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主席習近平8日應約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

習近平指出,當前中美關係發展處在一個重要階段,他高度重視發展兩國關係,珍視與總統的良好工作關係。希望雙方認真落實與特朗普在北京會晤時達成的共識,保持高層及各級別交往,相互尊重、互利互惠,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兩國關係健康穩定向前發展。經貿合作一直是中美關係的壓倉石和推進器。中美雙方上周在北京就經貿問題進行坦誠、高效、建設性的磋商。雙方團隊可保持溝通,爭取找到妥善解決存在問題的辦法,取得互利雙贏的成果。

特朗普表示,美方高度重視美中關係,期待與習近平繼續保持密切聯繫。美方願同中方共同努力,加強各領域務實合作,妥善處理好經貿問題,推動美中關係取得更大發展,造福兩國人民。

兩國元首並就北韓半島局勢交換意見。習近平重申中方在北韓半島問題上的立場,強調中方支援美朝領導人會晤,希望美朝雙方相向而行,建立互信,分階段行動,通過會晤協商解決各自關切,考慮南韓合理安全關切,共同推進北韓半島問題政治解決進程。中方願繼續為實現半島無核化和地區長治久安發揮積極作用。

特朗普表示,美方高度重視中方在北韓半島問題上的立場,讚賞中方發揮的重要作用,願同中方加強溝通協調,共同推動通過談判協商解決半島問題。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負責頒發文壇最高殊榮,即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周五罕有地宣布,由於院士人數減少和學院公信力受損,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延遲至明年頒發,是自二戰以來首次。

 

負責頒發諾貝爾獎的瑞典學院周五宣布,由於院士人數減少和學院公信力受損,今年將不會頒發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並延至2019年頒發。

諾貝爾基金會周五發表的聲明表示,支持瑞典學院的決定,又認為該學院的危機已對諾貝爾獎造成不利影響。

「#MeToo」性醜聞風暴引發瑞典學院危機

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風波,源於瑞典學院院士兼作家嘉塔莉娜.費洛斯坦遜(Katarina Frostenson)的丈夫阿爾諾,被指性侵18名女子及多次洩露得獎名單,因而捲入「#MeToo」性醜聞風暴,但院方拒絕解除嘉塔莉娜.費洛斯坦遜的職務,引起內部不滿及分裂,令原本由18名院士組成的文學獎評審團隊,多人請辭,餘下10人留任,未及法定人數的12人。

諾貝爾文學獎過去共有7次未頒發,大多是在戰爭年份,除了1935年被認為沒有候選人有足夠資格獲獎外,最近一次未有頒獎要追溯至1943年。

諾貝爾獎舉世矚目  公平公正

諾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所頒獎領域中最重要的獎項,是按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遺囑於1895年設立,其中的文學獎由瑞典學院,每年頒予文學領域有出色貢獻的作家。


「如今,大家明顯感覺到中美關係發生很大變化,過去經驗和規律到現在指導作用變弱了。其原因是中美關係跟過去三十多年比,發生根本性變化,或者部份質變。」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袁鵬說道。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袁鵬(資料相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4月29日的「中國經濟觀察」季度報告會上,袁鵬分析當前中美關係的變化與新形勢,並針對中美貿易摩擦提出應對方案。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美關係破冰之旅40年周年。1978年12月15日,中美雙方同時發表建交公報。「中美關係正常化和中國改革開放時間上高度吻合,可以說,沒有中美關係正常化可能就沒有改革開放,反過來,如果不啟動改革開放,中美關係正常化也不可能開啟。」

袁鵬指出,四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中美關係也取得巨大成功。如此兩個不同大國既沒有發生熱戰,也沒發生冷戰,有很多經驗可以總結。基本經驗是,三個聯合公報加上三個聯合聲明,規範中美三四十年的發展。

至於當前中美關係發生變化的原因,袁鵬認為,中美從經濟實力、戰略形勢、戰略基礎到戰略環境都發生變化。「四個變化同時湧現,中美關係實際上已經變了,跟過去30多年出現了根本性變化。」

他具體分析道:

第一,兩國實力對比發生從量變到質變的過渡。2017年,中國的GDP大概相當於美國GDP的65%。據美國權力轉移的理論,兩國關係最緊張時刻應是一方GDP佔另一方的80%到120%。儘管中國GDP只達到美國的60%左右,中美關係的較量就已提前開始。

