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疫苗抽獎隨時獨得1080萬港元。信和集團旗下黃廷方慈善基金與華人置業(00127)宣佈,共捐出位於觀塘的大型住宅項目「凱匯」全新單位壹個,作為疫苗抽獎活動的終極大獎,送予已接種新冠病毒病疫苗的香港居民,以響應港府籲市民接種疫苗計劃。

打疫苗抽獎有機會獨得「凱匯」單位

香港居民持有效的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將有機會參與抽獎,並贏取終極大獎——位於香港觀塘的「凱匯」一房住宅單位壹個,樓面面積約449平方呎,價值約1080萬港元。

所有合資格參加者必須年滿18歲,並已於香港完成接種兩劑新冠疫苗,較早前已在香港接種新冠疫苗的居民亦可參加。大抽獎參加者須於2021年9月1日或之前登記,參加辦法及詳情將於稍後公佈。

非永久居民亦可贏10萬簽賬額

至於持香港身份證的永久和非永久居民(包括持有香港工作簽證的人士,如家庭傭工),亦有機會贏得由黃廷方慈善基金送出的20個獎,每個為價值10萬港元的預付卡簽賬額,或信用卡免找數簽賬額。

黃廷方慈善基金董事黃永光表示:「我們希望透過推出大抽獎活動,合力提高香港的疫苗接種率。社區疫苗接種是對抗大流行病的重要一環,藉此保護自己、親人、朋友和同事。」

供疫苗抽獎的大型住宅項目「凱匯」,毗鄰港鐵觀塘站,交通方便。「凱匯」分兩期,共提供1,025伙單位,面積由452至1,543方呎不等。「凱匯」附近設有大型住客會所GRAND CENTRAL PARK,內外總面積近10萬方呎,提供室外內泳池、健身室、兒童遊樂室、宴會廳、休閒雅座及閱讀室等設施。另「凱匯」有佔地約21,401平方呎綠化空間。

有意參加者於接種疫苗前應先諮詢專業健康建議,做足準備後可透過政府網站預約接種新冠疫苗(www.covidvaccine.gov.hk)。


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由穩健監管開始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許正宇

 

在去年底的香港金融科技周開幕日,我公布了財庫局會就監管虛擬資產服務提供者(Virtual Asset Service Providers(VASPs))的發牌制度諮詢市場。諮詢期過後,我們仔細考慮了收集到的意見,剛於本周公布了諮詢總結(www.fstb.gov.hk/fsb/tc/publication/consult/consult_amlo.html)。虛擬資產近年的急速變化令不少人瞠目結舌,除了價格在短時間內大幅波動,國際市場上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ies)如雨後春筍般推出,亦有創作者以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形式將數碼藝術的著作擁有權出售。有人認為虛擬資產只是空中樓閣、曇花一現,亦有人認為其有潛力發展成一種可持續的資產類別。沒有「水晶球」的我暫時下不了定論,須留待市場實踐來作出判斷。從制定政策的角度出發,最重要是平衡監管及發展的需要,既保護投資者利益及防範洗錢和恐怖分子籌集資金(Anti-Money Laundering and Counter-Terrorist Financing(AML/CTF))等風險,同時為金融創新和虛擬資產市場在香港的進一步發展預留空間及靈活性。我們這次建議的發牌制度正好體現了這一套監管哲學,諮詢過程中收集得來的大部分意見亦對此表示支持。

防範風險 有序運作

很多虛擬資產以區塊鏈(Blockchain)為核心技術,有去中心化及匿名交易的特性,成為洗錢和恐怖分子籌集資金工具的風險也因此較高。這次建議的發牌制度是參照財務行動特別組織(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就監管虛擬資產訂立的最新國際標準,要求在香港運作的VASPs須向證監會申請牌照,並遵守目前適用於金融機構及指定非金融行業在《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條例》下有關AML/CTF的各項要求,包括客戶盡職審查及紀錄保存等。同時,因應虛擬資產的獨特性和風險,制度亦訂下有關財政資源、知識及經驗、業務健全性、風險管理、客戶資產分離管理等監管要求,確保獲發牌的VASPs具備穩健經營的先決條件,以保障投資者利益。這充分顯示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捍衞金融制度穩健的決心,並為持續加強打擊洗錢和反恐融資制度所作出的努力。

