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下周三(25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據悉,李家超除提出擬增設「宣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外,港府更計劃把目前海防博物館改建為「香港抗戰紀念館」,以強化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年人正確認識抗戰歷史。

目前部分香港抗戰史料分佈於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兩館均設有與抗日戰爭有關的展覽;去年揭幕、由民間籌備的沙頭角抗戰紀念館常設展覽,亦有介紹包括東江縱隊與港九大隊的抗戰歷史,但香港目前沒有由特區政府主導、以香港抗戰史為主題的紀念館。

消息指,港府重視香港抗戰歷史,希望讓公眾認識香港民眾當年在抗戰期間的角色和事蹟,相信《施政報告》會採納政界建議,設立抗戰紀念館,其中一個方案是把位於筲箕灣的海防博物館加以改建。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陳勇一直提倡興建香港抗戰紀念館。他表示,熟悉近代史有利於人心回歸、培養愛國情懷,期望有更多的香港市民特別是年輕人,通過認識香港抗戰淪陷時期的苦難,確立自己身份認同,以及香港特區的根本利益與國家一致。

陳勇認為,從零開始興建抗戰紀念館費時,建議從現有的歷史博物館入手,先行「掛牌」成立抗戰紀念館,騰出起碼一半地方作抗戰史展覽。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劉兆佳認為,香港抗日史亦牽涉內地,認為可以結合九一八事變等史實,豐富紀念館內容。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17歲拔萃男書院學生曾憲哲失蹤七天後,至第八天在老鼠田坑被尋回。香港警務處港島總區總督察林欣宜今日(13日)表示,警方判定今次是失蹤人士案件,沒有刑事成份。

林欣宜說,坊間有很多傳言猜測事件經過及曾憲哲獨自上山的原因,但警方經深入調查後認為事件不涉及刑事成份。

林欣宜強調,目前最重要是曾憲哲的身體健康,以及他和家人可以渡過難關,回復正常生活,她呼籲外界不要再作出不必要的猜測。

警方指,今次搜救行動極為困難,有如大海撈針。(資料圖片)

 

林欣宜又指,在搜救行動中警方出動可以播放聲音的無人機,過程中播放曾憲哲喜歡的音樂以及拯救他的資訊,希望對方聽到,不要放棄。她形容今次搜救行動極為困難,有如大海撈針,搜救隊伍一度要擴大行動範圍至沙田、大圍、馬鞍山一帶,颱風小犬襲港以及黑色暴雨,亦加大搜索難度。

 


西貢今日(12日)凌晨二時許發生連環爆竊案,兩名蒙面賊人潛入西貢南苑別墅一間大屋爆竊,期間女傭聞聲響,驚覺有人在屋外形迹可疑,拿起手機拍攝,並大聲喝止。兩名賊人見事敗逃去,外傭其後通知外籍男戶主報警。警員接報到場,發現單位一玻璃門損毀,經點算戶主沒有財物損失。警員調查期間亦發現近南圍村公所另一間村屋,同樣遭賊人爆竊,窗戶被撬開,屋內有被搜掠的痕迹,損失有待點算,案件列作連環爆竊處理。

現場所見,涉事的南苑別墅大屋樓高三層,由法國籍男戶主一家四口與菲律賓女傭居住。女傭表示,賊人攀過圍牆逃去,並提供事發時拍下兩賊的短片。女傭稱當時發現大屋傳來異響,她循聲查看並驚見兩名蒙面賊人,於是舉起手機拍攝對方。

片中所見,女傭撞破賊人一刻,即時大叫喝止賊人,賊人見事敗逃離現場,但其中一名賊人竟一面「得戚」,向女傭揮手示意,更舉起雙手扮鬼臉。女傭事後發現玻璃門損毀,通知男戶主報警。

 


失蹤8天的17歲應屆DSE男拔生曾憲哲,今(11日)下午2時許在山上被尋回,他被發現時沒有身穿衣物,消防員遂為他提供衣服及能量飲品,送院時清醒。趕抵東區醫院希望與愛兒見面的曾母表示,經歷今次事件,令她深深感受到香港人的友愛和溫暖;又指愛兒經過8天,經歷9號風球和黑色暴雨仍在生,「相信呢個係一個神蹟,所以我好感謝大家過往不停咁為我仔仔禱告,同埋為搜索隊禱告,願榮耀讚美歸返畀上帝」。

