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榮登亞洲首富的香港第二大富豪李兆基,今日黃昏離世,享壽97歲。

香港恒基兆業地產今天(17日)發出訃告,宣布被稱為「四叔」的集團創辦人李兆基,今天黃昏在家人陪伴下安詳與世長辭,享年97歲。出殯儀式舉行日期,有待家族安排妥當後會另行公布。

恒地表示,李兆基出生於廣東省順德市,少年時來港,白手興家,創立恒基兆業地產集團。他曾任恒基兆業地產、香港中華煤氣及美麗華酒店企業主席;新鴻基地產副主席、東亞銀行、香港小輪集團及仁安醫院董事。

公職方面,李兆基曾任特區首屆籌委會暨推選委員會委員、港事顧問、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信託人委員會委員及順德聯誼總會首席榮譽會長等。李兆基於1982年創立培華教育基金,致力為民族復興事業培訓國內領導人才。

李兆基於1996年獲美國「福布斯」雜誌評為全球富豪榜排名第四位。他通過「李兆基基金」,捐助內地、香港及海外大學及中學,完善教學設施及設立獎學金等,歷年捐款數以十億元計。

恒地說,李兆基心繫家園,熱衷教育,獲中外教育機構頒授多個榮譽學位。恒基對慈善事業不遺餘力,深獲社會各界的推崇。


火炭周日下午發生的街頭斬殺案,有黑幫背景、綽號「蛤蟆東」的52歲男子遭兩名兇徒持刀伏擊,身中多刀後不治。被捕3人中包括一對有黑幫背景的父子,相信他們因涉及數萬元金錢糾紛而策劃襲擊,疑刀手「落手太重」導致悲劇。網上今日(17 日)流出事發影片,顯示襲擊過程僅約 5 秒,兩名黑衣刀手從後揮刀襲擊,事主倒地後試圖爬走,但兇徒繼續追斬。

 

 

案發於昨日(16日)下午約 5 時 25 分,52 歲男子在麗禾里與穗禾路交界行走時,突遭兩名黑衣刀手從後揮刀襲擊,其中一人斬向其腳部,另一人則猛劈其背部,事主倒地後試圖爬走,但兇徒繼續追斬。襲擊僅持續約 5 秒,期間事主身中至少 5 至 6 刀,仍一度站起逃跑。兩名兇徒隨後登上一輛等候在黃格上的紅色的士,沿穗禾路往沙田方向逃去。

被斬男子重傷昏迷,由救護車送往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搶救,至傍晚 6 時 08 分不治。警方初步調查發現,死者有黑社會背景,過去曾是「和勝和」成員,近年轉投「 14K 」,並跟隨「北角肥標」,活躍於火炭一帶。

警方將案件列作謀殺處理,新界南總區反三合會行動組接手調查。被捕人士中包括綽號「紋身泰」的47歲姓黃男子,與父「謙叔」同為和勝和成員。新界南總區刑事總部警司李木易表示,兩名刀手被指使,乘坐一輛套假牌的士到場埋伏,行兇後乘相同車輛逃逸,現場附近有一名「睇水仔」負責監視事主行蹤。警方指「睇水仔」已在女友協助下潛逃內地,正追緝在逃兩名刀手。

反黑組探員聯同大批機動部隊警員,今日中午約 12 時,在旺角建興大廈展開搜捕行動,懷疑兇徒曾於該處出沒,警方封鎖大廈出入口及後巷,手持爆破工具及盾牌進行搜查,初步未有發現。

 


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計劃周二(18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話,討論結束烏克蘭的衝突。

特朗普從佛羅里達州返回華盛頓途中,在「空軍一號」專機上對記者表示,將在周二與普京通話,過去的周末已做了很多工作。他說,看看能否結束這場衝突,也許能,也許不能,但認為很有機會。

被問及有關讓步問題時,特朗普說,會談論領土問題及發電廠問題,認為很多相關內容俄烏雙方都已經深入討論過,例如分割某些資產。

美烏在沙特會談後,烏克蘭接受30天停火提議,克里姆林宮說,普京已通過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向特朗普轉達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意見,重申普京支持特朗普解決烏克蘭問題的總體立場,但指出有一些事項仍需共同解決。

特朗普自再次上任以來,在外交上著重推動美國與俄羅斯方面進行接觸和談判,希望改善美俄關係,被認為是顛覆美國的傳統外交政策。特朗普也曾與烏克蘭多次有摩擦,包括推出了旨在獲取烏克蘭礦產資源收益的「礦產協議」、與總統澤連斯基在直播鏡頭前發生衝突,要求烏克蘭在領土問題上向俄羅斯讓步等。


