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財經媒體報道,人工智能(AI)研究公司OpenAI董事會,當地星期五(27日)公布重組計劃,將採用公益企業模式轉變為特拉華州公益企業(PBC),負責OpenAI營運與業務,用意是更好吸引投資。

報道續指,OpenAI現有營利部門目前由其非營利組織控制。

OpenAI成立於2015年,最初為非營利組織,為獲得投資,公司在2019年成立一間名為營利子公司。

OpenAI於2022年11月推出聊天機器人ChatGPT,產品隨即引發AI熱潮,不單微軟、Google、Meta及蘋果等科技巨頭紛紛入局,更有Anthropic與馬斯克(Elon Musk)的xAI等AI新創公司挑戰其領先地位。

開發先進AI模型成本高昂,面對一眾勁敵,OpenAI需要更多資金,但該公司複雜的結構,在吸引投資方面受到限制。


香港八達通宣布,本港的士司機現可透過八達通網絡接受PayMe by HSBC付款,進一步擴大全港超過27,000名的士司機的電子支付選擇。

八達通指一直與的士業界和政府緊密合作,提供簡單的一站式支付解決方案,以支援的士非接觸式支付和二維碼支付,為推動的士電子支付普及化,八達通更不收取任何交易手續費,目前已有七成的士司機使用商用版八達通App收款。

八達通行政總裁應天麒指,自從八達通於今年開放的士支付網絡予其他支付平台以來,見證了的士八達通使用量穩步增長,隨著電子支付在的士行業中愈來愈受司機及乘客歡迎,很高興能夥拍PayMe 使香港的士能夠接受此付款方式,將繼續擴大開放的士支付網絡。

滙豐PayMe主管鍾柏德(Brad Jones)表示,的士深入港人的日常生活,因此是次與八達通攜手為的士網絡開通PayMe電子支付,代表著PayMe的服務首度拓展至公共交通工具。


香港銀行公會代表團一連兩天訪問北京,與內地金融管理部門會晤。銀行公會主席、滙豐香港區行政總裁林慧虹在北京見記者時表示,今次與內地部委直接見面交流,討論如何加強跨境金融合作,又稱內地市場方向趨開放,跨境理財通會一直優化, 將視乎需求、銀行和客戶的反饋。

截至十月,跨境理財通投資者超過12萬名,南向通投資者新增4萬6千名。

林慧虹又認為,明年人民幣業務會有不少增長空間,隨著越來越多內地企業在海外擴展,對人民幣需求增加,認為要建立整個生態圈,包括要有風險管理產品等,希望香港可以發揮作用。

她提及過去香港轉數快系統與泰國支付系統成功連接,未來與內地的快速支付系統連接也會相似,初期將以小額支付為主,期望能便利兩地居民支付。

林慧虹展望明年將繼續有很多不確定性,但銀行界、金管局、特區政府以及內地部門等,仍有很多機遇,香港會繼續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


沃爾瑪(Walmart)與美團(03690)達成戰略合作,全國所有門店入駐美團。

沃爾瑪中國與美團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即時配送、商品豐富度、商品運營、數碼化客戶能力和數碼營銷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同打造以顧客爲中心的全渠道零售新勢能,為顧客提供更便捷的購物體驗,目前全國沃爾瑪門店已經全面在美團上營運,並加入美團配送。


穆迪評級(Moody’s Ratings)最新報告顯示,已將中國2025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率預期從4%上調至4.2%。穆迪預計信貸條件將趨於穩定,而中國政府自9月以來的刺激措施,將減輕美國可能提高關稅所帶來的一些影響。


香港證監會發表《季度報告》指,今年首十一個月港股通淨資金流入高達6643億元人民幣。自互聯互通推出至今,累計更達3萬2千億元人民幣。而自二月優化以來,跨境理財通南向投資增長超過六成,在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安排下,第三季香港基金淨認購額達88億元人民幣,人民幣利率互換合約交易的日均成交額達100億元人民幣。

報告指, 上季有兩隻香港ETF成功在沙特交易所上市,在10月底上市後其合共市值即超過16億美元,交投自上市以來亦一直保持活躍。

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表示,隨著與內地市場互聯互通的機制不斷擴大,證監會將致力把香港打造為多元資產投資及離岸人民幣固定收益業務的全球樞紐。

證監會指,第三季香港ETF總市值按年上升三成四,季內錄得淨資金流入63億港元,在港註冊成立的基金其所管理的資產,按年升29.5%至1萬6700億港元,季內繼續錄得約340億港元的淨資金流入,持牌資產管理公司的數目則按年上升兩成四,開放式基金型公司的數目亦按年急增1.32倍。

另外,證監會季內收到的機構及個人牌照申請個案,按年分別升56%及23%, 正審議15家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的牌照申請,有望在今年內根據迅速發牌程序向數家被當作獲發牌的營運者發牌,在港上市的虛擬資產現貨ETF自4月推出起,市值上升超過七成,日均成交額增一倍。


