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儒家經典《大學》第一句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止於至善」是個什麼意思呢?是不是「達到『至善』就停下來」呢?

對,就是這個意思。

朱熹說:「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意思是,達到最好就不要變了。魯迅更直接,他在《而已集.黃花節的雜感》就把「止於至善」解釋為「凝固」,他說:「革命無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麼『止於至善』,這人間世便同時變了凝固的東西了。」

程老漢定居香港之後,2002年請了老爸老媽來香港玩。他們,兩個福州人,一句廣東話不會,普通話帶著濃重的福州口音,福州以外的人聽起來很費勁。饒是如此,也沒攔住80歲的老爸和70歲的老媽,老兩口自己個「擅自脫隊」上街玩。

當時我住紅磡黃埔花園,他們逛啊逛的,離黃埔花園越來越遠,最後迷了路。他們沒帶手機,所以跟我聯繫不了,就自己瞎看公共汽車站牌,總算找到開往黃埔花園的大巴。等車的時候老媽去跟同樣等車的一個大姑娘搭訕,「同志,我們去黃埔花園,在這裡等車對不對?」香港那位「小同志」聽了好一陣才明白過來,連忙說,可以可以,我也是坐同樣的車,等一下車來了你們跟我上車哈。我爸我媽後來對我們說,香港那位「小同志」,普通話說得不好,聽起來很費勁。得,他們湊一塊兒了!

這兩個福州老人,沒有八達通,還沒帶零錢,一上車,老頭就拿出一百元港幣,要請香港「小同志」幫著交錢。香港「小同志」傻了眼。大家知道香港的公共汽車「不設找贖」,5塊錢的車費,你要是敢拿出一百塊來,那就算你捐了95塊錢,還沒有捐款收據。香港「小同志」自己拿出零錢來,替兩位福州「老同志」交了車費,一百塊錢還給老頭了。嘖嘖嘖!

車到黃埔花園,香港「小同志」就提醒兩位「老同志」下車,她自己並不下車,說還沒到站。又對兩位「老同志」說,你們一路回家要多找人問路,OK?老媽也給了她一個「OK!」

17年後回憶起這一幕,程老漢還兩眼潮熱。今時今日,香港再不可能發生這樣溫馨的事情了。今時今日,若發生這樣的事,全香港乃至內地的網路上,怕都衹會是各種拍磚。

那是香港的「至善時刻」。

情況是2003年之後發生變化的。

 

政府開放來港自由行後,內地來港旅客急增。(資料圖片)

 

2003年是香港轉折之年。那一年香港發生了許多大小事件,其中一件是,經港府請求,中央政府開放內地居民港澳個人遊(自由行),當年7月28日起分批施行。

2003年全年,內地訪港旅客人數是847萬。自由行推出之後,祖國內地就成為香港旅遊業最大的客源市場,每年到訪香港的內地遊客達到3000萬左右。2018年內地遊客佔整體訪港旅客的78%。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公佈的數字,2019年7月,香港「兵荒馬亂」,內地訪港遊客人數仍有416萬。

原先一整年僅800多萬內地遊客,現在一個月可以等於原先的半年。人數之多,你可以想像了。

歷來,稀客才受歡迎。常客,只有做你生意的商家歡迎,但不做你生意的其他人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溫馨不再,只有說不完的煩心。

自由行推出11年之後,2014年4月15日,一個兩歲內地男童在他父母的協助下,於旺角西洋菜街當街小便。兩個香港男子對此不滿,與男童的父母爭論和撕扯。

 

2014年4月,一名自由行內地女子在旺角行人專用區抱着孩子當街便溺,期間有人以相機拍下過程而發生爭執。事件傳至內地網絡後,引起大陸網民激烈反響。(資料圖片)

 

男童這泡尿,沖散了香港人最後一層面紗,面紗後面,是一張張厭煩、厭倦、厭惡的臉。

寫本文時,意大利傳來消息說,旅遊勝地威尼斯市議會通過新法案決定,2020年7月1日起,將對進入威尼斯市區遊客徵收進城稅,並計劃從2022年起,實施遊客預約進入威尼斯景區。這是為了保護威尼斯旅遊景區,限制遊客過量進入水城的一系列措施的第一步。

 

大量遊客湧入意大利威尼斯,對當地環境造成沉重負荷,威尼斯當局今年五月起,針對一日遊旅客徵收「登陸稅」。(網絡圖片)

 

威尼斯本來是意大利的工業城市,最近幾十年來,旅遊業排擠了其它產業的生存空間,現在威尼斯除了旅遊之外一無所長。這樣的威尼斯尚且知道要控制遊客規模,保護古城,香港的旅遊業創造的產值僅佔本地總產值的5%,難道不應該控制控制嗎?