國泰君安(2611)周日(16日)公布,國泰君安及海通證券H股換股已於3月14日完成,公司易名為「國泰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由海通證券H股股東持有的34.1億股海通證券H股已按換股比例被交換為21.1億股國泰君安H股。連同擬議合併前已發行的13.9億股國泰君安H股,佔存續公司已發行總股份的19.89%。

 

 

國泰君安相關公告顯示,合併重組相關股份發行已全部完成,換股新增的59.86億股A股、21.14億股H股將於明日(17日)分別在上交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流通。募集配套資金發行的6.26億股A股則有60個月限售期,目前不上市流通。3月17日上市流通新增股份的股票簡稱仍為國泰君安,在股東大會審議通過等程序完成後,將根據新公司名稱相應變更股票簡稱。

公告續指,明日(17日)根據換股而發行的國泰君安H股開始在港交所交易。國泰君安及海通合併後,新名稱定為「國泰海通」。

今次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經合併後擬變更公司名稱,已獲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預核準,尚待公司股東大會審議通過;擬變更證券簡稱尚需經上海證券交易所、香港聯合交易所審核。

作為新「國九條」實施以來首宗頭部券商合併重組,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合併後的公司名稱一直廣受關注,網上早前的多種揣測,包括「國君海通」、「國泰君安海通」等等。

公告又指交割已於3月14日進行,存續公司將承繼及承接海通證券的全部資產、負債、業務、人員、合同、資質及其他一切權利與義務。海通證券的法人資格將於隨後註銷。

公告亦顯示,國泰君安董事會已審議通過公司第七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候選人提名,候選人中,朱健、李俊傑、聶小剛為公司執行董事。

另有8名候選人為持有公司3%及以上股權的股東提名,其中,周傑等5名候選人由股東上海國際集團推薦,哈爾曼由股東上海國盛集團推薦,孫明輝由股東深圳市投資控股公司推薦,陳一江由股東新華人壽保險公司推薦。後續,股東大會選舉產生的董事將與職工董事共同組成新一屆董事會。

另據了解,合併後新公司黨委成立,朱健擔任黨委書記、李俊傑擔任黨委副書記。李軍調任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擔任黨委副書記,待監管批復後,或將出任中保投總裁。

按黨內任職情況,朱健、李俊傑預計將擔任合並後公司董事長、總裁,不過有關職務尚待履行治理程序。另有消息稱,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其他領導班子成員除到齡原因外,預計均將留任。

業內人士分析,合併後公司班子配置,最大程度融合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原有班底,將有利文化傳承、隊伍穩定、整合融合,更快釋放「1+1>2」協同效應。

國泰君安業務官方微博同日晚間,披露了部分業務安排情況。

國泰君安亦披露了兩間公司關於實施客戶及業務遷移合併的聯合公告,針對吸收合並交割後客戶服務及後續業務合併推進作出安排:

一是海通證券客戶及業務將遷移並入合拼後公司。海通證券客戶將轉為合併後公司客戶,由合併後公司提供相關服務,各項主要業務與服務均正常開展。海通證券客戶遷移並入合併後公司後,客戶權益、委托方式、資金轉賬等均保持不變。

二是適時解決同業競爭問題,解決方案實施前,子公司業務與服務均正常開展。自吸收合併交割日起,海通證券所持子公司股權歸屬於合併後公司,合併後公司將適時解決吸收合併後子公司間存在的同業競爭等問題,穩妥有序完成整合工作,在解決方案實施前,各子公司業務與服務均正常開展。

三是海通證券客服熱線將變更調整。自2025年4月7日起,海通證券投資者客戶服務熱線由95553統一為合併後公司客戶服務熱線95521。海通證券原95553客戶服務熱線將適時下線,具體下線時間將另行通知公告。

 

(原文連結:21世紀經濟報道


歐洲巴爾幹半島國家北馬其頓有夜總會發生大火,增至59人死亡,135人受傷。全國明日(3月17日)起為遇難者哀悼7天。大火揭發夜總會涉嫌無牌經營、官員涉嫌貪污簽發牌照,當局至今拘捕20名懷疑涉案人士,包括夜總會經理和政府官員。

事發在東部科查尼市,當時約有1,500人在夜總會參加音樂會,大多是年輕人。大火當地凌晨2時半左右發生,火勢迅速蔓延,人群爭相走避期間造成人踩人,導致多人受傷。傷者中近30人嚴重燒傷,被送往100公里外,首都斯科普里的醫院救治。 有報道指,有觀眾在現場使用煙火,導致夜總會屋頂起火。

