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是電動車電池的關鍵材料。作為中國石墨的主要進口國之一的美國,聲稱以中國石墨存在不公平補貼為由,決定對中國石墨徵收93.5%初步反傾銷稅。 在北京,外交部發言人回應說,中美經貿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希望美方切實遵守市場經濟規則,維護中美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港股 IPO 市場強勢復蘇:

從谷底反彈到全球登頂的蛻變之路

一方

 

香港 IPO 市場在 2025 年上半年迎來強勁復蘇,以亮眼表現重返全球舞台中央。畢馬威最新發布《中國內地與香港 IPO 市場2025年度中期回顧》顯示,香港上半年 IPO 總集資額較2024年同期激增七倍,不僅創下2021年以來同期最佳成績,更一躍成為全球 IPO 集資排行榜榜首,重新彰顯其國際金融中心的活力。

爆發式增長的背後,A+H 上市模式的激增成為核心驅動力。包括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製造商在內的多間行業龍頭企業,選擇通過 A+H 模式登陸香港市場,這些項目貢獻了香港上半年總集資額的逾七成。以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製造商為例,其在港上市募資規模突破 400 億港元,不僅刷新了近年港股單一 IPO 募資紀錄,更憑借龐大的體量和市場關注度,吸引了全球資本的目光,為港股 IPO 市場注入強勁動能。

回顧近年港股 IPO 市場的起伏,其軌跡堪稱一波三折。2021 年,港股曾迎來 IPO 熱潮,全年集資額突破 3000 億港元,當時新經濟企業紮堆上市,市場活躍度頗高。但隨後幾年,受全球經濟環境波動、地緣政治因素以及市場信心等多重影響,港股 IPO 市場陷入低迷。2022 年,全球資本市場震盪,港股 IPO 集資額大幅下滑,全年不足 1000 億港元;2023 年雖有輕微回暖,但整體仍處於調整階段,不少企業因市場環境不佳推遲或取消上市計劃,主板上市申請宗數也長期於低位徘徊。

轉機始於 2024 年下半年,隨著內地經濟穩步復蘇、港股市場流動性改善,以及一系列支持政策的落地,市場信心逐漸修復。港交所近年來持續優化上市製度,從允許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到為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開闢特殊通道,再到 2023 年推出針對硬科技企業的上市新規,不斷拓寬上市企業範圍,提升市場吸引力。這些制度性改革為 2025 年的爆發奠定基礎。

值得關註注,當前香港主板上市申請宗數已達到逾 200 宗的歷史高位,涵蓋科技、消費、醫療、新能源等多個領域。數據不僅反映出市場對港股的信心持續升溫,也預示著未來一段時間內,港股 IPO 市場將有充足的 「彈藥」 維持活躍。畢馬威分析指出,隨著大量上市申請進入審核流程,疊加下半年傳統上市旺季的到來,香港 IPO 市場的強勁勢頭有望延續。

從投資者結構來看,南下資金的持續流入為港股提供重要支撐,而國際資本也在逐步回流。在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製造商等龍頭企業的 IPO 中,不僅有內地機構的積極參與,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國際投行也紛紛加碼,顯示出全球資本對中國優質企業的認可。

對於香港市場而言,此次 IPO 市場的強勢表現不僅是數字上的突破,更意味著其在經歷幾年調整後,重新找到自身的定位和競爭力。作為連接內地與全球市場的重要樞紐,香港憑借獨特的製度優勢和市場魅力,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在這裏開啟資本征程。隨著後續更多優質企業的上市,港股市場的活力有望進一步釋放,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再添砝碼。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對於有報道指,香港部份銀行正初步討論成立「壞帳銀行」,處理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問題,金融管理局回應否認,澄清無意設立傳聞中的「壞帳銀行」,亦了解到相關銀行並無有關計劃。

金管局一直要求銀行審慎管理信貸風險,整體而言,香港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健康,信貸風險可控,撥備充足,銀行信貸撥備覆蓋率超過140%,盈利良好,因此相關傳聞沒有根據。