在全球化的語境裡,開放內地居民港澳個人遊,自然、合理、無可厚非。但是,香港本來可以避免這樣低端的「全球化」,本來應該被保護起來,「止於至善」。此時此刻,程老漢寫這些文字,並不是鼓吹關門。程老漢衹想說,事到如今,你得想辦法打個補丁。

(聲明:本文作者程鶴麟居住在遊客罕至的香港新界,生活非常平靜,不曾受到遊客干擾。)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在公眾假期從香港乘坐港鐵東鐵線去羅湖,站在擁擠的列車車廂裡,到站之後被擁擠的人群裹挾著湧向出境閘口排隊過關,再隨著人潮走過羅湖橋,進入深圳一方的入境閘口排隊過關……如此這般之後,你就進入深圳市羅湖區緊挨著香港的這一塊地方:深圳站廣場。這時你會覺得自己就像哈利波特,剛剛還在尋常普通的車站月台,「嗖」地一下就穿越進入了魔法時空;剛才你身邊還是熙熙攘攘,耳邊還是吵吵嚷嚷,轉眼之間已經身處空曠的廣場,人也稀來聲也小。

深圳就像沙漠,滾滾人潮就像水流,迅速消失在沙漠裡。

如果反方向行動,你從深圳羅湖那邊過關來香港,過關之後映入眼簾的第一個景象就是港鐵羅湖站月台上烏央烏央的人群。你隨著擁擠的人群湧進東鐵列車車廂,身手矯捷的人搶到座位,動作慢一點的你就站著吧。一路上,有人下車有人上車,你可能運氣不好,一路站立到終點紅磡站。

一條深圳河寫出了內地與香港的差別:深圳河以北的內地海闊天空,深圳河以南的香港擁擠逼仄。

 

香港陸地面積1100多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島約80平方公里,九龍半島47平方公里,港九面積合計127平方公里,佔全港面積約9分之1。香港人口約750萬,其中約350萬人也就是全港將近一半人口居住在港九這9分之1的土地上,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27759人。

全世界的遊客到香港,都是奔著港九這127平方公里來的,湧來香港的內地遊客也一樣。按照香港旅發局公佈的數字,今年1月份的訪港遊客總數是678萬人(其中內地遊客554萬多人,非內地遊客124萬多人),若把這個數字平攤到31天裡,每天約有21.8萬訪客來到香港;再把這個數字平攤到127平方公里去,每平方公里每天要加進來1700多人。

請注意,港九這127平方公里可不是光禿禿的一片土地,不是空曠的廣場,它是連片連片的「石屎(混凝土)森林」。本地居民加上訪客,一共29459人,是在那石屎森林的縫隙裡,比如,大街兩旁的人行道,摩肩接踵穿梭往來。

 

港九人口密度本來就高得嚇人,還要再加這麼多遊客,而且天天如此,怎麼受得了?

2003年開放自由行(內地居民港澳個人游)以來,港九這127平方公里的石屎森林的縫隙裡,前後左右裡裡外外,基本上都被以內地人為主的旅遊大軍踩遍了,反反覆覆地踩。

香港被如此踩踩踏踏之後,得到了什麼呢?

 

原擬帶動香港經濟的自由行實施後,帶來大批水貨客,被部分香港市民批評為擾民,觸發多場遊行示威。
原擬帶動香港經濟的自由行實施後,帶來大批水貨客,被部分香港市民批評為擾民,觸發多場遊行示威。

 

旅遊服務業是香港四大傳統支柱產業,其它三大是:金融服務業、貿易及物流、工商專業服務。

2016年,旅遊業就業人數約25.98萬人,佔全港總就業人數約6.9%;金融服務業的就業人口25.31萬人,比旅遊業略少一些,但創造的產值卻高出數倍:金融業2016年增加價值4291億元,佔全港GDP17.7%,而旅遊業2016年增加價值1124億元,佔全港GDP4.7%。

香港回歸祖國之際,剛好趕上了全球化。在全球化的語境裡,自由行(內地居民港澳個人游)當然是極其自然的。君不見,這些年內地人足跡遍全球,瘋跑普天下。
香港本來就是個國際都會,香港就是個微縮的全世界。為什麼25萬多金融服務業從業員能夠創造那麼高的GDP?因為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服務就是全球金融服務。

可是但是BUT,在香港搞全球化,不應當往低端化走,而應當往高端化走。靠內地遊客搞人海戰術,把個香港彈丸之地搞得處處人滿為患,怎麼說都有點飲鴆止渴的意思。

 

低端旅遊帶來的遊客,行為質素參差,加劇內地及香港人間的對立。(資料圖片)

 

低端旅遊救不了香港,高端旅遊又搞不出來,購物天堂隨網購灰飛煙滅。

香港要怎麼辦?


