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魯鄭     (旅法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美國對全球發動貿易戰,中國自然未能倖免。全球所有國家無論大小,都不屈服起而迎戰回擊,中國自然不會例外。然而貿易戰對每個國家的影響和意義不同,僅就中國而言,這是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的對抗,是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的博奕,是兩種制度模式、兩種文明的大碰撞。其意義早就超過中美兩國本身。

當中國2010年超過日本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現在是日本的近三倍),當2010年中國製造業超過美國(現在超過美國和日本總和),中國的韜光養晦時代結束:一是這種做法不再起作用,任何國家都再也不會忽視中國巨大的存在和無限潛能。二是爲能夠在中國崛起完成前獲得更多利益,相關國家加快對中國的超前戰略索求,這就是釣魚島、南海等問題集中顯現的原因,這又迫使中國不得不進行相應的回應。

應該說中國和美國的帶有全面對抗色彩的博弈早就應該發生,中國能夠拖到現在已經是戰略上的巨大成功。尤其中國應該慶幸的是,我們面對的對手又是特朗普。

要想和有著五千年文明而且已經全面、徹底覺醒的中國對抗——美國的學者和戰略家稱中國是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真正對手,美國需要一個有著豐富政治和外交經驗、頭腦冷靜、手腕高超的領導人。他不僅要能在國內實現團結,更能在全球建立牢固的聯盟。

然而特朗普恰恰相反,他一方面令國內矛盾高度激化,對立極其嚴重。這裏僅舉一例,他的團隊包括發言人出去吃飯,竟然屢被酒店老板下逐客令!政治立場的差異竟令消費者外出就餐都已經不可能!都說中國的左右派不能坐在一起討論,看看今天的美國,更是令人瞠目。

另一方面,美國這個群主不斷的退群,這個領導西方近一個世紀的國家對自己的盟國大打出手,以致於它成了全球孤家寡人。加拿大G7會議上,德國總理默克爾發出的歷史性照片:六國怒對一國的場景震撼全世界。

一個沒有天時、地利與人和的美國,一個喪失了國際事務道德高地的美國,此時卻要進行一場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的全面博弈,其結局不言而喻。

當然這場考驗中國無法等閑之。一是雖然中國在全球贏得支持和佔居道德高地,但由於各國都面臨著美國的挑戰,自顧不瑕,無法給予中國實際的有效支持。當然許多國家本是應該站在美國一邊的盟友,現在保持中立,也是中國一大收獲。

二是各國大都希望中美高強度互撞,從而令美國無法抽身盡而放過他們,更有一些國家想從不同的角度盡收漁人之利。比如地緣政治上,日本和俄羅斯就希望中美血戰到底,這兩國重新崛起——事實上以歷史爲鑒,這兩國都是中國和美國最大的傷害者和威脅。

還有一些資源類國家如巴西,則希望奪下中國對美國的進口,比如成爲中國大豆唯一的出口國。還有一些正在發展製造業的新興國家如墨西哥,就希望替代中國成爲美國的主要出口國。

所以中美貿易戰不僅要打,還要打到適可而止。尤其是不能給一些對中美共同造成潛在威脅的國家以機會。至少,不能給和中國構成替代競爭關係的國家以不可逆的機會。

考慮到特朗普的能力、經驗和性格,中國既要通過這場貿易戰令其清醒的認識到後果,還不能令其衝動性的瘋狂失去理智。對中國而言,這才是這場中美貿易戰最難的地方。

三是中美兩國作爲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雙方發生貿易戰將令世界難以承受。正如法國媒體所講的,這是世界經濟秩序的終結。如果這場貿易戰失控,就真的沒有任何贏家。就如同1930年代的貿易戰,以各方徹底失敗並引發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世界浩劫而告終。

現在的西方民粹主義崛起,極端民粹式、體制外政治素人紛紛登上舞台。事實上他們既沒有能力玩一場貿易戰的高超外交博弈,也沒有足夠的理性考慮自己和全球的利益。

畢竟貿易戰只是一個階段,過後大家仍然要繼續生存和發展,但假如整個基礎毀於貿易戰,那又有何意義?應該說,對中國而言,這也同樣是中美貿易戰最難的地方。

四是中國的崛起一個很大的意義和目的是重新實現國家統一。但假如中美貿易戰失控,美國必然在台灣問題上全力阻撓。這必然導致中美對決從表面的經濟領域升級爲全面的對抗。

但假如中國沒有進行足夠的反擊,美國自認打贏了貿易戰,照樣也會很快在下一個領域對中國進行挑戰,同樣會選擇台灣或者南海等問題對中國發難。中國必須在貿易戰這第一戰就發揮有效的阻擊作用:要麽令美國陷入貿易戰脫不了身,要麽令美國知難而退。其效果可用朝鮮戰爭來比擬:中國以弱打強平局收場,美國明白中國不好惹,再也不敢發生類似事件,同時在歷史需要的時候(比如冷戰),雙方有資格成爲盟友。

這同樣也是這場貿易戰中國最難把握的分寸。

最後要說的是,不管特朗普是多麽合適的對手,對中國而言,這場對決還是早了些。畢竟美國仍然有實力優勢(如何使用是另一個問題),中國要達到目的還是要付出相應的代價。二是中國的現代化還沒有完成,尤其是十八大以後進行的全面改革(反腐、行政體制、社改、軍改等)、對外開拓(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剛剛開始,甚至政治體制上的重大變化——修憲才通過不久。一切有待進一步實施、磨合、凝聚共識。

在一個有著巨大繁重內政外交任務和挑戰的時刻,由一個美國極難保持理性、不講規則、不知不顧後果的領導人發起的、中國極難拿捏分寸的的貿易戰的到來還是非常不合時宜的。中國既要保持發展勢頭又要成功應對大洋彼岸的莽撞和蠻橫,實屬不易。某種程度說,中國崛起在此一戰。

當然縱觀人類歷史,任何國家的發展和崛起都要歷經各種嚴峻考驗,這是大國崛起的必然之路。對於經歷過五千年風浪而不倒的中華文明來說,這實在是閑田信步。考驗過後的中國面臨的仍然不會是坦途,但中國會走的更穩,更健。