有意見認為持牌VASPs除了服務專業投資者外,亦應該獲准向零售投資者提供服務。考慮到虛擬資產背後技術的複雜性、所涉及的風險及價格波動性有別於傳統金融產品,我們認為至少在發牌制度推出初期,VASPs應該只獲准服務專業投資者。事實上,加密貨幣價格最近大幅波動,其中因素之一似乎與早前美國GameStop等股票炒賣活動相似,受社交媒體及網上貼文等投機行為影響。從保護投資者的角度出發,在現階段限制獲發牌的VASPs只可服務專業投資者,將可為市場有序運作及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需要指出的是,加密貨幣的名字與其本質和功能其實並不相稱。它既不是任何國家和地區的法定貨幣(legal tender/fiat currency),在港亦不普遍被接受為交易及支付媒介,投資者必須對此有正確認知。此外,這次建議的發牌制度亦不包括數碼形式的法定貨幣,例如由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貨幣。

留有空間 推動發展

虛擬資產的市場情況日新月異,其監管制度亦須要「摸着石頭過河」,留有一定空間回應未來需要。考慮到虛擬資產的定義日後亦可能有所改變,這次建議的法律框架將提供一定靈活性,由證監會指定構成虛擬資產的特質。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則可普遍地或針對特定情況,決定任何數碼形式價值(digital representation of value)應否被界定為虛擬資產。

在這次諮詢過程中有意見認為,除了容許香港本地成立公司申請VASP牌照外,亦應拓寬涵蓋範疇吸引海外公司來港,讓它們在香港的監管制度下開展虛擬資產業務。我們認同這意見,也看到香港以穩健金融監管優勢拓展市場的機遇,因此將修改建議,容許已根據《公司條例》註冊的海外成立公司申請VASP牌照。

總結:穩健監管開啓未來可能性

我衷心感謝在這次諮詢過程中提交意見的市場及公眾人士,亦很高興我們的建議獲得廣泛支持。這次有關修訂《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條例》的建議修訂,除了涵蓋VASPs發牌制度外,亦包括貴金屬及寶石交易商註冊制度及其他雜項技術修訂。以今次諮詢總結為基礎,我們正準備相關修訂條例草案,擬於下個立法年度提交立法會審議。


新冠肺炎疫情重挫香港旅遊業,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備受打擊,上個財政年度全年淨虧損達26.6億港元,按年擴闊逾24倍,虧損額是2005年開業以來最高。同期入場人次僅170萬,按年下跌近74%,創歷年最低。香港迪士尼表示,現時依靠多項措施節省成本,包括每周停運兩天及員工放無薪假等,母公司華特迪士尼亦提供21億元周轉信貸以支持營運,沒有裁員、加價或向政府尋求注資的計劃。

香港迪士尼公布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業績。公司行政總裁莫偉庭指,受疫情打擊,期內樂園約60%日子須關閉,酒店只能維持有限度服務,令全年入場人次由650萬降至170萬,按年度下跌73.8%;全年收入亦下跌76%至14.4億元;未扣除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為負14.7億元;淨虧損亦由上年度的1.05億元勁升至26.6億元,是2005年開園以來最大虧損。

酒店入住率跌至15%

他表示,樂園上年度人均消費按年減少18%,酒店入住率亦按年下跌59個百分點至15%。不過,受惠於酒店餐飲及商品消費增長,酒店房均消費上升22%。今年2月中樂園重開以來,入場人次持續回升。樂園年票會員人數增加8%,創自2011財年推出以來的新高。