珍惜香港 停止暴力

香港政務司司長 張建宗

 

過去數月,示威遊行演變為極端暴力和衝突事件,近日的暴力程度更明顯升溫。激進示威者每每在不同地點非法集結,肆無忌憚作出破壞和攻擊,衝擊法治,破壞社會安寧,大大影響市民的日常生活,窒礙商業活動。這些違法行為令人髮指,香港正處於嚴峻的情況。

在進行暴力破壞和攻擊時,激進示威者幾乎全部蒙面,意圖隱藏身分,以便能逃避警方的偵查,進行非法行為而逍遙法外。他們襲擊警務人員及持不同意見的市民、四處縱火、投擲汽油彈及雜物、攻擊警車及警署、蓄意破壞商舖和公共設施、癱瘓交通,以及大規模破壞港鐵車站等,視法律為無物,危害公共安全,令香港出現嚴重的公共危險情況。

 

 

作為有承擔的政府,我們不能對情況坐視不理,有現行法例卻備而不用,任由暴力升級,情況惡化。政府會決心盡一切努力,止暴制亂,盡快恢復社會秩序,而警隊會繼續竭力嚴正果斷執法。就此,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按《緊急情況規例條例》訂立《禁止蒙面規例》,以禁止任何人在非法集結、未經批准集結,或受規管的公眾集會及遊行的情況下,使用阻止識辨身分的蒙面用品。

《禁止蒙面規例》在星期六(10月5日)生效,旨在針對進行暴力破壞的示威者,阻嚇和減少蒙面下的暴力和不負責任的行為,協助警方的刑事調查及搜證,以及阻止暴力和違法行為;同時防止犯罪人逃避法律制裁及減低隱藏身分的人作犯罪行為的機會。我必須強調,政府訂定《禁止蒙面規例》是基於社會上出現了危害公安的情況,而絕對不是香港已進入緊急狀態。

值得留意的是,《禁止蒙面規例》無損市民的言論自由與和平集會的自由。市民在不使用蒙面用品的情況下,依然可自由參與合法、和平的公眾活動。

此外,《禁止蒙面規例》中有條文,讓市民在有合理辯解的前提下,使用蒙面用品。這充分說明政府雖然要阻止激進示威者隱瞞身分,進行違法行為並逍遙法外,但我們亦有顧及市民可能有正當理由而需要使用蒙面用品,並盡量在兩者間取得合理平衡。事實上,禁止在示威蒙面的法例亦不是香港獨有,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先進西方國家早已存在。

《禁止蒙面規例》是一項附屬法例,與所有附屬法例一樣,會由立法會以「先訂立後審議」的方式審議。政府已按立法會程序向立法會就《禁止蒙面規例》提供文件,待立法會在10月16日復會進行審議,絕不存在政府繞過立法會立法的説法。

政府訂立《禁止蒙面規例》是一個困難但必須的決定。考慮到目前危害公共安全的迫切情況,除根據《緊急情況規例條例》制訂《禁止蒙面規例》外,並無其他及時的方案。

政府充分明白在遏止暴力行為,恢復社會秩序之外,亦必須繼續與市民真誠溝通,加強政策方面的工作,以解決深層次的社會問題,讓香港繼續向前。

政府會以不同的方式與社區對話,而立法會亦會在10月16日召開本年度(2019至2020年度)的首次會議,屆時行政長官會發表2019年《施政報告》。我期望立法會工作能夠順利展開,讓政府可推動及落實多項有利民生及經濟的措施和項目。

此外,區議會選舉提名期亦已於上星期五(10月4日)展開,投票將在11月24日舉行,政府正全力進行籌備工作,會致力讓選舉在公開、公平和公正的情況下進行。近日社會氣氛緊張,暴力事件持續發生,我們呼籲社會各界,包括政黨及議員公開反對暴力,讓選舉能在和平的環境下順利舉行。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2003年7月28日,中央政府應香港特區政府請求而推出「內地居民港澳個人遊」,俗稱「自由行」。

2003年的香港非常悽惶,負資產的陰霾還沒散去,非典型肺炎又殺到。那年上半年的香港,某些方面有點像2019年下半年的香港:酒店空空蕩蕩,酒樓空空蕩蕩,商鋪空空蕩蕩,旅遊景點空空蕩蕩……

 

 

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自由行不由分說就啟動了。啟動的目的,是想推動一天天富起來的內地人到香港旅遊,帶動香港的旅遊消費,創造就業機會。

