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第二大電訊設備供應商中興通訊,早前違反美國出口禁運遭重罰10億美元後,7月27日晚向深圳證交所申報,更新首季財報由賺2.5億美元,轉為虧近8億美元,主要原因與美國罰款有關。

中興通訊上周五晚向香港交易所提交的公告中表示,首季度虧損7.93億美元(人民幣54.1億元),修正後每股虧損人民幣1.29元。該公司4月份時公布的首季度盈利為人民幣16.9億元,每股收益人民幣0.4元,去年同期凈利潤達人民幣12.1億元。

期內營業總收入275.26億元,按年升6.92%,營業利潤為11.4億元,按年下跌32%,主要是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增加,及對聯營企業及合營企業投資收益轉為虧損所致。


隔夜人民幣兌美元匯率7月26日,大漲逾500個基點觸及日內低點6.7358後,人民幣空頭迅速重上,令人民幣匯率幾乎回吐全日升幅。

截至26日20時,境內在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CNY)徘徊6.7840附近,境內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CNH)觸及6.7878,盤中觸及日內低點6.7980,幾乎失守6.80整數關口。

美銀美林策略分析師 Michael Hartnett 指,人民幣匯率一天之內回吐逾500個基點漲幅並不常見,但這表明機構之間圍繞人民幣匯率未來漲跌的分歧正在加大,尤其隨著人民幣衝高回落,外匯市場出清問題再度捲土重來。

所謂出清問題,主要是隨著中美貨幣政策持續分化與貿易爭端升級,越來越多企業與機構紛紛逢高購匯避險,導致每天人民幣匯率市場出現強大的購匯買盤,拖累人民幣慣性下跌。

國有銀行外匯交易員認為,要解決外匯市場出清問題,相關部門需雙管齊下,一方面加強市場溝通,消除企業與機構對人民幣下跌(應對貿易爭端升級)的顧慮,另一方面則採取措施打擊投機性購匯套利行為。

多位外匯交易員認為,回吐500個基點漲幅、隔夜人民幣匯率突跳漲500個基點觸及本周高點6.7358,主要是受到海外對沖基金空頭回補的影響。

上週人民幣跌破6.8後,不少對沖基金預計人民幣會快速跌向6.9,因此大幅增加人民幣投機性空頭頭寸,然而本週三以來人民幣匯率在觸及年內低點6.8261後開始企穩反彈,加之人民幣匯率隱含波動率沒有明顯提升(即市場對人民幣未來跌幅擴大的預期沒有明顯升溫),他們意識到短期沽空套利算盤落空,紛紛採取空頭回補措施。

Michael Hartnett 直言,與對沖基金沽空做法有著相當大關係,當前對沖押注人民幣匯率下跌的對沖基金,不大會直接買入看跌人民幣的遠期期權頭寸,而是按周向外匯經紀商借入一筆人民幣頭寸進行拋售,押註一週內人民幣匯率下跌近800-1000個基點,一旦人民幣匯率企穩反彈,令沽空收益達不到預期,自然會離場。

他分析加上近期市場對歐洲收緊貨幣政策預期升溫令美元指數回調,也讓這些對沖基金失去維持空頭頭寸的最大支撐。

他認為,隔夜人民幣匯率大漲逾500個基點,也是26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較前一個交易日上調378個基點,創下7月5日以來最大單日漲幅的主要原因之一。令市場頗感意外的是,當天人民幣中間價大幅上調,引來不少企業逢高購匯潮起。

據悉,26日早盤起不少地產企業紛紛拋售人民幣買入美元,導致人民幣匯率迅速回落逾300個基點,徹底扭轉早前上漲趨勢。

「畢竟,近期不少房地產企業海外債券即將到期,在6月底相關部門收緊房地產企業海外發債融資(借新還舊),加之銀行加強企業購匯需求核查遏制提前還債行為之後,這些企業發現海外還債存在一定外幣資金缺口,因此紛紛趁著人民幣反彈在離岸市場購匯並降低匯兌成本,導致26日人民幣匯率幾乎抹平了所有漲幅。」7月26日,一間香港銀行外匯交易員分析說。

