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傳媒報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已決定組建代表團,參加任何可能的和平談判,以結束烏俄衝突。據報代表團由烏克蘭國防部長烏梅羅夫,及外長瑟比加等人組成。

另外,澤連斯基表示,不清楚美俄兩國官員在莫科斯會晤討論過甚麼問題,但他表明,烏克蘭永遠不會承認被侵佔的土地是俄羅斯領土,又稱在庫爾斯克地區的烏軍並無被包圍,作戰行動仍在進行。

他又表示,注意到俄軍在沿著烏克蘭東部邊境集結兵力,表明俄方有意對烏克蘭蘇梅州發動攻擊,認為俄方明顯是延長戰事,烏方將會予以反擊。澤連斯基又宣布, 烏方測試了「遠程海王星」導彈,並成功用於作戰,宣稱新型導彈可以進行精確打擊,射程達一千公里。


香港特區政府財赤壓力下,正檢討公營醫療收費,消息指,將於未來數星期內交代調整方案。香港特區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將會就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檢查項目,逐項向門診病人加徵收費。

 

 

盧寵茂今日(14日)上午出席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會議後表示,現時公立醫院門診病人輪候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等服務過度使用,而需求不斷上升,造成輪候時間長。為增加導向性,即減少不必要的檢查,港府正研究向使用有關服務的門診病人逐項收費,至於急症室、住院病人使用有關服務時則維持免費。

他說調整收費過程中,政府對醫療承擔不變,額外收入將全數投入醫療服務,為緊急及危疾病人加大醫療保障。


國務院港澳辦網站轉載有關長江和記實業(長和)(00001)計劃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等資產的香港報章評論,引述有網民批評交易「唯利是圖」、「漠視國家利益、民族大義」,「背叛和出賣全體中國人」。評論中形容有關情緒完全可以理解,稱有關企業當三思。長和暫未有回應。

 

長和集團上周二宣布計劃向美國貝萊德牽頭的財團,出售全球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業務,其中包括巴拿馬運河的兩端港口,買家則是由貝萊德(BlackRock)牽頭的美資財團,預計套現近千五億港元,集團早前強調同政治無關。

在北京,外交部當時指不評論有關商業交易。

宣布至今已逾一個星期,港澳辦在網站將《大公報》題為「莫天真 勿糊塗」銳評,放在涉港澳資訊港澳要聞的欄目中。文章指巴拿馬運河港口交易,並非「普通商業行為」。稱特朗普年初剛就職,便指中國控制運河,高調宣稱美國要「收回」,必要時不惜動用軍隊,美方官員亦到巴拿馬施壓。

文章又引述美英媒體指,貝萊德董事長芬克與特朗普私交甚篤,收購洽談期間曾到白宮彙報。特朗普和美方一點都沒有視這個交易,為「普通商業行為」,肆無忌憚地直接插手、操縱,完全將其作為推行全球霸權的手段。

文中引述許多網友指巴拿馬運河,是全球航運的咽喉要道。被「美國化」、「政治化」後,美國一定會將運河用於政治目的,推行政治議程。中國在此的航運貿易勢必受制於美。

評論指若美國種種算計得逞,必然會對中國造船、航運、外貿、「一帶一路」造成衝擊,將直接影響香港鞏固提升國際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又形容這個交易,是美國運用國家力量脅迫、施壓、利誘等卑鄙手段,侵吞他國正當權益的霸權行徑,是包裝成「商業行為」的強權政治。

文章引述網友普遍強烈質疑交易和批評長和,認為是沒有腰骨的跪低,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漠視國家利益、民族大義、背叛和出賣全體中國人。文中又指完全可以理解這些情緒。

 

