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儲備局宣布加息四分一厘,符合市場預期,會後的公布又預計,年內可能會再加息一次。在聯繫匯率制度下,香港金融管理局亦宣布跟隨,調高指標利率,多間香港銀行12年來首度上調最優惠利率(P),包括香港匯豐、恆生及渣打。

美國央行官員當地周三一致投票支持加息,將基準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至2%至2.25%,他們又暗示希望明年繼續加息,以確保強勁經濟保持平穩。

根據議息會議後的公佈,大部分官員預期今年還將再加息一次。

香港匯豐12年首加息

香港金融管理局隨後將貼現窗基本利率,加四分一厘至2.5厘。香港多間銀行包括匯豐、渣打等亦上調最優惠利率。

香港滙豐銀行宣布,周五(28日)起上調最優惠利率(P)12.5個點子,由5厘上調至5.125厘,為自2006年3月以來首次加息,另外,匯豐亦上調港元儲蓄存款戶口利率12.4個點子,由0.001厘上調至0.125厘。

至於渣打香港周五(28日)起,上調最優惠利率八分一厘,由5厘25上調至5.375厘,另外港元儲蓄存款利率則上調12.4個點子,由0.001厘上調至0.125厘。

港金管局:港加息步伐會循序漸進

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指,銀行調整利息屬商業決定,而現時存款利率及最優惠利率都處於歷史低位,相信在美息正常化下,港息趨勢亦會跟隨,加息步伐會循序漸進。


31-08-2018

1.香港前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副秘書長、香港機場管理局企業發展執行總監馮永業,及商人陳婉玉,涉互換物業交易及相關貪污,而被香港廉政公署落案起訴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名,兩人9月4日在東區裁判法院應訊,並獲准保釋。機管局表示即日暫停馮永業一切職務,以待董事局議決。

2.全國人大常委會8月31日通過《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任何人在內地住滿183天,都需申報及繳納個人所得稅,涵蓋利息、股息、房屋放租所得租金等,取代港人以往要住滿五年才需內地納稅的規定,意味經常在內地居住的港人可能受影響,至於免稅額則由每月3500元人民幣,調高至5000元人民幣,為七年來首次提高,新措施明年1月1日起生效。

3.港鐵沙中綫紅磡站再有工程問題,香港署理路政署署長陳派明8月31日(星期五)出席立法會一個委員會時透露,紅磡站內多個層板的混凝土表層經鑿開後,出現很多「蜂巢」現象,有混凝土剝落,部分地方出現鋼筋外露,懷疑混凝土有質量問題,當局已派人移除問題部分,又要求港鐵一星期內完成月台層板底部全面勘察, 14天內提交報告。

4.香港旅遊發展局公佈7月訪港旅客人次超過546萬,較去年同期上升百分之5.7,相信與往來香港及多個長途地點的機位增加有關。不過受到中美貿易糾紛加劇、多種貨幣匯率出現波動的影響,短途市場旅客數字下跌百分之6.2。旅遊局表示會趁高鐵及港珠澳大橋開通,在內地及海外市場積極進行推廣。

5.香港高等法院上訴庭拒絕頒出許可,予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曾蔭權,就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上訴至香港終審法院。上訴庭判詞指,法庭早已在2002年的案例中,完整確立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的法律原則,但曾蔭權一方未能就控罪提出關乎重大公眾利益的新觀點,也未能挑戰早已確立的法律原則,所以拒絕頒出上訴許可。

6.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就內地、香港及澳門提交的報告,提出結論性意見,首次指出香港的國際人權機關未符合國際標準,又批評特區政府對媒體上的種族仇恨言論及罪行視而不見,建議政府要公開譴責種族仇恨言論。

7.中美貿易戰可能進一步升級。美國總統特朗普向幕僚表示,希望按計劃在下星期起再向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貨加徵關稅。


美國政府公布新一輪額外2000億美元的中國貨品關稅清單,意味中美貿易戰再度升級。清單除包括「中國製造2025」計劃涉及的高新製造業產品外,亦包括不少零售產品,如雪櫃、冷氣機、電視機零部件等。

華府官員表示不會馬上實施徵稅,會啟動為期約2個月的程序,先進行公眾諮詢和舉行聽證會,而聽證會將於8月20至23日舉行。

國家商務部長助理李成鋼表示,美方最新公布的徵稅清單,將貿易摩擦搞得越來越大,批評做法干擾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使企業承受巨大壓力,強調合作才是中美兩國的正確選擇。

