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顧鄰國及周邊地區反對,一意孤行準備將福島第一核電站超過130 萬噸核污水,經稀釋後排放入太平洋。東京電力五月在核電站港灣捕獲的海魚體內,發現其放射性物質濃度超標180倍。英國《衛報》周一進一步披露,個案原來只屬冰山一角,福島核電站港灣附近過去約一年間,就發現44條輻射超標的海魚,且涵蓋多個品種。
共同社上月首先報道,東電在核電站港灣一條捕獲的海魚「許氏平魚」體內,檢測到放射性元素「銫」的含量達到每千克1.8萬貝克勒爾,是日本食品衞生法規定的每千克含100貝克勒爾的180倍。《衛報》指出,捕獲海魚位置在福島核電站機組靠海一側,圍築有防波堤,按照東電說法,防波堤內海床沉積物的銫濃度超過每千克10萬貝克勒爾。
經《衛報》查詢後,東電證實從去年五月到今年五月間,福島核電站港灣合共發現44條銫海量超標的海魚,其中90%是在防波堤內側或附近捕獲,但在防波堤外也有輻射超標的海魚。較嚴重的超標個案包括去年六月捕獲的一條鰻魚,其體內銫含量達每千克1700貝克勒爾,今年四月捕獲的一條鱒魚體內,銫含量也有每千克1200貝克勒爾,分別是日方規定的17倍和12倍。
東電官員向《衛報》表示,福島核事故發生後,核污水立刻流入核電站港灣,從2012年起,東電定期設置多個防護網,防止魚類游出港灣。到2016年1月,東電相信安裝的防護網已經能將懷疑受污染的魚類留在港灣內,就暫停了對防波堤內魚類放射水平的定期檢測。
不過東電承認,去年一月在距離福島核電站以北50公里的相馬海岸,曾捕獲了一條放射性物質濃度超標的「黑晴平鮋」,東電據此再次開始在港灣附近進行採樣,並安裝更多防護網,避免魚類游出。東電官員解釋稱,這條黑晴平鮋體內輻射水平「非常高」,日方相信牠是從核電站港灣逃逸,現時福島縣捕獲的所有黑晴平鮋均暫停運出,至今還未恢復。
《衛報》指出,東電計劃下月開始從福島核電站排放超過130萬噸核污水,這一過程預計需要數十年才能完成。儘管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最終報告認為核污水排海計劃符合標準,但日方的做法已遭中國在內的多國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