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有示威者不滿政府拒絕反對派參加市議會選舉,在莫斯科一場未經批准的示威集會中與警方發生衝突,近1400名示威者被逮捕。

「今日俄羅斯」(RT)當地周六(27日)的報道引述俄羅斯內政部消息稱,今次遊行是當地多年來最大型未經批准的集會之一,約3500人參與,其中700人為記者,俄羅斯「獨立媒體」則聲稱,當天參加集會的人數超過5000人。

衝突大約在當天中午後發生,當時示威者們聚集在位於特維爾大街13號的莫斯科市政廳附近,並受到警方的阻攔,有示威者試圖衝破警方封鎖,但遭警員以警棍驅趕,雙方爆發衝突。

由於有候選人被取消市議會參選資格,示威者稱,今次集會的目的是為了「向莫斯科市和莫斯科州選舉委員會施壓」。

莫斯科選舉委員會早前以「文書違規」為由,剝奪了部分「獨立候選人」參加今年9月份莫斯科市議會選舉的資格。而被剝奪資格的候選人則聲稱,選舉委員會此舉是「以假借口為名的非法行為」。

「今日俄羅斯」報道,今次莫斯科市議會選舉有共290人角逐45個席位。根據規則,候選人需從自己選擇的選區中收集一定數量的簽名,才能參加市議會選舉。然而選舉委員會認為有部分候選人的簽名存在嚴重的造假行為,因此取消其中57人的參選資格,最終只有233人成為候選人。

衝突發生前七天,俄羅斯反對派曾在7月20日進行過一場經批准的集會,約2.2萬名反對派支持者參與。集會原本以和平方式結束,然而反對派領導人阿列克謝·納瓦利內隨後再號召在莫斯科市政廳前,舉行另一場未經批准的集會,導致緊張局勢升溫。

莫斯科政府上周三(7月24日)逮捕阿列克謝·納瓦利內,並判處其30天監禁。而與示威相關、數名被剝奪資格的候選人也一度被逮捕,但隨後獲釋。

其中一名候選人,與阿列克謝·納瓦利內同樣被認為是反對派領袖之一的伊利亞·亞辛向抗議者發出號召,呼籲後者在一周後再舉行集會。

莫斯科市長謝爾蓋·索比亞寧則在社交網Twitter上,呼籲民眾勿參加這類集會,以避免安全、生命和健康受到威脅。他又表示,政府將會依據相關法律保障市內的秩序。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香港政府原擬推的逃犯修訂條例風波未平息,各界陸續有人就事件表態,網上有貼文透露,香港政府新聞處高層涉嫌曾強迫員工聯署支持警方,該處發言人星期一(29日)澄清絕無此事,又批評有關指控全屬捏造。

政府新聞處補充,對有人故意發布失實言論,誤導公眾,發言人表示深切遺憾,並予以譴責。


【每日焦點新聞】29-07-2019

1.香港反修例風波未平息,在北京,國務院新聞辦星期一(29日)下午,就香港局勢開記者會,港澳辦新聞發言人楊光表示,中央政府堅決支持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帶領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支持警方嚴正執法,支持政府有關部門和司法機構依法懲治暴力犯罪人士。楊光又指,少數激進份子採取的暴力行為,嚴重挑戰香港法治,嚴重觸碰一國兩制底線。楊光說,如果香港亂下去, 全社會都要「埋單」,特區政府和全社會都應該想方設法, 採取更有效措施,推動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紓解他們的怨氣。

2.香港反修例風波未平息,香港警務處處長盧偉聰向警隊發內部公告,又發放錄音講話,指對於岡顧法紀、踐踏警隊尊嚴及傷害警員的行為感到痛心及難過,他並指警員在過去個多月無私付出,憑高度專業及勇氣平息事件,為他們的忠誠感到驕傲。

3.香港反修例風波未平息,繼續引發連串街頭抗爭,網民發起原擬星期六(27日)在元朗、及星期日(28日)在上環的遊行,警方都發出「反對通知書」,申請人上訴被駁回,反修例的支持者只獲准星期日(28日)下午在中環遮打花園集會。

4.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23日晚發生的山泥傾瀉,累計造成最少38人死亡,13人失蹤。


中美新一輪貿易談判將於周二至周三(7月30日至31日)在上海展開。中國宣布,自中美兩國領導人上個月在日本同意重啟貿易談判以來,已有數百萬噸美國大豆裝船運往中國。

 

