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近期多項安排引起廣泛爭議,包括派最多四千元的「關愛共享計劃」被指手續繁複、申領長者綜援門檻被調高、部分長者綜援受助人未找工作會被扣錢等,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星期二(29日)承認,近期的民生政策招批評,她指會反省並完全接受有關批評。

 


美國正式刑事起訴中國通訊設備商華為、華為兩間子公司及副董事長孟晚舟23項罪名,已要求加拿大引渡孟晚舟到美國受審。 華為發聲明否認指控,又指不知孟晚舟有何不當行為, 相信美國法院最終會得出相同的結論。中國外交部亦敦促美方立即撤銷對孟晚舟的逮捕令,避免在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

距中美重啟貿易談判尚餘數天,美國司法部星期一公布,指華為及副董事長孟晚舟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從美國商業夥伴盜取商業機密。

其中13項罪名包括指控華為及孟晚舟,涉及欺詐、違反美國制裁伊朗的法案、誤導銀行以及美國當局等,另外亦起訴華為在美國的子公司,涉嫌從美國電訊商T-Mobile竊取商業機密等共十項罪名。

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托弗雷表示,多年調查後,發現華為及有關高級行政人員,持續地不尊重美國法律,違反自由市場原則,由美國盜取寶貴的商業機密。商務部長羅斯就強調,有關訴訟與中美貿易談判完全沒有關係。

美國官員曾警告,中國竊取美國企業機密對美國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據美國政府的統計,每年因此造成的損失達數千億美元。

《華爾街》分析:美國激怒了中國

美國《華爾街日報》新聞從業員Shelby Holliday分析,指美國在全球不斷升級的反華為行動中雖成功拉攏盟友,也同時激怒了中國。中國最近數周以涉嫌危害中國國家安全為由,拘留了數名外國公民,分析認為是報復舉措,但中國官員否認行動與華為事件有任何關係。

多國避用華為設備

澳洲、英國、加拿大、德國和日本等國政府近期都表示,隨着華為事態的發展,正密切關注自身的電訊設備供應鏈。澳洲和新西蘭已限制華為參與兩國電訊營運商的5G新項目。上周五,總部位於英國倫敦的Vodafone表示,公司將暫停購買華為生產的部分零部件,理由是歐洲各國政府可能出於國家安全憂慮,避免使用華為。

華為:有遵守業務所在國所有法律法規

加拿大政府去年十二月應美國要求逮捕華為董事長孟晚舟。孟晚舟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之女,她被指華為在伊朗業務的性質方面誤導銀行,導致違反美國對伊朗制裁,孟晚舟已否認指控。華為表示,該公司遵守業務所在國的所有適用法律法規。

此外,美中貿易談判人員正準備本周在華盛頓舉行會晤,為兩國間的貿易爭端尋求解決方案,而爭端早前已導致兩國採取互徵關稅的行動。

(華爾街日報)


中美貿易戰下,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導致對美國商品需求減弱,加上美國工廠的出口活動減少,之前大舉押注在華業務增長的美國製造業,同樣受創。

中國等國家近期需求減弱,威脅到美國製造商等出口強表現。美國供應管理協會數據顯示,12月衡量美國製造業活動的指數跌幅超出市場預期,當中衡量新出口訂單的分項指標跌至兩年新低,意味參與調查的數百間企業中,不少企業的海外銷售都有所放緩。

工業巨頭Caterpillar和3M約一成的銷售額來自中國,兩間公司將在本周公布最新業績,但兩間公司的高層去年10月稱,對中國經濟放緩感到擔心,導致股票及美國工業類股下跌。工業膠水製造商H.B. Fuller Co. (FUL)稱,中國市場需求疲軟已導致公司2018年利潤減少1,000萬美元,今年利潤可能減少2,000萬美元。該公司13%的銷售額來自中國市場。

PPG工業公司(PPG Industries Inc., PPG)稱,第四季度用於中國產汽車的塗料銷售額減少15%。工具製造商史丹利百得(Stanley Black & Decker Inc., SWK)稱,預計中國和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區今年經濟增長將放緩。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增長放緩,同樣令美國部分小型企業造成衝擊。芝加哥制革廠Horween Leather Co.將約40%的優質皮革出口給中國及其他地方的高檔鞋類和箱包生產商,該公司去年銷售額下降了大約10%,公司總裁Skip Horween已為此減產,他又相信仍會出現一段調整期。

除中國因素外,美元走強、美國對某些外國商品徵收關稅導致成本上升,也令部分美國製造商帶來壓力。

 

(華爾街日報)

 


