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聯合國安理會會議上,指控中國企圖干預十一月的美國中期選舉,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強調,中國沒有亦從未干涉別國內政,不接受任何對中國的無端指摘。

聯合國安理會會議,原定討論伊朗和阻止大殺傷力核武議題,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卻在會上指由於中美貿易糾紛升級,北京不希望他和共和黨得勢,因此試圖干預美國2018年的中期選舉,但無提及有關證據。

王毅:中國從不干涉別國內政

在場的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一臉冷漠,並聳了聳肩。他稱,中國歷來堅持不干涉內政原則,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會干涉任何國家的內政,屬中國的外交傳統,也獲國際社會普遍讚譽,不接受任何對中國的無端指責,呼籲其他國家也能恪守聯合國憲章宗旨,不得干涉別國的內政。

特朗普指習近平或不再是朋友

另外,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特朗普曾多次稱呼國家主席習近平為朋友,但他這天改了口風,指可能習已不再是(朋友)。

特朗普周二在第二次聯合國大會演講中稱,非常尊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但他警告稱貿易失衡是不可接受的,又指中國的市場扭曲以及行為方式讓人無法容忍。

 

 


中美貿易戰升級,美國向2000億美元中國貨加徵10%的關稅,星期一(24日)中午生效,同時中國亦會向600億美元美國貨加徵關稅作為報復。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指,中國已退出原訂的中美貿易談判。

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官員拒絕向美國這類施壓手段屈服,亦會透過拒絕參加談判,以兌現中國不在威脅下進行磋商的承諾,但中國仍對下月與美國啟動新一輪談判持開放態度。

彭博亦引述知情人士指,中國已決定取消副總理劉鶴原訂本周四至五(27至28日)到美國華盛頓展開的貿易談判,而中國方面已有共識,在美國十一月中期選舉結束前,不會與美方進行實質談判,使美中兩國在短期內改善貿易關係的希望更渺茫。

中美上周各自宣布最新一輪互徵關稅措施後,美國總統特朗普隨即表示會加大施壓力度,威脅再對2,57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稅。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上周五(21日)稱,美方的所作所為,沒有體現出誠意與善意,希望美方能採取措施,糾正目前的錯誤做法。

 


港人鄧龍威18年前在菲律賓捲入販毒案,被判囚終身,案件進入最終上訴程序,提交上訴書期限15日屆滿,其入境紀錄成為上訴關鍵。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3日致函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要求對方正視案件,又責成當地移民局提供鄧當年入境菲國的關鍵紀錄。

林鄭月娥在信中提到,鄧龍威事件廣受香港社會關注,而鄧的出入境紀綠是有用的證據,早前收到25名香港立法會議員求助,但由於港府已銷毀18年前的出入境紀錄,希望杜特爾特責成菲律賓移民局,加快處理提供鄧龍威出入境紀綠的申請,又相信在對方的領導下,鄧將能獲得公平公正的審訊。另外,香港保安局局長李家超亦於上周五致函菲移民局,要求協助提供關鍵出入境紀錄。

鄧龍威13日早上透過長途電話接受港台節目訪問時表示,衷心感激特首林鄭月娥、港府和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協助他爭取公正的審訊,但認為不可以用常人心態去理解菲律賓政府的處事方式。


貿易摩擦下,美國除將中國和歐盟等世界主要經濟體視為對手,最近把目標擴至小國。

美國《華爾街日報》12日報道,美國政府4月起,開始以「審查普遍優惠制度(普惠制)適用資格」為由,計劃取消泰國、印尼與印度等國的「免稅權」,從而在雙邊貿易關係中謀取利益:例如擴大對泰「美產瘦肉精豬肉」的出口,及削減印尼對美國商品的關稅等。

消息稱,美國首批審查對象包括25個亞太區國家,今年秋季逐步對東歐、中東和非洲等國進行評估,由於它們發展程度相對不足、對美國經濟的依賴性較大,在「普惠制」資格審查過程顯得很被動。

近期美國和土耳其貿易摩擦加劇,本月4日起,土耳其的「普惠制成員」合理性也受到美方的質疑。

過份依賴美國市場

美國「普惠制」自1976年實施,以免除發展中國家對美出口的數千種商品的關稅(包括汽車零件到珠寶等)。據美國貿易代表處網站顯示,全球有120個國家和地區受益於該政策,其中泰國、印度、印尼、土耳其對這項政策依賴程度超過10%:

