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小米集團發布 「史上最強年報」:
多維解讀與股市視角分析
一方

3 月 18 日晚,小米集團(1810.HK)重磅發布 2024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成績單一經亮相,便引發市場廣泛關注與熱議。小米集團董事長兼 CEO 雷軍更是在社交平臺直言,這是 「史上最強年報」 。事實究竟如何?讓我們深入財報數據,從多角度一探究竟,並結合近期股市形勢,剖析其背後的深層意義。
整體財務數據來看,小米集團 2024 年表現堪稱亮眼。第四季度,公司總收入達 1090 億元,單季度營收首次突破千億大關,同比增長 48.8%;凈利潤為 90 億元,同比大幅增長 90.4%;經調整凈利潤為 83 億元,同比增長 69.4%。拉長到全年維度,2024 年小米集團總收入達 3659 億元,同比增長 35.0%;凈利潤為 236 億元,同比增長 34.9%;經調整凈利潤為 272 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同比增長 41.3%。如此出色業績增長,無疑為小米在資本市場上注入強心針。
分業務板塊來看,小米集團的三大核心業務均呈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在智能手機業務方面,2024 年全球出貨量達到 1.69 億部,同比增 15.7%,全年營收達 1918 億元,同比增長 21.8%。據 Canalys 數據,2024 年小米佔全球智能手機市場 13.8%,連續 18 個季度穩居全球前三,並成為 2024 年全球前三廠商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品牌,正穩步縮小與蘋果、三星的差距。在高端化戰略推動下,小米手機的平均售價也創下 1138 元人民幣的歷史新高,售價 4000 至 6000 元的市場佔有比率不斷上升,產品力得到顯著增強。這一業務板塊的良好表現,不僅為小米帶來了穩定的收入來源,也提升品牌形象,為其在智能手機市場的進一步拓展奠定堅實基礎,反映在股市上,投資者對小米手機業務的信心增強,推動股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支撐。
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同樣表現出色,2024 年首次突破千億規模,全年收入達 1041 億元,同比增 30%。智能大家電收入同比增56.4%,平板收入同比增 52.1%,可穿戴產品收入同比增44.1%。隨著智能家居概念的普及和消費者對智能生活的追求,小米憑借其完善的 AIoT 生態布局,不斷豐富產品線,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業務板塊的增長,進一步突顯小米在物聯網領域的領先地位,也為其打造 「人車家全生態」 戰略提供有力支撐。從股市角度看,業務的增長潛力被市場看好,吸引更多投資者關注小米,提升了公司的整體估值。
互聯網業務在 2024 年全年收入達 341 億元,同比增長 13.3%,創歷史新高。受益於集團全球化布局的深化推進,境外互聯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 30% 至 110 億元。小米通過不斷優化用戶體驗,增加互聯網服務的多樣性,如廣告、遊戲、金融科技等,實現了互聯網業務收入的穩定增長。互聯網業務的增長不僅拓寬了小米的盈利渠道,還增強了用戶忠誠度,形成良性循環。在股市中,互聯網業務的良好表現被視為小米具備持續盈利能力和增長潛力的重要標誌,對股價產生積極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集團智能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在 2024 年實現營業收入 328 億元,佔總體收入 9%。其中,智能電動汽車銷售收入為 321 億元,其他相關業務收入為 7 億元,綜合毛利率達到 18.5%。官方數據顯示,小米 SU7 在 2024 年的總計交付量約 13.69 萬輛,累計總訂單量超過 24.8 萬輛,且小米還將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標從此前的 30 萬輛提升至 35 萬輛。小米汽車業務迅速崛起,成為集團新增長引擎。汽車業務的發展不僅符合未來出行的趨勢,也與小米的 「人車家全生態」 戰略高度契合。在股市上,汽車業務的亮眼表現,引發市場對小米未來發展的更多想象空間,推動股價上揚。
