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宣佈星期六起,將平壤時間調快半小時,與南韓時間同步,被認為是實現民族和解的第一步。 另外,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應北韓外交部邀請,將於星期三訪問平壤。

北韓官方《朝中社》報道,經北韓領袖金正恩提議後,最高人民會議常委會頒令,把平壤時間調快半小時,令平壤與首爾時區再次同步,即同樣快本港時間一小時。

報道指,金正恩上周在兩韓首腦會談場地板門店和平之家,見到分別掛著顯示平壤和首爾時間的時鐘後,感到非常心痛,認為兩韓統一並不抽象,是彼此遷就的過程,因此決定先統一兩韓的時間,作為實現民族和解第一步。

另外,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應北韓外交部邀請,將於星期三訪問平壤。


[更新]

24/04/2018

[10:00 現場相片]

23/04/2018

[21:28 消息:旅巴疑失事墮橋]

[16:19 報道:道路重修與金文會有關]

[15:38 報道:涉事道路正重修]

[14:01 外交部:北韓交通事故36死2傷]

[12:35 現場情況片段曝光,可見事發後下大雨]

[11:47 官媒:旅巴墮橋30死,隨後刪文]

[11:10 外交部:北韓發生重大涉華客交通事故]

中國外交部證實,一架旅遊巴在北韓黃海北道發生嚴重交通事故,共造成36人死亡,當中包括32個中國遊客及4名北韓工作人員,另外兩個中國公民重傷,情況危殆。

中國駐北韓大使館22日晚接獲北韓通報,指一批中國遊客當晚在黃海北道遇上車禍,使館工作組在北韓外務省負責人陪同下,趕到事發現場,外交部啟動應急機制處理善後。

國家衛計委高度重視,連夜啟動衛生應急回應機制,派出國家醫療專家,攜帶救治所需器械及藥物,23日上午前往北韓,協助開展救援。

中央電視台片段顯示,涉事旅遊巴事後翻轉,車輪朝天。(中央電視台新聞30分)

醫護人員協助搶救傷者(網上相片)

車禍現場下大雨  涉事路段疑重修迎「金文會」

據現場畫面顯示,搜救現場正下大雨。《NK News》引述消息指,旅遊巴事發時正從開城駛往平壤,有報道指旅遊巴行駛期間失事墮橋,全車翻側;另外有消息透露,開城往平壤的道路正進行重整,以便迎接領袖金正恩與南韓總統文在寅星期五舉行的「2018韓朝首腦會談」。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北韓大部份道路狀況惡劣,充滿坑洞,不少泥濘滿佈,並非由柏油碎石鋪設好的道路,但平壤前往開城的一段,則屬於全北韓最佳的道路之一。


【編譯/觀察者網 李煥宇】4月27日,南北韓雙方將於板門店南韓一側的「和平之家」舉行首腦會晤。為今次會晤營造和平氛圍,緩解軍事分界線附近緊張狀況,南韓國防部在4月23日宣佈,停止三八線附近以擴音器向北韓廣播。

李煥宇

另外,南韓媒體稱,南韓軍隊也在跟美方協商「關鍵決斷」和「鷂鷹」這兩大美韓例行軍演的日程安排,爭取在朝韓首腦會晤當天暫停演習。

南韓《亞洲經濟》4月23日報道稱,考慮到可能會刺激到朝方,韓國國防部決定於當天0時起終止軍事邊界線一帶的對朝擴音器廣播。

南韓媒體的相關報道

據悉,南韓在三八線一帶負責對朝廣播的擴音器有40多部,廣播內容包括新聞、天氣、歌曲等。韓聯社報道稱,三八線以北2萬米的地帶,都能聽到廣播內容,而南韓中斷廣播後,北韓也會以中斷對南韓廣播作回應。

據《亞洲經濟》報道,盧武鉉政府時期,南韓曾在2004年6月根據朝韓達成的協議拆除所有對北韓的擴音器。 2010年「天安艦」事件後,南韓一度威脅要重啟擴音器,但直到2015年「8·10地雷事件後」,即時隔11年後,南韓才重啟對北韓的擴音器廣播。

