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天空新聞 7月30日報道,印度近日處於季風降雨期,多個邦受大雨洪水淹浸,最少500多人死亡,巴特那邦一間醫院,洪水湧入深切治療部,病房中不難見到魚在游泳。

洪水肆虐 災情嚴重

印度的季風季節,雨水充沛,大雨和洪水已經造成嚴重災情,英國天空新聞報道,至少537人喪生,13人失蹤。全國26個邦中,西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馬哈拉施特拉)部分地區降雨量達99.3毫米,死亡人數最多,為139人,其次為喀拉拉邦有126人死亡,西孟加拉邦有116人死亡,北方邦有70死,古吉拉特邦有52死,阿薩姆34死。

分析師表示,由於仍在整理印度其他地區數據,實際死亡人數會更多,而且許多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死亡人數仍未上報,相信死亡數字會繼續上升。

印度數百萬人受災,房屋和農作物被摧毀,數十萬人逃往政府設立的救濟營地。

當地人遙望恆河。(英國天空新聞)

醫院ICU變身水族館

納蘭達醫學院醫院為巴特那邦的第二大公立醫院,大水幾乎快要浸上病床,人們趟過膝蓋深的水,醫療人員繼續救治750張病床的病人。

巴特那邦副首席部長特賈斯維亞達夫(Tejaswi Yadav)在社交網Twitter上寫道「納蘭達醫學院醫院是我們邦的第二大醫院,已經變成一個水族館。」

洪水淹浸病房,院內病人無奈坐在床上。
醫院的深切治療部也不例外。
醫院水浸下,不難見到魚兒在游。

 

應對措施

為應對洪水,《印度斯坦時報》報道,醫院負責人表示已經灑漂白粉消毒,還與巴特那市政公司進行溝通。邦首席部長尼蒂什·庫馬爾說,工作人員正檢查地下水位,將公布完整報告,指事件提醒他們,要防患於未然。

印度國家災害應急部隊(NDRF)在所有受洪水淹浸的地區展救援行動。在東部的阿薩姆邦,已在受災地區部署了600名災害應急部隊人員。在德里,居住在亞穆納河氾濫平原上的3000多人已被疏散到更高地方。

部分河流的水位略降,洪水風險降低,河流上的橋樑重新開放。

另外天氣轉好,情況可能改善。印度新德里電視報道,印度氣象局負責人馬特帕杰拉(Mrityunjay Mohapatra)表示:「印度東部和東北部的降雨量減少。另一方面,目前降雨量大的印度中部降水正在減少,因此降低了洪水的可能性。」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有內地知名旅遊博客@青遊記,在社交網微博列出中國遊客的50個全國旅遊黑名單,當中包括「隨導遊在香港買名錶和珠寶」、「在深圳中英街購買任何物品」等,有網民質疑內容翻炒舊文章,認為內容過時。

中國旅遊黑名單
1. 不要接近峨眉山的和尚。
2. 不要接近嶗山的道士。
3. 不要買九寨溝的犛牛肉。
4. 不要買三峽船上的玉器珠寶。
5. 不要在西雙版納參加「搶親」遊戲。
6. 不要在西安的古玩一條街購買古物。
7. 不要在大理購買所謂「老鄉」的便宜珠寶。
8. 不要在陽朔的酒吧裏消費。
9. 不要招惹泰山景區的當地人。
10.不要參觀少林寺時走「捷徑」。
11.不要逛十三陵「***」 玉石店。
12.不要單獨去海南旅遊。
13.不要在壩上草原騎馬。
14.不要在吐魯番買葡萄。
15.不要在深圳中英街購買任何物品。
16.不要參加北京當地的長城一日遊。
17.不要在張家界住便宜小旅館。
18.不要在井岡山為「老區 建設」捐款。
19.不要在杭州的娛樂場所消費。
20.不要在蘇州的茶樓喝茶。
21.不要在豐都鬼城照「免費」像。
22.不要在北海乘坐摩托艇。
23.不要在北戴河吃海鮮。
24.不要在三亞海邊接近小商販。
25.不要隨導遊在呼倫貝爾草原上吃烤全羊。
26.不要在廬山乘個體計程車上山。
27.不要在宏村的路上坐計程車。
28.不要去黃山讓人「免費帶路」。
29.不要在千島湖碼頭的排檔吃魚。
30.不要參觀樂山景區周邊的付費景點。
31.不要在鄭州黃河遊覽區騎馬。
32.不要到恆山算命。
33.不要隨旅遊團環遊青海湖。
34.不要買神農架的土特產。
35.不要在敦煌的夜市吃地攤飯。
36.不要在花果山的海鮮一條街吃飯。
37.不要隨導遊逛清明上河園。
38.不要在南京做「免費美容」。
39.不要在上海外灘讓人給你照數碼相。
40.不要買「便宜票」看黃果樹大瀑布。
41.不要隨導遊在香港買名表和珠寶。
42.不要投大錢在澳門賭博。
43.不要在威海韓國城購買沒經狠殺價的商品。
44.不要在麗江洗桑拿浴。
45.不要到五台山的五爺廟燒香。
46.不要在平遙摸「魚洗」。
47.不要在武夷山景區買茶葉。
48.不要在白洋淀景區買鴨蛋。
49.不要在烏鎮讓道士「免費看相」。
50.不要去太陽島坐「熱心人」介紹的船。