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繼人工智能晶片龍頭輝達Nvidia宣布即將恢復向中國客戶銷售H20晶片後,另一間美國晶片商超微半導體AMD亦表示,已獲美國商務部告知,可重新申請向中國客戶銷售旗下MI308晶片。

人工智能晶片龍頭Nividia輝達行政總裁黃仁勳日前在北京也表示,美國政府已批准輝達的出口許可,輝達將開始向中國客戶銷售旗下H20晶片。

路透社早前報道,中國多間企業已經加緊提交訂單搶購Nividia輝達H20晶片,輝達方面亦建立白名單系統,讓有意購買的中國企業登記,並向美國政府提交申請。

美國政府今年四月加碼對華出口管制,包括限制Nividia輝達及超徵半導體出口先進晶片到中國,AMD當時表示,MI308晶片出口限制會對公司造成約8億美元,相當於超過62億港元的損失。

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中國反對將科技和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 武器化;對中國進行惡意封鎖和打壓的立場是一貫和明確。 他指這種做法擾亂全球產業鏈的穩定,也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家居用品連鎖店日本城(1373.HK)近期因多區分店張貼「裝修清貨」、「租約期滿」促銷標示,引發市場對其營運狀況的猜測。國際家居零售(01373)發公告澄清,表示董事會知悉市場上有一些傳言和猜測,指公司旗下「日本城JHC 」品牌店舖疑似面臨全面結業,公司特此嚴正聲明,該等市場傳言及猜測的內容與事實完全不符。

公司鄭重聲明,集團財務流動性非常健康,資金運作正常。 儘管今日刊發之盈利警告,指預期剛結束財年少賺五成一至五成七,反映市場環境挑戰,但集團仍然維持盈利狀態,過往亦一直保持穩定盈利紀錄。 截至公告日,集團財務狀況穩健,並處於淨現金狀況,資金儲備充裕,營運資金流動性非常健康。

展望未來公司將持續密切關注市場動態,靈活調整策略,以確保業務可持續發展。 集團堅信未來,並會繼如以往,以積極堅韌的態度踏實做好各項改革。

 

 

日本城今日收市後發盈警指,截至2025年4月30日止年度,公司權益持有人應佔利潤按年將減少約51%至57%,而相關減少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好像本地零售行業持續面臨充滿挑戰和變化的市場環境,消費意慾疲弱、購買行為不斷轉變,加上國內電商的正面衝擊。


娃哈哈內鬥升級:宗馥莉控制權之戰與家族遺產迷局

一方

 

一場圍繞娃哈哈帝國的繼承權之爭,正在香港和杭州的法庭內外激烈上演。

2024 年 12 月,宗慶後去世 10 個月後,其與前高層杜建英所生的三個美籍子女 —— 宗繼昌、宗婕莉、宗繼盛,在兩地提起訴訟,要求兌現父親生前承諾的各 7 億美元信托基金權益,並主張對娃哈哈集團 29.4% 股權的平等繼承權。訴訟將娃哈哈隱藏多年的家族關係公之於眾,也讓繼承人、現娃哈哈董事長宗馥莉的 「去娃哈哈化」 戰役浮出水面。

訴訟背後的權力暗戰
杜建英與宗慶後的關聯早有跡可循。浙大畢業的前娃哈哈高管,曾深度參與集團早期出口業務,其子女宗繼昌、宗婕莉早於 2022 年便以董事身份進入沈陽、南京等地的娃哈哈分公司,這些公司的大股東均為杜建英關聯的 「榮泰公司」。但宗慶後去世後,宗馥莉迅速出手:2024年6至7月,上述分公司法人全變更為她或心腹祝麗丹;隨後關停18條產線,將員工分流至自己控制的 「宏勝系」 企業。

