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大選,外媒報道,馬來西亞選舉委員會10日凌晨公佈投票結果顯示,前首相馬哈蒂爾領導的陣營「希望聯盟」在大選中,贏得國會下議院過半數席位。馬哈蒂爾將於今天宣誓就任總理。

現年92歲的馬哈蒂爾曾在1981年至2003年擔任馬來西亞總理,今次看似不太可能的再度執政,標誌著一次史無前例的政治東山再起。

今次也是馬來西亞自1957年建國以來,國陣首度失去執政權,為馬來西亞史上首次政黨輪替。

當地時間2018年5月10日,馬來西亞八打靈再也,前總理馬哈蒂爾慶祝選舉勝利。

「希望聯盟」「變天」成功

據馬來西亞《星洲網》報道,馬來西亞選委會公佈的國會議席成績,在222個國會一席中,「希望聯盟」共獲得113席。其中,公正黨贏得104席(包括盟黨以藍眼旗幟參選的議席),民主行動黨9席(只包括東馬行動黨以自家黨徽上陣的議席)。
「國民陣線」贏得79席,其他政黨方面,伊斯蘭黨奪得18席,「希望聯盟」的盟友政黨沙巴民族復興黨8席,國家團結黨1席,獨立人士3席。意味馬哈蒂爾率領的「希望聯盟」以過半議席,在今次大選中勝出。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馬哈蒂爾透露,國家王宮獲悉「希望聯盟」取得國會簡單多數議席後,已召見「希望聯盟」領袖稍後到王宮。

馬哈蒂爾凌晨約3時,與一眾「希望聯盟」領袖召開記者會時表示,他將與公正黨主席旺阿茲莎,即「希望聯盟」的副總理人選一同覲見國家元首。

由於「希望聯盟」以公正黨旗幟競選,所以王宮傳召的是公正黨領袖。馬哈蒂爾希望,能在稍後到王宮覲見國家元首時,宣誓出任總理。

記者會上,馬哈蒂爾表示:「國家王宮獲悉我們取得多數議席(執政),已經聯繫我們……我們會有宣誓就任總理儀式。」

他表示,當總理宣誓就職後,就能組閣並委任副總理與部長。

馬哈蒂爾指出:「我已通知政府首席秘書,他應宣佈明天與後天放假。(包括週末在內)放假四天。」

但馬哈蒂爾笑言,對於勝出大選的「希望聯盟」而言,接下來則沒有休假可言。
隨著馬來西亞政黨輪替,「希望聯盟」入主布城,馬哈蒂爾承諾,會為深陷囹圄的「希望聯盟」實權領袖安華爭取特赦。

馬哈蒂爾稱:「我將努力讓他獲得赦免。他在6月8日就會出獄……他獲得赦免後,即有資格成為總理。但他必須通過參選才能成為總理,或至少成為上議員。」

安華被控在2008年與助理塞夫發生性行為,在2015年入獄,將在今年6月8日出獄。不過,馬來西亞法律闡明,任何人出獄後,五年內不能參選。

當記者追問馬哈蒂爾,「國民陣線」主席納吉布會否接受選舉成績時,馬哈蒂爾則笑稱,迄今還未聽到納吉布的回應,因為納吉布似乎已消失不見,「我沒有聽到他消息,他已經銷聲匿跡。」

馬哈蒂爾在記者會上表示,勝選後不會對納吉布「復仇」,但新政府將會尊崇法治,將罪犯繩之以法。「我們不是要來報仇的。我們想要做的是恢復法治,若有任何人犯法,包括記者在內,他們將被帶上法庭受審。」

中馬關係恐生變

1925年出生的馬哈蒂爾,為今屆大選中最年長的候選人,1981年至2003年擔任總理22年,是馬來西亞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理。