美國貿易談判代表萊特希澤和財政部長姆欽周二(30日)將抵達上海,與中方首席談判代表、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會談。內地官方新華社周日(28日)引述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商務部相關消息稱,7月19日以來,一些中國企業就採購新的大豆、棉花、豬肉、高粱等農產品向美國供貨商進行問價,已有一批農產品採購成交。有關企業已向國務院申請排除對這部分自美進口農產品加徵的關稅。

新華社稱中國下一步,有關企業還將繼續就採購美國大豆、棉花、豬肉、高粱、小麥、玉米和乳製品等農產品展開詢價;只要美國農產品價格合理、品質優良,預計還會有新的農產品採購成交。

美方則宣布對110項中國輸美工業品豁免加徵關稅,並表示願意推動美國企業為華為繼續供貨。

新華社引述中國有關部門的話報道稱,美方應該採取具體措施落實美方有關承諾,為雙方經貿合作營造有利條件。

 

(新華社/華爾街日報/道瓊斯)

 


香港部分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的示威者一度佔據上環部分道路,澳門往來香港上環海上航班星期日(28日)一度暫停服務,翌日早上七點起恢復。

 

澳門往來香港上環海上航班星期日(28日)一度暫停服務,翌日早上七點起恢復。(資料圖片)

 

中央電視台新聞報道,香港上環的示威,由於受部分示威者佔據道路的影響,澳門往來香港上環的海上航班星期日(28日)晚一度暫停服務。香港海事處宣布,由於跨境渡輪服務及直升機服務於星期日(28日)晚上7時停止使用上環港澳客運碼頭,碼頭暫停服務。

澳門海事及水務局星期日(28日)發佈,指由於香港上環碼頭暫不適合使用,澳門外港及氹仔往來香港上環的航班暫停,尾班船已於星期日(28日)下午6時開出;香港上環往澳門末班船於星期日(28日)傍晚7時開出。

今次是自本月21日以來,第二次因香港示威事件,導致澳門至香港上環往來客船停航。

最新航班資訊可向船公司查詢。

噴射飛航:澳門:(853)8790-6341、香港:(852)3602-0162;澳門海上客運公司票務查詢:金光渡輪:(853)2885-0595。


科學創新 服務用心

香港政務司司長 張建宗

 

香港天文台在7月2日發出今年首個熱帶氣旋警告信號。踏入夏季,香港天氣炎熱潮濕,亦是最有可能受颱風影響的時候。去年共有6個熱帶氣旋襲港,包括維持10小時「10號波」的超強颱風「山竹」。天文台預測今年全年有4至7個熱帶氣旋進入香港500公里範圍。

很多人對香港天文台很好奇,它是如何應用科技來預測天氣?上兩星期(7月15日)我連同四名「與香港同行」計劃的中學生,以及三名參加香港特區政府主辦暑期實習計劃的大學生到訪香港天文台,了解部門透過科學和多元合作,提供氣象及相關服務,提高本港防禦天災的能力。

當日我們參觀了「天文台心臟地帶」- 天氣預測總部,在岑智明台長親自引領及天文台其他專業同事的介紹下,了解天文台如何向公眾及航空、航海、工業和工程界別提供24小時天氣預報服務,以及輻射監測工作。

 

天氣變化與所有市民息息相關,我和很多香港人一樣,每天出門前都會打開「我的天文台」流動應用程式,查閱當日最新天氣預測。天文台早於2010年推出「我的天文台」流動應用程式,至今總下載次數超越780萬。除查閱天氣預報與最新警告,我們亦可透過定位服務開啟定點天氣及定點降雨預報服務,讓市民在不同地點也可掌握該區的第一手天氣資訊。

此外,天文台亦從多方面加強與市民溝通交流,其中「香港天文台 HKO」Facebook專頁適時發放天氣資訊與氣象知識,短短一年多,追蹤人數已超過15萬。相信大家對去年超強颱風「山竹」造成的破壞記憶猶新,天文台在「山竹」襲港前連續多日透過Facebook專頁發出預警,提醒公眾及早防範,風暴影響香港期間不斷更新各區風力與風暴潮等資訊。

我們經常在夏季收到天文台發出的「酷熱天氣警告」,提醒市民慎防中暑,這是天文台自行研發的「暑熱壓力測量系統」監測。系統經過不斷改良,在2009年成功在香港註冊成為專利,為適時向市民發出酷熱天氣信息發揮很大作用。

航空氣象亦是天文台致力研究的重要範疇,天文台在2002年開創全球首套業務應用「激光雷達風切變預警系統」,為機場預測及發出風切變預警,保障飛行安全。系統在2009年獲得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全年大獎,全球多國參考了香港經驗,亦安裝了類似的激光雷達風切變警告系統。現時香港國際機場安裝了多台激光雷達,用作監測風切變、建築物及飛機產生的湍流。世界氣象組織亦於2018年委任天文台作為多普勒激光雷達航空應用試驗平台。