從研發投入來看,2024 年小米研發投入高達 241 億元,同比增長 25.9%,且預計 2025 年將超 300 億元,其中四分之一的資金將投入 AI 相關研發。持續高額的研發投入,為小米的產品創新和技術升級提供了強大動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在科技行業,研發實力是企業長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小米的舉措在股市中得到積極反饋,投資者認可小米對技術創新的重視,對公司的長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從近期股市形勢來看,小米集團這份 「史上最強年報」 對其股價產生積極影響。截至 2025 年 3 月 21 日,小米集團股價雖在當日出現調整,較前一日下跌 1.90 港元,跌幅為 3.36%,報收於 54.6 港元,但從更長時間周期看,自財報發布以來,市場對小米的關注度顯著提升,大量資金流入,推動股價在過去一段時間整體呈現上升趨勢。招商證券發布研報維持小米集團 「強烈推薦」 評級,看好公司中長期市值上升空間。研報指出,小米作為智能手機全球出貨前三廠商、全球最大的 AIoT 智能硬件平台,在 AI 加速產業重構過程中具有端側龍頭卡位優勢。同時,各業務板塊均有持續向上的空間,手機業務份額有望擴張及產品結構優化,IoT 業務受益於自研能力提升和出海空間廣闊,互聯網業務伴隨硬件業務穩健增長,汽車業務訂單火爆且盈利能力提升,智能駕駛進入第一梯隊,隨著後續車型矩陣完善及生態鏈協同效應發揮,有望在15至20 年躋身全球前五車廠。這種來自專業機構的積極評價,進一步增強投資者對小米的信心。
小米集團發布的 2024 年年報展現出其在多業務領域的強勁增長實力和發展潛力。無論是智能手機、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業務,還是新興的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研發投入的持續支撐下,小米有望在未來繼續保持創新活力,拓展市場份額。從股市角度看,這份年報為小米贏得市場的認可和投資者的青睞,儘管股價會受短期波動影響,但從中長期來看,小米集團憑借其出色的業績表現和清晰的戰略布局,具備較大的市值上升空間。
受乾燥大陸氣流及沙塵天氣影響,香港近兩天空氣質素欠佳,至今日(14日)下午4時,全港18個監測站中有10個空氣質素健康指數達到最高的「10+」,屬於健康風險「嚴重」水平,香港其餘各區的指數亦達9或10,健康風險級別「甚高」,遠看景物都有如蒙上一層黃沙。
專家解釋,沙塵抵達華南較罕見, 今次風勢猛烈,加上動力抬升強,使沙塵的濃度和高度較高,可往南散播得更遠。


香港環境保護署提醒市民,當健康風險級別處於「嚴重」水平時,兒童及長者和患有心臟病或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士,應避免戶外體力消耗和在戶外逗留,特別在交通繁忙地方,所有戶外工作僱員的僱主應評估戶外工作的風險,並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保障僱員的健康。
內地深圳市驚傳恐怖意外,一名醉酒男不慎摔倒,直接撲向桌上一根長42公分的金屬文件夾桿,桿子不偏不倚插入口中,貫穿進眼底直進顱內,經開刀後撿回一命。
金屬桿從嘴巴到顱內長度逾15CM
《深圳新聞網》報道,深圳大學總醫院11日公布的病例,男子阿強因喝醉,不慎摔倒,當時桌上插著一根長達42公分的金屬桿,竟不偏不倚插入他的嘴巴,當場血流不止。
報道表示,阿強好友見狀,將他送到深圳大學總醫院搶救。電腦斷層檢查顯示,金屬桿貫穿阿強口腔上顎,一路直穿鼻腔、眼底,並進入大腦,而桿子從嘴巴到顱內的長度,就超過15CM。

報道表示,醫生緊急進行開顱手術,但由於金屬桿插入部位特殊,且插入顱內的尖端還連有金屬夾,如何取出才能減少對顱內腦組織、眼睛和鼻腔損傷,成為一大考驗。
歷時長達10個小時手術後,誤插入頭內的金屬桿被完整取出,傷者的神經和血管均沒有受損。術後1個月後,阿強康復出院,他近日複診,除右眼視力受損,其他例如語言、運動功能,均沒有受影響。
美國特朗普政府日前(12日)宣布擴大其「對等關稅」的貨物類型豁免清單,最受注目莫過於新增智能手機及手提電腦等上榜,新豁免將追溯至「對等關稅」的10%基準稅率生效當天,但上述貨物仍會受制於特朗普政府的20%對華「芬太尼關稅」。
有白宮官員向路透社指,特朗普早已表明會就汽車、鋼鐵、藥物、晶片和其他指定材料另設特定關稅,並預告特朗普很快會下令對半導體展開攸關國家安全的貿易調查。彭博社分析,此舉有助緩解關稅對美國消費者的衝擊,及有利美國蘋果公司等在中國內地等地生產以上產品的全球科技巨擘。《金融時報》形容是「特朗普對華關稅有任何軟化的首個迹象」。
國家主席習近平昨日(11日)會見訪華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時強調,打關稅戰沒有贏家,同世界作對,將孤立自己;中國從不靠誰的恩賜,更不畏懼任何無理打壓,是中美爆發關稅戰後,中方最高領導人首度公開表態。
隨後,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稅委會)宣布對美國商品加徵關稅稅率提高至125%,以回應美方對華商品徵收「對等關稅」的稅率進一步提高至125%。中方指出,加徵再高關稅已沒有經濟意義,如果美方繼續關稅數字遊戲,中方將不予理會。