不過,這些企業購匯還債行為難以令人民幣一舉跌破6.8。究其原因,這些企業通過離岸市場逢高購匯的額度不高,約佔離岸市場每天逾200億美元成交量的10%。

中金公司分析師梁紅發布最新報告指,近期中美利差收窄、貿易爭端升級、房地產企業海外債券到期高峰來臨、A股市場低迷、以及7-8月中概股需集中分紅,都是導致6月以來人民幣匯率持續走跌的幕後推手之一。但考慮到未來美元匯率上漲空間有限,短期內,中國央行可以通過與市場的溝通、調節中間價等方式穩定匯率預期;中長期而言,則需要相關部門穩定經濟增速,並提振未來經濟增長預期,才能有效穩住人民幣匯率。

「目前而言,要將人民幣穩定在6.8下方,則需要相關部門出手改善外匯市場出清問題。」上述香港銀行外匯交易員直言。

出清問題「再現江湖」
對沖基金MKS PAMP分析師Sam Laughlin指,近期外匯市場出清問題捲土重來,但發生在上週離岸人民幣匯率跌破6.8後。

他透露,有些企業擔心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很快跌向6.9,因而迅速採取緊急購匯避險措施,部分企業甚至猜測相關部門,會默許人民幣匯率貶值對沖貿易爭端升級衝擊,加大了購匯避險額度。

他估算,採取緊急購匯避險的不少企業,都在6.7下方發行海外債券或開展遠期售匯操作,人民幣匯率短期內跌破6.8,讓他們不得不迅速採取購匯止損避險措施。加之上週以來多個交易日人民幣中間價與隔夜收盤價存在逾300個基點的價差,令部分企業看到逢高購匯套利的投機操作機會。

他直言,這些購匯行為令每天外匯市場購匯盤異常活躍,令人民幣在多個交易日出現慣性下跌擴大跌幅。

國有銀行外匯交易員指,中國相關部門已注意到這個問題,本週三以來中間價與隔夜收盤價的價差空間正迅速收窄,令外匯市場出清壓力得到一定程度緩解。若要有效解決當前外匯市場出清問題,相關部門一方面需要加大市場溝通力度,打消企業對人民幣匯率單邊下跌(對沖貿易爭端升級)的猜測與擔憂,另一方面則採取措施打擊投機性購匯套利行為。

記者注意到,近期外管局發布一系列違規外匯操作的處罰案例,無形間起到一定威懾作用。

「在這些違規處罰案例公佈後,銀行內部也加強了購匯背景真實性的核查,對一些資料不全或存在問題隱患的企業暫緩了相關購匯手續。」一間股份制銀行華東地區分行金融市場部人士告訴記者。在他看來,這也令外匯市場投機購匯套利操作活躍度有所降溫。

Sam Laughlin表示,6月以來人民幣匯率下跌期間,海外投資機構的沽空力量有限,且中國資本流出壓力不大,因此貶值動能主要來自企業購匯避險與投機沽空套利操作,若中國相關部門能有效解決出清問題,無疑有助於人民幣匯率在6.7-6.8區間內實現雙向波動,也是當前不少海外投資機構投資模型算出的人民幣均衡匯率區間。

原文連結: 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正快速注入資金,美國華爾街日報指,隨着貿易緊張局勢升溫,內地政府越來越擔心增長放緩問題。

國務院本周除鼓勵地方政府加快在債券市場融資,央行也向商業銀行投放超過人民幣5,000億元(約合740億美元)流動性,促使後者發放貸款,為2014年啟動同類注資以來規模最大。

加快注資措施目的在於刺激八年來增長逐步放緩的經濟,過去兩年,中央政府努力控制金融系統槓桿規模,導致企業更難獲取貸款和實現增長。有觀察人士說,人們開始擔心去槓桿力道過猛。