馬哈迪的當選,也再度引發各界對馬來西亞與中國關係的憂慮。選前,馬哈蒂爾曾表示,如果他順利當選,不僅將對中國在馬投資嚴加監管,而且將重啟南海問題談判。

馬哈蒂爾稱,他反對中國投資,並承諾勝選後檢討中資工程,「如果從中國對馬投資中什麼也得不到,那我們就不歡迎他們。」

馬哈蒂爾還稱,會重新檢討連接新加坡和吉隆玻的雙坡高鐵計劃。他聲稱,新加坡與吉隆玻距離只有短短幾百公里,不像中國這樣地遠遼闊,「在高鐵開動前,你已抵達終點」,馬來西亞無須花費在高額投資,卻無回報的高速跌路建設,因此有必要重新探討是否值得推行這項雙邊合作項目。

《新華社》早前報道,馬來西亞議會選舉5月9日開始投票,選舉產生222個國會下議院議員及505個州議員。

馬來西亞實行簡單多數選舉制度,通常在國會下議院取得多數席位的政黨可以組閣。馬來西亞國會是國家最高立法機構,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下議院議席共222個,每屆議員任期5年,由大選選舉產生。上議院設70個議席,由全國13個州議會各選舉產生2名議員,其餘44名議員由最高元首根據總理推薦委任,任期3年,可連任2屆。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3名被北韓羈押的美國公民9日獲釋,並在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陪同下乘專機返美,此外,朝美領導人會面的時間地點也已確定。

5月9日,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過自己的Twitter帳號發佈上述消息:

特朗普隨後又發Twitter說,他將在凌晨2點親到馬里蘭州的安德魯斯空軍基地迎接他們。

據《觀察者網》早前報道,特朗普8日宣佈,新任職的國務卿邁克·蓬佩奧將再前往北韓進行訪問,為即將到來的美朝領導人峰會(特金會)做準備。當時蓬佩奧就稱,他希望北韓能做「正確的事情」。

「過去17個月,我們一直在要求北韓釋放三名被拘捕的美國人……我們還會繼續談這件事情,如北韓同意釋放,將是一個很好的姿態。」

白宮發表聲明稱,三名美國公民都能自行步上飛機,無需別人幫助;特朗普將金正恩(Kim Jong Un)釋放人質的決定視為「一種善意姿態」。

三名獲釋美國人質在一份聲明中,感謝美國政府促成他們獲釋。

三人在聲明中說:「我們對美國政府、總統特朗普、國務卿蓬佩奧及美國人民深表感謝,謝謝把我們帶回家;我們感謝上帝及為我們和我們回家祈禱的家人和朋友,上帝保佑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

三名美國人獲釋前,蓬佩奧與金正恩進行90分鐘會面。美國國務院稱,三名美國男子獲金正恩特赦,一名北韓官員警告美國代表團,要求確保他們不會再犯同樣錯誤。

北韓今次釋放美國人質與去年一宗案件形成強烈對比。美國弗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學生Otto Warmbier去年被北韓釋放時處於昏迷狀態,被送回美國六天後死亡,。

至於今次與他同行的三位「客人」,《韓聯社》報道稱,三人分別是:金尚德(美國名托尼·金)、金學松和金東哲,他們曾被指控參與間諜活動或者涉嫌從事反朝敵視行為。

其中,金東哲原先住在美國維珍尼亞州費爾法克斯,2001年,他來到中國吉林省延邊北韓族自治州延吉市,隨後往返延吉和北韓羅先市,在一間經營國際貿易與旅遊的公司擔任總經理職務。