小米(01810)主動回應有關清明節假期期間,廣東湛江一宗涉及小米SU7電動車的兩死致命車禍,指據初步了解,意外後的火情並非由小米SU7電動車引致。
小米表示,一輛小米SU7標準版電動車4月5日凌晨,駛經湛江市徐聞縣曲界鎮376省道,在司機手動駕駛過程中,與一輛電動單車發生碰撞,單車兩人當場死亡,汽車起火燃燒,肇事司機事故後棄車逃逸。 警方最新通報,肇事司機已自首被逮捕,但非車主本人。
小米指經初步了解,車禍的火災是由於碰撞後電動單車鋰電池嚴重擠壓和變形起火,再引燃事故車輛。 小米對於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深感痛惜。
網上早上傳出事故消息,指清明節晚上,一輛小米SU7撞倒兩名少年後逃逸,汽車隨後起火焚毀,疑為該車起火後殘骸的片段,一度在當地微信群內流傳,但目前在公開平台無法搜到。
上月底另一宗同樣涉及小米SU7電動車奪命車禍曾引起網民熱議,一輛小米SU7在安徽銅陵的高速路段撞向隔離帶的水泥樁後燃燒,車上三名大學生全部死亡。 事故引發公眾對智能駕駛技術、車輛安全設計、小米公司處理速度和態度,以及施工安全管理的質疑。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公告,明日(12日)起對所有原產於美國的進口商品,加徵關稅稅率由84%提高至125%。
公告指,美方對華加徵畸高關稅,嚴重違反國際經貿規則,違背基本的經濟規律和常識,完全是單邊霸凌脅迫做法。
公告又指鑑於目前關稅水平,美國輸華商品已無市場接受可能性,如果美方後續對中國輸美商品繼續加徵關稅,中方將不予理會。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會見訪華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期間談及關稅議題。
習近平強調打關稅戰無贏家,與世界作對將孤立自己。他指70多年來中國發展靠的始終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從不靠誰的恩賜,更不畏懼任何無理打壓,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中國都將堅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習近平說中國與歐盟都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亦是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堅定支持者,雙方經濟總量超過世界經濟總量三分之一,已經形成緊密的經濟共生關係。中歐應該履行國際責任,共同維護經濟全球化潮流和國際貿易環境,共同抵制單邊霸凌行徑,不僅維護自身正當權益,也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維護國際規則和秩序。
習近平又指出,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多重風險挑戰疊加,各國唯有團結協作,才能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全球發展繁榮。國際形勢愈是變亂交織,中西關係良好穩定發展的重要性就愈凸顯。中方願與西班牙打造更有戰略定力、更富發展活力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為兩國人民增進福祉,為中歐關係增添動力。
桑切斯表示,中國是歐盟重要合作夥伴,西班牙始終支持歐中關係穩定發展,歐方堅持開放自由貿易,致力於維護多邊主義,反對單邊加徵關稅。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西班牙和歐盟願與中方加強溝通協作,維護國際貿易秩序,攜手應對氣候變化、貧困等挑戰,維護國際社會共同利益。
美國白宮「澄清」,對中國進口貨品徵收的關稅不只125%,由於早前已向中國課徵20%芬太尼關稅,所以對華關稅累計稅率應為145%。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早前宣布,暫緩對其餘多國實施對等關稅90日,但對中國的關稅卻進一步提高至125%,聲稱作為回應中國的反制措施。 特朗普當地周四(10日)聲稱,希望同中國達成協議,結束不斷升級的貿易戰,亦認為雙方會找到互利的方法。 他又聲稱,很尊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相信能夠與習近平融洽相處。
美國有線新聞網絡引述白宮高層官員報道,美方不想就關稅談判先同中國接觸,特朗普已指示團隊必須由中國做主動。 報道又引述知情人士指,華府過去兩個月一直向北京表達立場,清楚表明習近平應先提出與特朗普通話,但北京拒絕。 消息人士說,華府不希望由外長王毅擔當中方代言人,並已向中方提交想接觸的官員名單,但相信中方不會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