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在歐洲訪問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德國出席「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她在酒會上致辭時指,創新科技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動力,而培育人才對推動創科至為重要,香港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需要大量人才,歡迎各地青年科學家加入。

香港特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與該基金會主席(左二)會面,香港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總監馮程淑儀(右三)和香港駐柏林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何小萍(右一)陪同出席。(香港政府新聞處)

林鄭月娥冀與奧地利加強科研合作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當地時間24日早上與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基金會主席、執行董事及理事會成員會面。她認為大會提供難得機會讓青年科學家與諾貝爾獎得主交流,對青年科學家們極具啟發性。林鄭月娥亦與三位同時獲諾貝爾獎及邵逸夫奬的學者會面,了解他們對推動科研的看法。

另外,林鄭月娥與奧地利教育和科研部部長會面,得悉奧地利重視科研,希望日後與香港特區政府官員出訪當地,商討如何加強合作。

林鄭月娥在大會晚宴前與同時獲得諾貝爾獎及邵逸夫奬的學者會面。
(香港政府新聞處)

林道諾貝爾獎得主大會創辦於一九五一年,每年匯聚諾貝爾獎自然科學方面的得主與新世代優秀科學家交流知識和經驗,今年有約四十位諾貝爾獎得主及來自不同國家的六百名青年科學家參與。

林鄭月娥在大會晚宴前的酒會致辭,她認為香港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的未來發展,需要大量人才,歡迎各地青年科學家加入。(香港政府新聞處)

本港一架小型飛機25日午約四點多飛行時,在位於新界東的大埔馬屎洲自然教育徑附近墜毀,機師被發現時清醒,送院後情況反覆,由危殆轉為嚴重。本港民航處形容意外罕見及嚴重。

具三個月飛行經驗的23歲機師,事發後由附近村民救出,頭部受傷,清醒送往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在深切治療部留醫,情況25日早上由危殆轉為嚴重。

肇事飛機初步發現機翼、機身損毀。飛機機型為Zlin 242L,屬於香港飛行總會,機齡不足一年,25日下午4時多由新界西元朗石崗機場起飛,二十分鐘後在馬屎洲上空,懷疑於練習期間失事。

警方初步相信事件無可疑,將案件列為飛機事故。民航處指會從多個方面調查,包括人為、機件及天氣。

肇事飛機事後擱在馬屎洲叢林。(網絡圖片)

飛機註冊編號為B-LUK。(網絡圖片)

 


位於香港南區的香港仔鴨脷洲發生致命交通意外。

一輛載有十多名學童的校巴,21日早上8時許,沿鴨脷洲大街行駛,至163號一彎位時,撞倒一名橫過馬路的75歲女子,女子被撞後昏迷,送院後證實不治。至於校巴上一名67歲女子則胸口受傷送院。

警方正調查意外原因,涉事的校巴司機涉嫌危險駕駛引致他人死亡被捕.。


本港傳真社引述國際原子能機構資料報道,距離香港130公里的台山核電站1號機組,已於本月6日在未對外公布下「開機」,意味全球首個歐洲壓水式反應堆正式啟動。報道指,機組反應堆採用法國新式設計,但因頂蓋有破裂風險,容易脆裂而引致核泄漏,已被法國當局延遲投產。

中國廣核電力證實台山核電站1號機組正運作

傳真社取得10日及17日衛星圖片,可見台山核電站10日當天,長達3.4公里的廢熱水排水明渠內,水質比外面海水清澈,顯示核電站冷卻水系統正在或曾運作;而在17日,排水口正在排水,並在明渠內捲起長250米的白浪,估計冷卻水系統當時正在運作。

中國廣核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回應時證實,台山核電完成監管機構提出的要求和措施後,並經監管機構批准,1號機組完成首次臨界活動,1號機組正開展臨界後的測試工作,測試結果滿足到設計要求,測試將繼續進行,強調台山核電嚴格遵循法規和監管要求開展項目建設工作。

涉事反應堆問題蓋或需提早退役

涉事反應堆屬全球首個運作的「歐洲壓水式反應堆」(簡稱EPR反應堆),因其頂蓋設計有破裂風險,最後被原設計國法國延遲投產。而台山核電站EPR反應堆中使用的同款問題頂蓋,國家核安全局資料顯示會暫時使用至2025年4月。

台山核電廠距港僅130公里 過往問題多多

此外,報道又引述國家核安全局,於今年1月發出的《台山核電廠1號機組首次裝料前核安全綜合檢查報告》文件,顯示核電站存在各樣問題,包括裝入核燃料前仍未釐清裝料相關單位職責和分工、涉及核安全的核級管道因焊接縫缺陷導致維修次數頻繁、部分輻射分區標誌錯誤、部分高輻射區域無法上鎖等等。

