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衛視與觀察者網合作推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開播200集研討會在京舉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在最新一集節目中,形容《中華文明就像一顆恒星》這輯節目有特殊意義:「今天是《這就是中國》開播第200集節目,我們以這個五年的欄目,致敬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
電視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2019年1月7日起,在東方衛視固定時段播出,很快在官方和民間,從大屏到小屏(手機)、從學術圈到輿論場積累了關注和口碑效應,在全球196個國家12億人次的受眾觀看。
9月15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市廣播電視局、上海廣播電視台主辦,東方衛視中心、觀察者網承辦的電視理論節目《這就是中國》200期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宣部、外交部、國家廣電總局、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廣播電視局等相關單位領導出席,對《這就是中國》給予充肯定,對節目未來的創新發展和品質提升提出多方要求和希望。到會京滬專家學者共同回顧中國電視理論節目的發展歷程,為《這就是中國》未來持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發表真知灼見。
天時地利人和,智庫專家「到群眾中去」
《這就是中國》開播持續近5年,為什麼會如此受歡迎,為什麼在老中青及中國各階層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主講人張維為老師把原因形容為「天時、地利、人和」:
「所謂天時,就是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時代變化呼喚思想,呼喚對各種變化的中國解讀,我們的節目因此也應運而生;所謂地利,就是我們處在迅速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國,處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國際大都市上海;所謂人和,就是各方各地密切合作,並得到各級領導的鼎力支持。」
《這就是中國》作為電視理論節目,在中國第一次採用「嘉賓演講+真人騷」的形式,在簡潔而富有親和力的場景中洞察世界風雲,主持人、主講人、嘉賓、來自各行各業不同年齡的普通觀眾一起構建了一個思辨、嚴謹、鬆弛的獨特話語氛圍,打造了一個平等交流、思維碰撞、理性而不失溫度的「思想廣場」。5年來,張維為老師的「朋友圈」越來越廣,話題涵蓋的內容越來越多,面對著中國發展面臨的種種新形勢和風雲變幻的世界格局,他們從來不回避:什麼話題群眾最關心、什麼話題輿論討論最激烈、什麼話題西方對中國圍攻最兇猛,《這就是中國》就聊什麼。
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冷凇這樣形容這檔節目:「《這就是中國》涉及不下十幾個學科的話題,內容開放多元、兼併包容,嘉賓請到了來自中國和海外的頂級學者,也給了很多中青年學者一些表達的機會,織就了一幅學術界的『千里江山圖』,也構建了一個『青年人聽得懂、老百姓能理解』的理論場。」
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毛寧表示:「《這就是中國》的熱播是構建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大膽嘗試和成功實踐。節目貫通古今的旁徵博引,把何以中國娓娓道來,從國內外的熱點、時政問題切入,用討論和思辨的方式理性解讀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方略,同時有力地回擊對中國的攻擊、抹黑。在各種觀點、立場的激蕩、交鋒中,樹立起一個鮮明的輿論導向,也極大地增強了觀眾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雖然在與西方話語的角逐中註定不會都是鮮花和掌聲,在激烈的交鋒中張維為老師用他一貫儒雅溫和的語言風格,旁徵博引大量的資料和西方研究報告,融匯國內智庫學者對於西方話語解構的最新研究成果,讓敵對勢力對中國的種種謠言和詆毀不攻自破。《這就是中國》「從實踐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鮮明風格,5年來打動了無數中外聽眾,在紛繁複雜的國際輿論鬥爭中傳遞出強有力的中國聲音。
「上海那邊紅一角,偏師借重張維為」,中信集團原董事長、中信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孔丹化用毛主席詩詞形容他心中《這就是中國》在國際國內輿論傳播格局中、尤其是大國競爭博弈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說《人民日報》是我們的『正師』,張維為老師的團隊和我們中信基金會都算是『偏師』……」
「習近平總書記經常說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一個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就是中國》的200集節目正是在這樣的大局中處在『自為』的狀態,也讓更多的人找到自己定位。期待這個節目能夠在民族復興、強國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新青年+新媒體,打中國話語傳播的「組合拳」
《這就是中國》作為政論節目,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就是它在年輕人群體中的超高人氣和認可度。以90、00後為主要群體的B站用戶這樣形容張維為老師和這檔節目:
「完全顛覆了對這類節目的固有印象,太敢聊了」;
「節目不回避有爭議的問題,而是用思辨的方式理解中國,讓我用全新的角度瞭解了中國獨特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國家高端智庫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具有強大影響力和專業製作水準的東方衛視和互聯網時政媒體觀察者網的跨界融合創作,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諮詢委員會主任李世默在會上回憶了節目從2018年孵化至今的點點滴滴,觀察者網總編輯、資深新媒體傳播人金仲偉總結《這就是中國》為何在「跨界傳播」上交出精彩的答卷:
