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2018  每日新聞

1.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外界指政府下年會就《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純屬揣測,目前未有就《基本法》二十三條自行立法的時間表。她又認為如何讓社會更平和,對中央及特區政府有足夠信心,都有理性互動的空間可討論,這才是有利處理爭議性事件的有利條件,但目前有利立法的環境並未出現。

另外教育方面,林鄭月娥宣佈,政府會在下學年恢復向全港公營中小學提供經常性津貼,推廣學生閱讀,每間中小學每年分別獲發放四萬至七萬元,預計每年涉及4,800萬元經常性開支,用作購買書本、推廣閱讀文化。政府自一九九七年起,向資助中小學發放廣泛閱讀計劃津貼,但兩年前為節省資源而一度停止發放。

2.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牽頭成立的智庫組織「團結香港基金」 ,發表新一份土地房屋政策報告,指在維多利亞港以外水域大規模填海,最有效增加土地供應,又建議當局有限度發展西貢十四鄉兩幅山坡地皮作,估計可提供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基金認為,香港土地發展面對三大困局, 包括「住得細」、「造得少」及「估得低」, 令市民生活質素每況愈下。報告指,港人平均居住面積為170平方呎,比深圳、新加坡及東京等城市為小,納米樓單位增幅達17倍。報告認為,政府對香港未來土地需求估算過份保守, 建議應充份考慮改善人均居住面積、提升社會配套設施的需要,估計本港未來30年,要新增超過9,000公頃土地,遠高於政府估算的4,800公頃。

3.人力資源管理顧問機構ECA調查發現,香港取代東京,成為公幹費用最昂貴的亞洲城市,全球排名第29位。香港公幹旅費平均每日508美元,按年增13%。東京平均每日花501美元,減少6%,主要與日圓去年眨值,令相關支出下跌有關。新加坡公幹費用稍微增加,排名繼續上升至第三位。 多個內地城市的出差成本有所上升,當中上海的公幹費用最高,平均每日394美元,在亞洲城市中排第9。ECA亞洲區域總監關禮廉表示,過去12個月來,到內地公幹的費用日漸昂貴,主要與貨品和服務價格上升有關,但仍比香港及東京便宜最少100美元。

4.負責監察香港特區政府運作的申訴專員公署主動調查,發現本港水管的滲漏比率達到一成五,明顯落後於新加坡和里斯本等國家和城市,批評水務署在減少水管爆裂、跟進爆水管個案以及減少水管滲漏三方面都有不足。如果本港水管的滲漏比率下降至百分之5,以東江水目前價格推算,每年可節省近5億3千萬元。

5.港府公佈兩家電力公司的「上網電價」計劃,透過與中華電力及香港電燈簽訂的管制協議,以高於市價的水平,即每度電三至五元價格,收購客戶透過可再生能源系統生產的電力,鼓勵公眾生產可再生能源電力, 再轉售電力公司,當中包括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系統,估計可在約十年內,收回安裝、運作和保養系統的成本 。多名立法會議員及環保組織對計劃表示歡迎。

6.港匯持續偏弱,香港金融管理局今日兩度入市承接港元沽盤,在紐約及歐洲交易時段分別買入57.7億及33.76億港元,沽出等值美元,捍衛聯匯制度,銀行體系結餘在星期四將降至約1,574億元。港元拆息連續多個交易日全線上揚,與供樓按揭息率相關的一個月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升至0.89286厘,隔夜息升至0.19786厘。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