評論指面對如此大事大義大節,有關企業當三思,好好想想問題性質和要害,和要站在甚麼立場、站在哪一邊。

交易計劃的消息公布後兩天,長和(00001)股價曾高見52.95元,比公布前升了約三成七。而周四收市對比上周二,仍有近兩成八升幅。


特朗普關稅施壓   台灣「矽盾」面臨瓦解危機

一方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中,中國台灣憑借其強大的半導體製造能力,佔據著關鍵地位,而 「矽盾」 這概念,更是形象地突顯了半導體產業對於台灣經濟安全及戰略地位的重要性。然而,近期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一則晶片關稅威脅,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台灣半導體產業乃至整個台灣經濟領域掀起了驚濤駭浪,深刻衝擊著台灣在此關鍵產業維持全球領銜地位的努力,同時也對台灣與重要支持者華府的關係產生了微妙而深遠的影響。

香港城市大學國際貿易專家夏竹立(Julien Chaisse)對此進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台灣的經濟安全高度仰賴其在半導體製造業的領導地位,長期以來,台灣一直極具戰略性地運用這一優勢,穩固自身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 可以說,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經濟的核心支柱,是其在全球經濟舞台上立足的關鍵資本。從全球範圍來看,台灣的半導體製造技術先進,產能龐大,眾多國際知名科技企業都依賴台灣的半導體產品。而如今,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卻讓這一原本穩固的戰略態勢變得複雜棘手起來。夏竹立進一步強調:「我認為特朗普(Donald Trump)的關稅威脅使這一戰略實施變得更加艱難復雜。例如,台灣很可能面臨來自各方的妥協壓力。」 這種壓力不僅來自美國,還可能波及到與台灣有半導體產業合作的其他國家和地區。

台北 「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 執行副總林偉智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提到,特朗普的施壓很可能會加快台灣晶片製造向美國轉移的進程。但值得註意的是,建造新的廠房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從土地購置、廠房建設到設備安裝調試,再到人員培訓與正式投產,這一系列流程下來,往往需要數年時間。在這期間,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僅要面臨巨大的資金投入壓力,還要應對產能布局調整帶來的不確定性。

作為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長期以來一直面臨著將更多生產基地移出台灣的要求。在半導體產業的全球版圖中,台積電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先進的製程工藝和龐大的產能,為全球眾多科技企業提供了關鍵的晶片支持。然而,如今卻陷入了兩難困境。一方面,若不順應美國的要求,可能面臨高額關稅的衝擊,導致產品成本大幅上升,進而削弱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若過度將生產轉移至美國,又會引發島內的擔憂。因為一旦台企在海外建造過多工廠,台灣本土的半導體產業將面臨空心化風險,所謂的 「矽盾」 保護也將隨之減弱甚至消失。科技研究公司 TechInsights 高階研究員赫奇森(Dan Hutcheson)在接受法新社訪問時直言:「他們的處境相當棘手。將一些製造業移(至美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台灣)利益,但絕不能把所有都移出去。因為一旦如此,他們便失去了自身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獨特重要性。」

面對特朗普關稅威脅帶來的潛在衝擊,台灣當局目前仍處於謹慎衡量階段。同時,台灣當局表示會對受影響的產業給予支持。然而,具體的支持措施和力度尚未明確,這也讓眾多半導體企業感到忐忑不安。另外,一項關鍵的決定性因素在於,此次關稅政策的適用範圍尚不清晰。關稅究竟是只適用於直接出口至美國的晶片,還是也涵蓋置於成品內的晶片,這一不確定性給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官方資料顯示,台灣去年 1,650 億美元的晶片出口中,僅有一小部分是直接銷往美國;絕大部分是運往其他國家,被置入電子產品後再出口。如果關稅政策涵蓋成品內的晶片,那麽台灣半導體產業受到的衝擊將遠超想象。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創新政策專家克林格勒-維德拉(Robyn Klingler-Vidra)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表示:「25% 關稅的影響不容小覷,但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過,她也同時發出警告,關稅 「可能會對全球供應鏈產生更為廣泛的影響,而非僅僅局限於抑制台灣對美直接出口」。半導體產業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產業鏈上下遊涉及眾多國家和地區,任何一個環節的變動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特朗普的晶片關稅威脅,不僅是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挑戰,更是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穩定性的一次嚴峻考驗。台灣半導體產業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將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應對這一複雜多變的局勢,尋找新的發展機遇與應對策略,以維護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和自身的經濟安全。