西方經濟學家敦促中國堅持到底,甚至加大力度控制宏觀經濟中的債務,但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稱,某些類型的非銀行貸款已呈現萎縮,中國政府需要微調政策,他認為,金融系統收縮將不可避免地對經濟造成壓力。

分析人士稱,內地政府還擔心與美國不斷升級的貿易衝突,包括美國即將對16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進口關稅,目前美國針對34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已經生效。中國央行經濟學家馬駿預計,如果美國向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將導致中國經濟增幅下降0.2個百分點。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劉偉在周四的吹風會上表示,近期的財政政策只是微調,澄清並非宏觀經濟領域發生重大波動。劉偉還說,如果貿易戰影響經濟,有關部門會合理應對,比如穩定就業。

經濟學家表示﹐過度放鬆貨幣政策可能導致資金流失控,中國政府正依靠財政措施避免貨幣泛濫。國務院這份通知的一個關鍵部分是鼓勵地方政府迅速增加對道路和其他基礎設施的支出。

德意志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財政政策便於他們更好控制資金流向。

然而放鬆財政也可能加劇中國政府一直在努力控制的金融風險。地方政府可能會繼續大肆支出,不顧中央此前發出的收緊金融政策和控制債務水平的信號。

在強調財政措施前﹐中國央行曾批評財政部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做得不夠。中國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本月在國內媒體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稱財政政策不夠“積極”﹐引發財政部一位高級官員為財政部的決策辯護。

中國西南部貴州省的地方投資平台黔東南州凱宏資產運營有限責任公司本月未能按時償還兩筆非銀行貸款,突顯地方政府財政艱難。內地媒體報道,貸款總價值超過人民幣1億元,已用於黃平縣棚戶區改造項目。

國務院的通知還包括給投資研發的企業減稅,並要求銀行增加小企業貸款。

分析人士表示,預計將有更多財政措施出台,比如消費退稅和加快地方建築項目審批等。

地方官員往往善於察覺政策風向,他們甚至在本周國務院通知發出前就已經開始進行額外融資。6月份新發行的市政債券規模飆升至人民幣5,340億元,今年早些時候的月平均水平為人民幣1,760億元。


德國執政聯盟有官員26日稱,德國政府出於安全考慮,決定禁止把一間德國公司出售給中國買家。

美國《華爾街日報》引述一名德國官員稱,將於七月一日的內閣會議上,正式宣布禁止德國機械工具公司Leifeld Metal Spinning AG出售給中國投資者。

據報,德國政府曾進行大量審查,認為交易將對公共秩序和安全造成風險,並希望德國繼續掌握該公司的火箭和核技術。

Leifeld Metal Spinning發言人未有否認有關報道,德國雜誌《經濟周刊》(WirtschaftsWoche)較早前也有報道有關消息。

德國經濟部發言人暫未有評論事件,也沒有提供有關審查投資的規模或中國投資者的資料。


收購美國美光、台灣地區三間晶片生產商相繼受挫,紫光今次把目光投向歐洲。路透社25日引述知情人士稱,紫光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紫光)已在個多月前簽署協議,以約22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74億元)收購法國智能卡器件製造商Linxens 。

雖然交易距離簽署已經個多月,但雙方沒有對此作回應。路透社認為,今次收購將成為歐洲監管機構對中國在該地區投資立場的關鍵測試。知情人士透露,預計歐洲方面不會提出反對。

「觀察者網」發現,2015年,美光因擔心無法通過美國方面的審批,拒絕紫光總額230億美元的收購;2016至2017年,因未能及時通過台灣地區的監管審批,力成科技、南茂科技和矽品科技取消向紫光出售總計26億美元股份的計劃。受上述消息影響,紫光股份今天盤中一度漲停,紫光國微也一度大升近7%。

「看著不起眼,但潛力巨大」
對上述收購,集微網評價道:「Linxens的盤子看起來不太起眼,但未來的安全和身份驗證市場,市場容量潛力巨大。如能收入囊中,對於紫光來說絕對是實打實的『彈藥』。」

