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熱那亞市一座高架橋當地14日早上十一時許,在暴風雨中局部倒塌,車輛從近100公尺高度墜落橋底,當地警方表示,事件造成至少35人死亡、10人失蹤,當地傳媒引述消防消息指,初步懷疑大橋結構有問題。

事件造成的死傷人數眾說紛云,意大利副總理薩爾維尼(Matteo Salvini)早前在西西里向記者表示大約有30人喪生,有很多人重傷。路透社報道,民防機構表示已知有20死16傷。而意大利新聞社(ANSA)引述消防人員報道,死亡人數增至最少35人。

意大利交通部長托尼乃利(Danilo Toninelli)事發後表示,事件很可能成為重大慘劇;又說今次災難突顯意大利基礎設施破舊不堪,缺乏維修,要讓「該負責的人付出代價」。交通部亦指,死亡人數可能會上升。


美國總統特朗普13日簽署生效《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其中,法案要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IFIUS)更嚴格審查外資收購美國公司。商務部回應,呼籲美方客觀、公正對待中國投資者。

美媒報道,《外國投資風險審查更新法案》被納入《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法案要求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IFIUS)更嚴格審查外資收購美國公司,並對外國投資美國企業提供國家安全評估報告。法案主要目的為保護美國科技研發領域的知識和關鍵技術,避免被其他國家藉由收購或投資美國公司而輕易獲取,「而焦點則鎖定中國」。

美國商務部長努欽在Twitter上稱,法案「將增強美國政府保護關鍵技術的能力」。

據第一財經消息,由於眾議院和參議院的法案版本稍有不同,最終由兩院各自推派代表組成的一個臨時協商委員會統一了原本內容不盡相同的文字後,成為最後的版本,然後再分別由參、眾兩院於8月1日表決通過。

法案引進的重大改革包括,擴大CFIUS關於對美國的「關鍵技術公司」或「關鍵基礎設施公司」進行任何非被動外國投資的管轄權(很多以前屬於CFIUS的管轄權範圍以外的對關鍵技術或基礎設施公司的投資將須經CFIUS審查);擴展「關鍵技術」的定義以包括新興技術。

《金融時報》8月12日的專欄文章點出,1980年代,美國收緊外國投資委員會,是警惕日本崛起;30年後再一次收緊,對像已然不同。

研究機構榮鼎集團的數據顯示,中國對美投資從高峰時2016年的460億美元,跌至2018年上半年的21億美元。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稱,中方將對美國「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內容進行全面評估,並將密切跟蹤法案實施過程中,對中國企業產生的影響。

商務部又指,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跨國投資方興未艾。中美企業在深化投資合作方面有強烈的意願,巨大的潛力。兩國政府應順應企業呼聲,提供良好的環境和穩定的預期。美方應客觀、公正對待中國投資者,避免國家安全審查成為中美企業開展投資合作的障礙。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貿易摩擦下,美國除將中國和歐盟等世界主要經濟體視為對手,最近把目標擴至小國。

美國《華爾街日報》12日報道,美國政府4月起,開始以「審查普遍優惠制度(普惠制)適用資格」為由,計劃取消泰國、印尼與印度等國的「免稅權」,從而在雙邊貿易關係中謀取利益:例如擴大對泰「美產瘦肉精豬肉」的出口,及削減印尼對美國商品的關稅等。

消息稱,美國首批審查對象包括25個亞太區國家,今年秋季逐步對東歐、中東和非洲等國進行評估,由於它們發展程度相對不足、對美國經濟的依賴性較大,在「普惠制」資格審查過程顯得很被動。

近期美國和土耳其貿易摩擦加劇,本月4日起,土耳其的「普惠制成員」合理性也受到美方的質疑。

過份依賴美國市場

美國「普惠制」自1976年實施,以免除發展中國家對美出口的數千種商品的關稅(包括汽車零件到珠寶等)。據美國貿易代表處網站顯示,全球有120個國家和地區受益於該政策,其中泰國、印度、印尼、土耳其對這項政策依賴程度超過10%:

美國商務部資料顯示,2017年享受「普惠制」保護的泰國對美出口商品總額為42億美元,約佔對美出口13%。印度對美出口總額490億美元中,約56億美元享受「特權」;印尼200億美元對美出口總額中的20億美元,及土耳其對美出口94.13億美元中的16.6億美元,都通過「普惠制」實現。

