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李明在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主峰會上指,與中國同行就是以機遇同行,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他指,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實現5.5%左右的平均增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定在約30%。A股總體保持回穩向好,今年以來主要指數平穩上行,上市公司總市值突破119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科技板塊市值佔比超過四分一,滬深兩市日均成交額約2萬億人民幣,投資者信心明顯回暖,歡迎更多國際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共同發展,互利共贏。

李明又指,隨着國九條和「1+N」政策體系加快落地見效,中國資本市場基礎制度不斷完善,上市公司質量和投資價值持續提升,市場內在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營收淨利潤實現按年雙增,在穩健性日益成為資產配置的優先選項和稀缺資源的當下,具有強大韌性的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將提供不可替代的投資機遇,希望國際機構從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內涵中發現投資價值,抓住機遇投資中國,深耕中國,共享中國發展紅利。

他提到,當前全球金融市場的脆弱性加大,在風險再定價、全球資本再平衡過程中,資本市場發展的內外部環境仍將面臨複雜深刻變化。希望國際機構在華投資產業始終堅持以符合法律法規監管要求為第一準則,堅持長期主義,健全內部風險管控體系,加強與監管部門溝通協作,參與構建多元共治的風險防控體系,共同築牢資本市場安全網。

 


強積金研究機構積金評級指,強積金十月暫錄得投資虧損0.26%,相當於人均虧損821港元。倘全月最終錄得虧損,將是半年來首見月度虧損。 主要原因在於美國採取報復性關稅威脅,令香港及內地股票基金虧損3.56%。

積金評級主席叢川普表示,隨著中美兩國元首有望本周會面,市場情緒可能迅速轉變,強積金有望延續創紀錄的收益與資產增長。 雖然香港及內地股票在十月或現回調,但仍是強積金年度表現的領頭羊,年初至今的回報仍逾三成。


今年首9個月有近580宗銀主盤成交,創16年新高。近期大嶼山一個私人住宅銀主盤經歷一年放盤後終以超低價1650萬元沽出,實用呎價低見6,793元,為項目入伙十年來呎價首次失守一萬元,也意味約7年半大幅貶值約67.4%,成為近年樓價跌幅最大的私樓物業。

該大嶼山單號洋房實用面積約2,429方呎,花園面積約2,713方呎,設三間套房,最新僅以約1,650萬港元登記售出,呎價僅約6,793元,售價及呎價均創下項目新低,呎價更可謂貼近居屋水平。消息指,買家為本地客購入自住,洋房已丟空一段時間,買家需全屋裝修,故銀主願讓步提供較大減價空間。

該單位2018年1月一手登記成交價為5,061萬元,至今貶值多達約3,411萬元。銀主自去年起已開始放售上址,當時市值據悉仍達約4,000萬元,至今年較早前減至約3,000萬元,而銀主底價則約2,000萬元。

 

 

 


內地微短劇近年大行其道,小米(01810 HK)旗下應用商店推出「圍觀短劇」App進佔市場,以「無廣告海量短劇免費看」為賣點,累積下載量已達2萬人次。

小米獨立短劇題材內容廣泛,涵蓋都市、逆襲、言情、復仇、總裁、家庭倫理等20多種常見類型,並設有榜單和評論,目前App只限小米手機用戶使用。

有分析認為推出「圍觀短劇」APP,標誌小米於短劇領域的探索,已從單純的營銷,轉變至構建內容生態。

「圍觀短劇」由成都分享信息傳播有限公司開發。天眼查網站顯示,由小米集團全資持有的北京聚愛聊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持股,其法定代表人王川同時擔任小米集團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及首席戰略官等要職。


四川成都一架小米電動車凌晨發生車禍後起火,車門無法打開,司機命喪車內。小米股價今(13日)先低開4.51%後,跌幅曾擴大至約8.7%,見三個月低位。

事發地點位於成都天府大道主幹道,綜合現場目擊者描述及其他車輛行車記錄儀畫面顯示,涉事車輛事發時以較快速度,超越一輛時速為104公里的車輛後,與一架網約車發生追尾碰撞,隨後疑方向修正過度,車輛從綠化帶直接飛至對向行車道,並起火燃燒。

網上片段可見,司機被困車內,現場有多人上前拯救,即使「拳打腳踢」甚至用上工具,仍無法將車門打開。有人嘗試用滅火器救火,但因火勢猛烈,救援失敗。消防員到場後將火撲熄,之後用工具割開車身救人,惟涉事司機證實當場死亡。