據Linxens官網披露,該企業是安全和身份驗證市場基於組件的解決方案的世界級供應商,產品涉及RFID、生物識別技術、安全身份識別、dLoc等產品,廣泛應用於金融、物聯網、通信、交通、醫療等領域。

其中,dLoc是一個管理和驗證重要文檔的系統,通過利用區塊鏈技術的安全性和近場通信(NFC)技術,任何文檔都可以通過移動設備進行數字存儲、共享和實時驗證。

從紫光的佈局看,在收購美光失敗後,長江存儲成為其存儲器業務的主力。
另外,涉及手機晶片、無線晶片、安全晶片、FPGA等的紫光展銳、紫光國芯,則在深耕AI和5G晶片等領域。

集微網引述國外調研機構的預測,到2019年,網絡安全市場預計增長至1557.4億美元,其中,身份認證信息安全市場規模將超過300億美元。

而從國內發展現狀來看,身份認證市場規模到2022年接近300億元。

對此,該網站評論道:
從業務重疊度來看,紫光國芯主要產品包括智能卡安全晶片、存儲器晶片等,如果Linxens能夠與其雙劍合壁,再結合NFC和區塊鏈技術,那麼紫光集團在安全晶片領域的實力將更上層樓,也將進一步拓寬其應用邊界。

此外,路透社當天的報道還提到,Linxens是紫光從私募股權投資集團CVC手中獲得的。目前,這筆交易仍在等待法國、德國監管機構及公司工會的同意。

文章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指,紫光已完成1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18億元)過橋貸款。

其中,瑞士信貸、德意志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和法國外貿銀行是這筆12個月過橋貸款提供方。貸款交易於本月稍早簽署並出資。

中企對歐投資加速
在中國與美國貿易緊張的背景下,中國對歐洲投資處於上升之勢。

「觀察者網」早前報道,中國對歐洲的投資總量從2010年的60億美元增至2014年的550億美元;2014年至2015年,年投資額從180億美元增至230億美元。

新加坡《海峽時報》曾指出,2017年,中國在對歐洲直接投資增長44%,今年可能大幅飆升。

文章稱,歐洲對中國投資者吸引力日益增長有諸多原因。

2008年債務危機後,中國政府開始購買歐洲債券並投資基礎設施企業(譬如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口)。

同時,在歐元貶值的推動下,歐洲正在去工業化(譬如意大利、葡萄牙甚至法國和英國),這為中企在汽車、能源、交通等領域提供了機會。

至於雙方關係,不如中美競爭那樣激烈。

不過,中企對歐投資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歐盟希望雙邊投資條約(如果在今年或明年簽署)可以改善局面。但中國增長模式的改變會導致資本持續外流,那可能會造成中國超過日本成為最大的淨債權國。

原文連結: 觀察者網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7月26日,訪問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稱「亞投行」)總部,並與行長金立群會面。雙方宣布,香港將向亞投行項目準備特別基金出資1000萬美元,為亞投行的低收入成員國提供資金,幫助它們準備高質量的基礎設施項目。

早前,英國與南韓已宣布分別向該基金捐款5000萬美元和800萬美元。亞投行行長金立群表示,香港的出資將進一步增加亞投行的資源,以幫助低收入國家準備基礎設施項目。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稱,相信香港的出資將為亞投行實現其使命發揮積極作用。

支持低收入成員
亞投行項目準備特別基金(下稱「特別基金」)成立於2016年6月25日,用於支持欠發達成員國的基礎設施項目準備。早在1月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在亞投行開業儀式上宣布中國為該基金出資5000萬美元。

受資金和技術能力的制約,低收入國家在籌備可融資項目時面臨較大困難。 「一個項目在申請獲批前需要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包括僱傭專業人員進行可行性研究和各項評估等。亞投行設立特別基金,能夠幫助好項目脫穎而出。」7月26日,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顧賓稱。

來自特別基金的撥款,使低收入國家有機會獲得相關諮詢服務、採購設備,幫助項目具備財務可持續性、環境友好性並為當地社區所接受,從而提高項目的可融資性,增加了它們獲得亞投行貸款的機會。

