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影業(01060)公布,計劃改名為大麥娛樂控股。
公司指,改名將有利於公司進一步在全娛樂生態,特別是線下娛樂市場提升品牌的市場知名度,以及重塑品牌策略,同時提供更相關及獨特的企業形象和身份,有利於未來多元化業務發展,為消費提供更高品質的娛樂產業全賽道的現實娛樂綜合體驗。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阿里影業(01060)公布,計劃改名為大麥娛樂控股。
公司指,改名將有利於公司進一步在全娛樂生態,特別是線下娛樂市場提升品牌的市場知名度,以及重塑品牌策略,同時提供更相關及獨特的企業形象和身份,有利於未來多元化業務發展,為消費提供更高品質的娛樂產業全賽道的現實娛樂綜合體驗。
中美日內瓦談判:階段性緩和與長遠挑戰
一方

2025 年 5 月 12 日,中美兩國在瑞士日內瓦發佈經貿會談聯合聲明,宣佈大幅降低雙邊關稅並建立常態化磋商機制,成果令全球矚目。自 2018 年貿易戰爆發以來,中美雙方的貿易摩擦持續升級,給兩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都帶來巨大壓力。此次日內瓦談判的成功,無疑為緊張的局勢注入一劑強心針。
回顧談判的背景,自 2025 年初以來,美國以 「芬太尼問題」、「清潔能源產業保護」等為由,將中國輸美商品關稅從 10% 逐步提升至 145%,部分關鍵商品如鋰離子電池的稅率甚至高達 245%。中國隨即採取對等反制措施,將美國輸華商品關稅提升至 125%,並精準打擊農業、能源等美國政治敏感領域。兩國貿易成本大幅上升,全球供應鏈受到嚴重衝擊,經濟壓力迫使雙方重回談判桌,尋求破局之道。
根據聯合聲明,此次談判取得了系列核心成果。在關稅調整方面,美國取消 4 月 8 日、9 日行政令加徵的 91% 關稅,暫停 4 月 2 日行政令中 24% 的關稅 90 天,保留 10% 的基準關稅;中國同步取消對美 91% 的反制關稅,暫停 24% 的報復性關稅 90 天,保留 10%,舉動使中美雙邊稅率基本恢複至 2025 年 4 月初水平,部分商品綜合稅率從 145% 降至約 30%,大大降低兩國企業的貿易成本。在非關稅措施方面,中國暫停自 4 月起實施的技術出口管制等反制措施,為科技、金融等領域合作釋放空間。雙方還設立副總理級常態化溝通渠道,中方由何立峰牽頭,美方由財長貝森特和貿易代錶格裏爾負責,未來將圍繞關稅、供應鏈、知識産權等議題持續談判。
這談判結果對中美兩國經濟産生積極影響。從中國方面來看,關稅的降低減輕了出口企業的負擔,提高了産品的國際競爭力,有助於穩定中國的出口市場。對於美國而言,降低關稅有助於緩解國內通脹壓力,美國消費者因關稅成本激增,嬰兒用品價格漲幅達 25%,此次關稅調整有望降低家庭支出。同時,中國暫停反制措施有利於美國大豆、汽車等商品重回中國市場,促進美國相關産業的發展。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此次談判雖然取得階段性成果,但並不意味著中美之間的貿易矛盾已經徹底解決。從長期來看,中美間的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美國在科技封鎖方面的態度並未發生根本性轉變,對中國高科技産業的打壓仍在持續。而中國在市場開放方面,也需在維護自身産業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推進。在未來的 90 天緩沖期內,雙方需就剩餘 10% 關稅展開談判,並落實非關稅措施調整,這將是對雙方誠意和智慧的重大考驗。
此外,此次談判結果也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反應。協議公佈後,亞洲股市、離岸人民幣匯率及大宗商品市場全線飄紅,反映出市場對中美貿易關係緩和的樂觀預期。但同時,多國也對美關稅政策調整做出了不同反應,日本要求汽車關稅歸零,歐盟擬對 950 億歐元美國商品實施反制。這表明美國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正面臨著諸多挑戰。
