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駐日美軍空軍一架CV-22型「魚鷹」運輸機在日本鹿兒島縣屋久島附近海域墜毀後響,美國軍方6日稱,將停飛其V-22「魚鷹」機隊。
12月6日,美國空軍特種作戰司令部在發佈的新聞稿中宣佈,暫時停飛CV-22型「魚鷹」運輸機以「降低風險」,而墜機的具體原因尚待查明。初步調查顯示,潛在的材料故障導致事故,但未清楚故障的根本原因,因此軍方決定停飛整個「魚鷹」機隊,以提供足夠的時間對墜機事件進行徹底調查,並確保所有作戰部隊行動和訓練的安全。
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緊隨其後於7日宣佈,「出於謹慎考慮」將停飛全部V-22「魚鷹」運輸機。
據悉,「魚鷹」運輸機在服役後的較短時間內發生了多宗致命事故,而今次事故又引發了人們對於「魚鷹」運輸機安全性的新一輪質疑。
V-22「魚鷹」是美國貝爾直升機公司和波音公司聯合研製的軍用運輸機,CV-22是其衍生型號。根據美國空軍的說法,「魚鷹」這種傾轉旋翼機集成了直升機和固定翼飛機的特點,同時具備垂直起降和高速飛行的能力。
《華盛頓郵報》報道稱,獨特的設計反而成為了其事故多發的因素之一,十多年來離合器的機械問題一直在給「魚鷹」的安全飛行帶來挑戰。此外,「魚鷹」的所有部件是否均按照安全規範製造而成也頗受質疑。
11月29日,一架駐日美軍「魚鷹」運輸機在鹿兒島縣屋久島附近海域墜毀,致1人死亡,7人失蹤,隨後機上8人被證實全部死亡。日本防衛大臣30日召見駐日美軍司令,要求在日境內全部「魚鷹」停飛,美軍無視日方要求繼續執飛。
12月4日,駐日美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潛水夫在「魚鷹」墜機現場附近海域進行搜索時,發現了墜毀機體的殘骸及多名失蹤人員遺體。日方又一次要求美方徹查事故原因,在此之前停飛「魚鷹」,但美軍仍一意孤行繼續執飛。
據美國《軍隊時報》網站12月1日報道,最近兩年裡,包括11月29日事故在內的4起致命的「魚鷹」墜機事件已造成至少13名美國軍人死亡。11月29日的墜機是自2010年以來第一起涉及美國空軍CV-22「魚鷹」運輸機的致命事件,也可能是自2018年以來美國空軍最致命的墜機事件。
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日本岩國基地部署有大量「魚鷹」旋翼機。今年以來,「魚鷹」旋翼機頻繁出事。8月27日美軍一架V-22「魚鷹」運輸機在澳洲達爾文北部的提維群島墜毀,機上共有23人,3人確認死亡,20人受傷,其中5人傷勢嚴重。
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2月5日就美軍相關墜機事故答記者問時表示,美軍一向自詡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卻在「治外法權」的蔭庇下肆意妄為。美方號稱是在保護盟友的安全,實際上卻成為盟友的不安全源。根據沖繩縣政府統計,截至2020年底,駐日美軍在沖繩發生的刑事犯罪累計超過6000起、飛行事故超過800起。
汪文斌說,此次墜毀的「魚鷹」運輸機曾屢次發生嚴重事故,造成多名人員傷亡或失蹤。美方應當拿出認真負責任的態度,重視當地民眾關切,對事故原因作出詳盡調查,給各方一個合理交代,還地區一份和平安寧。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圍繞著埃塞奎博地區的領土爭端,委內瑞拉和圭亞那之間緊張局勢持續升級。
西班牙《國家報》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2月6日報道,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已向圭亞那邊境派遣軍隊,準備對埃塞奎博地區提出主權要求。早前一天(5日),馬杜羅公佈了新國家地圖,並宣佈包括資源勘探開採權限製在內的一系列措施,以進一步申明對埃塞奎博地區的主權。
當地時間12月3日,委內瑞拉就是否併入埃塞奎博地區舉行全民公投。馬杜羅在5日的演講中表示,委內瑞拉全國有近1040萬的民眾投票支持國家對埃塞奎博地區的領土主張。