滙豐私有化恒生:一場利弊交織的戰略豪賭

一方

 

當滙豐控股拋出 136 億美元私有化恒生銀行的方案,這場覆蓋 53 年上市史的資本操作,瞬間攪動香港金融市場的一池春水。30% 的溢價看似給足中小股東 「離場紅包」,但背後暗藏的戰略算計與潛在風險,卻為香港銀行業格局埋下變數,這場豪賭究竟是滙豐的破局之舉,還是困局中的無奈選擇?​

從短期看,滙豐的私有化決策似乎踩中 「時機窗口」。恒生近年業績頹勢明顯,2025 年中期稅後利潤同比下滑逾三成,11% 的 ROE 遠低於滙豐香港業務 38% 的水平,資産質量還受香港商業地産疲軟拖纍。此時私有化,既能以相對可控的成本將業績 「拖油瓶」 納入全資掌控,又能借溢價平息市場對 「低價吞併」 的質疑,堪稱 「順水推舟」。尤其對中小股東而言,155 港元的要約價較市價暴升30%,遠超市場預期,短期內無疑是一筆化算的交易,這也解釋了為何恒生股價單日飆升 26%,市場情緒一度高漲。​

但深入分析便會發現,滙豐此舉更像是 「以短痛換長利」 的冒險。最直接的壓力來自資本充足率 —— 私有化預計導緻 CET1 比率驟降 125 個基點,從 14.6% 跌落至警戒線邊緣。為穩住資本水平,滙豐不得不暫停未來三個季度股票回購,這不僅會削弱投資者信心,還可能影響股價穩定性,公告當日滙豐股價重挫 6% 便是市場的直接反饋。更關鍵的是,「整合協同效應」 能否兌現仍是未知數。盡管滙豐強調可通過取消上市維護成本、強化風險管理提升效率,但恒生長期以來的獨立運營體係與企業文化,與滙豐的全球管理模式能否順暢融合?若整合過程中出現內耗,反而可能加劇經營風險,讓 「降本增效」 淪為空談。​

從行業視角看,這場私有化堪稱香港銀行業的 「風向標事件」。一方面,它為大型金融機構應對業績壓力提供了新路徑 —— 當子公司業績拖累整體時,通過私有化實現 「內部消化」,避免負面情緒傳導至母公司。但另一方面,這種 「大魚吃小魚」 的模式,也可能加劇行業集中度。恒生作為香港本土代表性銀行,其被全資掌控意味著市場競爭活力減弱,中小銀行或將面臨更嚴峻的生存環境。畢竟,當滙豐能通過資本優勢整合優質資源,中小銀行在客戶爭奪、業務拓展上的空間將進一步被壓縮,長期來看不利於香港金融市場的多元化發展。​

更值得警惕的是,滙豐對香港市場的 「信心表態」 背後,暗藏對地緣經濟風險的考量。近年來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加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面臨挑戰,滙豐選擇此時將恒生 「收歸麾下」,既是想通過全資控股強化對香港市場的掌控力,也是為應對潛在風險儲備 「緩沖墊」。但這種 「集中化」 策略也存在隱患:若未來香港金融環境進一步波動,恒生的業績壓力將直接全額傳導至滙豐,不再有 「上市平台」 的風險隔離作用,相當於滙豐把 「雞蛋」 更多地放進同一個籃子。​
對於監管層而言,這場私有化也提出新的監管命題。如何平衡企業戰略需求與市場公平競爭?如何確保恒生被私有化後,仍能維持對中小客戶的服務質量,而非淪為滙豐 「利潤工具」?盡管方案中承諾恒生保留獨立持牌資格與經營團隊,但全資控股下的 「隱性干預」 風險不容忽視,監管層需建立更完善的監督機制,防止市場壟斷與服務縮水。​

歸根結底,滙豐私有化恒生是一場利弊交織的戰略博弈。短期看,它能緩解雙方的部分困境,給股東帶來即時收益;但長期而言,其成功與否取決於整合效率、資本管理能力與市場環境變化。對香港銀行業來說,這既是一次格局重塑的契機,也可能是風險積聚的開端。這場豪賭的最終結局,或許需要 3至5 年時間才能見分曉,但無論結果如何,它都將深刻影響香港金融市場的未來走向。​