受消息影響,香港恆生指數低開 668 點,隨後跌幅輕微收窄,收市報28311點,跌370點,藍籌股接近全線下跌,滙豐控股跌百分之1,中移動偏軟,騰訊被大行下調目標價,股價跌近百分之2。


宋魯鄭     (旅法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美國對全球發動貿易戰,中國自然未能倖免。全球所有國家無論大小,都不屈服起而迎戰回擊,中國自然不會例外。然而貿易戰對每個國家的影響和意義不同,僅就中國而言,這是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的對抗,是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的博奕,是兩種制度模式、兩種文明的大碰撞。其意義早就超過中美兩國本身。

當中國2010年超過日本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現在是日本的近三倍),當2010年中國製造業超過美國(現在超過美國和日本總和),中國的韜光養晦時代結束:一是這種做法不再起作用,任何國家都再也不會忽視中國巨大的存在和無限潛能。二是爲能夠在中國崛起完成前獲得更多利益,相關國家加快對中國的超前戰略索求,這就是釣魚島、南海等問題集中顯現的原因,這又迫使中國不得不進行相應的回應。

應該說中國和美國的帶有全面對抗色彩的博弈早就應該發生,中國能夠拖到現在已經是戰略上的巨大成功。尤其中國應該慶幸的是,我們面對的對手又是特朗普。

要想和有著五千年文明而且已經全面、徹底覺醒的中國對抗——美國的學者和戰略家稱中國是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真正對手,美國需要一個有著豐富政治和外交經驗、頭腦冷靜、手腕高超的領導人。他不僅要能在國內實現團結,更能在全球建立牢固的聯盟。

然而特朗普恰恰相反,他一方面令國內矛盾高度激化,對立極其嚴重。這裏僅舉一例,他的團隊包括發言人出去吃飯,竟然屢被酒店老板下逐客令!政治立場的差異竟令消費者外出就餐都已經不可能!都說中國的左右派不能坐在一起討論,看看今天的美國,更是令人瞠目。

另一方面,美國這個群主不斷的退群,這個領導西方近一個世紀的國家對自己的盟國大打出手,以致於它成了全球孤家寡人。加拿大G7會議上,德國總理默克爾發出的歷史性照片:六國怒對一國的場景震撼全世界。

一個沒有天時、地利與人和的美國,一個喪失了國際事務道德高地的美國,此時卻要進行一場守成大國與新興大國的全面博弈,其結局不言而喻。

當然這場考驗中國無法等閑之。一是雖然中國在全球贏得支持和佔居道德高地,但由於各國都面臨著美國的挑戰,自顧不瑕,無法給予中國實際的有效支持。當然許多國家本是應該站在美國一邊的盟友,現在保持中立,也是中國一大收獲。

二是各國大都希望中美高強度互撞,從而令美國無法抽身盡而放過他們,更有一些國家想從不同的角度盡收漁人之利。比如地緣政治上,日本和俄羅斯就希望中美血戰到底,這兩國重新崛起——事實上以歷史爲鑒,這兩國都是中國和美國最大的傷害者和威脅。

還有一些資源類國家如巴西,則希望奪下中國對美國的進口,比如成爲中國大豆唯一的出口國。還有一些正在發展製造業的新興國家如墨西哥,就希望替代中國成爲美國的主要出口國。

所以中美貿易戰不僅要打,還要打到適可而止。尤其是不能給一些對中美共同造成潛在威脅的國家以機會。至少,不能給和中國構成替代競爭關係的國家以不可逆的機會。

考慮到特朗普的能力、經驗和性格,中國既要通過這場貿易戰令其清醒的認識到後果,還不能令其衝動性的瘋狂失去理智。對中國而言,這才是這場中美貿易戰最難的地方。

三是中美兩國作爲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雙方發生貿易戰將令世界難以承受。正如法國媒體所講的,這是世界經濟秩序的終結。如果這場貿易戰失控,就真的沒有任何贏家。就如同1930年代的貿易戰,以各方徹底失敗並引發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世界浩劫而告終。