傳真社去年12月曾揭發1號機組除氧器在測試時破裂,需要更換,以及核島內部的蒸汽發生器頂蓋,被驗出碳含量超標,有可能因未能承受高壓而破裂,導致核洩漏。

與香港只相距130公里的廣東台山核電站,由中國廣核集團與法國電力公司共同投資設立、負責建設及營運。自2009年興建以來,位置鄰近香港,尤其受本港關注。至2017年年底,台山核電站1號機組傳出其中一件發電系統組件「渦爐」在投產前測試中破裂,導致核電站啟用日期一再被推遲。


香港油尖旺區議會上月通過取消旺角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曾即席作模擬規管示範的油尖旺區議員余德寶認為,港府宜量化規管噪音取代「殺街」;長遠香港民政事務署及民政事務總署應善用資源,發揮協調各區和統籌的功能,為本港表演者締造更理想的表現環境及空間。

香港旺角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噪音問題嚴重,油尖旺區議會早前通過取消該行人專用區的無約束力動議,外界普遍估計政府當局最快三個月後會付諸實行。油尖旺區議員余德寶在本網節目《十八區》受訪時認為,以政府規管噪音的形式解決問題較可取,他解釋倘實施表演發牌制,或會構成妨礙言論自由之嫌,因此建議以公民黨早前提出的85度分貝噪音為執法準則,比目前警員單憑耳朵作主觀判斷,更具參考價值,亦可成為日後檢控的有力證據。

公民黨實施模擬規管後,實測發現現場聲浪只有81.7分貝

他又指,民政事務署及民政事務總署應發揮協調各區和統籌功能,為本港表演者締造更理想的表現環境及空間。他透露,公民黨未來可能會向政府,就規管表演噪音及表演發牌制度遞交建議書,希望港府考慮「殺街」以外的可行措施。

余德寶澄清從未就「殺街」投反對票

對於《文匯報》早前報道余德寶在油尖旺區議會「殺街」表決中投下反對票,余德寶稱深明旺角行人專用區噪音對居民構成的滋擾,澄清不可能投反對票。不過,他認為永久「殺街」只是「斬腳趾避沙蟲」之舉,變相把表演者趕到其他地方,無助長遠解決問題,當時在兩難下只能投棄權票。


世界盃開鑼,繼神算八爪魚「保羅」成功猜中所有世界盃結果後,似乎公眾都對來自俄羅斯「預言貓」「阿基里斯」能否繼承其衣砵寄予厚望。

根據規則,「阿基里斯」要從兩碗代表著不同球隊的貓糧中二擇其一,結果「阿基里斯」周三「相信」東道主俄羅斯,會在對決沙地阿拉伯一戰中旗開得勝。

失聰貓「阿基里斯」居於俄羅期聖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館,自去年成功貼中多場國際足協州際國家盃後,名氣大增,不少人相信牠擁有預測能力。為便於預測賽果,「阿基里斯」暫會留守俄羅斯貓咪共和國咖啡店。


香港今年的維多利亞港渡海泳將於10月21日舉行,其中優悠組名額增至3,000人,有意參加的市民可於12日開始透過網上報名。

優悠組名額增至3,000

一年一度維港渡海泳將於10月21日早上8時舉行,今屆賽事沿用去年比賽路線,即從尖沙咀公眾碼頭出發,至灣仔金紫荊廣場公眾碼頭作終點,賽道全場1公里。今年競賽組維持600名額,優悠組名額增600人至3,000人,市民可由12日開始透過網上報名,截止時間為8月1日下午5時。

 

主辦單位香港業餘游泳總會指,今年比賽會沿途會增加一艘醫療監察船,終點會增加上水位,期間也會採取更多環保措施,包括網上報名、設有環保大使、起點水站只提供可回收紙杯及設置廢物分類回收站等。

大會表示,為確保泳手安全,規定所有參賽者必須有泳總認可的過往相關游泳紀錄,或通過大會舉辦的水試,在45分鐘內游畢1,500米。競賽組選手將以水試成績排名決定參賽資格,而優悠組參賽者則以抽籤形式抽出,結果會將於9月17日在網上公布。

1906年首辦的「維港渡海泳」,除曾經於1942至1946年因香港淪陷,及1979至2010年因維港水質污染嚴重而一度停辦外,每年都吸引數以百計人士參加。


今屆香港懲教署結業禮上,共38名新入職懲教主任及59名二級懲教助理完成訓練。兩個懲教職級優秀學員的榮譽獎項,包括「院長盾」由新懲教主任李家傑及蕭昌鴻獲得,二級懲教助理鄺煜樺及林凱婷則同獲「金笛」。蕭昌鴻表示,期待可在工作崗位上以「生命影響生命」。
獲獎的二級懲教助理林凱婷(左)、懲教主任蕭昌鴻(中)和懲教主任湯麗莎(右)。