2003年全年,內地訪港旅客人數是847萬。自由行推出之後,祖國內地就成為香港旅遊業最大的客源市場,2018年內地遊客佔整體訪港旅客的78%。根據香港旅遊發展局公佈的最新數字,2019年7月,香港「兵荒馬亂」,內地訪港遊客人數仍有416萬。

2002年,香港旅遊業的收入358億港元,2018年香港與入境旅遊相關的總消費3282億港元。

據香港政府旅遊事務署的最新數字,2016年,旅遊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約5%,就業人數約25.89萬人,佔全港總就業人數約7%。而在2002年,旅遊業就業人數是14.22萬。

又增加就業,又增加收入,豈不是大好事?為什麼香港社會卻嘖有煩言?因為,內地遊客打破了香港大多數人也就是香港中產階級的平靜、精緻的日常生活。

請注意,自由行所帶來的旅遊業職位主要是低學歷低技術的職位,從業者屬於香港草根而非中產階級。這些人,歡迎遊客,不管你來自哪裡,來自內地也一樣歡迎。所以,內地人到香港旅遊,住酒店、上酒樓、逛商店,都不會覺得不舒服。程老漢在香港上酒樓吃飯,一向都是講普通話,服務員歷來都很友好。

中產階級的職業是:醫生、會計師、建築師、飛行員、教師、中高級公務員、中高級傳媒人、大企業白領……跟旅遊業都沒關係。旅遊業裡也有中產階級,程老漢認為他們可能比較歡迎遊客,屬於中產階級裡面的另一部分人。

當大量內地人湧進香港的酒樓吃吃吃、湧進香港的商店買買買,店員當然歡喜,可是同樣也是顧客的香港中產階級就覺得酒樓太擠了,商店太擠了……香港彈丸之地,大量遊客湧入,會立竿見影地在港鐵車廂裡、商場裡、酒樓裡造成擁擠。原來平靜安寧和富裕的生活,遭到破壞。沒了平靜安寧,剩下富裕有什麼意思?掙錢不就是為了過上平靜安寧的生活嗎?

香港是一個中產階級佔多數的社會。香港學者雷鼎鳴認為,香港超過一半的人口是中產階級。他是這麼算的:香港30%的人口住在公屋,4%人口住在宿舍,14%租住房子,52%住在自置物業。香港樓價「貴絕全球」,有樓者必屬中產。

 

 

2019年的夏天,「光復」運動之下,旅遊業哀鴻遍野,為什麼多數香港人卻無動於衷?因為事不關己嘛!整個「光復」運動,就是一場中產階級運動,是有房有車的香港中產階級的運動。


對話展誠意 致力化分歧

香港政務司司長 張建宗

 

過去三個多月,香港經歷不少折騰,社會不安令人憂心。在竭力止暴制亂的同時,特區政府銳意廣開言路,務求通過對話,化解分歧,尋找出路,走出困局。

行政長官上星期四(9月26日)出席首場社區對話。對話大致上順利舉行,是好的開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持不同政見人士理性有序暢所欲言,展現港人秉持開放包容和互相尊重的價值觀。這場對話絕非政治騷,行政長官及全體司局長稍後將會繼續走入社區與社會各階層、不同背景、不同立場的市民坦誠對話。政府團隊會以誠懇、務實及謙卑的態度聆聽市民心聲,每一個意見我們都會重視,更不會「偏聽」。

特區政府聚焦處理當前局勢的同時,亦忙於制訂新一份的《施政報告》,推動香港穩步向前。在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會是一份不一樣,不因循,不守舊,以改善民生為主軸的施政報告,以新思維及政治勇氣,致力處理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及矛盾。

 

「與青年同行」是政府重要的政策理念。我們非常重視青年人的發展。青年發展委員會(青委會)就近期社會事件正深入探討如何加強及優化其運作模式及功能,以更好發揮其促進青年發展及反映青年人意見的角色。委員會上星期就此檢討工作召開特別會議。委員的初步構思包括三方面優化方向,即構建更具成效的政策討論平台﹔更開放,更直接,更互動地與青年人溝通﹔以及加強與地區青年平台及網絡的互動,更好地吸納基層的意見。

與此同時,我上星期分別約見曾透過青年委員自薦計劃獲委任的青年,以及一些過往曾參加不同青年發展活動的參加者,了解他們對《施政報告》、時局及香港未來的意見。青委會亦於上兩星期召開了以青年住房、教育,以及青年就業/創業為主題的特別會議,由我和相關局長親自出席聽取意見。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後天(十月一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的大日子,是一個別具意義的重要歷史時刻。回顧香港在國家過去改革開放歷程中,一直以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同時受惠於內地的高速發展,體現香港與國家「同發展,共繁榮」。香港要繼續繁榮安定,社會團結和諧,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實屬不可或缺。