現在的西方民粹主義崛起,極端民粹式、體制外政治素人紛紛登上舞台。事實上他們既沒有能力玩一場貿易戰的高超外交博弈,也沒有足夠的理性考慮自己和全球的利益。

畢竟貿易戰只是一個階段,過後大家仍然要繼續生存和發展,但假如整個基礎毀於貿易戰,那又有何意義?應該說,對中國而言,這也同樣是中美貿易戰最難的地方。

四是中國的崛起一個很大的意義和目的是重新實現國家統一。但假如中美貿易戰失控,美國必然在台灣問題上全力阻撓。這必然導致中美對決從表面的經濟領域升級爲全面的對抗。

但假如中國沒有進行足夠的反擊,美國自認打贏了貿易戰,照樣也會很快在下一個領域對中國進行挑戰,同樣會選擇台灣或者南海等問題對中國發難。中國必須在貿易戰這第一戰就發揮有效的阻擊作用:要麽令美國陷入貿易戰脫不了身,要麽令美國知難而退。其效果可用朝鮮戰爭來比擬:中國以弱打強平局收場,美國明白中國不好惹,再也不敢發生類似事件,同時在歷史需要的時候(比如冷戰),雙方有資格成爲盟友。

這同樣也是這場貿易戰中國最難把握的分寸。

最後要說的是,不管特朗普是多麽合適的對手,對中國而言,這場對決還是早了些。畢竟美國仍然有實力優勢(如何使用是另一個問題),中國要達到目的還是要付出相應的代價。二是中國的現代化還沒有完成,尤其是十八大以後進行的全面改革(反腐、行政體制、社改、軍改等)、對外開拓(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剛剛開始,甚至政治體制上的重大變化——修憲才通過不久。一切有待進一步實施、磨合、凝聚共識。

在一個有著巨大繁重內政外交任務和挑戰的時刻,由一個美國極難保持理性、不講規則、不知不顧後果的領導人發起的、中國極難拿捏分寸的的貿易戰的到來還是非常不合時宜的。中國既要保持發展勢頭又要成功應對大洋彼岸的莽撞和蠻橫,實屬不易。某種程度說,中國崛起在此一戰。

當然縱觀人類歷史,任何國家的發展和崛起都要歷經各種嚴峻考驗,這是大國崛起的必然之路。對於經歷過五千年風浪而不倒的中華文明來說,這實在是閑田信步。考驗過後的中國面臨的仍然不會是坦途,但中國會走的更穩,更健。


中國和美國6日起,將互相向對方進口產品加徵關稅,中方表示不會「開第一槍」。

分析指中國先啟動關稅戰有風險

為回應美國政府計劃當地時間周五凌晨起,對中國340億美元產品加徵關稅,中國已表示將同時間向同等價值的美國產品加徵關稅作為報復。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北京與美國東海岸時區時差達12個小時,中方原本計劃在北京時間周五凌晨搶先宣布對美關稅生效,但華盛頓時間仍為周四中午,意味原訂計劃會令中國向美國加徵關稅措施首先生效。

由於擔心被外界視為貿易戰的始作俑者,中國國務院周三晚發表聲明,稱絕不會打第一槍,不會比美國先加徵關稅。商務部重申,如果美國真的執行徵稅措施,中方將被迫進行反制。中方形容美國的關稅,其實是向自己開火。

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分析人士稱,中國先向發制人向美國加徵關稅,會為中國政府帶來風險,雙方恢復談判的難度將更大。

中美貿易談判過去一個月陷入僵局。中國政府領導層曾表示不想與美國打貿易戰,先動手將有違中國的公開立場。美國總統特朗普已揚言,如中國對美首批關稅實施報復,美國將再對價值4,0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加徵關稅。

律師樓Covington & Burling LLP駐北京律師Timothy P. Stratford表示,倘中國先加徵關稅,將不利中美雙方讓貿易戰降溫。

美國而言,首輪貿易戰中最受影響的,可能為運動型多用途車(SUV)生產商、大豆和其他一些經濟作物的種植戶;中國方面,汽車零部件和醫療設備出口可能首當其衝。

中美貿易戰全球市場不安

中美全球最大經濟體即將爆發的貿易戰已令全球市場、企業和投資者不安。上月初以來,受到嚴格管控的人民幣匯率大幅下挫,令人擔心中國可能欲借匯率貶值來反擊特朗普政府。中國央行行長易綱本周初承諾將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經過幾輪談判後,中美曾於5月份暫時休戰,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加強貿易攻勢,以減少去年達3,750億美元的美中貿易逆差,並懲罰中國對美國企業施壓的策略。美國聲稱,中國迫使美企向中企轉讓技術。中美官員均透露,到目前為止,兩國政府尚無進行高級別貿易談判的計劃。