金東哲2015年10月被捕。北韓當局2016年4月以涉嫌間諜活動和顛覆體制的罪名,判他10年的勞動教化刑。

金尚德在被捕前曾在延邊科技大學(延吉市政府與一名美籍韓裔合作創辦的一間大學)擔任教授職務,他還經常到訪北韓平壤科技大學教授會計。

2017年4月,他在結束對平壤科技大學的訪問日程後,在平壤國際機場被捕。

金學松在被捕前到過中國遼寧省的丹東市,2014年起,他在平壤科技大學進行普及農業技術的活動,去年5月7日,北韓《中央通信社》稱,金學松因從事反朝敵對行為被扣留。


國家主席習近平8日應約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電話。

習近平指出,當前中美關係發展處在一個重要階段,他高度重視發展兩國關係,珍視與總統的良好工作關係。希望雙方認真落實與特朗普在北京會晤時達成的共識,保持高層及各級別交往,相互尊重、互利互惠,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兩國關係健康穩定向前發展。經貿合作一直是中美關係的壓倉石和推進器。中美雙方上周在北京就經貿問題進行坦誠、高效、建設性的磋商。雙方團隊可保持溝通,爭取找到妥善解決存在問題的辦法,取得互利雙贏的成果。

特朗普表示,美方高度重視美中關係,期待與習近平繼續保持密切聯繫。美方願同中方共同努力,加強各領域務實合作,妥善處理好經貿問題,推動美中關係取得更大發展,造福兩國人民。

兩國元首並就北韓半島局勢交換意見。習近平重申中方在北韓半島問題上的立場,強調中方支援美朝領導人會晤,希望美朝雙方相向而行,建立互信,分階段行動,通過會晤協商解決各自關切,考慮南韓合理安全關切,共同推進北韓半島問題政治解決進程。中方願繼續為實現半島無核化和地區長治久安發揮積極作用。

特朗普表示,美方高度重視中方在北韓半島問題上的立場,讚賞中方發揮的重要作用,願同中方加強溝通協調,共同推動通過談判協商解決半島問題。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香港時間周三凌晨宣佈,美國將退出伊朗核協議,並繼續制裁伊朗。

特朗普在白宮外交接待大廳發表講話時,對這份2015年達成、旨在限制和監督伊朗核活動的協議,給予嚴厲批評,他形容協議為「可怕」、「一邊倒」和「災難性」。特朗普稱,計劃對伊朗實施「最高級別經濟制裁」,並稱美國將制裁任何幫助伊朗發展核武器的國家、公司及銀行。

美國政府官員稱,即時恢復對伊制裁,意味禁止與伊朗達成任何新合同和金融協議。他們稱,企業和銀行有90天或180天時間結束與伊朗的現有關係,具體取決於交易類型。

特朗普表示,伊核協議在核心內容上存在缺陷。他提到,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上月宣佈已掌握新證據,證明伊朗維持製造核武器的秘密計劃、卻一再對此撒謊。

特朗普表示,已有確鑿證據證明伊朗的承諾是謊言。很多專家和前官員稱,除重申美國、歐洲和國際原子能核查人員一直以來的觀點,即伊朗在2003年以前就實施核武器計劃,直到2009年部分核活動仍在繼續,但內塔尼亞胡並未提供新資料。

特朗普稱,退出伊朗核協議的決定表明「美國不再發出空洞的威脅。」、「我言出必行。」

特朗普表示,已準備好、有意願且有能力與伊朗談判一項持久性新協議。他說:「對伊朗而言會有好事發生,對我們都希望的和平與穩定,也會有好事發生。」
與此同時,特朗普對伊朗提出警告,稱如該政權續擴大其核野心,將面臨比以往更大的麻煩。

特朗普指出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的緊迫性。他說:「如果我任由協議繼續生效,中東將很快爆發一場核武器競賽。」

美國情報官員、聯合國原子能機構及歐洲盟國一再表示,伊朗自2016年1月伊核協議生效以來一直遵守該協議,減少離心機數量和鈾儲備量。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稱讚特朗普的決定,指出維持當前協議將後患無窮。沙烏地阿拉伯駐美大使Khalid bin Salman王子,也歡迎特朗普的決定;他發表Twitter稱,今後達成的任何協議,都必須解決伊朗彈道導彈計劃,及該國對恐怖主義提供越來越多金融和軍事支援的問題。

