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鄧龍威18年前在菲律賓捲入販毒案,被判囚終身,案件進入最終上訴程序,提交上訴書期限15日屆滿,其入境紀錄成為上訴關鍵。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3日致函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要求對方正視案件,又責成當地移民局提供鄧當年入境菲國的關鍵紀錄。

林鄭月娥在信中提到,鄧龍威事件廣受香港社會關注,而鄧的出入境紀綠是有用的證據,早前收到25名香港立法會議員求助,但由於港府已銷毀18年前的出入境紀錄,希望杜特爾特責成菲律賓移民局,加快處理提供鄧龍威出入境紀綠的申請,又相信在對方的領導下,鄧將能獲得公平公正的審訊。另外,香港保安局局長李家超亦於上周五致函菲移民局,要求協助提供關鍵出入境紀錄。

鄧龍威13日早上透過長途電話接受港台節目訪問時表示,衷心感激特首林鄭月娥、港府和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協助他爭取公正的審訊,但認為不可以用常人心態去理解菲律賓政府的處事方式。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5日出席國際中醫藥高峰論壇開幕時,重申特區政府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建議設立5億港元專項基金,支持中醫藥業的發展、決定中醫藥在公營醫療系統定位,規劃首間中醫醫院的運作模式和改善目前18區中醫教研中心的三方合作模式,及中醫師的專業發展。 

她又表示,本屆特區政府將繼續在醫院管理局轄下7所公立醫院推動中西醫協作先導計劃、擴展《香港中藥材標準》計劃的研究,以及設立由衛生署管理的政府中藥檢測中心等。

論壇由香港註冊中醫學會主辦,來自內地、香港、澳門、美國、英國、德國和澳洲的知名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傳承中醫藥文化、創展治療新優勢。

以下為林鄭月娥致辭全文(來自港府官網):

仇鴻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王國強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馬建中副局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張奇處長(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與補充醫學處處長)、馮玖教授(國際中醫藥香港高峰論壇大會主席)、各位中醫藥界朋友:

大家早上好!我非常榮幸能出席「國際中醫藥香港高峰論壇」。首先,讓我感謝香港註冊中醫學會舉辦是次活動,邀請世界各地,包括來自內地、香港、澳門、美國、英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等地區的知名專家學者聚首一堂,共同討論如何「傳承中醫藥文化.創展治療新優勢」。

我還記得去年當選行政長官沒多久,我以候任行政長官的身分跟香港中醫藥界的專家朋友見面,包括馮玖教授,當時就提出能否在香港舉辦一個國際中醫藥論壇,我說當然可以,香港本身就是一個國際論壇集中的地方,而中醫藥也是香港一個傳統優勢,所以我非常高興能夠親自出席。

中醫藥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養生樂活的瑰寶。中醫藥一向在病患治療和治未病中擔當重要角色,並獲得國際社會的肯定,非常值得傳承、發展及推廣。國家的「十三五」規劃也提及,需要深化中醫藥改革、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以及中醫藥信息化等多個領域。

特區政府一直積極促進中醫藥在香港的發展。回歸以來,我們不斷推動有關中醫藥的政策法規、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及中醫服務等多方面的發展;同時,我們亦透過鼓勵學術交流、健康講座、推廣和展覽活動等,向大眾推廣中醫藥的悠久文化和各種好處。本屆政府更已經將推動香港中醫藥的發展作為我們的工作重點之一。我們會落實「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的多項建議,包括籌建香港第一所中醫醫院、繼續在醫院管理局轄下七所公立醫院推動「中西醫協作先導計劃」、擴展《香港中藥材標準》計劃的研究,以及設立由衛生署管理的政府中藥檢測中心等。