特朗普政府計劃分兩階段對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25%關稅,首輪關稅將針對340億美元航空航天、資訊技術、汽車零件及醫療器械等行業的商品,7月6日生效。第二輪關稅將針對160億美元機械和塑料等商品,先在7月24日通過公開聽證會聽取行業意見,並於期後開徵。

中國將報復目標對準農產品、汽車和原油等高價值美國出口商品,徵收與美國對等的關稅。中國周五將對價值34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徵收關稅,範圍從大豆、牛肉、豬肉、雞肉和海鮮到SUV和電動汽車,中國又計劃對另一批價值16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徵收第二輪關稅,實施時間未公布,受影響產品包括化學品、煤炭、原油和醫療設備。

學者指如關稅戰涉2000億美元中國產品   中國GDP將下跌

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透露,選擇對農產品開刀是為打擊支持特朗普的農業州,美國官員認為針對美國農民展開報復,顯示出中國政府的惡意企圖。

有瑞銀集團經濟學家稱,第一輪關稅對中國11萬億美元經濟造成的影響預計有限,但倘衝突升級至涵蓋2,000億美元的中國出口商品,而全球貿易同時放緩,估計中國GDP增長將下降0.5個百分點。

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表示,貿易戰進一步升級的風險越來越高。


面對新冷戰下的文化自信

資深時事評論員  梁燕城

 

美國商務部發佈對中國跨國科技公司中興通訊長達七年的出口禁令,直到2025年3月美國公司將被禁止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體和技術。英國也發出圍剿令,英國國家網路安全中心(NCSC)警告電信行業勿使用中興通訊的設備和服務。

美國雜誌《福布斯》的Atherton Research 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 Jean Baptiste Su稱:美國禁令將阻止中興獲得美國的所有技術。即使中興有能力重新設計所有產品,也要花費數年時間。中興將在未來數周申請破產。而且,聯想、vivo、OPPO、小米等中國科技公司,都可能遭同樣厄運。

這次美國大舉對付中國的科技行業,雖是凶危,但卻是契機。

中國在2015年推動《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達成從「製造大國」變身為「製造強國」的目標,而到2035年中國的製造業將達成趕超德國和日本的目標。四年來科技發展迅速,重點發展領域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創新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太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核能或可再生能源電力裝備、農機資訊整合系統、納米高新材料或模組化建築及生物化學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2016年,習近平在公開場合更是表示中國要要推動高性能計算、移動通信、量子通信、核心晶片、作業系統等研發和應用取得重大突破。近期一系列重大科研突破集中亮相,在全部200多個科技門類中,前沿科技領域中國已有十幾個領先世界,其間大興與華為的5G技術研發已經處在全球領先地位。

美國過去不肯供應高科技知識給中國,但中國在科技自主研究,自力追上達到最先進水準,令美國相當擔心,試圖從核心高科技戰略領域,最大程度地延緩中國趕超美國的步伐。目前中國的自發研究,仍要依賴不少西方先進科技為基礎,並非全部自主,如晶片,這是中國的命門,也是其軟肋,一旦西方停止供應,中國科技發展即十分困難。這是中國須反省及走向更大成功的契機,此中須汲取教訓如下:

1. 中國在走向科技有大成果之際,須維持謙虛與低調,不要過份顯示自己強大及有擴張野心,免得主流強國嫉妒及防範,怕中國科技趕超自己。

2. 中國在與西方交接時,須有誠信,真正與西方接軌,不要口頭同意國際規矩,現實上拐個圈不遵守,一旦被發現,就失去誠信,得不到信任。中外交往必須持守言行一致,免被人看不起。

3. 在受大遏制與屈辱時,中國須臥身嚐膽,自力更新,將基礎科技做好學好,不再靠建基他人成果。中國造得到大型的登月火箭、飛機與航母,卻造不出小小的芯片,最終就受制於他人。這次事件必激發中國科學家們更奮鬥,全力創新突破科技,自之根基。

