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主席埃斯彭·巴特·艾德在巴黎會談中,揮舞著再生塑料木槌。

多個國家及持分者組織的代表在巴黎舉行會議,就有關規範塑膠,處理塑膠問題條約的主要內容達成共識。與會者冀條約最快可在2025年得到締約國同意,成為自2015年有關氣候問題的<<巴黎協定>>後,最重要的一條具法律效力的環保條約。

來自180個國家及數十個包括民間社會組織、拾荒者及科學家組織的代表,周五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位於巴黎的總部,就有關處理塑膠問題的新條約,進行第二輪會談。全球每年產生差不多四億噸塑膠,另外每年估計有一千四百萬噸塑膠流入海洋,塑膠問題顯然已成為一個嚴重到必須由全球各持分者共同回應,方能解決的問題。

雖然塑膠垃圾造成的污染並非新鮮事,但環保團體現時更著眼於塑膠的整個生命週期,對環境及人體健康造成的傷害。製造塑膠的過程產生空氣污染,當中產生的廢物令水浸加劇,從而影響野生動植物的食物鏈。科學家甚至在空氣、食水甚至人體血液發現塑膠。

與會的持分者促請各方訂立處理微塑膠污染問題、規範用以生產塑膠的數千種有害化學物、保護那些經常接觸這些塑膠化學物及廢料人士權益的方案。不少與會國家代表響應太平洋島國國家代表的呼籲,要求在減少塑膠污染之外,更要遏止塑膠生產。這些島國包括馬舌爾群島,由於國土面積細小,實在無能力處理這些塑膠廢物所產生的問題,令到這些由塑膠廢物堆積而成的「塑膠山」,已經成為這些島國最高的「山峰」。

不少民間組織及備受塑膠問題困擾的國家如墨西哥等國的代表,批評那些產油及塑膠生產國、為化石燃料及石化公司服務的說客,在會議開始時,藉著不斷在圍繞條約步驟的問題上爭持不下,各不相讓,來拖延條約談判的進程。

但最終與會代表同意先將步驟爭議擱置一旁,透過多方的閉路談判,相信與會者已就條約的主要內容達成共識,其中大部分與會國家均同意此條約應是全球性且具法律效力,而非只是自願性執行的指引。與此同時,世界自然基金會指與會的180國家中,有94個國家支持禁止或逐步取締包括微塑膠,PFA即四氟乙烯等有害聚合物,化學物及塑膠產品的生產。

有關方面將於數月內擬定條約草案,以便在今年稍後於肯雅舉行的會談期間,討論條約文本,期望與會各方能在明年年底,就條約的最終文本達成協議,令此具法律效力的條約,能最早於2025年正式生效。

( 來源:英國衛報 )


中國國交部發言人毛寧早前回應兩國記者狀態時指,中國乃基於印度近年對中國駐印記者的不公平對待,而對印度駐華記者作出反制。

在中印關係持續緊張之際,兩國將外交角力延伸至派駐記者身上。兩國駐對方的記者數目,隨著記者簽證不獲審批,已經陷入清零的局面。中方指印方做法不合理,繼而作出反制;印方則指兩國就此問題繼續接觸,目前的情況,顯示兩國關係暫未見緩解之勢。

印度原本有四名駐華記者,但當中三名記者的記者證自今年四月起相繼被註銷,令他們不能在華進行採訪。印度當局周五呼籲中方協助印度記者在中國進行採訪工作,並指兩國就此問題,繼續保持聯繫。另一方面,中國目前只剩一名記者在印度工作,而他的記者簽證續期申請仍未獲批。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指,面對印度近年針對中國駐當地記者的不平等及具歧視性對待,在別無選擇下,中國唯有作出反制。

印度公共廣播Prasar Barahti 駐華記者Anshuman Mishra的簽證駐中國凍結。

在兩國關係因著邊境爭端問題而劍拔弩張之際,包括中國官媒駐印及印度主要媒體的駐華記者數目大幅下降至幾乎清零,對彼此政治社會情況的理解及兩國關係,甚至兩國人民對彼此的印象,都只會弊多於利。中國新華社早前刊載其駐新德里社長畢曉洋的文章,當中提到印度以不同理由,阻礙中國記者取得記者證,在當地進行採訪,令這些記者面對巨大的心理壓力。他在文中提到自己的親身經歷,指印度當局於今年三月,以他常駐在印度的時間過長為由,拒絕為他的簽證續期。因著印度的簽證政策,現時新華社駐新德里分社只有一名記者工作。