 


香港特區政府正致力打造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香港科技大學周四(13日)宣布與上海實業集團(簡稱:上實)成立香港生物科技基金,雙方將作為基金的種子投資者,基金目標規模為6億港元,其中將預留至少一半,專門支持香港科技大學的初創生態圈。

 

香港科技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署理校長譚嘉因表示,本次成立的香港生物科技基金,旨在應對社會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問題,加速將生物醫學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涵蓋領域包括人工智能診斷以及可持續的治療方法等。港科大將通過與上實、上海生物醫藥基金等業界夥伴的合作,共建一個能將實驗室成果落地,造福大眾及改善市民生活的生態圈。

 

上實集團旗下的基金管理平臺上實資本是此次成立的香港生物科技的基金經理。上實資本將協助共同製定投資策略及基金評審準則等,目前已物色不少極具潛力的港科大初創公司。

 

上實集團總裁張芊在致辭中也表示,此次基金的成立深化了滬港聯動,可以依托兩地科研生態優勢,構建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轉化橋梁,專註香港高校及科研機構的早期創新成果轉化,促進生物科技發展,推動香港創科中心建設。

 

香港生物科技基金是港科大「紅鳥創新創業基金」旗下首只風險投資基金,目的是建立協同生態系統,將前沿生命科學創新轉化為醫療突破,惠及大眾健康。

 

「紅鳥創新創業基金」在2024年4月底成立,共投放5億港幣,支持港科大教職員、學生及校友創辦的初創企業發展。協助企業範圍涵蓋人工智能、半導體、新材料、能源及可持續發展、生物醫學及醫療健康等領域。

 

譚嘉因指出,港科大一直以科研推動創新,大學成員創立的初創公司中,有超過1800家至今仍然活躍,其中10家是獨角獸企業,11家已經成功上市集資。

 

港科大目前正在爭取設立香港第三所醫學院,校長葉玉如在此前的采訪中表示,港科大研究實力雄厚,以科研融合醫學,會產生非常好的效果,將會加強生物醫藥技術研發轉化,並匯聚醫療專業人才。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香港證券交易所被傳出,正探討降低投資者購買香港部分高價股票門檻的方案,以刺激交易。消息人士稱,最近幾周港交所與經紀行業的非公開會議上,港交所官員提出精簡每隻股票的最低交易單位(即「每手股數」)的方案。

 

 

目前,港股每手股數由每間公司自行設定,範圍從每手100股到數千股不等。知情人士透露,港交所尚未表明意向。他們稱,相關政策仍在制定中,未有時間表和範圍。

 

目前,港股主板市場37隻股票的股價超過100港元/股。老鋪黃金股價達到680港元以上,騰訊控股、攜程集團、蜜雪集團、百勝中國、比亞迪股份、港交所、科倫博泰生物等股價都超過200港元。

 

天風證券研報顯示,港股經歷持續一個多月的上行走勢後,恒指市場寬度(股價高於20均線以上成份股佔比)從低位22.9%上升至3月7日高點90.4%,但該指標在本輪行情中的陡峭程度,與最高位相比,仍不及2022/11、2024/4、2024/9三輪行情,類似規律也體現在RSI指標上,表明市場上升仍未達到全面共振的狀態,與港股上行動力主要集中在少數板塊有關。

 

截至3月7日,年內僅有資訊科技(+34.7%)與可選消費(+32.1%)兩個板塊跑贏恒生指數(20.79%),其中恒生科技指數的滾動10日成交額佔比一度突破40%創下歷史新高,其他行業的資金參與程度受到擠壓,這種高離散(收益方差)與高擁擠的狀態,反映港股存局部過熱。

 