租金飆升,窮困家庭連市區舊樓劏房也無法負擔,唯有愈住愈偏僻,棲身近年湧現的寮屋劏房。寮屋劏房環境之惡劣,猶如時光倒流,有單親家庭母女,不敢使用無燈又無鎖的「公共浴室」,每晚只能用毛巾抹身,每隔三個月回鄉才可「盡情」洗澡。六歲小女童每天來回學校要苦行崎嶇山路逾一小時,對登山歸家感恐懼,貧母雖心如刀割,但無力改變現狀:「有瓦遮頭點解咁難」她期望政府盡快解決寮屋問題,早日上樓,給女兒一個安樂窩。

荒野蝸居,痰罐便溺,燒水抹身,是不少寮屋劏房戶的悲劇生活寫照。部分「寮民」集中在城門水塘近葵涌一處山頭,多間寮屋「一劏房」,每間僅一百平方尺,堪稱「現代貧民窟」。

該「貧民窟」位置偏僻,從荃灣乘坐小巴抵達城門水塘後,須步行穿梭山林小路,登上約300級「天梯」,對年老體弱的居民來說前往已是一大考驗。 「貧民窟」路旁,豎立山泥傾瀉警告牌,提醒打風或暴雨期間切勿通行部分山邊欄杆損毀嚴重,失足隨時墮山; 此外,山野蚊蟲為患,居民經過均被叮咬。

公廁衛生極差,阿英母女迫於無奈,只好靠痰罐便溺。劏房內空間狹窄,只鋪上膠面充當地板。

公廁衛生極差,阿英母女迫於無奈,只好靠痰罐便溺。劏房內空間狹窄,只鋪上膠面充當地板。

記者苦行近一小時喘氣抵埗,即有一股惡臭傳來,原來臭味是從附近食環署管理的公廁傳出,相鄰有一間磚砌的殘舊浴室。

每晚喊濕枕頭

寮屋劏房錯落分佈,一名婦人從一間劏房步出,向記者透露「非人生活」:「住在這裡,每晚瞓覺都喊濕枕頭」阿英,30多歲,7年前來港與港男結婚,翌年女兒在港出生,丈夫為經濟支柱,但兩母女在一年半前慘遭拋棄,無家可歸。她只好帶著女兒尋找住所,詎料唐樓劏房月租至少4000多元,無力負擔,旁徨之際經友人介紹,以月租2000元租住這間寮屋劏房。

和其他寮屋一樣,阿英住的寮屋劏房以磚及鋅鐵搭建,附近亦有些廢棄寮屋,雜草叢生,滋生大量蚊蟲。寮屋劏房電線殘舊,加上設於室外的電錶沒有遮蓋,風雨來臨有漏電風險阿英說:「屋內沒有窗戶,近日天氣酷熱,室溫高達攝氏40度,雖有冷氣,但電費貴,甚少使用,最多只開動風扇」在客廳角落有一個痰罐,她說由於公廁衛生欠佳,蚊蟲四飛惡臭難當,只好在家中便溺,然後拿到公廁倒掉。

寮屋劏房電線殘舊,沒有遮蓋,容易發生漏電意外。

如廁苦,洗澡更不容易。阿英指公廁旁的浴室,不但沒有熱水,更因日久失修,電燈損壞,大門沒法上鎖。由於擔心安全,只好在家中燒水倒入鐵盆,以毛巾為自己和六歲女兒抹身當沖涼,「只有每三個月回鄉辦證時,才能在親友家中洗澡,很懷念暖水淋浴的日子……」