2016年,北韓開展第四的核試驗後,南韓對北韓的擴音廣播全面啟動,北韓也啟動了對南韓的擴音廣播。

近期,朝鮮半島局勢有緩和跡象,南北韓雙方在今年實現藝術團互訪,北韓領袖金正恩在上月25日對中國進行非正式訪問,朝美峰會也有望舉行。

本月21日,央視引述《朝中社》報道稱,金正恩在勞動黨中央委員會第七屆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宣佈,北韓將從21日開始,不再進行任何核試驗和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廢棄北部核試驗場。只要北韓不受核威脅挑釁,絕不使用核武器,不洩露核武器和核技術。

另一邊南韓也在示好。據韓國《每日經濟》22日報道,如果朝美峰會能取得成功,南韓將在今年6月推出新南北韓經濟合作計劃,內容包括擴建開城工業園、「海州(朝鮮西海岸港口城市) ——新義州經濟軸心」、「包括首爾——北京高鐵在內的西海岸產業、物流、交通帶建設計劃」等。

對於朝鮮半島當前的局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在21日發言稱,希望有關各方相向而行,採取切實行動,為實現地區的持久和平和共同發展作出應有努力。中方將繼續為此發揮積極作用。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編譯/觀察者網 李煥宇】南韓青瓦台方面透露,北韓領袖金正恩在首腦會晤時表示,北韓將於5月關閉北部的豐溪里核子試驗場,將對外公開拆除過程。

據《韓聯社》消息,南韓青瓦台召開兩韓首腦會晤的補充發佈會。南韓稱,在兩天前的兩韓首腦會晤上,北韓領袖金正恩稱將在5月關閉北部的核子試驗場。

為向國際社會公開這消息,北韓將邀請美國、南韓專家和媒體赴北韓。

金正恩稱,「有些人會說,我們關閉的只是用不了的設施,但等你們來了就看到,除現有設施,我們還有兩處更大,而且仍能使用的坑道。」

北韓豐溪里核子試驗場(衛星圖片)

據青瓦台透露,金正恩在會晤中稱,雖然美國對北韓有強烈體制上的排斥感,但如美方願意跟北韓對話,他們就會明白,他(金正恩)不是那種會以南方、太平洋或者美國為目標發射核彈的那種人。

金正恩還稱希望可以後常會面,他認為如果美朝間能夠建立信任關係,相互間能和平並互不侵犯,那北韓也沒必要過著擁核的艱難生活。

金正恩還說道,北韓戰爭的痛苦歷史不會重演,要避免同一民族在同一片土地上流血衝突的事情發生,他還表示絕不使用武力。

另外,南韓青瓦台方面還稱,金正恩表示要統一北韓的平壤時間與南韓的首爾時間(兩者相差30分鐘)。

金正恩稱,在板門店的和平之家,看到牆上掛著分別顯示平壤時間和首爾時間的鐘,讓他感到心痛,兩韓就先從時間開始統一。

他稱,兩韓原本共用標準時間,既然是北韓方面更改了原有的時區,那就由北韓方面改回去。

青瓦台方面稱,雖然時制統一會給北韓方面帶來不小的成本,但金正恩此舉意在讓北韓更積極地出現在國際社會中,也有一併清除日後妨礙兩韓、朝美交流阻礙的考慮。

對北韓近期接連釋放出的緩和信號,《環球時報》在4月23的社評中指,北韓為研製核武器付出巨大代價。只要它認為核武器對它是「重要」,就不太可能願意放棄。只有平壤確實相信放棄核武器的好處大大多於持有它的好處時,棄核才會真正發生。

國際社會要做的就是,讓核武器對北韓變得「沒用」,或負作用明顯大於正作用。只要北韓的安全環境得到根本改觀,面對國際社會不接受其擁核的堅定態度,希望加快發展經濟的北韓就會逐漸真的感覺到核武器從國之重器變成負擔,棄核就將水到渠成。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文/觀察者網 唐莎莎】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北韓「核讓步」的熱情降溫?