另據報道,對沖基金在2月初大幅流入中國權益資產,為四個月來最大單周流入規模,但在隨後四周連續減持,這類不穩定性較高的快錢,對港股更多是造成交易脈衝,難以起到穩定作用。至於主觀多頭,彭博對部分亞太大型主動股票基金的區域配置分析顯示,近幾個月來多數基金正削減印度股票敞口、增持中國股票,韓國投資者也在2月購買了三年以來單月最多的港股,對中國市場持改善預期。對比之下,歐美主動管理型LO累計凈流出規模還在擴大。相反,內資的穩定作用更為明顯。

 

來自中信證券的數據顯示,港股通開通至今,南向資金累計凈流入超4萬億港元,已成為港股市場重要的影響力量和流動性提供的核心支柱。南向資金的流入呈現「啞鈴型」配置特徵,一端布局A股稀缺性的消費互聯網、科技龍頭以及創新藥等成長性資產;另一端增持金融、電訊和能源等高股息標,形成風險對沖策略。中資中介機構托管持有的行業市值佔比變化,與港股市場的產業結構調整較為一致。境內主被動公募基金對港股佔比持續增長,截至2025年2月底主動權益基金持有港股佔其權益投資比重提升至6.6%。

 

與資金的意願相比,外資大行的態度顯得更為積極。今早傳出的外資行報告提及,「依然看震蕩,但市場是真的強,外盤跌硬是不跟。這種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倔強許久未見。」

 

大行報告也表示,全球資金從「美國例外」到「美國除外」。2008年至今約2萬億美元的外資流入美股,分享企業成長性帶來的十余萬億美元增值。但在關稅和美國衰退的擔憂下,在美外資遭遇資產荒,步入新時代下的特裏芬兩難:美元資產提供的收益,無法保障外資對儲蓄的安全需求。資金外流驅動敘事從「美國增長例外論」轉向「美國資產除外論」,歐洲和亞太分別獲得本國資金回流,美債利率中樞面臨資金面帶來的上行壓力。

 

另外,全球化從「增長驅動」轉向「分配驅動」。全球化沒有終結,分配驅動下的全球化更注重貿易雙方政策信貸關稅等領域的均衡,意味貿易成本增加,不利於低毛利高海外依賴度的行業和企業。相比過去三年的混亂,新秩序比沒有強。短期可以看跌美股,但不必為美國的未來過度擔憂。不以長期敘事去硬套特朗普的短期行為。

 

基本面強復蘇來臨前,可能要按照2019年模版看待強勢市場。2019年是對2018年的修復,今年也很可能是對過去一年半宏大敘事(日本化、印度替代、納指永遠贏等等)的修復。若基本面改善溫和,市場風格在調整後可能更加集中於科技成長。當然,眼下需要先熬過調整期。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透過DNA測序技術,成功識別出一系列鼻咽癌癌細胞釋放的血漿 EB 病毒 DNA分子特徵,可更準確分辨出患鼻咽癌的高風險人士,及早治療。

團隊發現,血漿中帶有一系列由鼻咽癌癌細胞釋放的血漿 EB病毒 DNA分子特徵的人士,將來患上鼻咽癌的風險是未有發現有關病毒人士的87倍。

研究結果顯示,利用DNA片段特徵(fragmentation) 為基礎進行癌症檢測,可大幅提升鼻咽癌風險預測的準確度。研究亦顯示透過以傳統聚合酶鏈式技術檢測出血漿EB病毒DNA 的人士,4年後患上鼻咽癌的風險會較高。

中大研究團隊在2013至2016年,為逾兩萬名沒有任何鼻咽癌徵狀的中年男士,進行血漿EB病毒DNA 測試 ,成功查找出34名鼻咽癌患者 ,當中約70%癌症病情屬第一期或第二期。首輪的篩查率先確定透過分析血漿內EB病毒DNA,便可在尚未有病徵前,及早診斷出鼻咽癌。團隊在首輪篩查的3至5年後 ,再為同一研究參加者進行第二輪鼻咽癌篩查,亦有效找出24個新確診個案。