信托基金的爭議更顯複雜。2003 年設立的資金,本應從娃哈哈分紅中注入,卻在宗慶後去世後中斷,目前僅注入 18 億元,遠不足 21 億美元。宗馥莉方否認原告證據,而宗繼昌兄妹則要求凍結匯豐賬戶資金,雙方的拉扯直指核心:誰能主導娃哈哈的未來。

宗馥莉的 「體外循環」 棋局
面對暗藏的對手,宗馥莉的策略清晰而強硬 —— 複製父親的 「平行體系」。

宗慶後曾在 2007 年與達能的世紀大戰中,通過 「體外公司」 轉移核心資產,保住控制權。如今宗馥莉將打法內化為家族鬥爭的武器。她掌控的宏勝飲料集團,從最初的娃哈哈代工廠,已擴張為涵蓋 40 間子公司、50 多項投資的商業體,2022 年營收達 104.2 億元。

近一年來,她動作密集:接管父親的宏振投資,將 12 個省份的經銷商改簽至宏勝,推動研發、營銷骨幹轉簽宏勝合同。盡管此舉因取消 「幹股分紅」 引發員工不滿,卻有效將資源向自己的體系集中。更關鍵的是,2024 年初,她受讓父親 29.4% 股權,與國資(46%)、職工持股會(24.6%)形成三足鼎立,在股權層面站穩腳跟。

歷史輪迴與現實挑戰
這場內鬥的底色,是娃哈哈治理模式的延續與碰撞。宗慶後時代的 「影子公司」 曾是對抗外資的盾牌,如今卻成為家族內部分權的戰場。杜建英的三捷投資仍在醫療、影視領域布局,其子女雖失去部分管理權,卻通過訴訟撕開了宗馥莉控制權的缺口。

對娃哈哈而言,內耗的代價已顯現。市場層面,農夫山泉、元氣森林等對手虎視眈眈,品牌老化問題待解;內部動蕩更可能動搖經銷商信心。宗馥莉既要在法庭上擊退對手,也要證明自己能帶領這個年營收超 500 億的老牌企業走出增長瓶頸。

隨著訴訟推進,娃哈哈的股權結構可能從 「國資 – 職工 – 宗馥莉」 變為 「多子女共治」 的複雜格局。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不僅關乎家族遺產的分割,更決定著一個民族品牌能否在代際交替中找到新的航向。宗馥莉的 「去娃哈哈化」,究竟是破局的利刃,還是將企業拖入更深漩渦的伏筆,仍待時間檢驗。

保加利亞加入歐元區的進程並非一蹴而就。早在 2011 年,該國就將貨幣列弗與歐元掛鉤,實行固定匯率制,為加入單一貨幣區奠定基礎。今年 6 月,歐洲央行與歐盟委員會聯合確認,保加利亞已滿足所有準入條件 —— 包括預算赤字低於 GDP 的 3%、公共債務佔比控制在六成以下、通脹率與歐元區平均水平趨同。歐盟財長會議上,各國一致通過其申請,認為保加利亞 「在經濟穩定與政策協調方面達到了歐元區標準」。

對保加利亞而言,加入歐元區被視為經濟發展的 「加速器」。作為歐盟最貧困的成員國,保加利亞 2024 年人均 GDP 約 9,800 歐元,僅為歐元區平均水平的 35%,平均月薪 2,443 列弗(約合 1.24 萬歐元 / 年),不足德國的三分之一。政府寄望於歐元能帶來更多外資與遊客:歐元區統一貨幣可消除匯率風險,降低跨境貿易成本,預計能使外國直接投資(FDI)年增長 5%至8%,而旅遊業(佔 GDP 的 14%)也可能因支付便利吸引更多歐元區遊客。總理傑利亞茲科夫在社交媒體上難掩興奮:「這是國家的里程碑,我們將確保平穩過渡,讓每個公民受益。」