其實美國在貿易與科技上與中國為難,後面有一更深遠的顧慮。美國對中國和平崛起,最擔心的不純是經濟與科技,而是文化上中國不跟從美國的模式,而能成功,且可能追越西方。

美國稱霸世界,不只是經濟、科技與軍事,而是以為自己的文化是最優越的。1989年經濟學家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發表文章What Washington Means by Policy Reform一文,以美國華盛頓政策為標準,指示拉丁美洲及東歐與俄羅斯的發展方向,一般稱為「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主張發展中國家經濟需要通過自由市場經濟,來實現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方向由美國政府及其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所制定,並由它們通過各種方式實施。美國學者喬姆斯基(Noam Chomsky) 寫Profit Over People,Neoliberalism and the Global Order一書,揭示這以美國模式操控世界的權力系統。邁克傑尼斯(Robert W.Mc Chesney)在該書「導言」中指出「華盛頓共識」具有「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的三重特性。在這些國家的改革初期,市場化和民主化,發展成民主政體,如多黨制、三權分立、全民選舉等,都被視為俄羅斯等國家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條件和目標 。整體是將美國政治上的民主、自由、人權,及經濟上的自由主義,視為世界的階模,要求全球各國跟從。並將之輸出到不同文化及體制之地區,甚至在幕後支持以顏色革命推翻不跟從的國家。

偏偏世界跟從華盛頓共識的國家,大都沒有成功發展,反而走獨立為展路綫的中國,卻空前成功,這是美國很難接受的事實。故中國的崛興,是挑戰了美國在文化及意識形態上的領導地位,美國必然為難中國,才能繼續其全球的領導性。歐洲將與美國逐漸形成聯盟,轉向新冷戰思維,將中國視為異質文明,是競爭對手,也是遏制的對象。

當前中西危機,不單是商貿或科技問題,卻是文化上的無法互動互信,若要將之化為契機,策略有三,一是將自身的文化相關價值提拔起來建立自信,二是加強開放,以自身主體吸納對方優點,以壯大自己,進而超越對方。三是求同存異,找尋中國與西方的共同價值,以減低西方感到的威脅。

1. 從中國文化中找出中國模式成功的文化因素,如我過去所言,中國宋代的格物致知,明代知行合一,明末的實踐哲學,清初的歷史理勢觀,毛澤東的實踐論與矛盾論,鄧小平的一部份人富起來,到新時代的科學發展觀,五位一體的整體思維,這是一條文化線索。整個當代中國模式的發展,是與歷史文化一脈相承的,並非無端端從天而降,卻有其從儒學及易學來的歷史文化泉源,再吸納西方文化優秀的思想、辦事方法與科學技術而來。這是中國人成功的因素,也是民族文化自信之根。在文化自信中,依實踐思路,自力完成社會及科技發展。

2. 在西方新冷戰思維遏制之下,中國切忌走上極右民粹主義或極左文革思想的激烈排外,卻須有大無畏的勇氣去承受困難,從文化自信上走向更開放,更吸納西方的優點而超越西方。在科技上研究西方技術的設計,再發展自身的自主創發,在體制上參考西方運作成功的地方,如契約精神,目的倫理等,按中國現有制度大原則下改進自身。在文化上吸納西方精神價值,完全委身與犧牲的奉獻,及仁愛誠信的人生等。

3. 西方的敵對意識,來自以中國為異質文化,中國在求同存異原則下,應強調大家的共衕性。當西方從民主批判中國時,不必急急說西方民主如何不好,反而強調中國也是重視民主,且按自身文化特質,發展一種有人性價值,有仁愛公義理想的優質的民主。以尊重人的尊嚴,聽取民意為主。

真民主精神是人民能參與國家體制的發展,若中國不行西方投票式的民主,仍可考慮另一參與的模式,如用原本的協商民主制,發展成一種全民參與的協商制度,通過擴大政協的各層次,去廣泛聽取全民意見,政府參照全民發的不同意見而作出政策方向,使原本的集體精英制擴大,與全民協商制結合。在全民協商制下,民怨可減少,人權可得保障。

