞兩地聽到最多的回應,是他們認同香港是領先國際金融中心和理想營商地,大家都希望事件能夠和平解決,盡快告一段落。當然我亦盼望如此,所以特區政府決心與各方人士展開對話,首場「社區對話」便已經在星期四舉行。雖然我當時不在現場,但亦從電視直播聽到發言市民的感受和意見,我期望市民大眾明白特區政府非常重視他們的聲音,會繼續進行對話,尋求共識,好讓香港回歸理性,我們的傷口可以撫平,大家同心重新出發。


沙特阿拉伯將放寬對外國遊客的限制,首次向遊客開放旅遊簽證申請,涉及的49個國家包括中國、香港特區、澳門特區及台灣省,為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有意多元化經濟採取的措施之一。

沙特的簽證早前僅限穆斯林朝聖者、商務和外交旅客申請,但該國上周五宣布,新的在線簽證網站將向49國的遊客開放,包括美國與主要歐洲和亞洲國家。

在改變簽證規定的兩周前,該國石油設施遭遇破壞性襲擊,且利雅德方面和美國官員均稱敵對的伊朗是幕後指使,引發該地區將發生更廣泛衝突的擔憂,德黑蘭方面已否認參與襲擊。

 

(華爾街日報)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一是資深媒體人林行止的「摧毀公物促進(經濟)增長論」。他說:「香港財政豐盈,青年人攻陷立法會、擊毀多處公共建築玻璃窗以至打爛港鐵站內設施等,政府都有餘資進行維修,即用於這方面的支出不必撙節其他項目開支。這有助GDP增長,是顯而易見的。」

 

 

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南北雙塔2001年9月11日被恐怖分子駕駛民航客機撞毀,目前正在重建,計劃新建5座摩天大樓、以及一座受害者紀念館。其中一號大樓、四號大樓以及七號大樓已經建成,其它幾座大樓計劃於2020年前完成。

你敢不敢說「9.11恐怖襲擊有助GDP增長」?你敢不敢說「摧毀雙塔促進增長」?
9.11之後,全世界的機場等重要交通樞紐都以前所未有的強度提升了安保,安檢設備大賣,安檢職位大增,總之,安保產業大發展。

你敢不敢說「9.11恐怖襲擊有助GDP增長」?你敢不敢說「摧毀雙塔促進增長」?
這不是「有助」,也不是「促進」,這是付出成本。

另一個高論來自沈旭暉。他不是專業媒體人,但在香港媒體上歷來很活躍。9月9日,沈旭暉拋出了「少女右眼中槍論」。

 

 

他說的是8月11日在尖沙咀的示威中,有一女子右眼被不明物體擊中受傷。9月9日沈旭暉發表文章《烏克蘭與香港的距離:「一切回復平靜」?》,評論網路時代的「假信息戰(disinformation war)」(他說的是散播假信息之戰,不是假的信息戰),從烏克蘭說到俄羅斯再轉到目前的香港,認為假信息戰「在國際上大行其道」,謠言滿天飛。他說:「警察的每日記者招待會,例如對雷射筆的指控,究竟是製造事實,還是另類事實?少女右眼中槍,警方不認為是自己所為,但起碼說是調查中;內地官媒第一時間卻咬定槍傷來自示威者本身。」

 

秦霄賢、孫九香表演相聲《反七口》

 

且慢且慢,哎呀呀,沈旭暉是不是跟程老漢一樣愛聽北京德雲社的相聲啊?秦霄賢和孫九香的《反七口》很熟嘛!套路很熟嘛!

「我爸我媽我哥我嫂我和我媳婦兒,這不是七口嗎?」逗哏的秦霄賢攤開左手,從大拇哥開始,每說到家裡一個人就把手指按下一根,說到「我」時,小拇指並不按下去,無名指卻伸了出來:「我媳婦兒」,造成「5+2」的假像,生生多算出一口人。捧哏的孫九香抓住秦霄賢的左手,指著他無恥地支棱著的小拇指,「你還沒回去呢你媳婦兒就出來了?」

沈旭暉,一路都在批評別人造謠,自己卻偷偷地支棱出一句謠言:「少女右眼中槍」。

首先是,女事主姓甚名誰人們都還不知道呢,沈旭暉怎麼就知道那個受傷女子是個「少女」呢?少女有兩個意思,一是未滿18歲,二是未婚女子。沈旭暉是查過她身份證,知道她未滿18歲?還是查出她未婚?

 

NOW 新聞台直播的高清原片,清晰見到受傷女子倒地起來的那刻,布袋彈已經在眼罩上,由於布袋彈屬於授權軍事武器裝備之一,有輿論質疑:難道布袋彈是從天而降?

 

其次,沈旭暉一邊說此事警方「調查中」,一邊卻給出了他自己的定論。我們知道,警方調查的內容之一就是,到底她是「中槍」還是「被其它物體所傷」。既然警方仍在調查中,沈旭暉怎麼就可以斷言她「中槍」?

「少女右眼中槍」,沈旭暉這六個字裡,只有「右眼」兩個字屬實,三分之一而已。其它那三分之二,「究竟是製造事實,還是另類事實?」「內地官媒第一時間卻咬定槍傷來自示威者本身」不可以,沈旭暉「咬定」是「中槍」是「槍傷」就可以?

如果沈旭暉並不愛聽德雲社的相聲,甚至根本沒聽過《反七口》這個相聲,那麼,可以說沈旭暉悟性很高無師自通嗎?