為慶祝新中國的華誕,特區政府和民間安排一連串慶祝活動,回顧國家成就,前瞻民族未來,同時展現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種種實力、優勢和特色。

主要慶祝活動包括升旗儀式、國慶酒會、重新編排的「幻彩詠香江」燈光音樂匯演等,活動會莊嚴有序地進行。我期望活動有助市民(包括青年人)加深認識國家發展,更加珍視共同的文化傳承。


三日兩城三目的 - 瑞典愛沙尼亞之行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劉怡翔

 

 

我在剛過去的星期到了瑞典斯德哥爾摩和愛沙尼亞塔林訪問,雖然只短短三日,行色較匆匆,但除了可以與兩地財長會面,討論政府在金融領域的發展方向和關注議題以外,我亦跟不少對香港市場感興趣的企業和金融科技公司的代表碰面,了解他們的業務重點,並推介香港的金融實力,鼓勵他們到香港拓展業務。

瑞典與愛沙尼亞在歐洲都是推動金融科技的表表者。瑞典以致力發展創科聞名,以電子支付而言,根據瑞典央行的數據,在2018年只有13%的零售交易是以現金支付,所以有預測瑞典會在2023年前發展成為全球首個無現金社會。愛沙尼亞亦不遑多讓,這個地方在1991年脫離蘇聯獨立,1997年已開始推動電子政府服務,並於2002年推出電子身分證(e-ID)。今次三日兩地的行程,我與幾個金融科技協會和超過十間金融科技公司的代表見面,了解這些公司發展的技術,以及在市場應用的情況。

這些公司的業務範圍涵蓋跨境電子支付、眾籌、樓宇按揭、貿易融資等,規模有大有小,初創企業有之,亦不乏已開始拓展海外市場的公司。在考慮選擇在一個新的市場落腳時,有公司的代表指首要看當地政府的成熟程度,是否有法規支援新興創意發展;另外就是市場的成熟程度,即普通市民是否接受或採用創新概念。香港一直鼓勵企業家精神,努力營造有利的環境支援初創企業家,亦為他們提供指導和融資渠道,至於我們的監管法規制度完善,並且擁有樂於嘗試的投資消費群,所以我期望可以吸引更多本地或外來的公司植根香港,發展業務。

推廣香港金融科技以外,我此行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代表特區政府與愛沙尼亞簽署了全面性避免雙重課稅協定,這是香港與貿易夥伴簽訂的第42份全面性協定。簡單而言,協定訂明了香港與愛沙尼亞的徵稅權和對各類收入的稅率寬免。由於避免雙重課稅協定可減除對貨品和服務交流,以及資金、科技和人才流動的障礙,鼓勵經貿投資和發展,因此全球各地都會積極拓展全面性協定的版圖,香港當然亦不例外,特別是愛沙尼亞是「一帶一路」沿線新興經濟體,蘊藏重大商機及發展潛力,因此我們樂見雙方可以達成共識,簽署協定。

在我訪問瑞典期間,亦向副財長Per Bolund表示香港希望與瑞典就全面性避免雙重課稅協定開始磋商,而事實上,我在與瑞典商界領袖見面的午餐會上,就有出席人士詢問香港何時會與瑞典簽署協定,我當然藉機邀請當地企業向政府反映和爭取協商可以早日啟動,以促進兩地的投資經貿關係。

此外,我今次外訪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向國際社會講解過去數月在香港發生的社會事件,包括原由、發展和最新情況,以及我們為應對當前挑戰所採取的措施。其實瑞典國會財務委員會(Swedish Parliament Finance Committee)九月初就有一個代表團訪港,當時我亦有機會向他們講解香港的情况,當中最重要的訊息,便是政府決心和平解決問題,對話是重要的一步。而即使香港面對困難的外在與內在環境,我們仍然繼續高效運作,我們的金融體系仍舊健全穩固如昔,一如以往,香港歡迎世界各地的人士到訪及營商。

我在瑞典和愛沙尼亞兩地聽到最多的回應,是他們認同香港是領先國際金融中心和理想營商地,大家都希望事件能夠和平解決,盡快告一段落。當然我亦盼望如此,所以特區政府決心與各方人士展開對話,首場「社區對話」便已經在星期四舉行。雖然我當時不在現場,但亦從電視直播聽到發言市民的感受和意見,我期望市民大眾明白特區政府非常重視他們的聲音,會繼續進行對話,尋求共識,好讓香港回歸理性,我們的傷口可以撫平,大家同心重新出發。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一是資深媒體人林行止的「摧毀公物促進(經濟)增長論」。他說:「香港財政豐盈,青年人攻陷立法會、擊毀多處公共建築玻璃窗以至打爛港鐵站內設施等,政府都有餘資進行維修,即用於這方面的支出不必撙節其他項目開支。這有助GDP增長,是顯而易見的。」