印度外交部發言人早前被問及中國駐印記者數目的問題時,並未有正面回應;只重申所有外國,包括中國在內的駐印度記者,均在無限制及困難的情況下,於印度進行採訪工作。與此同時,他並沒有證實印度駐華記者被註銷記者證的情況,只表示印度記者在中國工作期間,面對不少困難。

印度報章《The Hindu》四月曾刊文,提到中國外交部決定凍結其駐華記者Anath Krishnan 及印度公共廣播Prasar Barahti 駐華記者Anshuman Mishra的簽證。有學者指出,兩國記者現時遇到的窘境,顯示兩國政府的互信已蕩然無存。因著中國駐印記者大部分為官媒工作,因此印度很可能視他們為中國的國家行為體而存有戒心。印度拒向中國記者發出記者證,乃印度透過非軍事的手段向中國施壓,迫使其在邊境問題維持現狀的策略。

(來源:美國有線新聞網絡)

曾在大學時期遭同窗性侵,但因種種原因而未報案處理的 Megumi Okano,希望今次《性侵法》改革,能為日本社會帶來改變。

 

日本國會正就改革《性侵法》進行辯論,當中最重要的修訂為將「強姦」的定義,由「強迫下進行性交」改為「非自願地進行性交」。日本社會民眾普遍對「強姦」定義沒有清楚認識,因此今次修訂不單是該法案近百年以來第二次修訂,更藉著有關法律框架的討論,凝聚社會共識。

不少國家將「強姦」定義為任何未得對方同意下進行的性交或性行為;但在日本目前的法例下,「強姦」一詞只定義為強行及透過襲擊或威嚇,或在受害人意識不清或未能抵抗的情況下,進行的性交或淫褻行為。日本不少關注性侵問題的人士批評如此狹窄的定義,只會令檢察人員及法官在處理此類案件並闡釋法例時,進一步收窄法例可以適用的範圍,令到強姦案的受害者幾乎難以透過法庭取得公義,而此司法定義亦造就社會懷疑受害人的文化,從而令受害人事發後,往往怯於報警處理。

一名十五歲女童於2014年在東京遭一名男子強行壓在牆上,並在她反抗的情況下與她性交。法庭以男子行為並未令受害人完全未能反抗,且女童已經超過可以同意進行性行為的十三歲為由,裁定涉案男子無罪釋放。

另外一名大學時遭同窗性侵的日本女子,憶述當時涉案男子在她反對下仍強行與之性交,過程中她曾一度掙扎,但最終選擇放棄,任他為所欲為。她曾向大學報告事件,雖然大學調查後,裁定涉案男生干犯性侵,但因他當時已畢業離校,校方向他發出警告後,事件便不了了之。

性侵受害人團體「春天」發言人指,以上這些例子說明,就算涉案性行為被證實為非自願,但如受害人最終放棄掙扎,這些情況因未符合目前法例框架下的「襲擊或威嚇」,因此受害人難以透過法庭爭取公義。假若受害人最終願意報警,但在調查過程中,往往受到警員或醫護人員以「她咎由自取」的無情態度對待,令她們有如再被強姦,這些都令受害人卻步而選擇不報警。

事實上,日本目前只有約三分一的性侵案涉案人士,最終被法庭裁定為強姦罪成,比例遠低於一般刑事檢控率。但在2019年發生多宗令社會震驚的性侵案後,不少人開始關注國內的性侵問題,並出現要求司法改革的聲音。

修訂案將對「強姦」一詞重新定義,並列明八個令受害人難以表達、或符合非自願的情境:其中包括受害人受酒精或藥物影響而神智不清、遭受暴力或威脅、受害人事發時感到恐懼、或涉案者恃著強勢,令受害人擔心若不就範就會對其不利。另外同意性行為的年齡亦會由現時的十三歲提高至十六歲,並延長訴訟時限。

有維權組織認為修訂案所訂明可作為強姦定罪情境的字眼仍過於含糊,未夠清晰,恐令檢方更難證明涉案者犯強姦,亦有組織要求進一步延長訴訟時限,並應訂立法規,加強保護未成年受害人。