端的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真相不存在,高論永流傳。


【每日焦點新聞】27-09-2019

1.香港反修例運動持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星期五(27日)透過社交網專頁表示,感謝出席首場社區對話的市民,她跟團隊未來會繼續透過社區對話或其他形式的對話,包括網上互動,希望可以為香港尋找出路。

2.香港修例風波過去三個多月持續引發衝突,政府星期四(26日)晚在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首場社區對話,歷時兩個半小時。

香港特區政府星期四(26日)晚在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首場社區對話,大批傳媒在場外守候。(張盛志攝)

 

3.首場社區對話結束,會場多個停車場出入口被示威者包圍,有人以雜物堵塞伊館後門的皇后大道東,要求與林鄭月娥與四名局長對話,有傳媒拍攝到林鄭月娥在對話結束後四小時才在警員護送下離開。

首場的社區對話,場內設有倒數計時器,提醒發言市民餘下時限。(莊源豐攝)

 

4.香港立法會行政管理委員會星期五(27日)強烈勸喻所有大樓使用者下周二之前不要返回立法會大樓或在大樓逗留。


首場社區對話在灣仔伊館舉行,除特首林鄭月娥,數名局長包括聶德權、邱騰華、劉江華及陳肇始都會參與。
首場社區對話在灣仔伊館舉行,除特首林鄭月娥,數名局長包括聶德權、邱騰華、劉江華及陳肇始都會參與。
首場社區對話在灣仔伊館舉行,除特首林鄭月娥,數名局長包括聶德權、邱騰華、劉江華及陳肇始都會參與。
首場社區對話在灣仔伊館舉行,除特首林鄭月娥,數名局長包括聶德權、邱騰華、劉江華及陳肇始都會參與。
{{item.text}}
反修例運動持續,為尋求解決方法,香港特區政府將於星期四(26日)舉行首場「社區對話」,場外屆時會有安檢,政府公布出席問責官員名單,除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都會出席。獲抽籤發言的市民,有三分鐘發言時間,林鄭月娥及官員每隔一段時間會回應。

首場社區對話將於周四晚(26日)七時至九時在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出席名額150人,政府指主辦單位會以抽籤方式抽出發言的市民,每人發言時間定為約三分鐘,行政長官和出席官員大致會以綜合方式,每隔一段時間回應數名市民的發言和提問,但政府稱在促進行政長官和官員與市民互動的原則下,答問安排會適當地作靈活處理。

發言人又提醒出席「社區對話」的市民要預留時間接受安檢,並遵守場地約章。政府早前要求參與者不能攜帶面罩、頭盔等物品。

康樂及文化事務處公布,伊利沙伯體育館「康體通」及「城市售票網」櫃檯將星期四(26日)全日關閉。根據康文署資料,伊館表演場可容納3500名觀眾。

 


【每日焦點新聞】25-09-2019

1.不少示威者行動期間會選擇蒙面,有人建議政府盡快訂立《禁蒙面法》,香港律政司司長鄭若驊25日(星期三)重申,政府正進行法律研究,至於會否推行要考慮眾多因素,例如對社會的影響、後果或效果。

2. 7.28中西區反修例示威期間發生的警民衝突中,44人早前被控暴動罪,其中一人另外被加控一項襲警罪,另外一人被控在公眾地方管有攻擊性武器,案件25日(星期三)下午在西九龍裁判法院提堂,逾二百名市民到法院排隊取籌旁聽。

3.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總經理鄭志剛25日(星期三)宣布,集團未來會捐出300萬平方呎農地予社會,期望紓緩社會上的房屋問題,對象包括給政府興建公屋及相關設施、社企或其他慈善團體等以回饋社會。他又表示捐地與《收回土地條例》無關。

4.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25日(星期三)在中環宴請外國媒體,副特派員宋如安指,反修例示威持續百多天,示威者四出破壞,包括立法會和香港中聯辦等, 是公然挑戰「一國兩制」的紅線,暴露出顏色革命和本土恐怖主義特徵。

 


英國最高法院裁定,首相約翰遜本月讓國會暫時休會的行為是違法。

 

英國最高法院法官宣讀判詞。(電視截圖)

 

英國最高法院認為,首相約翰遜建議英女皇讓國會從9月9日至10月14日休會五周的做法濫用職權。裁決意味成為反對英國脫歐運動人士的又一次勝利,他們曾尋求限制英國政府在沒有國會密切干預下,繼續推進脫歐的能力。

約翰遜早前曾表示,將努力就前首相文翠姍達成的脫歐協議進行重新談判,但無論談判是否成功,都計劃讓英國在10月31日脫離歐盟。

 


香港政府多個部門星期三(25日)在大潭紫羅蘭山附近山坡,進行模擬山火及攀山拯救行動演習,消防處人員帶同山草拍上山模擬撲滅山火。
香港政府跨部門山火暨攀山拯救行動演習中,消防處高空拯救專隊及攀山拯救專隊模擬在搜索犬協助下搜救傷者。
消防人員模擬拯救一名傷者。
消防人員在場模擬處理一名傷者。
參與演習的民眾安全服務隊人員於山火暨攀山拯救行動演習中模擬拯救傷者。
消防處人員模擬使用航拍機,協助搜索傷者。
政府飛行服務隊派出直升機投擲水彈協助撲救。
{{item.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