有關研究結果已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發表。


九龍塘廣播道出現市民熱心相助的一幕,一名婦人在雨中行走並跌倒後,似乎一度不省人事,路人、保安員紛紛上前撐傘協助,退休護士把握「黃金5分鐘」嘗試急救,各人守護相助,直至婦人恢復意識,救護車把其送院就醫。

 

事發於周三(12日)上午約11時,讀者向《大千視界HK》提供獨家的監控片段,見到身穿深色花毛衣、背著斜揹袋的口罩婦人,手提著購物袋和雨傘,疑早已感不適,她在雨中步履蹣跚,當走至近偉錦園行車出入口,亦即香港電台廣播大廈附近時,兩腳狀似無力下,連人帶傘向前仆倒地上,婦人面朝向下俯臥地上無反應。駛經的灰色私家車司機警覺性甚高,隨即於十秒內倒車至婦人跌倒位置,車上後座身穿綠色外套的女子首先主動下車察看慰問,並輕輕拍打跌倒婦人,嘗試把其喚醒。偉錦園穿藍衣的保安員此時亦趕抵了解,經車前座女乘客開門提示後,他折返取傘,免婦人被淋濕。

 

口罩婦人在雨中步履蹣跚,走至近偉錦園行車出入口,兩腳無力,連人帶傘向前跪倒地上,婦人面朝向下,俯臥地上無反應。(監控截圖)
車上綠色外套女子首先主動下車察看慰問,並輕輕拍打跌倒婦人,嘗試把其喚醒,偉錦園穿藍衣的保安員此時亦趕抵了解。(監控截圖)

 

為免救人期間阻擋行車線,灰色車稍為駛向前,並靠路沿停下。距婦人跌倒約一分鐘左右,心急如焚的前座女乘客未待司機把車停泊好,已穿上黑色外套上前協助。灰色車的白衣司機把車停好後,從後座取出另一把綠色長傘上前了解。

 

三名持傘行人路經現場時停下,其中穿粉紅上衣的女途人,據悉為醫院退休護士。她與另一男子把跌倒婦人扶正至仰臥姿勢。(監控截圖)

 

疑退休護士施援 

此時,三名持傘行人途經現場時停下,其中穿粉紅上衣的女途人,據悉為醫院退休護士。她二話不說把雨傘交予旁邊的白髮口罩男後,隨即俯身處理。白衣司機此時輕拍前座女乘客,示意其讓出位置。

《大千視界HK》獨家取得的監控片段顯示,女途人先與另一男子把跌倒婦人扶正至仰臥姿勢。約一分鐘後,她似逐漸恢復意識,腳微動,此時途人見狀才鬆一口氣,男子與保安員分別搬雪糕筒,期間保安員拿著手機通話,前座乘客折返車輛拿出盒裝紙巾,粉紅衣女途人把婦人口罩摘下,以協助其呼吸,而另一名從屋苑步出的黑衣男子取來物件,讓婦人頭部墊在上面。

 

婦人似逐漸恢復意識,腳微動,途人才開始鬆一口氣,男子與保安員分別搬雪糕筒,期間保安員一直拿著手機通話。(監控截圖)
救護車抵達把婦人送上擔架。(監控截圖)
救護車抵達把婦人送上擔架。(監控截圖)

 

事發約七分鐘後,見到婦人自行用紙巾擦拭口鼻,眾人看著手錶,似乎在等候救護車的到來。當婦人情況漸趨穩定,前座女乘客才開始指手劃腳,似向保安員交代目擊婦人跌倒的情況。眾人隨後陸續離開,灰色私家車亦駛走,只餘下粉紅衣女子、其同行男子及保安員等繼續守候至救護車抵達。據悉,婦人送院治理後已無大礙,懷疑與事前通宵打麻雀有關。