泰國布吉接載遊客的兩艘觀光船翻沉,最少42人死亡,14人失蹤,死傷者全部來自「鳳凰號」。中方救援隊抵達當地協助搜救失蹤者。出事的遊船主要接載外國遊客,大部分為中國遊客。

廣州打撈局和一支民間搜救隊組成的中國救援隊,與泰國海軍抵達「鳳凰號」沉沒位置,潛入船艙內搜救。

中國駐泰國大使呂健到碼頭,了解搜救進展及到醫院探望傷者,承諾保障中國遊客的合法權益,並要求當局盡快查明事故原因。

大批船上遊客獲救後坐在像皮艇中。
驚魂未定的遊客在室內休息。
泰國搜拯人員忙於安置死傷者。

兩艘觀光船周四下午在大浪中翻沉,部分乘客棄船後,由其他船隻救起送上岸,泰國當局繼續全力搜索失蹤者。

事發在布吉對開海面的珊瑚島和梅通島,當時有暴雨和強風警告,有指「鳳凰號」未理會天氣警告出海。泰國傳媒報道,泰國警方打算控告船長疏忽導致他人死亡等罪名,並與海事部門研究吊銷船主的經營牌照。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再遭挫折。馬來西亞已叫停東海岸鐵路計劃,要求總承建商中國交通建設暫停工程。中交建對此表示遺憾,希望馬來西亞鐵路公司尊重和履行合約。

屬於「一帶一路」旗艦項目的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計劃,動工不足一年即被叫停。馬來西亞鐵路公司早前去信項目設計施工總承包商中國交通建設,以國家利益為理由,要求暫停東海岸鐵路計劃的所有工程,直至另行通知。

中交建5日發表的公告指,收到來函後,已將進行中的項目全線停工。同時,公司將根據東海岸鐵路項目合同條款,積極保護公司作爲設計施工總承包商的合法權益。中交建認為,東海岸鐵路項目的暫停施工,對該公司 2018 年的經營業績不構成重大影響。

馬國首相或不滿鐵路計劃條款

馬來西亞傳媒引述消息指,停工不代表終止計劃,而是為方便重新檢視計劃,甚至與中交重新談判條款。再度重新掌權的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曾表示首要任務是減少國債,重新審視上屆政府,與外國達成協議的大型基建項目,他曾批評東海岸鐵路計劃條款奇怪。

東海岸鐵路項目合同於 2016 年 11 月 1 日簽訂,並於 2017 年動工。合同金額約 460 億馬來西亞幣,折合人民幣約 728 億元。東海岸鐵路項目為馬來西亞的一個重要項目,項目內容爲鐵路項目設計建設,長度達 530 公里,橫貫馬來西亞半島東西,合同工期七年。


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館疑受聲波干擾風波擴大。有美國傳媒引述駐華官員表示,最少八名廣州總領館的美國人要撤離,上海和北京也有同樣情況發生,累計最少有11名美國人撤出中國,令這個迄今一直讓調查人員大惑不解的事件愈加神秘。中國外交部稱,中方有關部門已就美方的情況認真調查,並向美方作出回應。

過去多月,有美國駐外人員聽到奇怪聲音後,出現類似「腦震盪或輕度腦創傷」的症狀,令美國政府擔心,他們遭到針對性攻擊。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7月2日)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問,據美國《紐約時報》報道,從美國駐廣州總領館領事人員出現類似「腦震盪或輕度腦創傷」健康問題後,美國駐華大使館和駐上海總領館也有人員報告出現類似「腦震盪或輕度腦創傷」,引起國際關注。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上周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通話中,蓬佩奧也提起事件。中方有無進一步可以提供的信息或相關評論?

陸慷回應指,中方一貫根據《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和《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有關規定,保護包括美國在內的外國駐華外交和領事機構人員安全。美方反映相關人員出現問者所說的情況後,中方有關部門進行認真調查,並向美方作出了反饋,目前並沒有發現導致美方所說情況的原因和線索。

以下是外交部網站原文:
應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科威特國埃米爾薩巴赫將於7月7日至10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在北京舉行的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
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將爲薩巴赫埃米爾舉行歡迎儀式和歡迎宴會,兩國元首將舉行會談,並出席合作文件簽字儀式。此外,習近平主席和薩巴赫埃米爾,將共同出席7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中阿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

科威特為最早與中國建交的海灣國家之一。近年來,中科關係快速發展。兩國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理解和支持。科威特是最早同中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之一,雙方在能源、貿易、投融資、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合作成果顯著,人文交流活躍。

薩巴赫埃米爾即將於時隔九年後再訪華。中方期待通過今次重要訪問,進一步鞏固中科傳統友誼,增進政治互信,深化兩國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內各領域合作,推動中科關係邁上新台階。科威特為中阿合作論壇的積極參與者,相信訪問對新形勢下提升中國同阿拉伯國家集體合作水平具重要意義。

問:我們注意到,近期,朝鮮半島北南雙方繼續積極互動。雙方舉行旨在緩和軍事緊張的將軍級會談,商定將於今年8月在北韓金剛山重啓離散家屬團聚活動,共同組隊參加8月在印尼舉行的第18屆亞洲運動會,恢復中斷10年的海上無線電通訊。請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答:我們對朝鮮半島北南雙方近來在多領域積極接觸和互動,並達成越來越多的共識和成果感到由衷的高興。

在當前形勢下,半島北南雙方按《板門店宣言》精神,切實落實雙方領導人兩次會晤共識,持續推進和解與合作,有助於雙方鞏固信任、改善關係,爲延續和鞏固半島緩和勢頭發揮積極作用。

中方一向積極支持半島雙方改善關係,也希望國際社會對此多多加油鼓勁,爲鞏固對話勢頭、推動半島無核化和半島問題政治解決進程發揮建設性作用。

問:據報道,印尼峇里島阿貢火山27日晚再次噴發,島上伍拉萊國際機場29日臨時關閉,446架航班及7萬多名旅客受到波及。請問事態嚴重程度到底如何?目前有多少中國遊客滯留?中方是否 採取應對措施?對於計劃出行的中國遊客,您有何建議?