中美日內瓦談判的成果為兩國經貿關係的緩和帶來希望之光,但未來道路依然充滿挑戰。雙方需要在平等、互利、共贏的基礎上,通過持續對話與協商,妥善解決分歧,推動中美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為全球經濟復甦和繁榮做出積極貢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一方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降低進口烈酒稅措施生效首4個月,進口量躍升逾四成,成績令人鼓舞,稱在其他經濟體提高貿易壁壘期間,香港不僅打開大門,也打開更多酒瓶。
陳茂波今天(14日)在一個展覽會開幕禮致詞時指出,香港正致力開拓新市場,加強與東盟和中東地區的連繫,相關地區的物產豐富,充滿未開發的潛力。他亦指在其他經濟體提高貿易壁壘期間,香港持續打開大門。
另外他稱,今年首4個月,訪港旅客量增約一成,達逾1600萬人次,其中國際訪客量顯著增加17%,政府亦致力吸納高消費力旅客到港。他並籲海外企業把香港視為「展覽室」,來港尋找發展機遇。

京東集團(09618)公布,首季純利108億9100萬元人民幣,按年升52.7%,每股盈利2.28元人民幣。
期內,京東集團收入3011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15.8%,經營利潤105億元人民幣,按年上升36.8%。
當中,京東二月起正式進軍外賣業務,並與美團(03690)激烈競爭,首季包括外賣業務在內的新業務經營虧損13億2700萬元人民幣,按年大幅擴大近一倍,至於核心京東零售經營利潤128億4600萬元人民幣,按年上升37.7 %,而京東物流經營利潤跌35%,至1億4500萬元人民幣。

京東表示,首季收入及利潤取得強勁表現,消費情緒提振,用戶增長強勁,在新業務探索取得鼓舞的早期成果,相信將進一步協助公司取得長期高質量的增長,當中,京東商品及服務收入錄得雙位數增長,利潤保持穩步提升。
京東表示,京東外賣將和現有業務產生協同效應,豐富基於地理位置的商品供給,升級京東的末端配送網絡,以及促進用戶增長和互動等,在極短時間內已經取得顯著進展,充分體現外賣行業潛力大,以及京東對市場需求的精準把握和強大的執行能力。
長和﹙0001﹚擬出售港口業務引起廣泛關注,國安法附屬法例刊憲生效後,長和集團周一(5月12日)發公告回應,稱交易絕不可能在任何不合法或不合規的情況下進行。
聲明指,長和有關條文已於3月4日的公告中說明,「交易之完成取決於一系列條件的達成,包括法律和監管部門之同意及批准、不存在違法或法律禁止的情況、獲得公司股東的必要批 准以及最終文件中約定的其他適當及常規條件。」
長和聲明補充,原本計劃在5月22 日股東週年大會上講述港口交易的情況,但鑒於近日不斷有股東及傳媒查詢,集團現作出回應。

中央港澳辦、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5月12日上午在澳門與工商界人士座談時強調,資本無國界,商人有祖國,沒有祖國的強大,哪來企業的發展;沒有國家的堅強後盾,就沒有企業的根。夏寶龍指,港澳工商界和企業家作為推動港澳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立場上要特別清醒、行動上要特別自覺,在風雨洗禮中淬火成鋼。他還特別點出:一種就是軟骨頭,「下跪」求饒,主動獻上「投名狀」的有之,鼓吹「商人純逐利」而不顧國家利益的有之,這樣的人必為包括港澳同胞在內的中國人民所不齒。
今次是夏寶龍第二次有所指,早前在香港舉行2025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上,夏寶龍也直指,面對美國的打壓,香港社會需要展現出應有的骨氣和底氣,批評在關鍵時刻出賣國家利益的「逃兵」「漢奸」,必將背負歷史的罵名。
除了夏寶龍兩次「點名」之外,《大公報》對長和出售港口資產一事,最少進行過8次以上公開警告或批評。
長和上月初宣布,向貝萊德及MSC旗下的TiL組成的財團,出售持有的和記港口80%權益,作價142億美元,另將從和記港口收回50億美元貸款,合共套現逾190億美元。出售的資產涉及中港以外碼頭,包括外界關注的巴拿馬運河兩個港口。
人民幣國際化又前進一步?