痛心乖女受苦

阿英以續領雙程證方式在港生活,只為每日照顧女兒讀書,每天早上,她帶著女兒徒步下山大半小時返幼稚園,之後在附近商場流連,等接女兒放學回家。家中居住環境惡劣,回家又如登山般辛苦,曾在同學家中度宿的稚女,似懂非懂地抱怨:「媽媽,我不想回家!」阿英聽罷帶淚撫慰:「媽媽無用,乖女受苦了!」

其實山區的寮屋劏房,幾乎是貧困家庭的「最後家園」,該處寮屋雖屬已登記寮屋,但根據規例,佔用人分間出租屬違規改建和改變用途,若地政總署發現,有權進行清拆行動,或採取收回土地等契約執管行動。

對於隨時失去安身之所,阿英不時前往附近山神廟祈福,希望這一天不會來臨,「未來就好似一條倔頭路,沒有路可走……兩母女可能要露宿街頭。」

無燈無鎖的「公共浴室」,阿英母女不敢使用。

修路工晨運婦送暖「貧民窟」

寮屋劏房環境惡劣,鄰里原應發揮互助精神,但部分人抱寄居心態,常為瑣事挑起拗撬。阿英常遭惡鄰辱罵,遇到困難時毫無支持,幸有熱心工人義務替她修補破房,也有登山客送糧,為荒山社區帶來溫暖。

寮屋劏房隔音效果極差,一聲咳嗽隨時可吵醒鄰居。而且居民都是經濟緊絀,擔憂未來,心情長期欠佳,常因瑣事口角,例如阿英不時因為女兒哭鬧,或因炒菜冒出油煙,被鄰近劏房的中年男子狂罵「死大陸婆」,兩母女惶恐不已。

冷漠,戒心重,從住戶對待記者的態度可見一斑採訪當天,中年女租客在劏房旁農地耕種,記者笑問:「會否下山賣菜」對方敷衍答稱只在山上出售,又稱「唔知幾錢」,隨即怒目相向,未幾轉身離去;而一名步出劏房乘涼的老翁,也拒絕回應記者問題,只謂:「關你×事!」

義助補屋 常贈飯菜

充斥負能量的「貧民窟」治安不靖,據悉早前有住戶外出時,曾遭蛇匪闖入劏房偷竊財物阿英近月在寓所外晾曬的衣物多番不翼而飛;也有附近地盤工人在休憩處長椅躺臥小休之際,放於身旁的腰包被盜。

唯一樂事,源於外來人的幫助,例如早前有路經的修路工人,得悉她的屋頂漏水後,馬上從工地取出木板和工具替她修補;也有晨運婦人了解阿英的坎坷經歷後,經常贈送飯菜。關注葵涌劏房居民的團體獲悉其苦況,也提供食物援助,現正研究其他可行支持。

政府優化補償安置寮屋居民

政府重視寮屋居民的安置,而為加快多個新界新發展區收地流程,發展局於今年五月公佈改革特惠補償及安置方案,包括引入免經濟審查的安置安排,在已登記寮屋住滿七年,可以申請房屋協會三個專用資助房屋屋村,而在房協專用屋村未落成之前,受影響住戶可選擇入住房協或房委會空置單位,作為過渡。

現金特惠津貼亦會推出新安排,以往只提供給住滿10年的已登記合資格住戶,在新方案下,只要連續居滿兩年亦可領取,如居於10平方米以上構築物的住戶,特惠津貼額由4.8萬至60萬元,增為6萬至120萬元。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香港律政司就本地與內地,擬訂立安排以相互認可和執行民商事判決安排的建議(擬議《安排》)推出諮詢文件,邀請包括法律專業界別、商業機構及其他相關團體等公眾人士,於9月24日或之前提交意見。

香港律政司發言人稱,擬議《安排》旨在訂立機制,以在兩地相互認可和執行更多民商事範疇的判決,減少兩地就同一爭議重複提出訴訟的需要,為當事人的權利提供更佳保障。

香港與內地至今訂定五項涉及民商事不同範疇的相互法律協助安排,當中兩項即《選擇法院安排》及《婚姻安排》,是就相互認可和執行民商事判決訂立的安排。

由於《選擇法院安排》及《婚姻安排》各規定特定適用範圍,對兩地因民生和經貿活動的交流合作日趨緊密,所需要的一套全面性相互認可和執行判決機制,兩者均未能充分回應所求。擬議《安排》將提供一個更加全面的法律框架,以相互認可和執行《選擇法院安排》和《婚姻安排》適用範圍以外的民商事判決。