美國商務部資料顯示,2017年享受「普惠制」保護的泰國對美出口商品總額為42億美元,約佔對美出口13%。印度對美出口總額490億美元中,約56億美元享受「特權」;印尼200億美元對美出口總額中的20億美元,及土耳其對美出口94.13億美元中的16.6億美元,都通過「普惠制」實現。

相反,美國從「普惠制」中的受益相對較小:2017年美國通過該政策進口的貨物價值約212億美元(這還是120個受惠國家、地區出口美國商品價格的總和),但在2.34萬億美元的進口總額中佔比不足1%,形成和受惠國間的依賴不平等性。

「普惠制」對於美國來說更像是一個制衡貿易對手的工具。美國貿易代表處擁有審查一國是否符合「普惠制」資格的權限。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受美國貿易協會、工會組織等第三方團體遊說影響,該機構在審查過程中經常向目標國家的「人權問題」展開追查。

不過從去年10月起,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透露,白宮在該項目資格審查方面啟動一個新「標準」,即圍繞「公平合理的市場准入機制」進行對申請國的甄選。 《華爾街日報》指出,「市場准入」從來都不是一國享有「普惠制」待遇資格的基礎。

據悉,第一階段的評估對象包括25個亞太區國家。對東歐、中東和非洲國家的評估將於今秋展開。在新的審查程序下,目前尚沒有任何國家被取消參與該項目的資格。

迫泰國進口「美產瘦肉精豬肉」

新加坡亞洲貿易中心的常務董事埃爾姆斯(Deborah Elms)對比表示,美國正在運用這項評估,引誘這些國家展開雙邊貿易協定談判,或迫使他們做出其他讓步。

10多年來泰國政府一直禁止進口含有萊克多巴胺(俗稱瘦肉精)的豬肉,並對聲稱不含有這種激素藥物的貨物收取高額檢查費。而瘦肉精在美國合法,許多美國豬農都用這種激素飼養生豬。

今年5月,美國豬肉生產者協會(National Pork Producers Council)上書白宮,抱怨道泰國很少向美國豬肉發放進口許可證,引來泰國6府地方豬農代表聯名致函特朗普,稱目前泰國35億美元的豬肉市場已經飽和,呼籲美國不要「強人所難」。

但最終(5月),美國政府在收到請願書後表示,將對泰國的「普惠制」資格進行審查。美國參議院中也有議員認為,應該全面叫停泰國的「美國豬肉禁令」。

與此同時,美國貿易代表處今年4月稱,印尼設立的一系列貿易和投資壁壘,已對美國企業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同月,美國開啟對印尼「普惠制」資格的重審。 《雅加達郵報》稱,自2013年以來,印尼對美順差以8.47%的速度逐年增長,在2017年已達89.7億美元。

今年7月,香港《南華早報》以「印尼已經被特朗普盯上」為題,稱美國政府宣布將對印尼124項進口商品設立反制關稅。對此,印尼政府很是被動。總統佐科和貿易部長魯基托(Enggartiasto Lukita)在7月先後表示,準備派官員前往華盛頓和美方會談,稱印尼還是想保留「普惠制」資格。

同印尼一道被審查「會員資格」的還有印度和哈薩克斯坦。美國貿易代表處稱,美國乳業和醫療器械行業正面臨來自印度的關稅。從某種意義上,印度是「普惠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其56億美元的出口額是120名成員中最高。

美國貿易代表處宣布檢討印尼、印度及哈薩克等國是否符合「普惠制」。(美國貿易代表署網站截圖)

近日特朗普在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較量中,也有用到「普惠制」的施壓手段。

今年3月起,美國政府對鋼鐵和鋁加徵關稅政策同樣波及土耳其。作為報復,土耳其在6月宣布對從美國進口的大米、煙草和汽車等產品加徵2.67億美元關稅。

對此,在8月4日,美國貿易代表處表示正考慮土耳其參與「普惠制」的合理性。一周之內,土耳其里拉暴跌;特朗普又「落井下石」,對土耳其鋼鋁產品加徵關稅翻一倍,並在推特上宣告「咱和土耳其當前的關係不太好」。

埃爾多安隨後在10日於美國《紐約時報》上發文,警告美國不要鋌而走險,切勿繼續做威脅兩國關係的舉動,否則土耳其將尋覓「新夥伴」。同一天,他和俄羅斯普京通電話,兩人暢談雙邊合作。