1.香港政府早前宣布,六十至六十四歲健全申領綜援的人士,二月一日起,如果有半年未參加就業支援計劃,每月會被扣減二百港元綜援金。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星期一(28日)宣布,由於社會有強烈意見,決定暫時不會扣錢,但無意擱置安排。

2.香港政府繼收緊長者綜援申領門檻後,再提出向未有參與自力更生計劃的受助人扣錢,雖然兩個安排都延遲實施,但仍引起跨黨派議員不滿,議員葛珮帆希望政府擱置計劃。

3.香港政府去年財政預算案提出的電動私家車「一換一」計劃,參加條件星期一(28日)起獲放寬。車主由以往需擁有舊私家車三年或以上的要求,縮短至十八個月或以上。而參與的舊私家車要領有有效車輛牌照,亦由從前最低要求廿四個月內最少二十個月,放寬至十二個月內最少十個月。

4.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臨時撥款法案,聯邦政府當地周一起將全面暫時恢復運作至下月中。代理白宮幕僚長馬爾瓦尼表示,如國會不跟總統特朗普合作,批出邊境圍牆撥款,聯邦政府將面臨再度停擺。


香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星期一(28日)在立法會一個委員會上,宣布暫緩拒參與自力更生計劃的60至64歲受助人,被扣200元綜援金額的措施,他解釋是聽取社會及議員意見後盡量可以做的決定,又認為有關政策修訂遲早要做,而現時則是適合時間,但羅致光表示政府無意擱置方案。


香港飛躍成國際大都會,與昔日的輝煌工業發展密不可分,既是全球重要製造業中心,也一度帶動內地經濟騰飛及人才發展。在經濟轉型下,香港工業仍繼續以優良品質及創新發展路向,為粵港澳大灣區開拓新機遇。 與香港工業總會合作的大型紀錄片《香港工業正能量》,攝製隊的足跡踏遍多個城市,訪問了六十多間港資企業,以探討香港百年工業蛻變,到底會為大灣區發展帶來甚麼新啟示?

監製:莊源豐

第四十六集:香港鐘錶業(二)

鳴謝:飛騰錶業有限公司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英文單詞bypass,內地譯成「外環路」,香港譯成「繞道」。剛剛通車的香港中環繞道,全長4.5公里,從1989年提出規劃到建成通車還真是繞了不少道,爭吵若干年、扯皮若干年、打官司若干年、虛耗若干年,前後30年!30年裡,環保團體不斷採取司法行動,將政府拖去法庭展開拉鋸戰,使工程舉步維艱。

攝於2005年8月中環對開,填海部分目前成為中環灣仔繞道及中環海濱。

爭什麼吵什麼呢?填海不填海。

香港的發展始終伴隨著填海。1990年代,按維基百科的說法,香港進入了「填海的黃金年代」。

可是,那邊廂填海還在興頭上,這邊廂突然要環保了。

1995年11月,距離香港回歸只有一年半的時候,「保護海港協會」突然成立了,他們發動香港市民簽名支持立法保護海港。路人甲一聽保護海港,應該啊,簽名支持;路人乙一聽保護海港,正確啊,簽名支持……最後弄到17萬人簽名。

當時香港人口650萬左右,就被這所謂的17萬個簽名代表了。

1997年6月27日,距離香港回歸只剩下3天,港英當局的立法局通過了《保護海港條例》。條例規定,維多利亞港是香港人的特別公有資產及天然財產,必須受到保護和保存,並且設定了在維港進行填海工程必須遵循的若干法定原則。這個條例現在列在《香港法例》第531章,仍然有效。

圖中的灰色部分屬於已填海區域。

從1841年英軍佔領香港開始,維港就被不停地填著。到1945年,香港有80公頃土地是填海得來。換言之,維港少了80公頃海面。二戰之後,香港又繼續填海。維多利亞公園是填出來的,柴灣、小西灣、紅磡灣等處的土地都是填海填出來的。1950年代,因為中環填海,皇后碼頭就挪了窩。那時候沒有人反對填海,也沒有人反對碼頭挪窩。到了2007年,特區政府同樣因為中環填海的原因要拆遷皇后碼頭的時候,卻惹來一些人哭天搶地。

不少新市鎮都依賴填海以獲得土地,然而香港自上世紀90年代發展的東涌新市鎮落成後,至今未有新市鎮落成。

香港時評人施永青曾評論說,「新加坡在立國的時候,面積只有580平方公里,面積只有香港的一半多一點。經過這些年來的填海造地,新加坡的面積已增加至714平方公里。填出來的面積是原有面積的23%。不過,新加坡政府並不打算停,而是準備繼續填海。」

爲什麼新加坡能而香港不能呢?

1997年7月1日,英國人離開香港回老家,臨行前,他們在香港埋下了一顆顆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