央行印發《上海方案》 有何深意?
一方

在全球金融格局加速演變大背景下,2025年4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外匯管理局及上海市政府正式印發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進壹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務便利化行動方案》(下稱《上海方案》)。方案的出台,宛如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標誌著人民幣國際化征程邁出了堅實有力的一步。
此時的全球金融舞台正風雲變幻。黃金價格一路高歌猛進,突破3400美元/盎司大關,成爲全球投資者矚目的焦點。與此同時,美國國債遭遇多國大規模抛售,美元信用體系在重重壓力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在這樣的國際金融環境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每個新進展都顯得尤爲重要。而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在過去一年成績斐然,全年共處理跨境人民幣業務661.3萬筆,金額高達123.1萬億元,同比分別實現了50.3%和 27.3% 的顯著增長,日均處理業務量也達到 25,934筆。系列數據,無疑彰顯了人民幣在跨境支付領域日益提升的影響力和活躍度。
《上海方案》精凖聚焦跨境結算效率提升這壹關鍵 「最後一公里」 問題,創新性地提出以 「三個實時」 爲核心的優化舉措,直擊當前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長期存在的痛點。方案的實施,有望爲全球經濟參與者提供更加穩定、高效的貨幣選擇,從而有力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地位的進壹步提升。
人民幣國際化:從基礎構建邁向功能進階
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使命,在於顯著提升其在國際市場中作爲計價與結算貨幣的份額,這壹目標的重要性遠遠超越了單純作爲儲備資産的角色。回顧過去十年,中國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道路上穩步前行,通過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持續擴展 CIPS 系統覆蓋範圍等一系列重要舉措,成功實現從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局部滲透,逐步走向全球金融布局的重大跨越。
截至2025年3月底,CIPS系統已成功連接170間直接參與者與1497家間接參與者,其業務範圍廣泛延伸至全球186個國家和地區,宛如一張龐大而堅實的「數碼高速公路」網絡,爲人民幣國際化築牢根基。然而,《上海方案》的出台,標誌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迎來了更關鍵的「功能升級」 階段。方案中的實時清算功能,將資金到賬時間從以往的24小時大幅壓縮至短短2小時,極大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實時監管機制的建立,有效降低60%的洗錢風險,爲金融交易安全提供保障;實時融資功能更是允許企業憑借訂單直接申請貸款,極大地緩解企業資金周轉壓力。
這些功能的升級,絕非僅僅是技術層面的簡單優化,而是對國際貨幣體系規則的壹次深度重塑與重新定義。長期以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霸權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其結算網絡的高度壟斷性。而CIPS系統實時性的顯著提升,猶如利刃,打破了長期存在的慣性格局。再以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廣州南沙的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試點(如船舶交易實時結算)等爲例,這些創新舉措進一步降低了企業在跨境貿易與投資活動中對美元的依賴程度。這種 「非對抗性替代」 策略,通過切實提升人民幣在實際使用中的便利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吸引更多國家和企業主動選擇人民幣作爲結算貨幣,而非被動接受某種既定的貨幣體系安排。
離岸金融體系構建:浦東的先行探索與核心樞紐作用