擬議《安排》將訂明適用範圍、認可和執行判決的要求、拒絕理由及相關的程序事宜。


美國有傳媒引述當地官員指,情報機構發現,北韓有跡象正在首都平壤郊區的研究廠房,生產一至兩枚射程覆蓋美國本土的液態燃料洲際彈道導彈。

衛星照片顯示,北韓平壤北部沙門洞的導彈組裝廠房中央,出現一架紅色的車,似乎與早前北韓運送導彈的車輛一致。

據報道,美國情報機構取得近數星期的衛星照片,發現平壤城外一個設施正製造以液體燃料推動的「火星-15」型洲際彈道導彈,射程覆蓋可遠至美國,意味著北韓仍繼續生產導彈。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上周在國會作證稱,北韓仍在秘密生產用於核武器的裂變材料。

美國總統特朗普六月中在新加坡與北韓領袖金正恩會面,雙方曾表示會推動朝鮮半島無核化,但至今,北韓只炸毀豐溪里核試場及似乎已開始拆除西海衛星發射基地。


美國稱將對價值5000多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特朗普政府貿易保護主義的陰影下籠罩美國的港口,部分港口的管理人員已經預期面對取消貨運和裁減人手的窘境。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7月28日報道,加州長灘港的執行董事馬里奧•科爾德羅(Mario Cordero)表示,特朗普的政策將改變行業,對港口的就業和國家經濟都有害。

作為全美接收中國進口商品最多的門戶,洛杉磯和長灘的港口在美中貿易戰中首當衝受影響。南加州的港口(包含洛杉磯和長灘港)去年共處理1730億美元來自中國的貨物,約佔美國進口中國所有商品的三分之一。

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共管理328個官方口岸,當中很多都受到美方對中國商品徵稅帶來的衝擊。 2017年,價值505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通過這些口岸入口美國,1300億美元的美國產品被運往中國。

報道稱,大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特朗普政府誤讀「貿易失衡」的影響,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不如對美國造成經濟上的傷害,但特朗普及其支持者卻拿對中貿易逆差作為論據。

特朗普一意孤行地加重籌碼,招來中方迅速反擊。

上週,對特朗普要對所有中國商品加稅的言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直言,「中國不是嚇大的。」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回應,「美方出於國內政治議程的考慮,不惜損害全球經濟復甦進程來之不易的良好環境,不惜影響全球價值鏈上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對外四處挑起和升級貿易摩擦,這種非理性言行極不負責任。這種典型的極限施壓和訛詐的方法,對中方不會有任何作用。中方已多次強調,我們不願打貿易戰,但也不怕打貿易戰,並將堅決捍衛國家核心利益和中國人民的利益。同時,我們將加強與世界各國貿易夥伴的經貿合作,共同維護自由貿易原則與多邊貿易體制,推動世界經濟健康穩定運行。」

報道認為,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行動將直接影響港口運營商、航運公司和旗下從業人員。洛杉磯和長灘港預測,共在南加州地區造就100萬個就業職位。去年,兩個港口共經手1450億美元的中國進出口貨物,超過其處理所有貿易的一半。

「因此,任何中國貿易流量的放緩都可能導致裁員,」科爾德羅說,「這還將削減每年約3200億美元的地方和州稅收收入,這些收入來自全國各地港口間的貿易往來。 」

美國各大港口近年經手的中國進口貿易額,最下淡黃色部分為洛杉磯、長灘港的份額。(CNBC)

美國港口管理局協會的主席科特•內格爾(Kurt Nagle)指,目前與中國的貿易額似乎保持高位,由於生產商打算趕加徵關前完成交易,短期內商品出貨,甚至出現激增。

與中國的貿易額通常會在每年的這個時候出現增長,首先是因為下個月即將開始的返校季(美國商家從8月中旬開始針對學生開學開展的促銷活動,持續到9月),然後是一直持續到12月的假日購物季(萬聖節、感恩節和聖誕節時的促銷活動)。據報道,一些零售商和供應商正在考慮提高訂貨量,以應對未來的關稅上調。