消防下午2時15分左右,在馬鞍山郊野公園範圍尋獲曾憲哲。曾憲哲母親在社交平台表示,兒子「在生,並清醒」,稍後家人會公布情況,感謝大家的幫忙。網上圖片可見,曾憲哲被尋獲時赤腳,雙目有神,已穿上消防員提供的衣物,並手持消防提供的能量飲品。

拔萃男書院應屆DSE考生(17歲)上周三(4日)中午離開學校,在旺角站乘搭屯馬綫前往石門,在石門出閘後音訊全無。當時曾憲哲身上沒有手提電話,身穿短袖白恤衫、黑長褲校服,或戴黑色口罩。警方、消防、攀山拯救隊及民安隊堅持不懈在馬鞍山郊野公園和鄰近山上搜索,拔萃舊生、親友和義務民間搜索隊亦參與搜尋行動。經歷九號風球和黑色暴雨,搜索部隊恢復搜索。

曾憲哲母亲早前指,兒子受病情困擾,失蹤當日原本打算帶他看醫生。兒子喜愛行山、去圖書館、喜歡音樂、逛CD店,並非行山好手,喜歡靜靜地、大自然,事發前未行過石門。


患有橫紋肌肉瘤、現年八歲女童周天瑜,2020年5月接受手術期間疑因醫療事故變為植物人,周父早前向醫管局提出民事索償。高院昨進行閉門聆訊,雙方達成和解協議。不過周父表示仍會繼續追究刑事責任。

醫管局回覆稱,與病人家屬的和解申請昨獲法院批准,局方法律團隊會繼續與病人家屬的代表律師保持聯繫,跟進相關法律事宜,強調和解安排不代表事件中任何一方負上任何責任。局方指會繼續為天瑜提供適切的治療及護理。

天瑜於2018年患上橫紋肌肉瘤,2020年5月於瑪麗醫院進行手術期間,疑因醫療失誤,心跳一度停頓52分鐘,而變為植物人;周父曾質疑醫院出現延誤為天瑜輸血48分鐘等失誤,提出民事索償。事件中原告為周天瑜父親,被告為醫管局,高院暫委法官梁俊文昨接納雙方和解協議。據了解,雙方和解方案以天瑜可存活14.5年為計算基礎,以評估期間需要的醫療及生活費開支,和解金額達七位數字。

確診患上惡性肌肉瘤及肺癌三期的周父向傳媒表示,提出民事索償歷經三年,昨終於完成最後法律程序,但不能透露具體和解協議條款。他指,一直以來均無抗拒和解,且考慮到繼續相關法律程序涉及龐大開支及時間,也要在海內外尋找醫療專家意見,「繼續(打官司)要錢、要人、要時間,但我三樣都無,加上顧慮自己身體狀況,今次和解是為天瑜利益着想的最佳選擇。」

周父患癌正接受治療

周父強調,「作為父母,獲賠多少錢都不會滿意,不如大家問下自己,如四歲開始要做植物人,成世瞓喺床上,有幾多錢你先會滿意?」他坦言和解屬無奈之舉,「不會因此(向醫管局)說多謝」,又認為和解意味醫管局願意就此次醫療事故中臨床上的責任作出賠償,未來仍會繼續追究醫管局在事故中的刑事責任,包括醫務人員涉嫌篡改醫療紀錄等。

對和解金額是否足夠,周父指暫時能保障天瑜醫療開支,惟隨醫療技術進步,未來女兒的生養死葬開支實在難以估算,受訪期間更一度哽咽:「我今年已40歲,自己亦患癌,十年八年後會否抱天瑜都成問題?」他透露,早前完成25次電療後,雖然行得走得,但常感困倦,體力大不如前,所幸胃口甚佳,下周二(17日)將再進行手術切除肺部可疑病灶,稍後再針對肺部腫瘤進行電療或化療。」

 


颱風「小犬」襲港期間,港鐵包括機場快線前晚(8日)在9號風球下停駛,由於事前只有15分鐘預警,不少市民無準備下滯留港鐵站,機場亦有大批旅客滯留等候的士,無處容身,引起批評。行政長官李家超指,九號信號下港鐵露天部分要停駛引致旅客及市民滯留是不理想,已經要求運輸及物流局和港鐵、機管局及運輸業界,研究如何改善在惡劣天氣下,疏導乘客的安排。