西班牙《國家報》以「委內瑞拉動員軍隊」為題,報道稱馬杜羅政府隨後採取一系列措施,努力執行全民公投的結果,其中就包括向圭亞那邊境派遣一支軍事特遣隊。報道沒有提及這支特遣隊的具體數量和執行任務。
「我們希望和平營救埃塞奎博人,我們的埃塞奎博地區實際上被大英帝國及其繼承人佔領,他們摧毀了這個地區。」馬杜羅在全國電視講話中,展示了一幅新的委內瑞拉官方地圖,其中包括埃塞奎博地區。他表示,地圖將分發到全國所有學校和公共建築。
馬杜羅簽署了一項「總統令」,成立了「埃塞奎博地區國防高級委員會」。根據當天通過的一項特別法律,委內瑞拉還將在埃塞奎博地區建立一個新的行政單位。此外,委內瑞拉將在埃塞奎博地區進行人口普查,該地區內的所有居民都將獲得委內瑞拉國籍。
值得注意的是,馬杜羅指示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PDVSA)繪製埃塞奎博地區的資源勘探和開採地圖。他下令國民議會起草一項法律,禁止圭亞那在該地區劃定石油開採權,並要求所有未獲許可的公司限期三個月撤離。《國家報》提及,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埃塞奎博地區有一個海上作業平台。
同日,圭亞那總統阿裡接受法媒「France 24」採訪時稱:「我們非常擔心馬杜羅和委內瑞拉政府在我們地區製造不穩定,在鄰國的心中製造恐懼和恐怖……我們正在與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的夥伴合作,確保圭亞那對一切可能性做好準備,避免措手不及。」
另據法新社報道,圭亞那在6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圭亞那和委內瑞拉兩國外長當天通話,「討論了領土爭端」。聲明稱,這次討論是應圭亞那的要求進行的,最終雙方同意「保持溝通管道暢通」。
現為圭亞那實際管轄的埃塞奎博地區位於圭亞那中部埃塞奎博河以西,與委內瑞拉領土相連,面積約15.9萬平方公裡,佔圭亞那領土面積三分之二。兩國對埃塞奎博地區歸屬問題的爭議由來已久,路透社稱,圭亞那近年來在該地區海上邊界附近發現石油和天然氣後,兩國的爭端再度升級。
1899年,美英兩國在巴黎談判,將該地區管轄權劃給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圭亞那。委內瑞拉歷屆政府均不承認這一「國際仲裁」。1966年2月17日,英國政府和委內瑞拉政府在日內瓦談判,雙方達成協議,決定成立一個委員會,處理和解決埃斯奎博地區的爭端。同年5月,圭亞那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宣佈獨立,並承認1966年的《日內瓦協議》。委內瑞拉政府則承認圭亞那的獨立,但是,保留對埃斯奎博地區的主權要求。
2015年3月,美國埃克森美孚公司在埃塞奎博地區發現儲量超130億桶的石油資源,並從5月開始與圭亞那政府合作在這一海域進行石油勘探和開採。委內瑞拉隨後頒佈法令宣佈對埃塞奎博地區附近海域擁有主權,並將該海域納入新的國防計劃,引起圭亞那政府不滿。
2018年2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鑒於一直以來聯合國調解未果,根據圭委簽署的《日內瓦協議》授予聯合國秘書長的職權,選擇將圭委領土爭端提交國際法院仲裁,聯合國將作為補充機製。2018年4月,圭向國際法院提交仲裁申請書。委對此強烈反對,堅持以雙邊談判解決有關爭端。
2020年12月,國際法院裁定,該機構有權對埃塞奎博地區爭議進行裁決。委內瑞拉對此表示譴責。2022年3月,圭亞那向國際法院提交與委領土爭端法律依據的辯訴書。同年6月,委政府向國際法院遞交《初步反對意見》書,否認1899年仲裁判決在國際法院上作為證據的可採性。2023年4月,委方《初步反對意見》書被國際法院駁回。
在此背景下,今年9月,委內瑞拉國民議會批准就埃塞奎博地區的歸屬舉行全民公投;12月3日,全民公投正式舉行。圭亞那方面則指責委舉行公投是「吞併行為」。據當地媒體早前報道,圭亞那還提出在埃塞奎博地區建立外國軍事基地的可能性,並表示美國國防部官員計劃進行訪問。
作為委內瑞拉和圭亞那的共同鄰國,巴西對地區緊張局勢升級表示擔憂。巴西國防部11月29日表示,正在監測局勢,並加強了北部邊境的「防禦行動」。