日本國會上議院現時正優先處理有關移民的議案,故此性侵法修訂案能否趕及在六月二十一日前在上議院獲得通過仍是未知之數。為免議案錯過今次限期後,通過之日變得遙遙無期,維權大士促請國會議員立即行動,加快討論議案的進程。

( 來源: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 )


幣安及其總裁趙長鵬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控以經營詐騙網絡等13項控罪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控告幣安及其總裁趙長鵬涉經營詐騙網絡,進一步向這個全球最龐大的加密貨幣交易市場施壓,令比特幣價格跌至近三個月的低位。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發聲明,指趙長鵬及幣安經營詐騙網絡、涉及利益衝突、未有如實披露及蓄意逃避法規的規管。當中幣安被入稟控告包括人為地誇大交易量、擅自轉移客戶資金、在其市場監控管制方面誤導投資者等13項控罪。
幣安總裁趙長鵬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指幣安及趙長鵬秘密控制客戶的資產,讓他們可為所欲為地混合及轉移投資者的資金。另外幣安被指透過在美國創建不同的實體,以逃避美國聯邦證券法規。趙長鵬掌控及擁有的貿易公司Sigma Chain則被指控,自三年前至2022年6月期間,人為地誇大美國幣安交易平台上的加密貨幣交易量。
幣安就此在社交網站帖文,指幣安致力捍衛其交易平台,客戶在幣安及其附屬平台的資產均安全及受保障。幣安在其聲明中強調幣安一開始便主動與美國證券及交易委員會合作,但不同意其針對幣安的種種指控,強調一直以來,幣安致力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就有關問題,尋求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但委員會卻提出新的要求並將幣安告上法庭。幣安批評有關指控,無論在事實層面、法律層面,又或是在委員會的過往先例上都是不公義的。
比特幣的價值在幣安被控的消息公布後下跌6%,跌至近三個月以來的最低位;另外幣安的加密貨幣BNB的價值,亦同時下跌逾5%。專家分析指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指控將令幣安進一步受壓,並可能在加密市場掀起震盪。事實上,除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指控外,美國司法部正就幣安涉洗黑錢及違反制裁令等指控進行調查。
(來源: 路透社/frameracing.net )

專家分析水壩的衛星圖像後相信水壩遭毀前數天,連接水壩的橋樑已遭炸毀

烏克蘭南部俄控地區克爾松的新卡霍夫卡水壩被炸毀,洪水從堤壩缺口湧入分隔俄烏戰線的聶伯河,迫使受影響的下游地區的數千居民緊急疏散。俄烏雙方均指責事件乃對方所為。

烏克蘭指責俄方炸毀水壩的行動構成戰爭罪行。俄方則反指事乃烏方所為,為要分散外界對其步履蹣跚的反擊行動的注意力。縱然如此,雙方都未能提出實質證據證明己方說法。

上載網上的片段可見,水壩遭毀後,大量洪水從崩缺口湧入聶伯河河道

日內瓦條約訂明,禁止交戰雙方以危害平民的水壩作為攻擊目標。專家分析相關的衛星圖片後,相信水壩炸毀前數天便遭破壞,包括一條連接水壩的橋樑被炸毀,現時未能確定橋樑被毀與水壩崩毀有關,還是水壩被俄烏其中一方蓄意炸毀。

烏方控制的克爾松下游地區,有碼頭被洪水淹沒。正在緊急疏散的居民向媒體表示,市內的學校及體育館已遭淹浸,道路全被洪水淹沒,汽車未能前進。烏克蘭警方發布的片段可見當地水位不斷上漲,居民紛紛帶同家人及寵物離開家園,逃到安全的地方暫避。烏克蘭內政部長指責俄羅斯對正在進行緊急疏散的地區發動襲擊。

俄控聶伯河河岸地區的居民表示,縱然他們被佔據當地的俄軍勒令離開,但他們仍選擇留守家園。他們指俄軍可在毫無警戒下向民眾開槍,若在未獲批准的情況下,趨近俄軍一米,他們便會立刻喊以髒話。若他們嘗試走入「禁區」,俄軍便會以機槍指著他們。另有河岸的俄控地區完全遭淹,當地官員直言情況嚴竣,只有使用特殊工具,方能進行疏散。