北馬其頓總理米茨科斯基(Hristijan Mickoski)表示,對慘劇發生深感悲痛,他形容事件奪去眾多年輕生命,是無法挽回的損失,政府已總動員調查火災原因。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表示,絕對不會在領土問題上向俄羅斯讓步。

烏克蘭國家通訊社報道,澤連斯基在記者會承認,烏克蘭與美國代表早前在沙特阿拉伯會晤期間,曾討論過領土讓步問題,美國亦曾考慮烏克蘭在這問題上的立場,但他強調不會承認被佔領的烏克蘭領土屬於俄羅斯,作為可能實現停火條件,烏克蘭絕不會向俄羅斯作出任何領土讓步。

澤連斯基又強調,領土問題十分複雜,應該稍後在談判桌上解決。


烏克蘭傳媒報道,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已決定組建代表團,參加任何可能的和平談判,以結束烏俄衝突。據報代表團由烏克蘭國防部長烏梅羅夫,及外長瑟比加等人組成。

另外,澤連斯基表示,不清楚美俄兩國官員在莫科斯會晤討論過甚麼問題,但他表明,烏克蘭永遠不會承認被侵佔的土地是俄羅斯領土,又稱在庫爾斯克地區的烏軍並無被包圍,作戰行動仍在進行。

他又表示,注意到俄軍在沿著烏克蘭東部邊境集結兵力,表明俄方有意對烏克蘭蘇梅州發動攻擊,認為俄方明顯是延長戰事,烏方將會予以反擊。澤連斯基又宣布, 烏方測試了「遠程海王星」導彈,並成功用於作戰,宣稱新型導彈可以進行精確打擊,射程達一千公里。


香港特區政府財赤壓力下,正檢討公營醫療收費,消息指,將於未來數星期內交代調整方案。香港特區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表示,將會就電腦掃描、磁力共振等檢查項目,逐項向門診病人加徵收費。

 

 

盧寵茂今日(14日)上午出席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會議後表示,現時公立醫院門診病人輪候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等服務過度使用,而需求不斷上升,造成輪候時間長。為增加導向性,即減少不必要的檢查,港府正研究向使用有關服務的門診病人逐項收費,至於急症室、住院病人使用有關服務時則維持免費。

他說調整收費過程中,政府對醫療承擔不變,額外收入將全數投入醫療服務,為緊急及危疾病人加大醫療保障。


國務院港澳辦網站轉載有關長江和記實業(長和)(00001)計劃出售巴拿馬運河港口等資產的香港報章評論,引述有網民批評交易「唯利是圖」、「漠視國家利益、民族大義」,「背叛和出賣全體中國人」。評論中形容有關情緒完全可以理解,稱有關企業當三思。長和暫未有回應。

 

長和集團上周二宣布計劃向美國貝萊德牽頭的財團,出售全球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業務,其中包括巴拿馬運河的兩端港口,買家則是由貝萊德(BlackRock)牽頭的美資財團,預計套現近千五億港元,集團早前強調同政治無關。

在北京,外交部當時指不評論有關商業交易。

宣布至今已逾一個星期,港澳辦在網站將《大公報》題為「莫天真 勿糊塗」銳評,放在涉港澳資訊港澳要聞的欄目中。文章指巴拿馬運河港口交易,並非「普通商業行為」。稱特朗普年初剛就職,便指中國控制運河,高調宣稱美國要「收回」,必要時不惜動用軍隊,美方官員亦到巴拿馬施壓。

文章又引述美英媒體指,貝萊德董事長芬克與特朗普私交甚篤,收購洽談期間曾到白宮彙報。特朗普和美方一點都沒有視這個交易,為「普通商業行為」,肆無忌憚地直接插手、操縱,完全將其作為推行全球霸權的手段。

文中引述許多網友指巴拿馬運河,是全球航運的咽喉要道。被「美國化」、「政治化」後,美國一定會將運河用於政治目的,推行政治議程。中國在此的航運貿易勢必受制於美。

評論指若美國種種算計得逞,必然會對中國造船、航運、外貿、「一帶一路」造成衝擊,將直接影響香港鞏固提升國際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又形容這個交易,是美國運用國家力量脅迫、施壓、利誘等卑鄙手段,侵吞他國正當權益的霸權行徑,是包裝成「商業行為」的強權政治。

文章引述網友普遍強烈質疑交易和批評長和,認為是沒有腰骨的跪低,唯利是圖、見利忘義、漠視國家利益、民族大義、背叛和出賣全體中國人。文中又指完全可以理解這些情緒。

 