20日,北韓領袖金正恩宣佈停止核試驗和導彈試射,為試圖解決朝核危機的各方打了一針強心劑。

不過,繼第一時間稱讚北韓的決策是北韓「大進步」之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又釋放出謹慎行事的信號,稱解決北韓問題北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同時,有美國政府官員透露,只有在北韓徹底廢除核項目後,美國才會做出實質性的解除制裁。

《華爾街日報》報道截圖

 

據《華爾街日報》22日報道,有美國政府官員表示,特朗普將在與金正恩會晤期間敦促其盡快拆除核武庫。如果北韓僅僅是凍結核武器和導彈試驗,美國不會給予實質性的解除制裁。

報道稱,這次峰會兩個主要議題密切相關,即平壤拆除核武庫、美國解除制裁的時間表。

「總統說他不願重複過去的錯誤,那就意味,除非北韓徹底廢除核項目,否則美國不會做出實質性讓步,比如解除制裁。」該政府官員22日表示。

他還說,如果北韓願意拆除核武庫,北韓什麼好事都可能發生」。

這名官員說:「我認為,他們(北韓)想要在拆除核武庫沒有取得顯著進展的情況下,嚐到解除經濟制裁的甜頭,那是不現實的。」

在北韓20日宣佈停止核試驗和導彈試射之後,特朗普第一時間發推,稱讚這對北韓和世界來說都是一個好消息,北韓「大進步」。

美國總統特朗普Twitter截圖

不過,當時時間22日早上6點,特朗普又通過Twitter對兩國達成最終協議的前景作出謹慎表態。

美國總統特朗普Twitter截圖

「在北韓問題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事情或許會得到解決,也許不會,只有時間能證明一切。」

同時,他還對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說辭——「特朗普政府在與北韓的談判中放棄了很多東西」提出了質疑,稱「我們沒有放棄任何東西,北韓便同意棄核(對世界來說太棒了),關閉設施,不再進行核試驗。」

美國總統特朗普Twitter截圖

《金融時報》認為,特朗普此番謹言慎行,表明其對北韓核讓步的熱情降溫。

《金融時報》報道截圖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消息稱,在美國國務卿提名人、中央情報局(CIA)局長蓬佩奧訪北韓期間,金正恩試圖推動達成一項可能長達數年的分階段協議,雙方均作出相應的讓步。

報道稱,2013年在歐洲的一場會面中,北韓曾向美國官員提出棄核的三個階段:凍結核活動、關閉核項目、拆除核武庫。

不過,從目前美方的表態來看,特朗普政府在做出經濟和外交讓步方面小心翼翼,只會在北韓拆除核武庫之後進行。

這名官員說,「凍結是很容易逆轉的,北韓要想恢復經濟,北韓必須自己爭取。」

美國國務院前官員喬爾·威特認為,鑑於美朝雙方長久以來的敵對,在採取雄心勃勃的措施前,採取階段性措施逐步建立信任和信心是符合邏輯的。

喬治城大學教授、克林頓政府時期的對朝首席談判代表羅伯特·加盧奇表示,很難想像所有事情都一氣呵成,「這一步邁得實在太大了。」

《金融時報》引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核政策專家維平·納蘭的觀點稱,關閉一處核設施並不能阻止北韓進行大氣層核試驗,導彈試射仍然有可能以發射太空飛行器的幌子進行,這並沒有解決朝核問題。

「他們去年11月就曾表示不需要再進行核測試,所以,儘管許多人都希望這是一個重大進展,但我並不這麼認為。」

據《金融時報》稱,一位美國官員昨天坦言「正評估他們的誠意」,並表示,有關特朗普和金正恩舉行任何峰會的計劃都仍是初步的。

對於北韓決定停止核導試驗,我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中方認為,北韓有關決定有助於進一步緩和半島局勢,有助於推動半島無核化和半島問題政治解決進程。實現半島無核化和本地區持久和平,符合半島及本地區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