相反,美國從「普惠制」中的受益相對較小:2017年美國通過該政策進口的貨物價值約212億美元(這還是120個受惠國家、地區出口美國商品價格的總和),但在2.34萬億美元的進口總額中佔比不足1%,形成和受惠國間的依賴不平等性。

「普惠制」對於美國來說更像是一個制衡貿易對手的工具。美國貿易代表處擁有審查一國是否符合「普惠制」資格的權限。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受美國貿易協會、工會組織等第三方團體遊說影響,該機構在審查過程中經常向目標國家的「人權問題」展開追查。

不過從去年10月起,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透露,白宮在該項目資格審查方面啟動一個新「標準」,即圍繞「公平合理的市場准入機制」進行對申請國的甄選。 《華爾街日報》指出,「市場准入」從來都不是一國享有「普惠制」待遇資格的基礎。

據悉,第一階段的評估對象包括25個亞太區國家。對東歐、中東和非洲國家的評估將於今秋展開。在新的審查程序下,目前尚沒有任何國家被取消參與該項目的資格。

迫泰國進口「美產瘦肉精豬肉」

新加坡亞洲貿易中心的常務董事埃爾姆斯(Deborah Elms)對比表示,美國正在運用這項評估,引誘這些國家展開雙邊貿易協定談判,或迫使他們做出其他讓步。

10多年來泰國政府一直禁止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俗稱瘦肉精)的豬肉,並對聲稱不含有這種激素藥物的貨物收取高額檢查費。而瘦肉精在美國合法,許多美國豬農都用這種激素飼養生豬。

今年5月,美國豬肉生產者協會(National Pork Producers Council)上書白宮,抱怨道泰國很少向美國豬肉發放進口許可證,引來泰國6府地方豬農代表聯名致函特朗普,稱目前泰國35億美元的豬肉市場已經飽和,呼籲美國不要「強人所難」。

但最終(5月),美國政府在收到請願書後表示,將對泰國的「普惠制」資格進行審查。美國參議院中也有議員認為,應該全面叫停泰國的「美國豬肉禁令」。

與此同時,美國貿易代表處今年4月稱,印尼設立的一系列貿易和投資壁壘,已對美國企業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同月,美國開啟對印尼「普惠制」資格的重審。 《雅加達郵報》稱,自2013年以來,印尼對美順差以8.47%的速度逐年增長,在2017年已達89.7億美元。

今年7月,香港《南華早報》以「印尼已經被特朗普盯上」為題,稱美國政府宣布將對印尼124項進口商品設立反制關稅。對此,印尼政府很是被動。總統佐科和貿易部長魯基托(Enggartiasto Lukita)在7月先後表示,準備派官員前往華盛頓和美方會談,稱印尼還是想保留「普惠制」資格。

同印尼一道被審查「會員資格」的還有印度和哈薩克斯坦。美國貿易代表處稱,美國乳業和醫療器械行業正面臨來自印度的關稅。從某種意義上,印度是「普惠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其56億美元的出口額是120名成員中最高。

美國貿易代表處宣布檢討印尼、印度及哈薩克等國是否符合「普惠制」。(美國貿易代表署網站截圖)

近日特朗普在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較量中,也有用到「普惠制」的施壓手段。

今年3月起,美國政府對鋼鐵和鋁加徵關稅政策同樣波及土耳其。作為報復,土耳其在6月宣布對從美國進口的大米、煙草和汽車等產品加徵2.67億美元關稅。

對此,在8月4日,美國貿易代表處表示正考慮土耳其參與「普惠制」的合理性。一周之內,土耳其里拉暴跌;特朗普又「落井下石」,對土耳其鋼鋁產品加徵關稅翻一倍,並在推特上宣告「咱和土耳其當前的關係不太好」。

埃爾多安隨後在10日於美國《紐約時報》上發文,警告美國不要鋌而走險,切勿繼續做威脅兩國關係的舉動,否則土耳其將尋覓「新夥伴」。同一天,他和俄羅斯普京通電話,兩人暢談雙邊合作。

專家:幾乎所有國家都在無視美國

上述一些國家介於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性,導致其在和美國的談判中欠優勢。新加坡亞洲貿易中心的常務董事埃爾姆斯認為,由於美國是很多商品的巨大出口市場,因此不得不認真對待美方的舉動,並評估可能帶來的風險。

