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國家醫學目前以「全腦死亡」作為判定死亡的準測,美國科學家發現,豬腦死亡四小時後,部分腦細胞仍可恢復代謝活動,甚至對藥物有反應,但無證據顯示腦部存在與意識、認知或其他更高階腦功能相關的全腦電活動。研究被認為掀起倫理爭議,並對如何界定動物或人類是否存活的假設提出強烈質疑。

哺乳動物大腦對於供氧水平下降極其敏感,短時期的中斷血流供應可引起氧氣和能量儲存快速被消耗,一直被認為會引起神經元死亡及造成不可修復的腦損傷。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團隊為驗證,特定的細胞功能於死亡後數小時,或許可以部分恢復,特別開發BrainEx系統,可在正常體溫下(37℃)模擬脈動血流(灌注)。研究中,32個來自食品加工廠的豬腦,於死亡數小時之後被接入BrainEx系統。團隊發現,在六個小時的灌注期內,細胞死亡有所減少,而且部分細胞功能(包括突觸活性)得到恢復,但實驗期間沒有發現全腦網路活動或全腦功能的證據。

研究表明,大腦的細胞恢復功能比預期強,而且血流中斷後的細胞功能退化可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至於是否可借助BrainEx系統恢復全部正常腦功能,則仍是未知數。

周三公布研究的《自然》雜誌同時刊登兩篇評論文章,討論研究的意義,其中一篇,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科學家認為,研究可能激化有關人體器官移植的爭論。

而另一篇評論中,杜克大學科學家指出,研究開啟的種種可能性突顯「當前關於研究用動物的監管規定所存在的潛在限制」。他們呼籲制定指南,説明研究人員應對由這項研究引發的種種倫理困境,而研究結果亦「對長期以來有關如何界定動物或者人類是否存活的假設提出質疑」。

 

(每日快報/紐約時報)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