顧賓指出,特別基金是一個多主體基金,由亞投行管理運營,任何亞投行成員、非成員以及個人都可以成為基金的捐贈主體,但須經行長認可。基金資助的採購活動堅持全球採購原則,即「銀行不對基金資助的貨物和服務採購進行國別限制。」

據悉,亞投行已批準共計439.5萬美元的援助資金,支持了位於斯里蘭卡、尼泊爾、巴基斯坦和老撾的5個特別基金項目。亞投行表示,正在考慮援助更多的項目。

與香港加強合作
2017年6月,香港正式成為亞投行成員,認繳股本7651股。香港正積極爭取亞投行在港成立分支機構,設立亞投行發債平台和融資中心。

7月26日,金立群在與林鄭月娥的會談中表示,亞投行非常看重香港作為成員的作用。香港的加入不僅增強亞投行的資本實力,也為機構貢獻優秀的人才。作為亞洲的金融中心,香港在諸多領域具有顯著優勢,包括人才、爭端仲裁等,值得亞投行學習。 「相信未來亞投行與香港將有更多的合作空間,希望能繼續獲得香港的支持。」他說。

當日,亞投行新聞官回應稱,亞投行會視未來業務發展的需要,研究開設分支機構的設想。

林鄭月娥對亞投行取得的成績表示祝賀,稱讚其獲得3A評級並即將發行債券。她指出,除提供資金之外,香港期待在其他方面作出貢獻。香港希望能幫助「一帶一路」沿線發展中國家進行能力建設,包括在安保、城市管理方面分享經驗,提供培訓等。 「希望亞投行能給我們提供這樣的機會。」

林鄭月娥介紹,目前香港經濟運行良好,去年實現3.8%的增長,今年第一季度增長4.7%。當前貿易摩擦正帶來不確定性,香港將對此保持謹慎,相信今年經濟仍將有良好表現,特區政府需進一步以政策支持增長。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中國投資者十年來首次成為美國地產的淨賣家,有美國傳媒認為與中國打壓資金對海外的投資,加上中美關係日益緊張有關。

內地資金過去數年在美國地產市場瘋狂掃貨後,數據公司Real Capital Analytics資料顯示,中國投資者2018年第二季度已出售價值12.9億美元的地產,僅買入1.262億美元物業。

除中國海航集團和綠地控股集團等公司,正遵從國內監管和市場壓力,出售優質物業償還債務外,賣家亦包括安邦保險集團,該公司二月被內地監管機構接管,董事長吳小暉被判集資詐騙罪和職務侵佔罪,安邦正考慮出售旗下部分美國酒店。

美國《華爾街日報》指,投資者的偏好變化,某程度上與中央政府2017年限制特定對外投資,其中包括房地產有關,但隨着中美因貿易和國家安全問題出現的緊張形勢升級,促使更多資金撤出美國地產市場。

近月多宗內地投資者的出售交易都成功獲利,以海航集團為例,據CoStar Group的數據,海航及一位合作夥伴年初,將其位於曼哈頓的1180 Sixth Avenue出售給Northwood Investors,售價約為3.05億美元。而海航集團在2011年以2.59億美元買下該座辦公樓九成權益。海航最近更將公園大道245號(245 Park Avenue)大廈的部分股權出售SL Green Realty Corp。

海航集團放售位於美國紐約的245 Park Avenue。

內地投資者在部分交易中,只能勉強收回成本。海航六月以3.2億美元出售明尼阿波利斯商廈City Center,僅比其2016年底購入價格高500萬美元。

海航發言人稱,海航早就表示過戰略調整過程中,在處置資產方面將遵守紀律並縝密考慮,公司重心將重新放在航空、物流和金融服務業務上。

2013年,隨着中國房地產市場出現過度建設的跡象,內地投資者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Real Capital的數據顯示,中國投資者在美國的商業地產收購規模2015年第三季度達到頂峰,為107億美元。