為了加大力度,以及更有效地推行配合本地中醫藥業界的長遠發展需要的策略和措施,政府已於今年五月在食物及衛生局設立專責發展中醫藥的組別,將致力確立中醫藥在公營醫療系統的定位,並按此規劃香港中醫醫院的運作模式,以及進一步加強與業界的聯繫。另外,政府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建議設立五億元專項基金以支持中醫藥業的發展,包括支持應用研究、中醫專科發展、促進知識互通和跨市場合作等工作,並協助本地中藥商生產及註冊中成藥。我們希望透過以上的工作,在未來充分利用中醫藥優勢,加強中醫藥在香港醫療系統的角色。

要加強中醫藥的發展離不開創新及科技,本屆政府大力推動創新科技是有目共睹的,過去一年我們也取得一點成績。我們部署在香港科技園成立的兩個科技創新平台,其中一個就是醫療科技創新平台,這些措施將為本地中醫藥發展提供更大的動力。

作為香港首個大型國際中醫藥活動,這次論壇將為特區政府研究未來中醫藥發展提供新的啟示。我在此祝願論壇圓滿成功,也藉此機會感謝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一直以來對特區政府工作的支持,以及中醫藥界朋友多年來努力不懈,讓我們的中醫藥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最後,我祝福在座各位身體健康,工作順利,謝謝大家。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7月26日,訪問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稱「亞投行」)總部,並與行長金立群會面。雙方宣布,香港將向亞投行項目準備特別基金出資1000萬美元,為亞投行的低收入成員國提供資金,幫助它們準備高質量的基礎設施項目。

早前,英國與南韓已宣布分別向該基金捐款5000萬美元和800萬美元。亞投行行長金立群表示,香港的出資將進一步增加亞投行的資源,以幫助低收入國家準備基礎設施項目。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稱,相信香港的出資將為亞投行實現其使命發揮積極作用。

支持低收入成員
亞投行項目準備特別基金(下稱「特別基金」)成立於2016年6月25日,用於支持欠發達成員國的基礎設施項目準備。早在1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在亞投行開業儀式上宣布中國為該基金出資5000萬美元。

受資金和技術能力的制約,低收入國家在籌備可融資項目時面臨較大困難。 「一個項目在申請獲批前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僱傭專業人員進行可行性研究和各項評估等。亞投行設立特別基金,能夠幫助好項目脫穎而出。」7月26日,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顧賓稱。

來自特別基金的撥款,使低收入國家有機會獲得相關諮詢服務、採購設備,幫助項目具備財務可持續性、環境友好性並為當地社區所接受,從而提高項目的可融資性,增加了它們獲得亞投行貸款的機會。

顧賓指出,特別基金是一個多主體基金,由亞投行管理運營,任何亞投行成員、非成員以及個人都可以成為基金的捐贈主體,但須經行長認可。基金資助的採購活動堅持全球採購原則,即「銀行不對基金資助的貨物和服務採購進行國別限制。」

據悉,亞投行已批準共計439.5萬美元的援助資金,支持了位於斯里蘭卡、尼泊爾、巴基斯坦和老撾的5個特別基金項目。亞投行表示,正在考慮援助更多的項目。

與香港加強合作
2017年6月,香港正式成為亞投行成員,認繳股本7651股。香港正積極爭取亞投行在港成立分支機構,設立亞投行發債平台和融資中心。

7月26日,金立群在與林鄭月娥的會談中表示,亞投行非常看重香港作為成員的作用。香港的加入不僅增強亞投行的資本實力,也為機構貢獻優秀的人才。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香港在諸多領域具有顯著優勢,包括人才、爭端仲裁等,值得亞投行學習。 「相信未來亞投行與香港將有更多的合作空間,希望能繼續獲得香港的支持。」他說。

當日,亞投行新聞官回應稱,亞投行會視未來業務發展的需要,研究開設分支機構的設想。

林鄭月娥對亞投行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稱讚其獲得3A評級並即將發行債券。她指出,除提供資金之外,香港期待在其他方面作出貢獻。香港希望能幫助「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進行能力建設,包括在安保、城市管理方面分享經驗,提供培訓等。 「希望亞投行能給我們提供這樣的機會。」