第二,雙方的戰略形勢發生變化。美國的戰略重心在轉移和收縮。冷戰時期美國的戰略重心在歐洲,冷戰後在中東,如今是在亞太。中國方面,我們經過三十多年韜光養晦,過去是在國土以內埋頭搞建設,如今在開展「一帶一路」建設。在美國看來,中國的戰略是擴展的,在中國看來,美國的戰略是收縮的,雙方的交匯點恰好位於亞太地區。所以中美第一次短兵相接,既沒有歷史經驗可循,也沒有現實路徑可走。我們把美國派來的每艘軍艦,都理解成對中國的戰略包圍,美國把我們「一帶一路」所有的動作和軍演都理解為把美國要趕出西太平洋。雙方雖沒有出現撞機,但是不一定哪天要出事,所以戰略形勢發生變化。

第三,戰略基礎的變化。冷戰時期中美有共同的蘇聯威脅;冷戰後,有共同經貿利益;911後是共同的反恐。而現在,蘇聯解體、拉登被擊斃,氣候變化也被特朗普否定,所以中美關係現在處於缺乏重大戰略基礎支撐的特殊時期。這兩個國家如沒有重大的戰略基礎去支撐,就容易隨波逐流。

第四,戰略環境的變化。領導人會晤的效應持續期間在縮短,從內部來看,各種各樣的利益集團,在掣肘兩國對彼此的外交;從外部看,北韓、伊朗、烏克蘭、菲律賓等國都對中美關係產生影響。

袁鵬認為,如沿用過去的思想和指導框架,那麼中美關係還得逐漸惡化。「貿易戰或者去年就會發生,只是因為兩國元首的會晤及北韓核問題的緊迫性把它掩蓋了。」他指,中美元首外交在去年發揮非常重要作用,但並沒有達成中美關係新方向,因此中美關係還是按照過去的節奏不斷地走向負面。

「美國雖已認定中國是戰略對手,但是面戰略還沒有形成,這給我們一個緩衝的機會。」袁鵬指,美國對於應對中國這樣的對手缺乏經驗。「我們具有美國過去所有戰略對手的優勢集合:中國一直在提倡和平崛起,在國際社會上是和平的姿態,讓美國難以找到藉口;中美貿易額巨大,相互依賴,雙方出招時會投鼠忌器。」

在貿易摩擦問題上,袁鵬認為,中方面臨三條不同戰線:其一是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治戰,特朗普的主要目的是回饋基礎選民,擺脫國內矛盾;其二是同美國經濟界、企業界真正的貿易戰,他們不關心貿易赤字,但希望中國開放金融、保險服務;其三是同美國具備戰略思維的政治家打的戰略戰,班農、納瓦羅等人希望通過貿易戰打垮中國高科技競爭的潛力。

「中美是在三條戰線上同時博弈,不能只滿足一個,不顧另外兩個。」因此,袁鵬認為,中方的應對選擇是,一方面在貿易問題上進行談判與博弈,同時推動國內開放。與此同時,還需應對特朗普的國內政治壓力,要同他談所謂的貿易赤字問題。

袁鵬指出,在高科技、核心競爭力上,不能有絲毫僥倖和鬆懈,它直接關係到中國的2025、2035乃至2050計劃。從戰略安全來講,最擔心的還是貿易戰一旦失控,有可能波及其他領域,比如台灣。「習主席在博鼇論壇提出開放金融服務,而且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體現邁向第二個改革開放時代的信心。」

對當前的國際形勢,袁鵬認為,中國的朋友越來越多。中印關係、中日關係得到緩解,中俄、中歐、中非、中拉關係進入歷史最好時期。我們高舉的貿易自由化大旗是順應潮流的。因此,在今次貿易戰硝煙彌漫的過程中,我們沒有看到歐洲、日本倉促跟美國站隊。