路透社報道,巴西總統盧拉的高級外交政策顧問阿莫林(Celso Amorim)12月6日表示,巴西對當前局勢「表示嚴重關切」,反對衝突方「使用武力或威脅使用武力」的行為。而巴西外長維艾拉同日告訴路透社,他不認為委內瑞拉和圭亞那之間有爆發武裝衝突的風險。
當地12月6日,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約翰·柯比在記者會上表示:「這令人擔憂,我們正在非常、非常、非常密切地關注此事。我們顯然不想看到這裡發生任何暴力或衝突。」當被問及美國總統拜登是否關注當前局勢時,白宮新聞秘書讓·皮埃爾回答稱:「顯然總統知道正在發生什麼。」
12月6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指:「委內瑞拉和圭亞那都是中國的好朋友。中方一貫尊重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歷來支持委內瑞拉和圭亞那兩國通過友好協商,妥善解決邊界劃分問題,這符合委圭兩國人民的利益,也有利於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穩定、合作與發展。」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以色列及哈馬斯的戰事除造成雙方大量傷亡外,亦令美國的大學成為抗議的温床,當中不乏出現一些如對猶太人進行大屠殺等的激烈言論及口號。校方處理學生行為、校方操守及言論自由等問題的手法,分別遭到來自支持以色列及支持巴勒斯坦社區的批評。
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及賓夕凡尼亞大學的校長,早前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就有關大學處理校內反猶太主義的政策接受議員提問,她們的言論惹來議員及外間的強烈反響。國會計劃就三間學校的學習環境及紀律處理問題進行調查,料調查將進一步擴展至國內其他大學。
因此哈佛大學校長蓋伊、賓夕凡尼亞大學校長瑪吉爾及麻省理工大學校長科恩布盧思早前出席由共和黨領導的教會及勞工委員會的小組聽證會,就有關問題接受議員提問。
當中,共和黨議員埃莉斯提到若校內出現「要求屠殺猶太人」的言論時,要求三名校長就此會否違反校方有關斯凌及騷擾的校規,並對涉事學生作出處分作出回應。三名校長都先後拒絕以簡單的「是」或「否」作出回應,只重申不少仇恨言論均受到美國憲法的第一修正案及校方政策所保護。
三名校長作答的片段公開後,隨即惹來相關學校猶太裔學生及校友的強烈反響,甚至要求蓋伊及瑪吉爾辭職下台。其中石嶺資產管理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羅斯史蒂文斯,便取消對賓夕尼亞大學一筆差不多一億美元的捐款,以抗議校方對校內反猶太主義的回應及立場。
委員會主席維珍利亞發表的聲明中,指三名大學校長在聽證會上的言論是絕對不能接受,委員會成員對大學在這些校長的領導下,未能採取恰當行動,為校內的猶太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深表擔憂,因此計劃就三間大學的學習環境及紀律處分政策進行調查。聲明中亦指小組相信三間大學在十月七日哈馬斯突襲以色列後,未盡全力處理校內的反猶太主義問題。有關的調查料會進一步擴展至美國其他大學,當中將包括向受查的大學索取大量文件,並會向受查大學,發出要求提供所需文件的傳票。
麻省理工大學的發言人指大學拒絕一切形式的反猶太主義,並會與委員會緊密合作,處理他們所關注的問題。哈佛大學則重申校方以最大的決心打擊反猶太主義,及期待在委員會小組調查期間,與其分享相關資訊。賓夕凡尼亞大學則未作回應。
(來源:路透社/英國衛報)
世界銀行被指對其資助的肯尼亞學校組織監察不足,未能盡力阻止多宗學生遭老師性虐待的事件,或採取措施避免同類事件再次發生。多個公民社會組織紛要求就世界銀行對此事的處理展開獨立調查。
世界銀行內部監察組織合規顧問辦公室針對受到世銀資助的橋樑國際學校鏈計劃進行調查。調查發現在資助開始前,以及國際金融公司對該計劃的監管期間,均未達到國際金融公司在環境及社會方面的要求。