滙豐(00005.HK)及恒生銀行(00011.HK)宣布,「滙豐亞太」提出以協議安排方式將恒生私有化的建議。

私有化每股對價現金155元,較恒生昨日收市價119元溢價三成。恒生股東將獲得今年第三次中期股息,該股息不會從計劃對價中扣除。若果恒生於公告日期後宣派其他股息,就會從計劃對價中扣除。計劃對價不會提高。完成後,恒生銀行在香港的上市地位將會被撤銷。

按照每股對價,私有化建議對恒生的估值2903億元,滙控將向計劃股東支付現金總額1062億元,將以內部資源支付。

滙控指,十分尊重恒生銀行的獨特地位,將繼續透過滙豐及恒生銀行兩大品牌,服務香港市場,因此恒生銀行將保留持牌銀行認可,並維持獨立的企業管治、品牌形象、獨特的市場定位,以及分行網絡。

滙控預期,透過剔除恒生銀行的非控股權益盈利扣減,私有化將會提升每股普通股盈利,滙控將維持今年目標派息比率為百分之50。

港股今日早段高開,恒生指數升0.12%,恒生科技指數升0.41%。受私有化消息刺激,恒生銀行股價至中午左右升近26%。


外電報道,滙豐控股(00005)直接參與推動旗下恒生銀行(00011)出售旗下房地產不良貸款組合,形容是罕有的舉動。

《彭博》引述消息人士報道,滙控約兩個月前,指示駐倫敦的全球首席企業信貸官和特別信貸部門負責人,確保恒生銀行啟動出售投資組合的程序,並希望透過讓倫敦的頂級銀行家參與,確保更快地處置資產,目前已經初見成效,正處於出售一系列價值超過30億美元房地產支持貸款組合的初期階段。

報道引述滙豐發言人表示,所有銀行都不斷尋求優化信貸組合,管理風險,並在做出仔細考慮對客戶影響的決定,恒生銀行則根據自身治理自行做出決策。

恒生銀行發言人對有關報道不予置評,指銀行根據國際法規和會計準則管理貸款組合的信用風險,包括及時和適當的貸款分類和撥備以及貸款回收和處置。


香港自去年9月23日實施「打風不停市」滿一周年,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社交平台表示,因應超強颱風「樺加沙」逐漸靠近本港,政府早已嚴陣以待並做好部署,包括啟動了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核轄下協調中心,確保在各種極端情況下,本港金融市場的各個環節都能暢順運作。

 

陳茂波指,財經事務科正與各金融監管機構和各持份者保持緊密聯繫,密切監察市況,並就天氣情況對金融市場運作的潛在影響作動態評估。

陳茂波提及「打風不停市」自去年9月23日實施至今剛滿一周年,在惡劣天氣下維持巿場交易的安排經過多次實踐,實行以來運作大致暢順,市場也累積了一定經驗。港交所在颱風下會繼續維持正常交易,並已請金融機構盡早調配人力及營運資源,啟動惡劣天氣下的交易運作安排,以維持市場平穩運作,港交所亦會繼續密切監察情況,在有需要時會發出公告,讓市場參與者及時獲得最新消息。


美國聯儲局時隔9個月後重啟減息,一如預期減息0.25厘,唯獨新加入理事的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米蘭反對,他支持減息幅度0.5厘。香港三間發鈔銀行隨後宣布跟隨美國減息,但減幅低於美國,港元最優惠利率下調0.125厘。

聯儲局主席鮑威爾表示,今次減息屬風險管理,當中考慮到勞動市場正在降溫,面臨的風險與之前不同,又指堅決致力維護聯儲局獨立性。

香港滙豐銀行宣布,港元最優惠利率下調0.125厘,降至5.125厘,明日(19日)起生效;港元儲蓄存款利率亦調低0.125厘。滙豐香港區行政總裁林慧虹表示,考慮到美國減息及本地市場情況,認為調整港元最優惠利率屬合適。

中銀香港下周一起,亦下調港元最優惠利率0.125厘至5.125厘;港元活期儲蓄存款年利率下調0.125厘。

渣打香港亦在下周一起,將港元最優惠貸款利率下調0.125厘,調低至年息5.375厘;港元儲蓄戶口利率亦下調0.125厘。

聯儲局最新預期顯示,年底前將會再減息0.5厘,未來兩年每年再減息0.25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