林鄭月娥介紹,目前香港經濟運行良好,去年實現3.8%的增長,今年第一季度增長4.7%。當前貿易摩擦正帶來不確定性,香港將對此保持謹慎,相信今年經濟仍將有良好表現,特區政府需進一步以政策支持增長。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透露,港府即將為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企業提供更多的稅務減免,相信有助鼓勵創科企業發展。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7月20日到訪深圳,參觀當地科技企業,並與深圳市市長陳如桂會面。林鄭月娥透露,目前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科技創新園已完成規劃程序,進展順利,還將拿到7億港元幫助開展前期工作。她強調,將爭取在2021年初將園區首塊土地用來建設研發中心等工程。

林鄭月娥在17日召開的「福布斯30歲以下精英亞洲峰會」與福布斯媒體內容總監Randall Lane 的對話中表示,香港未來將著重從醫療、人工智能、金融、智慧城市等四方面發展科技,向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邁進,為全亞洲年輕的科技創新創業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

受訪人士指,香港擁有眾多一流人才、科研機構和科研成果,完善法律及知識產權保護製度,及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水平學府支持,加上信息流通自由,發展科創的配套條件得天獨厚,但受制於土地不足、市場狹小、生產鏈不完善等問題,導致香港科研成果的轉化較難、孵化培育科技類初創企業動力不足。他們認為借助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升級為國家戰略的「東風」,香港有機會將自身的優勢產業落戶大灣區,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實現與大灣區內其它城市資源互補,在全面提升本土科創水平、加速科技產業發展的同時,將自身科技創新力量納入到國家創新體系和創新實力之中。

港府減稅助發展創科
香港的低稅率和簡單稅制,多年來受廣大創業者、投資者青睞。林鄭月娥在17日的對話中指出,要培養年輕人具備企業家精神及創造力,政府認為減稅是必要措施,因此今年4月起,香港實行兩級制利得稅率,降低法團及非法團業務首200萬港元應評稅利潤的稅率,分別為8.25%和7.5%(有別於以往的16%及15%)。

此外她透露,政府即將出台相關法案為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企業提供更多的稅務減免,目前法案正在立法會審批過程中,法案實行後,企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支出將有機會獲得大幅度的稅收減免。 (第一筆200萬港元減免300%,剩餘金額減免200%)

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在出席17日的峰會時公佈,在港初創公司去年同比增長16%,現時有逾2200間初創企業駐紮在港,他表示香港提供絕對營商優勢,包括優良地理位置、自由經濟、公平營商環境等,香港政府亦會以減稅等措施支持初創企業,吸引更多公司選擇在香港發展。

近年香港本地研發總開支佔地區GDP的比重徘徊於0.73%左右,與新加坡、南韓、內地相比,特區政府對於科研的投入仍較少。為此,特區政府已提出五年內將科研投入佔GDP比重升至1.5%,以及新增500億港元發展創科產業等。

「香港為我們提供非常好的科研環境,在這裡無論是人才,還是技術設備都是全球頂尖水平。」7月17日,香港本土首家被投資的技術驅動型公司有光科技CEO溫豪夫博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有光科技為人工智能公司,主要方向為方言的處理及分析,現在推出的人工智能客服錄音質量檢測系統,能夠幫助企業自動識別、分析、檢測數量眾多的對話錄音數據。溫豪夫介紹,有光科技整個團隊都是技術和科研背景出身,大部分來自香港大學,而香港大學也為公司早期的實驗和理論研究提供了完善的設備和條件。成立不足3年的有光科技,現已擁有包括香港電力公司及內地和印尼等地的六間大型機構客戶。

「感覺近幾年來香港對科技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願意從事到科研創新的產業中來,相信會有更多像我們一樣的技術型驅動公司在這裡得到更好的發展。」溫豪夫表示。

加強與深圳全面合作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廣東省正配合國家發改委組織編制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實施方案,加快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將其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承載區。 「科技創新」成為深港合作項目清單中最核心的「標籤」。