「根據這發展思路,一方面我們對中國自身發展有信心,另一方面我們對中美關係未來發展也充滿信心。也許是過於樂觀,但兩個國家合作是唯一的出路,否則後果很難想像。」

(編輯:辛靈)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文/觀察者網 徐乾昂】

再過兩天,第三次兩韓首腦會晤將在板門店南韓一側的「和平之家」舉行,這也是北韓戰爭後,北韓領袖首次踏上南韓土地。

對於今次歷史性的會晤,南韓擺出誠意姿態。繼 「精心準備菜肴」、「關閉邊境喇叭」後,青瓦台今日又邀請朝方一起進行「無替演首腦綵排」。同時,第三次兩韓領導人會晤會場被曝「細節滿滿」,南韓對此似乎準備充分。

兩韓為首腦會晤舉行「無替演綵排」
據韓聯社消息,當地時間今天(25日)上午10時,北韓國務委員會部長金昌善將率領朝方先遣隊,前往板門店南韓一側的「和平之家」,與南韓進行排練。此次排練不對外公開,將從兩韓首腦會晤當天雙方初次見面的時間開始進行。

雙方將按照首腦會晤當天的排程,對兩韓首腦初次見面的方式、歡迎儀式及晚宴等所有細節進行排練。據悉,雙方將在排練時不會安排首腦「替身」參加。

另據美聯社消息,兩韓雙方為今次首腦會晤,總共將舉行3次排練。24日下午,南韓籌委會已在會場進行了首次預演,「對兩國領導人行徑路線等細節進行檢查」。

明天(26日),南韓還將進行最後一次排練。屆時,陪同總統文在寅前往兩韓首腦會晤地點的6名隨行人員都將到現場參加排練。他們分別是:青瓦台秘書室室長任鐘晳、國家安保室室長鄭義溶、國家情報院院長徐薰、統一部長官趙明均、國防部長官宋永武、外交部長官康京和。

會場細節曝光:「2018毫米象徵2018和平」

同時,南韓總統府青瓦台25日向媒體公開會談舉行地——板門店南韓一側「和平之家」位於2樓的會議室。

這是青瓦台首次對外公開維修施工後的「和平之家」。此前的兩次兩韓首腦會談中,兩韓首腦通過會場兩側的出入口各自入場,隨後圍繞方桌落座。而本次會談時,兩韓首腦將通過位於會場中間的出入口同時入場,並圍繞橢圓形的會議桌相對而坐。雙方之間正好間隔2018毫米,象徵2018年迎來和平。

會議桌(青瓦台)

據悉,會議桌兩側分別擺放7把椅子,兩位首腦將坐在中間,椅背上方刻有半島地圖圖案。此外,會議桌後方還擺有一張方桌,供列席人士就坐。法新社稱,無論是椅背還是方桌,上面的地圖中均可清晰地看到獨島(日本稱竹島)。

《從上八潭俯瞰金剛山》 (青瓦台)

最後,會場背景牆上懸掛南韓著名畫家申璋湜的繪畫作品《從上八潭俯瞰金剛山》,兩韓首腦將以該畫作為背景握手合影。青瓦台方面表示,金剛山是半島名山之一,象徵著兩韓和解與合作,預祝兩國首腦會談取得圓滿成功。

韓媒:75%南韓人看好首腦會談

25日,南韓輿論振興財團發佈的一項調查結果。對於「如何看待領導人會晤」一項,在1071名受訪者中,有54.3%的人認為會談結束後兩韓關係將好轉,42.5%回答不會有太大變化,認為關係會惡化的受訪者僅為3.2%。

調查還顯示,75.3%受訪者表示支持兩韓首腦會談,78.8%認為會談有益半島和平與穩定。對北韓參加平昌冬奧會及與南韓,進行聯合文藝演出等態度變化,73.3%受訪者給予積極評價。

就兩韓統一,70.1%的受訪者表示支持。從年齡來看,40-49歲佔比以75.2%最高,其後依次為50-59歲(74.8%)、60-69歲(70.1%)、30-39歲(66.7%)、20-29歲(61.9%)。

韓媒類比「會晤流程」

為了給今次會晤營造和平氛圍,南韓軍方23日暫停在軍事分界線附近對北南韓面的擴音器廣播。作為回應,據中新網消息,北韓軍對南韓邊境喊話23日當天也陸續停播。

此外,24日南韓公佈首腦會晤晚宴的菜單。從「三八線上的野菜」,到「來自瑞士的土豆(美聯社稱北韓領袖曾留學瑞士)」,南韓似乎「面面俱到」。

韓國媒體也表現得非常興奮。南韓KBS電視台23日表示,「兩韓雙方已經商定將通過電視直播向外界展示首腦會晤的重要場景。北韓確認,南韓媒體人員當天可以越過軍事分界線,在板門店朝方一側進行採訪。」