評論指面對如此大事大義大節,有關企業當三思,好好想想問題性質和要害,和要站在甚麼立場、站在哪一邊。

交易計劃的消息公布後兩天,長和(00001)股價曾高見52.95元,比公布前升了約三成七。而周四收市對比上周二,仍有近兩成八升幅。


特朗普關稅施壓   台灣「矽盾」面臨瓦解危機

一方

 

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中,中國台灣憑借其強大的半導體製造能力,佔據著關鍵地位,而 「矽盾」 這概念,更是形象地突顯了半導體產業對於台灣經濟安全及戰略地位的重要性。然而,近期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一則晶片關稅威脅,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台灣半導體產業乃至整個台灣經濟領域掀起了驚濤駭浪,深刻衝擊著台灣在此關鍵產業維持全球領銜地位的努力,同時也對台灣與重要支持者華府的關係產生了微妙而深遠的影響。

香港城市大學國際貿易專家夏竹立(Julien Chaisse)對此進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台灣的經濟安全高度仰賴其在半導體製造業的領導地位,長期以來,台灣一直極具戰略性地運用這一優勢,穩固自身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 可以說,半導體產業是台灣經濟的核心支柱,是其在全球經濟舞台上立足的關鍵資本。從全球範圍來看,台灣的半導體製造技術先進,產能龐大,眾多國際知名科技企業都依賴台灣的半導體產品。而如今,特朗普的關稅威脅卻讓這一原本穩固的戰略態勢變得複雜棘手起來。夏竹立進一步強調:「我認為特朗普(Donald Trump)的關稅威脅使這一戰略實施變得更加艱難復雜。例如,台灣很可能面臨來自各方的妥協壓力。」 這種壓力不僅來自美國,還可能波及到與台灣有半導體產業合作的其他國家和地區。

台北 「智璞產業趨勢研究所」 執行副總林偉智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提到,特朗普的施壓很可能會加快台灣晶片製造向美國轉移的進程。但值得註意的是,建造新的廠房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從土地購置、廠房建設到設備安裝調試,再到人員培訓與正式投產,這一系列流程下來,往往需要數年時間。在這期間,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僅要面臨巨大的資金投入壓力,還要應對產能布局調整帶來的不確定性。

作為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商,台積電長期以來一直面臨著將更多生產基地移出台灣的要求。在半導體產業的全球版圖中,台積電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先進的製程工藝和龐大的產能,為全球眾多科技企業提供了關鍵的晶片支持。然而,如今卻陷入了兩難困境。一方面,若不順應美國的要求,可能面臨高額關稅的衝擊,導致產品成本大幅上升,進而削弱其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若過度將生產轉移至美國,又會引發島內的擔憂。因為一旦台企在海外建造過多工廠,台灣本土的半導體產業將面臨空心化風險,所謂的 「矽盾」 保護也將隨之減弱甚至消失。科技研究公司 TechInsights 高階研究員赫奇森(Dan Hutcheson)在接受法新社訪問時直言:「他們的處境相當棘手。將一些製造業移(至美國)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台灣)利益,但絕不能把所有都移出去。因為一旦如此,他們便失去了自身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獨特重要性。」

面對特朗普關稅威脅帶來的潛在衝擊,台灣當局目前仍處於謹慎衡量階段。同時,台灣當局表示會對受影響的產業給予支持。然而,具體的支持措施和力度尚未明確,這也讓眾多半導體企業感到忐忑不安。另外,一項關鍵的決定性因素在於,此次關稅政策的適用範圍尚不清晰。關稅究竟是只適用於直接出口至美國的晶片,還是也涵蓋置於成品內的晶片,這一不確定性給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未來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官方資料顯示,台灣去年 1,650 億美元的晶片出口中,僅有一小部分是直接銷往美國;絕大部分是運往其他國家,被置入電子產品後再出口。如果關稅政策涵蓋成品內的晶片,那麽台灣半導體產業受到的衝擊將遠超想象。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創新政策專家克林格勒-維德拉(Robyn Klingler-Vidra)接受法新社訪問時表示:「25% 關稅的影響不容小覷,但不太可能在短期內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過,她也同時發出警告,關稅 「可能會對全球供應鏈產生更為廣泛的影響,而非僅僅局限於抑制台灣對美直接出口」。半導體產業是一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產業鏈上下遊涉及眾多國家和地區,任何一個環節的變動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特朗普的晶片關稅威脅,不僅是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挑戰,更是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穩定性的一次嚴峻考驗。台灣半導體產業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將不得不小心翼翼地應對這一複雜多變的局勢,尋找新的發展機遇與應對策略,以維護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和自身的經濟安全。