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個國家及持分者組織的代表在巴黎舉行會議,就有關規範塑膠,處理塑膠問題條約的主要內容達成共識。與會者冀條約最快可在2025年得到締約國同意,成為自2015年有關氣候問題的<<巴黎協定>>後,最重要的一條具法律效力的環保條約。
來自180個國家及數十個包括民間社會組織、拾荒者及科學家組織的代表,周五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於巴黎的總部,就有關處理塑膠問題的新條約,進行第二輪會談。全球每年產生差不多四億噸塑膠,另外每年估計有一千四百萬噸塑膠流入海洋,塑膠問題顯然已成為一個嚴重到必須由全球各持分者共同回應,方能解決的問題。
雖然塑膠垃圾造成的污染並非新鮮事,但環保團體現時更著眼於塑膠的整個生命週期,對環境及人體健康造成的傷害。製造塑膠的過程產生空氣污染,當中產生的廢物令水浸加劇,從而影響野生動植物的食物鏈。科學家甚至在空氣、食水甚至人體血液發現塑膠。
與會的持分者促請各方訂立處理微塑膠污染問題、規範用以生產塑膠的數千種有害化學物、保護那些經常接觸這些塑膠化學物及廢料人士權益的方案。不少與會國家代表響應太平洋島國國家代表的呼籲,要求在減少塑膠污染之外,更要遏止塑膠生產。這些島國包括馬舌爾群島,由於國土面積細小,實在無能力處理這些塑膠廢物所產生的問題,令到這些由塑膠廢物堆積而成的「塑膠山」,已經成為這些島國最高的「山峰」。
不少民間組織及備受塑膠問題困擾的國家如墨西哥等國的代表,批評那些產油及塑膠生產國、為化石燃料及石化公司服務的說客,在會議開始時,藉著不斷在圍繞條約步驟的問題上爭持不下,各不相讓,來拖延條約談判的進程。
但最終與會代表同意先將步驟爭議擱置一旁,透過多方的閉路談判,相信與會者已就條約的主要內容達成共識,其中大部分與會國家均同意此條約應是全球性且具法律效力,而非只是自願性執行的指引。與此同時,世界自然基金會指與會的180國家中,有94個國家支持禁止或逐步取締包括微塑膠,PFA即四氟乙烯等有害聚合物,化學物及塑膠產品的生產。
有關方面將於數月內擬定條約草案,以便在今年稍後於肯雅舉行的會談期間,討論條約文本,期望與會各方能在明年年底,就條約的最終文本達成協議,令此具法律效力的條約,能最早於2025年正式生效。
( 來源:英國衛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