Real Capital稱,近年來,中國投資者不時會賣出房地產,但速度完全無法與上個季度相比;上一季度,中國投資者賣出的房地產比過去五年中的任何一年都多。但截至目前,中國投資者中還沒有出現緊急放售的情況,主要在於美國經濟仍強勁,商業地產市場即使出現疲弱,但仍穩定。

總部位於上海的諮詢公司高風諮詢(Gao Feng Advisory Co.)首席執行長謝祖墀(Edward Tse)說,如果投資者賤賣資產,中資銀行也將蒙受損失。


香港交易所旗下的聯交所25日宣布,暫不會按原定計劃,於7月31日前就容許企業持有不同投票權進行市場諮詢,將繼續就建議與市場各持份者溝通。

 

聯交所指,已就擴大現有《上市規則》第8A章、容許企業持有不同投票權的建議進行大量準備工作,並取得顯著進展,但由於最近才實施不同投票權的上市機制,聯交所認為,應再深入考慮是否擴大相關機制範圍,並將繼續與各持份者溝通,遂決定暫時不會按原定計劃,展開公司企業持有不同投票權的市場諮詢。有消息傳出,事件或與同股不同權股份,暫時未能納入港股通買賣名單有關,需要調整諮詢方案。

聯交所在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上市制度諮詢總結中提及,收到多方回應,要求聯交所容許公司企業持有不同投票權。聯交所表示,計劃在2018年7月31日前另作市場諮詢,探討是否容許企業持有不同投票權。

 


由中移動(00941)、聯通(00762)及中電信(00728)合資持股的中國最大電訊基站營運商中國鐵塔(00788)25日正式於香港招股,但本月散戶新股認購比率降至近兩年半低位下,香港數間券商未有為此預留孖展額度供客戶認購,有專家看淡前景。

經歷推遲風波的中國鐵塔的H股IPO終於敲定時間表,中國鐵塔7月23日在香港舉行上市推廣活動。

「一般來講,大型新股要發的時候,本地券商都會預留孖展額度供客戶認購,這次有幾家券商都未提前預留額度。」對於中國鐵塔的發行前景,有香港券商人士7月23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不表樂觀,「儘管整合之後的鐵塔是世界最大鐵塔運營商,但是鐵塔目前99%收入仍然是依靠三大通信運營商,也未給市場留下想像空間。」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從香港券商處獲得的銷售文件顯示,中國鐵塔確定港股代碼為00788,計劃發行431.15億股,其中95%為國際配售,5%為公開發售,香港IPO的指導價格區間定在每股1.26港元-1.58港元,集資約543億港元至680億港元,募資額將超過前不久上市的小米集團(01810.HK)成為香港今年最大「集資王」。

今次中國鐵塔計劃發行新股,將於7月25日開始招股,8月1日定價,8月8日正式掛牌交易。上市的聯席賬簿管理人包括中金、高盛和摩根大通。

同時,中國鐵塔今次已經敲定將引入十名基石投資者,共投資14.235億美元(折合約111億港元),基石投資者包括高瓴資本(投資4億美元)、oz funds(投資3億美元)、darsana(投資1.75億美元)、阿里淘寶(投資1億美元)、中石油(投資1億美元)、invus(投資1億美元)、北京海淀scomc(投資0.985億美元)、工銀資產(投資0.5億美元)、國機集團(投資0.5億美元)、上海汽車(投資0.5億美元)。

今次IPO集資將用於新站點建設和擴張;輔助設施的維護和提升;鐵塔和處所的維護;鐵塔資產收購,和其他主要資產。

「降低負債率是本次中國鐵塔IPO的重點。」一位長期跟蹤電信行業的分析師7月23日表示:「以前鐵塔的資產都是從三大通信運營商剝離出來的,是藉的負債購買的,現在就是要融資把這個負債率降下來。」

據招股書顯示,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及中國國新各持有中國鐵塔38%、28.1%、27.9%及6%。