答:我先回答大家可能最關心的問題。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尚未出現中國公民因此次阿貢火山噴發在峇里島滯留情況。

當地時間29日,受阿貢火山噴發影響,峇里島伍拉萊國際機場臨時關閉約12個小時。中國外交部和中國駐登巴薩總領館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啓動應急機制,及時通過領事服務網、領事直通車微信公衆號、領事之聲微博和中國駐登巴薩總領館網站、微信等連續發布消息,介紹機場關閉和重新開放情況,提醒中國遊客在峇里島活動期間切勿前往火山周圍區域。中國駐登巴薩總領館與有關航空公司和旅行社密切溝通,切實做好中國遊客協助工作。

鑑於當地政府對火山噴發仍有預警,建議近期赴峇里島的中國遊客及時關注相關信息,妥善安排行程,注意保護自身安全。

問:第一,美朝領導人上月舉行會晤後,北韓表示要向無核化目標邁進。但最新公布的衛星圖像顯示,北韓彈道導彈及相關設備製造技術仍在取得進展,這引起美方一些官員和有關人士的關切。中方對此有何評論?第二,有報道稱北韓對外經濟省副相抵京訪問,你能否提供相關消息?

答:我先回答你第二個問題。中朝是友好鄰國,雙方在各層級、各領域一直保持著正常往來。關於你問到的具體情況,我沒有可以提供的消息。

關於第一個問題,一段時間以來,半島形勢明顯好轉,出現了致力於通過對話推進半島無核化進程,並妥善解決相關方合理關切的積極勢頭。就你提到的具體情況,我不知道有關信息來源和美方一些官員作出評論的依據是什麽,你可能需要向他們求證。在中方看來,自從美朝領導人6月12日在新加坡舉行會晤以來,雙方都表示要積極致力於落實兩國領導人達成的共識。我們希望所有有關各方都能爲順利落實共識、鞏固半島對話和緩和勢頭、推進半島無核化進程繼續作出建設性努力,而不是相反。

問:據今日(7月2日)上午消息,墨西哥國家復興運動黨候選人洛佩斯贏得總統選舉。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答:中國和墨西哥是好朋友、好夥伴。我們對洛佩斯先生當選墨西哥合衆國總統表示熱烈祝賀。相信在他領導下,墨西哥將不斷取得國家發展新成就,並繼續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墨西哥是拉美地區大國和重要新興市場國家,中墨是全面戰略夥伴。中方高度重視發展同墨西哥的關係,願同墨方一道,增進互信,深化合作,促進各自發展,造福兩國人民,爲國際社會貢獻正能量。

問:6月29日,國際移民組織選舉下一任總幹事,葡萄牙提名候選人維托里諾當選。請問中方有何評論?

答:中方歡迎葡萄牙前副總理維托里諾先生當選國際移民組織下任總幹事。維托里諾先生經驗豐富,資歷深厚,是出任國際移民組織下任總幹事的合適人選。中方相信,維托里諾先生在擔任總幹事期間,將帶領國際移民組織爲促進全球人口有序流動作出重要貢獻。中國政府將繼續支持和配合國際移民組織總幹事的工作。

問:據《紐約時報》報道,從美國駐廣州總領館領事人員出現類似「腦震盪或輕度腦創傷」健康問題後,美國駐華大使館和駐上海總領館也有人員報告出現類似出現類似「腦震盪或輕度腦創傷」健康問題,引起關注。上周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同蓬佩奧國務卿通話中,蓬佩奧也提及事件。中方有無進一步可以提供的信息或相關評論?

答: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上周同蓬佩奧國務卿通話時,再表明中方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我可重申,中方一貫根據《維也納外交關係公約》和《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有關規定,保護包括美國在內的外國駐華外交和領事機構人員安全。美方反映相關人員出現你所說的情況後,中方有關部門進行認真調查,並向美方作出反饋。目前並沒有發現導致美方所說情況的原因和線索。如美方有進一步情況和線索願意同中方分享,中方也願意就此與美方保持溝通。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中國貴州省梵淨山7月2日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世界遺産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産名錄。中國至今已擁有53處世界遺産。

貴州梵淨山自然保護區位於貴州省銅仁市江口、印江、松桃3縣交界處,總面積爲41,900公頃,其中核心區25,800公頃,緩衝區2,800公頃,試驗區13,300公頃(其中旅遊小區1,20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是以黔金絲猴、珙桐等爲代表的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90%。

梵淨山為武陵山脈的主峰,鳳凰山主峰最高海拔2,572 米(紅雲金頂海拔2,494米),具明顯的中亞熱帶山地季風氣候特徵。該區爲多種植物區地理成分匯集地,植物種類豐富,古老、孑遺種多,植被類型多樣,垂直帶譜明顯,爲中國西部中亞熱帶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區內有植物種數2,000多種,其中,高等植物有1,000多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珙桐等21種,並發現有大面積的珙桐分布;脊椎動物有38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有黔金絲猴等14種,並爲黔金絲猴的獨一分布區。

第42屆世界遺産大會6月24日至7月4日,將在波斯灣西南部的巴林王國召開。30項世界遺産提名地將在今次會議上接受審議,包括5項自然遺産提名地(其中一項爲《世界遺産名錄》中已有的一項世界遺産的拓展)、3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産、22項自然遺産。

世界遺産委員會還將進一步審查世界遺産名錄上的157個遺産地的保護情況。其中也包括54項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産名錄》的遺産地。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中美貿易戰蘊釀升溫之際,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指近年逆全球化潮流、單邊主義及保護主義抬頭,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遭遇挑戰,強調中方旗幟鮮明反對單邊主義及保護主義。白皮書又提到,中國加入世貿以來,全面履行貨物及服務開放等承諾,為多邊貿易體制有效運作作出貢獻。