在《上海方案》的宏偉藍圖中,上海浦東新區被賦予了極爲重要的核心使命,作爲中國金融開放的前沿 「橋頭堡」,浦東正積極探索構建離岸金融體系,努力成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關鍵樞紐。截至 2024 年底,上海自由貿易賬戶(FT 賬戶)累計開立數量已達17萬個,年均跨境收支增速超過30%,非居民企業通過該賬戶實現的跨境收支增速更是接近40%。這些數據直觀地反映 FT 賬戶在促進跨境資金流動、提升金融交易活躍度方面的顯著成效。
離岸金融的核心在於實現風險可控前提下的資本自由流動。浦東在試點過程中,創新性地采用 「負面清單」 管理模式,對數據跨境流動進行科學規範,既充分保障了數據安全,又爲企業高效調撥資金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積極探索數字人民幣與其他央行數字貨幣的實時兌換機制,這種 「雙市場聯動」 模式,如同爲人民幣國際化安裝了雙引擎,在確保資本安全的基礎上,顯著提升人民幣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和吸引力。
此外,浦東在政策制度型開放方面也成果豐碩。例如,支持具備條件的銀行參照國際慣例,在上海自貿試驗區爲 「走出去」 企業提供非居民並購貸款服務,貸款金額最高可達並購交易價款的80%,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10年。這些優惠政策不僅吸引了大量跨國企業總部集聚浦東,更爲中國企業實現從傳統的 「貿易出海」 向更高層次的 「資本出海」 轉型提供了強大動力,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提升,促進了全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
多邊合作與全球布局:人民幣軟實力的穩步拓展
人民幣國際化的終極目標,並非簡單地取代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主導地位,而是致力于構建壹個更加公平、合理、多極化的國際貨幣體系,爲全球經濟金融穩定提供 「雙保險」 乃至 「多保險」 機制。在這漫長而艱巨的征程中,多邊合作與區域深耕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戰略舉措。
壹方面,中國通過積極推進 「一帶一路」 倡議,爲人民幣在沿線國家的廣泛使用搭建了廣闊平台。隨著人民幣跨境清算結算網絡的不斷完善,東盟國家已有約壹百多家銀行直接或間接參與CIPS系統進行人民幣結算,舉措有力地推動人民幣在東盟地區的使用和流通,顯著提升人民幣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影響力。另壹方面,上海積極參與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成功實現了與阿聯酋、泰國等國的數字貨幣直連,將單筆跨境結算耗時從以往的數天大幅縮短至實時完成。這種基於先進技術驅動的國際合作模式,不僅極大地降低了跨境交易成本,還顯著增強了人民幣在國際金融交易中的 「網絡效應」,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願意加入以人民幣爲核心的金融交易網絡。
值得強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國內金融改革之間存在著緊密的相輔相成關係。《上海方案》明確要求銀行進一步優化外匯風險管理體系,加大創新力度開發更多元化的金融衍生品,同時鼓勵國有企業在跨境業務中優先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這種內外聯動的發展策略,既有效鞏固國內金融安全防線,又爲國際社會提供更加穩定、可預期的金融環境。上海正通過持續推進債券市場開放、大力提升涉外服務業水平等具體措施,不斷夯實人民幣國際化的國內金融基礎,爲人民幣在國際貨幣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奠定堅實根基。
結語
《上海方案》的正式落地實施,無疑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一座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它不僅代表著中國在金融技術創新層面取得重大突破,更爲全球金融治理貢獻了具有中國智慧的解決方案。通過提供更加高效、安全、便捷的貨幣選擇,中國正積極推動國際貨幣體系朝著更加多元化、均衡化的方向演進。