截至2018年3月底,中國鐵塔的流動資產為349億元,流動負債為1471億元,其中短期借款及一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達964億元。去年底公司總資產3226億元,其中流動資產305億元;負債總額1951億元,其中,流動負債1500億元;淨資產1273億元。

盈利變革推動
「目前我所知道的對於中國鐵塔普通投資者並不十分熱烈,一方面可能並不理解其電訊基礎設施業務,另外一方面因為脫胎於三大運營商資產,其營業收入目前99%都是來源於三大通信運營商,未來增長空間和想像空間都有限。」上述香港券商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招股書數據顯示,中國鐵塔2017年營業收入為686.65億元,其中中國移動佔總營收53.6%達368.04億元,中國聯通佔比23.7%達162.32億元,中國電信佔比22.5%達154.67億元。 99.8%的業務收入來源於三大通信運營商。

2018年季度,中國鐵塔來自中國移動的營收為94.65億元。佔比54.9%,中國聯通的營收為38.84億元,佔比為22.5%,中國電信的營收為37.88億元,佔比為22%。三大運營商收入佔比仍然高達99.4%。

電信行業分析師表示:「中國鐵塔也是一直在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從三大通信運營商那裡能夠獲得的對價是逐步下降的。現在在進行包括和地方的電力,廣電進行合作,位置比較好的鐵塔進行充電樁的建設等。很多城市中國鐵塔擁有核心區位優勢,有多功能發展的潛力,不過從過去三年的實踐來看,目前並未獲得大的突破。」

不過中國鐵塔並非沒有突破機會。

6月1日,中國鐵塔舉行2018年合作夥伴啟動大會,與華為、諾基亞、上海大唐移動、杭州海康威視、浙江大華等137家合作夥伴簽署了合作意向書,在政企專網、視頻監控、數據採集等服務領域攜手開拓,積極推動通信塔向社會塔的轉變。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透露,港府即將為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企業提供更多的稅務減免,相信有助鼓勵創科企業發展。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7月20日到訪深圳,參觀當地科技企業,並與深圳市市長陳如桂會面。林鄭月娥透露,目前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科技創新園已完成規劃程序,進展順利,還將拿到7億港元幫助開展前期工作。她強調,將爭取在2021年初將園區首塊土地用來建設研發中心等工程。

林鄭月娥在17日召開的「福布斯30歲以下精英亞洲峰會」與福布斯媒體內容總監Randall Lane 的對話中表示,香港未來將著重從醫療、人工智能、金融、智慧城市等四方面發展科技,向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邁進,為全亞洲年輕的科技創新創業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發展機會。

受訪人士指,香港擁有眾多一流人才、科研機構和科研成果,完善法律及知識產權保護製度,及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水平學府支持,加上信息流通自由,發展科創的配套條件得天獨厚,但受制於土地不足、市場狹小、生產鏈不完善等問題,導致香港科研成果的轉化較難、孵化培育科技類初創企業動力不足。他們認為借助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升級為國家戰略的「東風」,香港有機會將自身的優勢產業落戶大灣區,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實現與大灣區內其它城市資源互補,在全面提升本土科創水平、加速科技產業發展的同時,將自身科技創新力量納入到國家創新體系和創新實力之中。

港府減稅助發展創科
香港的低稅率和簡單稅制,多年來受廣大創業者、投資者青睞。林鄭月娥在17日的對話中指出,要培養年輕人具備企業家精神及創造力,政府認為減稅是必要措施,因此今年4月起,香港實行兩級制利得稅率,降低法團及非法團業務首200萬港元應評稅利潤的稅率,分別為8.25%和7.5%(有別於以往的16%及15%)。

此外她透露,政府即將出台相關法案為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企業提供更多的稅務減免,目前法案正在立法會審批過程中,法案實行後,企業用於研究與開發的支出將有機會獲得大幅度的稅收減免。 (第一筆200萬港元減免300%,剩餘金額減免200%)

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在出席17日的峰會時公佈,在港初創公司去年同比增長16%,現時有逾2200間初創企業駐紮在港,他表示香港提供絕對營商優勢,包括優良地理位置、自由經濟、公平營商環境等,香港政府亦會以減稅等措施支持初創企業,吸引更多公司選擇在香港發展。