25日,南韓YTN電視台通過繪製「兩韓領導人會晤3D示意流程」,預測道「金正恩將先於軍事分界線和文在寅握手,並在南韓總統的陪同下,徒步穿過三八線,抵達板門店南韓一側的和平之家。」

此外,據韓聯社消息,針對今次會談,「兩韓首腦會談主新聞中心(MPC)」已經設立。屆時,包括外媒記者869人在內,共有360家媒體的2,850名記者將對會談進行報道。

自今年1月以來,兩韓關係不斷回暖。在平昌冬奧會中締造多個「破冰歷史」後,兩韓領導人會晤將在27日將持續升溫的兩國關係帶入高潮。將是北韓戰爭後北韓領袖首次踏上南韓土地,也是繼2000年6月金大中與金正日會晤、2007年10月盧武鉉與金正日會晤後,時隔11年舉行的第三次兩韓首腦會晤。

對於即將舉行的第三次兩韓首腦會晤,中方表示支持。外交部發言人陸康在3月29日表示,「我們希望,對話的勢頭能夠延續,和平的局面能夠延續。我們也呼籲有關各方都一起來支持半島北南雙方改善關係,共同為勸和促談作出切實努力,推動半島無核化和政治解決半島問題的進程,讓和平穩定、發展繁榮成為半島和地區形勢的背景板。」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24-04-2018

1. 香港教育局近日被揭發,涉嫌政治審查中學教科書內容,例如「中國堅持收回香港(特區)主權」、「香港(特區)位於中國南方」等沿用多年的句子,突被指用詞不當,並下令修改。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行政會議前回應,指認同用詞精準是無可厚非,呼籲公眾勿以「有色眼鏡」看待。至於叫「結束一黨專政」的口號是否不可以參選,有甚麼法律後果,林鄭月娥表示,一切會依法辦事。對於前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提出,反對國家實行社會主義是違憲;林鄭月娥認為,中央一直堅守一國兩制,讓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因此港人亦應尊重內地制度。

2. 智經研究中心進行一項房屋及土地發展的調查,1,000多名受訪市民中,8成人認同香港有迫切需要發展更多土地興建房屋,其中4成4人認為應該優先興建出租公屋,2成1認為應該優先興建居屋。在短中期房屋供應方面,2成7人認為應利用私人遊樂場土地建屋。另外亦有6成5人認為政府應該以官商合作方式,吸引商界合作發展私人及資助房屋。不過其中有4成1人認為公私營合作模式會造成向地產商輸送利益。調查又發現5成5人認為政府有責任協助市民上車,近6成人同意政府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當中近7成人認為政府可以提供9成按揭。智經副主席劉鳴煒說,政府有責任加快土地供應、滿足市民需要。房屋短缺影響民生,長遠影響本港競爭力,政府在制定房屋政策時,應積極聽取各界意見。

3. 元朗南生圍近月多次被縱火,但一直未有人被拘捕,引起公眾關注,其中一艘橫水渡月初更被焚毀,香港警方當時聲稱,拍攝裝置儲存空間用完,未有攝錄火警事發前後的畫面, 但非牟利新聞機構《傳真社》成功取得火警前一晚及事發的閉路電視片段,發現火警期間有人在附近停留,事發時疑似有易燃液體在水面燃燒,同時發現有兩人先後目擊火警,但沒有報警,與警方的說法有出入,暫時未知該名徘徊的可疑人士,是否與火警有關。 警方暫時未對事件作回應。元朗有區議員建議政府收南生圍土地進行保育。

4. 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北京,接見澳門政府主要官員。韓正說,澳門回歸以來,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得到有效落實,特區的高度自治權亦得到全面充分保障。他又肯定今屆澳門政府上任以來的工作。

5. 中美貿易糾紛未有緩和跡象,美國駐港總領事唐偉康表示,中國的經濟政策違反世貿協定,美國採取貿易措施的目的,是希望中國可加強改革及開放經濟。唐偉康認為,香港的例子正好證明一個屬於中國的經濟體,可以依國際做法行事,同時可以繁榮發展。