 

 

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南北雙塔2001年9月11日被恐怖分子駕駛民航客機撞毀,目前正在重建,計劃新建5座摩天大樓、以及一座受害者紀念館。其中一號大樓、四號大樓以及七號大樓已經建成,其它幾座大樓計劃於2020年前完成。

你敢不敢說「9.11恐怖襲擊有助GDP增長」?你敢不敢說「摧毀雙塔促進增長」?
9.11之後,全世界的機場等重要交通樞紐都以前所未有的強度提升了安保,安檢設備大賣,安檢職位大增,總之,安保產業大發展。

你敢不敢說「9.11恐怖襲擊有助GDP增長」?你敢不敢說「摧毀雙塔促進增長」?
這不是「有助」,也不是「促進」,這是付出成本。

另一個高論來自沈旭暉。他不是專業媒體人,但在香港媒體上歷來很活躍。9月9日,沈旭暉拋出了「少女右眼中槍論」。

 

 

他說的是8月11日在尖沙咀的示威中,有一女子右眼被不明物體擊中受傷。9月9日沈旭暉發表文章《烏克蘭與香港的距離:「一切回復平靜」?》,評論網路時代的「假信息戰(disinformation war)」(他說的是散播假信息之戰,不是假的信息戰),從烏克蘭說到俄羅斯再轉到目前的香港,認為假信息戰「在國際上大行其道」,謠言滿天飛。他說:「警察的每日記者招待會,例如對雷射筆的指控,究竟是製造事實,還是另類事實?少女右眼中槍,警方不認為是自己所為,但起碼說是調查中;內地官媒第一時間卻咬定槍傷來自示威者本身。」

 

秦霄賢、孫九香表演相聲《反七口》

 

且慢且慢,哎呀呀,沈旭暉是不是跟程老漢一樣愛聽北京德雲社的相聲啊?秦霄賢和孫九香的《反七口》很熟嘛!套路很熟嘛!

「我爸我媽我哥我嫂我和我媳婦兒,這不是七口嗎?」逗哏的秦霄賢攤開左手,從大拇哥開始,每說到家裡一個人就把手指按下一根,說到「我」時,小拇指並不按下去,無名指卻伸了出來:「我媳婦兒」,造成「5+2」的假像,生生多算出一口人。捧哏的孫九香抓住秦霄賢的左手,指著他無恥地支棱著的小拇指,「你還沒回去呢你媳婦兒就出來了?」

沈旭暉,一路都在批評別人造謠,自己卻偷偷地支棱出一句謠言:「少女右眼中槍」。

首先是,女事主姓甚名誰人們都還不知道呢,沈旭暉怎麼就知道那個受傷女子是個「少女」呢?少女有兩個意思,一是未滿18歲,二是未婚女子。沈旭暉是查過她身份證,知道她未滿18歲?還是查出她未婚?

 

NOW 新聞台直播的高清原片,清晰見到受傷女子倒地起來的那刻,布袋彈已經在眼罩上,由於布袋彈屬於授權軍事武器裝備之一,有輿論質疑:難道布袋彈是從天而降?

 

其次,沈旭暉一邊說此事警方「調查中」,一邊卻給出了他自己的定論。我們知道,警方調查的內容之一就是,到底她是「中槍」還是「被其它物體所傷」。既然警方仍在調查中,沈旭暉怎麼就可以斷言她「中槍」?

「少女右眼中槍」,沈旭暉這六個字裡,只有「右眼」兩個字屬實,三分之一而已。其它那三分之二,「究竟是製造事實,還是另類事實?」「內地官媒第一時間卻咬定槍傷來自示威者本身」不可以,沈旭暉「咬定」是「中槍」是「槍傷」就可以?

如果沈旭暉並不愛聽德雲社的相聲,甚至根本沒聽過《反七口》這個相聲,那麼,可以說沈旭暉悟性很高無師自通嗎?

