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負資產宗數仍處20年以來的高水平,金融管理局公布,今年第二季末負資產住宅按揭有30,288宗,經絡按揭轉介首席副總裁曹德明曾表示,除非美國減息,否則下半年樓價倘再跌5%,負資產宗數或回升至3.6萬宗水平。紀惠集團副主席及行政總裁湯文亮認為,負資產大幅增加,評級機構甚至要降香港評級,令香港融資成本增加,銀行要設法降低負資產數量,認為最簡單直接,應向負資產業主「Call Loan」(要求按揭借款人償還餘下欠款),直至負資產數量少於銀主盤。

湯文亮撰文時稱,負資產並非香港地產困局,而是香港銀行的困局。幸擁有負資產的業主實際並不是負資產者,只要他們願意,所擁有的負資產,隨時可以變回有價值資產,解決負資產問題取決於銀行決心。

湯文亮解釋,香港目前有3萬負資產,但只有300個銀主盤,形容現象並不合理,「將數字掉轉就差不多」。負資產從來沒被銀行沒收變成銀主盤,銀行亦不打算沒收那些負資產,因為銀行知道,擁有負資產的人甚至有大於按揭物業的定期存款存放銀行,故無理由向擁有負資產的業主「Call Loan」,結果做成負資產數目大幅增加。

湯文亮相信,擁有負資產業主大多數為銀行職員,指他們過去兩年見利息上升,將自住單位向銀行借低息、高成數按揭,以貸款所得現金做4厘定期存款,每年可享受2厘息差。他舉例如果職員借500萬,每年就可以收10萬息差。只要銀行向職員「Call Loan」追收小部分差額,將負資產變回資產。負資產數量回落後,銀行便沒有壓力向正常還款、借貸比率不高的客戶「Call Loan」,客戶可以如常做生意,才是雙贏格局。

 

 


中銀香港調查顯示,中高端內地居港客戶平均淨資產為港幣250萬元。

調查由中銀香港於5月至6月進行,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超過600名18歲至60歲中高端來港人士。

内地中高端中銀客戶 平均淨資產250萬元

調查顯示,受訪的中高端內地居港客戶的平均淨資產為港幣250萬元:

其中可靈活調配的資產佔比為71%
當中現金或儲蓄比例為46%
配置於股票、外匯、基金及其他投資產品的比例為25%
3成經人才計劃來港 净資產高出5成

受訪者中逾3成通過不同人才計劃來港,他們的淨資產更達港幣370萬元,與整體受訪者相比高出近5成,可靈活調配資產佔比亦接近7成。

調查結果亦顯示,通過人才計劃來港定居並有恆常投資習慣的人士為62%,較整體受訪者多出一成;其投資取態亦較偏好分散投資,部分更願意作中長線或較高風險投資 以獲取最大回報。

中銀香港個人財富及管理部副總經理劉賽麗表示,來港定居的跨境人士明顯增加,今年首5個月,內地居港客戶新開立賬戶數目按年增近3成。

 


美國經濟放緩和日圓升值,拖累股市。日經225指數在東京早盤一度下跌5.9%,較紀錄高位下跌21%。

日本東證指數跌幅超過7%,從7月高點下跌20%,熔斷機制被觸發。

彭博社報道,日本央行公布6月政策紀要,日本央行委員稱,日圓疲軟使物價面臨上行風險,物價上行風險變得更加明顯,短期匯率波動不應左右政策。委員稱,如情況適合,日本央行應該加息。

紀要顯示,有成員稱,由於近期日圓貶值,進口價格上漲,造成通脹上行風險,如果成本推動型通脹導致通脹預期上升、薪資上漲,可能會加劇潛在通脹。一位成員表示,勞動成本上升的傳導速度加快,可能會出現在消費者通脹中。

一位成員表示,日本央行可能需要考慮調整貨幣寬鬆程度,因為新的成本推動壓力導致通脹可能超調。一名委員表示,日本央行必須在適當的時機毫不拖延地加息,亦有委員表示,通脹明顯反彈後才能升息,數據證實通脹預期上升。

委員們一致認為近期日圓疲軟推高通脹,需警惕引導貨幣政策。同時亦有一位成員表示,日本央行的貨幣政策不應受到短期匯率波動的影響。

日圓升值,兌美元及港元均見近7個月最強。而由7月每美元兌日圓高位計,累計貶1值10.29%。

每美元兌日圓曾貶值最多0.85%,貶值至145.29日圓,是1月15日144.88日圓後最弱。現報145.66日圓,貶值0.59%。連續貶值5日,累計貶值8.36日圓,對上一次連續貶值5日是3月11日。

每百日圓兌港元曾最多0.83%,升值至5.3721,是1月16日5.3731後最強。現報5.3562,升值0.53%。連續升值5日,累計0.2856,對上一次連續5日是3月11日。

日股跌逾4%
東證曾跌最多4.67%,是8月2日後最大跌幅,當日跌幅為6.19%。低見2419.1點,是1月10日2415.78點後最低。現報2425.15點,跌4.43%。連跌3日,累計跌369.11點,對上一次連跌3日是7月26日。連續第3日陰燭,對上一次連續第3日陰燭是7月24日。

日經225指數曾跌最多4.78%,是8月2日後最大跌幅,當日跌幅為5.89%。低見34194.71點,是1月10日33885.74點後最低。現報34196.79點,跌4.77%。連跌3日,累計跌4905.03點,對上一次連跌3日是7月19日。連續第3日陰燭,對上一次連續第3日陰燭是7月24日。

 


