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英文單詞bypass,內地譯成「外環路」,香港譯成「繞道」。剛剛通車的香港中環繞道,全長4.5公里,從1989年提出規劃到建成通車還真是繞了不少道,爭吵若干年、扯皮若干年、打官司若干年、虛耗若干年,前後30年!30年裡,環保團體不斷採取司法行動,將政府拖去法庭展開拉鋸戰,使工程舉步維艱。

爭什麼吵什麼呢?填海不填海。
香港的發展始終伴隨著填海。1990年代,按維基百科的說法,香港進入了「填海的黃金年代」。
可是,那邊廂填海還在興頭上,這邊廂突然要環保了。
1995年11月,距離香港回歸只有一年半的時候,「保護海港協會」突然成立了,他們發動香港市民簽名支持立法保護海港。路人甲一聽保護海港,應該啊,簽名支持;路人乙一聽保護海港,正確啊,簽名支持……最後弄到17萬人簽名。
當時香港人口650萬左右,就被這所謂的17萬個簽名代表了。
1997年6月27日,距離香港回歸只剩下3天,港英當局的立法局通過了《保護海港條例》。條例規定,維多利亞港是香港人的特別公有資產及天然財產,必須受到保護和保存,並且設定了在維港進行填海工程必須遵循的若干法定原則。這個條例現在列在《香港法例》第531章,仍然有效。

從1841年英軍佔領香港開始,維港就被不停地填著。到1945年,香港有80公頃土地是填海得來。換言之,維港少了80公頃海面。二戰之後,香港又繼續填海。維多利亞公園是填出來的,柴灣、小西灣、紅磡灣等處的土地都是填海填出來的。1950年代,因為中環填海,皇后碼頭就挪了窩。那時候沒有人反對填海,也沒有人反對碼頭挪窩。到了2007年,特區政府同樣因為中環填海的原因要拆遷皇后碼頭的時候,卻惹來一些人哭天搶地。

香港時評人施永青曾評論說,「新加坡在立國的時候,面積只有580平方公里,面積只有香港的一半多一點。經過這些年來的填海造地,新加坡的面積已增加至714平方公里。填出來的面積是原有面積的23%。不過,新加坡政府並不打算停,而是準備繼續填海。」
爲什麼新加坡能而香港不能呢?
1997年7月1日,英國人離開香港回老家,臨行前,他們在香港埋下了一顆顆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