他說:「我們祝願北韓在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道路上不斷取得成果,支持北韓通過對話協商同有關各方解決各自關切,改善相互關係。希望有關各方相向而行,採取切實行動,為實現本地區的持久和平和共同發展作出應有努力。中方將繼續為此發揮積極作用。」


北韓領袖金正恩4月27日上午9時30分在板門店跨過軍事分界線,與南韓總統文在寅會晤。雖然半島和平仍有漫長路要走,還要看其他力量的態度,但至少是一個新起點。

然而,南北分離數十年,民眾的認知錯位與情感糾葛,也是兩國交往中不可忽略的因素。在南韓的民調中,青年與老年形成兩個獨特的「保守」群體,如何說服青年支援政府的半島政策,是文在寅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

(翻譯/觀察者網馬力)
在2018平昌冬奧會籌備期間,最具爭議性是北韓半島南北雙方共組女子冰球隊這事。其實過去歷屆奧運會籌備期間,兩韓雙方都曾希望共同組隊參賽,但結果未能成功。南韓總統文在寅政府將共組女子冰球隊一事,視為緩解半島緊張局勢的良機,此外他還希望借此將平昌冬奧會作為「和平奧林匹克」的樣板進行宣傳。今年1月17日,南北雙方在一次副部長級磋商中達成共識,雙方決定共同組成半島女子冰球隊參加今年的冬奧會。

不過,南韓民眾對這決定的反應,與文在寅政府的預期實在是大相徑庭。雖然大家都很歡迎北韓隊參加冬奧會,但共組女子冰球隊一事卻在南韓國內引發不少反對聲音。首爾廣播公司(SBS)2018年1月進行一項調查顯示,81.2%受訪者歡迎北韓隊參加平昌冬奧會,但也有72.2%的受訪者認為,南韓政府不應主動促成南北雙方共組女子冰球隊一事。這種對文在寅政府的批評聲音,在南韓年輕一代中尤為明顯。分析人士指出,此事可能對文在寅的支援率造成負面影響。

南韓峨山政策研究院民調中心主任4月20日撰文:《韓國年輕一代對北韓和半島統一的看法》

南韓年輕一代對與北韓共同組隊參賽尤其反感,這引起我們的研究興趣:南韓年輕人到底對北韓印象如何?他們又是怎樣看待半島統一事業的?我們在撰寫本文時使用南韓峨山政策研究院民意調查資料庫,內容主要涉及南韓民眾對北韓的看法、對援助北韓的看法以及對半島統一事業的看法。此外,我們還著重對南韓20多歲新興保守派和60多歲傳統保守派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進行了分析研究。

如何看北韓對南韓造成的威脅?
如何看北韓對南韓造成的威脅?南韓民眾在這問題上的思考,會直接影響到他們對北韓的印象以及對半島統一事業的看法。為得到這問題的答案,我們針對南韓民眾如何評估朝鮮半島爆發戰爭可能性這個問題,連續7年進行調查。縱使過去7年,南韓民眾在戰爭爆發問題上的看法沒有出現太大變化,不過將調查結果按不同年齡層進行分解後,我們得出更有趣的結論。

表一:以不同年齡層為調查組別,認為朝鮮半島將爆發戰爭的比例

與其他年齡層的南韓人相比,20幾歲的年輕人和60歲以上的老人中,有更大的比例認為半島可能會爆發戰爭。在每一年的調查中,最大比例持有「朝鮮半島將爆發戰爭」這觀點的就是20幾歲的年輕人群體,緊隨其後的是60歲以上的老人。其中,僅有2017年例外,在這一年兩者的順序是顛倒的。從2011年到2017年,至少有55.5%的20幾歲的南韓人都認為,朝鮮半島將爆發戰爭。其中2015年比例最低為55.5%,2013年和2016年比例最高為66.2%。這一調查結果顯示,20幾歲的年輕人和60歲以上的老人比其他年齡層,更傾向認為北韓是對南韓的嚴重威脅,這也體現他們在國家安全方面的保守傾向。