然而,民眾的疑慮遠超期待。在保加利亞第二大城市普羅夫迪夫的市場裏,商販瑪麗亞的擔憂頗具代表性:「克羅地亞 2023 年用歐元後,麵包從 8 庫納升到 1 歐元(約升 20%),我們的物價會不會也這樣?」 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 ——2015 年立陶宛加入歐元區後,首年通脹率升至 1.2%,高於此前預期;克羅地亞去年啟用歐元後,部分商品價格增幅逾一成,引發民眾抗議。保加利亞央行雖承諾 「嚴格監控價格欺詐」,但多年來治理貪腐的乏力讓民眾信心不足:該國在 2024 年透明國際清廉指數中排名第 72 位,低於多數歐盟成員國,民眾擔心利益集團借貨幣轉換囤積居奇。

政治不穩定更讓過渡前景蒙上陰影。過去四年,保加利亞經歷四次議會選舉,聯合政府頻繁更疊,政策連貫性備受質疑。反對黨 「爭取權利與自由運動」 領導人佩特科夫直言:「政府連垃圾處理都搞不定,怎麼保證歐元轉換不出亂子?」 民間調查顯示,僅 41% 的民眾支持加入歐元區,38% 明確反對,其余持觀望態度。

從歐元區角度看,保加利亞的加入是把 「雙刃劍」。一方面有助於鞏固歐盟在巴爾幹地區的影響力,遏製俄羅斯在黑海沿岸的經濟滲透;另一方面,保加利亞的經濟短板可能加劇歐元區內部失衡 —— 其人均 GDP 僅為德國的三分一,勞動生產率差距顯著,若未來經濟遇挫,可能需要歐元區救援基金支持,增加聯盟財政負擔。歐盟經濟專員真蒂洛尼強調:「加入歐元區不是終點,而是改革的新起點,保加利亞需持續推進司法與市場改革。」

歷史經驗顯示,歐元區擴容往往伴隨著漫長的適應期。愛沙尼亞 2011 年加入後,用五年時間將人均 GDP 提升至歐元區平均水平的 70%;而希臘 2001 年倉促加入,最終成為歐債危機的導火線。對保加利亞而言,未來 18 個月的過渡期至關重要:如何穩定物價、打擊貪腐、凝聚社會共識,將決定這場貨幣轉換是 「脫貧捷徑」 還是 「新的負擔」。

隨著 2026 年臨近,這個黑海國家正站在經濟轉型的十字路口。歐元區的大門已然敞開,但能否借此實現跨越式發展,不僅考驗政府的治理能力,更取決於整個社會對一體化進程的信任與共識。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港股消費三巨頭逆勢領漲:

下沉市場、黃金牛市與潮玩 IP 的共振效應

一方

 

 

一、消費復蘇預期下的港股結構性機會
2025 年以來,港股市場在全球貿易摩擦加劇、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等多重變量交織下,消費板塊憑借內需韌性成為資金避風港。蜜雪集團(02159.HK)、老鋪黃金(06181.HK)、泡泡瑪特(09992.HK)三大內地消費股逆勢走強,年內升幅分別達 160%、277% 和 120%,遠超恒生指數同期 2.3% 的升幅,現象背後既有宏觀政策的精準發力,也有企業微觀層面的戰略突破。

從政策看,中國 2025 年加力實施 「設備更新 + 消費品以舊換新」 雙輪驅動政策,中央財政預撥 810 億元支持消費升級,直接拉動家電、汽車等大宗消費回暖。與此同時,一季度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至 99.1,收入預期指數同比提升 5.1 個百分點,顯示居民消費意願顯著改善。在外部關稅風險升級的背景下,內需股 「避險屬性」 突顯,浦銀國際等機構指出,消費品企業出口短期承壓,而擴大內需的政策確定性為本土消費股提供長期支撐。