在當前美元信用體系裂痕不斷加劇的國際金融形勢下,人民幣憑借其在制度創新、開放合作等方面的持續努力,正逐步嶄露頭角,成爲全球經濟 「變局中的穩定器」。展望未來,隨著浦東離岸金融體系的日益成熟以及 「一帶一路」 合作的不斷深化拓展,人民幣有望在國際貿易與資本流動中扮演更爲核心的角色,爲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與確定性,爲構建更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貢獻中國力量。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問題
一方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當下,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中美間的戰略博弈不斷升級,從貿易領域蔓延至科技、金融等諸多關鍵層面。在此複雜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面臨一系列嚴峻且亟待解決的問題。深入剖析,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穩健前行,提升我國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地位與話語權,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美元霸權的持續壓制
盡管近年來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絕對主導地位有鬆動,但依然佔據著統治性優勢。從全球外匯儲備結構看,截至2024年,美元佔比達59%,在國際支付體系中,其份額也維持在42%高位,在大宗商品定價領域,如原油定價中佔85%、黃金定價佔72%,全球衍生品市場中更是以63%佔有率處於壟斷地位。這種長期積累形成的美元霸權體系,構築起堅固「在位優勢」壁壘,使人民幣在國際貨幣競爭中突圍難度巨大。
美國憑借美元的核心地位,頻繁將金融作戰略武器,對其他國家實施制裁,以此維護自身的全球霸權。2023年,美國凍結俄羅斯3000億美元外匯儲備,並將伊朗排除在SWIFT國際支付系統之外,此類極端舉措雖引發國際社會對美元信任危機的廣泛關注,但也使得各國在推進去美元化進程中顧慮重重。各國一方面深刻認識到過度依賴美元潛藏的巨大風險,迫切希望降低對美元體系的依賴;另一方面,又擔憂貿然採取激進去美元化行動,會招致美國的嚴厲報復,進而對本國經濟與金融穩定造成衝擊。這種矛盾心態一定程度上制約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份額的快速提升,許多國家在選擇人民幣作為替代結算貨幣或儲備貨幣時,往往持謹慎觀望態度。
二、中美衝突引發的地緣政治風險衝擊
中美衝突不斷升級,地緣政治局勢日趨緊張,給人民幣國際化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地緣政治摩擦的加劇,嚴重干擾全球市場參與者的預期與信心。以2024年中美科技戰升級階段為例,在此期間,人民幣離岸匯率波動幅度急劇擴大至2.3%,境外機構人民幣存款規模也出現短暫但明顯的5%下降,充分表明中美地緣政治衝突一旦激化,市場對人民幣資產風險評估會迅速上升,投資者出於避險需求,會減少對人民幣資產的持有,進而阻礙人民幣在國際投資與儲備領域的拓展步伐。
中美衝突還可能促使美國聯合其盟友,在國際經濟與金融規則制定、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關鍵領域對中國進行圍堵與遏制。在國際金融規則制定方面,中國在IMF 的投票權僅6.4%,與美國佔16.5%相比差距懸殊,且在SWIFT董事會中尚無席位,導致人民幣在跨境清算、爭議解決等重要環節,缺乏有力的制度性保障與話語權。美國及其盟友有可能利用規則制定權,設置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條款與障礙,如在跨境支付監管、金融市場准入等方面施加更嚴格的限制,阻礙人民幣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順暢流通與使用。
三、資本賬戶開放的兩難抉擇
資本賬戶開放程度是影響貨幣國際化深度的關鍵因素之一。當前,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僅65%(IMF評估),與美元高達98%的可兌換程度相比,存在較大差距。過度謹慎地推進資本賬戶開放,會導致人民幣在國際資本流動、跨境投融資等方面受到諸多限制,無法充分滿足國際市場對人民幣資產自由交易與配置的需求,從而制約人民幣國際化向縱深發展。
