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TVB製作的內地扶貧紀錄片系列《無窮之路3》正式開拍。令人驚喜的是,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TVB主持人陳貝兒的IP位址顯示在新疆,令觀眾好奇今季的主題會是什麼?曾操刀《無窮之路》系列紀錄片的新聞及資訊部高級專題節目經理阮小清坦言,「現在看內地的紀錄片會感到汗顏,原來祖國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先進的多得多。」
「兩季了,最讓我害怕的還是去年在怒江溜索這一幕。」 (資料圖片)

 

「白玉蘭對話」電視論壇「新時代表達 國際化敘事——紀錄片創新發展論壇」也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從「新時代紀錄片的創新表達」、「中國故事的國際化敘事」兩個維度展開專業討論。

其中,圓桌論壇「中國故事的國際化敘事」邀請來自英國BBC Studios、日本NHK、香港TVB和嗶哩嗶哩的海內外行業代表。他們從熊貓、長城、兵馬俑,聊到泰坦尼克號上的中國人、《三體》、劉慈欣……再從經驗出發,細述對中國紀錄片的理解和建議。

「很多港人看紀錄片才知道  原來祖國比想像的先進的多得多」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TVB。」TVB新聞及資訊部高級專題節目經理阮小清是本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對話 」電視論壇論壇嘉賓之一,她曾操刀聚焦內地扶貧的豆瓣高分紀錄片《無窮之路》,以及講述內地生態重建之路的《無窮之路2:無價之保》。

阮小清回憶,我們做《無窮之路》之前,既不清楚外國人喜不喜歡看,也不清楚香港人喜不喜歡看,貧窮對很多香港人來說其實很遙遠,他們是在城市長大的。《無窮之路》主持人陳貝兒也說,最初聽說要去很偏遠的地方採訪,也有點不知道怎麼應對。

「但是我們覺得這個題材應該做,就做了。我們的初心就是讓人知道國家、社會發生什麼事。」

「比如貧窮、環保,山區那麼遠,要爬天梯,要過怒江,對我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那為什麼作品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就是因為我們加入了人的故事——觀眾好奇這麼窮怎麼上學?怎麼生活?而不是講大道理,或者採訪很多官員。」

節目中講述,紮巴多傑加入反盜獵隊伍,他回到玉樹幾年後,在家中被子彈擊中死亡,享年46歲。普措才仁不知道父親是被誰殺死,他只記得父親的行為擋了很多獵殺者的財路,有人說,他父親的人頭值200萬。

阮小清認為,現在內地紀錄片製作題材和水準都很高。

二三十年前,阮小清拍過西部大開發題材的紀錄片,在拍攝過程中更為關注人的故事,讓內地人好奇「紀錄片是這樣拍的嗎」,作品還成為當地新聞系的教學素材。

「但是現在看內地的紀錄片,我會汗顏、覺得很厲害,不怕展示國家科技等方面的強大。很多香港人都不清楚國家的發展速度,我們看到了很驚訝,原來祖國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先進的多得多。」

「中國出海紀錄片曾經停留在熊貓、長城、兵馬俑,現在有野外求生、科幻…」
B站紀錄片總監製、前華納兄弟探索集團中國區副總編輯張元介紹,從2016年在B站走紅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開始,到B站第一部出品的《極地》,爆火的《人生一串》系列,以及獲得金鷹獎、白玉蘭獎的作品《但是還有書籍》、《小小少年》,紀錄片一直是B站非常大的追求目標,也是B站作為學習型社區的一面旗幟。

在這過程中,B站一共出品了122部紀錄片,累積了規模超過4000部的片庫,和BBC、華納兄弟探索集團、迪士尼都建立了很好的戰略合作關係,在節目走出去、引進來方面做了非常多實踐。

BBC Studios製片人史蒂夫·克拉布特裡(Steve Crabtree)在「白玉蘭對話 」電視論壇論上透露,在過去兩到三年,他與B站有非常廣泛合作並製作兩個系列,一個是《科學未解之謎》,還有一個是科幻題材的《未來漫遊指南》,從《三體》三部曲中攝取靈感,並邀請劉慈欣錄製。

克拉布特里曾負責歷史題材的開發,大概10年前,如果要問什麼題材的紀錄片能夠在國際上大賣?回答只有埃及、羅馬和維京人。但是10年之後,已經完完全全不一樣。

「我們非常喜歡《三體》,我讀了很多科幻故事,但我覺得以前從來沒讀過這樣的科幻故事,他書寫的方式、語言和理念真的非常非常獨特,對我影響深遠。《三體》和劉慈欣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最最出名和流行的科幻主題。所以接下來希望能有更多合作,讓中國的科幻題材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