二、蜜雪冰城:下沉市場的極致滲透與供應鏈護城河
作為全球門店規模最大的現製茶飲企業,蜜雪冰城憑借 「極致性價比 + 供應鏈垂直整合」 策略持續領跑。截至 2024 年底,其全球門店總數達 46479 家,其中鄉鎮市場新增門店超 2000 間,佔全年新增量近一半。 「農村包圍城市」 的戰略使其在三四線城市佔有率逾 57%,單店日均訂單量穩定在 367 宗,即使在消費疲軟期中仍能保持盈利。

供應鏈優勢是蜜雪冰城的核心競爭力。通過自建原料基地(如與君樂寶合作的 「雪王牧場」)、區域大倉和物流車隊,其原材料採購成本較行業平均水平低 10%-20%,配送時效在國內 90% 縣級區域實現 12 小時觸達。2025 年 3 月港股上市後,公司募資重點投向 「國際供應鏈平台建設」,計劃在東南亞複製國內成功模式,目前印尼門店已超 2600 間,佔當地現製茶飲市場 19.5% 。盡管海外增速從 2023 年的 141% 放緩至 2024 年的 13%,但精細化運營策略正推動單店營收企穩回升。

三、老鋪黃金:金價牛市與高端化戰略的雙重紅利
黃金珠寶龍頭老鋪黃金 2024 年營收同比暴增 167.5% 至 85.06 億元,凈利潤增長 253.9% 至 14.73 億元,其核心驅動力來自金價上升與品牌溢價。2025 年國際金價突破 2800 美元 / 盎司,創歷史新高,疊加國內婚慶需求回暖(2024 年結婚登記數同比增長 12%),推動黃金消費量價齊升。老鋪黃金通過 「古法工藝 + 文化賦能」 差異化競爭,在 SKP、萬象城等高端商場單店年銷售額達 3.28 億元,坪效居行業首位。

值得關注,老鋪黃金線上渠道增速更驚人,2024 年線上銷售同比增長 193% 至 12.6 億元,天貓 「雙 11」 期間登頂珠寶店鋪榜首。盡管 6 月底將迎來 40% 限售股解禁,但高盛、摩根士丹利等機構仍看好其長期價值,花旗將目標價上調至 1084 港元,強調金價上行周期中高端品牌的抗通脹屬性。

四、泡泡瑪特:潮玩 IP 的全球化破圈與 Z 世代消費力釋放
潮玩巨頭泡泡瑪特憑借 IP 運營能力成為消費新勢力。2025 年 4 月推出的 LABUBU 「前方高能」 系列在全球引發搶購,帶動 APP 登頂美國 App Store 購物榜,單月銷售額突破 3 億元。其核心 IP THE MONSTERS 收入首次突破 30 億元,同比增幅達 726.6%,佔總營收比重超 50%。

泡泡瑪特的成功源於 「IP + 場景」 雙輪驅動:一方面,通過與北京 apm 等商業體合作主題展覽,將潮玩文化融入線下消費場景;另一方面,持續拓展海外市場,目前產品已進入歐美、日韓等 50 多個國家,海外收入佔比從 2023 年的 8% 提升至 2024 年的 15%。在港股消費 ETF 資金持續流入的背景下,泡泡瑪特憑借 「精神消費」 屬性獲得機構青睞,年內南向資金加倉近 7400 萬股,持倉佔比提升至 9.2%。

五、風險與展望:警惕估值分化與外部變量
盡管三大消費股表現亮眼,但需警惕估值分化風險。蜜雪冰城動態市盈率已達 45 倍,高於茶飲行業平均 32 倍;老鋪黃金市銷率 17 倍,顯著高於周大福等同行;泡泡瑪特 PS(市銷率)為 8.5 倍,反映市場對其 IP 變現能力的高度期待。此外,黃金價格波動、茶飲行業競爭加劇、潮玩 IP 熱度衰減等因素可能影響短期表現。