惟本地賓客增加不足以彌補訪港旅客人數顯著下跌的情況。莫偉庭指,樂園上年度須實施多項節省成本措施,包括在去年9月重開後減少營運日子至每周5天、向7,000名員工推行無薪假政策、縮減巿場推廣支出、取消部分節慶活動和娛樂表演項目,以及申請政府「保就業計劃」等,令樂園全年度總成本及支出減少41%至29億元。他強調,樂園其間沒有裁減任何員工,未來也沒有裁員計劃。

華特提供21億元周轉信貸

華特迪士尼公司在艱難時期出手支持香港迪士尼。莫偉庭表示,華特迪士尼提供21億元周轉信貸,樂園已在今個財政年度動用部分信貸,用作支持營運資金及業務上需要,故樂園至今沒有計劃向政府尋求注資,也未有考慮調整票價以增加收入。

被問到今個財年業績會否有改善,莫偉庭表示,全球仍受疫情影響,難以預計未來發展,但樂園會聚焦本地巿場,推出連串新優惠及節目,包括正慶祝的開園15周年紀念,作為樂園地標的新城堡亦已開幕,可吸引更多遊人入園。他又透露,以新城堡為布景的全新日間舞台匯演6月30日將登場。


Tesla行政總裁馬斯克(Elon Musk)周三(12日)於社交網Twitter發文表示,Tesla將暫停接受以比特幣(Bitcoin)買車,並指決定出於環保考慮。由於Bitcoin開挖或交易會令化石燃料使用量迅速增加,會增加炭排放。消息一出,Bitcoin兌美元單日暴跌近兩成。

馬斯克在聲明中又提到,Tesla不會出售現有Bitcoin,並會待可用更環保方式開挖時,再以Bitcoin交易。另外,他稱會考慮轉用其他更環保的加密貨幣,每筆交易使用的能源,少於比特幣的1%。

花旗集團曾有報告指,Bitcoin挖礦的耗電量目前為2015年底的66倍,相關碳排放或面臨更多審查。


港府推出新一批通脹掛鈎債券(iBond),6月1日起接受認購,目標發行額150億元, 並可酌情提高至最多200億元,入場費1萬港元,息率與香港通脹掛釣,並設有保證息率兩厘。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通脹掛鈎債券提供一個安全和回報穩定的選擇,一直深受市民歡迎,今次提高發行額,讓更多市民可以參與,進一步推動本地零售債券市場的發展。

金管局助理總裁陳家齊表示,目前市場預期通脹將會升溫,新一批iBond的息率有機會高於兩厘的保證息率。

 

iBond記者會連結:

https://youtu.be/4TWF2qN1qN0


投入新資源 開拓新市場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許正宇

 

 

在今年的預算案中,香港財政司司長公布了四大金融業市場資助計劃,分別涵蓋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全名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開放式基金型公司(OFC,全名Open-ended fund company)及保險相連證券(ILS,全名Insurance-linked securities)。我們這次投入相當多資源,總預算超過5.7億港元,涉及資本市場的不同範疇,讓香港更好地把握全球及內地市場的新趨勢,推動金融業進一步發展。各監管機構將陸續公布計劃詳情,我希望就此闡述四項資助計劃的政策思路和目標。

1. 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

以綠色經濟推動疫後復蘇已經成為全球焦點,綠色投融資活動更趨活躍。全球綠色債券市場的發行金額在2020年再次創下新高至約2,900億美元,過去5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38%。佔比最高的市場為歐洲、其次為亞太區及北美(Sustainable Debt Global State of the Market 2020,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我們國家已經訂下「30、60」的明確減排目標,即在2030年將碳排放總量封頂,並在2060年達至碳中和(carbon neutral)。按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測算,到2060年國家新增氣候領域投資需求將達約139萬億元人民幣,年均資金需求及缺口在3.5萬億元及1.6萬億元人民幣以上,需要通過綠色金融市場的持續發展來滿足及填補。香港方面,行政長官亦已訂下在2050年前達至碳中和的目標,故此政府計劃於未來五年因應市場情況,發行合共約1,755億港元等值的綠色債券,為更多綠色項目進行融資,以改善環境和推動低碳經濟發展。

 

 