端的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真相不存在,高論永流傳。


請珍惜我們的法治

香港律政司司長 鄭若驊

 

由六月開始,香港出現了很多遊行示威,有時更不幸地演變成暴力破壞行為,警方採取了不少拘捕行動。由於拘捕人數眾多,社會各界或許希望對案件的處理手法有多點了解,我藉著這個機會向大家解釋律政司的角色。

很多人對律政司提出檢控所需的時間有不同的看法,律政司是按證據和法律進行客觀和專業的分析,不會因涉案人士的政治理念或背景,而在處理上有所不同。我們的檢控工作,一直是不偏不倚、一視同仁。

當執法機關作出逮捕後,若有充分可被法庭接納的證據,令案件有合理機會達致定罪,律政司會提出起訴。假若被捕者在法庭承認控罪,便會由法庭作出裁決及判刑,法律程序所需的時間相對較短。但亦有其他情況,法官於審理案件前或審理案件期間,綜合所有證據後,可根據案情,包括被告的背景、行為、態度及操守、罪行的性質及嚴重性、以往保釋的情況等,考慮讓被告保釋外出,被告日後仍然要繼續出席聆訊。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審訊時也可能涉及證人作供、盤問等程序,因此由起訴達致裁決和判刑的時間亦會相對較長。

我注意到最近有人對司法機構作出一些肆意的批評,亦漠視法庭發出的禁制令,這會對我們的法治造成嚴重傷害。法院秉行公義,按法律及可接納的證據作出裁決,判詞內亦會陳述裁決的理據。或許有人會不滿意裁決的結果,但這並不代表司法獨立出現缺陷。我作為律政司司長,是有責任確保《基本法》內訂明的司法獨立受到尊重,不會遭受任意的攻擊或批評。社會不應該任意或不公平地作出危害司法機關公正及無私地行事的批評。

無論是違法亂紀的行為,又或者是任意攻擊我們的檢控決定,甚至是無理批評司法機構,這些言行都只會損害香港的法治。整個社會都應該遵守和尊重法治,而不應該只由律師、法官和政府實踐。我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共同承擔尊重法治的責任,捍衛這個我們都珍惜的核心價值。


多聆聽 多溝通 多對話 讓香港向前走

香港政務司司長 張建宗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和問責團隊冀與社會各階層、不同政治立場和背景的人士展開真誠、深入對話,讓我們更徹底了解社會深層次問題,查找不足,尋求解決方案,好讓香港向前走。政府熱切期望社會回歸平靜,以真誠對話,取代對立,重建互信。

對話平台將會有三種形式同步進行。首場「社區對話」將於下周四在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這是一個公開的對話平台,目的是走入社區,邀請社會各階層人士向政府表達意見,以探討現時社會不滿及尋求解決方法。首場名額合共150個,市民可在截止日期前透過網上或各區民政諮詢中心遞交登記表格。如登記人數超出限額,我們會以電腦抽籤方式抽出出席人士。

此外,政府會以隨機抽取不同年齡、背景、階層的人士的方式進行對話。第三種模式是與不同界別人士的深度對話,每場約20人。我們會堅守三大原則,即對象廣泛,不分階層、立場;公開透明;以及議題開放,無特定討論議題。隸屬於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的「對話辦公室」已經成立,負責統籌和協調對話工作,並會在聽取意見後進行分析,提供良策。

在正式推出對話平台之前,行政長官和我及部分司局長在上星期三(9月18日)與區議員會面,共同討論市民關心的問題。區議員紮根地區,是最了解區情民意的代表之一,我們透過兩個小時的坦誠交流,聽到很多寶貴意見和具建設性的建議,獲益良多。區議員提出很多意見都是與民生相關。民生無小事,我們希望從根源著手,了解市民最「貼身」面對的問題及不滿,從而逐一抽絲剝繭,務實解決。

在過去一段時間,我已默默地開展了與不同界別人士在鏡頭以後展開的深度對話,我衷心感謝他們坦率的意見。此外,由我擔任主席的兒童事務委員會及青年發展委員會,亦分別於上星期舉行茶會及主題特別會議。

首先,兒童事務委員會委員在茶會期間就當前社會事件引起的爭議、校園欺凌和暴力行為等議題各抒己見。委員均擔心事態發展令兒童的身心和精神健康受到影響。他們指出有家長帶同孩子參與遊行和示威行動,而即使孩子未有直接參與其中,亦很大機會從新聞片段或社交媒體接觸大量衝突和暴力片段。孩子會感到害怕及迷惘,亦可能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徵狀,甚至有兒童模仿暴力行為,或者對某類人產生不信任或仇恨。

委員一致認為,孩子不適當接觸或經歷暴力場面,會影響他們的情緒行為和長遠精神健康,為害極之深遠。兒童是需要成年人保護的,每位成年人都有責任守護孩子,我呼籲大家一切以兒童最佳利益為優先考慮。

青年發展委員會方面,我作出新嘗試,分別以青年住房、教育,以及青年就業/創業為主題,並由相關局長親自出席,以新模式舉行多場特別會議,深入聽取委員意見。上星期四(9月19日)舉行會議的主題為住房,委員一致認為這是香港面對最嚴峻的社會問題。他們踴躍發言,並反映年青人對問題的看法。我指出政府銳意堅攻房屋及土地供應的問題,而這亦將是行政長官下月發表的《施政報告》的重點之一。