展望下半年,消費復蘇仍是港股主線。隨著 「兩新」 政策細則落地、黃金牛市延續及 Z 世代消費力釋放,具備供應鏈壁壘、品牌溢價和全球化潛力的消費龍頭有望持續跑贏。投資者可重點關注蜜雪冰城海外供應鏈建設進展、老鋪黃金古法工藝新品推出節奏,以及泡泡瑪特 IP 跨界聯名的破圈效應,在結構性機會中把握長期價值。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內地潮流玩具品牌「泡泡瑪特」(Pop Mart)(09992)打造的人氣IP(知識產權)角色「Labubu」(拉布布)紅遍全球,正版公仔嚴重供不應求下,變相帶挈仿冒品「Lafufu」熱賣。內地媒體引述企業查詢平台天眼查顯示,近日北京泡泡瑪特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申請註冊Lafufu商標,國際分類為「健身器材」,商標狀態目前為「等待實質審查」。報道引述知情人士透露,今次屬於主動防禦性註冊,目的在於希望能更有效打擊侵權行為。

 

Labubu供不應求下的亂像形成「假貨經濟」

泡泡瑪特「Labubu」等中國潮流玩具品牌近年在海內外迅速走紅,甚至有真人大小公仔拍賣價高達108萬元。市場熱切需求催生出盜版公仔,這些盜版被網友們戲稱為「Lafufu」,其中的「F」意為假(Fake)。有內地玩具廠表示,Lafufu盲盒成本僅數元人民幣,公仔被運往國外後售價可突破20美元(約156港元),還時常供不應求。盜版公仔以低價在電商平台熱銷,造型因製作手工參差,經常出現嘴歪眼斜、跛腳缺耳等瑕疵,意外在海外社交平台掀起「比醜」熱潮,網友戲稱「不是Labubu買不起,而是Lafufu更有性價比」。有分析指,Lafufu已形成「假貨經濟」,其低廉價格與怪誕外觀吸引部分消費者。除Lafufu,市場更相繼出現Lababa、Lagogo,甚至更有非洲版全黑Labubu。

僅今年上半年,上海海關就累計查獲97批侵犯泡泡瑪特商標權及著作權的文創產品,涉及侵權貨品多達6.3萬餘件。武漢郵局海關近期查獲1,789個侵權Labubu盲盒。


為監管「穩定幣」的活動並設立發牌制度的香港《穩定幣條例》將於8月1日生效,吸引不少公司有意在港發行透過與參考資產掛鉤維持價格穩定的加密貨幣「穩定幣」。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長許正宇表示,金融管理局月內將公布落實「穩定幣」條例的指引,涉及反洗錢及其他相關要求,目標於年內發出「穩定幣」牌照,料批出牌照數目會少於十個。

許正宇接受報章訪問時表示,希望「穩定幣」能夠專注於解決實體經濟中的難點和痛點,例如跨境支付,如果有以法定貨幣作為基礎的「穩定幣」作為有效支付工具,可便利跨境交易,減省交易成本。

被問到個別有意申請香港穩定幣牌照的公司,希望發行與人民幣掛鈎的「穩定幣」,許正宇表示,雖然現法例沒有指明能否發行與特定貨幣掛鈎的「穩定幣」,只要是法定貨幣法例上便許可,但若牽涉其他司法權區的貨幣,則要權衡對當地匯率的影響,以及各方面風險作整體考量,強調並非針對任何一個市場或地方,希望市場一併回歸本港推出穩定幣的「初心」,即是幫助實體經濟,提升資金流轉效率,重申「穩定幣」並非發財或炒作的工具。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貴金屬和寶石從業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明確規定自8月1日起,凡以現金進行單筆或日累計達人民幣10萬元或以上的黃金交易,從業機構須於5個工作日內,向中國反洗錢監測分析中心提交大額交易報告。

 

 

新規旨在加強對貴金屬與寶石交易領域的監管,防範洗錢及恐怖融資風險。除金額門檻外,若機構懷疑交易涉及非法活動,或對客戶身份資料存疑,亦須完成盡職調查並報告。

此舉被視為加強金融透明度與風險防控的重要措施,亦可能對黃金零售業帶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