內地調味品行業的領軍企業海天味業今日(12日)披露,公司擬發行H股,並計劃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

 

海天味業,起源於400年前佛山古醬園,不僅是首批中華老字號之一,還是A股上市公司中的佼佼者。自2014年上市以來,海天味業一直保持著穩健持續的增長。從2014年的98億元人民幣營收,到2023年的超過250億元,海天業績不斷攀升。

 

 

然而近年海天味業面臨著挑戰。從2021年開始,海天味業的業績增長出現失速,連續兩年表現不佳。加之「雙標」輿情的影響,公司的股價和市值一路下滑,市值較最高點縮水了4000多億元。同時,海天味業還面臨著調味品市場的存量和增量競爭,消費者對調味品的口味口感、質量與安全、營養與健康的關註日益提升,這都對海天味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過海天味業並沒有停下發展的腳步。在2024年前三季度,海天味業憑借著持續研發投入、持續產品「推新」、持續渠道完善、持續服務升級等綜合性措施,實現了逆勢增長。公司營收達到203.99億元,同比增長9.38%;凈利潤達到48.15億元,同比增長11.23%。這一成績不僅彰顯了海天味業的強大實力,也為公司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次赴港上市,海天味業意在拓寬國際投資渠道,進一步推進國際品牌傳播和全球戰略布局。作為一家擁有龐大產品矩陣的企業,海天味業的產品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然而,與公司的整體規模和實力相比,其海外銷售佔比仍然較低。因此,海天味業希望通過赴港上市,借助香港市場與國際交流便利的優勢,更好融入全球市場,提升國際品牌形象和綜合競爭力。

 

市場分析認為,港股上市的國際化優勢明顯,能為A股公司提供多元和廣闊的融資平台。海天味業通過赴港上市,不僅可以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還可以利用兩個市場的資源實現國內外市場的協同發展。不僅有助於海天味業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提升其在全球調味品行業的地位,也有助於公司更好應對國內市場的競爭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

 

今次海天味業赴港上市的消息是在公司剛剛完成人事變動後傳出。9月中旬,海天味業選舉產生了第六屆董事會董事,並選舉程雪為新董事長。程雪在海天味業工作30多年,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和深厚的公司背景。她的上任被外界視為海天味業進一步擴張發展的信號,而赴港上市則可能是她履新後的「第一把火」。

 

然而,海天味業赴港上市的具體細節尚未最終確定,仍需股東大會審議及相關政府和監管機構的批準。因此,這一計劃能否最終實施仍存在不確定性。但無論如何,海天味業赴港上市的消息已經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和熱議,並被視為公司加速全球化布局的重要一步。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中集安瑞科與香港中華煤氣近期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就氫能項目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進一步開發利用達成合作意向,之後將圍繞氫氣的提純、儲存及利用場景開展全面合作。

 

香港中華煤氣是香港規模最大的能源供應商之一,目前在香港經營超過3700公裏的地下管網,每年為超過200萬香港市民提供生活能源供應。為順應碳中和趨勢,香港中華煤氣正加速向綠色能源領域的轉型,尋求用清潔能源替代原有的煤氣能源向香港居民提供服務。

 

戰略合作協議簽署現場

 

雙方將基於香港中華煤氣的富氫煤氣開展提氫與存儲技術,共同探索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並開拓在交通運輸、充電樁領域的應用,以及其它零碳場景供能和氣能營運方面的深度合作。

 

香港中華煤氣香港營運總裁鄭曉光表示,香港中華煤氣是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歷史最為悠久的公用事業機構之一,作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規模最大的能源供應商,近年來公司在持續深耕燃氣服務行業的基礎上,積極拓展電信、樓宇建設工程、新興能源開發與利用及降碳減排專案,隨著本次雙方戰略合作協議的簽署,希望和中集安瑞科一起推動香港氫能的發展,並期待未來更多的合作可能。

 

中華煤氣香港業務營運總裁鄭曉光在簽約儀式上致辭

 

目前,該戰略合作的首個落地項目已經確定為「香港科技園熱電聯產及氫燃料電池充電樁」項目。據香港特區政府提出《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香港計劃在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並在2035年或之前停止使用煤作為日常發電燃料,並逐步增加可再生能源在發電燃料組合中的比例,長遠期望達到「凈零發電」目標。其中,氫能是減少燃煤污染、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能源之一。

 

中集安瑞科副總裁方建平表示,通過與香港中華煤氣的合作,可以將公司先進的氫能儲運設備、氫能基礎設施等產品在香港及周邊地區的應用進行推廣,推動氫能技術的商業化落地,「未來,在除氫能以外的可再生能源應用推廣方面,我們還可以有更多的合作機會。與此同時,基於本次合作,我們也期待著,可以在未來與香港中華煤氣一起拓展除香港以外的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中集安瑞科副總裁方建平在簽約儀式上致辭