為配合航機上的「無紙化機艙」,天文台亦與航空界合作,推出「我的航班天氣」電子飛行包天氣流動應用程式,讓天氣資訊活現在平板電腦上。這是全球首個由官方氣象機構自行研發的同類型應用程式。在配備無線網絡的航機上,機組人員可在飛行途中下載最新氣象資訊。另外,天文台亦正與香港機場管理局合作,擬於今年(2019年)內透過香港國際機場的流動應用程式,為旅客提供超過300個目的地機場的天氣信息。

在國際領域方面,天文台與世界氣象組織於2018年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並獲指定為亞洲區的「臨近預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這充分肯定天文台在利用臨近預報技術預測惡劣天氣方面的地位舉足輕重。特別一提,天文台自行開發、名為「小渦旋」的臨近預報系統,亦榮獲2019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中的商業方案大獎及商業方案(商業及公營機構)獎金獎。

此外,香港天文台亦為世界氣象組織推出新版本的「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SWIC 2.0),並正更新「世界天氣信息服務網站」,以匯集各地官方氣象服務機構就重大天氣、水文和氣候事件發出的權威警告信息。

另一方面,香港天文台、中國民用航空局及中國氣象局聯合建立的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於去年正式運作。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提供天氣監測平台,就可能影響航空運作的雷暴、湍流、積冰等危險天氣發出預報及預警,供鄰近國家及地區的氣象機構和航空業界參考。同時,中心亦提供一個平台,讓各地預報員協調危險天氣資料的內容,共同提升預報水平。

天文台走過百年歲月,為香港服務之餘亦在世界氣象工作及科技應用方面取得國際領先地位,成就得來不易。此外,天文台台長岑智明於今年(2019年)6月獲選為世界氣象組織的「天氣、氣候、水及相關環境服務與應用委員會」其中一位聯合副主席,更凸顯天文台和台長的貢獻得到國際社會認同和正面評價,實屬港人的驕傲。

香港天文台以七個英文字母(SCIENCE科學) (竭誠服務Serve、用心關懷Care、靈活創新Innovate、熱誠不懈Ethuse、培育傳承Nurture、群策群力Collaborate、追求卓越Excel)連成一起作為核心價值。天文台同事「以科學保障生命安全,共創美好社會,成為卓越典範」的理念和工作熱誠,為當日隨行的「與香港同行」計劃的學生及大學暑期實習生添加正能量,開拓他們的視野。

天文台的訪問很有啟發性。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但在國際層面不同範疇享有領先地位,令港人引以為傲。這亦令我聯想到天氣縱然陰晴不定,遇到風浪,只要沉著應對,再大風雨過後總會有晴天。


元朗西鐵站一帶發生白衣人無差別襲擊市民的事件後,多名當地居民發起星期六(27日)遊行,香港警方發出反對通知書。對於仍有人當天在元朗一帶集結,香港警方對此予以譴責。

 

香港警察公共關係科高級警司余鎧均凌晨會見傳媒,譴責元朗集結的示威者。

 

警方指,示威者行為嚴重影響警方工作,包括警方向市民提供的緊急服務,期間警方調派其他資源跟進元朗區的求助個案。

警方譴責暴力示威者破壞法紀的行為,並強調會對所有非法及暴力行為進行調查。警方重申,警方有能力及決心,維護社會安寧,絕不姑息任何暴力行為。

警方清場拘11人

一批人士星期六(27日)下午三點起,霸佔元朗大馬路一帶,香港警方表示同時間發現南邊圍一帶有人聚集,指他們手持鐵枝、自製盾牌,一度拆毀路邊的鐵欄架設路障,並一度衝擊警方防線。至下午約五時前,警方稱示威人士在元朗安樂路包圍警車,車上警務人員生命安全一度受威脅,警車其後在驅散行動時駛離現場。

驅散行動前,警方指已呼籲在元朗集結人士盡快離開。警告無效後,警方於下午約五時展開行動清場。

清場行動進行期間,警方指部分人向警察投擲磚頭、疑裝有腐蝕性液體的玻璃樽及煙霧餅,及用強力激光射向警員,警方使用適當的武力,包括催淚煙、海綿彈及橡膠子彈等以制止相關的行為。