「今年香港特區政府已在財政預算案中預留500多億港元支持創科發展,其中的200億港元將專門用於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基建和首期工程。我相信,未來幾年香港和深圳的創新科技合作將會大步向前走。」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7月5日舉行的「2018前海合作論壇」上透露。

林鄭月娥在20日的到訪深圳期間,實地考察深港國際中心項目的規劃建設情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位於龍崗大運新城的深港國際中心將從科創教育改進、科創人才培養等方面打造深港兩地人才聚集區,推動香港資本、市場和管理優勢,與深圳區位、政策和成本優勢相結合,打造粵港合作示範區。其中,深港青年創業合作中心將成為深港國際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配套科技創新體驗中心、粵港澳直通車服務中心和國際社團交往中心等設施,搭建深港兩地創新合作重要服務平台。深港國際中心已於今年3月舉行開工奠基儀式,目前正按計劃推進中,將於年內實現開工建設。

林鄭月娥在訪問中表示,深港兩地要發揮優勢互補,加強合作,深港國際中心將成為粵港合作標杆項目,將成為香港產業創新落地深圳的重要平台。

據深圳市政府的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香港高校已在深設立72個科研機構,聯合培養人才9211名,轉化成果及技術服務269項。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研究院副院長丁寧7月17日受訪時表示,近來香港高校與深圳的產業合作越發密切,取得一系列成果,催生大疆創新、商湯科技等一大批獨角獸企業。就在今年6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騰訊AI Lab機器智能聯合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京東集團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也相繼成立。

丁寧指出,香港高校的科研資源可以通過在深圳聯合實驗室的方式與龍頭企業的產業需求直接對接,而這些企業也能為實驗室提供充足的資金、研發設備方面的支持,是大灣區框架下「香港研發-內地轉化」的嶄新嘗試,相信未來能在產學研結合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溫豪夫受訪時指出,香港市場過於狹小,目前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的速度相對較低,因此有光科技正在考慮在深圳或珠海設立新的研發中心,搭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快車」將自身的科研成果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今年6月底,深圳市政府出台的《深圳市「深港創新圈」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擴大了「深港創新圈」計劃項目類別,且新增類別允許資助資金跨境使用,以促進科研資金便利流動,旨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學研加速融合。

「這對我們這些科創企業來說是非常重大的利好消息。」溫豪夫表示,「希望未來香港和深圳能有更加緊密的合作,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能進一步無縫對接流通,屆時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高地。」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香港中聯辦副主任黃蘭發認為,香港特區政府過去一年在中央支持下,推出多項政策措施,令香港社會形勢發生許多「積極變化」,取得明顯成效,實現良好開局。他又指,香港社會以實際行動,對「港獨」採取零容忍的態度。

香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九周年籌委會,16日(星期一)舉行成立大會,國家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出席,並主持會議。香港中聯辦副主任黃蘭發致辭時,回顧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一年來,國家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所取得的成績。

黃蘭發:新一屆政府成功把握對接國家發展戰略

他指去年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把堅持一國兩制的方針,列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為一國兩制提供憲制保障,而香港在新一屆特區政府領導下的一年來,「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團結奮鬥,開拓進取」,把握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包括通過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條例本地立法草案,加快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邁出重要的一步。

黃蘭發指港社會對港獨「零容忍」

黃蘭發又提到香港的司法機構對旺角騷亂等案,「依法作出判決,有利維護法律尊嚴,彰顯法治精神」,他強調香港社會對港獨「零容忍」的態度,是以實際行動,全面準確落實一國兩制,又指部分激進份子「散播港獨言論,挑戰一國兩制」的行為,「受到主流民意的嚴厲譴責和抵制」,他更指立法機構方面,香港立法會修改議事規則後,「大大提高議事效率,議事堂裏建設性的聲音更多、也更響了」,黃蘭發認為「支持國歌法本地立法、支持高鐵一地兩檢的民意,始終佔大多數」。

他表示,香港應該思考如何發展自身優勢,在國家新的發展大局中尋找新機遇及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