對援助北韓的看法
在南韓,對北韓的經濟和人道主義援助,一直是個爭議性話題。一些人認為,出於人道主義,南韓應該為北韓提供經濟援助。而另一些人卻是極端反對,他們認為援助只會有利於北韓核計畫的實施。從表二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南韓人是反對向北韓提供經濟援助的,這態度在過去7年裡始終如一。2012年,有68.5%南韓民眾認為,除非北韓態度有明顯轉變,否則不應該向其提供經濟援助。2017年,這比例更升至創紀錄的78%。在這年,僅有22%的南韓民眾認為無論南北關係如何,南韓都應向北韓提供經濟援助。2012年,也僅有31.5%的南韓民眾支援對北韓提供援助。
從總體來看,反對援助北韓的態度,在所有年齡層都是主流,不過這傾向在20幾歲的年輕人和60歲以上的老人中尤其明顯,高至70-80%,而其他年齡層僅有50-70%。2017年最新的資料顯示,有88.5%的20多歲的年輕人都反對援助北韓,在30多歲的人中,反對的比例是73.9%,在40多歲的人中,反對的比例下降至66.9%。

表二,以不同年齡層為調查組別,對援助北韓持負面看法的比例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自2011年,反對援助北韓的20多歲年輕人比例基本上呈增加的趨勢。2011年,這比例是78.4%,而到2017年,比例增加至88.5%。而且不出所料,增加幅度排名第二的仍是60歲以上的老人,增幅達9.4個百分點。

對北韓的看法
在過去8年,南韓人對北韓的看法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雖然北韓在過去10年裡挑釁不斷,但大多數南韓人仍將北韓視為「自己人」或「鄰居」。在另一方面,從圖一可以看出,自2012年以來,對北韓有負面觀感(陌生人或敵人)的南韓人比例一直維持在30%左右。更加有趣的是,雖然2017年北韓不斷登上南韓報紙的頭條位置,表示對北韓不感興趣的比例卻從2016年的5.4%增至2017年的9.5%。看來,經過2017年來自北韓密集的挑釁後,很多南韓人開始對北韓話題表現出厭倦情緒。

圖一:南韓民眾對北韓的看法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20幾歲的年輕人和60歲以上的老人在北韓威脅和經濟援助兩個問題上看法相似,不過他們在如何看待北韓這個問題上的觀點,卻出現了很大差異(見圖二)。將調查結果按照年齡層分類後,我們可以看到,20幾歲的南韓年輕人對北韓態度最消極(敵視或不感興趣)。2017年,有49.3%的20幾歲的南韓年輕人認為北韓是與己無關的陌生人或南韓的敵人。在其他年齡層,持這態度的比例基本不到30%。另外,20幾歲的南韓年輕人中僅有32%認為北韓是「自己人」或「鄰居」,而在60歲以上老人中,持有這看法的比例高達61.7%。

圖二:以不同年齡層為調查組別,南韓民眾對北韓的看法

對半島統一事業的態度
在南北雙方之間,最重要的議題無疑就是統一問題了。自2010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南韓人對統一前景釋出興趣。2010年發生天安艦事件和延坪島遭炮擊事件之後,支援統一的南韓人的比例陡然降至52.6%,但很快第二年這比例就回升到70%。自2012年後,支援統一的南韓人比例一直維持在80%以上。
不過將調查結果按照年齡層分類後,我們發現一些規律。年齡越是小的群體,他們對統一就越覺得無所謂。從2011年到2017年,最低有22.9%、最高有35.6%的南韓20幾歲年輕人認為統一與否並不重要。而在60歲以上老人群體中,認為統一無足輕重的的比例一直維持在10%左右,只有2011年例外,達到了31.4%。

表三:以不同年齡層為調查組別,認為半島統一與否不太重要的比例

應該保持怎樣的統一節奏?
下面我們來看關於統一節奏問題的調查。從整體上來說,大多數人都認為,應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推進統一事業,持這一觀點的比例為54.6%。另有22.3%的人認為無需急於統一,而16.2%的受訪者認為朝鮮半島應盡快統一。從年齡層的角度來看,「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推進統一事業」在各個年齡都是主流觀點。
關於統一節奏問題,不同年齡層的南韓人也是觀點不一。12%的20多歲年輕人認為統一沒有必要,而在60歲以上老年群體中,認為沒必要統一的比例僅有6.4%。實際上,有21%的老人認為半島應盡快統一,而僅有7.2%的20多歲年輕人持這樣的看法。很顯然,在統一問題上,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加急迫。