遭破壞的水壩原為烏克蘭南部,包括俄控的克里米亞半島在內廣泛地區的農田提供用水,並為俄控扎波羅熱州核電廠進行冷卻之用。被破壞的水壩位處蓄水達18 立方公里的卡霍夫卡水庫,以蓄水量來說,該水壩是全球其中一個最大型的水壩。

專家警告該水壩被毀,將無可避免地對烏克蘭及周邊地區的生態及環境,帶來長遠而廣泛的負面影響。加上該水壩以碎石、岩石及黏土築成,結構脆弱,一旦有部分崩缺,湧入的洪水可於數小時內,沖走水壩的其餘部分,從而令到水壩全然崩潰,足以對下游甚至上游造成嚴重破壞及傷亡。

(來源:路透社/美國有線新聞網絡)


新加坡政府將在2024年收回克蘭芝馬場,作房屋及康體發展用途。
新加坡賽馬會在與當地政府開會後,宣布第一百屆新加坡金盃賽將於明年十月五日,於當地唯一賽馬場—克蘭芝賽馬場舉行,之後,馬場將交回新加坡政府進行房屋及康體發展用途,意味擁有逾180年歷史的新加坡賽馬,在明年十月的金盃賽後將成為歷史。
新加坡賽馬在明年十月舉行第一百屆新加坡金盃賽後,將成為歷史。
雖然當地馬圈最近數月已流傳克蘭芝馬場的前景黯淡,賽馬賽事或將於2026年在新加坡全面消失:但今次證實馬場被收回的消息一出,仍令一眾當地賽馬業持分者感到震驚。
新加坡賽馬會主席Niam Chiang Meng對政府決定關閉馬場感到悲傷,但他表示理解新加坡對於土地的需求殷切,馬會將盡一切努力,確保明年最後的賽事能順利舉行,及為2027年3月將馬場土地交回政府作出必要準備;他強調會與政府合作心,放眼投資於新加坡的未來。馬會現時約有七百頭賽馬,馬會表示將與業界其他持分者合作,為馬主及練馬師提供療養及出口馬匹的支援,使這些業界人士能順利退出星洲賽馬圈。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及財政部早前發表聯合聲明,指新加坡作為一個城邦,土地資源有限,政府將持續審視國家的土地規劃,在配合目前的需要的同時,亦要確保有足夠的土地,給將來的新加坡人使用。
克蘭芝馬場自2000年起便成為當地舉行賽馬的場地,其間曾舉行多場著名賽事。但新加坡賽馬會承認近十年,入場觀賽的馬迷數目不斷下降。另外新加坡賽馬近年亦面對賽馬人口老化的結構性問題,經歷新冠疫情後,新加坡賽馬會已難再在每周舉辦兩個賽馬日,再加上澳門賽馬會未能恢復新加坡賽馬轉播,這些都導致政府看中馬場,決定收回將之重新發展。
(來源:澳洲新聞社)

土耳其新任財長希姆謝克
成功連任的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周六公布新內閣名單,包括委任希姆謝克擔任財政及金融部長。外界關注希姆謝克上任後,會否扭轉埃爾多安減息為主的經濟政策,緩解國內高通脹的經濟危機,分析指希姆謝克的新政策能否持續並發揮作用,還看埃爾多安向他下放權力,讓他施行經濟政策的獨立性。
面對國內持續的經濟危機,埃爾多安自2021年起,一直堅持其減息刺激貨幣,透過發放針對性的信貸去促進經濟增長、出口及投資的經濟政策,甚至多番向土耳其央行施壓,大幅削弱央行的獨立性。最終導致土耳其去年通脹達到過去24年來最高的85%,土耳其里拉在大選次輪選後,貶至一美元兌逾20里拉的新低位。不少專家警告土耳其在外滙儲備耗盡、不斷擴大國內存款保障計劃的規模、通脹不斷惡化下,正步向經濟動盪期。外界分析指埃爾多安委任希姆謝克執掌經濟,顯示埃氏意識到民眾對其處理國內經濟挑戰的能力失去信心。
專家預料希姆謝克上任初期將獲授權,推行加息遏通脹的正軌經濟政策。但此策能否持續並發揮長遠作用,將取決於其實施經濟政策的獨立自主程度,因當地將於2024年舉行地方選舉,他在施行經濟政策時所面對的政治壓力只會有增無減。因此料希姆謝克上任後,能延緩國內的經濟危機,但其政策能否為國內經濟提供長遠的解決良方,現時仍言之甚早。
埃爾多安在其就職典禮中,提到會尋求讓八千萬來自不同政治光譜的人民,摒棄選舉期間出現的政治分歧,聚焦土耳其的未來,從過往的錯誤中汲取教訓,團結一致,共同為土耳其的將來而努力。希姆謝克於2009年至2018年間擔任土耳其的財政部長及副總理,其任內表現備受財經市場高度重視。