專家:幾乎所有國家都在無視美國

上述一些國家介於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性,導致其在和美國的談判中欠優勢。新加坡亞洲貿易中心的常務董事埃爾姆斯認為,由於美國是很多商品的巨大出口市場,因此不得不認真對待美方的舉動,並評估可能帶來的風險。

反觀中國,面對美國挑起的貿易摩擦時有更多的應對手段。香港 《南華早報》分析人士在8月12日的報道中指,中國總能找到美國出口商品的替代品,例如可以在日本和歐盟那兒買來波音飛機及其零件;或在巴西補充大豆的進口額度等。

經濟研究諮詢公司資本經濟(Capital Economics)首席全球經濟學家普理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認為,貿易戰是種「互相傷害」,「但如何令對方傷得更疼,自己又少受點傷,才是明智之舉。」他認為,今次美國挑起的貿易戰給全世界上了一課,可能會改變未來全球的貿易走向。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波森(Adam Posen)認同有關觀點。他於今年3月在美國《外交》雜誌上寫道:新一輪貿易戰在長期內給美國造成的主要損失在於喪失國際影響力,「現在幾乎所有國家都在無視美國並建立後美國時代的世界經濟」。

波森說:「特朗普(Donald Trump)對貿易和盟友的攻擊、對個別公司的獎懲意圖和總體的不可靠性——這一切塑造了一個強人統治、不可持續發展的國家形象。唯一的特點是,美國的強勢領導人可能摧毀整個世界經濟。」

無獨有偶,阿根廷貝爾格拉諾大學經濟研究中心(CENE)主任貝克爾(Víctor Beker)在8月6日表示,「歷史上最近一次出現的大規模貿易戰是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的回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徵兆。而今次率先發起貿易戰的恰恰卻是曾經提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美國。」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中美貿易戰下,美國農民利益難免受影響,美國政府宣布向受影響的農民提供120億美元緊急援助。

美國農業部24日宣布,今次的一次性補貼款項毋須國會批准,相信可彌補農民受報復性關稅所遭受的損失,同時有助特朗普政府爭取時間,制定長期貿易策略。政府又將採用「遞增支付」方式,支持受衝擊最大的大宗商品價格,包括大豆、高粱、棉花、玉米、小麥和豬肉,預料於九月實施。

特朗普:關稅是最好的

另一邊廂,總統特朗普則在社交網站Twitter貼文,指關稅是最好的,任何無法與美國達成公平協議的國家都要承受關稅打擊,又稱關稅會把其他國家帶到談判桌上,重申美國多年來,一直是被搶劫的存錢箱。

有美國國會議員質疑特朗普政府的援助計劃,認為應營造農民所需的穩定貿易環境,而非政府救濟。

民調指特朗普農業州份支持度未受影響

美國農產品主要出口市場之一的中國已宣布,對340億美元美國大豆、豬肉等廣泛商品加徵進口關稅,令來自美國共和黨主要票倉的州份農民受打擊,加拿大、墨西哥和歐盟等也對美國實施報復性關稅。有民調顯示,農業的州份仍支持特朗普。


美國總統特朗普,準備好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

特朗普接受美國財經頻道CNBC訪問時說,已準備好對總值5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原因是美國長期被「佔便宜」。

5000億美元的規模,大約相當於去年中國對美國出口商品的總額。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兩國峰會後,在記者會上發表認為俄羅斯不涉及干預2016年美國大選的言論,引來美國各界包括共和黨內批評。他回到華府後罕有公開認錯,澄清有關的言詞,實際意思剛好相反。

特朗普與普京周一在芬蘭舉行峰會後,公開表示信任俄羅斯普京,還形容美國情報機關的通俄調查是「災難」,引起共和民主兩黨議員譴責,有美媒甚至將他塑造成「叛國罪人」。特朗普相隔一天返回華盛頓,他稱翻查紀錄後,認為需要澄清。

特朗普稱,句子原本為「我看不到任何理由,為何我不會認為,或為何不會是俄羅斯」,他指重複那個字時,將「不會」(woudn’t) 說成「會」(would)。他又指早前的美俄峰會,改善了過去一段時間差劣的美俄關係,無論對俄或是對中國,和睦共處都是好事。

外界普遍認為,特朗普今次迅速「改口」,是由於他支持俄羅斯的言論,引起美國各界,包括共和黨中人的批評。共和黨議員科克指,相信大家都清楚自己聽見甚麼,暗示特朗普狡辯。