為了鞏固香港作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樞紐的地位,迎接國際、國家及本地市場的機遇,我們有必要繼續吸引更多海內外機構來港進行綠色和可持續投融資及認證,提升市場深度和廣度。因此,預算案提出整合先前推出的兩項計劃「債券資助先導計劃」和「綠色債券資助計劃」,成為「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資助計劃」,並除綠色債券外新加入綠色貸款元素,在未來三年資助合資格債券發行人和借款人的發債支出及外部評審服務。首次在香港發行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的發行人,如發行金額達15億港元或以上,合資格申請可獲上限為250萬港元的資助。外部評審費用方面,綠色和可持續債券發行人及貸款借款人,如使用認可外部評審機構的評審服務及發行金額達兩億港元或以上,合資格申請則可獲上限為80萬港元的資助。

2. 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資助計劃

大家對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這產品應該不感陌生。香港首個REIT於2005年上市,目前已有10個REIT於香港市場上供投資者選擇,總市值約2,440億港元。去年以來這個市場迎來了不少新發展,在產品方面,有首個投資於亞太區內30隻不同REIT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上市,最近亦有以往未見的倉儲物流資產在港以REIT形式招股及準備上市。監管方面,證監會於去年12月修訂了《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守則》,為REIT在進行投資時提供更大靈活性,例如將借款限額由資產總值的45%提高至50%。此外,積金局亦已於去年5月擴大強積金投資在REIT的比例及市場數目,投資於香港、英國、美國及澳洲上市的REIT總額不再受限於強積金基金資產10%的上限。目前已有超過230個強積金成分基金投資於REIT,涉及資產約40億港元。

香港REIT的最大特色是須把基金絕大部分收入(即不少於其除稅後淨收入90%)分派,為持有人提供較穩定的投資回報。另一方面,發展REIT將有助香港把握內地商業房地產乃至「新經濟」(如創科或物流項目)資產證券化的嶄新機遇。因此,預算案宣布將資助未來三年得到香港證監會認可並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合資格REIT,涉及因REIT上市而須支付予本地專業服務提供者(例如律師、核數師及物業估值師等)的合資格費用七成,上限為每個基金 800萬港元。

3. 開放式基金型公司(OFC)資助計劃

開放式基金型公司(OFC)制度在2018年7月設立,與一般公司有所不同,OFC可靈活發行和註銷股份,供投資者認購和贖回基金。可用OFC形式成立的基金類型繁多(如股票基金、債券基金、跟蹤指數交易所買賣基金、家族辦公室、對沖基金及私募股權基金等)。截至今年4月底,已有13間OFC在港成立。

為豐富本港基金市場的多樣性,預算案宣布推出計劃,資助未來三年於香港設立或遷册來港的OFC。資助就設立或遷移OFC而須支付予本地專業服務提供者(例如律師、會計師及基金行政管理人等)的合資格費用七成,上限為每間OFC 100萬港元。

4. 保險相連證券(ILS)資助先導計劃

《十四五規劃綱要》確立了香港金融市場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的定位,其中一個重點是提升我們作為風險管理中心的功能。就此,我們已經在今年3月實施新的規管制度,允許在港成立專為發行保險相連證券(ILS)的特定目的公司。ILS是一種風險管理工具,讓保險或再保險公司將其承保的風險(如地震或其他天災)通過證券化集資轉移至資本市場,而巨災債券則為一種較常見的ILS。ILS一方面可以提升保險業的承保能力,降低保障成本;另一方面亦為機構投資者帶來與經濟週期不關連的另類投資產品,以達分散風險之效。隨着氣候變化和日益都市化令巨災事件愈趨頻繁,全球ILS的發行持續增長,總額由2016年的71億美元(38次發行)增至2020年的164億美元(80次發行),目前主要發行地區為百慕達(發行次數佔比82.5%)、新加坡(7.5%)及開曼群島(5%)等。

 

 