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李尚福4日在第20屆香格里拉對話會上就中國的新安全倡議議題作大會發言。

 

中國國國防部長李尚福在亞洲最高安全峰會香格里拉對話會上發表講話,指中國與美國發生衝突的話,將是全球難以承受的災難,重申中國尋求中美對話而非對抗。今次亦是李尚福自今年三月獲委任為中國防長以來,首次在國際場合發表重要講話。

李尚福指世界大得足以讓中美兩國共同發展。他表示中美兩國制度及其他方面各有不同,但這不應妨礙兩國求同存異,基於共同利益深化雙邊關係及合作。但無可否認,中美發生激烈衝突或對抗,將為全球帶來不能承受的災難。

中國軍方早前批評美國及加拿大派出軍艦,聯合航行穿越台灣海峽的舉動為故意「挑起風險」。美國方面堅稱美加兩國艦隻乃在公海自由航行的原則下,執行例行任務。加拿大防長阿南德強調加拿大將在國際法的框架下,派出艦隻在包括台灣海峽的水域航行,而區域內的國家則應堅守責任。

李尚福在講話中重申,中國不會容讓美國及其盟友,以自由航行巡邏之名,實現航海霸權。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早前在峰會中發表講話,指責中國拒絕軍事對話,導致超級大國因分歧而令關係陷入僵局。他重申對話並非獎賞,而是必需。

李尚福在講話中就此作出回應,雖然較為克制,但卻不忘挖苦美國,指責部分國家加劇軍事競賽,肆意干涉別國內政。他指冷戰思維死灰復燃,大幅增加安全風險,又指彼此尊重應取代欺凌及霸權。

李尚福於2018年因向俄羅斯購入武器而受到美國制裁。他在周五一個晚宴場合中與奧斯汀握手,但兩人沒有作深入討論。

前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李尚福發表講話後,促請美方減少在中國領土附近進行軍事行動,以顯示其願與中國恢復高層次國防對話的誠意。

(來源:路透社)

東非國家烏干達周日(4日)通過被指為全球最嚴苛的反同性戀法案,不單將同性戀行為本身定為刑事罪行,屢犯者更可能被判死刑。

烏干達總統穆塞韋尼簽署法案,通過被指為全球最嚴苛的反同性戀法案 。 

當地政府早前通過《2023反同性戀法法案》的草案,他們誓言要保護烏干達的傳統價值,免其受外國的不道德思想入侵。當地總統穆塞韋尼於當地時間周日簽署的法案為該草案的修訂案,當中列明作為同性戀者不需承擔刑事責任,但進行同性戀行為卻可面臨終身監禁。

雖然穆塞韋尼曾建議刪除法案中將「嚴重的同性戀」列為死罪的條文,但遭當地政客反對,最終通過的法案意味屢犯同性戀行為的人士可面臨死刑,事實上,烏干達本土已有數年無執行過死刑。 通過的法案中亦訂明公然推廣同性戀的人士將面臨二十年監禁;而鼓勵進行同性戀行為的組織一經定罪,將面臨取締十年的刑罰。

烏干達的性小罪組織直言法案通過令他們非常擔心,因該法案將為當地已經備受迫害的LGBTQ社群帶來重大傷害。縱然烏干達國內的民間組織在穆塞韋尼多年的專權統治下,已經變得緘默;但該法案在全球卻惹來不少反響。

「民權組織人權醒覺及推廣論壇」周一宣布,會就該法案向烏干達最高法院提出司法覆核, 原因為法案將成人之間的自願同性戀行為刑事化,顯然違反當地憲法中有關平等及反歧視的條文。