而在埃及神話、羅馬神話和北歐神話流行海外的時候,中國已經在策劃和準備「中國創世神話」題材作品。

對於「什麼題材的中國紀錄片更受到海外觀眾的歡迎」,張元指出,「熊貓、長城、兵馬俑——中國紀錄片出海過去好多年都停留在這個模式,導致很多海外觀眾的題材疲勞。」

但近5-10年以來,中國紀錄片出海的題材越趨多元化,抓住了一致的哭點和笑點。同時,美食類紀錄片在海外傳播和受眾回饋非常好。

當然,中國紀錄片也可以有更加新鮮的話題和組合模式來撬動海外市場。

張元舉例B站與華納兄弟Discovery Channel合作的野外生存競技紀實節目《決勝荒野》系列說:「它的第一季在東南亞探險,我們引進版權,在國內播出效果非常好,於是我們在第二季聯合出品,製作中國的野外求生探險類節目,這在以前的中外合作中並不多見,非常好地展現中國的風采,給海外觀眾提供了解中國的視窗。」

「它在美國、歐洲、亞洲、中東市場達到非常好的傳播效果,沒想到中國還有那麼漂亮的風景。」

「只要中國題材,NHK基本就能做成非常大的紀錄片」

在此次「白玉蘭對話」電視論壇論上,NHK節目製作公司主任製片人小穀亮太頻頻談到中國歷史。

「日本觀眾非常喜歡中國的五千年歷史,NHK總部會讓我們尋找關於中國的專案,比如旅行、歷史題材,只要來自中國,基本就能做成非常大的紀錄片。」他說。

但在最近的趨勢分析中,他們發現日本老年人對中國越來越關注,年輕人的關注卻越來越少了。所以如何吸引日本新一代製片人的注意力?

小穀亮太說:「我知道有一個來自上海的年輕電影人,用兩小時的紀錄片細緻記錄了他的家庭生活,位於上海比較老舊的地區。有年輕日本觀眾給我發郵件,表示在觀看過程中感同身受,因為他自己的家和這個上海家庭很像。」

他認為,紀錄片的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要儘量選擇能夠引起共鳴的題材。「日本年輕觀眾很好奇現代中國人的生活,中國的紀錄片也可以展現更多張力,製作更多社會題材的紀錄片。」

「中外觀眾的哭點、笑點一樣,紀錄片製作方式也一樣」

英國紀錄片導演羅飛(Arthur Jones)曾執導紀錄電影《六人-鐵達尼上的中國倖存者》,擔任監製的是《鐵達尼號》導演詹姆斯·卡梅隆。該片重新聚焦1912年鐵達尼號沉船往事,並還原了6位中國人的逃生經歷。

羅飛在上海生活很長時間,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最近拍歷史題材比較多,包括秦始皇陵、三星堆等等。論壇主持人開玩笑:「我不確定他接下來是講中文還是英文。」

「我也不確定是用英文還是中文,不知道我是代表國外的、國內的、還是上海的。」羅飛接茬道,「我應該感謝住在上海,能夠有那麼多機會拍東西,和BBC、探索、B站都合作過。」

關於紀錄片的喜好,他常常被問英國觀眾喜歡嗎?中國觀眾喜歡嗎?感動嗎?哭點和笑點一樣嗎?

「我要強調的是,人類相同的地方,比我們不同的地方多得多。我的片子在各個國家播放,大部分時候,我發現哭點、笑點都在同一個地方。我們的製作方式也都是一樣的。」

與張元稍稍有些不同的是,羅飛提出,熊貓、兵馬俑、火鍋是一個入口,他最近在拍的故事就是從兵馬俑切入,談秦始皇陵。

他還發現,基本上所有的中國故事,在國外都有可以比較的例子。比如羅飛是英國的東北人,那每個國家都有類似的「東北故事」——不一定是他們的東北,也可能是他們的西南。所以可以通過這種比較來解釋中國的故事。

第28屆上海電視節將於6月19日至23日舉行,內容包括開幕式、電視市場、白玉蘭論壇、「白玉蘭飄香」惠民放映導賞活動、「白玉蘭綻放」頒獎典禮五大板塊。

其中,作為中國電視劇三大獎之一的「白玉蘭」獎,每一屆都受到海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延期一年進行的本屆電視節白玉蘭獎評選,共徵集到來自五大洲49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900部電視作品,報名作品「質」「量」雙升,競爭激烈。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