李家超周二(10日)召開行政會議前表示,由八號信號轉九號風球的預警上,天文台可提供多長的預警時間仍受到現今科技限制,認為天文台已經盡了力,但指「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天文台會繼續努力就颱風預警系統汲取經驗,並審視現今科技下有何值得參考的方法。

李家超:天文台已盡力會再汲取經驗 市民應「自我預警」

他又指,天文台在八號信號生效後,已預警有可能發出更高信號,認為某程度上,市民必須要自我預警和提醒。 李家超指,汲取上月應對超強颱風「蘇拉」,及世紀暴雨的經驗,政府今次在颱風小犬襲港期間,信息發布方面有新做法,增加預警和頻密度,包括盡早公布預料何時會掛三號和八號信號,天文台和渠務署亦在八號風球懸掛後,隨即向市民發放颱風和水浸情況的視像報告。

前晚九號信號生效期間,大批旅客滯留機場,等候的士前往市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長楊潤雄周二(10日)表示,很多因素較難控制,政府會檢視如何改善安排,以及整體交通可以如何在安全下提升服務。


港天文台上午4時發出黑色暴雨警告信號,表示香港廣泛地區已錄得或預料會有每小時雨量超過70毫米的豪雨,雨勢可能持續。由於道路嚴重水浸和天氣情況惡劣,天文台籲市民應留在安全地方暫避,在黑色暴雨警告仍然生效及交通情況未改善之前,不應外出。

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自周日(8日)下午12時40分起生效。在上午4時,颱風「小犬」集結在香港天文台之西南約100公里,預料向西移動,時速約10公里,靠近珠江口西部一帶。

天文台指,「小犬」的強雨帶正持續影響珠江口一帶,自午夜起,港多處地區錄得超過100毫米雨量,九龍東及將軍澳的雨量更超過150毫米。

天氣雷達顯示,「小犬」的雨帶延伸至其中心以東約200公里,預料會在今早(9日)繼續影響珠江口一帶,並為該區帶來狂風,風力可能間中達烈風程度,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會至少維持至今早11時。


港天文台下午11時50分改掛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 預料本港平均風速每小時63公里或以上,仍有一段時間吹烈風。港府宣布所有日校周一(9 日)停課一天。

政府指,由於天文台宣布八號信號將至少維持至周一(9 日)早上11時,宣布所有日校,包括中學、小學、特殊學校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將會停課一日。又指颱風小犬逐漸遠離時,其外圍雨帶仍會影響香港,可以引起道路水浸並造成交通擠塞,呼籲市民保持警覺。


港天文台晚上7時,改發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

晚上7時,颱風「小犬」集結在香港天文台以南約70公里,預料向西北或西北偏西緩慢移動,靠近珠江口一帶,相關的強雨帶正影響香港,預料今明兩日有狂風大驟雨。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李子祥表示,過去一兩小時,「小犬」採取稍為偏北方向移動,較為接近香港,「小犬」的雨帶亦有所增強,位於香港以南的黃茅洲亦錄得颶風級風力,按現時預測路徑,「小犬」與尖沙咀天文台總部最接近的距離約為60至70公里。


「中秋及國慶」為期共8天的「豪華黃金周 」,內地旅客的強勁出境遊需求引起國際關注。除港澳兩個內地遊客歷年長途出行的熱門地外,東南亞國家也紛紛出招,希望吸引中國遊客到訪。

中國鐵路、民航、各旅遊平台發佈的數字顯示,旅客旅遊渡假、探親訪友等出行需求旺盛,幾乎所有的數字都將超過新冠疫情前的最高值。攜程資料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十一 」期間出境遊訂單增幅高達20倍。美銀一項調查顯示,港澳仍是內地旅客出境游首選目的地,東南亞和韓國也受歡迎。

港澳遊火爆,創歷史新高

攜程資料早前顯示,中國內地到香港的航班預訂同比大幅增長1226%,香港的酒店預訂同比增長227%。港媒體報道,中秋國慶「雙節 」假期前兩天,連接珠澳的各個出入口岸客流持續高位運行。