報道引述分析人士稱,消費者信心增強、收入上升及當下較低的稅率,零售商料購物季將表現強勁,但如消費者在面臨因更高關稅而價格上漲的商品時,情況可能不復存在。消費性開支佔美國GDP約三分之二,一旦民眾的消費有所減緩,美國的經濟會迅速受到波及。

牛津經濟研究院的經濟學家格雷格•達可預測稱,如果美國對另外4000億美元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徵收10%關稅,而中國對所有美國產品徵收25 %的關稅,美國的GDP增長將削減約七成,全球經濟增長將下降0.5%。到2020年,美國GDP的累計損失將達到1個百分點,會有70萬美國人因此失業。

「美國目前的經濟走強可能不過是海市蜃樓,而貿易緊張局勢的加劇可能恰恰發生在全球增長勢頭正在放緩的時候。」達可稱。

港口管理局協會主席內格爾表示,其成員本來計劃未來五年向基礎設施投資1550億美元,以便港口能夠滿足貿易利益,但擔心在不穩定的貿易環境下進行這種投資,會有很多的不確定性。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港鐵乘客不時會在月台靠近車門位置排隊候車,上車後又會靠近車門站立。香港科技大學研究指,港鐵列車打開車門時,空氣中的污染物微細懸浮粒子PM2.5的濃度會突增,可能損害乘客健康。

科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劉啟漢解釋,列車車輪與路軌間因摩擦產生磨損,無可避免會產生污染物,加上隧道空氣不流通下會累積,故當列車開門時,會隨氣流湧入車廂,以每程車計算,如乘客站在近門位置,接觸到的微細懸浮粒子PM2.5,平均較站在車廂中的乘客多約15%。

港鐵回覆指,已參考香港環保署發出的守則(《管理空調公共運輸設施內空氣質素專業守則——鐵路》),作出定期監察,確保車站和車廂空氣維持在良好水平。


30-07-2018

1.上任後首次訪京的英國外相侯俊偉,與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會晤,兩人共同主持第九次中英戰略對話,討論自由貿易及多個國際議題。王毅在記者會上提到香港問題是中國內政,不歡迎外國干預。侯俊偉則稱,香港是中國一部分,但英國有簽署《中英聯合聲明》,支持香港維持在「一國兩制」下良好運作。英國31名跨黨派的國會議員,曾聯署去信英國前外相約翰遜,重申英國有義務和必要確保香港的自由和法治,要求英國在聯合國對中國進行定期普遍審議時,提出香港問題,讓世界關注香港情況。

2.「白表居屋第二市場計劃」恆常化後,香港房委會30日(星期一)就2500個配額進行首次攪珠,為首次以電子方式抽籤,決定申請者選樓次序。新一期白居二攪珠,有逾6萬人申請,房委會根據攪珠次序,最快十月向合資格申請人發出通知信,申請者需於兩星期內申領購買資格證明書,即可於有效期一年內,選購房委會未補地價的二手居屋單位或房協資助房屋。

3.香港大學有研究中心建議以土地區劃整理的方式,發展新界私人土地,業權人要將四成土地發展公共房屋和公共設施。港大科斯產權研究中心提出,私人土地業權人可自願交出土地,經過綜合規劃釋放土地建屋,但要上繳四成土地,發展公共房屋及其他公共設施,剩餘土地作私人發展,但必須依機制補足地價。 中心又建議政府向土地持有人發行土地債券,換取持有人將土地,交由政府發展,類似六十年代推出的換地權益書,到將來有官地推出市場,土地債券持有人可行使債券加現金買地。

4.馬航MH370客機四年前失蹤,馬來西亞政府公布「最終報告」,但仍未能確定客機失蹤的原因,只重申飛機曾在人工控制下轉方向。報告指未尋獲客機主體殘骸,只在非洲以東海域和島嶼找到部分殘骸碎片,但未有足夠證據顯示客機是否在空中解體,或撞向海洋時解體,亦未能從碎片狀況,推斷飛行時的緊急情況。報告又指,今次客機消失是商業航空史上前所未有,必須改善,盡快確定問題,並建立機制,追蹤任何未遵守飛行計劃的飛機。有家屬不滿報告無結論。