走出中國模式下的參與及協商的民主,尊重人的人權,表明中國模式的成功,在其特有的民主價值,是與西方同質的價值,並非敵對的威脅者。


【編譯/觀察者網 童黎】與「雙面間諜案」不同,之前被美國盟友「誤傷」的歐盟日前表態說:說到中美貿易戰……我們就不站隊了。

據路透社當地時間4月22日報導,有歐盟高官在周六(21日)表示,歐洲不會在中美貿易摩擦中「選邊站隊」。他同時「提醒」美國,歐盟獲得的鋼鋁進口關稅應該升級為永久豁免。

歐盟高官:盼美國朋友再「抬抬手」

據報道,歐盟經濟和金融事務專員皮埃爾•莫斯科維奇(Pierre Moscovici)21日透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本周於華盛頓召開會議期間,他與美國官員重點討論了一下「貿易」問題。

莫斯科維奇稱,他與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美聯儲主席杰羅姆•鮑威爾、財政部長姆努欽以及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都見了面。

他在採訪中表示,「貿易戰和所有的戰爭一樣,都具有破壞性。我們必須找到在當前的論戰中軟著陸的方式。」

該歐盟高官繼續延伸道,「這意味著首先,美國和歐盟得尋找到一條出路,把臨時豁免升級為最終豁免。我們正以極具建設性的精神,就此與美國朋友展開積極討論,希望我們能在5月1日前作出決定。」過了這個日子,美國給予歐盟的鋼鋁關稅臨時豁免就將過期。

3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對進口鋼鋁產品徵收25%和10%的附加稅,瞬間引發利益嚴重受損的歐盟強烈抗議。

據《金融時報》早前報道,歐盟還考慮「以牙還牙」,也對進口鋼材和鋁材徵收自己「保障性」關稅,以「重新平衡」歐盟和美國之間的貿易。
之後,美國政府宣佈,「暫時停止」對歐盟、加拿大、墨西哥、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以及韓國征收鋼鋁關稅。

除此以外,3月底,美國已在獲得優勢條件的同時,將早前給予韓國的鋼鋁關稅臨時豁免轉為永久豁免。按照當時調整的雙邊貿易協定,韓國將進一步向美國開放汽車市場。

「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

路透社報道,莫斯科維奇還代表歐盟表態稱,中國需要實施改革,展示其貿易開放程度,並解決鋼鐵生產過剩的問題,「但這都應該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框架下進行,而不是通過貿易戰來解決」。

他進一步表示,歐洲不會為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因為「選擇其中一方,就意味著我們進入了’對抗’氛圍,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問題當然要解決,但不應該通過’對抗’。」

早前,曾有歐盟官員評論道,特朗普政府正迫使各國在對華貿易政策上與美國結盟,以換取美國的鋼鐵鋁關稅豁免。

(報道截圖)

「搖擺不定」的歐盟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孔帆曾指出,自打中美貿易起摩擦以來,歐盟「站隊」就一直很搖擺,一會兒說與中國一起捍衛多邊貿易,一會兒與美國談判以求「豁免」。
在被特朗普的鋼鋁關稅「誤傷」時,歐盟曾發佈對美報復性關稅草案。

獲得臨時豁免後,歐盟和日本又要求和美國一道,向WTO投訴中國「涉嫌歧視性的專利技術許可規定」。在此之前,美國政府「先他們一步」,宣佈啟動WTO訴訟程序,指控中國「竊取美國知識產權」。
但是歐盟真的「安全」了嗎?

《華爾街見聞》在相關報道中指出,歐盟國家中,德國也處在美國發動「貿易戰」的風口浪尖上。 2016年,美國與德國的貿易逆差為680億美元,德國也是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貿易逆差來源國。

孔帆也認為,「美國對德國舉起大棒可以說是早晚的事情」。他稱,特朗普曾在一次集會上說,如果歐盟不徹底敞開市場,「我們就對奔馳和寶馬施加關稅」。目前,歐盟對美國汽車徵稅10%,美國對歐洲方面的汽車則徵稅2.5%。去年,德國汽車產量的10%在美國銷售,它直接或間接牽連著200萬人的就業。

但放眼現在,中美貿易摩擦或許已經出現了轉機。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當地時間31日報道,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對記者透露,「正考慮進行一次訪問(中國)」,希望藉此緩解世界最大和第二大經濟體之間日益緊張的貿易關係。

姆努欽還強調,他已經在參與和中國政府的對話,「我們抱著審慎樂觀的態度去嘗試達成一個協議。」

對此,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中方已收到美方希來北京磋商經貿問題的信息,中方對此表示歡迎。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