特朗普稱,近月來與法國、德國、英國等盟友和夥伴進行廣泛接觸,統一對該威脅的認識。

英法德:遵守核協議條款

歐洲官員週二,對美國宣佈退出伊核協議表示失望。英國、法國和德國領導人發表一項聯合聲明,表示將遵守核協議條款,並敦促美國不要阻止他國跟進。

英法德三國領導人表示:「在過去幾個月與美國政府進行全面接觸後,我們呼籲美國通過允許繼續執行伊核協議主要條款的方式,來盡一切可能維護該協議在核不擴散方面取得的成果。」

伊朗總統魯哈尼回應稱,伊朗將暫時與其他五國(英國、德國、法國、俄羅斯、中國)留在協議。

歐洲領導人敦促伊朗繼續遵守該協議對其核活動的限制條款,並表示,歐洲國家將與華盛頓進行接觸以應對伊朗構成的挑戰。

他們表示:「我們對該地區盟友和夥伴的安全承諾是堅定不移的,我們也必須以切實的辦法,解決對伊朗彈道導彈計劃及其破壞地區穩定行為的共同關切,特別是在敘利亞、伊拉克和也門。」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稱,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協議是錯誤。他在Facebook上發文稱:「退出該協議背棄美國最親密盟友,也拋棄美國主要外交人員、科學家和情報專家爭取到的共識。」他稱:「在一個民主國家,政府換屆後政策和優先事項時常會發生變化,但接二連三地違背美國參與達成的協議可能損害美國的信譽,並與全球主要大國產生不和。」

多位歐洲領導人近數星期接連訪問華盛頓,敦促特朗普不要退出伊核協議。法國總統馬克龍上月底警告,在沒有後續計劃情況下,退出協議將打開「潘朵拉魔盒」。德國總理默克爾在隨後幾天與特朗普會晤時強調類似觀點,她認為,伊核協議是一塊「積木」,一片「馬賽克」,是約束伊朗不可或缺的部分。

伊朗核協議由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在2015年簽署,由伊朗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該協議。在該協議下,伊朗同意在未來10年不開發核武器,以換取國際社會取消對其的制裁。


《新華社》5月8日報道,5月7日至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北韓勞動黨委員長、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在大連舉行會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王滬甯亦有參與。


5月的大連,青山縈翠,碧海流雲。習近平與金正恩舉行會談,並為金正恩舉行歡迎晚宴,一同散步、出席午宴,在親切友好的氣氛中,兩黨兩國領導人就中朝關係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問題全面深入交換意見。

習近平指出,金正恩在當前北韓半島局勢深刻複雜演變的關鍵時刻,時隔40多天再度專程來華舉行會晤,體現金正恩與朝黨中央對中朝兩黨兩國關係的高度重視,對兩黨兩國戰略溝通的高度重視,並予以高度評價。習近平認為與金正恩首次會晤以來,中朝關係和北韓半島形勢均取得積極進展,他對此感到高興,願與金正恩再舉行會晤,共同為推動中朝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實現北韓半島長治久安、促進地區和平穩定繁榮作出努力。


金正恩表示今年3月以來,朝中友誼和北韓半島形勢都取得富意義的進展,是他與習近平歷史性會晤的積極成果。在當前地區形勢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再來中國與與習近平見面,並通報情況,希望與中方加強戰略溝通和合作,推動朝中友誼深入發展,促進地區和平穩定。

習近平強調今年3月,在北京與金正恩實現歷史性首次會晤,進行長時間深入交流,就發展新時代中朝關係達成了四方面原則共識。

第一, 中朝傳統友誼是雙方共同的寶貴財富,發展好中朝友好合作關係是雙方堅定不移的方針,也是唯一正確選擇。

第二, 中朝同為社會主義國家,雙邊關係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要加強團結合作、交流互鑒。
第三, 兩黨高層交往對於引領雙邊關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雙方應保持經常往來,加強戰略溝通,增加理解互信,維護共同利益。
第四, 夯實民間友好基礎是推進中朝關係發展的重要途徑,應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兩國人民交流往來,為中朝關係發展營造良好民意基礎。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各項共識正在得到良好的貫徹落實。一個多月時間內,我同委員長同志兩度會晤,保持著密切溝通。