6. 澳洲維多利亞省警方懸紅一百萬澳元,相當於六百萬港元,偵緝三十六年前墨爾本一名香港移民吳珍妮(音譯)被殺案的兇手。已與丈夫離異的死者吳珍妮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三的中午,在墨爾本東區寓所被發現身中三十刀死亡,警方相信案件與一名男子有關,但疑兇身份一直成謎。

7. 港交所完成新上市規則諮詢,就同股不同權方面,決定大致落實《上市規則修訂諮詢文件》的建議,將於下周一起接受上市申請。港交所提議,在上市規則增訂第8A章,列明不同投票權的上市資格及必須落實的投資者保障措施,申請者必須是創新產業公司,並證明有資格及適合以此方式上市,預計最快六月或七月會有公司按新制度上市。

8. 香港太空館全新展覽廳,25日開放給市民參觀。太空館 2015 年底進行大型翻新,全新的「宇宙展覽廳」和「太空探索展覽廳」,面積合共1,600平方米,設置約一百件新展品,約七成為互動展品。其中,「太空探索展覽廳」環繞太空探索和太空科技的發展,參觀者可走進上下顛倒的虛擬太空站,體驗在太空中無重狀態,也可在模擬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長征二號 F 火箭,及躺臥在太空船返回艙,拍攝立體感照片。


香港房屋協會計劃資助未補地價的資助房屋項目業主,把單位以低價分租給有需要的低收入人士。房協主席鄔滿海17日透露,正與地政總署商討豁免地契的問題,相信可於今年第三季推出。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政府正致力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政府各部門將配合房協。

林鄭月娥在去年10月公佈的的首份施政報告,建議房協容許轄下未補地價的資助出售房屋項目業主,可用低於市價分租單位予有需要家庭居住。

房協主席鄔滿海表示,房協初步構思租戶對象為在公屋輪候冊上已等候兩或三年以上人士,租戶及業主均需獲房協審批,相信合資格業主只有數千戶,租金水平將以低於市價租金為前提,但具體租金傾向由業主與租戶討論,並在推出後再檢討。

林鄭倡公眾積極參與土地諮詢大辯論

林鄭月娥致辭時,讚揚房協多年來擔任「房屋實驗室」角色,試行創新房屋計劃,為社會不同階層人士提供適切居所。

她又說,要扭轉房屋供應失衡,增加土地供應會是關鍵,希望公眾積極參與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將進行的公眾諮詢,預料將會是激烈的大辯論,但希望各方在討論過程中要互諒互讓,在爭議中作出抉擇。


香港立法會大樓發生罕見意外, 十二樓一個議員辦公室有俗稱「尿袋」的流動充電器冒煙,煙霧及氣味疑經中央冷氣傳至不同樓層,一度令人誤以為發生火警。據悉,涉事位置為金融服務界李惟宏議員辦事處,而涉事充電器實際為電力公司的贈品。

據了解,涉事尿袋來自中電派發,中電回覆表示,今日下午接獲通知,一個印有中電標誌的流動充電器於立法會大樓「議員辦事處」內冒煙,中電確認該充電器為紀念品,為首次發生冒煙。得悉後已通知相關人士停用這款產品,並已即時知會供應商並要求作出跟進。

秘書處:如設施受損  有權追討清潔或維修費用

立法會秘書處表示,接報後迅速派員到場,並用滅火器為充電器降溫,沒有人受傷或感到不適。秘書處指,已發出電郵,提醒大樓使用者注意安全使用充電器及供電裝置。

立法會秘書處傍晚亦發出通告,提醒選購充電器須確認產品符合安全規格;使用時間不宜過長;不應長時間接駁電源,使用後應拔掉插頭或關掉電源;若發現裝置損壞、溫度過高,或出現異常氣味、聲響或震動,應立即停用並拔除插頭。秘書處指,若因不當使用導致設施受損,將保留追討清潔或維修費用的權利。


香港多間學校出現確診或初確個案,其中佛教筏可紀念中學再有學生初步確診,中心相信校內可能出現傳播,部分學生需要檢疫。

美孚地利亞修女紀念學校(百老匯)繼有3名學生染疫後,再有一名教師初步確診,該校一名12歲、讀中一學生確診男學生亦染疫,令該校中招師生人數增至5人。該校的傳播鏈有有伸延趨勢,日前染疫、住東涌映灣園1期賞濤軒1座的16歲男學生有一名46歲女家人(第13121宗)周五(21日)證實呈陽性。