反觀中國,面對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時有更多的應對手段。香港 《南華早報》分析人士在8月12日的報道中指,中國總能找到美國出口商品的替代品,例如可以在日本和歐盟那兒買來波音飛機及其零件;或在巴西補充大豆的進口額度等。

經濟研究諮詢公司資本經濟(Capital Economics)首席全球經濟學家普理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認為,貿易戰是種「互相傷害」,「但如何令對方傷得更疼,自己又少受點傷,才是明智之舉。」他認為,今次美國挑起的貿易戰給全世界上了一課,可能會改變未來全球的貿易走向。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波森(Adam Posen)認同有關觀點。他於今年3月在美國《外交》雜誌上寫道:新一輪貿易戰在長期內給美國造成的主要損失在於喪失國際影響力,「現在幾乎所有國家都在無視美國並建立後美國時代的世界經濟」。

波森說:「特朗普(Donald Trump)對貿易和盟友的攻擊、對個別公司的獎懲意圖和總體的不可靠性——這一切塑造了一個強人統治、不可持續發展的國家形象。唯一的特點是,美國的強勢領導人可能摧毀整個世界經濟。」

無獨有偶,阿根廷貝爾格拉諾大學經濟研究中心(CENE)主任貝克爾(Víctor Beker)在8月6日表示,「歷史上最近一次出現的大規模貿易戰是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的回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徵兆。而今次率先發起貿易戰的恰恰卻是曾經提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美國。」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8月12日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互致賀電,慶祝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

李克強在賀電中表示,40年前,兩國老一輩領導人和政治家作出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決斷,以法律形式確認了中日聯合聲明的各項原則,為中日關係樹立重要里程碑。 40年來,中日關係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為兩國人民帶來福祉,也為地區和世界的繁榮穩定作出貢獻。

李克強指出,今年5月應邀赴日出席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並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推動中日關係重新回到正常發展軌道。中方願同日方繼續本著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的精神,遵循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各項原則,維護政治基礎,深化互利合作,妥善管控分歧,推動中日關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安倍晉三在賀電中表示,40年前日中兩國偉大的先輩們將作為兩國關係長期指針的和平友好精神銘刻於條約之中。此後,日中雙方在這一基礎上共同努力,推動兩國關係在政治、經濟、文化、人員往來等廣泛領域取得了實實在在的發展。日中兩國對地區和世界和平繁榮負有重要責任。雙方應繼續攜手深化合作,為解決國際社會面臨的各種課題作出貢獻,回應各方期待。

安倍稱,今年5月,李克強總理到日本訪問,對今後日中關係發展具有極其重要意義,日中關係回到正常發展軌道,期待年內訪問中國,推動日中關係進入新階段。

另據日本《共同社》11日報道,多名日本政府消息人士透露,安倍晉三考慮九月出席俄羅斯遠東符拉迪沃斯托克舉行的國際會議時,與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中日首腦會談。有分析指出,由於顧及到中國,安倍今後可能不會參拜靖國神社。

另外,安倍訪華的準備工作也將正式啟動。安倍考慮以自民黨總裁選舉後的10月為目標,力爭到訪北京與習近平舉行會談,並為實現視作目標的習近平訪日鋪平道路。日方將全力爭取中方的同意。

有關如何應對增強國際社會影響力的中國,安倍明確表示:「從競爭到協調,將大力發展日中關係。」

日本共同社指出,安倍認為把與擁有巨大市場的中國間的對立縮至最小,並擴大合作範圍,對推進經濟增長戰略而言益處更大。

文章還稱,圍繞釣魚島問題,中日正努力通過防務部門間的「海空聯絡機制」緩和緊張局勢。對於中國公務船駛入周邊領海,日方將堅持絕不容許的姿態。有分析指出,由於顧及到中國,安倍今後可能將不會參拜靖國神社。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美國西雅圖塔科馬國際機場一名地勤人員,涉嫌偷走一架無載客的客機,並在未經授權下起飛,當局派出兩架F-15戰機攔截,客機最終墜毀起火。警方形容是場「自殺」,並相信該名人員已經死亡。