習近平稱願與金正恩一道,繼續指導雙方有關部門落實達成的共識,推動中朝關係不斷向前發展,造福兩國和兩國人民,為地區和平穩定作出積極貢獻。習近平又對北韓早前發生重大交通事故,造成中朝兩國公民傷亡後,金正恩的高度重視和真誠態度,表示誠摯謝意。

金正恩表示,朝中兩黨兩國老一輩領導人同志式的相互信任和情義,是朝中傳統友誼的親密紐帶和堅實根基。他與習近平繼承此良好傳統,舉行卓有成效的歷史性會晤,推動朝中關係迎來前所未有的活躍發展。相信時隔一個多月的再次會晤將加深彼此互信,推動朝中友好合作關係順應新時代的要求,取得更為密切的全面發展。

談到北韓半島形勢時,習近平指與金正恩首次會晤時,就此深入交換意見,達成重要共識。最近,金正恩在推動半島對話緩和方面作出積極努力,取得積極成果。在有關各方共同努力下,半島對話緩和勢頭正不斷鞏固,朝著有利於推動政治解決的方向發展。中方支援南韓堅持半島無核化,支援朝美對話協商解決半島問題,願繼續同有關各方一道,為全面推進半島問題和平對話解決進程、實現地區長治久安發揮積極作用。


金正恩高度評價習近平的遠見卓識,感謝中方長期以來為實現半島無核化、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作出的重要貢獻。他表示,實現北韓半島無核化是南韓始終如一的明確立場。只要有關方面消除對朝敵視政策和安全威脅,南韓沒有必要擁核,無核化是可以實現的。希望通過朝美對話建立互信,有關各方負責任地採取分階段、同步性的措施,全面推進半島問題政治解決進程,最終實現半島無核化和持久和平。

金正恩向習近平通報近期北南韓內發展和黨的建設情況。

習近平指出,北韓勞動黨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黨全國集中一切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戰略路線,宣佈停止核子試驗和洲際彈道導彈試射、廢棄北部核子試驗場,體現金正恩對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高度重視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堅定意志。他對此表示讚賞,支援南韓戰略重心轉向經濟建設,支持北韓走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

中國方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辦公廳主任丁薛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等亦有參予有關活動。

北韓方面,北韓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副委員長、國際部部長李洙墉,北韓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副委員長、統一戰線部部長金英哲,北韓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外務相李勇浩,北韓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宣傳鼓動部第一副部長金與正等參加有關活動。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在北京舉行的中美貿易談判周五結束,美國曾向中方提出一連串貿易要求,其中包括將美中貿易逆差削減2,000億美元,並要求中國政府停止針對高新技術領域的所有支援性措施。中方則稱這些要求「不公平」。

中美雙方於5月3日至4日進行貿易談判,美方是由財政部長姆欽率領的七人代表團,中方則由副總理劉鶴率領的八人代表團。

《新華社》報道,雙方在某些領域達成一些共識,而雙方認識到一些問題上有較大分歧,需繼續加緊工作。中方事後以積極的口吻評價會談:「雙方都認為發展健康穩定的中美經貿關係對兩國十分重要,致力於通過對話磋商解決有關經貿問題。」有報道指,美國談判團隊在會談後沒有發表聲明便前往機場離去。

美國向中國提出八點要求

《華爾街日報》及《紐約時報》報道,美方在談判中的文件,稱美中貿易關係「嚴重失衡」,又認為美國面向中國的投資及服務銷售仍「嚴重受限」,且中國產業政策給美國帶來嚴重的經濟和安全擔憂。美國提出中國必須於一至兩年內…

■ 從6月開始,在12個月內將貿易順差減少1,000億美元,在隨後12個月內再減少1,000億美元。

■ 在《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停止所有對先進製造業的補貼,計劃涵蓋十個領域,包括飛機製造、電動汽車、機械人、電腦微晶片和人工智慧。