美國總統拜登怒斥烏干達今次通過的反同性戀法案,乃是對全球人權一次悲慘的侵犯,更威脅會因此削減針對烏干達的援助及投資。他要求國家安全局審視該反同性戀法案對美國所有與烏干達的聯結,其中包括向烏干達提供愛滋病援助及其他援助並在當地的投資。他指美國將考慮就此法案向烏干達實施制裁,並限制那些在烏干達侵犯人權或涉貪腐的人士入境美國。

聯合國人權事務辦事處專員Volker Turk三月時曾以「全球最糟透」的同類法案形容烏干達的反同戀草案,法案通過後,他在推特發帖,讉責該法案為對LGBT人士及更廣泛民眾權利作出系統性侵犯而開出的處方。 人權觀察非洲副總監Ashwanee Budoo-Scholtz不單斥責該反同性戀法案實際上是一條歧視性法案,更是在保護全烏干達人民的人權路程上「開倒車」。

雖然法案受到烏干達及全球民權組織的鞭撻,但在大部分為基督徒的烏干達國內,卻得到廣泛支持。當中作為該法案主要倡議者的國會發言人Anita Among,直言要藉該法案,堅決捍衛烏干達的文化、價值及人民的展望。國會早前討論該法案時,不時出現帶有恐同性質的誹謗,而穆塞韋尼更以「變態者」稱呼同性戀者。

面對歐洲議會四月時議決對烏干達該法案作出讉責,並要求歐洲國家以該法案將影響歐烏關係為由,向穆塞韋尼施壓,要求他不要實施議案。但支持該法案通過的烏干達國會議員直言外國就此削減對烏干達的援助已是預料之內。據悉Anita Among的美國簽證已遭註銷。

(來源:英國廣播公司)


將舉行世界盃決賽的盧賽爾球場:與其他卡塔爾世界杯賽事賽館一樣,將不會有含酒精飲品出售。

世界盃即將開鑼,國際足協證實會場禁售酒精飲品,但贊助商的無酒精啤酒不在禁售之列,以尊重主辦國卡塔爾的回教規範。有球迷團體對卡塔爾最後一刻方轉軚,由賽事前後容許售酒至全面禁酒的做法加以讉責。
今屆世界盃在作風保守,且對酒精飲品銷售及使用的回教國家卡塔爾舉行。今年九月,卡塔爾表示容許贊助商百威啤酒在比賽前三小時至開賽,及完賽至之後一小時內,在場館範圍向持票球迷購買啤酒享用,但比賽期間仍禁止售酒。
但在離比賽開鑼不足的時間,國際足協發表聲明,指與主辦國商協商後,為尊重當地的宗教規範,除有相關執照的地點外,8個決賽周賽事場館將不會設有可售賣酒精飲品的銷售點,但不含酒精啤酒的銷售不受限制,即球迷可在所有賽事場館買到無酒精啤酒享用。國際足協強調將繼續與主辦國合作,確保比賽場館及周邊範圍,能為所有球迷帶來一次既愉快又能體現彼此尊重的暢快經驗。
聲明亦感謝持有百威啤酒的釀酒廠Anheuser-Busch InBev的諒解及支持,在世界盃舉行期間,共同協力迎合每一位人士的需要。作為國際足協其中一個合作夥伴的百威啤酒,在國際足協禁酒的聲明發出後,曾一度在推特貼文指「這真令人尷尬」,貼文其後被刪。
根據媒體報道,百威啤酒對國際足協的贊助金額達7千5百萬美元。持有百威啤酒的釀酒廠AB InBev指,AB InBev在過去逾三十年一直為國際足協的合作伙伴,我們期望可以在全球各地舉行世界盃賽事期間,與球迷一起慶祝這項全球盛事,但礙於未能控制的因素,致部分在賽館的銷售計劃未能如期進行。
代表英格蘭及威爾士足球球迷的「足球球迷協會」批評卡塔爾在售酒問題上出爾反爾。他們指雖然未必所有球迷都喜歡邊飲啤酒邊欣賞賽事,但卡塔爾乎最後一刻方改變主意的做法,顯然反映世界盃主辦委員會與其支持之 間缺乏溝通。如果主辦方既然在售酒問題上,能夠在沒有解釋的情況下改變主意,那球迷質疑其能否兌現其他與住宿、交通及文化議題相關的承諾,亦絕對可以理解。
(來源:美國有線新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