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往來澳門及珠海的交通,從此增添新選擇。港珠澳大橋通車日,「大千視界HK」採訪隊全程緊貼追蹤直擊,帶來最貼地實測資訊。




國家級基建港珠澳大橋星期三(24日)早上九點正式通車營運,三地口岸同步投入運作,首天過關及橋面交通大致暢順。大橋為旅遊業帶來新商機,多個旅行團由香港出發,經大橋前往珠海及澳門。有受訪香港市民讚大橋及口岸設施完備,但亦有巿民認為道路指示未夠清晰,令直通巴士司機走錯路。
香港往來澳門及珠海,從此增添新選擇。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前約十五分鐘,香港警方先移除設置在大嶼山航天城交匯處的路障,直通巴公司安排的港珠澳大橋跨境巴士,成為首架駛往大橋香港口岸的汽車。
通車首天早上 珠海旅行團成捧場客
多個珠海一天旅行團,於大橋通車首天率先體驗大橋及口岸設施。

自由行旅客羅先生原本打算透過其他口岸前往珠海,但為到新口岸,情願放棄巳購買好的車票。

參加珠海一天遊的港人旅客何太,由於擔心暈船浪,日後會改為經港珠澳大橋往珠海及澳門。

有修讀修旅遊與款待科的中學生,對於可參觀此座千億大橋感到相當榮幸,認為體驗通車有助學科上的學習。

同樣參加珠海一天遊的郭太則認為,大橋基建及口岸設施宏偉漂亮,但就指旅遊巴司機,疑因路牌指示不夠清晰,而一度走錯路。

港珠澳大橋兩地兩檢 記者實測通關暢順
香港旅客需先於香港旅檢大樓下車出境,隨後再登上旅遊巴,經過隧道後,上港珠澳大橋,駛經東人工島、西人工島及拱北人工島,最終抵達珠海口岸。

記者實測過關亦相當順暢,不論在香港口岸或珠海口岸,前後數分鐘即可出入境過關。

由於港珠澳大橋在三地的部分連接路仍未完工,令跨境巴士路程較迂迴,但大致未有影響旅客過口岸或進出市中心,車程亦僅差數分鐘。
大橋直通巴士冠忠集團主席黃良柏表示,首天由香港來往珠海及澳門的直通巴共有300多班,承認出現司機人手短缺,未能提供最多每天500班的班次服務,預計情況一至兩個月後可改善。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集橋、島、隧於一身,為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從2004年3月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成立,到2009年12月5日正式動工。大橋從設計到建設,前後歷時14年。
國家級基建港珠澳大橋,星期二(23日)早上在珠海旅檢大樓舉行開通儀式,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大橋正式開通。
國家主席習近平、副總理韓正、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丁薛祥、副總理劉鶴、廣東省委書記李希、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何厚鏵、梁振英、港澳辦主任張曉明、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等獲邀出席的官員和議員,都有出席開通儀式。
副總理韓正致辭指,港珠澳大橋作為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港珠澳大橋建成開通,有利三地人員交流和經貿往來、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及提升珠三角地區的綜合競爭力,亦對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面推進內地與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具有重大的意義。韓正認為港珠澳大橋已經令中國由「橋樑大國」,變成「橋樑強國」。
廣東省委書記李希致辭時表示,港珠澳大橋開通具有新時代里程碑意義,他形容大橋是「圓夢橋」,實現三地人民願望,極大便利粵港澳合作;大橋也是「同心橋」,象徵三地齊心協力推進,三地人民攜手發展;他又說大橋是「自信橋」, 經歷過超強颱風「山竹」吹襲的考驗。李希說,粵港澳大灣區由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謀劃和部署推動,是極大的發展機遇,將以港珠澳大橋開通為時機,集全省之力,推動大灣區建設。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稱,對香港能參與建設港珠澳大橋,感到無比自豪。她認為,今年香港會開通三大重大基建,包括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及蓮塘香園圍口岸,不但可縮短出行時間,拉近三地距離,形成粵港澳一小時生活圈的理想布局。
林鄭月娥又表示,大橋為香港未來發展提供新動力,包括大橋是首條連接兩個特別行政區的陸路幹道,可發揮港澳兩地的獨特優勢,亦令往來珠海和香港國際機場的行車時間,由4小時減至45分鐘;到香港的貨櫃碼頭,由3.5小時減至75分鐘,大大促進人流和貨流,有利香港角色由過往的聯繫人成為更積極的參與者。
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致辭時指,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具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他指在政治方面,三地首次合作建成跨境交通工程,豐富了一國兩制的方針和實踐,為融入大灣區發展創造更堅實基礎。在經濟層面方面,港珠澳大橋可推動陸路交通發展,在推動經濟上,有重要戰略意義。