■ 接受美國可能會限制涉及《中國製造2025》產業的進口。

■ 採取「直接,可驗證的措施」,阻止網路間諜活動進入美國商業網路。

■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 接受美國對中國的敏感技術投資的限制,不進行報復。

■ 將目前平均10%的關稅降至與美國相同的水平——在美國,所有「非關鍵部門」的平均關稅均為3.5%。

■ 開放中國的服務業和農業,充分迎接美國競爭。

此外美國又規定,雙方應每季度舉行會晤以審查進展情況。

過去幾個月,美國特朗普政府已加大對華貿易施壓的力度,向產自中國的太陽能板、鋼鐵和鋁採取關稅措施。特朗普還威脅向高達1,500億美元進口自中國的產品加徵關稅;另外,在兩國圍繞知識產權存在糾紛之際,美國威脅限制中國的對美投資。


《新華社》5月6日消息,當地時間5月6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應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邀請,乘專機抵達雅加達蘇加諾哈達國際機場,開始正式訪問印尼。

李克強步出艙門,禮兵沿紅地毯兩側列隊致敬。印尼海洋統籌部長盧胡特等政府高級官員在舷梯旁熱情迎候。中國駐印尼大使肖千、駐東盟大使黃溪連也到場迎接。

 

李克強表示,中國和印尼互為重要近鄰,習近平主席2013年成功訪問印尼以來,兩國積極對接發展戰略,各領域合作成果豐碩。今年適逢中國和印尼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5周年。他指今次訪問是為鞏固政治互信、深化互利合作、增進人民友誼,期待雙方共同努力,推動兩國關係和各領域合作,為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

李克強表示,東盟是中國的重要夥伴,今年適逢中國和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係15周年。中方願與包括印尼在內的東盟各國,抓住機遇,推動中國東盟關係與合作實現更大發展,共同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促進地區和平、穩定與發展。

訪問印尼期間,李克強將同佐科總統舉行會談、共植友誼之樹、見證雙方合作檔簽署、會見記者,會見卡拉副總統,並共同出席中國印尼工商峰會。李克強還將到訪位於雅加達的東盟秘書處,會見東盟秘書長林玉輝,並出席中國東盟建立戰略夥伴關係15周年慶祝活動。

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肖捷,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等陪同人員同機抵達。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負責頒發文壇最高殊榮,即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學院周五罕有地宣布,由於院士人數減少和學院公信力受損,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延遲至明年頒發,是自二戰以來首次。

 

負責頒發諾貝爾獎的瑞典學院周五宣布,由於院士人數減少和學院公信力受損,今年將不會頒發2018年諾貝爾文學獎,並延至2019年頒發。

諾貝爾基金會周五發表的聲明表示,支持瑞典學院的決定,又認為該學院的危機已對諾貝爾獎造成不利影響。

「#MeToo」性醜聞風暴引發瑞典學院危機

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風波,源於瑞典學院院士兼作家嘉塔莉娜.費洛斯坦遜(Katarina Frostenson)的丈夫阿爾諾,被指性侵18名女子及多次洩露得獎名單,因而捲入「#MeToo」性醜聞風暴,但院方拒絕解除嘉塔莉娜.費洛斯坦遜的職務,引起內部不滿及分裂,令原本由18名院士組成的文學獎評審團隊,多人請辭,餘下10人留任,未及法定人數的12人。

諾貝爾文學獎過去共有7次未頒發,大多是在戰爭年份,除了1935年被認為沒有候選人有足夠資格獲獎外,最近一次未有頒獎要追溯至1943年。

諾貝爾獎舉世矚目  公平公正

諾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所頒獎領域中最重要的獎項,是按瑞典著名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遺囑於1895年設立,其中的文學獎由瑞典學院,每年頒予文學領域有出色貢獻的作家。


外交部網站2日晚消息,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平壤,與北韓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外務相李勇浩,於當地時間2018年5月2日舉行會談。