 

作為全球領先的清潔能源關鍵裝備製造商與工程服務商,中集安瑞科正深度參與香港特區的碳中和進程。2023年11月,中集安瑞科向香港城巴有限公司交付了香港歷史上首個投入運營的加氫站及首輛用以載客的氫能巴士。

 

(原文連結:觀察者網


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二(10日)在亞洲保險論壇2024上表示,特區政府將繼續邀請內地和海外企業在香港建立專業自保保險公司。他重申,香港致力於成為全球領先的風險管理中心,保險業監管局明年將審查基礎設施投資的資本要求,幫助保險公司實現資產多元化並支持大型項目。

 

李家超表示,在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地緣政治動態變化和氣候變化加劇影響的宏觀環境下,保險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而香港在引領地區以至全球保險業發展發揮關鍵作用,並在開發解決方案方面走在前列。為應對臺風、地震和其他自然災害挑戰,香港已發行了五次巨災債券,累計籌集超過7億美元。

 

 

針對全球保險業所面臨的氣候變化挑戰,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秘書長Jonathan Dixon指出,全球保險業監管之間的聯系日益加深,應對氣候變化應該成為監管合作的重點。全球保險業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是自然災害不會有保護缺口,但這一主題超越了傳統保險監管的範疇,涉及更廣泛的公共政策目標,因此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將擴大與政策製定者和國際合作夥伴的接觸。

 

李家超進一步表示,技術創新將成為保險業增長的關鍵推動因素。香港通過保險科技沙盒以及開放API框架等措施,支持保險科技發展以及數字化轉型。同時,香港保險業監管局也為保險業創新構建有利的監管環境,這些舉措使保險公司能夠嘗試新的業務模式,探索數字化產品,以及提升客戶服務體驗。

 

國際數據公司(IDC)的最新報告顯示,2024年企業級人工智能(AI)參與企業數量相較2023年增長25%,在AI上的投入增幅更高達250%。大模型在保險行業的應用,正由內部輔助辦公,逐漸向智能核保理賠、產品分析、銷售輔助等保險業務核心領域延伸,對行業發展產生了深層次影響。

 

對於保險業目前面臨的技術挑戰,日內瓦協會秘書長Jad Aris認為,AI已經滲透到保險行業價值鏈的全部環節,保險公司需要關註AI的透明度以及解釋能力,同時,AI回答中所帶來的偏見也是保險業應該關註且糾正的。為應對AI技術潛在的風險,目前保險行業已經采取多項措施來規範AI在保險領域的使用,包括製定與客戶和分銷渠道共享的原則,允許相關專家及外部機構提供治理建議,以及大力投資培訓工作人員使用AI的能力。

 

對於保險業的投資領域,百慕達金融管理局首席精算師Jeferino Dos Santos表示,多元化投資策略對保險行業至關重要。它促進了資本流動,增強了保險公司應對全球風險的能力,有助於維護風險管理與金融穩定。為加強金融韌性,構建監督體系和實施定期評估與調整機製是保險業發展的關鍵,這些措施能夠提升保險行業的穩定性與適應性,有效應對壽險領域不斷湧現的新挑戰。

 

Jonathan Dixon表示,目前有兩個保險行業主題需要重點關註,其中一個關於保險業如何應對利率波動,以確保充足的流動性。第二是需要關註壽險業中的結構性轉變,目前保險公司越來越多地將資本配置到另類資產中,跨境的資產密集型再保險使用越來越多。目前,該協會正在針對這兩個主題進行研究,以確保全球監管針對這些主題做出協調一致的反應。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香港特區政府推出「香港可持續披露路線圖」,闡明香港要求公眾責任實體,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ISSB準則)的方針,並為不遲於2028年全面採用準則提供清晰路徑。

公眾責任實體包括上市公司及香港的受監管金融機構。路線圖包括香港會計師公會正以全面銜接ISSB準則為基礎,制訂香港準則,目標本月底發布最終文本,明年8月1日起生效。

明年1月1日起,所有主板上市公司須參照ISSB準則,披露新氣候規定要求的訊息,不遵守就要解釋。2026年起,恒生綜合大型股指數成分股公司必須按新氣候規定作強制披露。港交所會在2027年就強制要求上市公司按香港準則作可持續匯報,諮詢市場意見,預期2028年起按相對稱的方式實施。

另外,金融監管機構將要求具有重要影響力但非上市的金融機構,不遲於2028年應用香港準則。

香港特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香港正持續採取措施,透過遵守國際標準和最佳範例來鞏固競爭力。推出「可持續披露路線圖」彰顯香港為實現全球綠色轉型,促進綠色和可持續投融資上擔當領導角色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