配合全球通過金融手段應對氣候變化的新機遇,作為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措施之一,中央政府已於2019年11月公布支持內地保險公司在香港發行巨災債券。為協助香港市場把握ILS帶來的商機,預算案宣布推出先導計劃,資助未來兩年在港發行ILS的保險企業或機構的前期費用(如付予法律顧問、風險建模師及核數師等的費用),視乎證券的年期,每次發行的資助上限為1,200萬港元或600萬港元。合資格ILS的發行額須不少於2.5億港元(或等值外幣),發行商須聘用香港服務供應商,有關開支不得少於所有前期費用的20%。


國際金融協會(IIF)數據顯示,隨着滙率波動緩解,4月流入新興市場股票和債券投資組合的外國資金淨額有所回升,其中流入中國股市的資金佔很大份額。

4月淨流入新興市場股票和債券投資組合的資金為455億美元,為1月以來最大月度淨流入,3月淨流入下調至98億美元。2020年4月為淨流入為66億美元。

期內,流入股市的金額為142億美元,其中95%或135億美元流入了中國股市。不過,流入中國債市的資金僅48億美元,為去年4月以來最少,當時為流出116億美元。

流入非中國新興市場債市的資金達264億美元,為去年11月以來最高水平。


私募發展 再下一城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許正宇

 

 

香港立法會剛在周三通過《2021年稅務(修訂)(附帶權益的稅務寬減)條例草案》,標誌香港在發展成為私募基金樞紐的進程中再下一城。如早前闡述,政府在這方面有「三步曲」策略,第一步是去年八月引入的有限合夥基金制度,在短短八個月內已吸引超過二百個基金註冊,足證香港金融基因和新制度的吸引力。這次通過的《條例草案》為第二步,將為合資格私募基金所分發的附帶權益(carried interest),即與投資表現掛鈎的積效分成,提供利得稅及薪俸稅寬免。我們亦已計劃了第三步,考慮推出制度及措施,吸引更多已在海外成立的基金「搬遷」到香港落戶。

龐大市場機遇

按一份近期行業研究報告統計,亞洲私募及創投基金已募集但未投放的資本(行業內稱為Dry Powder)創下新高,達4,700億美元,佔全球25%並超過了歐洲的份額(19%)。同時,最近一隻專注於亞太區投資的私募基金完成了達150億美元的融資,創下了同類型基金的新紀錄。種種數據預示,亞洲私募及創投基金的投融資活動將會愈趨活躍。要吸引有限合夥人投放資本,基金管理人需要持續拓展業務,尋找合適的投資機會,亦需要落實註冊及營運新基金的「大本營」。以資產管理規模計算,香港目前已經是亞洲區內第二大私募基金市場(管理1,730億美元),僅次於內地。這次通過的條例為合資格私募基金所分發的附帶權益提供稅務寬免,提升香港作為私募基金註冊及營運基地的吸引力,讓我們可以捕捉亞洲私募及創投基金龐大的市場機遇。

帶來「槓桿效應」

私募及創投基金在香港的蓬勃發展更可以帶來一連串的「槓桿效應」,既推動金融市場發展,亦創造經濟及社會效益。

壯大金融業上游產業鏈 : 眾所周知香港的首次公開招股(IPO)市場活躍,過去12年中有7年排名全球第一,去年融資達4,001億港元,排名全球第二,金額比2019年上升27%。事實上,能夠進行IPO的公司大多已經進入業務較成熟的階段,有市場能夠理解的商業模式,屬金融產業鏈下游的部分。而投資於初創企業的私募及創投基金則屬於上游,在企業發展初期引入資本、人才和專業知識,協助它們成長至可獨立上市或售予其他投資者。進一步拓展私募及創投基金市場有助香港全面發展整條金融產業價值鏈,同時培育更多未來IPO生力軍。