5.西鐵元朗站及輕鐵天榮站沉降事件,香港的元朗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30日(星期一)召開特別會議討論,但一度因法定人數不足休會。香港屋宇署引述27日(上星期五)的監測紀錄,指元朗站兩座橋躉監測站顯示,沉降幅度為16毫米,未超越20毫米的沉降上限。至於天榮站,屋宇署文件引述港鐵截至23日(上星期一)的數據,月台沉降幅度為89毫米,超越80毫米的停工指標。署方強調兩個地盤仍停工。有議員質疑政府未有劃一的沉降停工上限指標,質疑政府為發展商及港鐵「搬龍門」,亦有議員促請檢討通報機制。

6.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接受電視台訪問,提及與中國的貿易糾紛,認為隨著美國與歐盟再次走近後,中國處於非常困難的境地,認為北京正受孤立。庫德洛指,中國希望與歐盟達成貿易協議,但遭拒絕,而歐盟更傾向與華府達成協議,令早前總統特朗普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的會面,顯得十分重要,美國亦正尋求與加拿大及墨西哥達成貿易協議,相信中國知道自己正受孤立。外長王毅談及中美貿易戰,指北京不希望打貿易戰,與華府的談判大門仍然打開,他又指,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根源在美國。


內地疫苗爆出質量問題及造假風波,內地網民討論到香港注射疫苗。內地官媒《環球時報》從聲稱是中介公司手上取得「新生兒全套疫苗」價格,共16針索價19,870港元。對於本港公立醫療機構為非符合資格人士訂定限額,每月只收120宗新症的規定,中介機構對「放蛇」記者聲稱「這是假新聞」。

打疫苗中介公司:有預先搶購

《環球時報》報道,一間專幫內地人預約到香港注射疫苗的中介公司,上周四(26日)向記者推銷香港嬰兒接種疫苗的價格:「全套為19,870港幣,一共8次,每次2針,2歲便打完上學前所有要打的疫苗。客人要盡早付款,只要付款便能保證拿到疫苗。」

中介表明有關赴港打疫苗的套餐價格。(網絡截圖)
中介表示很多內地人查詢到香港接種有關疫苗,可能會斷貨。(網絡截圖)

被問及疫苗供應緊張,「隨時會斷貨」,但能保證向付款客人提供疫苗,是否有預先搶購的情況,中介回應稱:「可以這麽說吧。」他們又聲稱,香港公立醫療機構每月為非符合資格人士打疫苗限制收120宗新症是「假新聞」。

 

中介公司聲稱港府限制非合資格人士打疫苗是「假的」。(網絡截圖)

中介拒保證赴港打疫苗無風險

《環球時報》記者向中介公司查問到港打疫苗的風險時,對方僅稱一旦出問題,建議直接找診所,他們只負責預約。

推銷的中介公司拒絕保證來港打疫苗沒有風險,只表示提供預約服務。(網絡截圖 )

內地來港打疫苗查詢急增最少十倍

香港立法會議員陳恒鑌表示,內地人來香港打疫苗的情況近年很普遍,相關查詢也明顯增加。有香港私人診所的駐診醫生透露,前來查詢打疫苗的內地遊客,從原來每天的一兩人,急增至每天十多二十人,有打疫苗的中介機構工作人員23日在朋友圈稱「由於這兩天我們的諮詢量激增,每位客服都有500、600條諮詢消息。」

另外,《環球時報》引述來自上海的吳小姐個案,指由於內地未引進HPV 9價疫苗(子宮頸癌疫苗),故今年上半年到香港注射:「打疫苗的醫生是朋友推薦,相對比較方便。3針為5400港幣,價格不算昂貴,旅途成本就當作周末去旅遊購物了。」《環球時報》形容吳小姐的個案十分常見,稱香港獨特的地理優勢及旅遊資源,加上香港疫苗安全保證,令「赴港打疫苗」成為近年很多內地人赴港旅遊順帶的選擇。


內地第二大電訊設備供應商中興通訊,早前違反美國出口禁運遭重罰10億美元後,7月27日晚向深圳證交所申報,更新首季財報由賺2.5億美元,轉為虧近8億美元,主要原因與美國罰款有關。

中興通訊上周五晚向香港交易所提交的公告中表示,首季度虧損7.93億美元(人民幣54.1億元),修正後每股虧損人民幣1.29元。該公司4月份時公布的首季度盈利為人民幣16.9億元,每股收益人民幣0.4元,去年同期凈利潤達人民幣12.1億元。

期內營業總收入275.26億元,按年升6.92%,營業利潤為11.4億元,按年下跌32%,主要是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增加,及對聯營企業及合營企業投資收益轉為虧損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