港隊男排隊員幾誤入歧途 入伍盼「生命影響生命」

25歲蕭昌鴻為現役香港男子排球隊員,曾參與多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學時為兼職排球教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健康與體育運動科學系。蕭透露自己中學期間幾乎誤入歧途,在師長協助下重回正軌,所以希望加入懲教署以「生命影響生命」,幫助在囚人士重返社會。

對於坊間指在囚人士待遇及居住環境多年未改善,蕭昌鴻回應,指部門近年積極改善在囚人士居住條件,亦有重建大樓、懲教所等,提供更多機會讓他們居住環境得到改善及重返社會。他又相信打架、爭執等在院所發生的突發事件,將是崗位上的最大挑戰,會以冷靜態度、按部門指引依法處理。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頒發最優秀學員「院長盾」予懲教主任李家傑。

至於27歲李家傑曾於香港醫院管理局擔任資訊科技長官,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互聯網及多媒體科技學系,他表示希望成為懲教主任後,能為懲教署資訊科技發展注入新動力。

 


本港著名作家劉以鬯逝世,享年99歲。

本港作家、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黃淑嫻,6月8日晚在社交網站表示,劉以鬯是在6月8日下午二時許,在東區醫院離世。

香港民政事務局長劉江華對劉以鬯離世表示深切哀悼,指劉以鬯一生推動香港文學藝術,是香港的文學泰斗,貢獻惠及多代香港作家,認為他的離世是文化界一大損失。

劉以鬯出身文學家庭  畢生醉心文字創作

祖籍浙江寧波鎮海的劉以鬯,原名劉同繹,1918年12月7日出生於上海,其父親為國民黨黃埔軍校英文翻譯官,兄長則為宋美齡的英文秘書。他大學畢業先後在重慶、上海、新加坡、吉隆坡擔任多份報刊的編輯,1957年來到香港,自此與香港結下不解之緣。

劉以鬯: 作品要「與眾不同」

劉以鬯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迄今有數十本著作問世,作品屢獲獎項,他寫小說的原則是要「與眾不同」。

代表作之一的《酒徒》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此書與其另一作品《對倒》啟發導演王家衛執導電影《2046》、《花樣年華》。其餘的著名作品還包括《寺內》、《陶瓷》、《島嶼半島》、《天堂與地獄》、《打錯了》、《多雲有雨》;散文和雜文合集《不是詩的詩》、《他的夢和他的夢》;文學評論集《端木蕻良論》、《看樹看林》、《短綆集》、《見蝦集》、《暢談香港文學》等。

劉以鬯獲選為香港書展及文學節首屆「年度文學作家」;曾獲香港藝術發展局「傑出藝術貢獻獎」;2011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表揚他在文壇的成就,並致力推廣香港文學藝術。

 

 


負責羈管及提供更生服務的香港懲教署,六月八日午在赤柱職員訓練院舉行學員結業會操,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主持結業儀式,並檢閱38名懲教主任及59名二級懲教助理。結業學員中4人獲頒最優秀學員獎,包括懲教主任李家傑及蕭昌鴻獲頒「院長盾」,二級懲教助理鄺煜樺和林凱婷則獲頒「金笛」。

林鄭月娥出席致辭時讚揚懲教署,多年為香港成為安全城市作出重大貢獻。她指法治是香港基石,而完善刑事司法制度、精鋭專業的執法隊伍,是香港賴以穩健發展的後盾。林鄭月娥表示懲教署作為香港刑事司法體系的重要一環,致力為在囚人士提供穩妥的羈管環境和為更生人士提供市場導向的職業培訓計劃,幫助他們順利重投社會,防止罪案。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赤柱懲教署職員訓練院出席學員結業典禮,並與結業學員合照。旁為懲教署署長林國良(前排左五)和懲教署副署長胡英明(前排右五)。

更生人士再犯率改善  懲教署預防罪行功不可抹

她表示,2017年香港整體罪案率為每10萬人口758宗,較2016年下跌8%,是自1971年以來的新低。同時,更生人士的再犯率由2000年的39.9%下跌至2015年的27.1%,治安持續改善。

林鄭月娥特別提到,由於保安理由職員需恪守嚴格規範,如不可攜帶手提電話進入懲教院所。她理解懲教人員面對的困難和挑戰,但希望學員接受挑戰,成為盡忠職守的新一代懲教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