美國7月失業率飆升至4.3%,創近三年來最高,7月非農就業人數大幅減少至11.4萬人,上周新領失業救濟金人數增1.4萬至24.9萬人,為過去一年來新高,亦是連續10個星期高於22萬的水平。失業人數急增觸發衰退指標「薩姆規則」,引起經濟衰退恐慌。


北角城市花園基座商場城市金庫早前出現短炒獲利個案,商場內一個建築面積僅54方呎的超級迷你「劏舖」,昨日(25日)以15萬元拍出,呎價近2,778元。

該舖位於B樓34號舖,屬於銀主盤,由盈置地產推出拍賣,今年6月曾以28萬元叫價,未能成功出售。是次開拍價10萬元,即大減18萬元或64.29%,獲兩台客競投,經過四次叫價後,成功以15萬元拍出。

原業主於2013年以約100萬元向商場發展商購入,意味今次拍出價較當時成交價低85%,蝕幅誇張。

2013年舖市高峰期,麥浚龍父親麥紹棠出任主席的上市公司中建富通集團,將城市金庫拆成300個蚊型舖位放售,成功全數沽清,套現逾8億元。當時最貴一個劏舖,呎價高達6.2萬元,惟2016年開業後人流疏落,不少業主沽貨均需大幅蝕讓七成至八成以上。

後來10名業主在2017年入稟高院,控告拆售上述劏舖商場的發展商失實陳述,包括沒有找麥浚龍宣傳,物業代理游說時聲稱商場位置人山人海,有銀行願批出按揭。


運動服飾消費降溫,外媒報道,美國上市的加拿大運動休閒服品牌Lululemon停賣新推出緊身瑜伽服系列。消息拖累昨晚股價急挫9%,報247.3元美元(下同),股價見2020年5月以來低位,今年已累跌52%,或創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大年度跌幅。

Lululemon上月公布的第一季業績超出市場預期,惟第二季指引令人失望。集團預計第二季營收將在24億至24.2億美元之間,略低於市場預期的24.5億元;每股收益在2.92至2.97美元之間,低於市場預期的3.02美元。

摩根大通和花旗均下調Lululemon目標價。摩通將Lululemon剔出其首選股名單,目標價從457元下調至338元,維持「增持」評級。摩通指出,Lululemon停產Breezethrough瑜伽服,令公司失去今年下半年收入關鍵催化劑。

花旗則目標價從415元下調至300元,評級從「買入」降至「中性」。花旗分析師解釋,信用卡數據顯示,第二季銷售增長進一步放緩,「產品種類乏善可陳、缺乏顏色、尺碼問題」使Lululemon在下半年和2025財年面臨更大的競爭和促銷壓力。該行預計,服裝銷售疲軟和更嚴峻的宏觀環境下,使得Lululemon在下半年美國市場趨勢回暖的可能性不大。


759阿信屋母企CEC國際(00759)公布截至今年4月底止全年業績,收益按年跌13%至14.7億元;由盈轉虧,蝕約2,981萬元,去年度則賺約4,957萬元,同樣不派息。CEC國際指,現階段未能預測香港零售市場何時見底回升,將凍結所有大型投資計劃和一切非必要開支。

集團指,香港零售市場目前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戰,據香港政府每月發佈之零售銷貨總值,不同商品或服務類別之零售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戰。就算一向面對經濟逆周期表現較為穩定的民生消費品零售商亦錄得相當的跌幅。

由於市況極不明朗,CEC國際管理層將極為審慎經營零售業務,並將凍結所有大型投資計劃,以及一切非必要的開支,以達到最高的節流效果。同時審視759阿信屋每一間分店的經營數據,以實際績效決定未來的續約或不續約安排,並與各業主探討若干分店的租金調整可能性,以創造雙方相互共贏的機會。

目前港各區出現較多空置舖位,集團正物色若干租金、人流以及面積合乎759阿信屋需要的新店選址,冀能在逆境中尋求增長機會。

截至今年4月底,759阿信屋總分店數目為165間,分店總數較去年淨減少一間,其中新開業12間,結束13間。


英國國家統計局公布,英國5月國內生產總值(GDP)按月升0.4%,勝市場預期升0.2%。

受服務業產出增1.1%推動,截至5月底為止的三個月,英國GDP較對上三個月升0.9%,屬2022年1月以來最強三個月升幅,並勝市場預期升0.7%,前值升幅由0.7%向上修訂至升0.8%。


大行摩根士丹利發表研究報告指,預計澳門第二季經調整物業EBITDA將按季下跌7%,高於賭收的2%跌幅,導致行業EBITDA繼續出現負修正。短期而言,摩根偏看好銀娛(00027) 及美高梅中國 。

大摩表示,市場對銀娛次季及全年表現均有較高期望,因集團可能受到自4月以來市場份額增長勢頭的支撐,加上次季表現按季優於金沙中國(01928) 。另外,與永利澳門(01128) 相比,該行更看好美高梅中國,雖然兩間公司的市佔率在次季均持續下滑,但美高梅中國的中場份額損失低於預期,其EBITDA亦有上升空間。該行又對新濠博亞(MLCO.US) 持中性態度。

 


《證券日報》報道,7月以來,內地多間銀行密集發公告,持續調整個人結算賬戶的非櫃面渠道的支付限額。此外,多間銀行停止手機銀行中ATM掃碼取款業務,交通銀行(03328)、農業銀行(01288)及中信銀行(00998)等還收緊無卡存取款業務。

中國銀行(03988) 大連市分行、哈密市商業銀行烏魯木齊分行上周五(5日)公布,動態調整個人結算賬戶非櫃面渠道業務限額,涉及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網關支付、快捷支付、POS及ATM等渠道發起的賬戶付款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