合規顧問辦公室早前呈交給國際金融公司的報告中,提到在2004年至2021年間,橋樑國際學校鏈的學校內,發生21宗老師性虐待學生的事件。報告中批評國際金融公司在得悉有關指控後,未有採取足夠行動,確保事件獲妥善處理,以及採取措施,避免同類事件發生。
橋樑國際學校證實其中9宗性虐學生的事件,是於2016年間在其轄下的一間學校發生。橋樑國際事後與涉事老師解約,向警方報案,為受害學童提供心理輔導。國際包容性發展組織批評國際金融公司在這些性虐待學童事件被報道後,仍對這些風險視若無睹。
世銀的國際金融公司在2014至2022年間,共向橋樑國際學校鏈資助1350萬美元。計劃於去年年底結束。國際金融公司未有透露,去年決定對該校鏈撤資的原因。
國際金融公司常務董事馬克塔爾對於其投資的計劃,發生虐待兒童事件深感不安。馬克塔爾就有32個公民社會組織早前發信,要求就國際金融公司處理橋樑國際學校鏈的事件,展開獨立調查,重申國際金融公司對於其所投資的計劃,出現任何任式的虐待都是零容忍,並表示正審核合規顧問辦公室的報告,承諾會以全面及透明的態度回應報告中提及的問題。
國際金融公司現正對其資助的計劃進行審計,並會識辨出那些有可能出現基於性別暴力風險的計劃,且已聘用四名性別暴力問題的專家作出支援。世界銀行亦正審視對出現危害環境或社會的計劃的回應對策。
(來源:英國衛報)
新華社北京12月6日消息,瑞士洛桑時間5日,第十二屆奧林匹克峰會在國際奧會總部舉行,並發佈了《第十二屆奧林匹克峰會公報》。
奧林匹克峰會是由奧林匹克運動核心層參加的小範圍、高級別年度會議,圍繞重大熱點問題研討交流,為國際奧會決策提供建議。今年的奧林匹克峰會主要討論奧林匹克運動的團結使命、奧運會、電子競技、數位化、反興奮劑、運動員保護等議題。國家體育總局局長、中國奧會主席高志丹、美國奧會主席賽克斯作為僅有的兩個國家奧會代表出席了本屆峰會。
11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通過2024年巴黎奧運會和殘奧會奧林匹克休戰決議。本屆峰會公報對所有支持休戰決議的聯合國會員國表示了感謝。同時,本屆峰會與會代表認為,當前世界形勢十分嚴峻,戰爭和衝突頻發。他們對無辜的受害者及其家屬表達深切同情,同時希望和平解決爭端。
公報稱,峰會各方代表一致認為,巴黎奧運會將成為和平和團結的象徵。作為從始至終貫徹《奧林匹克2020議程》的一屆奧運會,巴黎奧運會將更年輕、更包容、更城市化、更可持續,將歷史上首次實現男女平等,男女參賽配額比例各為50%。
夏季項目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代表要求國際奧會宣佈那些已經或即將獲得參賽資格的中立個人運動員有資格參加巴黎奧運會,同時也要求國際奧會儘快明確中立個人運動員晉級奧運的程式。夏季項目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代表介紹說,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中立個人運動員在嚴格遵守國際奧會製定的參賽規則的前提下,已經在國際賽場參加了許多賽事,而且絕大多數賽事沒有出現任何意外情況。
國家和地區奧會的洲際組織代表和國家/地區奧會協會主席支援上述提議。國際奧會運動員委員會主席也對這一提議表示讚賞,指出全球絕大多數運動員普遍認為運動員不應因其所在國家政府的行為而受懲罰,隨著巴黎奧運會的臨近,運動員各界也歡迎國際奧會明確中立個人運動員可否參加本屆奧運會。
國際奧會重申之前的立場沒有改變,且只有在現有的嚴格條件下,中立個人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的情況才可能發生。雖然國際奧會已暫停俄羅斯奧會資格,但這並不影響中立個人運動員參加奧運會,這在之前也有不少先例。
今年3月,國際奧會向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和國際大賽組委會建議,俄羅斯、白俄羅斯運動員以中立個人的身份重返國際賽場,並對運動員的中立個人身份、遵守反興奮劑規則等問題提出了六點建議。
早前,國際奧會表示將在「適當的時候」確認這兩國運動員能否以中立個人的身份參加巴黎奧運會。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