另外,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李國寶中學、聖若瑟英文中學、大嶼山國際學校等,均有學生染疫。

繼小學以下停止面授課堂後,港府教育局早前宣佈全港中學農曆假期前暫停到校上課。


再有香港記者在內地採訪時被暴力阻撓或遇襲,為四天內的第二宗。

Now TV 一名駐北京攝影記者在當地合法採訪期間,被警察阻撓及收起駐京證件,警員聲稱有人想搶走證件,將記者暴力按在地上,記者額頭受傷流血,被強行鎖上手銬帶走,四小時後,他在警方要求下簽署悔過書才獲釋。

現場記者表示,採訪隊一直與警方保持合作態度。署理行政長官張建宗表示,極重視香港記者採訪時人身安全,港澳辦已介入事件。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表示,香港記者在內地合法合規的採訪活動,一定會得到很好的保障,中聯辦已第一時間向內地有關方面,轉達對事件的關注。


據現場片段顯示,Now TV駐北京新聞攝影記者徐駿銘,16日早上合法採訪北京律師協會聽證會時遭警察阻撓,兩度要求記者交出證件,第二次更沒收合法採訪證件,多名便衣警員把他暴力按在地上及叉頸,並鎖上手銬及強行押上警車,他額頭流血、雙手及膝蓋被擦傷,傷口紅腫及脫皮。該攝影記者一度被扣留當地派出所,至下午獲釋,並到醫院驗傷。

警察阻撓香港記者採訪後,沒收記者證件,多名便衣警員把他暴力按在地上及叉頸。(NOW TV電視截圖 )
記者徐駿銘被帶走時,額頭已滲血。( NOW TV 電視截圖 )
記者徐駿銘被扣上手銬,並強行拖上警車。( NOW TV 電視截圖 )
記者被扣押時展示傷勢,期間只獲發一塊膠布。( NOW TV 截圖 )
記者雙手、膝蓋均被擦傷,呈紅腫及脫皮。( NOW TV 電視截圖 )
記者雙手、膝蓋均被擦傷及脫皮。( NOW TV 電視截圖 )

現場記者:態度合作仍被暴力扣押

攝影記者被暴力阻撓採訪及扣押時在旁的NOW TV駐北京記者李彤茵指,採訪隊一直與警察採取合作態度,但攝影記者突被扣起證件及暴力拘押。至於其餘在場的香港媒體採訪時,同樣遭警察阻撓。

事後獲釋的攝影記者徐駿銘表示,糾纏過程中沒有與在場公安有身體接觸,一直採取合作態度,不明白自己錯在哪。他稱在內地採訪十多年,明白內地工作模式,一向非常配合,沒想到會換來這樣的對待。他認為,如果特區政府能跟進事件,希望可以協助內地公安變得更文明。

NOW新聞台:強烈不滿

Now TV 新聞台發表聲明,對駐北京記者合法採訪時,遭警察無理阻撓及暴力對待,以致攝影師受傷,表示極度憤怒和強烈不滿。

香港記者協會亦發表聲明,表示對事件表示憤怒,認為武力打壓採訪自由,要求行政長官向中央表達港人關注,及要求當局保障記者人身安全和採訪權利。

張建宗:港澳辦已介入事件

香港特別行政區署理行政長官張建宗表示,極重視香港記者採訪時人身安全,港澳辦已介入了解事件。

身兼港區人大的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立法會議員馬逢國對事件感到遺憾,指正常採訪不應受暴力對待,已經去信政府和人大要求關注,保障記者人身安全。他指當局作調查後應清楚交待事件,如處理不當需向相關記者道歉。他不認為記者在內地採訪空間收窄,指不同地方有不同法規,最重要是了解真相,再檢視可改善的地方。

有線電視中國組記者陳浩暉,四天前在四川都江堰採訪地震十周年,亦被身份不明人士毆打達十分鐘,身體多處受傷。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香港時間周三凌晨宣佈,美國將退出伊朗核協議,並繼續制裁伊朗。