中國有全面履行自由貿易承諾

國務院6月28日發表的《中國與世界貿易組織》白皮書,全長一萬二千字,以八種語言發放。白皮書重申中國遵循自由貿易理念,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切實履行承諾,大幅開放市場,包括全面開放服務貿易,減少對外商外資限制措施達65%,關稅總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至9.8%,2015年中國的貿易加權關稅水平為4.4%,內地當局認為與美國的2.4%、歐盟的3%已非常接近。

此外,白皮書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是中國主動作為,效果明顯,從2001年起,中國對外支付知識產權費年均增長17%,2017年達到286億美元。

中國:搞單邊主義損人害己

白皮書重申,中國堅定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強調中國奉行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戰略,遵循世貿的自由貿易理念,在對外開放中展現大國擔當。白皮書形容,搞單邊主義有如將自己關進黑屋子,看似躲過風吹雨打,但同時隔絕陽光及空氣,批評單邊主義不符合市場規律,不符合國際規則,最終必然損人害己,只有堅持平等協商,攜手合作,才能實現共贏多贏。

中國加入世貿  平均貢獻世界經濟增長近三成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世界作出重要貢獻方面,白皮書透露,自2002年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接近三成,是促進世界經濟復蘇和發展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呼籲其他國家避免濫用安全審查等限制做法,對中國企業投資過度限制。

今次為中國首次發表與經貿或世貿相關問題的白皮書,面對美國收緊國內企業外資股權的審查,並可能再向額外二千億美元中國貨品加徵關稅,歐盟與中國亦有貿易糾紛,期望能夠有更多歐洲貨品進口中國。

白皮書被視為是藉各國與中國合作的既有經貿利益,反擊各國施加要求北京開放市場的壓力。


內地民航局早前致函44間外國航空公司,要求糾正對台灣、香港及澳門等地區的標註。有內地媒體發現,日本航空及全日空僅在中文版網站,把台灣及香港分別改為「中國台灣」及「中國香港」。
日本航空官網中國版及香港版,已應民航部門要求,更改台灣及香港的稱呼。(網站截圖)
日本航空官網中國版及香港版,已應民航部門要求,更改台灣及香港的稱呼。(網站截圖)

 

《日本時報》報道,日本航空及全日空發言人均表示,選擇了用戶容易理解及接受的標注方法,希望消費者在瀏覽網站時,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

日本《産經新聞》報道,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19日稱,政府將循外交管道向中國表達關切。對台灣問題,他重申日本期待當事者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問題。

美上月促航空公司勿向中國「低頭」   日本拒評論會否仿傚

美國白宮上月曾敦促幾間美國航空公司,切勿向中國政府「低頭」。被問及日本是否會仿傚白宮時,菅義偉表示不宜對外說明外交方式細節,但會「通過外務省表達日本的憂慮。」他還說,不便評論美方做法,但「日本政府希望與美方緊密合作」。

美國《商業內幕》網站在25日的評論稱,日本航企礙於「政治壓力」下才更改標註的做法,可能會招來其他行家仿傚。

日本人永山英樹曾在社交網Facebook上就事件發起請願,日本航空及全日空遂繼續將「台灣」列爲國家。

傳中國或拒部分外企參與進口博覽會

《澳洲金融評論報》24日引述消息指,中國將會毫不猶豫地利用經濟實力,懲罰在政治問題上立場錯誤的外企,恐嚇可能拒絕這些公司,參加今年11月於上海舉行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海政府未有正面回應。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6月5日表示,世上只有一個中國,香港、台灣、澳門從來都是中國的一部分,是客觀事實、基本常識,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形容相關問題並非普通的程序或技術性問題,並非「政治干預」或「政治壓力」,籲任何在中國經營的企業,都應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尊重和遵守一個中國原則。


法國總理菲利普到訪中國,分別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及總理李克強會面。習近平認為,當前世界局勢複雜多變,中方願與法國加強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合作,雙方要共舉多邊主義旗幟,共同維護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菲利普及李克強兩人25日進行會談,總理李克強表示,中方計劃今年向空中巴士採購大量客機,並承諾入口更多法國農產品。對中國及歐洲均與美國出現貿易爭拗,李克強稱中法雙方認同貿易問題,要通過對話解決。

國家主席習近平指,法國總統馬克龍和總理菲利普半年內相繼訪華,體現法方對發展中法關係的高度重視,強調兩國是全面戰略夥伴,要強化夥伴意識,堅持互信、平等相待。他又稱,世界當前正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中方願不斷豐富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內涵,強調雙方要強化夥伴意識,雙方要共舉多邊主義旗幟,共同維護國際關係基本凖則。

法國總理菲利普表示,願繼續深化兩國經貿、文化交流,推進民用核能、航空航天等戰略性合作,又會加強歐盟與中國的合作關係。


李會超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博士生、科普作者

6月1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又弄出一個大新聞。在與美國國家太空委員會進行會面後,特朗普宣布美國將建立「太空軍」,成爲繼陸軍、海軍、海軍陸戰隊、海岸警備隊、空軍後,美國的第六支獨立武裝力量。

美國軍隊對太空作戰的研究和實踐從美國剛剛擁有太空發射能力時便開始。爲美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朱諾-1」型火箭就誕生於美國空軍的「紅石」導彈計劃。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太空總署(NASA)開展「雙子座」號載人飛船的研發工作時,美國空軍同步進行「藍色雙子座」計劃,對在飛船上搭載武器進行理論研究。如今,美國陸、海、空軍和海軍陸戰隊中均設置有與太空作戰有關的指揮機構,但90%左右的太空作戰資源和任務都集中在美國空軍手中。對於太空軍的建立,特朗普提出的目標是:讓美國在太空中擁有統治地位。