王毅表示,今年3月金正恩成功訪華,習近平總書記與金正恩委員長舉行歷史性會晤,就傳承發展中朝傳統友好關係、加強兩國戰略溝通合作,達成新重要共識,掀開中朝關係新的歷史篇章。兩國領導人上述共識,為雙方在新時期鞏固發展中朝關係指明了方向,提供行動指南。

外交部長王毅與北韓外相李勇浩(中國外交部)

王毅表示,中朝傳統友誼是雙方共同的寶貴財富。不斷傳承、發展中朝傳統友好關係,是雙方的戰略選擇。中方願同北韓一道,把兩國領導人的重要共識,切實落到實處,加強雙方政治外交部門溝通協調,推進中朝雙邊經貿務實合作,活躍兩國人文交流,為新時期的中朝關係不斷注入新活力。

王毅表示,中國祝賀南北韓雙方領導人成功會晤,並取得重要成果。中方全力支援北韓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發展道路,支援北韓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中方積極評價半島局勢最近出現的積極變化,全力支援北韓致力於半島無核化目標,支援解決北韓正當合理安全關切,支援半島北南雙方改善關係,希望朝美對話順利舉行,並取得實質進展。中方願與北韓加強溝通,並繼續在半島問題政治解決進程中,發揮應有積極作用。

王毅對金正恩及北韓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早前北韓重大交通事故,造成中國公民傷亡,並全力展開救治和善後處理工作表示感謝。

李勇浩表示,金正恩委員長十分珍惜朝中傳統友誼。在新起點上堅持和發展好朝中友好關係,是北韓黨和政府堅定不移的立場。朝中兩國領導人在北京成功會晤,就加強戰略溝通合作達成重要共識,在朝中關係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北韓願與中方共同努力,認真落實好兩國領導人共識,密切政治外交部門交流,加強務實合作,推進人文交流,及早籌備辦好明年朝中建交70周年紀念活動。南北韓雙方領導人舉行的歷史性會晤意義重大。北韓願與中方就實現半島無核化和建立半島和平機制等問題保持密切溝通,並繼續與有關各方加強對話。

同日,王毅前往萬壽台向北韓已故領袖金日成、金正日銅像敬獻鮮花,並參謁中朝友誼塔。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如今,大家明顯感覺到中美關係發生很大變化,過去經驗和規律到現在指導作用變弱了。其原因是中美關係跟過去三十多年比,發生根本性變化,或者部份質變。」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袁鵬說道。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袁鵬(資料相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4月29日的「中國經濟觀察」季度報告會上,袁鵬分析當前中美關係的變化與新形勢,並針對中美貿易摩擦提出應對方案。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美關係破冰之旅40年周年。1978年12月15日,中美雙方同時發表建交公報。「中美關係正常化和中國改革開放時間上高度吻合,可以說,沒有中美關係正常化可能就沒有改革開放,反過來,如果不啟動改革開放,中美關係正常化也不可能開啟。」

袁鵬指出,四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功,中美關係也取得巨大成功。如此兩個不同大國既沒有發生熱戰,也沒發生冷戰,有很多經驗可以總結。基本經驗是,三個聯合公報加上三個聯合聲明,規範中美三四十年的發展。

至於當前中美關係發生變化的原因,袁鵬認為,中美從經濟實力、戰略形勢、戰略基礎到戰略環境都發生變化。「四個變化同時湧現,中美關係實際上已經變了,跟過去30多年出現了根本性變化。」

他具體分析道:

第一,兩國實力對比發生從量變到質變的過渡。2017年,中國的GDP大概相當於美國GDP的65%。據美國權力轉移的理論,兩國關係最緊張時刻應是一方GDP佔另一方的80%到120%。儘管中國GDP只達到美國的60%左右,中美關係的較量就已提前開始。