被劫持的客機屬於阿拉斯加航空公司旗下的地平線航空公司。事發於在當地時間周五下午,皮爾斯縣警察局長在社交網Twitter上說,偷走客機的29歲男子拉塞爾「在空中表演特技,或因缺乏飛行技能而墜毀到了島上」。客機一小時後於距離機場約三十公里的一個小島墜毀起火,拉塞爾死亡。

美國西雅圖塔科馬國際機場事後一度關閉。

期間機場控制搭報告「未經許可的起飛事件」後,機場一度關閉,並關閉空域。

拉塞爾的家人透過朋友發表聲明,指拉塞爾為人親切、善良,對他涉嫌偷走客機感到震驚,但認為他無意傷害任何人。


香港兩名小學女教師2日午,在澳洲珀斯以北遇上車禍,當場死亡,同行男親友一度情況危殆。據悉,死者親屬已飛赴當地處理身後事。

兩名任職將軍澳港澳信義會小學的女教師,分別五十四歲及五十九歲。她們8月2日下午二時許,乘坐由男親友駕駛的私家車,駛至傑拉爾頓市南部Brand Highway Bookara路段時,疑入錯線與另一架逆行的四驅越野車迎頭相撞,兩人當場死亡。

港澳信義會小學已召開危機處理小組會議,並安排臨床心理學家到校安撫其他教職員情緒,香港教育局亦已派員到學校提供協助。香港入境處指已即時透過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及中國駐珀斯總領事館了解情況,並主動聯絡當事人家屬,並按家屬意願,提供適切可行的協助。

(今日珀斯/ 今日西澳/ 西澳洲人/ SBS News/ WAMN News / 6mm News)


中國決定本月23日起向美國16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兩成半關稅,以還擊美國向中國等價商品加徵關稅措施。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就《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於對原產於美國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公告》(稅委會公告〔2018 〕5號)中,對美國加徵關稅商品清單二的商品作適當調整後,自2018年8月23日凌晨起加徵25%的關稅。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指,美方決定自8月23日起,對16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加徵25%關稅,又一次將國內法凌駕於國際法之上,是十分無理的做法。中方為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和多邊貿易體制,不得不做出必要反制,決定對160億美元自美進口產品加徵25%的關稅,並與美方同步實施。

美國六月首先對中國發動貿易戰

美國政府6月15日發表加徵關稅的商品清單,將對從中國進口的約5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的關稅,其中對約340億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實施加徵關稅,同時就約16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進行公眾諮詢。

6月16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對關於對原產於美國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的公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國際法基本原則,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美國的659項約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25%關稅,其中545項約340億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實施,至於對其餘商品加徵關稅的實施時間另行公佈。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8月7日宣布,將從23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約160億美元商品加徵25%的關稅,此舉遭到美國商會、半導體工業協會、全國零售商聯合會等業界代表的廣泛反對。

中方針對600億美元美國商品發布反制清單

另據央視8月3日消息,7月11日美國政府發布了對從中國進口的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10%關稅的措施。 8月2日美國貿易代表聲明稱,擬將加徵稅率由10%提高至25%。

隨後,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5207個稅目約6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20%、10%、5%不等的關稅。如果美方一意孤行,將其加徵關稅措施付諸實施,中方將即行實施上述加徵關稅措施。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8月8日,正式公佈對16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清單,將於8月23日生效。

中央電視台記者王冠指,160億的商品清單包括279個項目,包括處理器、記憶體等多種集成電路、二極管、生產半導體的機器及零件、樹脂、發泡膠及塑膠等化工產品、火車頭、船舶用蒸汽渦輪、多種摩打及發電機、電單車及拖拉機等,比早前公佈的284項減少5項。獲剔除出清單的包括航運集裝箱、浮動船塢及鋸木用的機械產品等。美方解釋上述五項商品倘加徵關稅,「可能對經濟造成嚴重傷害」。

今輪「貿易戰」緣於美國的「301調查」,中國商務部曾予以嚴正批駁,指美方污衊中方在經貿往來中實行不公平做法是佔便宜,歪曲事實、站不住腳。美方出於國內政治需要和打壓中國發展的目的,編造一整套歪曲中美經貿關係真相的政策邏輯。

中方被迫採取反制行動,6月16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佈公告,決定對原產於美國的659項約50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徵25%的關稅,其中545項約340億美元商品自2018年7月6日起實施加徵關稅(即對美方第一部分清單的反制)。