攻擊摧毀對方太空設施
目前,美軍和世界其他主要武裝力量的作戰行動,越來越依賴太空作戰系統的保障。例如,美軍對來襲彈道導彈的預警,要依賴其全球紅外衛星探測網。利用部署在靜止軌道上的預警衛星,美軍可快速定位全球範圍內的彈道導彈發射,並推測攻擊路線。美軍的戰場通訊聯絡要依賴軍事通訊衛星。運行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衛星戰略通訊衛星,可提供本土和海外基地間的遠程通訊,而在大橢圓軌道上的戰術通訊衛星,則可提供佔地不同單位和車輛、艦艇間的機動通訊。美軍的精確打擊武器和部隊部署,要依靠GPS衛星定位系統「引路」,其使用的軍用定位比向大衆開放民用定位精度高數倍。美軍對戰場態勢感知需要偵查衛星獲得的各類數據,高精度打擊武器的飛行,也需要偵查衛星利用合成孔徑雷達等設備繪制的三維數字地圖。總之,對一支基於高技術裝備作戰的部隊,摧毀其太空設施,將使其作戰能力遭巨大損失。

由於大部分太空系統以軍用人造衛星爲平台進行提供服務,因此對敵方衛星的打擊是太空作戰的基本戰術。目前,從地面或空中發射導彈擊毀敵方衛星的技術已經趨於實用化。1985年9月13日,一架F-15A戰鬥機在大仰角和爬升率的飛行狀態下,在1.1萬米的高空發射了一枚ASM-135反衛星導彈。這枚三級導彈在紅外傳感設備的引導下,以2.4萬公里/小時的高速擊中了美軍作爲靶標的P78-1軍用衛星並將其摧毀。和常見的使用炸藥作爲殺傷手段的導彈不同的是,ASM-135是一種動能武器,在擊中目標後將其撞毀而不是炸毀。這樣的作戰模式對目標定軌和導彈飛行的精度都有很高要求。2008年2月14日,美軍軍艦發射一枚本用於攔截中短程彈道導彈的標凖-3型導彈,再以動能破壞方式擊毀軌道高度爲240公里的USA-193軍用偵查衛星。這顆於2006年發射的衛星在入軌後一個月即出現故障,並逐漸下墜。在發射前,這顆導彈上的軟件系統進行優化升級,以使其適應反衛星任務。

F-15戰鬥機正發射反衛星的ASM-135導彈

如果導彈的射擊精度不夠,還可用空爆核彈這種暴力方法摧毀衛星。1959年,美國在試驗WS-199A反衛星武器系統時,發射的導彈錯過目標,距目標的最近距離爲6.4公里。美軍由此認爲在當時的導彈精度條件下,擊毀敵方衛星必須使用核彈頭。1962年,美國在位於太平洋中部的約翰斯頓島進行空爆原子彈試驗,一發雷神彈道導彈被發射到400公里的太空中,引爆1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核爆産生的高能粒子,在地球磁場的束縛下於南北兩極間穿梭,形成一條人工輻射帶,還在爆炸區域上空制造出人工極光。在高能粒子轟擊下,美國、蘇聯和其他國家的六顆以上的衛星被擊毀,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世界上第一顆通訊衛星Telstar(恰好與俄羅斯世界杯用球同名)和英國第一顆人造衛星Aruel-1。今次核爆的驚人威力催生《外層空間條約》,這條約禁止在太空中部署大規模殺傷武器,禁止將月球、火星等天體用作軍事目的,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國都是該條約的締約國。但大國間一旦爆發衝突,是否還會理睬這一紙條約就不一定了。

約翰斯島空爆核試驗産生的巨大光亮照亮了一千多公里外的檀香山的夜空

近年來,空天飛機的發展使太空作戰獲得了新的平台。空天飛機概念是一種既能航空又能航天的新型飛行器。它能像普通飛機一樣在跑道上起降,在臨近空間內以13-25馬赫的速度高速飛行,還能夠自主加速,從大氣層中進入近地軌道上,成爲航天器。得益於較強的空天機動能力,空天飛機既能在高空中或太空軌道上發射導彈擊毀對方衛星,又能直接靠近對方衛星並將其捕獲。目前,美軍的X-37(及其改進型X-37A、X-37B)型試驗飛行器已經進行多次試飛,初步具備了作戰效能。

完成試驗返回地面的X-37B空天飛機試驗飛行器

防禦保存己方太空能力
在擊毀敵方太空設備的同時,最大程度的保存己方太空能力也是致勝的關鍵。衛星在軌工作過程中可利用星上發動機推力改變自己的軌道。如果能夠增強現役衛星的機動變軌能力,就能在戰時靈活改變軌道高度、傾角等關鍵參數,使對方之前的測量結果失效,無法凖確瞄凖並擊中己方衛星。此外,像戰鬥機在應對來襲導彈時抛熱焰彈誘餌一樣,衛星也可以釋放出誘餌衛星和殺手衛星,使對方的反衛星武器偏離正確的目標。
如果己方衛星不可避免的被摧毀,就要盡快發射新衛星以補充喪失的太空能力。目前,美國擁有陸基發射的米諾陶、金牛座以及空載發射的飛馬座等小型運載火箭。這些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雖然遠不及大型火箭,但其具備機動靈活的特點,能夠在有需要時快速部署發射。將能夠快速制造的微小衛星和小型運載火箭結合,可以即時補充受損的太空能力缺口。此外,在倉庫中爲GPS等關鍵系統預留備份星,通過「軍民融合」的方式做好在戰時調配民用通訊和對地觀測衛星執行軍事任務的凖備,也是美軍爲太空戰未雨綢繆的手段。

由飛機在空中投放發射的「飛馬座」運載火箭,在射向選擇上較爲靈活。

爲了在最壞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一定作戰能力,美軍近年來還加強部隊在沒有太空系統保障情況下的作戰訓練。例如,在美國空軍著名的紅旗軍演中,美軍的兩支太空戰假想敵部隊——空軍527中隊和26中隊會在演習區域中架設GPS和衛星通訊干擾設施。這使得美軍官兵們不得不重溫一些他們已有些陌生的事情。例如,飛行員們需要重新學習如何用慣性導航的方法確定飛機的位置,這種通過初始位置和測量加速度來定位的方法不依賴衛星和指南針,可以在GPS系統癱瘓時使用。