澳門政府公佈,9月29日至10日1日期間,3天到訪澳門旅客共39.69萬人次,相當於日均13.2萬人次,按年增長4.3倍。當中,內地客佔27.75萬人次或7成,按年增長3倍;從香港到訪澳門的旅客量則佔9.2萬人次或23%,按年大增16倍。

值得注意的是,9月30日入境澳門旅客達15.86萬人次,創下今年以來最高單日入境旅客人次紀錄,也是疫後單日最多入境澳門的旅客。同時,今年前9個月入境澳門旅客已接近2千萬人次。

香港特區政府文化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透露,初步估計9月30日當天有超700個旅行團訪港。中秋國慶假期間,預計將有約100萬內地遊客赴港旅遊。據統計,9月30日僅高鐵西九龍口岸入境遊客就超5.3萬人次,逾六成為內地居民;在福田、皇崗口岸,出入境人員超22萬人次。

此外,香港市民進入內地旅遊、北上遊玩的客流也呈現持續增長態勢。9月30日為香港首個長假假日,5.4萬人經西九龍口出境,甚至超過當天入境香港的旅客。而9月29日中秋節日當天,33.86萬港人提前出遊,是同日入境香港內地旅客數量的2.7倍。

政策利好,短途紮堆東南亞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9月29日報道,亞太多國紛紛出招吸引中國遊客到訪。攜程資料顯示,泰國出境遊訂單較去年國慶首日增長超28倍,已基本恢復至2019年同期水平。CNN稱,泰國的金色海灘、購物區和富麗堂皇的廟宇再次擠滿遊客,中國遊客還獲「VIP待遇 」。

為提振旅遊業,泰國自9月25日起對中國遊客實施為期約5個月的免簽政策。當天上午,泰國總理賽塔與多名政府高官更親自到機場迎接首批免簽中國遊客,不少人爭相與賽塔合照、握手,機場方面也準備了傳統舞蹈表演助興。

彭博社10月2日報道,泰國國際航空公司首席商務官柯拉科特·查塔辛哈(Korakot Chatasingha)當天接受其採訪時透露,在泰國放寬對中國、哈薩克等國遊客的簽證規定後,來自中國的航班滿座率已超過90%。

「我們看到入境泰國的中國遊客數量大幅增長。 」柯拉科特說,泰國國際航空公司為此做好了準備。從10月1日起,每週執飛大約25次來往中泰的航班,每天運輸超過3萬名中國乘客。泰航上月還表示,計劃從12月1日起將飛往五個中國主要城市的航班,從每週49個增加到56個。

柯拉科特透露,在今年首八個月,前往泰國的中國遊客僅達疫情前的一半左右,但他仍對中國這一泰國最大的外國遊客來源國以及中國遊客充滿信心。「我們正在努力預測,如果人數增長強勁,我們相信我們可以恢復到2019年以前的水平。 」

《南華早報》稱,與此同時,為迎接免簽證計劃下遊客數量激增,泰國首都曼谷正準備在其最大的素萬那普國際機場,增設第三個客運大樓,預計明年最多可應付處理1500萬人次旅客。據悉,新客運大樓耗資約 350億泰銖,已於周五投入試運行。

另據韓聯社9月27日報道,隨著中國公民赴韓團隊遊全面重啟,韓國政府積極吸引更多中國遊客到來。韓國旅遊宣傳片在北京中心城區亮相,引人關注。報道稱,韓國政府爭取今年下半年吸引150萬中國遊客到訪,實現「全年接待200萬中國遊客 」的目標。

澳洲廣播公司網站9月25日報道,澳洲貿易與旅遊部長唐·法雷爾說,重新啟動中國團隊遊的簽證程式,將大大促進旅遊業發展,預計來自中國的旅遊人數將於聖誕節前出現反彈。

法雷爾說:「中國對我們的旅遊業極度重要。疫情前,中國是我們最大的遊客來源地。 」他預計,到今年年底,「我們將回到疫情前的水準 」。

今年8月,中國取消赴澳洲的團隊遊禁令。澳洲統計局最新資料顯示,中國遊客人數呈反彈。7月份,來自中國的短期遊客人數比前一個月增加1.1倍。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