第二,雙方的戰略形勢發生變化。美國的戰略重心在轉移和收縮。冷戰時期美國的戰略重心在歐洲,冷戰後在中東,如今是在亞太。中國方面,我們經過三十多年韜光養晦,過去是在國土以內埋頭搞建設,如今在開展「一帶一路」建設。在美國看來,中國的戰略是擴展的,在中國看來,美國的戰略是收縮的,雙方的交匯點恰好位於亞太地區。所以中美第一次短兵相接,既沒有歷史經驗可循,也沒有現實路徑可走。我們把美國派來的每艘軍艦,都理解成對中國的戰略包圍,美國把我們「一帶一路」所有的動作和軍演都理解為把美國要趕出西太平洋。雙方雖沒有出現撞機,但是不一定哪天要出事,所以戰略形勢發生變化。

第三,戰略基礎的變化。冷戰時期中美有共同的蘇聯威脅;冷戰後,有共同經貿利益;911後是共同的反恐。而現在,蘇聯解體、拉登被擊斃,氣候變化也被特朗普否定,所以中美關係現在處於缺乏重大戰略基礎支撐的特殊時期。這兩個國家如沒有重大的戰略基礎去支撐,就容易隨波逐流。

第四,戰略環境的變化。領導人會晤的效應持續期間在縮短,從內部來看,各種各樣的利益集團,在掣肘兩國對彼此的外交;從外部看,北韓、伊朗、烏克蘭、菲律賓等國都對中美關係產生影響。

袁鵬認為,如沿用過去的思想和指導框架,那麼中美關係還得逐漸惡化。「貿易戰或者去年就會發生,只是因為兩國元首的會晤及北韓核問題的緊迫性把它掩蓋了。」他指,中美元首外交在去年發揮非常重要作用,但並沒有達成中美關係新方向,因此中美關係還是按照過去的節奏不斷地走向負面。

「美國雖已認定中國是戰略對手,但是面戰略還沒有形成,這給我們一個緩衝的機會。」袁鵬指,美國對於應對中國這樣的對手缺乏經驗。「我們具有美國過去所有戰略對手的優勢集合:中國一直在提倡和平崛起,在國際社會上是和平的姿態,讓美國難以找到藉口;中美貿易額巨大,相互依賴,雙方出招時會投鼠忌器。」

在貿易摩擦問題上,袁鵬認為,中方面臨三條不同戰線:其一是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政治戰,特朗普的主要目的是回饋基礎選民,擺脫國內矛盾;其二是同美國經濟界、企業界真正的貿易戰,他們不關心貿易赤字,但希望中國開放金融、保險服務;其三是同美國具備戰略思維的政治家打的戰略戰,班農、納瓦羅等人希望通過貿易戰打垮中國高科技競爭的潛力。

「中美是在三條戰線上同時博弈,不能只滿足一個,不顧另外兩個。」因此,袁鵬認為,中方的應對選擇是,一方面在貿易問題上進行談判與博弈,同時推動國內開放。與此同時,還需應對特朗普的國內政治壓力,要同他談所謂的貿易赤字問題。

袁鵬指出,在高科技、核心競爭力上,不能有絲毫僥倖和鬆懈,它直接關係到中國的2025、2035乃至2050計劃。從戰略安全來講,最擔心的還是貿易戰一旦失控,有可能波及其他領域,比如台灣。「習主席在博鼇論壇提出開放金融服務,而且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體現邁向第二個改革開放時代的信心。」

對當前的國際形勢,袁鵬認為,中國的朋友越來越多。中印關係、中日關係得到緩解,中俄、中歐、中非、中拉關係進入歷史最好時期。我們高舉的貿易自由化大旗是順應潮流的。因此,在今次貿易戰硝煙彌漫的過程中,我們沒有看到歐洲、日本倉促跟美國站隊。

「根據這發展思路,一方面我們對中國自身發展有信心,另一方面我們對中美關係未來發展也充滿信心。也許是過於樂觀,但兩個國家合作是唯一的出路,否則後果很難想像。」

(編輯:辛靈)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