美軍士兵正架設GPS干擾設備

「太空軍」能否建成還要國會通過
美國武裝力量的編成受《美國法典》第10卷約束。1947年,以美國陸軍航空隊爲基礎進行獨立的美國空軍的組建,是在國會通過了《1947年國防授權法案》並修改了《美國法典第10卷》後才得以實施。雖然特朗普是美軍武裝力量的總司令,但太空軍能否如特朗普所願建成,還需要國會參衆兩院好幾百個議員一致通過。

對於太空軍的建立,支持者認爲太空中接近真空、極熱極寒、微重力等環境特點與目前海陸空軍的作戰環境都有很大不同,成立一支獨立的太空軍能夠使美軍在太空中的作戰能力變得更強。中國、俄羅斯等國太空作戰力量的快速發展也讓美國感到了壓力。外媒普遍報道,中國於2007年1月11日成功進行了一次反衛星導彈試驗。

我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在2007年1月23的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很快就向有關方面介紹了這次外空試驗的有關情況」。反對者則認爲,當前美軍太空戰的作戰體系已足以應對威脅,新的太空軍組建需大量重組工作,還會認爲增加太空作戰指揮的複雜程度,不利於提升美軍的戰力。在國防部、軍界和議會中,均不乏持兩種不同意見的人,因此可預計,美國內部將對太空軍的建立進行激烈爭抝。

如支持意見佔上風,太空軍的建立也要等到《2019年國防授權法案》起草並由國會通過後才有可能啓動。無論最終結果如何,特朗普此番表態再次體現美國決策層的基本判斷:太空是決勝未來戰爭的關鍵戰場。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揚之    德國時政專欄作者

外受中美左右夾擊,內部分歧不斷加劇,歐洲在世界舞台上處境愈益尴尬。在特朗普貿易戰助攻下,幾番猶疑的德國總理默克爾終向法國總統馬克龍作妥協,同意設立歐元區的共同預算。自此,國際貿易「戰場」漸現美歐中三方鼎立之勢。作者揚之認爲,如今態勢頗有東漢末年之風,而特朗普「做生意的藝術」、歐洲聯合策略,及中國雙贏之「道」均有其合情合理之處,但互爲影響間又藏衆多憂患。

縱觀當今天下大勢,起碼在貿易方面,已呈現出「美歐中」三方對峙的局面。這讓人不禁想起東漢末年三國鼎立的那段曆史。

美利堅的特朗普的確頗有當年曹孟德的處世邏輯(「甯我負人,毋人負我」),對中國似乎也有點當年對劉玄德的心態(「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爲後患,將生憂寡人」),作爲三方年齡最長的領導人(剛過72歲生日),他對歐方的主要後生領袖、法國總統馬克龍也頗爲欣賞(「生子當如孫仲謀」?)。

或許,未來若要抵禦美國的咄咄逼人,並真正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還要依靠三方中相對較弱的中歐聯手,打幾場類似「赤壁之戰」的戰役;或許,「知識産權」問題在中歐貿易中真有可能扮演當年導致蜀吳之間産生嫌隙的「荊州」角色;或許,當年「關羽之死」會成爲中國在抗衡美國時警惕被歐洲抄後路的警示。

當年的三國紛爭,最終讓司馬家族一統天下,那麽,今日之三方貿易戰又會成就誰的崛起呢?《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指如今破損的北大西洋關係有朝一日重修於好?還是中美從「漢賊不兩立」到「共享太平洋」的發展趨勢?

所有這些皆有可能,亦可當戲說。

我們當然無法用一千八百年前東漢末期爭奪天下的曹魏、蜀漢和孫吳三國來一對一地套用於如今身處貿易戰中的美歐中三方。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客觀冷靜地去分析三方貿易戰的現狀及未來走向。

美歐中三方貿易爭端的曆史與現狀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貿易戰是國與國間、經濟體與經濟體間産生貿易摩擦後的一種極端形式。古今有之,未來還將出現。

它不僅發生在對手之間(冷戰期間美蘇的「原油能源戰」)、先進地區與落後地區之間(十九世紀的兩次「鴉片戰爭」),也出現在所謂的「朋友」和「盟國」之間(二戰後歐美的「雞肉戰」、「香蕉戰」、「鋼鐵戰」、「汽車戰」)。

貿易戰的形式也已從關稅制裁或動用武力的傳統單一手段發展爲「提高關稅、進口配額許可,政治文化外交」各種手段並用的所謂「多維打擊」。

但大家都知道,貿易戰的結果必定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媒體經常斷章取義地引用特朗普那句「貿易戰很容易取勝」的話,而故意將其推文中前半句省略。他的原話其實是:「如果一個國家(美國)在與幾乎每個國家的貿易中損失數十億美元時,貿易戰是極好的,而且容易取勝。」

他的意思是,美國都慘到這個地步,還能再壞到什麽程度?即已敗,何患敗?一旦打,只能勝。這裏既含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悲壯和決絕,亦有「死馬當活馬醫」的無奈和僥幸。

正是帶著這種心態,特朗普非常堅定地「亮劍」了。

作爲商人,他當然無法接受自己兜裏的錢在悄然並持續地流失;作爲總統,他當然無法坐視國內某些行業衰退和失業人數增加而不管。雖然也有專家認爲特朗普的逆差算法有問題,但美國貨物貿易的巨額逆差恐怕是無人能推翻的事實。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似乎可以理解特朗普的義無反顧。問題是,他所設定的「我贏你輸」目標以及任性採取的增稅手段,是否符合「世貿組織」的規定?還有,這樣的「多維打擊」即便贏了,對國際貿易以及自身利益最終又有什麽好處?