近年香港本地研發總開支佔地區GDP的比重徘徊於0.73%左右,與新加坡、南韓、內地相比,特區政府對於科研的投入仍較少。為此,特區政府已提出五年內將科研投入佔GDP比重升至1.5%,以及新增500億港元發展創科產業等。

「香港為我們提供非常好的科研環境,在這裡無論是人才,還是技術設備都是全球頂尖水平。」7月17日,香港本土首家被投資的技術驅動型公司有光科技CEO溫豪夫博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有光科技為人工智能公司,主要方向為方言的處理及分析,現在推出的人工智能客服錄音質量檢測系統,能夠幫助企業自動識別、分析、檢測數量眾多的對話錄音數據。溫豪夫介紹,有光科技整個團隊都是技術和科研背景出身,大部分來自香港大學,而香港大學也為公司早期的實驗和理論研究提供了完善的設備和條件。成立不足3年的有光科技,現已擁有包括香港電力公司及內地和印尼等地的六間大型機構客戶。

「感覺近幾年來香港對科技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更願意從事到科研創新的產業中來,相信會有更多像我們一樣的技術型驅動公司在這裡得到更好的發展。」溫豪夫表示。

加強與深圳全面合作
據「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廣東省正配合國家發改委組織編制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實施方案,加快建設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將其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要承載區。 「科技創新」成為深港合作項目清單中最核心的「標籤」。

「今年香港特區政府已在財政預算案中預留500多億港元支持創科發展,其中的200億港元將專門用於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基建和首期工程。我相信,未來幾年香港和深圳的創新科技合作將會大步向前走。」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7月5日舉行的「2018前海合作論壇」上透露。

林鄭月娥在20日的到訪深圳期間,實地考察深港國際中心項目的規劃建設情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位於龍崗大運新城的深港國際中心將從科創教育改進、科創人才培養等方面打造深港兩地人才聚集區,推動香港資本、市場和管理優勢,與深圳區位、政策和成本優勢相結合,打造粵港合作示範區。其中,深港青年創業合作中心將成為深港國際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配套科技創新體驗中心、粵港澳直通車服務中心和國際社團交往中心等設施,搭建深港兩地創新合作重要服務平台。深港國際中心已於今年3月舉行開工奠基儀式,目前正按計劃推進中,將於年內實現開工建設。

林鄭月娥在訪問中表示,深港兩地要發揮優勢互補,加強合作,深港國際中心將成為粵港合作標杆項目,將成為香港產業創新落地深圳的重要平台。

據深圳市政府的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香港高校已在深設立72個科研機構,聯合培養人才9211名,轉化成果及技術服務269項。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研究院副院長丁寧7月17日受訪時表示,近來香港高校與深圳的產業合作越發密切,取得一系列成果,催生大疆創新、商湯科技等一大批獨角獸企業。就在今年6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騰訊AI Lab機器智能聯合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京東集團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也相繼成立。

丁寧指出,香港高校的科研資源可以通過在深圳聯合實驗室的方式與龍頭企業的產業需求直接對接,而這些企業也能為實驗室提供充足的資金、研發設備方面的支持,是大灣區框架下「香港研發-內地轉化」的嶄新嘗試,相信未來能在產學研結合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溫豪夫受訪時指出,香港市場過於狹小,目前科研成果轉化方面的速度相對較低,因此有光科技正在考慮在深圳或珠海設立新的研發中心,搭乘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快車」將自身的科研成果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今年6月底,深圳市政府出台的《深圳市「深港創新圈」計劃項目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擴大了「深港創新圈」計劃項目類別,且新增類別允許資助資金跨境使用,以促進科研資金便利流動,旨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產學研加速融合。

「這對我們這些科創企業來說是非常重大的利好消息。」溫豪夫表示,「希望未來香港和深圳能有更加緊密的合作,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能進一步無縫對接流通,屆時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領先的科技創新高地。」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