清場行動中,警方共拘捕11人,年齡介乎18至68歲,涉嫌非法集結、藏有攻擊性武器、襲警及襲擊等,最少四名警務人員受傷。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紐約時報》中文網本周推出一篇文章,認為房價高、收入低、住房小是造成6月以來香港騷亂的「經濟根源」。

程老漢實難苟同。

文章說,「(香港)近五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貧困中。」這句話,數字對,但數字所代表的意義被文章扭曲了。

數字來自港府。2018年11月19日,港府公佈了本港2017年香港貧窮情況:2017年全港貧窮人口有137.7萬,貧窮率為20.1%。

請注意,港府講的是相對貧窮而不是絕對貧窮。相對貧窮指的是社會各階層之間的收入差異,這種差異將會永遠存在。舉例說,香港有5戶人口,2016年其收入從少到多依次是10、20、30、40、5000,那麼,收入為10的那五分之一戶就是貧窮人口。到了2017年,大家的收入都提高了,這5戶香港人收入依次是20、30、40、50、5500,收入為20的那五分之一戶就是貧窮人口。這種貧窮人口永遠都存在,不可能消除。事實是,香港的經濟很好,失業率極低。

 

 

《紐約時報》的文章又以圖片的方式說,香港的人均居住空間160平方尺,遠低於外國城市,紐約市的停車位都153平方尺;巴黎公寓人均388平方尺;紐約公寓人均414平方尺。

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的數字也是對的。港府統計處2017年11月公佈的本港人均居住面積為161平方尺。比巴黎、紐約差很多,若跟北京和東京比,差距就不大。北京209平方尺、東京201平方尺。從實際生活來說,人均居住161平方尺,並不悲慘。
悲慘的是住劏房。《紐約時報》文章在上述圖片中指出,住劏房的香港人,人均居住面積48平方尺。文章說,有21萬人住在劏房裡。

文章的標題是《高房價、低收入、「棺材房」:香港抗議的經濟根源》,這個標題,解釋不了何以今夏多次抗議行動來了比21萬多得多的人;也解釋不了何以今夏的每次抗議行動都沒有提出關於收入和住房的訴求;也解釋不了,何以在社交媒體上寫出「黑警死全家」的是體面的為人師表者,事業成功,工資很高。

文章的分析不是失之於簡單,而是誤導,會讓當局者以為給經濟好處就能解決問題。事實上,給經濟好處並不能解決問題。港人說了,我要的是玫瑰,你卻給我蘋果。就好比一個嬰兒不停啼哭,他的爸爸不停地泡奶粉喂他,卻無論如何都止不住孩子的啼哭。孩子的媽媽過來一看,孩子拉屎了。給孩子洗了屁股換了乾淨的尿布之後,孩子立馬不哭了。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失之於簡單。頭痛醫腳腳痛醫頭呢?


【每日焦點新聞】26-07-2019

1.位於香港新界西,元朗居民發起周六(27日)「光復元朗」遊行,香港警方已發出反對通知書,發起的居民提出上訴。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星期五(26日)表示,如果上訴委員會維持警方原有的決定,遊行將屬違法,呼籲市民切勿以身試法。張建宗稱,政府衷心希望遊行人士和平表達訴求,千萬不要衝擊區內居民和設施。

2. 2014年非法「佔領運動」期間,七名警員被指襲擊曾健超案件,上訴的七人中,兩人劉興沛、黃偉豪獲撤銷定罪,當庭釋放,至於另外五人獲減刑,由兩年減至15至18個月。

3.香港警方星期五(26日)拘捕一名28歲男子,涉嫌上星期日(21日)損毀香港中聯辦大樓國徽。

香港中聯辦早前強烈譴責示威者衝擊中央駐港機構,指責部分激進示威者偏離遊行路線,惡意包圍和衝擊中聯辦大樓,並塗污國徽,公然挑戰國家主權,特區政府會嚴肅處理並依法追究。

4.香港因反修例風波觸發連串示威遊行,在北京,外交部星期五(26日)表示,中國絕不會容許任何外國勢力插手和干預香港事務,又重申為香港的繁榮穩定,中央政府一直在做正確的事。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強調,香港回歸祖國以來,駐港部隊嚴格遵守香港《基本法》與《駐軍法》,忠實的履行防護的職責,已經成為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定海神針。外交部重申,中央支持特區政府依法履職、依法採取措施,維護香港的穩定,與安全、繁榮。


香港近期有手機即時通訊軟件流傳信息,聲稱有「民政或內政部門」人員手持信件上門,要求確認市民持有效的身分證明文件,以為將舉行的選舉作預備。香港民政事務總署發言人(26日)澄清絕無其事,並提醒市民加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