早有有識之士(如德國老總理施密特)提出警告:貿易順差是把「雙刃劍」,它既有好處,也有隱患。而眼下美方「破釜沈舟」以及中歐「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狀態就是「順差隱患」爆發的一個最好明證。

美中之間:從1月華盛頓宣布「對進口大型洗衣機和光伏産品分別採取爲其4年和3年的全球保障措施,並分別徵收最高稅率達30%和50的關稅」起,到3月1日特朗普宣布徵收鋼鋁關稅,到5月17日~18日中國副總理劉鶴訪美後雙方達成「暫停徵稅,談判磋商解決貿易糾紛」共識,再到6月16日美方又公布對華徵稅清單,可謂「一波三折」。

美歐之間:從5月底美國經濟部長羅斯(Wilbur Ross)宣布對歐盟徵收鋼鋁稅,到特朗普同意寬大處理「歐盟朋友」,緩期執行徵稅一個月,到鋼鋁稅在白宮拒絕給盟友「永久免稅」後於7月1日正式生效,可謂「同室操戈」。

歐中之間:從歐洲在各種平台表示願與中方共同努力,捍衛「多邊貿易」,反對「保護主義」,到6月1日歐盟貿易專員馬姆斯特羅姆(Cecilia Malmstrom)在歐盟遭遇美國正式徵收鋼鋁關稅後向世貿組織(WTO)同時狀告中美,可謂「腳踩兩船」。

從宏觀角度說,特朗普對華貿易戰是美國爲應對中國崛起而採取的一場「經濟預防性戰爭」(preventive war in economy)。對中國日益壯大的擔憂和恐懼,是最近十年來籠罩著歐美戰略界、學術界以及政經界的最大「烏雲」。

一般情況下,歐美政府每次欲制裁中國時,多少都會遭到本國企業界的批評和遊說,但特朗普這次發動貿易戰後,美國企業或保持沈默,或表示支持,歐洲的企業也呼籲自己的政府對華強硬,以求達到市場對等和保護知識産權的目的。爲何?

有人認爲特朗普在解決朝鮮問題後終於可以放開手來對付中國了,也有人認爲是「中國製造2025」摸了歐美的老虎屁股,還有人建議中國可以聯歐抗美,構建貿易統一戰線。

站在美國的立場上看,朝鮮問題的確曾是美對華進行貿易戰的一個掣肘因素。「金特會」後,美國對平壤敞開了大門,這就讓美國眼裏原本可能有威脅的「平壤牌」大打折扣。

美國當然害怕「中國製造2025」:一個原來的「世界加工廠」在短短的30年中已開始計劃挑戰美國的「技術第一大國」地位。這速度、雄心和能力的確讓歐美膽戰心驚,但最讓他們感到恐懼的是中國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這點必須引起中方的警覺,因爲它很有可能是歐美今後聯合的最大理由。

美歐華在貿易爭端中各自的立場
在特朗普「點射」中國、「橫掃」全球諸盟友後,「聯合抗美」不僅在中國的官民中有許多支持者,在歐洲和其他地區也有不少贊成者。

慕尼黑經濟研究所(IFO)所長福斯特(Clemens Fuest)對德新社表示:「美國對中國産品徵收懲罰性關稅將導致更多的中國産品湧入歐洲市場,但歐洲不應當爲此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而是應當敦促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他認爲,美國貿易政策的反對者們「結成聯盟」至關重要。

但歐盟本身及其主要成員國對此的官方態度尚不十分明朗。歐盟貿易專員馬姆斯特羅姆日前向世貿組織同時狀告中美,似乎在表明歐洲對中美一視同仁的立場。這種看似「兩邊都得罪」的做法,其中恰恰蘊含著「兩邊都不得罪」的信號。

歐洲爲何腳踩兩條船?主要原因有兩個:1)中美這兩個大市場對其均很重要;2)中美與其既有共識又有分歧。因此,只要不到萬不得已的最後關頭,歐洲應該不會明確站隊。

面對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言行,作爲「多邊主義」和「全球化」的擁護者,歐華彼此有著共同的利益。但在保護知識産權領域,歐美則是反對中國的同盟軍;在價值觀和全球戰略層面,歐美均視中國爲「挑戰」和「威脅」,即所謂的「模式之爭」。因此,如果局勢進一步惡化,「歐美聯手拒中」的概率要大於「歐華聯合抗美」。

說到「保護主義」,美國市場其實相對還是最開放,倒是歐洲和中國多少都還存在著自我保護措施。但同爲「保護」,兩者的動機還是有區別:前者主要是爲獲取更大的貿易利益,後者則是出於發展階段中的生存需要;前者認爲對美貿易並無不公平,後者則在採取具體措施進一步開放市場和改善自我。

客觀而言,我們真的沒必要過分抨擊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因任何國家都會首先保護本國的利益,都會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其他方的利益之上。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國家爭取最大值利益是否同樣也有一個「道」的問題呢?

特朗普雖然並不太信守合同和承諾,但他明確反對「政治正確」。「美國優先」聽上去的確很自私很霸道,可特朗普在這方面起碼是心口如一的。譬如,在貿易問題上,他對中歐同時出手,因爲他關注的是危及美國利益的「逆差」問題,而並不管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上,也未否認追求本國利益,但強調必須同時惠及沿線各國。道理很簡單,沿線國民如若沒有好處,「一帶一路」走不了多遠。因此,中國的發展方略必須雙贏,而不可能是其他目標。這就是中國追求的「道」。

德國外長馬斯

再來看看歐洲方面:面對特朗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日前提出「歐洲聯合」(Europe United)理念。他說:「在美國政府強烈質疑我們的價值和利益的時候,歐洲必須更加堅定地亮相。」

馬斯並未直接回答「聯合的目的是什麽」這問題,所以理念很易被人視作策略性的「政治口號」。因爲,「歐洲聯合」說到底不還是爲更好地維護歐洲利益麽。

由此我們可發現,歐盟在表達自己宗旨的時候,語氣堅定,措辭閃爍:要麽只是關注技術細節,如「知識産權」、「市場對等」等,要麽空喊口號,如「歐洲聯合」、「堅定亮相」等,卻始終沒有明確界定一個聯合的歐洲所要達到的具體目標是什麽。

這裏或許有兩個主要原因:1)歐洲內部四分五裂,意見尚難統一;2)對內對外都懷有強烈的「患得患失」意識。歐洲的這一特質決定了它在眼前的貿易戰中必將腳踩多只船,投機色彩比較濃。