特朗普在白宮外交接待大廳發表講話時,對這份2015年達成、旨在限制和監督伊朗核活動的協議,給予嚴厲批評,他形容協議為「可怕」、「一邊倒」和「災難性」。特朗普稱,計劃對伊朗實施「最高級別經濟制裁」,並稱美國將制裁任何幫助伊朗發展核武器的國家、公司及銀行。

美國政府官員稱,即時恢復對伊制裁,意味禁止與伊朗達成任何新合同和金融協議。他們稱,企業和銀行有90天或180天時間結束與伊朗的現有關係,具體取決於交易類型。

特朗普表示,伊核協議在核心內容上存在缺陷。他提到,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上月宣佈已掌握新證據,證明伊朗維持製造核武器的秘密計劃、卻一再對此撒謊。

特朗普表示,已有確鑿證據證明伊朗的承諾是謊言。很多專家和前官員稱,除重申美國、歐洲和國際原子能核查人員一直以來的觀點,即伊朗在2003年以前就實施核武器計劃,直到2009年部分核活動仍在繼續,但內塔尼亞胡並未提供新資料。

特朗普稱,退出伊朗核協議的決定表明「美國不再發出空洞的威脅。」、「我言出必行。」

特朗普表示,已準備好、有意願且有能力與伊朗談判一項持久性新協議。他說:「對伊朗而言會有好事發生,對我們都希望的和平與穩定,也會有好事發生。」
與此同時,特朗普對伊朗提出警告,稱如該政權續擴大其核野心,將面臨比以往更大的麻煩。

特朗普指出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的緊迫性。他說:「如果我任由協議繼續生效,中東將很快爆發一場核武器競賽。」

美國情報官員、聯合國原子能機構及歐洲盟國一再表示,伊朗自2016年1月伊核協議生效以來一直遵守該協議,減少離心機數量和鈾儲備量。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稱讚特朗普的決定,指出維持當前協議將後患無窮。沙烏地阿拉伯駐美大使Khalid bin Salman王子,也歡迎特朗普的決定;他發表Twitter稱,今後達成的任何協議,都必須解決伊朗彈道導彈計劃,及該國對恐怖主義提供越來越多金融和軍事支援的問題。

特朗普稱,近月來與法國、德國、英國等盟友和夥伴進行廣泛接觸,統一對該威脅的認識。

英法德:遵守核協議條款

歐洲官員週二,對美國宣佈退出伊核協議表示失望。英國、法國和德國領導人發表一項聯合聲明,表示將遵守核協議條款,並敦促美國不要阻止他國跟進。

英法德三國領導人表示:「在過去幾個月與美國政府進行全面接觸後,我們呼籲美國通過允許繼續執行伊核協議主要條款的方式,來盡一切可能維護該協議在核不擴散方面取得的成果。」

伊朗總統魯哈尼回應稱,伊朗將暫時與其他五國(英國、德國、法國、俄羅斯、中國)留在協議。

歐洲領導人敦促伊朗繼續遵守該協議對其核活動的限制條款,並表示,歐洲國家將與華盛頓進行接觸以應對伊朗構成的挑戰。

他們表示:「我們對該地區盟友和夥伴的安全承諾是堅定不移的,我們也必須以切實的辦法,解決對伊朗彈道導彈計劃及其破壞地區穩定行為的共同關切,特別是在敘利亞、伊拉克和也門。」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稱,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協議是錯誤。他在Facebook上發文稱:「退出該協議背棄美國最親密盟友,也拋棄美國主要外交人員、科學家和情報專家爭取到的共識。」他稱:「在一個民主國家,政府換屆後政策和優先事項時常會發生變化,但接二連三地違背美國參與達成的協議可能損害美國的信譽,並與全球主要大國產生不和。」

多位歐洲領導人近數星期接連訪問華盛頓,敦促特朗普不要退出伊核協議。法國總統馬克龍上月底警告,在沒有後續計劃情況下,退出協議將打開「潘朵拉魔盒」。德國總理默克爾在隨後幾天與特朗普會晤時強調類似觀點,她認為,伊核協議是一塊「積木」,一片「馬賽克」,是約束伊朗不可或缺的部分。

伊朗核協議由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2015年簽署,由伊朗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該協議。在該協議下,伊朗同意在未來10年不開發核武器,以換取國際社會取消對其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