美媒認為加徵關稅沒有好處

美國時政新聞網VOX就白宮公佈的160億美元加稅清單發表評論,指全球兩大經濟體在經濟領域搏鬥,對所有參與方都是傷害。

俄羅斯電視《今日俄羅斯》網站引述中國商務部發言人上週的談話,指中方承諾不打第一槍,但為捍衛國家核心利益和人民群眾利益,不得不被迫作出必要反擊。

彭博通訊社指,特朗普通過威脅加稅的手段,試圖減少美國貿易赤字,做法不僅令美國與中國發生衝突,還與美國的諸多盟國發生衝突,擾亂金融市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得不發出警告,這可能會破壞多年來的全球經濟上升勢頭。

美國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展開的首輪「貿易戰」,向5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首部分清單包括340億美元商品,於6月16日公佈,新徵稅措施自7月6日已實行。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印尼旅遊勝地龍目島5日晚發生黎克特制6.9級強烈地震,屬淺層地震,官員指死亡人數增至91人,數百人受傷。中國駐登巴薩總領館表示,有約200名中國遊客身處龍目島,已經聯絡到當中37人,包括8個香港人,他們情況良好,部分人已從水路離開。有內地傳媒報道,接獲約40名中國遊客求助,指被困在龍目島一個山頂。

龍目島及附近的峇里島震感強烈,不少地方事後停電,有建築物受損,瓦礫散滿一地。距離島上主要旅遊景點較遠的北部地區,受災最嚴重,逾60人遇難, 大部分被倒塌房屋壓死。印尼抗災署發言人蘇托波預計,地震遇難人數可能進一步上升。印尼多個政府部門組成的聯合救援隊,正緊急撤離災民和展開其他應急行動。

印尼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網站消息指,地震發生於雅加達時間5日18時46分(北京時間19時46分),震央位於西努沙登加拉省龍目島北部陸地,震源深度為15公里。該局隨後發布海嘯預警,發布後2小時解除。

中國使館:未有華人傷亡報告

中國駐峇里島首府登巴薩總領館官員5日晚表示,未收到中國公民在地震中傷亡和財物損失報告。

總領館提醒在龍目島的中國遊客,隨時關注官方發布的最新有關地震和海嘯的提示,盡量遠離印尼近海區域,了解和掌握相關緊急自救知識,切勿攀爬龍目島的林賈尼火山。

今次為印尼龍目島一周內發生的第二次地震。龍目島7月29日曾發生6.4級地震,16人死亡、300多人受傷、1454座建築物被損毀,5141名當地居民撤離。

 

印尼求助電話:

印尼報警電話:+62-110

醫療急救電話:+62-118

峇里島旅遊報警及求助電話:+62-361-759687

峇里省警署服務中心電話(24小時):+62-361-222200

外交部全球領事保護與服務應急呼叫中心熱線+86-10-12308,+86-10-59913991

駐登巴薩總領館領事保護應急電話:+62-361-239902


9·11恐襲後,美國各機場安檢全面升級。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正研究,取消全美150多個小型機場的安檢,有美國人表示憂慮。

美國有線新聞網取得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一份內部文件,該會建議主要供60座以下飛機升降的中小型機場取消安檢,相信每年可以節省1.15億美元,並可將這筆資金,用作加強較大機場的保安工作。有意前往大型機場轉機的乘客和行李,日後可能需要在其他機場進行安檢,料平均會影響到每天約一萬名乘客,相當於從美國機場出發乘客數量約0.5%。

消息一出,立刻引發各界擔憂,美國有線新聞網恐怖主義分析員克里尚克(Paul Cruickshank)對取消安檢建議感到「震驚」。他指,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組織(ISIS)認為恐襲可對美國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故仍視航機為恐襲優先目標,包括少於60人的飛機。

有美國網民認為不認取消中小型機場的安檢。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比萊洛回應稱,內部對取消安檢進行過反覆討論,認為建議做法並非新問題,他們每年都會重新考慮。

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的文件顯示,一個由20人組成的工作委員會在6月21日舉行會議,審查改變安檢政策帶來的風險。報告還指出,小型飛機對恐怖分子「沒有吸引力」,因為用小型飛機發動恐怖襲擊的「回報」、「生命損失的可能性」不如大型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