特朗普在助手準備的稿子上,疑用黑色筆寫上他的口頭禪:「沒有勾結」(there was no collusion),而且還拼錯「勾結」(collusion)成「colusion」,被現場記者拍下來
特朗普在助手準備的稿子上,疑用黑色筆寫上他的口頭禪:「沒有勾結」(there was no collusion),而且還拼錯「勾結」(collusion)成「colusion」,被現場記者拍下來

 


中美貿易戰升級,美國總統特朗普據報計劃在本周末前公布,對中國投資美國公司和對華技術出口設定新限制,包括禁止中資持股兩成五或以上的企業收購美國科技公司。

多間美國傳媒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有新計劃,禁止一眾中國公司投資美國科技公司,並對中國技術出口 設置新的限制,預計將於本周末前公布。

中資如以各方式奪美技術    美國政府可隨時叫停

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指,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商務部正制定加強出口管制的計劃,以阻止「中國製造2025」戰略列出的項目技術輸出至中國,措施包括阻止中資持股兩成半或以上的企業,收購白宮認為涉及「工業重要技術」的公司,至於兩成半的中資門檻比例可能會進一步降低,甚至只要美國當局認定,中資可以通過派人進入董事會,許可協議等方式獲取相關技術,亦可以介入限制交易。

美國商務部部長羅斯的聲明稱,總統特朗普已表明保護美國技術,正評估所有能更好保護美國技術措施,包括潛在的出口管制政策的調整。

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早前表示,美國耗資數萬億美元研發核心尖端技術,必須加以保護。


中美貿易戰升級,美國多間傳媒報道,因應中國涉嫌竊取知識產權,強逼技術轉移,美國總統特朗普已批准向5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開徵懲罰性關稅,預計清單上的產品可能減少至約800至900項,其中會加入科技產品,未知措施的生效日期,但相信會分階段實施。

據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已批准對約5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人士指,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預計最快當地時間周五公布加徵關稅的商品清單,並於下周在《聯邦公報》上公布。所涉商品將被徵收25%的關稅;預計清單將與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4月初公布的初步清單相若。

美媒:中國或向美商品徵稅報復

據悉,特朗普作出決定前,曾於周四與美國白宮高級官員、國家安全官員、財政部、商務部和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高級代表討論長達90分鐘,未知關稅何時生效。中方表示,計劃對金額相當的美國商品加徵關稅作報復。中國政府早前表示,已準備擬定為500億美元美國商品加徵關稅的清單,包括飛機和大豆。

外交部:如美方加徵關稅 談判成果將失效

在北京,發改委表示,未收到相關訊息;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表示,如果美國採取單邊保護主義措施,損害中方的利益,中方將第一時間作出反應,採取必要措施,堅持維護自身的正當和合法權益。他強調,中美早前已就經貿問題和磨擦進行磋商,並取得一定進展,但倘美方出台包括加懲關稅等貿易制裁措施,雙方早前談判達成的所有經貿成果,將不會生效。


意大利持續三個月的政治危機終於化解,國會兩大黨聯盟黨和五星運動黨5月31日就組建聯合政府達成協議,並獲總統馬塔雷拉接納。兩黨推舉的孔特將出任總理,孔特及其內閣稍後會宣誓就職。

五星運動黨領袖Luigi Di Maio在社交網Facebook上表示,政府變革已成現實。

孔特獲推舉出任總理

新政府將由具法律兼學界背景的孔特出任總理,是兩黨首次嘗試組建政府時提出的總理人選,新政府將於周五宣誓就職。

孔特表示,將努力實現政府合約的政治目標,決心提高所有意大利人的生活質量。

孔特公布了一份同時包含黨派中堅分子和外部人士的部長名單。兩個執政黨的領導人掌管政府主要部門,將有能力對新總理施加重大影響。經濟部長由沒有政黨背景的經濟學教授特里亞出任,曾被總統拒絕出任經濟部長、「疑歐派」的薩沃納,則轉任歐洲事務部長。兩位黨派領袖也將出任副總理,實際權力甚至可能超越孔特。目前兩黨領袖正尋求兌現移民和振興經濟方面的承諾。

意大利今年三月初大選後陷入政治僵局,大選贏家民粹主義政黨五星運動和極右翼聯盟黨籌組內閣,推舉沒有從政經驗的孔特為新政府總理,但由孔特提名的經濟部長人選不獲馬塔雷拉接受,孔特於是放棄組閣。

馬塔雷拉隨後任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高層科塔雷利為臨時總理,不過兩大政黨反對,五星運動更一度計劃彈劾總統。最後兩黨同意在經濟部長人選上讓步,才成功解開死結,避免重新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