表四:以不同年齡層為調查組別,對統一節奏的看法

統一能帶來什麼好處?
根據2017年調查結果,當被問及半島統一會帶來哪些好處時,有27.4%的南韓受訪者認為統一就可消除戰爭威脅;有22%受訪者認為,統一後,將南韓的高科技和北韓的勞動力結合在一起可促進國家的經濟增長;有14.6%的受訪者認為,統一可消除南北雙方離散家屬的痛苦;另有12.3%的南韓受訪者認為,統一可有效恢復韓民族的團結和民族認同感。

在這個問題,我們也可從年齡角度分析,老年人和年輕人的觀點也是迥異的。很多60歲以上南韓老人認為,半島統一將刺激經濟增長,而且韓民族的自豪感將得到極大恢復;而年輕人則認為,半島統一的好處在於,戰爭風險將大大下降。
期望借統一回復民族自豪感的以60歲以上老人居多,佔17.6%,40多歲和50多歲的中年人的比例分別為15.3%和13.9%。在20多歲和30多歲的受訪者中,分別僅有4.8%和6.6%認為統一帶來的最大好處,在於恢復民族自豪感。
認為統一的好處在於降低戰爭風險的人以年輕一代居多。在20多歲和30多歲的受訪者中,分別有30.6%和36%認為統一的好處在於降低戰爭風險。在60歲以上老人群體中,持這一觀點者僅佔19%。上述資料表明,通過半島統一來恢復韓民族自豪感,對南韓年輕一代來說並不重要。更準確地說,南韓年輕人更傾向於將北韓視為一個對南韓產生威脅的國家,而非手足同胞。

圖三:以不同年齡層為調查組別,對半島統一所帶來的好處的預期

結論
南韓峨山政策研究院在多次民意調查中發現,20幾歲的南韓年輕人正日益形成一個新的保守群體。正如上面資料所揭示的,南韓年輕一代和老年人群體的觀點在很多方面都是一致,他們都將北韓視為南韓的國家安全威脅,而且都反對向北韓提供經濟援助。

不過,這兩個持保守觀點的群體,在北韓和統一問題上卻體現出不同特徵。與60歲以上的南韓老人不同,很多20多歲的南韓年輕人,僅僅將北韓視為一個「敵人」或「陌生人」。此外,很多南韓年輕人對統一毫無興趣,他們並沒有把半島統一,視為一件對國家來說很緊要的事情。他們太擔憂戰爭風險,以至他們認為半島統一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有效降低戰爭風險。

南韓政府應從更現實角度,向年輕人解釋半島統一的必要性,從民族情感角度來解釋的效果是不好的。換句話說,南韓政府應向年輕一代解釋,半島統一將如何降低戰爭風險,而非只強調實現半島統一後,作為統一韓民族一員的榮耀感。

半島分裂至今已有68年,南北雙方間的認同裂痕已經很深。南韓年輕人無法理解北韓迥異的政治制度、社會價值觀和文化,這是可以理解。為彌合南北之間的裂痕,南韓政府應積極促進南北雙方的社會和文化交流,以淡化南韓民眾對北韓的疏離感,拉近雙方心理距離。

由於兩韓雙方在社會和文化領域的融合將是一個耗時漫長的過程,在組織交流活動時,不應僅僅進行政治性的安排,而應從長遠角度看待這一問題,形成常態化的南北雙方在文化和社會領域的交流機制。

對南韓政府來說,應該向南韓年輕一代解釋,半島統一是符合理性的,統一將為雙方都帶來現實利益,政府不應只是一味從民族情感角度強調統一的必要性。

(觀察者網馬力摘譯自2018年4月20日南韓峨山政策研究院英文網站文章)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