說到「患得患失」,我們還可以從貿易戰中發現以下規律:發達和強大的一方反而更容易趨於保守,因爲它擔心失去已擁有的東西;反倒是新興力量更不拘一格,更勇於開放,因爲它有望得到的要比可能失去的要多。具體到歐美中三方,歐美更趨保守,中國更加開放。

美歐中貿易戰未來可能的走向
若要作歷史比較,特朗普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有些類似1840年的「鴉片戰爭」,只不過手段不同而已,但目的都是爲讓中國更多地接受西方的方法和理念。只是,今日之中國已不是當年的清王朝。

實際上,今次貿易戰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兩個不同前景之間的對沖:一個是中國經濟按照美國財經精英提出的條件和模式開放,另一個是中國按照自己的意願在今後7年中發展爲科技大國。後者是中國的底線,目前看不出北京有讓步的迹象。

而華盛頓卻決心迫使中國執行2013年美國與時任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Robert Bruce Zoellick)共同起草的、旨在將中國國企私有化和對中國經濟進行結構性改革的文件《2030的中國》。該研究報告在中國頗有爭議,有人稱其爲「一劑毒藥」。

習近平先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又制定《中國製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前者是中國的全球戰略布局,後者則是中國精心打造科技強國的計劃。兩者結合,成了歐美眼中的「洪水猛獸」。

白宮辦事機構之一的「美國貿易代表處」(USTR)爲此撰寫差不多兩百頁的首份報告,其中列舉中國在貿易中的種種「劣迹」(盜竊知識産權、歧視外國企業等)。 特朗普正是以這份報告爲基礎和依據,採取徵稅措施。

中國在制定科技強國目標時,參考了1871年的「德國製造」(Made in Germany)和1950年至1980年韓國從「加工場所」到「科技強國」的發展經驗。歐美肯定是感到了中國「後來者居上」的挑戰,其實,中國的這一計劃更多是爲改造自身經濟結構而設計的,是確保中國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必要舉措,而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最終也有益於世界經濟的穩定。

本來,面對美國的徵稅措施,歐盟內有兩種不同的聲音:1)學習中國主動降稅;2)以牙還牙,以稅還稅。現在,特朗普出爾反爾,不顧日前與中方達成的「暫停徵稅,繼續談判」共識,回歸衝突老路,這無疑給在旁觀望的歐盟提供「善意未必有好報」的佐證。

歐盟中的「強硬派」主張與美國達成雙邊協議,而不是等待世貿組織的裁決。原因有兩個:1)世貿組織的調解裁決程序和周期冗長,而且雙方就美國對歐盟徵收鋼鋁稅究竟依據什麽法律一直爭執不下。2)如果歐盟單方主動向美國降稅,那麽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定,降低後的稅率同樣適用於其他貿易夥伴,而且還是無償適用。但歐美若達成雙邊協議,就能避免這個結果。

令歐盟兩難的是,雙邊協議的基礎是彼此具有高度的信任,也就是說必須先擺脫目前的惡性循環狀態,可特朗普似乎對此不感興趣,他不僅不改強硬態度,而且還威脅說,如果歐盟反制,美國將考慮對歐洲汽車徵稅。

汽車行業是德國外貿中的頂梁柱和高産戶,如果美國在此動土,德國損失會非常慘重,而特朗普這一招正是衝歐盟老大德國來。

在這種高壓之下,德國經濟界已在思考抵禦之策:一方面趕緊穩定和加固亞洲市場,一方面強加自身的獨立性。德國工商聯合會(DIHK)副總幹事長特萊爾(Volker Treier)強調:「我們必須研究對策,擺脫目前經濟美元化的狀態。」他認爲,對俄羅斯和伊朗的制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中可以看出美元的影響有多巨大。

歐盟對美國無法真正挺起腰杆,基本上有兩個原因:1)它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體系中陷得太深,已經很難自拔;2)對華盛頓依然存有僥幸心理,把希望寄托在特朗普後的美國政府身上,依然相信共同的價值觀能挽救昔日的盟友關係。出於這兩個原因,患得患失的歐洲作爲中國的戰略夥伴其實並不靠譜。

2018年G7峰會

結語
誰都知道,包括貿易戰在內的所有戰爭都不會有贏家,所以大家都追求和向往戰爭的對立面:和平。問題是,和平真的是戰爭的反面嗎?如果真是,戰爭的所有理由爲何都在和平中孕育而生呢?

誰都知道,每一種戰爭都會帶來損失和破壞,可爲了建立所謂的「和平」,參與戰爭的各方似乎都願意接受這樣的代價。人們在警告戰爭危險的同時,其實已在做戰爭的準備。

人們呼籲建立以規則(協議)爲基礎的貿易體系,問題是,協議和規則從來就未成功阻止過由不可調和的利益矛盾所引發的戰爭。

「規則說」的擁護者認爲協議可以確保公平,卻忘了「公平」本身就是針對「對手」而言的。正如德國作家提姆(Uwe Timm)所說的那樣:「沒有對手,又何需公平?」

說白了,所謂「協議」就是各方「爲自己爭取最大利益,給對手設下最大限制」的一種手段。問題是,「利益」和「限制」又都是此一時彼一時的玩意兒,這也就注定了協議不可能一成不變。

特朗普的所作所爲,並非要廢除規則和協議,而是要將其改變成對自己最爲有利。他以及他所代表的美國,均認爲規則是由強者來制定的,弱者只有守規矩的份兒。所以,特朗普追求的是「我贏你輸」這個目標,他堅信,只有完勝才能成爲制定規則的強者。

在這樣的語境下,國際貿易其實從來就不是和平的。

但是,任何「危機」也孕育著機遇,因而也能帶來穿透厚牆的一束光亮,正如加拿大歌手科恩(Leonard Cohen)在那首《Anthem》歌中所唱的那樣:「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

希望世界也能在這次貿易危機中看到那一束珍貴的光亮。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