然而,若不顧國內金融市場的成熟度與監管能力,貿然過度開放資本賬戶,則可能重蹈2015年「811匯改」的覆轍。當年,在資本賬戶開放進程加快、市場預期不穩定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資本外流規模急升至6700億美元,人民幣匯率也承受了巨大的貶值壓力,貶值幅度達15%。這慘痛教訓警示我們,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如何在適度開放資本賬戶、提升人民幣國際吸引力與防範資本大規模無序流動風險、維護金融穩定之間找到精凖平衡,是亟待破解的重大難題。
四、國內金融市場深度與廣度不足
發達、成熟且具有足夠深度與廣度的金融市場,是貨幣國際化的重要支撐基石。當前,我國金融市場在規模、結構、產品豐富度及市場流動性等方面,與國際主要金融市場相比仍存在較大提升空間。以債券市場衍生品規模為例,2024年中國債券市場衍生品規模僅為美國的1/15,這使得境外投資者在參與人民幣資產投資時,缺乏有效的匯率風險對沖工具。在匯率波動常態化背景下,極大限制了人民幣作為投資貨幣功能的充分發揮,導致人民幣在國際儲備貨幣中的佔比僅2.8%,與歐元1/10的佔比差距顯著。
國內金融市場在市場制度建設、信息披露透明度、投資者保護機制等方面也有待進壹步完善。部分國際投資者對我國金融市場的規範性與穩定性存在疑慮,例如 2024年MSCI在將中國債券市場納入全球指數時,仍保留「部分准入」評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際資金大規模、持續性流入我國金融市場,進而對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形成制約。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內地五一黃金周假期結束,香港入境處公布,過去5天(5月1至5日)合共約有91.96萬人次內地旅客入境香港,較去年同期增兩成,多於入境處預期,亦創下疫情以來新高。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引述本地零售業指,珠寶、海味、化妝品等生意額增約四成。至於新地(00016)旗下沙田新城市廣場,黃金周人流及生意額分別按年升一成及一成二。
李家超今日(6日)表示,剛過去的一連5天五一黃金周假期有約110萬名旅客訪港,較去年同期增22%,其中非內地旅客增長約30%,內地旅客增約20%。其中以5月2日最多內地客來港,達26.7萬人次,按年升約四成,非內地訪客同日亦升44%。
李家超稱,過去數天香港不同景點、打卡點都充斥大量旅客,多個旅遊點及設施大受歡迎,多個行業生意增加,形容為「丁財兩旺」。

零售業代表:市道有升有跌
不過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今早(6日)在電台節目受訪時,認為整體零售市道有升有跌,只是升的幅度相對較多。她解釋去年五一期間天氣惡劣;又指復活節假期較少內地旅客,加上不少港人外遊,反觀今年五一假期有更多港人留港消費,均有助帶動周末生意額。
謝邱安儀引述協會會員一致認為,五天黃金周僅首兩天零售情況理想,第三天以後生意回落不少,業界目前可以「跑數」的時間不長,形容整體仍然經營困難。營業額增加的銷售種類,包括化妝品及個人護理,至於下跌類別包括服裝及電子產品;她又表示現時外來旅客經常「窮遊」,即使單價未算很高,旅客也會看重性價比。
酒店業代表:假期末訂房回落三成 部分跌近半
香港酒店業主聯會執行總幹事徐英偉說,五一黃金周旅客人數上升,帶動酒店業生意,假期首3天整體營業額按年升一至兩成;其中上周五是訂房高峰,大部分旺區酒店爆滿,惟臨近黃金周尾聲,周日訂房開始回落兩至三成,有商業區酒店入住率更下跌近半。
至於新地(00016)旗下沙田新城市廣場,新地代理租務部副總經理許嘉雯表示,黃金周期間商場與泡泡瑪特(09992)合作,以其人氣角色聯乘迪士尼角色,設置打卡位吸人流,再加上年度購物慶典感謝祭及消費印花賞,有助刺激遊客及各區市民到訪及消費,五天假期帶動人流及生意額按年分別升一成及一成二,以餐飲、超市百貨等產品最受惠。
內地《財新網》報道,五一檔期電影市場表現低迷,期間內容供應數量增加、放映場次大致持平,惟票價略為下跌、觀影人次也減少。
國家電影專資辦數據顯示,5月1日至5日期間,全國電影票房收入7億4700萬元人民幣,按年下跌五成一。 貓眼專業版數據指,檔期總觀影人次1889萬7000,按年跌五成,放映總場次減少2.4%至232萬場,平均票價由40.4元降至39.5元人民幣。
五一檔期共有11部電影,較去年同期多三部。阿里影業有份發行的《水餃皇后》以票房1.91億元居首位,寰宇影片發行《獵金遊戲》排第二,票房1.34億元,宮崎駿動畫電影《幽靈公主》票房6,949.1萬元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