「《這就是中國》200集的內容經過觀察者網圖文與視頻的拆分傳播,在觀察者網以及各互聯網社交視頻平台上圈粉無數;張老師的節目文案,以娓娓道來的口吻,讓時政新聞這道『硬菜』贏得粉絲們『轉贊評』無數;節目的短視頻產品更是在B站、抖音、視頻號獲得超級數量級的播放,使電視公域大屏與手機私域小屏既融合又各美其美。」
互聯網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尤其是視頻平台的飛速發展,也讓《這就是中國》的傳播效應如虎添翼。正如冷凇教授形容的那樣,《這就是中國》長視頻節目本身是「衝鋒槍」,短視頻內容是「子彈」,電視、網路、社交平台、短視頻平台四端聯動,構成了中國觀點在媒介綜合體的矩陣傳播,實現了與年輕一代的同頻共振。
截至目前,《這就是中國》在B站上的累計觀看量突破1.1億次,訂閱數達到126.5萬,點贊超136.3萬次。節目在抖音平台上擁有粉絲184.6萬,共計發佈有1772個作品,總播放量超5.8億次。節目在YouTube東方衛視官方頻道上線,覆蓋了196個國家和地區的逾12億人次受眾,總觀看次數超過7765.4萬次,總觀看時長超2481.6萬小時,總點贊數超154.3萬次。
主講人張維為這樣形容節目產生的傳播效應:「實踐證明,我們能夠贏得中西方的話語之爭,能夠有效地推動中國話語走向社會、走向世界並影響世界!」
五年深耕再出發,和少年中國一起在路上
與會專家不約而同地肯定,《這就是中國》某種意義上開創了電視思想政論類節目的一種新模式,開創了中國話語直接走向社會,走向年輕人,走向世界的新模式,也開創了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很多人形容《這就是中國》對青年一代的吸引力有著「打破次元壁」的效應,張維為老師一直強調「中國人,你要自信」,而如今活躍在社交媒體平台,緊追一個個時事熱點的95後00後正是和中國一同成長,最有「自信」的一代人。五年的時光,《這就是中國》不僅向人們深刻地詮釋了生機勃勃、走在偉大復興道路上的中國,更是生動地記錄了改革發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乘風破浪的中國。未來,這檔節目將會如何延續經典、守正創新?與會專家學者暢所欲言。
首先,《這就是中國》應該更多地走遍中國。上海廣播電視台、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沈軍表示,《這就是中國》將以開播200期為契機,未來「轉守為攻」,進一步在宣傳思想陣地上提升話題的深度和廣度,闊步「走出去」,進高校、進社區、進企業,讓「二十大」精神在基層群眾當中引起共情、引發共鳴。
其次,《這就是中國》應該持續帶給觀眾豐富多彩、多元化平台的內容。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則表示,《這就是中國》取得的成功與主創團隊堅實的文化自信密不可分,期待未來能呈現更多讓觀眾增自信、長精神的內容。《文匯報》高級記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鄭若麟表示,希望看到多語種版本的《這就是中國》和相關叢書,讓全世界的觀眾、聽眾、讀者都能瞭解中國的聲音。
與會專家學者討論最多的還是希望這檔節目能夠進一步「走出去」更加「國際化」。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毛寧希望《這就是中國》可以用好身邊的國際社會,比如邀請外國駐華使節、駐華記者、留學生、在華的專家和商務人員舉辦一些專場。也可以走出國門,在其他國家開設海外專場,幫助海外受眾更好地瞭解中國、理解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丁一凡建議,節目可以有更多海外嘉賓的分享,直觀呈現中國式現代化對世界的影響。
《這就是中國》開播以來的數年間,世界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而影響深遠的變化。作為這檔節目的發起人,李世默說:「最近兩三年,西方媒體全面圍剿和抹黑中國,已經不講半分體面了。這也導致了很多人對中國的對外傳播感到悲觀,認為中國的形象正在被全面摧毀,『我們回不去了』。通過《這就是中國》這個節目從初創到現在的歷程告訴我們,情況恰恰相反。」
李世默表示:「我們看到全球南方正在崛起,全球南方對西方和中國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他們在呼喚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我想我們不要在華盛頓浪費時間,我們去全球南方,去小院高牆外的大世界,把中國的故事和全球南方的困境、他們的期待結合起來。我建議張老師還可以做個節目,叫《全球南方的人民,你們要自信》」。
播映5年共200集的《這就是中國》既見證宏觀視角下中國的勃勃生機,也陪伴無數人的成長與超越。「為主持好這節目,我在這5年裡瘋狂地學習和充電」,持續兩個多小時的研討會由《這就是中國》的主持人何婕主持,她坦言從復旦新聞學院畢業到主持這200集節目,通過主持這檔全新的政論節目,她耳濡目染獲得迅速成長:「相信大家也感受到了這幾年陪伴中我和無數觀眾一樣,一次又一次變得由內而外的更加自信了」。
據研討會上專家的回憶,《這就是中國》節目最初的創意得之於2011年張維為教授與美國著名學者福山在上海文新報業集團的那場辯論,還有當時一度刷屏的張維為在上海拍攝的視頻《中國人你要自信》。1934年9月25日,魯迅先生于9.18三周年之際在上海發表了後來收入我們中學課本的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魯迅先生以富有感情和戰鬥力的筆觸,駁斥了那些感歎國力差距過大而對抗日前途悲觀絕望的論調,鼓舞了幾代國人的民族精神和鬥志。今天,從《中國人,你要自信》到5年200集的《這就是中國》,魯迅先生當年在上海發出的悲鳴之問穿越90年時空滄桑,在上海找到了滿意的回覆。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一類的人們,也何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前仆後繼的戰鬥……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歷史的聲音和黃浦江上的汽笛一直在這片熱土上空迴響,見證這個城市、這個國度從未真正失去過自信……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