港珠澳大橋全長約55公里,包括22.9公里長的主橋、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及4個人工島,成為世界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預計大橋使用壽命為120年。其中海底沉管隧道和東、西人工島的建造方法,被指施工難度極高,6.7公里的海底隧道更成為世上最長的沉管隧道,落成後即打破南韓的巨加大橋中,長3.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路段的紀錄。
主橋建設費由內地、香港及澳門三地政府共同融資,其他款項將透過銀行貸款。大橋在2017年年底基本建成,今年2月完成交工驗收。
香港政府早前指大橋有助加強三地的經濟及物流合作,縮減往來香港與珠三角州西部的行車時間,往來珠海與香港國際機場的行車時間由4小時減至45分鐘,往來珠海與葵青貨櫃碼頭的時間就由3個半小時減至75分鐘。
台灣地區宜蘭21日發生普悠瑪列車出軌事故,造成最少18死,百多人受傷。事發列車駛入月台彎位出軌及翻側的一刻曝光,從月台上的閉路電視鏡頭,可見列車甫駛入彎位時,車頭已開始呈傾側狀態,不久後車頭首先出軌,中間節的車廂車底兩次閃出火光,列車隨後失控並繼續衝前。疑由於衝力過猛,電線杆等也被扯塌下,路軌沙塵滾滾,部分碎片更散向對面月台。



月台閉路電視片段:
台灣地區的台鐵發生歷來最嚴重普悠瑪號列車出軌意外,一輛載有366名乘客、由新北樹林站開往台東的6432次普悠瑪號列車,星期日(21日)下午四時五十分駛入蘇澳新馬車站時,突然出軌失事,其中八節車廂出軌翻側。截至星期一中午,已造成18人死亡、10人危殆、187人受傷,傷者中包括兩名內地人,事故原因仍在調查。

消息指,以第六、七、八節車廂傷亡情況最嚴重,搜救單位已清空8節車廂並吊離路軌,以方便進行搜救。領導人蔡英文、行政院長賴清德已指示全力救援。
受台鐵普悠瑪列車出軌翻側事故所影響,民進黨和國民黨參加九合一選舉的候選人,決定即時暫停競選活動。
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前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帝國集團主席郭炳湘,星期六(20日)病逝,享年68歲。郭炳湘妻子李天穎及其家人星期日(21日)發出公告,指郭炳湘已於日前的早上,在家人及家族各成員陪伴下安詳離世。
公告又指,自郭炳湘入院得到醫護團隊悉心照顧、各親朋戚友及商界友好之懇切關懷與問好,遂致以衷心感謝。有關殯葬事宜將容後通告。
郭炳湘今年8月27日深夜因中風入院,留院治療55天後,星期六在港安醫院病逝。有報道指,郭留院期間病情沒有進展,一直陷於昏迷,獲郭炳湘家人同意下拔喉終止治療。
國務院港澳辦在網站公布,澳門特别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鄭曉松因抑鬱症病發,星期六晚(20日)於其澳門住所墮樓身亡。中央組織部及港澳辦負責人計劃星期日前往澳門慰問鄭曉松親屬。

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其後向澳門中聯辦發唁電,他表示,驚悉鄭曉松不幸逝世,除代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外,亦以他個人名義深表哀悼,並向其親屬表示深切慰問。
全長約55公里的國家級重要基建港珠澳大橋,將於下周二(23日)在珠海舉行通車儀式,稍後才會正式通車。
將於本月底通車的港珠澳大橋,屬國家級重要基建,全長約55公里,當中從香港至人工島的12公里長路段,屬本港管轄區域。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於8月21日至23日進行了開通前第一階段試運行測試,首階段試運行測試效果良好,並具備開通營運條件。
世界經濟論壇發表《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整體排名第七,較去年微跌一位,在「創新能力」維持排名二十六,報告指香港的競爭力表現與新加坡相似,但在創新、人力市場效率等範疇較遜色,其中香港勞工權益更只有零分。至於美國則時隔十年後,重奪全球競爭力首位。
報告針對全球140個國家及地區評分,評分指標主要分為四大類別,包括有利環境、人力資本、市場及創新生態系統,並加以細分至十二個支柱及九十八個指標,評分以一百分為滿分。
報告指,美國得分為85.6分,繼2008年金融海嘯後,重登上榜首,形容美國不但在勞動力市場支柱及金融系統支柱表現突出,商業活力的支柱同樣表現出色。

至於香港則獲82.3分,全球排名第七,較去年排名下跌一位,在亞洲排名第三。報告指,香港在宏觀經濟穩定及健康指標兩大支柱上表現最佳,高踞全球首位,其次為基礎設施、資訊及通訊科技採用、金融系統及產品市場。
報告形容,香港的競爭力與新加坡相若,惟創新能力及勞動力市場效率遜於新加坡,其中香港的創新能力全球排名第二十六。
綜合全球最具競爭力排名頭五位經濟體,依次為美國、新加坡、德國、瑞士及日本。台灣地區及中國大陸分別排行13及28,其中台灣更名列四個「超級創新者」(super innovators)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