突發心臟猝死存活率僅4% 推廣AED普及有必要

數據顯示,香港在2017至2020年間約有逾2萬2千名市民,在社區出現突發性心臟停頓,當中醫院外心臟猝死的存活率只有約4%。有香港心臟專科醫生表示,心臟病或中風病發後急救黃金時間只有5分鐘,若未能及時以心肺復甦法(CPR)及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為患者進行急救,令心臟再次跳動,存活率會大大下降。

 

收看點擊以下連結:婦人廣播道街頭昏倒

市民熱心撐傘施救過程全公開

 

 

 

 


國泰航空 (00293) 去年業績再改善,賺98.88億港元,按年增長1%,但旗下全資子企香港快運(HK Express)由盈轉虧4億港元,不單遜於2023年盈利4.33億元,亦較上半年虧損7300萬元進一步惡化。國泰航空行政總裁林紹波指,香港快運業績轉差主要受累兩大短期問題,相信業務長期有盈利能力。

 

國泰航空(0293.HK)公布,截至去年12月底止全年股東應佔盈利98.88億元,按年增長1%,表現勝市場預期,主要受惠於貨運需求上升、客運量增加、燃油價格下降及成本效益提升;派第二次中期股息每股0.49元,上升14%,連同第一次中期息0.2元,全年共派0.69元,增加60%。

國泰航空於2019年入主香港快運,但同年即遇上黑暴社會事件,影響香港航空需求,其後3年疫情「封關」,快運每年虧損以10億元計。待至2023年航空出行復常,香港快運隨即轉賺4.33億元,但去年再次轉虧。總結入主6年,國泰航空僅一個年度可從香港快運業務獲利。

香港快運虧損兩原因:新飛機引擎問題停飛、收益率大跌23%
作為國泰集團入主後,首位出任香港快運CEO的林紹波在業績會上解釋,香港快運全年平均有5架空中巴士 A320neo 型飛機因涉及整個業界的普惠(Pratt & Whitney)發動機問題而停飛,影響飛機使用率及營運效率。香港快運至去年底有41架飛機,當中10架為使用普惠發動機的A320neo飛機,即一半相關客機因此停飛,料今年問題亦會繼續影響。

另外,林紹波指出,去年區域航綫運力大增,主力短途的香港快運客運收益率跌幅達23%,較國泰航空跌12%更為明顯。

國泰林紹波:香港快運兩基本營運能力提升 國際間口碑提高
他強調,香港快運在低成本航空公司所著重的兩大基本營運能力,去年繼續有所提升,包括飛機使用率提升10%,撇除燃油的單位成本亦降低10%,反映業務具競爭力。林紹波又稱,香港快運在國際間口碑亦有所提升,例如獲AirlineRatings評為全球五佳廉航、最安全廉航,認為目前只面對短期問題。

據國泰公告,香港快運2024年客運收益按年增9%至59.94億元。期內,香港快運以可用座位千米數計的運力按年增45.9%,全年運載610萬人次乘客,日均載客1.67萬人次,按年增47.1%,運載率跌2.6百分點至83.4%,收益率跌22.8%至52.2港仙。


摩根大通首席經濟學家卡斯曼(Bruce Kasman)表示,今年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約為40%,高於他年初時預計的30%。如果現屆政府破壞民眾對美國治理的信任,美國作為投資目的地的地位,就有可能受到持久損害。

卡斯曼表示,目前市場對美國經濟的擔憂加劇,雖然並未修改任何有關美國經濟的預測,但認為美國經濟衰退風險約為40%,而摩通目前預測今年美國經濟增長2%,又指如果特朗普威脅從4月起徵收對等關稅,經濟衰退風險將上升,可能達到一半或以上。

卡斯曼表示美國繼續實施具破壞性、對商業不友好的政策,經濟衰退風險會上升,美國政府行事風格引起的不安情緒,可能會動搖投資者對美國資產的信心,因其可能挑戰多年來建立起來的對美國市場和制度的信任,並會動搖美元和資產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