明天(9月23日)將會舉行第二及第三場特別會議,主題分別為青年就業/創業及教育。第四場將於9月25日舉行,主題為青年發展委員會檢討工作。此外,我亦會在9月26及27日分別約見曾透過青年委員自薦計劃獲委任的人士,以及一些過往曾參加不同青年發展活動的參加者,了解他們對時局及香港未來的意見。

政府會以誠懇、務實及謙卑的態度,以民為本的宗旨,努力構建關愛、平和、共融、公義的香港。


程鶴麟  資深電視人

 

香港人的專業主義精神歷來令人震驚。

2007年12月11日凌晨,香港一位14歲少女在家偷偷生下一個男嬰,她把這男嬰從她所住的24樓扔下摔死。當天早晨她就被拘捕。12月13日,這少女被控謀殺罪,在香港屯門裁判法院提堂。當時程老漢曾發文表示不理解:「為什麼這麼著急提堂?她又不是江洋大盜,什麼時候審不行非得在她產後不到3天身體還很虛弱的時候審?如果她沒把孩子扔掉,如果她是在醫院裡生孩子,這時怕還沒出院吧。」

 

 

這正是香港人的專業主義精神——法律怎麼規定就怎麼執行,完全沒有權宜變通的空間。

BBC(英國廣播公司)中文網8月2日的文章:《香港中產示威者的自白,「我有樓,但更要自由」》引述參加街頭示威、年薪過百萬的香港中產阿明的話說:「現在有太多外來文化來對香港的語言、生活模式、價值觀、專業主義等等,都有所衝擊,香港人就是因為對這些改變感到反感而出聲。」

 

 

阿明把香港的變化歸咎於「外來文化」即內地文化的衝擊,固然符合事實。但程老漢必須指出,有時候,香港內部自身的力量也能夠對香港固有的「語言、生活模式、價值觀、專業主義等等」造成衝擊。

香港警隊,歷來是世界一流警察隊伍,廉潔高效,保境安民。現如今呢?他們硬起來,會被一部份香港人罵;他們軟下去,又被另一部分香港人罵。簡直冤過竇娥。

香港法庭禁制令歷來備受香港人敬畏,但是,這個夏天,法庭禁制令已形同廢紙。9月1日那天,赫赫禁制令之下,數以萬計香港人專程趕去香港機場,癱瘓了機場交通。

9月7日,又有人發起堵塞機場交通,許多乘客被迫提前數小時前往機場。可是沒想到,一大早,港鐵機場快線各站、公路上靠近機場的青衣、東涌等地,都佈滿了警察,機場當然也佈滿警察,還開來水炮車待命。多名執達吏到達機場,針對可疑對象宣讀法庭禁制令,命令該人立即離開機場……強有力措施之下,9月7日香港機場平安無事。

可見9月1日機場交通癱瘓,是警方不為也,非不能也。

這個夏天,警察的專業主義,也不復存在。

 

 

護士的天職是救死扶傷。戰爭時期,就算是對待敵方的戰俘傷患,也得救死扶傷。可是,今年7月下旬,有公立醫院護士在社交媒體發放仇警言論,聲言如果見到警員入醫院,就一定要「喪搓(搞死)你」,「做手術不給你下麻醉藥」。

 

瑪嘉烈醫院一名骨科顧問醫生7月27日在facebook發帖文寫:「今日作好準備,若有斷手斷腳出現,一個不留,打完即走。哈哈,入得嚟就預咗比我哋打,大大力打;若不然,也可能要出手術刀。」 (網站截圖)

 

這不是專業主義不復存在的問題,這是醫德淪喪。

香港護士總工會及香港政府華員會護士分會7月22日發出新聞稿,譴責那位護士的言論,要求醫管局、護士管理局以及那位護士所在公立醫院徹查事件,並附有該護士的言論及照片截圖,更起底她部分個人資料,如曾就讀的學校,社交媒體帳戶等。

兩工會的行為又引發對方痛批,「惡意披露個人私隱」、「誹謗」……

 

有網站把記者個人資料「人肉搜尋」起底後,放在網上任人瀏覽,已被高等法院發出禁制令。(網站截圖)

 

講一個故事。

有人在公共院牆上寫了一句話:「此牆不准寫。」有人經過,對此不滿,也寫了幾個字:「為何你卻寫?」第三個人:「他寫你莫寫。」第四個:「要寫大家寫。」

香港的專業主義在這個夏天一夜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