帶動專業服務發展 : 更多私募基金落戶香港,除了為基金業(如資產管理、投資及諮詢服務)創造商機外,亦會帶動對相關專業服務(如法律顧問、稅務顧問、財務顧問、審計、公司秘書和註冊服務等)的需求。為確保合資格基金管理公司在港進行實質活動以符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最新國際稅務標準,我們將要求每家合資格基金管理公司須在相關課稅年度內(可自2020年4月1日起),在香港僱用稅務局局長認為足夠數目的全職合資格僱員(最少2名),並在香港承付稅務局局長認為足夠的營運開支(最少200萬港元)。

推動創科及新興產業 : 早在疫情發生前,亞洲私募基金就已經大力投資於互聯網及科技行業,相關交易金額連續五年在各行業中錄得最高增長。實體及面對面的經濟活動因疫情受阻,但同時為線上平台及業務帶來了龐大增長空間,吸引私募基金投放更多資本。按一份最近的行業研究報告指出,最受基金管理人青睞的業務包括電子商務、網上學習、數碼醫療、訂票及預約服務、網上娛樂、電子支付和金融科技等。吸引更多專注於互聯網及科技產業投資的私募基金落戶香港,將可推動我們的創科及新興產業發展,同時為本地初創企業帶來更多的潛在投資者,引入資金壯大業務。

總結: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增長新引擎

香港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業一向是個「聚寶盤」,管理資產規模達29萬億港元,約我們GDP的10倍。以「三步曲」策略強化香港的整體配套,將進一步擴大我們已有接近600家公司的私募基金生態圈,為資產及財富管理業注入增長新動力,同時讓香港更好地發揮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下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功能定位,通過私募資本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及發展。


騰訊(00700.HK)遭大股東減持1.9億股。

騰訊(00700)的大股東南非互聯網企業集團Naspers旗下的Prosus出售手頭1.9億股騰訊,每股作價575元至595元,較今日收市價折讓5.5%至8.7%,涉資145億美元(約1131億港元)。

該公司指出,新冠疫情加速集團數字化轉型,主要包括網上分類廣告,食品配送、支付及金融科技、教育及電子商貿。該公司將繼續支持創新的企業及企業家,期望創造未來互聯網消費參與者。

騰訊稱,已獲通知有關減持,並表示理解和支持。

 

 


內地官媒新華社發文,批評內地新能源汽車行業存在「虛假宣傳」、「虛火過旺」等問題,又點名恒大汽車(00708)市值高達5000億元,但至今尚未有一款量產車型在售,而理想汽車及特斯拉(Tesla)亦都被指曾在汽車出現問題時試圖推卸責任。恒大汽車股價同日一度挫15.4%,收市跌近7%,報58.6元。公司回應,該文章泛指整個行業,並非針對恒大汽車,冀外界勿過分解讀。

 

新能源車業被斥「虛火過旺」

新華社發表《這些毛病,得治!——聚焦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隱憂》文章表示,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日前回收4萬多輛有安全隱患的車輛,其中純電動新能源汽車佔逾3.3萬輛,認為目前新能源車行業中,「企業還沒賣一輛車市值就幾千億」等問題逐漸突顯,「虛假宣傳」、「虛火過旺」等已限制行業進一步健康發展。

文章稱,行業熱炒背後潛藏不少問題,包括誇大續航力等汽車產品性能指標,有車企玩「文字遊戲」,把常見技術包裝成「黑科技」,監管部門應高度警惕資本市場針對新能源車行業的「泡沫操作」。

報道又提及理想汽車早前在該公司的新能源車斷軸事件中,先以「硬體優化升級」搪塞,後在公眾壓力下才承認存在設計缺陷;在多宗特斯拉電動車無故加速造成事故中,特斯拉均試圖把事故原因歸咎車主操作失誤,今年1月特斯拉新車斷電事件,更「甩鍋」(推卸責任)予國家電網。

報道引述恒大汽車去年業績,98.79%收入來自醫療美容及健康管理,新能源汽車僅佔1.21%。部分市場人士判斷,產能和市值的巨大反差表明新能源汽車行業在資本市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估值虛高。

恒大汽車回應,該公司於4月在上海舉辦車展,屆時恒馳汽車將會亮相,為未來銷售作好準備,並強調該文章並非針對恒大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